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7 MB
  • 2021-06-04 发布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2课师说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2课 师 说 本课话题——学无止境 一、从课本中积累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圣人也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由此可见,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二、从历史中积累 ‎1.薛谭学讴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没有学尽技艺,就觉得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为他饯行时,击打着节拍,悲壮地歌唱,歌声使林木振动,使云彩停住。于是薛谭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学习。‎ ‎2.苏洵劝学 苏轼年轻时就小有名气,于是,在书屋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洵见后,想把对联撕下来,但又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心,就在对联前面各加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见了,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寒窗苦读,终成大家。‎ 三、从名言中积累 ‎1.学无止境。——荀子 ‎2.学而不已,阖棺乃止。——韩婴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4.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一、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24‎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苏轼称赞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山石》《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 二、背景回放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即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时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三、相关知识 古文运动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在唐德宗贞元时期,由于韩愈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向韩愈请教,一时“韩门弟子”甚众。到了唐宪宗元和时期,又得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的业绩更显著,影响更大。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古文运动”。‎ 一、字音识记 ‎1.解惑(huò)  2.句读(dòu)  3.巫医(wū)‎ ‎4.近谀(yú) 5.经传(zhuàn) 6.贻之(yí)‎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译为: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译为:不从师学习 24‎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是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7.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 今义:古代的道路 四、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2)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动词,从师学习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名词,军队 ‎2.道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义,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名词,学问,学识 ‎(4)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方法 ‎(5)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名词,道路 ‎(6)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动词,说,谈论 ‎(7)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24‎ ‎ 名词,学说 ‎3.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3)惑而不从师 动词,有了疑惑 ‎4.传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huán,动词,传达,传授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huán,动词,流传 ‎5.无 ‎(1)圣人无常师 动词,没有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连词,无论 ‎6.其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指示代词 ‎(3)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 ‎(4)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表反诘,多么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的 ‎7.之 ‎(1)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 ‎(2)郯子之徒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 ‎ 相当于“这类”“这些”‎ ‎(3)古之学者必有师 助词,的 ‎(4)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 ‎ 句子的独立性 ‎(5)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 ‎ 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 ‎ 无实义 ‎(7)吾欲之南海(《为学》) 动词,到,往 ‎8.于 ‎(1)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比 ‎(2)学于余 介词,向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介词,对,对于 24‎ ‎(4)不拘于时 介词,被 ‎(5)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在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吾师道也         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 ‎2.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愚人 ‎(2)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难问题 ‎2.形容词用作动词 ‎(1)位卑则足羞 觉得羞耻,感到羞耻 ‎(2)惑而不从师 有了疑惑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以……为耻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也”表判断)‎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者,……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及”后省略宾语“之”,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 (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而耻于师学”)‎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其闻道也固乎吾〈于〉先”)‎ ‎(四)被动句 不拘于时 (“于”表被动)‎ 24‎ ‎(五)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六)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夫庸……乎”为固定结构,译为:哪里用得 ‎ 着了解……呢)‎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择师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等。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当时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面各句中属于“择师”标准的一句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选D A项是作者提出的论点;B项是从师的必要性;C项是教师的作用。‎ ‎2.下列各句中体现第2段的分论点的一句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4‎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解析:选A B项是作者对当时学习现状的批评;C项是作者对“耻学于师”后果的评价;D项是士大夫之族不从师的错误心态。‎ ‎3.下列对文章第1段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贯穿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本段第2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C.第3、4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D.第5、6、7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解析:选C C项,作者是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非“正面指出”。‎ ‎4.下列对文章第2段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2、3句,慨叹师道之不传的问题,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不良风气的批判。‎ B.第4、5、6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C.第7、8、9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 D.第10~14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解析:选C C项,“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错,是给予直接的否定,“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列各句中属于“圣人无常师”事例论据的一句是(  )‎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4‎ 解析:选A A项,孔子从师学习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圣人无常师”的观点,从行文上也紧承“圣人无常师”而来,是事例论据;B项是孔子的语言,属于理论论据;C项是对事例论据的分析;D项是结论,属于理论方面。‎ ‎6.下列对文章第3、4段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部分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 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来倡导从师。‎ D.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3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段。‎ 解析:选D D项,“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三、联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B.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第二段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之风。‎ 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是为了说明教师的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 解析:选D D项,是为了说明圣人无常师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  ‎ 24‎ 24‎ ‎ ‎ 24‎ ‎1.论证严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对“师”下定义,并从定义出发,提出了从师的原则,从而得出结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增强说服力 文章第二段,连用三组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说明“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是违背常理的,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在论证的过程中,注意到前后照应 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与“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以及“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相互照应。还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相照应。‎ ‎4.运用排比对偶句、连珠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表现力 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连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等。‎ 考点对接 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而意动用法更是常见的活用现象,如何快速有效地掌握意动用法并作出准确地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4‎ ‎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如若翻译成“老师”,句意很难讲通,再说“师”的后面带有宾语,它便活用作了动词,并且构成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并非宾语本身怎么样,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两个“小”都是孔子登山后觉得鲁国和天下小了,并非鲁国和天下真的小了。意动用法在高考中时常考查,一般出现在翻译题目中,也是平时学习中我们应重点掌握的一种词类活用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 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24‎ 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 解析:选A A项,奇: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是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他的父亲谢蔺,曾任正员外郎,兼任散骑常侍。谢贞自幼聪敏,有诚挚纯厚的性情。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中风眩晕,每次发病便一两天不能吃东西。谢贞当时年仅七岁,祖母不吃,他也不吃,亲属同族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母亲王氏,教谢贞学《论语》《孝经》,谢贞读完就能背诵。八岁时,谢贞曾经写了《春日闲居》这首五言诗,堂舅尚书王筠对他有高雅的情趣感到惊奇,对亲属说:“这个孩子将来可成大器,至于他写的‘风定花犹落’一句,竟能和谢惠连的诗句相媲美了。”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喜好《左氏传》,擅长草书、隶书、虫书、篆书。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吐血而死。家人宾客担心谢贞也会这样,叔父谢洽、族兄谢暠于是同去华严寺,请长爪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禅师于是对谢贞说:“孝子既然没有兄弟,就最需要爱护自己,如果哀伤过度损害身体,毁灭生命,谁来赡养你的母亲呢?”从这以后谢贞才稍微吃一点稠粥。‎ 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离散走失,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接受禅让即位,谢暠返还乡里,供养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陈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推荐祠部侍郎阮卓做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横行不法,叛逆作乱,他府中的属官大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与阮卓没有受株连而获罪。 ‎ 陈后主于是下诏让谢贞入宫担任中宫管记,调任做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人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求谢贞为他撰写辞让官职的奏章。后主看过后认为奏章写得很不寻常,曾经趁着举办宴席的机会问周确:“你的奏章是自己写的吗?”周确回答说:“我的奏章是谢贞写的。”后主就下诏给舍人施文庆说:“谢贞在南平王那里,没有俸禄,可以赐给他一百石米。”‎ 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下诏答复说:“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可以立即勉强支撑病体回官府任职。”谢贞因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当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徐祚等人悲伤叹息。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谢贞说:“小儿年龄刚六岁,感情所牵不能忘怀,冒昧把他托付给您。”这天夜里谢贞去世。后主问姚察道:“谢贞有什么亲属?”姚察于是启奏说:“谢贞有一个儿子,今年六岁。”后主就下诏长期供给他所穿的衣服和所吃的粮食。‎ 24‎ 如何判断意动用法 一、掌握两种词类的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即名词后跟宾语,有“以……为……”的意思,即把宾语当作……。‎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状态(以……为……)。‎ 如:(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这个“异”是主语“渔人”以为“之”异,并非渔人本身“异”,即“渔人认为这件事很奇怪”。‎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耻”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耻师”,即“以师为耻”(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辱)。‎ 二、辨别意动用法的方法 ‎1.凡表示身份的名词(宾、客、师、侣、友)带宾语,多数是意动用法。‎ 如:(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2)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侣”和“友”属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和“以……为友”。‎ ‎2.凡含有“是”与“非”、“曲”与“直”、“高”与“下”、“贵”与“贱”、“美”与“丑”、“奇”与“异”、“大”与“小”、“难”与“易”、“缓”与“急”、“先”与“后”之义的形容词带宾语,大多是意动用法。‎ 如:(1)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贵”和“贱”本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以五谷为贵”和“以金玉为贱”。‎ ‎(2)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我漂亮”。‎ ‎3.凡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耻、羞)带宾语,一般也是意动用法。‎ 如: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感到羞耻)。‎ 24‎ ‎  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冠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何故?只因为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龙”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后人将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 ‎…………‎ 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则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的冷暖放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佳作赏析] ‎ 古往今来,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少王侯将相,有过多少名士英杰,湮没在岁月的最深处?有多少还真实地活在后人心中?在潮州为官短短八个月的韩愈,竟然令一片山河尽姓韩。以山河为姓,人心作书,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历史并不因为一个人一时的显赫名势就让其永垂不朽,真正能流芳千古的,是那些将个人荣辱与百姓利益、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的有志之士。韩愈是中华民族亿万“夫子”中灿烂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千古楷模!‎ 24‎ 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尊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时,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为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维艰。但生性执着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机遇兴修水利,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释,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名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着精神来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 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都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有删改)‎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文言基础专练(28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 B.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C.君子不齿 齿:并列 D.圣人无常师 常:经常 解析:选D D项,常:固定的。‎ ‎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3分)(  )‎ 24‎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解析:选A ①学者,古义:求学之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传道,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③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④小学,古义:在文中指对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⑤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⑥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文字;今义:相对于白话文的文言文。‎ ‎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解析:选A A项与例句同为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C项是被动句;D项是一般句式。‎ ‎4.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解析:选C C项为名词,译为“老师”,其他三项为动词,意为“从师”。‎ ‎5.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选B A项,流传/解释经书的文字;B项都是“老师”;C项,跟随/介词,自、打、由;D项,儒家道理/从师之道。‎ ‎6.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解析:选B B项,应为“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7.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3分)‎ 24‎ 译文:  ‎ ‎   ‎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 译文:   ‎ ‎   ‎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分)‎ 译文:   ‎ ‎   ‎ 参考答案:(1)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等人,(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 ‎(2)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所以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注]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24‎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注]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相辅而行者也    行:进行 ‎(2)或不达于事 达:通晓 ‎(3)舍问,其奚决焉 舍:放弃 ‎(4)就有道而正 就:靠近 ‎ 正:匡正 ‎(5)审问而明辨之 审:详细 ‎(6)妄以臆度 臆:主观 ‎ 度:猜测 ‎(7)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8)狎之而不甘问焉 狎:亲近而不庄重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问焉以破其疑 焉:代词,他们 ‎ 以:连词,表目的,用来 ‎(2)然则问可少耶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指出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是己而非人 是:意动用法,以己为是 非:意动用法,以人为非 ‎(2)而老可以问幼 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 幼:形容词作名词,孩子 ‎4.分析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无以致疑。‎ 句式: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办法)‎ 译文:不能提出疑难。‎ 24‎ ‎(2)其奚决焉?‎ 句式:其……焉,固定结构,怎么……呢 译文:又将怎么解决呢?‎ ‎(3)贤于己者。‎ 句式:状语后置句,于己贤者 译文:(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 ‎(4)不为愚人之所知。‎ 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译文:不被愚笨的人所了解。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阔 B.交相问难 难:诘问 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同“智”,智慧 D.夫子贤之 贤: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 解析:选A A项,广:增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B.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C.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D.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解析:选B “是故贵可以问贱”句式结构类似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可以排除A、D两项,“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句是一个对举句,“贤可以问不肖”与“老可以问幼”对举,中间应停顿,故排除C。‎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文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痕迹。‎ 24‎ 解析:选D D项,“抄袭”的说法不妥,应为模仿。‎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4分)‎ 译文:   ‎ ‎   ‎ ‎   ‎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6分)‎ 译文:   ‎ ‎   ‎ ‎   ‎ 参考答案:(1)(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用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的人)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2)圣人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被愚笨的人所了解;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放弃问,又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用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到有学识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用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的人)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问,用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知识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24‎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通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心向他问,像这样,天下就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所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被愚笨的人所了解;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既然这样,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身份尊贵的人可以问身份低贱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识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有才能。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相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三、语言表达专练(13分)‎ ‎12.老师一句热情的鼓励,一句善意的批评,都可能让我们铭记终生。假如你是一名教师,请针对下面两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任选其一,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50~100字的教师寄语。要求既客观又委婉,要带有鼓励,让学生乐于接受。(4分)‎ ‎(1)某男生,家庭富裕,活泼开朗,兴趣广泛,乐于助人,在同学中很有人缘。但不喜欢学习,成绩比较差。‎ ‎(2)某女生,家境贫寒,勤奋刻苦,成绩非常优秀。但性格比较内向、封闭,对人较冷漠,班上同学对她敬而远之。‎ 答:   ‎ ‎   ‎ ‎   ‎ ‎   ‎ 24‎ ‎ 参考答案:(示例一)你的聪明活泼让人喜欢,你的兴趣广泛让人欣赏,而你的乐于助人,又让同学们十分佩服。如果你在学习上也有对课外活动那般的痴迷与执着,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看到一个更加完美出色的你!我期待着!‎ ‎(示例二)或许家庭环境对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你更应看到,每位同学都有一颗炽热的心,可能是你禁闭的心扉阻隔了那股暖流。打开你的心扉,阳光和爱会融化层层厚冰,不久你就会看到人生中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13.学过《师说》和《劝学》之后,请拟写一副对联,表达你对这两篇文章的认识或从中悟到的道理,上下联中要分别有“劝学”和“师说”两个词语。(3分)‎ 答:   ‎ ‎   ‎ ‎   ‎ 参考答案: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学习当需谦虚博览,勿忘前贤师说。‎ ‎14.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有一分钟的自我介绍时间,下面是某同学的陈述,其中有些内容游离中心,有些措辞不当,请加以修改。(6分)‎ 老师,您好!‎ ‎①敝人叫叶良辰,今年18岁,是××中学的高三毕业生。②我玩命儿地学习,每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③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④我坚强乐观,从不怕困难,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⑤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我会在朋友最无助、最伤心时悄悄送去关怀。⑥某某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⑦我的家乡在泉城济南,那里有闻名天下的趵突泉,有美丽的大明湖、千佛山等,欢迎老师有时间去做客。⑧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成为贵校的优秀学子。谢谢!‎ 必须删除的句子:  ‎ 需要修改的句子:  ‎ 将       改为   ‎ 将       改为   ‎ 将       改为   ‎ 将       改为   ‎ 参考答案:必须删除的句子:⑦‎ 24‎ 需要修改的句子:①将“敝人”改为“我” ②将“玩命儿地学习”改为“刻苦学习” ③将“建树”改为“涉猎”或者“一些成绩” ⑧将“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改为“如有幸到贵校就读”或“如果贵校能够录取我”或“希望贵校给我一次机会”‎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