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1 KB
  • 2021-06-04 发布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提能(十)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提能(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沧桑黄河岸 韩振远 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虐横冲,浪涛连天,在 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 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平静无奈,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尽 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冲撞跳跃,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 河的归宿永远是大海,河岸永远是河的屏障。尽管有时河会冲冠一怒,但它到底还要选 择新的河岸。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 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 越陷越深。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 的美景。群山之间,便有了老牛湾、碛口、孟门、壶口、禹门口。在人类的啧啧赞叹声中, 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高傲的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 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 的地方。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 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朝上望,怪石狰狞,好像悬在头 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 仿佛伸手可触。再朝身后望,我和顺民都被河水感动了。眼前坚硬的岩石上,印着一道道细 密的纹理,那该是黄河水经年累月冲刷的痕迹。看上去,那些纹理轻盈流畅,好像是随手画 上去的。 细看,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 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没想到河水会如此坚忍,不停地冲刷,不断地切割。河谷在一点点加深,河岸在一点点 增高。不知过了多少年,经历过多少惊涛骇浪,终于有了这险峻奇绝的河岸。我们敲下了一 块岩石,准备带回去欣赏。把印有黄河纹理的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河岸带回了家,也等于 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 我们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河岸。 到了与汾河交汇的地方,黄河已经跃出龙门,看上去轻松多了。没有了逼仄狭促的山崖, 河水从容随意地流淌,连神情都是那么欢快。到了这里,河面豁然开朗,两岸高耸的山峦骤 然消逝,变成了低矮怯懦的黄土塬。面对余怒未消的河水,河岸像一群败兵般,远远退去, 隔着宽阔的河滩在雾霭芦苇间窥望。河水便像王者之师般,放慢了脚步,迈着从容的步伐傲 然流过。 河滩宽二十多里,河水忽东忽西,信马由缰,似乎再也不在乎河岸。 然而,站在船上从河里驶过,会看到远处的河岸依然苍茫雄劲,表现出了该有的气势。 河水流淌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像无拘无束,却从不能越出河岸,仿佛冥冥中有 一道桎梏,不能逾越一步。 再往前走,河水好像变得闷闷不乐,不时发怒,激荡起浪涛,朝岸边迅猛冲去。沙质的 河岸轰轰地坍塌,一步步向后退去。几年前,在河边的崖头上,我看见一位满头苍发的老者 正在出神地望着涌动的河水。一阵闲聊后,话题扯到了河岸。老者的脸上露出悲戚的神情。 他指着河水说,几十年前,河岸在那里,如今,后退有几百米了。我叹然,不知道自己是叹 息河水的无情,还是叹息河岸的无奈。 如今,再站在黄河岸边,脚下的堤岸已是用铁丝网住的石堤。河水还在气势恢宏地哗哗 涌动,却再也奈何不了堤岸。 再往下,流淌在平原上的黄河才真正信心十足。两面人工修筑的河岸固然挡住了河水, 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中说“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鲜明地突出了黄河历史的久远,当然也体现了人类的无能。 B.文中写“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等内容,是为 了将黄河水与其他地方的水对比,从而突出黄河水的气势。 C.作者认为,岩石上印着的一道道细密的纹理是黄河水冲刷的痕迹,把岩石带回去, 就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D.作者写黄河的堤岸,先从黄河的上游写起,然后依次写到了晋陕峡谷、与汾河交汇 处、平原上等地的河岸,体现了不同地方黄河河岸的不同特点。 解析:A 项,“体现了人类的无能”错,由后面的人类参与河岸的建设可以看出人类改 造自然的能力,这里只是体现黄河的历史悠久。B 项,“与其他地方的水对比”“突出黄河 水的气势”错,前者于文无据,后者理解有误,此处只是写黄河水与河岸之间的关系。C 项, “无稽之谈”错,这是作者一种含蓄的说法,体现的是作者感悟到的黄河的坚忍精神。 答案:D 2.文章第五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特点?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坚固、深邃、狭窄。①比喻 的手法将河岸坚固的特点更加直观地展现了出来;②拟人的手法将河岸与河流的对抗过程演 绎得更加生动、形象,也突出了河岸的深邃、狭窄。 3.文末作者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 实,谈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一)同意。正因为人的介入,“铁丝网住的石堤”使得原来的河岸不再单纯 是河岸,它的功能需要人的帮助才能发挥。作者用“战战兢兢”形容人工加固的河岸很切合 实际,也体现了作者对现状的不认同和担忧。 (示例二)不同意。正是因为有了人的主动介入,才使得河岸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强化。否 认这种河岸,就是否认人对自然的改造。在自然面前,人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4~6 题。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 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 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 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 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上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 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它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 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 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 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 35 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 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 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 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园相比也有差距。然而, 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 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 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 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 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 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 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 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 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 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 焉耳矣!”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 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 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 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 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 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 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 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日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 的思想明灯!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 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选自 2011 年 4 月 20 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段多采用短句,表现了作者探访千灯古镇的急切之情。 B.第二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不同质地的灯,既回扣题目“千灯”,又暗示此行目 的就是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千灯。 C.“千灯”一语双关,既指江南水乡陈列千盏明灯的古镇——千灯镇,也指这个古镇的 独具亮色的文化特点。 D.“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 心胸亮堂得少见。”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顾炎武仁爱思想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解析:B 项,“此行目的就是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千灯”的说法有误,作者此行的目的 是借千灯来指出我们需要思想明灯。 答案:B 5.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题干中有“目的是什么”的提示,这就暗示出本题要从描写的手法之美的角度去 思考。作答时要注重分析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答案:列举千灯镇众多的人物精英,充分体现千灯浓郁的文化氛围;起到铺垫作用,以 此衬托(突出强调)顾炎武对人们思想的启迪作用。 6.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探究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 解析:作者特别强调顾炎武是一盏明灯,是为了突出他的仁爱思想。而仁爱思想正是当 今社会缺乏的,提振当今人们的精神境界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答案:①顾炎武用他独具慧眼的发现,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 ②顾炎武提出的“匹夫有责”思想是构建仁爱社会的基础。(或:顾炎武提出的“匹夫有责” 思想使社会民风和洽,其乐融融。)③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世界滑坡,我们需 要顾炎武这样的思想明灯,来照亮愚暗的心扉,带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和莫大的精神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