• 522.20 KB
  • 2021-06-04 发布

2020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考前练习卷(一)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 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 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 行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 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 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 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 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 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 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 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 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 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 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 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 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 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 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 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 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 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 B.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 C.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 D.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 B.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 务。 C.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 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 D.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目的决定 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 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B.“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 体现了他们对个人的要求。 C.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 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D.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 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 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 项,“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 错误,文章没有内容显示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强调 的“以个人为本”是同一概念,也无法推出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 B 项,“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错误,于文无据,文章相关信息只说了“强调以群体 为本”; D 项,“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错误,张冠李戴,中华文化并 不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这是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错误,对论证目的的分析错 误,文章所引述的《论语》和《礼记》中的话都含有对“家”的解说,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人早 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故选 B。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 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 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 项,“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错误,属于主观臆断,虽然西方价值观主张人人有权根 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人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故选 A。 【点睛】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 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 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 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 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 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 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2020·重庆市兼善中学高一复课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 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 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 Youtube 上备受追捧,收获 735 万粉丝,影响力堪比 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 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 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无可 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 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 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 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说 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 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 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 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角度 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 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 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频下, 很多外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输出是一 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 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 多样、精彩的中国。 (取材于《北京日报》2019 年 12 月 11 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 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 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 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 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 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 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 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 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 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 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 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 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 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取材于《经济日报》2019 年 12 月 10 日) 材料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需 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 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 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中 国的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 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 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 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 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后 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人的罪人。准确 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那 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 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 年,享 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纪 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尼奥 尼的说法,“其实《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并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想象 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很多 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影像资料,极 具历史价值。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作。 从对有关《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时还会 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 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 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 澄清争议,走出误区,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 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取材于新媒网 2019 年 12 月 07 日) 4.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子柒的作品在海外异常火爆,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B.国内网友质疑李子柒的原因是认为其作品展示了中国落后的一面,而且不够真实。 C.作者认为李子柒作品是否是文化输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文化输出的深层思考。 D.文章采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先反驳网友的观点,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认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 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 B.《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 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 C.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 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 D.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 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6.综观三则材料,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 4.A 5.A 6.①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②不一定是宏大叙事, 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③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④在输出方 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人们的共鸣;⑤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 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⑥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心 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 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A 项,“但在国内却受 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错误,原文说的是“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 质疑颇多”,只是说“质疑多”。 故选 A。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本题中, B 项,“《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 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 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 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功夫熊猫》的例子,并不能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 C 项,“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错误,李子柒的作品走红与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 国》的经历并不相同。 D 项,“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这 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 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而不是选项所说“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 故选 A。 6.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 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 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启示”相关内容:“任何一 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 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 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 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 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 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 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 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 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 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 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题,共 15 分) (2020·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一复课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①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 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 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壮丽的对话。 ②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写 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风雅、圣洁。其实, 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③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 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 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苏东坡这个大名人是有很多朋友的。应酬、唱和,几乎 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 也不回信了。苏东坡那一封封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友谊的信息。原来 的世界已轰然消失,一代名人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 又觉得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 明不要给别人看。 ⑤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为道义、为百姓、为朝廷、为 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 无法洗刷,无处辩解,就像有些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 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仍有无畏的一面。他给李常的信 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髄,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壕于时, 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多么真诚的勇敢,多么洒脱的情怀!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文章呢?没有地 方,没有机会。于是,苏东坡刚刚写完,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⑥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那阙著名的“卜算子”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 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⑦正是这种唯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 古人。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 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⑧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气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幸好,他还不年老,44 岁至 48 岁,对一 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 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 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 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 了湖,结果—— ⑩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有删减)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②段提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意在引出自己的观点,强调苏东坡在黄州 时期凄苦的生活状态。 B.文中引用苏东坡的书信和作品,更加真实地展示苏东坡的境遇与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 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C.文中③④段叙写苏东坡在黄州时期感受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断绝了与昔日好友的往 来,过着孤独的生活。 D.作者根据历史事实,又展开想象,描述了苏东坡的遭遇和心境,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深切同 情和无限敬仰之情。 8.简析文章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 9.简要分析题目“苏东坡突围”的含义。 【答案】 7.C 8.比喻和排比。将“成熟”比喻成“光辉”“音响”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东坡“从 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内涵;排比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 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9.“突围”。指实现突破或超越。精神人格方面: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真正 走向成熟、从容。文化方面:写于黄州的那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了一 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解析】 7.本题考查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 达艺术。本题考查内容涉及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两大方面,能力层级为 C 级和 D 级。解答这 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分析鉴赏题,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联系文本的基本特征、主题、进 行综合分析。选择答案时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来判断对错。 C 项,曲解文意,不是苏东坡断绝与友人的往来,是友人不肯与苏东坡往来了,朋友们不仅不 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故 C 错误。 故选:C。 8.本题考查鉴赏语句中的修辞手法。解答本题思路一般为:点出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作者情感,作者情感很明显的一般都要点出。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成 熟”比喻成“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光辉”、“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 观色的从容”、“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不理会哄闹的微笑”、“洗刷了偏激 的淡漠”、“无须声张的厚实”,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成熟”的内涵和表现,表达了对苏东坡 “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欣赏与赞叹。划波浪线的句子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连 串的比喻,连用七个排比的句式,在多方位多角度诠释“成熟”内涵的同时,也使语势强劲, 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 “简要分析题目‘苏东坡突围’的含义”,然后先理解‘苏东坡突围’的表层含义,再结合文 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深层含义。题目的含义,重在理解“突围”二字。“突围”,指实现突破 或超越。从文中来看,“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 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栽史册的文化突围。”写于黄州的那 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也宣告着苏东坡 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是指精神人格方面。“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 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 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 自然和气命的原始意味。”他终于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这一切,使苏东坡经 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气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是说经历苦难后的苏东坡真正走向成熟、从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大性,字伯和,端州四会人。少力学,尤习本朝典故。以父任入官,进《艺祖庙谟》百 篇。又言:“元丰制,六察许言事,章惇为相始禁之,乞复旧制,以广言路。”从臣力荐之, 迁一秩,为湖北提刑司干官。未几,入为主管吏部架阁文字。丁母艰...,服阕,进《典故辨疑》 百篇,皆本朝故实,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核其正舛,率有据依,孝宗读而褒嘉之。擢 大理司直,迁敕.令所删定官,通判楚州。郡守吴曦与都统刘超合议,欲撤城移他所,大性谓: “楚城实晋所筑,最坚,奈何以脆薄易坚厚乎?”持不可。台臣将劾其沮挠,不果。会从官送 北客,朝命因俾廉访,具以实闻,遂罢戎帅,召大性除太府寺丞。陈傅良以言事去国,彭龟年、 黄度等继皆去。大性抗疏言:“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 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为户部侍郎,升尚书。朝论将用兵,大性 条陈利害,主不宜轻举之说,忤韩侂胄意,出知平江,充荆湖制置使。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 馑,继以疾疫,大性首议振贷,凡三十八万缗有奇。前官虚羡①,凡十有四万五千缗,率蠲放 不督,民流移新复业者,皆奏免征榷.。边郡武爵,本以励士,冒滥滋众,大性劾两路戎司冒受 逃亡付身,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率缴上毁抹。江陵旧使铜镪,钱重楮轻②,民持赀入市, 有终日不得一钱者。大性奏乞依襄、郢例通用铁钱,于是泉货流通,民始复业。除刑部..尚书兼 详定敕令。卒于家,年七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惠。 (选自《宋史·李大性传》) [注]①羡:盈余。②钱重楮轻:指纸币不能兑换成铜钱,贬值。楮:纸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 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B.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 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C.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 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D.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 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母艰,遭逢母亲丧事。古代在职的官员,如父母去世,一般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B.敕,可以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皇帝下达制令的形式一般有谕、旨、策、制、诏等。 C.榷,文中指税。榷,也指专卖。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诉讼、军令、考课等事务,长官是刑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大性积极进言,主张广开言路。他因父亲的恩荫步入仕途,积极进献文章;他反对章惇 禁言的做法,认为应该恢复以前的进言制度。 B.李大性关注边防,为政务实。楚州郡守和都统想弃城而去,李大性表示反对,差一点被台 臣弹劾;李大性把察访情况如实报告朝廷,有官员被惩处。 C.李大性不惧权贵,力除弊政。他反对出兵打仗,得罪人而被调出京城;前任官员不追讨欠 税,他予以纠正;有人利用边防政策进行舞弊,他予以处理。 D.李大性关注民生,体恤百姓。江陵地区使用铜钱,纸币贬值,有人做买卖一天换不到一枚 铜钱,李大性建议使用铁钱,解决了民生问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核其正舛,率有据依。 (2)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疫,大性首议振贷。 【答案】 10.B 11.D 12.C 13.(1)大概是收集百家野史,用日历订正,核对它的正误,全都有根有据。 (2)江陵正是战争之后,残破毁坏闹饥荒,接着又流行瘟疫,李大性首先倡议救济。 【解析】 《宋史•李大性传》,作者:脱脱,朝代:元。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虚词“也”,注意理解“爱君”的意思。结合句 意断句,句意:朝廷清明,却让进言的人无缘无故离开朝廷,我为之很惋惜。这几个人的内心, 本来都是爱护君主,明知他们是爱护君主的,听任他们离去而不管,恐怕离去的正人君子将会 不止这些。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军令”一般由兵部掌管,“考课”一般由吏部掌 管。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前任官员不追讨欠税,他予以纠正”错, 应是前任官员虚报,盈余他予以免除。 点睛: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 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 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网罗”译为收集,“率”译为全都,“订 以日历”状语后置句式。(2)“当”译为正,“用兵”译为战争,“振贷”译为救济。 参考译文: 李大性,字伯和,端州四会人。李大性年轻时刻苦学习,尤其熟习本朝的典章旧事。因父 亲的恩荫而做官,进献《艺祖庙谟》一百篇。又说:“元丰时的制度,六察司允许向上评论政 事,章惇担任宰相才禁止,请恢复以前的制度,来拓宽进言之路。”侍从大臣极力推荐李大性, 升官一级,担任湖北提刑司干官。不久,入朝担任主管吏部架阁文字。遭遇母亲丧事,服丧期 满,进献《典故辨疑》一百篇,都是本朝旧事,大概是收集百家野史,用日历订正,核对它的 正误,全都有根有据,孝宗读后赞扬了他。 提拔为大理司直,升任敕令所删定官,任楚州通判。郡守吴曦和都统刘超一同商议,想要 撤出城池转移到别的地方,李大性认为:“楚城实际是晋朝时修建的,最为坚固,为什么要用 脆弱的调换坚固的呢?”李大性坚持认为不行。台臣打算弹劾李大性阻扰成议,没有实现。恰 好担任送北方使臣的从官,朝廷于是命令李大性察访,李大性把实情全都告知朝廷,朝廷于是 罢免军队统帅,召李大性入朝授任太府寺丞。 陈傅良因进言国事离开京城,彭龟年、黄度等人相继离去。李大性上疏直言:“朝廷清明, 却让进言的人无缘无故离开朝廷,我为之很惋惜。这几个人的内心,本来都是爱护君主,明知 他们是爱护君主的,听任他们离去而不管,恐怕离去的正人君子将会不止这些。” 担任户部侍郎,升任尚书。朝廷讨论将要出兵,李大性逐条陈述利害关系,主张不应该轻 举妄动,违背韩侂胄的意思,出朝廷担任平江知府,充任荆湖制置使。江陵正是战争之后,残 破毁坏闹饥荒,接着又流行瘟疫,李大性首先倡议救济,一共三十八万缗多。前任官员虚报赋 税的盈余,一共十四万五千缗,李大性全都予以免除不再催促,流亡迁徙重新恢复生产的民众, 都上奏免去征收赋税。边郡的武功爵位,本来是用来鼓励将士的,冒名滥施的很多,李大性弹 劾两路戎司违规接受已逃亡的士兵的身份凭证,一共三千四百九十七件,全都上缴涂毁。江陵 以前通行铜钱,铜钱价值高,纸币贬值,百姓拿货物到市场交易,有一整天得不到一个铜钱的。 李大性上奏请求按照襄、郢成例通用铁钱,于是钱货流通,百姓才恢复生产事业。授官刑部尚 书兼任详定敕令。在家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020·辽宁省庄河高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鴻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15.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C 15.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 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 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 项,“作者……唤酒畅饮而弄湿了 自己的衣袖”不对。“红袖”不是诗人自己的衣袖,而是指女子的衣袖。意思是梅花绽放,让 闺阁中的女子也趣味盎然地聚在一起传杯饮酒,以致于酒泼洒出来沾湿了衣袖。故选 C。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 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 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 案即可。“望尘俗眼那知此”,反面讥诮俗人眼光低俗,不解梅花,“只买夭桃艳杏栽”。拿 俗眼不“知此”而“颇怪”“只买”与梅花实际情形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形象与气质;同时, 不“知此”又暗中与“议论者”(“我”)形成对比,突出“我”之眼光与追求。由此,我们 看到了作者王安石的独特的眼光与不同凡俗的追求。联系作者的政治追求与作为,我们不难由 此诗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同时感受到诗人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落寞 等复杂心理。 【点睛】 诗歌鉴赏哪类题都离不开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 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 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 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 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 颜亮丽。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宁死也不愿作出世俗之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事物变化的角度,强调了事物处于 绝对运动之中。 【答案】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 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 重点字的写法,“溘”“余”“曾”“瞬”。 【点睛】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 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 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 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 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2020·四川省射洪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连续种植,可以将盐碱地改造成为可供普通作物耕种的土地。 2017 年,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和袁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启动“中华拓荒人计划”,该 计划将在我国五大主要盐碱地类型区域或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与退化耕地共六地,在稻作改良 技术产业应用方面作出试验,并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种植示范。 海水稻研究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最初 ,但在科研工作者 的努力下,技术逐步 走向成热。特别是袁隆平院士年逾八旬,仍 ,工作在田间地头。通过探索,研究人员建 立了海水的区试测试和配套盐地作改良示范技术体系,同时,应用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 能等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实现了土地利用效能的提升。 中国 15 亿亩盐碱地中,其中约 2 至 3 亿亩具备改造为农田的潜力。推广种植“海水稻”, ( ),在荒废的盐碱地上实现“中国技、中国粮、中国梦”,将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 贡献。同时,中国科学家取得的成就令世界 ,2018 年 1 月,阿联酋与中国海水稻队在 迪拜开展了项目建设,海水稻种植在国外取得了初步成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 A.步履维艰 艰苦卓绝 身体力行 刮目相看 B.进退维谷 殚精竭虑 以身作则 侧目而视 C.寸步难行 艰苦卓绝 身先士卒 侧目而视 D.寸步难行 坚苦卓绝 身先士卒 刮目相看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计划将在我国五大主要盐碱地类型区域或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与退化耕地共六地,开展 耐盐碱水稻品种种植试验,并在稻作改良技术产业应用方面作出示范。 B.该计划将在我国五大主要盐碱地类型区域或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与退化耕地共六地,在稻 作改良技术产业应用方面作出示范,并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种植试验。 C.该计划将在我国五大主要盐碱地类型区域和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与退化耕地共六地,开展 耐盐碱水稻品种种植试验,并在稻作改良技术产业应用方面作出示范。 D.该计划将在我国五大主要盐碱地类型区域和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与退化耕地共六地,在稻 作改良技术产业应用方面作出试验,并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种植示范。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让亿亩荒滩变粮仓,国内外万亿级产业受到带动 B.让亿亩荒滩变粮仓,在国内外带动万亿级产业 C.亿亩荒滩变粮仓,国内外万亿级产业受到带动 D.亿亩荒滩变粮仓,在国内外带动万亿级产业 【答案】 17.D 18.C 19.B 【解析】 17.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 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此类题型,第一要逐字解释成语,把握大意;第二要注意成 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要弄清所用词 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要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 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第 1 空,“步履维艰”, 形 容行走艰难,强调前进艰难。“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形容处境困难,强调无论进退都艰难。 “寸步难行”,形容走路、行动困难,也比喻开展某项工作困难重重,强调开始的时候很艰难。 这里是形容海水稻研究刚起步时的艰难,侧重于形容“刚开始”,用“寸步难行”更恰当。第 2 空,“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了寻常,强调环境。“坚苦卓绝”,坚忍刻苦 的精神超越寻常,强调精神。“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这里是形容科研工作者 的努力的精神,用“坚苦卓绝”更恰当。第 3 空,“身先士卒”,泛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以身作则”,指用自己的行动作出榜样。“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这里是形容 年逾八旬袁隆平所起的带头作用,用“身先士卒”更恰当。第 4 空,“刮目相看”,用新的眼 光来看待人或事物。“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这里是形 容中国科学家取得的成就,用“刮目相看”更恰当。 故选 D。 18.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 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 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 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原句有三 处语病:①不合逻辑,“或”应该改为“和”,由此排除 A 项和 B 项,②搭配不当,“开展” 应与“试验”搭配,“作出”应与“示范”搭配;③语序不当,应先进行试验,进而作出示范。 由此排除 D 项; 故选 C。 19.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选择补写恰 当的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 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 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 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让亿亩荒滩变粮仓”,与前面“推广种植‘海水稻’”的主语保持 一致,由此排除 C 项和 D 项;“在国内外带动万亿级产业”,与后面“在荒废的盐碱地上实 现……”句式保持一致,由此排除 A 项。 故选 B。 20.下面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 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 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最后,希望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 出代代强。 【答案】①“莘莘学子”改为“学子” ②“高足”改为“弟子” ③“垂念”改为“感念” ④“鼎力相助”改为“略尽绵薄” ⑤“希望”改为“祝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 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本 题,题干指出语段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要求“找出并 做修改”。通读语段,莘莘学子: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生。“我”是一个学生,可改为“学 子”。高足:指对别人的学生的敬称,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弟子”;垂念:敬辞。称长辈、 上级对自己的行动,此处是说自己不忘师恩,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感念”;鼎力相助:鼎力: 大力 。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用此处 表达不得体,可改为“略尽绵薄”;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这里“母 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显然是祝福的话,可改为“祝愿”。 【点睛】 语言表达得体的得体,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 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是运用语言的一 项重要要求。语言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 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指 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 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 等。 21.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书。 请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解说整个服务流程。要求: 内容完整,语言得体、简明、连贯,不超过 85 字。 【答案】首先您要提供需扫描的纸质图书,然后把具体要求告诉我们。接下来我们会扫描图书 并制作成电子书。如果检查电子书的质量没有问题,结清费用,您就可以把图书和电子书带走 了。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整体把握图片,结合题干要求确定叙述对 象及叙述中心。其次要读懂框架关系,理解每层点的具体内容。特别注意箭头横线或框线,它 们提示着发展的趋势、走向或范围;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 起过渡作用。再次是确定叙述顺序,注意箭头横线的箭头或框线以及横线上的词语。最后要适 当增补字词,组织语言叙述。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不能被遗漏。 本题中,首先认真阅读图表,本图表是“书籍数字化服务”流程,分为三个步骤:提供,加工, 交接。提供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需要用户提供“纸质图书”,一是具体要求。加工步骤为扫 描图书并制作成电子书。交接时先检查质量,然后结清费用。要注意题干中“以服务中心工作 人员的身份”这一要求,要注意服务对象是“前来咨询的读者”,在表述时要注意语言得体, 合理使用敬辞、口语。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60 分) 22.(2020·郏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复课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一乘客上了出租车,并说出自己的目的地。司机问:“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 的路?”乘客不解:“最短的路,难道不是最快的路?回答:“当然不是。现在是车流高峰, 最短的路交通拥挤,弄不好还要堵车,所以用的时间肯定长;你要是有急事,不妨绕一点道, 多走些路,反而会早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欲速则不达 “车流高峰,最短的路交通拥挤,弄不好还要堵车,所以用的时间肯定长;你要是有急事, 不妨绕一点道,多走些路,反而会早到”,司机的话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只有踏踏实 实地走好每一步,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每一成功事例的背后,都有着一次次的尝试与一次次的失败;成功,是酝酿了一次次的累 积最后喷薄而出的朝阳,没有夜的暗,何来日的明?十年磨剑,那个听闻鸡叫便起床舞剑的痴 狂少年,最终成长为成熟内敛的一代英雄;三十年寒窗,那个老当益壮始发奋的老者,最终成 为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坛奇才。旧时杜子美提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愿望,不也是时至 今日才实现的梦么?由此可见,只有经过时间的累积,才能实现理想,叩开成功的大门。 还记得吗,那个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曾蝉联马拉松冠军的赤脚小伙——贝基拉,在近 十年残酷的赤脚奔跑训练中,他始终坚定执着,最终他收获了成功。这说明,成功是需要毅力 的。多少人因面对无止尽的征程而心怀畏怯?多少人在漫长的旅途中自己放弃前行?人人都懂 得欲速则不达,而真正能十几年如一日苦练书法的有几个王羲之,真正能熬住寂寞痛苦,沥尽 心血著一曲红楼的有几个曹雪芹,真正能不辞劳苦一生讲学只为实现自己思想的有几个孔子? 不要绞尽脑汁地去寻找成功的捷径,这是不现实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才能成功。 同样的,好酒陈酿的时间越长越香醇,音乐谱写得越久越唯美,成功酝酿的越久越辉煌。 司马迁为著《史记》,用近三十年遍访古迹,广交天下豪杰,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李时珍一生游历山水,走遍名山大川,阅尽奇花异草,终成一本《本草纲目》;释迦牟尼修行 多年,终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从此佛教道义传遍天下;居里夫人十几年寻找放射元素,含辛 茹苦,终在几十吨煤中找到几克放射元素……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朋友,请牢记——欲速则不达!请在泥 泞的小路上留下你坚实的脚印,在历史的书页里留下你泛黄的足迹。坚定向前,成功就在不远 方。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司机和乘客的一段对话。审题时抓住关键语 句“最短的路,难道不是最快的路”“当然不是。现在是车流高峰,最短的路交通拥挤,弄不 好还要堵车,所以用的时间肯定长”“不妨绕一点道,多走些路,反而会早到”,提取关键词 “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路”“多走些路,反而会早到”审题立意。 立意参考: (1)现象反思:“迂回”未必没有效率,心急反会添堵。 (2)哲理启发:远与近、长与短、快与慢是相对的。“最短的路”与“最快的路”往往是不 一致的。 (3)微言大义: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从“打车”经验可知人生际遇,“欲速则不达”。 (4)生存智慧:选择适合的方法非常重要。路径会有千万条,长路短途任逍遥。 作文素材: 1.余秋雨曾说:“由山脉相隔的距离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隔的距离是一种忧愁。”那么, 让人们心灵相隔的是那山脉还是水道?我想应该都不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先进便捷的交通工 具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方便。然而,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让每一个人都不敢怠慢松懈,每个人都 埋头于那山一样高,海一样深的学习与工作中。没错,人与物质财富的距离是近了,但人与人 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时间也少了。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慢慢远了。 2.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话不能直言,得拐弯抹角地去讲。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开 道、遇水搭桥。搞不清对方葫芦里卖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摸清底细。有时候为了使对方减 轻敌意,便需要绕弯子。甚至用“环顾左右而言他”的迂回战术。 远行之人,前有高山挡路、石头绊脚,自然会想办法绕过去,或动脑筋另辟其路。这种办法换 到人情世故里,便是绕着圈子达到目标。换个说法就是不走直线走曲线。 生活中不少人是“直肠子”“一根筋”,为人处世“不撞南墙不回头”,十头牛都拉不回,这 样的人最需要学点迂回战术。 迂回,就是一种拖延战术。目的是要找到正确的沟通方式。当沟通不良时就可以考虑采取迂回 方式了,跳离原来的沟通模式,选择其他方法突破沟通的困境,让沟通保持畅通的感觉。 【点睛】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 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 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 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 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 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