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5.73 KB
  • 2021-06-04 发布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鸡西一中、鹤岗一中三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联考 语文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三校清北班段段清联考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 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 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 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 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 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 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 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 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 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 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 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 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 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 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 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 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 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 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 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 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 ·2· 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 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 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 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 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 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 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 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 定。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原乡意 识”比“原乡情结”更深刻。 C.《阿姐鼓》之所以能感动国人,原因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 “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D.文章通过列举“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之例,论证“家乡意识”深入骨髓,潜藏 在基因里,沉淀在潜意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后代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已的源头和根。 ·3·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接种疫苗能够挽救大量生命,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最成功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 疫苗和自然感染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反应类似,但风险不同。前者经过灭活、减毒、基因技术等有效 处理,不似后者那样,可能让人体产生抗体但付出代价。在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人们也寄希望 于疫苗。4 月 13 日,一个由全球 120 多名科学家、医生、资助者和生产商组成的专家组发表公开宣 言,承诺在世界卫生组织协调下,共同努力加快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速度。据报道,中国、美国等 国已经有多种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 疫苗要经过安全性、有效性等多方面的临床验证,才能得到批准投入市场。对于艾滋病这种重 大疾病,尽管全球医学界已经花费数十年开发疫苗,但至今尚未有一种疫苗能够走出实验室得到普 遍应用。 (改编自:冯玉婧《疫苗是战“疫”的有效武器》) 材料二: (改编自:新华社) ·4·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在较短时间里完成了新冠病毒的鉴定和测序,于 1 月 12 日向世界卫 生组织提交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这为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以及各国病毒检测、治疗和疫苗研 发奠定了基础。 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在全球率先启动二期临床研究。该疫苗以改造过的复制 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搭载新冠病毒的 S 基因,使人体产生对 S 蛋白的免疫记忆。 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分三期:一期观察使用的安全性;二期扩大样本量,确认初步有效性和安全 性,确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三期确定是否使用。这个持续验证、依次“过关”的过程通常需要 一年以上。张文宏说,三期研究认为安全,再给老百姓打,想做小白鼠,我们的流程是不允许的。 (摘编自:彭芸《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材料四: 疫苗能在人体内产生抗体,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有效的。评价疫苗有效性的主要标准,是在传染 病流行期内,能否安全有效地保护高危人群,降低感染率和发病率。通过临床研究、获批上市的疫 苗还将接受“真实世界”的试验,大样本统计分析会告诉全社会,它的有效性、安全性究竟如何。 在不少专家看来,“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是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最大不确定性。在 一些特殊情况下,抗体不但不抵御病毒,还会扮演“特洛伊木马”角色,协助病毒入侵细胞,捉高 感染率,助纣为虐。 (摘编自:俞陶然《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不确定性在哪里?》) 4.下列选项中,对疫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疫苗和自然感染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反应类似,但风险不同。后者可能让人体产生抗体但付出代价。 B.疫苗的研制是一个非常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医学界研究艾滋病疫苗数十年,但至今未能研究出一 种疫苗。 C.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分三期,这是一个持续验证、依次“过关”的过程,要经过安全性、有效性等 多方面的临床验证,才能得到批准投入市场。 D.疫苗有效的标准并非产生抗体,因为有时候,抗体可能会协助病毒入侵,反而增加人群患病的可 能性。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作为目前成本效益最高的卫生干预手段,相应疫苗正被万众期待。 ·5· B.从材料二可知,新冠疫情暴发后,为加快推进疫苗研发,我们选择的五条技术路线覆盖了全球在 研新冠病毒疫苗的主要类型。 C.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不属于此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传统类型疫苗。 D.新冠疫苗的获批上市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只有克服了这种副 作用,才能上市给老百姓注射。 6.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各国的疫苗研究面临多重矛盾。请结合以上材料,列举其中两组矛盾。(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7—9 题。 妻子的生日 孙春平 妻子的生日是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那天,我下班回家,阻止她下厨房,张罗着去饭店潇洒 一顿。妻子问,琳琳来电话了?我摇摇头,知道她关心的是女儿的祝福。妻子又问,也没发信息? 我说等晚上吧,她白天有课。妻子在工厂里当质量检验员,车间里对打电话接手机都有严格的规定, 所以连手机都不配,生活得倒也清静自如。那顿生日宴有些沉闷,妻子不止一次看表,又不止一次 问我,你没把手机关上吧?我便干脆把手机放到她面前,以保证她能得到女儿第一时间的祝福。后 来她又让服务员将饭菜打包,说回家去,担心琳琳将电话打进家去没人接。我说,不是有手机嘛, 何必?妻子说嫌这儿乱,提起食品盒就走。 那是我们家里格外沉寂也有些郁闷的一个夜晚。妻子坐在电视机前,抓着遥控器不停地调换频 道,只是不说话,我有意找些有趣的话题,她也很少搭话。我忍不住,抓起电话就要给女儿打过去, 她坚决地制止,说:“你贱啊?”夜深,睡下。我将手机一直开着放在枕边,但那一夜,一切都沉 闷着,电话没响,手机也没响,我只听妻子不停地翻身,还有她压抑地叹息,直至我沉入梦乡。 清晨,妻子起来准备早点,脸色不好,眼圈黑着。我知道她有心事,便不再提昨日的话题。我 们只有这一个女儿,以前在家时,琳琳每临自己的生日前三五天,就开始大张旗鼓地作舆论准备。 离家去读大学,到了她生日那天,妻子则从早到晚不知要打去几次电话。怎么到了妈妈生日这天, 就忘得一干二净呢?我心里也在抱怨,但我不能再火上浇油。我在公共汽车上给琳琳发短信:“你 妈妈一夜未睡好。”哼,但凡还有一点孝心,你自己想想吧! 整整一天,我的短信并没有换回任何反馈。傍晚回家,妻子望我,我把目光避开,她的眼圈就 红了。她说从今天起,你和我谁也不要再给她打电话。 ·6· 这一夜,妻子睡得很早,连电视也没看。夜深的时候,我听门锁有哗哗的响动,惊得急起身披 衣,刚刚按亮电灯,身上一直带着家门钥匙的琳琳已经站在我们床前。女儿一手抱着蛋糕,一手提 着装在塑料袋里的烤鸭,肩头披着薄薄的雪花,眼里噙着泪水说,妈,爸,我错了,我祝妈妈生日 快乐… 那一刻,妻子已醒来。她揉着眼睛,似乎怀疑这是不是在梦中。旋即她跳下床,一个劲地拍拂 着女儿肩上的雪花,嘴里也是一个劲地埋怨:你这个傻丫头,大老远你跑回来干什么?你不会打电 话呀?你不知道天冷呀?你明天不上课啦?… 琳琳只在家待了两个多小时,后半夜就坐车返回学校去了,她不想耽误第二天的功课。我送琳 琳去车站回来时,妻子又开始埋怨我,说:“就你手贱,发那个短信干吗?孩子来来回回吃苦受累 的,还得白搭多少钱呀?”这哪里是钱的事,你心里热乎去吧。 这件事我以为做得挺成功——关乎对子女的教育嘛。因此便说给了许多人。那天,我给远在家 乡的老父亲打电话,也说了这件事。没想,父亲沉默了好久,才说,“我和你妈的生日你们忘了多 少次,我和你妈埋怨过你们吗?”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家独具慧眼,善于从凡人琐事中透视社会现象,在小说中围绕生日祝福电话问题呈现了几个生 活场景,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B.小说写到了妻子因工作原因而没有配手机,这个交代是必要的,为文中妻子几次询问丈夫是否接 到女儿电话做了伏笔。 C.小说在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上有自己的特色,文中妻子的心理由焦急期盼到烦躁失望,到伤心, 再到惊喜,情感描写细腻多变。 D.小说两次写到妻子说丈夫“贱”,这样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对女儿关心的渴望 更甚于对丈夫关心的需求。 8.小说中“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结尾为人称道,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6 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也。少为县吏,有容观姿貌。后避乱寿春,孙策见而异之,范遂自委 ·7· 昵,将私客.百人归策。时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 亲客健儿篡取以归。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每与升堂,饮宴 于太妃前。后从策攻破庐江,还俱东渡,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下小丹杨、湖孰,领湖孰 相。后领宛陵令,讨破丹杨贼,还吴,迁都督。是时下邳陈瑀自号吴郡太守,住海西,与强族严白 虎交通。策自将讨虎,别遗范与徐逸攻瑀于海西,枭其大将陈牧。又从攻祖郎于陵阳。策薨.,奔丧 于吴。后权复征江夏,范与张昭留守。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 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权讨关羽,过范馆。谓曰:“昔早从卿言,无此劳也。今当上取之, 卿为我守建业。”权破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转以溧阳、怀安、 宁国为奉邑。曹休、张辽、臧霸等来伐,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以舟师拒休等于洞口。迁前将 军,改封南昌侯。时遭大风,船人覆溺,死者数千,还军,拜扬州牧。 性好威仪,州民如陆逊、全琮及贵公子,皆修敬虔肃,不敢轻脱。其勤事奉法,初策使范典主 财计,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禀告,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 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黄武 七年,范迁大司马,印绶未下,疾卒。权素服举哀,遗使者追赠印绶。及还都建业,权过范墓呼曰: “子衡!”言及流涕,祀以太牢..。 (选自《三国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 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B.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 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C.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 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D.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 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客,文中指门客或食客,是我国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招收并供养的人。 B.薨,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古代称诸侯或官员之死为“薨”。 C.建业,即六朝古都南京。三国时南京称为建业,晋时称为建邺或建康。 ·8· D.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的一种等级,祭品有牛、羊、豕三牲。“少牢”则无“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吕范深受宠信。吕范陪伴孙策左右,能够不辞艰辛与危难,得到了孙策的宠信,孙策将他视为亲 人,还经常带他入堂宴饮。 B.吕范久经沙场。吕范跟随孙策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孙策死后,他先和周瑜一起抗击曹操并 将其打败,后跟随孙权征战关羽。 C.吕范喜好威严。吕范注重仪容仪表的威严,州里的名人和贵族公子都对他尊爱恭敬,不敢有半点 轻佻随便的表现。 D.吕范遵奉法纪。孙策安排吕范负责财务账目,孙权年轻,私下里有求于吕范,吕范必定向孙策禀 报,不敢擅自答应孙权的要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归。 (2)策自将讨虎,别遣范与徐逸攻瑀于海西,枭其大将陈牧。 (二) 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 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 其那:怎奈。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 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 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C.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 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9·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 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述自己在艰难时刻受命追随先帝,表明创业的 艰难。 (2)苏轼的《赤壁赋》中,“苏子”在抒发了对“水”与“月”的感慨之后,从“变”的角度看待 天地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 一句,都是用 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 远不限于此。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 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__ __的卓越; (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 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 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__ __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 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 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 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的目的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造就通天大道。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工匠精神的目的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造就通天大道。 B.工匠精神的目的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C.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D.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造就通天大道。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 项是( )(3 分) ·10· A.内涵 鬼斧神工 未必 B.内含 巧夺天工 不必 C.内涵 巧夺天工 不必 D.内含 鬼斧神工 未必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没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境界,怎有物我两忘、冰心一片的淡定。 B.没有物我两忘、冰心一片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 C.没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境界,怎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淡定。 D.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 分) 《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在现实生活 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①__________。而这些所谓“看法”, 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②________。 因此“风俗”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 的,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 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三是③___________,使生活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字。(5 分) 近日,钟南山院士先后在不同的场合通过不同的形式发声,表达他关于疫情的最新研判。10 月 30 日,他在会议中表示,从全球视角来看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美国疫情出现反弹,欧洲新冠肺 炎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 1000 万例,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已经开始,一些国家已再度强制“封 城”,随着天气变冷,大部分北半球国家的疫情情况都会加重;但是我国有一套完整的群防群控机 制,按照目前的防疫制度和措施强度,中国暴发第二次疫情的可能性很低。不过,社会还是需要对 此保持警惕,因为最近已约有八次零星的疫情反弹,而且每次的时间间隔都更小。 六、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自由地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去遥远的地方旅行……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 权利——选择的权利。 ——何冰《奔涌吧,后浪》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 ·11· 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不去想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真 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 海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戴望舒 面对徐徐展开在你面前的人生画卷,读了上述文字,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综合上述文字,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三校联考参考答案 1.C【分析】 A 项,“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错,原文说的 是“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选项缺少“也许”,说法 绝对。B 项,“‘原乡意识’比‘原乡情结’更深刻”错,原文第二段介绍“原乡意识”,第三段通 过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文中并没有将“原乡意识”“原乡情结”进行比较。D 项,“只 要……就能够……”逻辑关系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 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 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用的是“可能”,而 不是过于绝对的表述。 2.D【分析】 “论证‘家乡意识’深入骨髓”错,应该是充分证明了“原乡意识”的存在。 3.A【分析】 “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 现”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在第一段,“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 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 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原文说“在地方戏曲中”,选项扩大了范围。 4.B【分析】“但至今未能研究出一种疫苗”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对于艾滋病这种重大疾 ·12· 病,尽管全球医学界已经花费数十年开发疫苗,但至今尚未有一种疫苗能够走出实验室得到普遍应 用”分析可知,艾滋病疫苗已有,但未能走出实验室得到普遍应用。 5.B【分析】A 项,“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作为目前成本效益最高的卫生干预手段”错 误,以偏概全,结合原文“接种疫苗能够挽救大量生命,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最成功和最具成本效益 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分析可知,疫苗只是卫生干预措施“之一”。C 项,“不属于此前已得到广泛 应用的传统类型疫苗”错误,由材料二“此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传统类型疫苗包括灭活病毒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重组载体病毒疫苗等多数在研新冠疫苗都属于此类”的信息可知,陈薇院士 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属于此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传统类型疫苗。 D 项,“新冠疫苗的获批上市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只有克服了这种 副作用,才能上市给老百姓注射”错误,结合原文“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分三期:……三期确定是否 使用。……张文宏说,三期研究认为安全,再给老百姓打,想做小白鼠,我们的流程是不允许的” 可知,新冠疫苗经过三期临床实验确认了其安全性才能上市,而不是“克服了这种副作用”;由材 料四“‘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是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最大不确定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抗体不但不抵御病毒,还会扮演‘特洛伊木马’角色,协助病毒入侵细胞,捉高感染率,助纣为虐” 可知,“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新冠疫苗 的获批上市遇到的最大困难”,所以“新冠疫苗的获批上市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抗体依赖性增 强’(ADE)副作用”的说法于文无据。 6.①机遇与挑战的矛盾:研制出疫苗,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疫苗研制困难重重,国际竞争激烈。 ②快与慢的矛盾:科学研究中,领先者可占得行业先机;又要在安全性、有效性上下功夫,不能一 味求快。 7.D“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错。从文中来看,第一次说丈夫“贱”写出了妻子作为母亲的自 尊;第二次说丈夫“贱”在体现出作为妻子的娇嗔和作为母亲对女儿的心疼。 8.①体贴妻子的丈夫。妻子过生日,他“张罗着去饭店潇洒一顿”;把手机放到妻子面前,“以保 证她能得到女儿第一时间的祝福”;找有趣的话题逗妻子开心。②懂得教育孩子的父亲。给女儿发 短信,委婉批评女儿不关心妈妈。③忽略父母情感需求的儿子。自以为做得挺成功,却多次忘记父 母生日。 9.①情节结构上,由妻子过生日这条主要情节线,陡然转向父母过生日,结尾出乎意料的转折,把 小说推向高潮。②人物塑造上,由“自以为做得很成功”的“我”突然转向,原来自己做得并不好, ·13· 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③主题上,结尾内容反映了普遍的社会问题--子女教育应从自身做 起,引发了读者的反思,深化了主题。 10.D“策或料覆”,主语为“策”,“料覆”做谓语,该句“核查”的是账本,因此为省略宾语的 省略句,句子结构完整,且“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中“功曹周谷”是官职名+人名,中间不应该 断开。“功曹周谷”为“著薄书”的主语,句子完整。因此应该在“覆”后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 AB。“使无谴问”“使孙权不受谴责追问”,且“权临时悦之”中“权”做主语,“悦”做谓语, “之”做宾语,主谓宾完整。因此应该在“问”后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 C。 11.B“古代称诸侯或官员之死为‘薨’”表述错误,应改为“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为 ‘薨’”。 12.B“后跟随孙权征战关羽”理解有误,根据文中“权讨关羽,过范馆。谓曰:‘昔早从卿言,无 此劳也。今当上取之,卿为我守建业。’”的信息可知,应是孙权去攻打关羽。 13.(1)徐州牧陶谦认为吕范为袁术侦察,暗示县令拷打吕范,吕范亲信中的勇士们将吕范抢了回 去。( “觇候”,窥视,侦察;“讽”,用含蓄委婉的话暗示或规劝; “篡取”,夺取;句意 2 分) (2)孙策亲自率军去征讨严白虎,另外派遣吕范与徐逸到海西攻打陈瑀,斩杀他的大将陈牧。 ( “将”,率领;“攻瑀于海西”,介词结构后置,在海西攻打陈瑀;“枭”,砍头后悬首示众, 砍杀;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吕范,字子衡,汝南郡细阳人。他年轻时为县吏,颇有姿容相貌。后来吕范避战乱到寿春,孙 策见到他觉得他非同常人,吕范于是自动亲近孙策,带领自家的一百门客归附孙策。当时孙策母亲 吴太妃在江都,孙策派遣吕范前往迎接。徐州牧陶谦认为吕范为袁术侦察,暗示县令拷打吕范,吕 范亲信中的勇士们将吕范抢了回去。当时只有吕范与孙河常跟随在孙策身边,艰辛跋涉,不避危难, 孙策也将他作亲人相待,常常领他进入后堂,在吴太妃跟前宴饮。吕范后来跟随孙策攻破庐江,回 师一道东渡长江,前至横江、当利,打败张英、于麋,又顺流而下攻取小丹杨、湖孰,吕范兼任湖 孰相。后来吕范兼任宛陵县县令,讨伐击败丹杨贼寇,还军吴郡,被升为都督。这时下邳人陈瑀自 称为吴郡太守,住在海西,与地方豪强严白虎勾结。孙策亲自率军去征讨严白虎,另外派遣吕范与 徐逸到海西攻打陈瑀,斩杀他的大将陈牧。吕范又跟随孙策在陵阳攻打祖郎。孙策去世,吕范到吴 郡奔丧。后来孙权再征战江夏,吕范与张昭留守吴郡。曹操进兵到赤壁,吕范与周瑜等共拒曹操并 将他击败,吕范被升为禅将军,兼任彭泽太守。 ·14· 刘备到京城会见孙权,吕范私地请求孙权扣留刘备。孙权征讨关羽,路过吕范官署。对他说“过 去早听你的话,现在就不要这样劳苦了。今日我要前去攻打他(关羽),你为我守好建业。”孙权大 败关羽后回师,建都武昌,升任吕范为建威将军,治理建业,督领扶州以下至海边地区,转调溧阳、 怀安、宁国为封地。曹休、张辽、臧霸等前来讨伐,吕范督率徐盛、全琮、孙韶等部兵马,在洞口 以水师抵御曹休等人。吕范升为前将军,改封南昌侯。当时遭遇大风,船上兵卒溺水死者数千,吕 范撤军,任扬州牧。 吕范生性喜好威严仪表,州里人如陆逊、全琮以及贵族公子,都对他尊爱恭敬虔诫严肃,不敢 轻佻随便。吕范勤勉公事、遵奉法纪,起初孙策让吕范负责财务账目,孙权当时年纪还轻,私下里 有求于吕范,吕范必定向孙策禀报,不敢擅自答应孙权的要求,当时他就因此受到怨恨。孙权任阳 羡县县长时,曾私用钱财,孙策有时要核查,功曹周谷动辄就将孙权的花销记在另外的账本上,使 孙权不受谴责追问。孙权当时很喜欢周谷,及至后来他统掌国事时,因为吕范忠诚,很信任他,而 因为周谷善于欺瞒上司更换账本,撤职不用。黄武七年,吕范被升任为大司马,印绶尚未授给,他 便生病去世。孙权身着丧服表示哀悼,派使者追授印章绶带。等到还都建业,孙权路过吕范墓前痛 喊:“子衡!”孙权边喊边流泪,用牛、羊、猪三牲来祭祀吕范。 14.C“动静结合”说法错误,从诗中来看,“江上蝉鸣空满耳”意思是“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 只有动,没有静,“蝉声满耳”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 15.①不受重用,“三度为郎”“一从出守”“长不用”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 感叹;②韶华易逝,“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 年老体衰;③苍生之痛,“苍生未休”,诗人不安;④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 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三点即可) 16 (1)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17.C 结合语境可知,语段的陈述对象是“工匠精神”,所以依据话题一致的原则,应以“工匠精神” 为主语,而不该以“工匠精神的目的”为主语,排除 AB 两项。此外“造就……大道”搭配不当,应 该是“铺就……大道”,排除 D 项。 18.C 内含 :1.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 2.内容; 3.犹含蓄。内涵 :1.内在的涵养;2.逻辑 上指概念中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依据“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可知,这里是说“工匠精神” ·15· 的本质属性,所以应选用“内涵”。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 力所能达到的。巧夺天工: 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艺美术 )。二者 在用法上也有所不同,“鬼斧神工”作主语、宾语用,而“巧夺天工”作谓语、定语用。这里是作 定语,所以应选“巧夺天工”。不必: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未必:不一定、可能的意思。 综合语段可知,“工匠精神”是时代“需要”的,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工匠, 但却需要人人去践行工匠精神”,所以应选用“不必”。 19.D 依据前文“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可知,“心性”是前提,也就是要将“冰心 一片”“物我两忘”放前面,所以排除 AC。而“冰心一片”又是“物我两忘”的前提,所以应是“冰 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排除 B。 20.(1)而是亲友们的看法 (2)你就不会去做 (3)可以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 21.10 月 30 日(1 分),钟南山院士表示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1 分),大部分北半球国家的疫情 情况会加重(1 分),中国暴发第二次疫情的可能性很低,社会仍需要保持警惕(1 分)。(连贯 1 分) 22. 这道作文题需要在分散的四则材料中分清逻辑关系,找到共同点。第一则材料关键词是选择; 第二则材料重点是后半句话,强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第三则材料是汪国真对成功、奋斗和 未来的肯定回答,选择了远方就要接受一切挑战;第四则材料通过“开出花来”让考生体会到梦想 的美丽和纯粹,后半部分又加上了“大海的底里深藏”,说明实现理想不易,要付出巨大的艰辛。 四则材料共同的中心是如何让青春更有意义和价值。 参考立意: 破层峦叠嶂,迎青春曙光; 追梦永无止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举奋斗之旗,成不凡人生; 不畏风雨,勇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