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秘密★启用前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以来,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影响既深且巨的概念,莫过于“美的艺术”。这一概念起源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者,此后则成为对艺术的唯一限定。“美的艺术”认为,各种艺术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唯一途径是美,艺术只有通过美才能发挥作用。但事实上,中国殷商时期的青铜纹饰,它是艺术的,却未必是符合审美的。同时,尽管艺术以审美为目标,但美从来不是唯一的目标。在美之上往往有更高的哲学、伦理追求。像中国先秦时期的礼器,往往在具有审关特性的造型中包含着对天地宇宙的看法,即制器尚象;同时充当了某种伦理、神学目的的视觉相等物,即器以藏礼。在美与艺术之间,虽然审关价值具有主导性,但它也像一件紧身衣遏制了艺术意义的多元生发。
- 23 -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界接受了西方启蒙时期的艺术分类法,即将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五种。但是在中国社会早期,只有诗、乐、舞才是真正的艺术,除此之外均属于工匠之作。至汉末魏晋,绘画因文人的介入而获得艺术身份,但雕塑、建筑的匠人性质则直到明清也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其实存在着两种艺术:一种是士的艺术,一种是百工的艺术,两者是分裂的。对前者艺术身份的认定古今保持了一致,后者作为艺术则来自现代西方艺术观念对中国历史的重构。在这种中西方艺术认知的错位中,书法成为一个异类。它一方面被中国文人视为艺术的最高级形态,另一方面却在西式的艺术谱系中找不到位置。这是它长期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原因。由此不难看出,诗、乐、舞、书、画是中国古代艺术固有的分类体系,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的五分法则是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强加给中国历史的产物。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政治起源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自此中国的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文化和政治的结合是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点,其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艺术构成了这种文化或文明的核心。像礼乐的“乐”,包括诗、乐、舞,本身就是艺术。中国传统政治的人文性,最根本地落实为它深邃的艺术性,审美和艺术精神构成了中国传统的立国精神。同样,中国社会自西周以来,诗教、礼教、乐教构成了几千年国家教育的基石,它既是艺术教育,也是国家教育。艺术价值与国家政治目标有机统一。面对这种状况,如果艺术史家非要从中切分出一部纯粹的中国艺术史,就不但违背历史真实,而且也是对艺术价值的极大削弱。
按照西方概念体系撰写的种种中国艺术史,是通过切割与截取的手段将中国艺术史变作证明西方艺术观念普适性的案例。就此而言,让中国艺术史研究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就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求真问题,而且是确立中国艺术的本体地位、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重要前提。
(节选自刘成纪《中国艺术史研究亟待回归中国历史本身》)
1. 下列对原文中“美的艺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的艺术”作为一种概念,起源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者,并成为对艺术的唯一限定。
B. “美的艺术”认为各种艺术只有通过美才能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只有通过美才能发挥作用。
C. 在美与艺术的关系中,审美价值起主导作用,它的不足之处是遏制了艺术意义的多元生发。
D. 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符合审美的,它们尽管以审美为目标,但是并不将美作为唯一的目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分析了不能按照西方概念体系撰写中国艺术史的种种原因,呼吁中国艺术史研究回归中国历史本身。
B. 文章采用了分总的论证结构,从美与艺术、中国艺术的分类、中国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述。
C. 文章第二段回顾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以书法为例论述中国古代艺术与西方艺术分类体系的不同之处。
D. 文章第三段分析中国艺术价值与国家政治目标有机统-的现象,据此推断无法从中切分出一部纯粹的中国艺术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23 -
中国先秦礼器的制器尚象、器以藏礼的特性反映了中国艺术不仅追求审美,而且必有更高的哲学、伦理追求。
B. 中国书法属于士的艺术,但无法在西式艺术谱系中找到位置,这导致了书法在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
C. “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的五分法在当前最具科学性、现代性,但并不能反映中国艺术的实际状况。
D. 只有让中国艺术史研究回归中国历史本身,才能确立中国艺术本体地位,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D项,“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符合审美的”错,原文是“但事实上,中国殷商时期的青铜纹饰,它是艺术的,却未必是符合审美的”,可见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点、论据、论证结构等的分析能力。
C项,“以书法为例论述中国古代艺术与西方艺术分类体系的不同之处”错,原文是“由此不难看出,诗、乐、舞、书、画是中国古代艺术固有的分类体系,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的五分法则是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强加给中国历史的产物”,可见以书法为例并不是要论证中西方艺术分类体系的不同之处,而是论述近现代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项,“反映了中国艺术不仅追求审美”“必有更高的哲学、伦理追求”错,原文是“像中国先秦时期的礼器,往往在具有审美特性的造型中包含着对天地宇宙的看法,即制器尚象;同时充当了某种伦理、神学目的的视觉相等物,即器以藏礼”,注意是“往往”“同时充当了”。
B项,“在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错,原文是“这是它长期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原因”,注意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不是“中国艺术教育体系”。
C
- 23 -
项,“最具科学性、现代性”无中生有,原文是“按照西方概念体系撰写的种种中国艺术史,是通过切割与截取的手段将中国艺术史变作证明西方艺术观念普适性的案例”,可见受西方艺术观念影响的无分发并非“最具科学性、现代性”。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阶段人工智能医疗网络的开发和应用已初具规模,但主要运用于提升医疗的便利性。面对“不治之症”的挑战,关于机体与生俱来的“自主修复”①潜能的激发,或将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成为现实。
医疗网络是指基于云网络发展而来的智能化诊疗体系,目前市场已有一定的雏形产品。机器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的研发使医疗人工智能的性能大幅提升。医疗人工智能的监控网络和自动化诊疗有无法避免的短板。癌症、肉瘤作为“不治之症”的代表。从细胞学角度观察,是由于正常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发生变异,引起细胞丧失成熟能力,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探索“自主修复”将可能作为一种趋势被提上时代的舞台。
“自主修复”的阻力主要可能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自主修复”进入市场之前的临床评估。一款新药的上市需经历长达数年的临床试验,而在未来搭载“自主修复”产品的背景下制定评估的实施细则成将被提上议题。临床测试对象的抗拒、机体安全评估、不良反应风险的承担等因素都需要纳入评估系统的考量。时间跨度也是潜在因素的一环。未来的“自主修复”医疗舱涉及多企业联动,漫长的等待可能会打击行业整体的积极性。其次,“自主修复”医疗舱投入市场后的疗效评价。体度轻可能引发对患者人身安全的威胁,体度重或将直接导致医疗经济波动。总之,“自主修复”任重道远,其合理化、科学化、普及化需研究人员通力合作,才能为人类智能医疗开辟全新的大陆。
(摘编自宋欣阳等《论医疗人工智能的未来:自主修复》)
[注]①自主修复:指人体在觉察到自身被损伤后,主动遏制损伤,自我修复或再生破损的组织结构。
材料二
仅依赖目前已孕育出的多种应用产品远无法满足当今市场需求,人工智能数据处理的可靠性、治疗过程的安全性等均受到多方质疑。医疗人工智能发展亟待突破。
目前市场医疗人工智能应用现状:
热点应用
需求度
已有产品
市场热度
- 23 -
个人管理
较低
DeepmindHealth
较低
疾病预测
较高
Watson、Hanover
高
智能影像
高
CheXNet、MURA
高
手术机器人
高
DaVinci、STAR系统、Remebot
高
康复机器人
较低
Harness
较高
(摘编自柳奕诚等《论医疗人工智能的未来:医疗网络》)
材料三
医疗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出来的一大分支,它将为医学诊疗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研究最多且成果最显著的是医学专家系统。医学专家系统具有大量专门知识与经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某个领域一个或多个人类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解决那些需要专家决定的复杂问题。专家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一个研究领城。中国中医界大约有140个以经验为主的中医专家系统相继研发。医学专家系统可以解决的问题一般包括解释、预测、诊断、提供治疗方案等。高性能的医学专家系统也已经从学术研究开始进入临床应用研究。随着人工智能整体水平的提高。医学专家系统也将获得发展。正在开发的新一代专家系统有分布式专家系统和协同式专家系统等,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将更有利于临床痍病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苗芳芳、刘骏峰《论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4. 下列关于“医疗人工智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医疗网络是指基于云网络的智能化诊疗体系,将医疗和人工智能联合。现阶段主要运用于提升医疗的便利性。
B. 医疗人工智能的监控网络和自动化诊疗有无法避免的短板,为解决这一难题,探索“自主修复”已成必然趋势。
C. 医疗网络的雏形产品已经进入市场,高性能的医学专家系统也已经从学术研究阶段开始进人临床应用研究阶段。
D. 医疗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出来的分支,仍存在数据处理的可靠性、治疗过程的安全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 23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医疗网络的发展和医疗人工智能性能的提升,目前仍无法有效解决医疗人工智能的短板,医疗人工智能发展亟待突破。
B. 对医疗人工智能应用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市场热度。需求度低则市场热度低,需求度高则市场热度高。
C. 随着人工智能整体水平的提高,正在开发的新一代专家系统将更加有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
D. “自主修复”进入市场之前的临床评估复杂、持续时间长,“自主修复”医疗舱投人市场后的疗效评价亦有一定的风险。
6. 请结合材料,概括联合医疗与人工智能的积极意义。
【答案】4. B 5. B
6. ①提升医疗人工智能的性能,激发“自主修复”,以期对抗“不治之症”。②便于解决人工智能数据处理的可靠性、治疗过程的安全性等问题。③促进医学专家系统研究,提高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水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B项,“已成必然趋势”错,原文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探索‘自主修复’将可能作为一种趋势被提上时代的舞台”,注意是“将可能作为一种趋势”。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应用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市场热度。需求度低则市场热度低,需求度高则市场热度高”错,结合材料二图表可以看出,以“康复机器人”为例,其“需求度”“较低”,而“市场热度”却“较高”。可见选项表述不准确。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 23 -
结合材料一“面对‘不治之症’的挑战,关于机体与生俱来的“自主修复”潜能的激发,或将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成为现实”“机器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的研发使医疗人工智能的性能大幅提升。医疗人工智能的监控网络和自动化诊疗有无法避免的短板”可概括出“提升医疗人工智能的性能,激发‘自主修复’,以期对抗‘不治之症’”;
结合材料二“仅依赖目前已孕育出的多种应用产品远无法满足当今市场需求,人工智能数据处理的可靠性、治疗过程的安全性等均受到多方质疑。医疗人工智能发展亟待突破”可概括出“便于解决人工智能数据处理的可靠性、治疗过程的安全性等问题”;
结合材料三“随着人工智能整体水平的提高。医学专家系统也将获得发展。正在开发的新一代专家系统有分布式专家系统和协同式专家系统等,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将更有利于临床痍病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可概括出“促进医学专家系统研究,提高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水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油匠
王振东
黄土洼村前有一条官道,向西通到镇上,往东可达泌阳,村里的油坊就在这条路的北沿儿,油匠师傅叫王石头。
油坊是三间草房,东头那间安一盘石磨,中间盘一个锅灶,西间放一台油榨。
王石头已经当了十年油匠,起初他给老油匠打下手,后来老油匠老了,村里便让他接替老油匠磨油。那时,和交公粮一样,村里每月必须给公社粮管所交三次香油,每次王石头都是从村里的保管室领取芝麻,磨成香油后,把香油挑到镇上,交给粮管所。
王石头技术精湛,磨起油来似小媳妇绣花,一丝不苟。先把芝麻淘洗干净,控出水分,然后倒入铁锅里炒。炒芝麻最关键,油香不香,就看这一步。炒轻了,磨出的油不香;炒重了,油有一股子焦糊味。只有炒得不轻不重,磨出的油最香。这样的火候,只有靠王石头自已把握了。他磨出的香油颜色橙红,不混浊,闻着有一种特別的香味。将炒好的芝麻用磨拉成糊,摊到铁篦子上蒸,蒸好后用棉布包成圆饼。用钢圈把圆饼箍紧,把箍好的圆饼一个挨一个竖放于榨道里,慢慢旋紧榨道里的木桩,香油就会顺着榨道流入下面的桶里。
由于油坊开在路边,路过的人有时会拐到屋里,看王石头磨油。刚炒好的芝麻焦香,不自觉的人难免抓一把尝尝。王石头就抱拳施礼:“这芝麻姓公,要是我家的,大伙随便吃。不然这个吃一把,那个吃一把,到头来油出不够数,我没法给村里交差,请大伙理解。”话说得入情入理,想吃芝麻的人只好把口水咽回肚里。
- 23 -
这天老婆在做午饭,见王石头从油坊回家了,就不错眼珠地看着他,瞅得他心里直发毛。王石头一看这架势,结巴道“……咋了?”
老婆哈哈大笑:“看把你吓的,我又不吃你!"
“那你为啥这样看我?”
“你说,每次去粮管所交油,是不是就你一个人?”
“是”
“收油的人验得严不严?”
“起先收油的老张验得可严了,后来见我实诚,人也熟了,就不验了,说我交的油免检。”王石头像小学生一样,如实说了,不解地问老婆,“你问这弄啥?”
老婆捧过油罐,往锅里放了一搬子油:“你瞧瞧,咱家每年就分这二斤棉籽油,一年到头连一滴香油都吃不到。”
王石头说:“村里磨的香油都交粮管所了,哪家不是吃棉籽油啊!”
“咱和他们不一样。”
“都是一个村的,咋不一样?”
“你的脑袋就是榆木疙瘩!当着油匠,就不会想法弄点儿香油吃?”
“咋弄?领出多少芝麻,磨出多少香油,保管员都会过秤,一斤一两都不能马虎。”
“当了十年油匠,没有弄回来一滴香油,却没少闻你身上的油味!”老婆埋怨道。
王石头挠挠头笑:“谁叫咱俩是两口子哩。”
“我想好了,等你下次去交油,咱得弄瓶香油吃。”
“那是集体的油啊!”
“啥集体的个人的,你就听我的。
王石头想说“不”,却被老婆那凶恶的目光给压了下去。
转眼又到了交油的日子。老婆拿出一瓶米黄色的液体和一个空瓶子对王石头说:“去粮管所的路,上不是有块苞谷地吗?苞谷地有一口废机井。我先把这瓶小米汤和空瓶子放到机井旁,你到那里后先倒出一瓶香油。再把这瓶米汤倒入油桶揽匀……等没人时我去拿。”
王石头十分震惊:“这……这是损公肥私,逮住可不得了啊!”
“这办法是神不知鬼不觉。别怕,不会有事的。”
“只兴这一次,下不为例啊!”
“中。”说罢,老婆挎住藏了米汤和空瓶子的篮子出了门。
这边保管员也称完了油,王石头挑起担子去了粮管所……
午饭,全家人果真吃到了香油。
- 23 -
“看看,听我的没错吧。”老婆一边把半碗凉拌黄瓜端到王石头面前,一边显摆道。
王石头笑笑,那笑有点儿不太自然。
过了半个月,王石头见老婆的心情格外好,就鼓起勇气说:“你知道那瓶香油是咋来的吗?”
老婆狐疑地望着丈夫。
“其实我根本没有倒集体的油。那天你说过之后。我寻思着,无论如何咱不能那样做,就到粮管所求老张。说你病了,想吃香油。让他帮忙给买一斤。老张十分不解,说你为村里磨着油,咋连香油都吃不到?我说那是集体的东西,一两一钱都不能动。老张很感动,自已掏钱给咱弄了瓶香油。我把油藏在了地里,等你那天把米汤放在苞谷地后,我就调了包……”
老婆惊得张大了嘴巴。
“早几天我不是进了趟城吗?我去医院卖了一次血,把老张的钱还上了……”
好半天,老婆点着王石头的头,嗔怪道:“你真傻呀!”说完,把瓦罐里仅有的五个鸡蛋做成荷包蛋,“他爹,快补补身子吧!”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由村里的油坊写起,引出王石头的职业、工作地点,并用“草房”“交公粮”“公社粮管所”这些词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写法巧妙。
B. 小说详细叙写王石头磨油的操作过程,既介绍了磨芝麻油的传统工艺,又突出了王石头磨油技术的精湛,新奇有趣。
C. 小说善于安排伏笔,王石头被老婆瞅得心里直发毛,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听从老婆安排的情节;王石头“那笑有点儿不太自然”巧妙地引出卖血的情节。
D. 小说结尾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王石头老婆的内心转变,将前文中她的自私自利与结尾的体贴做法进行对比,凸显王石头老婆对王石头的关心和关怀。
8. 小说在塑造王石头这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 小说用大量篇幅叙写王石头与老婆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7. D 8. ①工作认真负责,--丝不苟。磨起油来似小媳妇绣花,炒芝麻不轻不重,磨出的油最香。②公私分明,以集体利益为重。没有利用工作之便私自拿村里的一滴香油回家。③谦和善良,礼貌周到。拒绝路人尝芝麻,先抱拳施礼,再陈述自己的难处,以理服人,以情动人。④做人讲原则,懂得感恩。收了老张送自己的香油,又卖血还了老张买香油的钱。
9.
- 23 -
①揭示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如“那是集体的油啊!”“……这是损公肥私”等表明了王石头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便宜的性格;②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对话引出王石头老婆“逼迫”王石头“调包”,王石头卖血还香油钱的情节;③有利于展开矛盾,形成戏剧化的冲突,并且不必叙写冗长的情节,使小说语言简洁,篇幅短小精悍。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神态描写”错误,最后一段没有神态描写,只有动作和语言描写;“凸显王石头老婆对王石头的关心和关怀”错误,王石头老婆的转变是为了衬托王石头品质的高贵。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王石头技术精湛,磨起油来似小媳妇绣花,一丝不苟。先把芝麻淘洗干净,控出水分,然后倒入铁锅里炒。炒芝麻最关键……他磨出的香油颜色橙红,不混浊,闻着有一种特別的香味。将炒好的芝麻用磨拉成糊……香油就会顺着榨道流入下面的桶里”体现出王石头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人。
“刚炒好的芝麻焦香,不自觉的人难免抓一把尝尝。王石头就抱拳施礼……话说得入情入理,想吃芝麻的人只好把口水咽回肚里”体现王石头是一个谦和善良,礼貌周到的人。
“这芝麻姓公,要是我家的,大伙随便吃。不然这个吃一把,那个吃一把,到头来油出不够数,我没法给村里交差,请大伙理解”“那是集体的油啊!”“当了十年油匠,没有弄回来一滴香油,却没少闻你身上的油味!”“其实我根本没有倒集体的油。那天你说过之后。我寻思着,无论如何咱不能那样做……”等体现王石头是一个公私分明,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人。
“早几天我不是进了趟城吗?我去医院卖了一次血,把老张的钱还上了……”体现王石头是一个做人讲原则,懂得感恩的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设置的作用。
首先,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使得小说的矛盾冲突更加明显,语言更加简练。
- 23 -
其次,语言的描写更能凸显人物形象特点。比如“起先收油的老张验得可严了,后来见我实诚,人也熟了,就不验了,说我交的油免检”体现了王石头的“诚信”,“当了十年油匠,没有弄回来一滴香油,却没少闻你身上的油味!”侧面衬托了王石头公私分明的特点。
再次,对话的形式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集中,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了老婆的逼迫才有了王石头请求老张帮忙买香油的情节,也就有了后文王石头卖血还钱的情节。
【点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皓,字文升,河内温人也。高祖晋侍中、光禄勋柔之,以南顿王孙绍齐文献王攸之后。父子产,梁尚书水部侍郎、后阳太守,即梁武帝之外兄也。
皓幼聪警,有至性。年十二,丁内艰,孺慕过礼,水浆不入口,殆经一旬。每至号恸,必致闷绝。内外亲戚,皆惧其不胜丧。父子产每晓喻之,逼进饘粥,然毁瘠骨立。服阕,以姻戚子弟,预入问讯,梁武帝见皓羸瘦,叹息良久,谓其父子产曰:“昨见罗儿面颜憔悴,使人恻然,便是不坠家风,为有子矣。”罗儿,即皓小字也。释褐太学博士,累迁正员郎。丁父艰哀毁逾甚庐于墓侧一日之内唯进薄麦粥一升墓在新林连接山阜旧多猛兽皓结庐数载,豺狼绝迹。常有两鸠栖宿庐所,驯狎异常,新林至今犹传之。
承圣中,除太子庶子。江陵陷,随例入关,而梁室屠戮,太子瘗殡失所,皓以宫臣,乃抗表周朝。求还江陵改葬,辞甚酸切。周朝优诏答曰:“昔主父从戮,孔车有长者之风,彭越就诛,栾布得陪臣之礼。庶子乡国已改,犹怀送往之情,始验忠贞,方知臣道,即敕荆州,以礼安厝。”
太建八年,自周还朝,高宗特降殊礼,赏赐有加。除宜都王谘议参军事,徙安德宫长秋卿、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司州大中正,卒于官。有集十卷。
子延义,字希忠,少沈敏好学。江陵之陷,随父入关。丁母忧,丧过于礼。及皓还都,延义乃躬负灵榇,昼伏宵行,冒履冰霜,手足皆皲瘃。及至都,以中风冷,遂致挛废,数年方愈。稍迁鄱阳王录事参军、沅陵王友、司徒从事中郎。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父艰哀/毁逾甚/庐于墓侧/一日之内/唯进薄麦粥/一升墓在新林/连接山/阜旧多猛兽/
B. 丁父艰/哀毁逾甚/庐于墓侧/一日之内/唯进薄麦粥一升/墓在新林/连接山阜/旧多猛兽/
C. 丁父艰/哀毁逾甚庐/于墓侧/一日之内/唯进薄麦粥/一升墓在新林/连接山阜/旧多猛普/
- 23 -
D. 丁父艰哀/毁逾甚庐/于基侧一日之内/唯进薄麦粥一升/基在新林连接/山阜旧多猛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释褐,旧制,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后用来比喻做官或进士的及第投官。
B. 除,授予官职。《陈情表)里的“除臣洗马”就是“授予我洗马一职”之意,与“除”意思相近的还有拜、迁、擢。
C. 庶子,一指旧时嫡子外的众子,一指周代司马的属官,晋以后为太子属官。文中的“庶子”为第二种含义。
D. 敕,在古代,敕与皇权联系在一起,“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文中“敕荆州”即皇帝下令让司马皓回荆州。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皓性情纯厚,用情守礼。母亲去世后,他对母亲的哀悼超过了常礼,即使父亲常劝他进些饮食,他还是因为哀伤过度而瘦骨嶙峋。
B. 司马皓至纯至孝,为人称道。新林之前多有猛兽,他在此结庐住了几年,豺狼绝迹,鸠鸟驯服地在灵庐息,新林后来仍在流传此事。
C. 司马皓不忘旧情,忠诚不渝。他曾任太子庶子一职,梁室遭到屠戮,太子葬地不得其所,他秉持为臣之道,为太子争取到周朝的优待。
D. 司马皓言传身教,家风严肃。妻子去世时,他的儿子司马延义冒着风雪,亲自把灵柩送回了京都,说明家风中的纯孝至情得以传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至号恸,必致闷绝,内外亲戚,皆惧其不胜丧。
(2)皓以宫臣,乃抗表周朝,求还江陵改葬,辞甚酸切。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每当哀哭,必然晕厥,内外亲属,都担心他不能经受住丧母的悲伤。
(2)司马皓因为自己是旧臣,于是上奏向周朝直言,请求送回江陵改葬,言辞酸楚真切。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 23 -
句子大意是:遇父丧,哀痛更厉害,建庐在墓侧,一天之内,只吃薄麦粥一升。墓在新林,连接山陵,旧日多猛兽。
其中,“丁父艰”中“丁”是谓语,“父艰”是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D项;“哀毁”是下句的主语,“逾甚”是其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后面断开;“庐于墓侧”是状语后置句,不能断开;“进”的宾语是“薄麦粥一升”,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与‘除’意思相近的还有拜、迁、擢”错,“迁、擢”一般指的是升官。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言传”错,原文并未说的司马皓对儿子的语言教诲,只是写了司马皓遭逢母亲丧事时“孺慕过礼,水浆不入口,殆经一旬。每至号恸,必致闷绝”;遭逢父亲丧事时“丁父艰,哀毁逾甚,庐于墓侧,一日之内唯进薄麦粥一升”,可见有“身教”,但没写“言传”。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本题关键词有:(1)“号恸”,号哭;“闷绝”,昏厥;“不胜丧”, 不能经受住丧母的悲伤。(2)“以”,因为;“抗表”,上表章;“酸切”,酸楚恳切。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司马皓,字文升,是河内温县人。高祖在晋担任侍中、光禄勋柔之,是南顿王孙绍齐文献王攸的后代。父亲司马子产,在梁任尚书水部侍郎、后阳太守,就是梁武帝的表兄。
- 23 -
司马皓幼时聪明机灵,有纯厚的性情。十二岁,遭逢母亲的丧事,思念母亲超过常礼,一口水都不喝,这样大概过了十天。每当哀哭,必然晕厥,内外亲属,都担心他不能经受住丧母的悲伤。父亲司马子产每每晓之以理,喻之以事,逼他进食稠粥,然而他仍骨瘦如柴。服丧毕,以姻戚子弟关系,先入朝等待皇帝召见。梁武帝见司马焉瘦弱,叹息很久,对他的父亲司马子产说:"昨日见罗儿面色憔悴,使人看了心疼。他这样必定不会影响家风,为你有这样的儿子高兴。"罗儿,是司马皓的小字。初任太学博士,又多次升迁改任正员郎。遇父丧,哀痛更厉害,建庐在墓侧,一天之内,只吃薄麦粥一升。墓在新林,连接山陵,旧日多猛兽,司马皓在这里结庐住了几年,豺狼都没了踪迹。常常有两只斑鸠鸟结巣住在庐墓附近,司马皓常常赏玩抚弄,不同寻常,新林至今还在传言此事。
承圣年间,任命他为太子庶子。江陵被攻陷,他依照惯例入关,而梁室遭到屠戮,太子葬地没有合适的地方,司马皓因为自己是旧臣,于是上奏向周朝直言,请求送回江陵改葬,言辞酸楚真切。北周朝廷优诏答道:"昔日主父被杀,孔车有长者之风,彭越遭杀,乐布具陪臣之礼。庶子你乡国已改,还怀有送往之情,这才能检验忠贞,才懂得为臣之道,即诏告荆州,以礼安置。"
太建八年,司马好从北周还朝,高宗特地为他安排下与众不同的礼节,赏赐很优厚。任命他为宜都王谘议参军事,后转任安德宫长秋卿、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司州大中正,死在官任上。有十卷文集。
司马浩的儿子司马延义,字希忠,年幼时就沉稳聪明喜欢学习。江陵陷落时,随同他的父亲入关。遭逢母亲的丧事,服丧超过一般的礼节。等到司马皓回到都城,延义就亲自背着母亲的灵柩,昼伏夜行,冒着寒风踏着冰霜,手脚都被冻裂。等到到了京都,因为中风,于是导致手足痉挛不能使用,治了好几年才逐渐痊愈。逐渐升迁做了鄱阳王录事参军、沅陵王友、司徒从事中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闻思归乐①二首(其一)
吴融
山禽连夜叫,兼雨未尝休。
尽道思归乐。应多离别愁。
我家方旅食,故国在沧洲。
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②幽。
[注]①思归乐:杜鹃的别名,俗谓杜鹃鸣声近似“不如归去”,故名。这里指杜鹃的鸣声。②茆屋;茅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3 -
A. 首联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渲染了忧郁的氛围,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B. 颔联写作者在旅途中听到杜鹃叫声,思乡思家的愁绪使他彻夜难眠。
C. 尾联的“青灯”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西窗烛”寄托了相同的情感。
D. 本诗将记叙与抒情相结合,写出了作者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深夜心曲。
15. 有人评论吴融的诗歌“写来淡泊清疏,吐露了凄凉的韵致”,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诗歌写景叙事,视听结合,诗歌中的描写对象如“山禽”“雨”“青灯”“茆屋”等,少用或不用修饰,采用白描手法来呈现,给人一种寡淡疏落之感,诗歌语言淡泊平实,如“雨未尝休”“尽道”等,都晓畅自然,毫无做作之态,体现出诗歌语言的淡泊清疏。②诗中借用山禽的连夜叫声、杜鹃啼声、不休的雨与深夜茅屋里的青灯,层层烘托了思乡的愁绪,用委婉含蓄的手法流露出凄凉的韵致,富有感染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题目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寄托了相同的情感”赏析错误,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西窗烛”是诗人盼望归后与妻子“共剪西窗烛”,“西窗烛”寄托了诗人思归念亲之情。而本诗“青灯”是诗人听到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一个人孤独夜不能寐,看着青灯散发幽幽的青光,让整个茅屋更加孤寂冷清。此处的“青灯”寄托了诗人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境和情感能力。
- 23 -
本题题目是“有人评论吴融的诗歌‘写来淡泊清疏,吐露了凄凉的韵致’,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也就是要求学生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写来淡泊清疏,吐露了凄凉的韵致”特点的。可以从诗歌意象描绘、语言表达、手法使用、情感抒发等角度等分析。比如全诗以听觉的描写为主轴,进行写景叙事,写诗人旅途中听闻山禽、细雨以及思归乐,思乡的愁绪就在这一连串声响的催化下涌现,使他彻夜难眠。在写景叙事中选取了“山禽”“雨”“青灯”“茆屋”等意象作为描写对象,在描写这些意象时基本上不用修饰语,采用白描手法写景,诗人把自己看到的景象不加雕琢,用平实晓畅诸如“雨未尝休”“尽道”之类的语言像一幅幅水墨画一样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淡泊清疏之感。在表达情感时,诗人借助山禽的连夜叫声、杜鹃啼声、不休的雨与深夜茅屋里的青灯这些意象,把自己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的愁绪委婉含蓄地层层烘托出来,渲染了忧郁的氛围,显示了一种凄凉的韵致。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里女子登上了坍塌的城墙,遥望远方,她没看到自己的恋人时,“______________”;当她看到了自己的恋人时,“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强调“_________________”,那么后人哀悼他们;如果后人哀悼他们却不把他们当作镜子来吸取历史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和学习有密切的关系,正如葡子在《劝学》里提到的“思”和“学”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两者的关系。
【答案】 (1). 泣涕涟涟 (2). 载笑载言 (3). 秦人不暇自哀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学而不思则罔 (6). 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载、暇、哀、罔、殆”等,默写时要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结合句子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国外媒体报道,瑞士天文学家奎洛兹因发现围绕遥远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而获得201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声称,人类必须专注于解决气候危机和拯救地球,而不是专注于寻找其他的星球。此前,有人提出了气候变化 的观点,认为无论最后如何,人类总有一天会离开地球。这位诺奖得主对此进行了 。“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其他星球离我们太远了,我想我们真的不应该对逃离地球抱有任何希望,”奎洛兹说,“我们还要记住,人类是为了这个星球而
- 23 -
的物种。我们不是为了在其他星球上生存而出现的。但是,最好我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解决当前的问题上,而不是试图想象我们会如何离开它,摧毁它。”麦耶和奎洛兹因首次发现一颗围绕似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而共同获得了物理学奖,他补充道:“我们与这个星球 。我们没有B计划,必须保护好地球。”一些科学家(包括已故的字宙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提出,( )“我们正在耗尽空间,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其他世界。”霍金教授在他的遗作中写道。“我确信人类需要离开地球。如果我们留下来,就会遭遇毁灭的危险。”迪弗洛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她提醒称,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人们主动改变行为,尤其是在商品和能源消费大户的发达国家。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关痛痒 驳斥 演变 一脉相承
B. 无关紧要 否决 演变 一脉相承
C. 无关痛痒 否决 演化 息息相关
D. 无关紧要 驳斥 演化 息息相关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核战争和气候变化等威胁是如此严重,作为一个物种的人类为了生存下去,最终不可能不得不离开地球。
B. 威胁得如此严重的核战争和气候变化,人类为了作为-一个物种生存下去,最终可能不得不离开地球。
C. 威胁得如此严重的核战争和气候变化,作为--个物种的人类为了生存下去,最终不可能不得不离开地球。
D. 核战争和气候变化等威胁是如此严重,人类为了作为--个物种生存下去,最终可能不得不离开地球。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然而,最好我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解决当前的问题上,而不是试图想象我们会如何摧毁它,离开它。
B. 所以,最好我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解决当前的问题上,而不是试图想象我们会如何离开它,摧毁它。
C. 因此,我们最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解决当前的问题上,而不是试图想象我们会如何摧毁它,离开它。
D.
- 23 -
但是,我们最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解决当前的问题上,而不是试图想象我们会如何离开它,摧毁它。
【答案】17. D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无关痛痒”: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或无足轻重。“无关紧要”: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前者强调“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后者强调“不重要”。根据语境强调的是“人类解决气候危机和拯救地球”的重要性。而有人认为这个不重要,所以此处该填“无关紧要”。
“驳斥”:指激烈反驳别人的言论观点。“否决”:对事物作否认的议决。前者强调“反驳言论”,后者强调“否认的是事物”。根据后文语境“‘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其他星球离我们太远了,我想我们真的不应该对逃离地球抱有任何希望’”,这是用语言反对前面的观点“认为无论最后如何,人类总有一天会离开地球”,所以应填“驳斥”。
“演变”:变化发展。“演化”:指生态的群落或自然群落的逐渐进化。前者侧重指历时较久的,后者多指自然界的变化。根据语境提供的词语“物种”,所以应填“演化”。
“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前者强调“血脉流传”,后者强调“关系密切”。根据语境“我们与这个星球”,两者之间没有血缘,所以应填“息息相关”。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威胁得如此严重的核战争和气候变化”的中心语是“核战争和气候变化”,而后文又有自己的主语“人类”,矛盾,所以排除BC;
“最终不可能不得不离开地球”的意思是“最终不离开地球”,后面的语境“我们正在耗尽空间,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其他世界” 表达的是“可能需要离开去其他世界”,所以语意矛盾,排除A;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
- 23 -
“最好”掩盖了主语“我们”,导致后面的句子缺少主语。所以“我们”和“最好”调整语序,排除AB;
“摧毁它”“离开它”顺序颠倒,应该是先“离开”后“摧毁”,排除D;
故选C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很多运动员和演员经常提到在大型赛事或演出之前倍感紧张。这很正常,也很普遍,对于重要的比赛或演出来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看你怎么处理。当感受到压力的负面影响时,我们都希望压力消失。不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缺少具有创造力的适度紧张,我们就无法集中注意力,更无法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各种挑战。任何值得去做的事情都需要耗费能量,而适度的压力能输送所需的能量。特定场合的压力和紧张也是无法消除的,如果能恰当地加以利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紧张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2). 如果所有的压力真的都消失 (3). 压力就会成为能量的源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
第①空,依据前文“很多运动员和演员经常提到在大型赛事或演出之前倍感紧张”“这很正常,也很普遍”可知,后句应该肯定“紧张”带来的好处,此空可填:紧张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第②空,依据前文“我们都希望压力消失”,后文“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是坏的结果,“因为缺少具有创造力的适度紧张”这句话揭示了“好不到哪去”的原因,所以可知②应该填与假设“压力消失”的愿望真的实现有关的句子,此空可填:如果所有的压力真的都消失。
第③空,前文写“适度的压力能输送所需的能量”与“恰当地加以利用”,说明后一句应该填“压力和紧张”对“能量”产生带来的好处。所以此空可填:压力就会成为能量的源泉。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5字。
- 23 -
青萵素是现今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但有些疟原虫逐渐对它产生了耐药性。德国研究人员近日表示,他们找到了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机理。德国伯恩哈德·诺希特热带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恶性疟原虫体内有一种名为Kelchl3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如果变异,就会使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据介绍,疟原虫在血液红细胞中发育和繁殖,如果疟原虫体内的Kelch13蛋白质发生变异,就会导致青蒿素无法被充分激活并杀死疟原虫。研究指出,未来有可能针对这种机制而改善药物,以应对青蒿素面临的耐药性问题。
【答案】德国研究人员揭示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机理:蛋白质变异。(或:德国研究人员找到蛋白质变异使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机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段文字共五句话。第一句是背景,有些疟原虫逐渐对青蒿素产生了耐药性,这句不是本次报道的重点;第二句“德国研究人员近日表示,他们找到了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机理”是本次新闻的主要事件,可压缩为:德国研究人员揭示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机理;而三至五句是介绍具体过程,关键信息是“这种蛋白质如果变异,就会使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可压缩为:蛋白质变异。根据以上内容整理答案。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阐述了“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须“有志”;若无“志”则“事”不成。
- 23 -
这句话很有道理,颇能道出“事成”的真谛。不是吗?请看: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
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尽然。因为“有志”和“事成”之间还有某些条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无这些条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难成的。这些条件中的关键条件当属如下两条:
一是有志者的“志”要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说:一个人所立下的“志”,不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空想或幻想;“志”与客观的科学规律相抵触、相脱离时,则“事”是永远无法有“成”的。例如,曾有人立志要研制成永动机,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始终没能研制出来。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其志不符合客观规律。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当机器运行时,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间能量的损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研制永动机这个“志”也就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之事。可见,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
二是有志者的“志”必须是永不改变的“恒志”,而且必须付诸于执着不懈的勤奋努力。这就是说:不能今天立志当科学家,明天立志当文学家,过不了多久又立志当政治家,如此常常立志,其“事”一定难成;其志向必须是始终指向一个目标,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痴心不改”。这更是在强调:有了永不改变的“恒志”,还要有永不改变的行动。为了实现自己之志,要不怕困难,不怕讽刺挖苦,不怕挫折失败;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始终如一地迈开勤奋的双脚,在通向成功的曲折山路上不断地艰难跋涉。只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志者事竟成”
我国古代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史马迁,青年时代就立志编写出一部有别于他人的史学著作。为此,他不仅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残章断简,奔波与民间,收集丰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狱惨遭宫刑之后,也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志向,愈挫愈奋,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奋写作,到了晚年终于写成了上自轩辕、下迄汉武的中国三千多年的鸿篇巨作——《史记》这部“千古之绝唱”,由此可见,有“恒志”,而且有不懈的勤奋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条件。
总之,“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是说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说明“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无志者则事必定无成,有志而脱离实际则事不成,有符合实际之志而无“恒志”则事难成,有符合实际的“恒志”而无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则事也难成。只有把上述条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事竟成”。
- 23 -
年轻的朋友们,成功的鲜花正准备献给每一位有志者,但是,你能得到它吗?这就要看你自己的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表达应用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漫画作文。
本则漫画描绘了一个男生意气风发、内心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勇气,并下决心为之奋斗。后面配文“偶然涌起的豪情壮志只能叫心血来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漫画的立意,告诉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而且要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正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参考立意
①“常立志”不如“立长志”;
②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③坚定自己的理想;
④梦想要付诸行动。
参考素材
(I)理论素材
①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②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林肯
③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易经》
(2)事实素材
①陈胜年轻的时候就不满足于做一个佣耕者,有远大抱负,曾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慨,后来,陈胜领导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②王羲之从七岁就开始学习书法,他没日没夜地刻苦练字,练完字就到门前的池塘里清洗笔砚,渐渐地,池水变成了淡黑色。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叫作“墨池”。
③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励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夜读难耐时,他便摘下一个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是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的。由于刻苦读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 23 -
结构层次:全文在论述中充分注意了论述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先阐述“有志”与“事成”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比的分析,让读者感到“有志”则“事成”,“无志”则“事不成”的道理,自然引起下文。又列举了越王勾践和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证实这一道理的正确性。接着又分析了“立志”的两个先决条件。最后结合现实生活,强调了“有志者事竟成”这一观点。
- 23 -
相关文档
- 青海省海东市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2021-06-043页
- “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考选考科目2021-06-045页
- 山东省滨州阳信国际学校2020届高三2021-06-0413页
- 超级全能生2020高考全国卷24省1月2021-06-0415页
- 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2021-06-0418页
- 青海省海东市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2021-06-0323页
- 海南省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2021-06-0327页
- 2017年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三第2021-06-0310页
- 【语文】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06-0315页
- 【语文】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06-03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