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1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频考点四 嫁于春风巧用媒
——鉴赏表达特色
1.(2009·江苏)《上善若水》(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一“5 年高考”部分)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
考。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从大处着眼,显然是托物言志,古今对比。还可以从议论、抒
情等表达方式角度考虑。
2.(2007·江苏)《麦天》(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一“5 年高考”部分)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
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
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解析“麦茬”“收割机”是麦天代表性的事物;“突突突地吼”属于听觉描写,“鲜
红”“黄亮亮金灿灿”属于视觉描写,“麦秸香”属于嗅觉描写;收割机“吼个不停”
运用了比拟手法。语言生动,富有韵味。
(2006·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
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
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
下——高黎贡山[注]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
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
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
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
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细雨
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
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肚子,都在滴水,耷
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
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
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
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
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
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迈着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返回——
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 T 台秀(时装表演):高黎贡山西麓,牛
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
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
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
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
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
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
角。21 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唯一
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尽管这个场景太古老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
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
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
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视着,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
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
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
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的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说都是从简朴的远古
出走的现代人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3.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
理由。
答:
答案(1)特点: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2)喜欢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略。
喜欢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略。
解析第一段写牛,突出了静态;第二段写鹭,突出了动态。
1.江苏《考试说明》及其命题说明对“鉴赏表达特色”是如何说明的?如何理解这一
考点要求?
答案(1)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
抒情手法的灵活性;关于艺术表现要考虑观察、感受的角度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表
达。
(2)所谓散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对江苏卷来说,“描写”
是考查重点。
所谓表现手法,也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与“表达特色”“表现特色”“写
作特色”“艺术手法”等概念是同义语,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
巧、语言技巧等;狭义的表现手法只指各种艺术手法,如象征、衬托、虚实结合等。江苏
卷在题干上多使用“表达特色”“表现特色”等广义概念。
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包括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等。
2.江苏卷在“鉴赏表达特色”命题上有何特点?
答案鉴赏表达特色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必考点,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命题角度有两种:一种是大处着眼,小处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
入;一种是大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文章的艺术表达特色。
(2)鉴赏要求多角度切入,往往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的同时切入分
析(这点与古诗表达技巧“单一”角度特色有所不同),分析要求既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
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表达效果的具体解释。
(3)考查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的方法技巧上。
一、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七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柴禾是家力的象征。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
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
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
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
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2012 年四川卷《柴禾》,有删改)
1.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
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
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
场,又始终抱持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要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来分析
其作用。
(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
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
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
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
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
神。
(节选自《岳桦》)
2.该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好处: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
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具
体而形象地揭示和提升;③作者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岳桦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
解析该题关键在于说出好处。说好处应兼顾修辞手法的自身效果和在文中的效果,重点
在后者。
知识储备《考试说明》规定了以下七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
张,对偶,排比,反复。这七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
(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
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
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
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
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二、掌握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
(2010·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
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
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
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
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节选自《天目山》)
3.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该段作赏析。
答:
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和庄重的
活动,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
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解析本段文字既写了母亲上山这一现实中的场景,又写了想起的遥远的青春季节的回忆
场景,显然一虚一实,虚实结合;现实场景的悲壮与回忆场景的欢快显然又形成了对
比。两个角度皆可切入解题。
(2007·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
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
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
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
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
4.该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想象。好处: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解析本段描写的对象是胡杨林,共三句话。第二句中“仿佛……古战场”属比喻,“胳
膊”“呐喊”等词语是拟人手法;第三句中随处可见“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
胡杨林总使“我”热泪盈眶,属于想象。死亡了的胡杨林依然挺身不肯倒下,胳膊直指
蓝天充分表现了其死而不屈的精神。
知识储备
1.“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
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
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2.考查表现手法立足于常见常用的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
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
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
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
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
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
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
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
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
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五种表达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雪的出身洁白无瑕,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
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你看雪多像
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
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于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射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
池一池的春水。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
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节选自《北方的雪》)
5.这三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说明其效果。
答:
答案前两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雪,揭示了雪的两面
性——正因为雪洁白无瑕,才极易被污染;太诚实了,反易被欺骗。末段运用了抒情的
表达方式,赞美了雪的无私,雪的奉献。
知识储备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是重点。表
达方式多用于较大段落,尤其是全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濛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
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
荒野炮声。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
自拨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
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
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
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
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
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展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
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节选自《灯花带梦红》)
6.最后两段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
答:
答案将“松涛”称做“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有利于抒发情感,表达对松涛的
感激之情;将“我”称做“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
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
解析注意人称的两重变化,第二人称有拟人化,便于展现对话、抒情的效果。
(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 1995 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
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
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
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
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
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
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节选自《岳桦》)
7.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解析考查某个情节的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作者插入的
长白山之行的回忆,突出了路上的匆匆与模糊,虚影多,实影少,但这并非作者的本意
所在,写虚是为了写实——为写岳桦作铺垫。
8.(2012·山东)《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二“基础:整合·点拨”部分)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答:
答案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
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叙述方式角度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先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本叙述特
点:顺叙、倒叙还是插叙、补叙。文章讲述了一个古老村庄一天的生活,从早上起床写
起,到晚上看电视结束,按时间顺序写了人们一天的生活状态。按时间顺序记事更能表
现古村人们的生活特点,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知识储备记叙的重点
(1)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
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
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
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
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2)记叙(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
对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
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这的确是个好地方,阳台的脚下,一条小河蛇一样地蜿蜒爬过。两岸的蒿草已显衰
败,顶着一蓬枯黄的乱发,在略有凉意的秋风中沙沙作响。河里紫褐色的浮萍随风漂游,
翻来覆去的是无根的愁绪。岁月蹉跎,荣辱枯荣,繁华尽处的落寞,在这秋风秋色里浓浓
淡淡、牵牵绕绕。临窗看秋,秋意盈胸,何况在这日落西山时,更易多愁善感,竟忍不住
轻叹,衰黄了太多的岁月,还有多少生命的绿可以支撑那些未曾实现的梦呢?(节选自《秋
日黄昏》)
9.文中画线句子描写了作者眼中秋日黄昏的景象,请加以赏析。
答:
答案①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以蒿草、浮萍为主体形象,以秋日、风声为背景,全方位地
表现了秋日黄昏的衰败景象;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枯草比作乱发,说浮萍也有愁
绪,想象丰富,给无情感的自然景象以人的思想情感;③语言形象,内涵丰富,描写中
带有渲染,虚实结合,由眼前的蒿草、浮萍联想到岁月荣辱、繁华尽处的落寞。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考生解
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本身的含意;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鉴赏知
识,注意一些常规的鉴赏角度,如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还有修辞手法以及语言特
色等,这样才能全面分析,不会遗漏答题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工,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
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
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
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
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10.文段描写了母亲在灯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
答:
答案①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母亲纳鞋底的情景,表现出
母亲的勤劳、灵巧。
②细节描写。通过母亲深夜纳鞋底的细节,表现了鞋承载着母亲深深的爱,字里行间渗
透着对母亲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③“顶过”“夹住”“拔出”“拉”“抽”等动词使用准确、生动,极富感染力。
知识储备描写是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高考考查表达技巧考得最多的一种。描写不
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所运用的技巧也往往与“表现手法”相交错。因此,在复习表达
技巧时一定要注意掌握“描写”这一重点。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3)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四、掌握语言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愈深愈黑的夜,极目难定远近。你看不清湖的面孔,只有凭着聪敏的听力去获知,让
湖风一一悄悄地拂动你的思绪,告诉你想知晓的一切。黑暗里包藏的事物、记忆,与流淌
的水波一同飘逝。我们隐隐听见水声,是湖波拍击堤岸,又像是来自远方的湖底梦语。水
不是流在湖里,而是流在一种叫“黑”的色彩里。沿湖的灯火投到水面,成了满湖的星
子。湖波奔流,人事皆非。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凝重呼吸就深深地植入浩渺的湖波里。清凉
的湖风中夜色渐浓,这一湖奔流不息的逝水,将赴向何方?一丝一缕纠缠的生命的困惑奔
袭而来,岁月的沧桑,宇宙的浩瀚,人生的苦难……思绪如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飘摇,
飘摇。我对朋友说我不是湖边常客,我更习惯远远地听,倾听湖的心语,思索湖的前世今
生,想象湖的将来……(选自《文艺报》2011 年度优秀散文,有删节)
11.请简要赏析文中“思绪如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飘摇,飘摇”一句的语言之美。
答:
答案这句话将作者夜中的思绪比作潜滋暗长的苇草在飘摇,表现了思绪的广阔无边;
运用比喻,化虚为实,具有形象美;作者将“飘摇”一词叠唱(反复),带给读者欣赏
的时间和空间,使语言具有韵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每至西雅图,下榻士耀文蔷家。我六楼上寝室有两个窗子,从南窗远眺,晴朗时可
以看到高一万四千余呎的瑞尼尔山峰清清楚楚地浮现在天空中,山巅终年积雪,那样子很
像日本的富士山,而其悬在半空的样子又有一点像是由我们的岳阳楼之遥望君山。西窗
外,则有两棵大树骈立,一棵是杉,一棵是枫,根干相距约有十呎,枝叶则纠结交叉,相
依相偎如为一体。两棵树都高约五丈,虽非参天古木,亦甚庄严壮观。尤其是那株枫树,
正矗立在我窗前,夕阳西下,几缕阳光从树叶隙处横射出来,把斑斓的叶影筛到窗幕上
面。窗外的树,窗内的人,朝夕相对,默然无语。(梁实秋《哀枫树》节选)
1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画线文字进行赏析。
答:
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相依相偎如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棵树的心心相
印,互为依存。②巧妙使用动词,“横射”“筛”赋予了阳光动感,“筛”极形象地
写出了树影的婆娑斑斓。③长短句、整散句相结合,使表达错落,有情趣。(答出两点
即可)
知识储备局部语言赏析题也是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文言语,是用成语还是引用
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手法(主要
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的。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
美。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
题。当做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
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如何从多角度切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躲过了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
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
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
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
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
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
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儿被浓阴掩翠,一会
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
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
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节选自方爱华《孤独的守望》)
第三段中画线的文字描写了宁静的清溪,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现场答案 1
存在的问题
提示该答案虽然从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两个角度切入鉴赏,但仍存在两个典型问题:一
是修辞手法有遗漏,二是少了题干提示的描写角度。
现场答案 2
存在的问题
提示该答案虽然具体,兼顾表达效果,但是,漏掉“拟人”要点、未从描写角度切入的
问题依然存在。其实,考生应该明白:像这样片段的描写文字,描写手法首先是一个切
入角度。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答案①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描写。②想象丰富。③运用比拟(拟人)、比喻、排比等
修辞手法。④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对散文表达特色的鉴赏,多强调多角度切入。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写作特色)
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角度切入。不过,“整体看
手法”,首先是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对比衬托
等);其次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看它以哪种方式为主(一般是记叙描写),以及几种方
式的结合,如描写与抒情相结合,记叙、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等;再次可以考虑构思结构、
语言表达。至于修辞手法,必须着眼于全篇,一般不予考虑。
对局部文字的赏析,优先切入的角度有:
①修辞手法(局部看修辞)。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②描写方法。因为所给的片段文字多是描写,所以要从描写的角度和方法考虑,首先
要分清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是人物描写,则考虑是哪种描写(如动作、心理等);是
景物描写,则要考虑其角度和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方面描写;调动多种
感觉,使用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等。
③表现手法。多是联想想象、对比烘托等,不大涉及整篇文章赏析用的象征、托物言
志、以小见大等。
④语言表达。只有该段文字语言有特色,才会从这个角度考虑。至于表达方式,则需
要较大篇幅的文字才可考虑。
即时小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榆中,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其实小城很有一段历史。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沿黄河至阴山建立了 44 个城,最西边的城就叫“榆中城”。此时的“榆
中”和彼时的“榆中”有一些地理上的差异,但属于同一脉。小城很小,巴掌大一
点。绕城一圈,跑步的话就一个多钟头。但小城有山,名曰兴隆山。有泉,泉水潺
潺,清澈,夏日里都格外冰凉,孩子们戏水时水珠像刚化开的冰粒一般在胳膊上乱
滚。兴隆山上的树一律高耸入云,盘根错节。到了晚秋时,山上的红叶漫山遍野,油
画一般的美丽。小城的久远与山的雄浑互补,但凡到兰州能住几日的人,十有八九会
去三十多公里外的榆中游历一番。有山的城,再如都江堰的青城山,城也许很小,但
整座城都弥漫着山上的树的气息,黑土的气息,水的气息。空气自然,人情淳朴。在
这样的城中生活,相当惬意与悠然。
(许峰《小城与大城》节选)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答:
答案①选取小城有典型特色的意象(泉、山)来写;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③从触
觉、视觉两个角度来写;④长短句结合;⑤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地描绘出小城环境的宁
静安适,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小城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审题
[审题练习]
1.(2009·江苏)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
色。
①题型:明考型②范围:全文③角度:多角度
④步骤:两步(指含第一、二两步)⑤数量:多个
2.(2012·湖北)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①题型:明考型②范围:全文③角度:定向(主体意象)
④步骤:两步⑤数量:多个
3.(2012·四川)第 6 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
果。
①题型:明考型②范围:局部③角度:定向
④步骤:完整型⑤数量:单个(不包括“表达效果”)
4.(2012·浙江)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题型:暗考型②范围:局部③角度:多角度
④步骤:完整型⑤数量:多个
规范导引散文表达特色赏析题的审题同古典诗歌表达技巧赏析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
要点:
1.审题型
即审表达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你分析其
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
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江苏卷多以明考型居多,其他省市多以暗考型居
多。
2.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
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
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
是优先,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
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
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尤其是江苏卷,更强调
要从多角度赏析。
4.审步骤
散文赏析题多是完整型的,即三步答题——明确手法+具体解释+简述效果。江苏卷题
干用语“请分析×××表达特色”多只含第一、二两步。有的题题干明确要求赏析其表
达效果,也应包含这三步,不过重点放在“效果”上。
5.审数量
即审答案数量。一般是多个的(因为它要求多角度切入),个别要求的(如“请简述全文的
主要写作手法”)除外。其他方面,有时要关注有无提示(暗示)性语言。
二、答题
(一)局部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是个暮春时节,黄河入海口的风却依然料峭,四下里弥漫着一份几近于永恒的静
谧。我向那一片片一个个圆土包似的树丛奔去,当地人告诉我,那也是柳树。我愕然。我
这一生见过各种各样的“柳树”。而我眼前这些被人们所指的“柳树”既没有“软于丝”
的枝条,也没有被春风剪出的“细叶”,更没有那般淡红和鹅黄去悦人眼球。面对奔腾了
几千百里后明显露出疲态的黄河,它们虽然也倚得了半匹寒风,却不见半点狂势。它们既
不像垂柳那般的柔媚婀娜轻盈,更无旱柳常有的高大伟岸刚毅。它们只是一丛自沙地上向
上萌生的灰色枝条,那由一根根手指头粗细的枝条组成的灰褐色树丛却又不动声色地渗透
着一种沉稳和倔强。而让我最为惊愕的是,当地人说,这样的“柳树”全都是眼前这条黄
河从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带下来的。(陆天明《有一种柳树长在黄河入海口》节选)
5.这一段描写了奇特的“柳树”,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
答案抓住了“柳树”静谧、沉稳、倔强的神韵;从质、形、色、势多角度描写;运用对
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富有文化内涵。(化用了白居易《杨柳枝》中的“一树春风
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和贺知章《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刀”)
(201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
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
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
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
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
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母亲的中药铺》节选)
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答案 (1)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
“中药”的含义。(3)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4)用“灵芝”设喻,把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解析本题要求赏析文章的精彩语句的妙处。赏析重要句子,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
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还要和文章的中心联系起来作答。
(二)整体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风中的鸟巢
雪小禅
①我真喜欢那些风中的鸟巢。
②在冬天的荒野里,在肃杀杀的寒风里,我看到那些枯枝上的鸟巢,挂在树梢上,看
着岌岌可危,无限孤单,但又具有饱满的坚挺的力量。
③它在风中,在一片枯黄的冬天的树梢上,独自承担风给它的力量。我喜欢那鸟巢的
样子,圆圆的,有毛刺,不规则,在茂盛的夏季和秋天,鸟儿们一点一点衔来树枝,然后
和着唾液一枝枝地搭着——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
④那些风中的鸟巢,多么疏离,每隔几十米就会突兀地出现一个鸟巢,黑黑的,远远
看去,很孤单。
⑤可是,我喜欢那孤单。
⑥那是应该有的孤独的样子——它独立于时间之外,好像偌大的冬天只有它了。在空
旷的冬天,我路过那些鸟巢,路过那些孤单——好像我也是一只风中的鸟巢,游走在这冬
天的寂寞里。
⑦这鸟巢像印度女歌手 koaly 的歌,足够寂寞,也足够打动人。我在听她的歌的时
候,常常想起那些风中的鸟巢。我在那些歌声中游走着,凉凉的,薄薄的。感受这风中的
冷和凄然。但真的很好——那些风游走在销骨的寂寞里,和那些鸟巢一样吧?我坐在车
里,车里的空调开得很足。不,不冷。那些鸟巢在寒风中偶尔抖动,但不会掉下来。它们
高高在上,它们在冬天里,但又在冬天外。
⑧这样的寂寞其实销骨。但又别有风情——似大雪天一个人行走在天地间。我把车里
的空调开得很大,热气扑到脸上,koaly 的声音很空灵,似一条小蛇游到我心里。她带着印
度特有的神秘和巫气,带着一些前世的味道,款款而来。声音是紫色的,略带忧郁,又一
声声让人心醉。在关键的地方,一下能击中你,动弹不得。可真好。
⑨它和鸟巢相辅相成,都孤单得很饱满,恰如其分。
⑩有一个人说,“无论睡在哪里,我都睡在夜里”。这句话让我想起风中的鸟巢。无
论睡在哪里,它们都睡在风里。
⑪想想吧,睡在风里。像一个人的名字,是的,林风眠。他喜欢自己这个名字,他
说,就是小鸟在风中睡着了。他说的风,是春风。
⑫但鸟巢是睡在冬天的风里,更有一种意境上的美感和孤清。有些孤芳自赏吗?有!
有些文艺吗?当然也有!可这些文艺不是装的,不是小情小调,是刻骨的!是带有腐蚀性
的!它侵略了我的灵魂。
⑬我在路上,在冬天的路上,伴我的有这些风中的鸟巢,还有那永定河边的一排排枯
树,桑树,柳树,槐……都有古意。旧得让人可以发呆,黑黑的树皮皲裂着,我试图走近
那些树,那些风中的鸟巢,可我知道,走近了,一定没有了现在的荒凉味道。
⑭它们就应该在时间之外,在冬天之外。
⑮我只喜欢那些冬天的鸟巢。它们和春天夏天秋天的鸟巢不一样,春天的鸟巢还单
薄,夏天的太狂躁了,秋天稍显俗气的热闹,只有冬天的鸟巢,显得这样的饱满又这样诱
人。那种诱人,是鸦片似的诱,越孤单,越寂寞,越寂寞,越诱惑。
⑯整个冬天,我时常路过那些风中的鸟巢。我习惯了它们的姿势——有些过分的清高
和薄凉,稍微有些弱势,可是,恰到好处。它似一个寂寞的男子,人到中年,无人能知,
无人能懂,人前是欢笑的,颓败时,就做了这样一只独立于世的鸟巢。
⑰如果你没有绝世的容貌,那么,你有绝世的姿态也是好的。这样想的时候,我打开
一包雪茄烟,我不是抽烟的女子,但喜欢这孤独傲世的雪茄烟,它和冬天的鸟巢如此相
配。我点燃一支雪茄,试图加快这孤单的速度。在这冬天,在这空旷的田野里,其实,我
是试图做一只冬天的鸟巢。
⑱我身边剩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是我,刻意减去那些不必要——我才知道生活中不
必要原来这样多!它们占据着我太多私人空间,霸占着我的精神硬盘,到现在我才知道,
我只想做这样一只风中的鸟巢。
⑲不沟通,不奉迎。冬天的旷野里减去了很多东西,就剩下这一个小小的鸟巢。把自
己放在里面,独自、很独自地发呆——我忽然很羡慕那些风中的鸟巢,它任凭世间如何繁
华,一个人在那冬天的树梢上高高地挂着,寂寞都寂寞得这样风华绝代!
(选自《北京文学》2011 年第 1 期)
7.请简要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
答案(1)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借对“风中的鸟巢”在冬天里寂寞的生存状态
的描绘,表达出对繁华世间孤独傲世姿态的喜爱、羡慕和向往。(2)运用对比(反衬)的表
现手法,如第⑮段用春、夏、秋三季的鸟巢与冬天的鸟巢对比,突出了冬天的鸟巢因孤
单寂寞而饱满诱人的特点;又如第⑱⑲段将“我”生活中“不必要原来这样多”与风中
的鸟巢“减去了很多东西”,在冬天的树梢上挂着的那种“风华绝代”的寂寞状态形成
鲜明对比,表达出减去繁华、简单生活的主题。(3)运用映衬(烘托)等表现手法,如用印
度女歌手的歌烘托风中的鸟巢的寂寞孤单但饱满诱人的特点;又如第⑰段用孤独傲世的
雪茄烟映衬出冬天的鸟巢寂寞得“风华绝代”的特点,表达“试图做一只冬天的鸟巢”
的主题。
规范导引答题要领
1.要区分概念、记牢概念
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
因为它们决定着答题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
时,答题思路要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再从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
有熟练掌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特色”“修辞手法”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
联系,才能弄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才能准确选择答题方向,否则,难免张冠李戴,
词不达意。
2.多角度切入
除题干明确规定的角度外,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鉴赏。如果是局部鉴赏,则优先从修
辞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现手法和语言。在每一个角度切入后还要注意多种技巧的运
用。如果是整体鉴赏,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达方式。至于修辞手法和
语言,除非从整体、主要、显著的角度确实存在,才可切入鉴赏。
3.赏析赏析,有赏有析,重点在赏,关键在析
分析时要把握好两个结合。一是与文章的中心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表达技巧,任何表达
技巧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二是与语言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评价主旨还
是鉴赏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把玩、涵咏。因此,答之前,须对所给材料
反复品读。
另外,有时分析表达技巧不单单要看所给文字本身,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判断。
4.答题模式
多为完整型,且分析的重点多在“效果”上。因此,特别强调在写出该表达技巧自身效
果的同时,重点写出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题型组2021-06-043页
- 专题4-1 审题立意(押题专练)-2019年2021-06-0423页
-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小说2021-06-0414页
- 高考语文复习每日悦读1灵性流亡2021-06-043页
- 课标通用2020高考语文专题4文言文2021-06-0459页
-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七章语2021-06-046页
-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2021-06-0413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2021-06-0411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2识记并正确2021-06-049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板块现2021-06-04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