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浙江2020届高考语文原创模拟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照许慎的解释,“器”字四个“口”代表围栏四角的木桩,彼此之间系以藤条葛(gě)蔓,中间的“犬”字说明围栏内的驯化、豢(huàn)养已使狼变狗。
B. 太阳在衰老膨涨,将吞噬(shì)整个太阳系,为了自救,人类提出“流浪地球”计划,刘培强毅然前往国际空间站,跟国际同侪(chái)肩负起领航重任。
C. 父亲点了一支烟,用抹布擦了擦挡风玻璃,再次启动引擎,挂好驱动挡,揣(chuāi)着无限憧憬与些许惶惑,一头扎(zhā)进了驶往北方的茫茫白雾中。
D. 瑞士库尔小镇位于阿尔卑斯山东麓,其历史可追溯(sù)到1.1万年前,堪与中东耶律哥城相媲美,徜徉在蜿(wǎn)蜒盘桓的鹅卵石小径,惬意悠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B项,“膨涨”应改为“膨胀”;
C项,“驱动挡”应改为“驱动档”;
D项,“蜿(wǎn)”应改为“蜿(wān)”
故选A。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浒传》和《红楼梦》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即壮美与优美。【甲】对应于文章肌理,也就一个写意,线条粗放而有劲道;一个工笔细软。【乙】顾随说《红楼梦》“乃有中之有,应有尽有”,而《水浒传》“乃无中之有,余味不尽”。大观园里的宝黛们锦衣玉食,席丰履厚,文笔不能不作静态刻画,自然精密繁缛。水泊里的生活却是粗线条,好汉们不能处社会,也不能处家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行文也要言不烦。
这种差异正如荷马史诗与圣经旧约的区别。奥德修斯的故事具体完整,面面俱到,正是应有尽有。亚伯拉罕的故事则只突出行动本身,其他都不交代,真叫能无即无。荷马的世界是静止不动的,旧约的人物却处于动荡不安中。【丙】
- 27 -
史诗可大量使用连词、副词、小品词、和其他句法的修辞手段,一层层叙述下来;旧约却尽是短兵相接的句子,陡峭得很。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席丰履厚 B. 精密 C. 则 D. 短兵相接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A项, 席丰履厚:比喻祖上遗产丰富。也形容生活优裕。文中用来形容宝黛的生活,使用恰当。
B项,精密:精致细密,精确周密,主要用来指技术方面,此处形容“文笔”,使用错误,应该用“细密”。
C项,“则”表转折,表明亚伯拉罕的故事与前文奥德修斯的故事有区别。使用恰当。
D项,短兵相接:意思是车轴相撞,刀剑相碰。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后来也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锐的斗争。用在此处,和前文的“动荡不安”相吻合,表明旧约中的句子充满变化。使用恰当。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标点符号题,要求学生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连用。
C项,丙句应该去掉“小品词”后面的顿号,因为顿号与“和”重复。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最新俄罗斯智能手机零售商提供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今年6月华为手机在俄罗斯市场份额达到24.6%,超过三星的23.2%和苹果的11.8%,升至首位。
- 27 -
B. 前途与“钱途”的双轮驱动,让不少公众号进入到“春天里”,很多文章也竭尽所能赚流量、博眼球,但“谋出位”的过程需要公众号有良知,有担当。
C. 长生问题疫苗案件表明,要提高违法成本,那些利欲熏心、无视规则不法企业,那些敢于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人,要依法严惩,终生禁业,决不姑息。
D. 由于早年有为杂志撰写政治评论和当新闻记者的经历,奈保尔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透视,始终保持着他深刻的批判性和丰富的视角着实令人惊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语序不当,将“最新”移到“提供的”和“市场调查”之间;
C项,介词残缺,可在两个“那些”前加“对”;
D项,句式杂糅,“始终保持着他深刻的批判性和丰富的视角着实令人惊叹”可删去“着实令人惊叹”。
故选B。
【点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_________,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西方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非常强调“批判性”。在西方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中,无论是总述还是细部,____________。许多表述中即使没有“批判性”这三个字,________。譬如,“认识作者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前提及隐含的意义”“识别别人讲话中的宣传成分和基本态度”等。在西方,“批判性”不仅作为一种治学的技巧来传授,而且当作一种理想的人格来影响学生。
【答案】 (1). 开发人的批判性思维 (2). “批判性”都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3). 实际上也渗透着“批判性”的精神
- 27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第一空,由前文“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和后文“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可知,此处应该填入“开发人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空,由前文关联词“无论”可知该处填的句子中应该要包含关联词“都”,再结合“西方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非常强调‘批判性’”这一表述,可知该处应该填入“都非常重视‘批判性’”( “批判性”都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第三空,由前文关联词“即使”可知该句填入的句子中应该包含关联词“也”,再根据后文“譬如”后面的内容,可知该处应该填入“实际上也渗透着‘批判性’的精神”相关的表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月29日晚,咪蒙公众号发表了《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该文主人公是某市理科状元,家境贫寒,名校毕业后不断打工贴补家用,最终因病早逝。在“寒门”“状元”“死亡”等多种标签加持下,此文迅速刷爆朋友圈,收获了无数人的眼泪。
但次日一早就有网友指出该文存在诸多疑点,内容疑似虚构。如文中晒出的中学照片在四川某市,但该校并非全省排名前几;照片中标注时间为2011年10月,而该校操场是2012年秋才修好的;该市当年的理科状元现正攻读博士学位;主人公2013年看网络剧《灵魂摆渡》,而《灵魂摆渡》首次上线在2014年2月;主人公“进阿里两年就升到了P7”,而阿里公关部称两年升P7不可能等。
面对汹涌的质疑,咪蒙团队回应称该文为非虚构写作,“细节上做了模糊化处理”。然而,一旦细节不可信,非虚构文本就无法称其为非虚构,而已堕落为网友谑称的“韭虚构”。为了流量,为了受众,为了金钱,为了收割大量韭菜,咪蒙团队不惜以虚假故事熬制鸡汤,骗取大众情感。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90个字。
- 27 -
【答案】(1)“寒门状元之死”刷爆朋友圈,并引发广泛质疑,受到尖锐批评。
(2)咪蒙公众号以“寒门”“状元”“死亡”等博眼球的关键词来制造热点,虚构煽情故事,根本上是为了扩大自媒体流量,换取金钱。这种行为已丧失了媒介伦理底线,有关部门应适时介入,加强监管。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解答此题,要采用要素提取法。
第一段主要讲到《寒门状元之死》刷爆朋友圈,第二三段主要讲到该文引发网友质疑,咪蒙团队受到了大众的批评。答题时将这几点要素进行综合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本题要求就咪蒙团队不惜以虚假故事熬制鸡汤,骗取大众情感这一现象来发表观点,首先应指出这种行为的本质,即为了扩大自媒体流量,换取金钱,然后对这种行为进行评价,指出其不可取之处,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面对这样的不良现象,相关部门应该怎么做。语言要精炼,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事是文本所叙述的事情,是作家叙事的原材料;情节则是讲故事的方法,或者是故事的布局方式。这种区分对于小说叙事研究很重要。它把问题集中在叙事形式与叙事效果之间的关系上,而不是纠缠于故事是不是真实、客观不客观。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原材料并不是指生活原型或创作素材,而是指读者读完文本后,根据事情的先后顺序重新构想出来的故事本来形态,是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推断出来的这些事件的实际发生时的次序。比如一部侦探小说的情节展开过程可能是这样:一件凶杀案发生了,案情扑朔迷离,侦探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拨开迷雾,查清了案情真相。看完全部情节后,人们通常会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把故事重新构想出来。前者是情节,后者就是所谓的故事。
(节选自南帆《文学理论》)
- 27 -
材料二:
人们一般认为情节应该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它们由矛盾推动,构成一个前后之间有因果联系的整体。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就曾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用来说明故事和情节的区别。“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事情是按时间顺序讲述的,前后间不考虑因果联系。“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悲伤过度也死了”,这是情节,虽然也是按时间顺序讲述的,但前后间有因果联系。情节是通过因果联系来组织故事的,在结构主义叙事学出现以前,这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从因果联系角度出发,确实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被一笔带过,有些事情却占据了很长的篇幅;为什么讲完今天的事情不接着讲明天,而是回过头来倒叙几天甚至几年前发生的事情。因为有些事情对情节的整个因果进程关系重大,有些则有可能是旁枝末节。
(节选自刘小新《文学理论基础》)
材料三:
福斯特认为“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只是一个故事(在纯粹编年史的意义上)而已;“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悲伤过度也死了”则是一个情节,因为它增加了因果关系。然而,有趣的是我们的心灵要固执地去寻找结构的一致性,只要有必要,它们就会提供。除非有人引导,否则读者就会认为甚至“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也表现了一种因果关系,认为国王之死与王后之死有某种联系。在视觉领域里,我们也以同样的精神寻求一致性,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会把粗糙的感觉转化为知觉。所以,人们认为纯粹的编年史难以实现。“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悲伤过度也死了”在叙事上的不同,仅仅是在表层的清楚程度之上,在更深的结构层面上,这两种表述都出现了因果因素。读者理解了或补充了它,他们推断国王之死就是王后之死的原因。“因为”是通过对日常世界的推断而推断出来的,包括有目的的言说的人物。
(节选自查特曼《故事和叙事》)
7. 下列对材料一二中“故事”和“情节”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是文本所叙述的事情,是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新构想出来的真实事情本身。
B. 情节是叙述事情的方法,如先讲凶案发生,再讲侦探查案,最后讲案情真相。
C. 故事是叙事的原材料,指像“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背后的生活原型。
D. 情节是以因果关系来组织各个事件的,不会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讲述。
8.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7 -
在结构主义叙事学出现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情节是通过因果联系来组织故事的,而这能有效解释叙事的详略和顺序问题。
B. 查特曼认为,“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悲伤过度也死了”两种叙事在深层结构上是相通的。
C. 人们认为纯粹的编年史难以实现,主要是因为人类具有寻求一致性的倾向,天生就会对原生态的生活现象进行编辑和转化。
D. 三则材料阐释了故事与情节的内涵及其异同,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情节有因果联系而故事没因果联系,材料三则与此相反。
9. 在查特曼看来,故事也具有因果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7. B 8. D
9. ①读者有寻求结构一致性的倾向,将感觉转化为知觉。②读者会借助对日常世界的推断,来理解或补充事件间的因果联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一二中‘故事’和‘情节’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一二中找出关于“故事”和“情节”的相关表述,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真实事件”错误,依据材料一中的表述“所谓原材料并不是指生活原型或创作素材,而是指读者读完文本后,根据事情的先后顺序重新构想出来的故事本来形态”,故事并不一定是真实事件。
C项,“指像‘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背后的生活原型”说法有误,依据原文,“所谓原材料并不是指生活原型或创作素材”。
D项,依据材料二,“情节,虽然也是按时间顺序讲述的,但前后间有因果联系”可见“不会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讲述”说法错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 27 -
D项,“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情节有因果联系而故事没因果联系”说法不准确,材料二中说“事情是按时间顺序讲述的,前后间不考虑因果联系”,前面两则材料是说,情节表现出因果联系,而故事不考虑因果联系,并不是说故事没有因果联系。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
材料三中说,“然而,有趣的是我们的心灵要固执地去寻找结构的一致性”,“ 在视觉领域里,我们也以同样的精神寻求一致性,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会把粗糙的感觉转化为知觉”,“ 读者理解了或补充了它”,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摸秋①
江岸
从前,人们摸秋,大都是一种戏耍,甚或庄稼收割前的一种仪式。摸秋的人嘻嘻哈哈,并不避人,护秋的人虚张声势,胡乱吆喝几声了事。听老人们说,如果不摸秋,来年的庄稼就不发旺。
可是,1959年的摸秋②,就不是这种古老遗风的流传了,人们饿急了眼,明目张胆地去偷,去抢呢。
- 27 -
傍晚时分,摸秋的队伍就陆陆续续出发了,大都是女人和半大的孩子。男人们早都编排好班组,轮流护秋。女人和孩子们前脚走了,护秋小分队就跟着去了。摸秋的人里面,兴许就有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呢。男人们与其说是护秋,倒不如说是站岗放哨,保卫家人的安全。
每次出去护秋,大家都不愿意和吴孝先一起去。吴孝先是黄泥湾大队民兵营长,全面负责护秋工作,他往往能像抢占敌人山头似地猛打猛冲,追赶摸秋的人。一旦被他抓住了,少不得要打个鼻青脸肿,第二天脖子上挂着摸来的红薯或玉米棒子,接受批斗。都是乡里乡亲的,谁也不愿意这种场面出现,更不愿意摸秋的人被自己和吴孝先捉住。
你们跑快点,从那边包抄过去。发现目标以后,吴孝先兴奋地吩咐。
大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气喘吁吁地嚷嚷,我一天粒米未进,怎么跑得动?
石头站在上风口,拼尽全力咳嗽,似乎要把肺咳出来。回声在山谷间震荡着,传出去老远。
等吴孝先连滚带爬地扑到红薯地,早已没了人影,浅淡的月光下,只剩下一畦畦凌乱的红薯藤和几个没有来得及带走的红薯。
吴孝先的老婆桂英夜晚也出去摸秋。她是干部家属,害怕影响不好,向来都是单打独斗,去的地方又比较隐蔽,摸回来的东西,趁吴孝先不在的时候,偷偷和几个孩子连皮带芯吃掉,没有露出什么蛛丝马迹。但吴孝先还是怀疑。一样吃青菜南瓜,甚至吃树皮草根,没吃到正经粮食,为什么自己有气无力,桂英和孩子却比较精神呢?
吴孝先收拾不了别人,只好收拾自己的老婆桂英。
吴孝先假装出去护秋,在村外转一圈儿,又绕回屋后。他听见桂英安置孩子的声音,关门的声音。他探头去看,夜一片漆黑,恍惚看见一个人影从他家门一晃,就融进了夜色。他悄悄跟了过去。撵到村口的时候,他追上了那人,他看见那人手里提着一条布袋。
他妈的,我叫你发贱,叫你去偷。吴孝先发了疯似地追上去。
那人跑了一阵儿,很快就被吴孝先追上了。果然是老婆桂英。
吴孝先劈手揪住桂英的头发,骂骂咧咧地将桂英拖了回来。村路在桂英的身体下面哗啦啦乱响。桂英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吴孝先恶狠狠地将桂英扔回屋里,在门上挂了一把锁,又去护秋了。
第二天一大早,吴孝先打着呵欠,揉着惺忪的睡眼,回家一看,后窗大开,桂英和两个孩子不见了。找了一圈儿,原来她们住在队上牛棚里了。
一看见吴孝先,两个孩子吓得往娘身后躲。桂英紧紧护着孩子,冷冷地说,姓吴的,你是干部,我们再不拖你的后腿。从今往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 27 -
当天夜晚,桂英尾随几个邻居,一起出动了。这是她第一次公开出来摸秋。邻居大嫂们都知道她和吴孝先决裂了,就不再孤立她。可是,正当她们扒红薯的时候,吴孝先带着人又来了。大嫂们听见山坡上有人咳嗽,撒腿就跑,桂英慢慢直起腰来,站在地里,被吴孝先逮个正着。
姓吴的,只要不怕你的儿女饿死,你就抓我吧。桂英挺身迎上来。
臭不要脸的,抓的就是你。吴孝先狠狠扇了她一巴掌。
大柱和石头慢吞吞跟过来,一看,愣了。
天亮了,吴孝先背着半布袋红薯,到大队支书家自首。吴孝先根正苗红③,是老支书一手培养的接班人。大炼钢铁的时候,吴孝先日夜守着炼钢炉,守了七七四十九天,熬红了双眼,人瘦得皮包骨头。他在火线上入了党,当上了大队干部。凡是老支书交给他的任务,如果完成不好,他会吃不香,睡不着。可是——
支书,我没有护好秋,我家桂英……他痛心疾首地说。
老支书深深地叹息一声。
看着吴孝先蹒跚着走了,老支书忽然叫住他。老支书疾步走进屋,取了一样东西出来,递到他手上。
是一个冒着热气的滚烫的红薯。
吴孝先羞愧地瞥了老支书一眼,捧着红薯狼吞虎咽起来,烫得合不拢嘴。突然,他停止了咀嚼。队里红薯还没分下来,老支书家里怎么会有呢?他疑惑地抬起头来,盯着老支书。
老支书含糊地笑了。
你老婶子(即老支书老婆)……昨天夜里……也去摸秋了。老支书支支吾吾地说。
吴孝先愣了,怔怔地看着老支书,吃剩的半个红薯啪地一声掉到了地上。
不知从哪儿钻出一条野狗,箭一般射过来,叼起半个红薯,咽了,烫得呜呜噜噜地直叫。那叫声,听起来像凄厉的哭泣。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①摸秋:农村的一种习俗,每逢秋收时节的晚上,人们可以随意溜进别人家的菜园子或庄稼地,摘取成熟的瓜果菜蔬,表达对丰收的渴望与喜悦。②1959年的摸秋:1959至1961年,为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其间极左思潮、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大面积饥荒。当时国家大办人民公社,田地归集体所有,此处的摸秋,实际上是到集体的生产队地里去摸秋。③根正苗红:建国后,工人、贫下中农、军烈属子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的根,出身好,思想上革命正确。
10. 在特殊的年代,“摸秋”和“护秋”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11. 简要说明文中加点词所包含的人物心理内涵。
- 27 -
羞愧:_______________
疑惑:______________
怔怔:_______________
12.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不知从哪儿钻出一条野狗,箭一般射过来,叼起半个红薯,咽了,烫得呜呜噜噜地直叫。那叫声,听起来像凄厉的哭泣。
13. 简要分析吴孝先这个人物形象。
【答案】10. ①“摸秋”由象征性的戏耍变为明目张胆的偷抢。②“护秋”由象征性的胡乱吆喝几声变为吴孝先式的坚决保卫和大柱石头式的故意纵容。
11. (1). 羞愧:为老婆摸秋违反规定,也为自己护秋不力,感到自责与内疚。 (2). 疑惑:此时老支书家不该有红薯却拿出红薯来,有反常理,令人不解。 (3). 怔怔:老支书公然承认自己老婆去摸秋,彻底颠覆了吴孝先所坚守的价值观,令其不知所从。
12. ①以狗的“钻”“射”“叼”“咽”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狗的极度饥饿,也映衬出人所遭受的大面积饥饿。②以狗写人,将狗的叫声比喻作“凄厉的哭泣”,巧妙地暗示了吴孝先及其那个时代的人在极左思潮和大面积饥饿的夹击下痛苦而又迷茫的心境。
13. ①工作热情极高,尽职尽责,大公无私。②被极左思潮异化,丧失了人之常情。③特殊年代悲剧人格的缩影,时代的镜鉴。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筛选、概括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筛选方向及范围,然后分段进行分析作答。
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在特殊的年代,“摸秋”和“护秋”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变化”二字,说明要将特殊年代的做法和往日作对比,找出其区别。第一段中说,“从前,人们摸秋,大都是一种戏耍,甚或庄稼收割前的一种仪式。摸秋的人嘻嘻哈哈,并不避人,护秋的人虚张声势,胡乱吆喝几声了事”,这是非特殊年代的“摸秋”和“护秋”。而特殊年代里,摸秋的人“饿急了眼,明目张胆地去偷,去抢呢”,护秋的人则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吴孝先这样较真的,“ 一旦被他抓住了,少不得要打个鼻青脸肿,第二天脖子上挂着摸来的红薯或玉米棒子,接受批斗”,另一类则是像大柱石头这样的纵容者,“男人们与其说是护秋,倒不如说是站岗放哨,保卫家人的安全”。
【1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首先应该找到加点词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1)羞愧:前文写到:支书,我没有护好秋,我家桂英……他痛心疾首地说。此时的吴孝先将他从妻子手中收缴的红薯搬到书记家自首,面对支书递来的红薯,他的羞愧是一种自责与内疚,为老婆摸秋违反规定,也为自己护秋不力,感到自责与内疚。
(2)疑惑:依据“吴孝先羞愧地瞥了老支书一眼,捧着红薯狼吞虎咽起来,烫得合不拢嘴。突然,他停止了咀嚼。队里红薯还没分下来,老支书家里怎么会有呢?”,可知,“他”吃着老支书递来的红薯,狼吞虎咽之际,想到老支书家也不应该有红薯,感到有违常理。
(3)怔怔:前文写:你老婶子(即老支书老婆)……昨天夜里……也去摸秋了。老支书支支吾吾地说。“怔怔”是形容一个人发呆的样子,此时的吴孝先,听了老支书的话,得知老支书纵容自己的妻子也去摸秋,彻底颠覆了吴孝先所坚守的价值观,让他一时无所适从。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要抓关键词;然后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最后,从对情节、形象、主旨、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来赏析。
赏析划横线的句子,首先抓住其中使用的“钻”“射”“叼”“咽”一系列动词,分析其表达效果,然后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分析,此句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狗写人,将狗的叫声比喻作“凄厉的哭泣”,并分析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狗的叫声像“凄厉的哭泣”,其实此刻的吴孝先内心也在凄厉地哭泣,巧妙地暗示了吴孝先及其那个时代的人在极左思潮和大面积饥饿的夹击下痛苦而又迷茫的心境。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 27 -
“吴孝先是黄泥湾大队民兵营长,全面负责护秋工作,他往往能像抢占敌人山头似地猛打猛冲,追赶摸秋的人”,这里体现了他工作热情极高,尽职尽责;他护秋的时候,“吴孝先收拾不了别人,只好收拾自己的老婆桂英”,这体现了他大公无私;“臭不要脸的,抓的就是你,吴孝先狠狠扇了她一巴掌”,这些细节体现了他被极左思潮异化,丧失了人之常情;在特殊年代里,吴孝先代表的是被极左思潮异化的一类人,是悲剧人格的缩影,也是时代的镜鉴。
【点睛】小说文本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种常考样式。阅读文本时要紧紧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圈点勾画。通过对标题、开头、结尾、意蕴深刻处以及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的圈点勾画,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为快速而准确地答题作准备。小说试题的命制往往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答题时要弄清各题考查的考点,然后根据考点所指向的小说三要素及主旨答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列女传目录序
(宋)曾巩
刘向所叙《列女传》,凡八篇,事具《汉书》向列传。而《隋书》及《崇文总目》皆称向《列女传》十五篇,曹大家注。以《颂义》考之,盖大家所注,离其七篇为十四,与《颂义》凡十五篇,而益以陈婴母及东汉以来凡十六事,非向书本然也。盖向旧书之亡久矣。嘉祐中,集贤校理苏颂始以《颂义》为篇次,复定其书为八篇,与十五篇者并藏于馆阁。而《隋书》以《颂义》为刘歆作,与向列传不合。今验《颂义》之文,盖向之自叙。又《汉书》有向《列女传颂图》,明非歆作也。自唐之乱,古书之在者少矣,而《唐志》录《列女传》凡十六家,至大家注十五篇者亦无录,然其书今在。则古书之或有录而亡,或无录而在者,亦众矣,非可惜哉!今校雠其八篇及其十五篇者已定,可缮写。
初,汉承秦之敝,风俗已大坏矣,而成帝后宫,赵、卫之属尤自放。向以谓王政必自内始,故列古女善恶所以致兴亡者以戒天子,此向述作之大意也。其言太任之娠文王也,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又以谓古之人胎教者皆如此。夫能正其视听言动者,皆大人之事,而有道者之所畏也。顾令天下之女子能之,何其盛也!以臣所闻,盖为之师傅保姆之助,《诗》《书》图史之戒,威仪动作之度。其教之者虽有此具,然古之君子,未尝不以身化也。故《家人》之义归于反身,《二南》之业本于文王,夫岂自外至哉!
世皆知文王之所以兴能得内助而不知所以然者盖本于文王之躬化故内则后妃有《关雎》之行外则群臣有《二南》之美与之相成。其推而及远,则商辛之昏俗,江汉之小国,兔罝之野人,莫不好善而不自知,此所谓身修故国家天下治者也。后世自学问之士,多徇于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家室既不见可法,故竞于邪侈,岂独无相成之道哉!
- 27 -
士之苟于自恕,顾利冒耻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信哉!如此人者,非素处显也,然去《二南》之风亦已远矣,况于南乡天下之主哉!向之所述,劝戒之意可谓笃矣。
(选自《曾巩集》)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不出敖言 敖言:傲慢的话。
B. 顾令天下之女子能之 令:使,让。
C. 多徇于外物而不安其守 徇:顺从,曲从。
D. 况于南乡天下之主哉 乡:通“向”,面朝着。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非向书本然也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B. 盖向旧书之亡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未尝不以身化也 洎牧以谗诛
D. 《二南》之业本于文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认为曹大家所注的《列女传》经过分解、重组和增益,已与刘向所编的《列女传》原本面貌有较大出入了,同时考证出《颂义》也非刘向本人所作。
B. 刘向认为王政的治理一定要从内部开始,他编撰《列女传》的初衷,就是试图通过呈现古代那些给国家带来兴亡福祸的善恶女子,来劝诫天子远恶近善。
C. 本文的义理是沿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的,作者虽然提及女子善恶与国家兴亡的关系,但没有堕入红颜祸水的论调,而是强调自身修养。
D.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本文属书序,开篇介绍此书的流传和校勘情况,再深入阐述此书的精神主旨和写作意图,有考据,有义理,很规范。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皆知文王之所以兴能得内助而不知所以然者盖本于文王之躬化故内则后妃有《关雎》之行外则群臣有《二南》之美与之相成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古书之或有录而亡,或无录而在者,亦众矣,非可惜哉!
(2)士之苟于自恕,顾利冒耻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
【答案】14. B 15. B 16. A
- 27 -
17. 世皆知文王之所以兴/能得内助/而不知所以然者/盖本于文王之躬化/故内则后妃有《关雎》之行/外则群臣有《二南》之美/与之相成
18. (1)那么古书或被记载但已亡佚,或没有记载反倒留存,这种现象真的是很多啊,这难道不很可惜吗?
(2)一般士大夫们得过且过,贪利忘义不知反省自责,往往就是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而连累了自己。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B项,“顾令天下之女子能之”意思是“只是命令天下的女子都这样做”,句中的“令”是“命令”的意思。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项,“非向书本然也”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中的“也”,也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
B项,“盖向旧书之亡久矣”中的“之”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意义和用法一致。
C项,“未尝不以身化也”中的“以”是“用、凭借”的意思,“洎牧以谗诛”中的“以”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D项,第一个“于”是“在”的意思,而第二个“于”表被动,可译为“被”。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 27 -
A项,“同时考证出《颂义》也非刘向本人所作”说法错误,原文是说《隋书》认为《颂义》是刘歆所作,刘向经过考查发现不是刘歆所作,而是刘向所作。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划线句的翻译是:世人都知道文王之所以兴盛,是因为能得到好的内助,却不知道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是源于文王自己的教化。大概是在内后妃有《关雎》的德行,在外群臣有《二南》的美德,与之相辅相成。
根据句意,“之所以兴”后面要断开,因为“之所以兴”是“知”的宾语,至此结构完整,可以断开;“能得内助”是原因,故其后也要断开,“盖”放在句首,表示推测,前面也要断开,“故”表原因,前面断开,后面依据“内则后妃有《关雎》之行”和“外则群臣有《二南》之美”是对称的句式来断句。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录:(被)记载;亡:亡佚;众:很多;“非 哉”:难道不吗?
(2)苟于自恕:得过且过;顾利冒耻:贪利忘义;累:连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刘向所写的《列女传》,总共有八篇,篇目全都依据《汉书》方向来列传。而《隋书》及《崇文总目》都说刘向的《列女传》是十五篇,由曹大家作注。以《颂义》来考证它,这是曹大家所注解的,分离其七篇为十四篇,和《颂义》一起总共是十五篇,而更加认为陈婴母亲和东汉以来的一共是十六个篇目,并非刘向的书本来的样子。所以说刘向的旧书失传已经很久了。嘉祐
- 27 -
年中,集贤校理苏颂最先以《颂义》为篇目次序,重新确定其书为八篇,和十五篇的版本一起藏在馆阁里面。而《隋书》认为《颂义》是刘歆所作,和刘向的列传不相符合。如今查验《颂义》里的文章,是刘向的自叙。又有《汉书》里有刘向的《列女传颂图》,很明显不是刘歆写作的。从唐朝之乱开始,古书存在的很少了,而《唐志》收录的《列女传》总共有十六家,到曹大家注解的十五篇也都没有记录,然而其书如今尚在。那么古书或被记载但已亡佚,或没有记载反倒留存,这种现象真的是很多啊,这难道不很可惜吗?如今校勘其八篇和十五篇的已经确定,可以誊写了。
起初,汉朝继承秦朝的弊病,风俗已经损坏得很严重了,而成帝后宫,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卫婕妤一类人仍然自我放纵。刘向认为王政的治理必须从内开始,所以列出古代女子的影响国家兴亡的善恶品行来告诫天子,这是刘向写作的本意。他写到太任公主怀着周文王的时候,眼睛不看邪恶的东西,耳朵不听不健康的音乐,嘴里不说傲慢的话。又因此说古人的胎教都是如此。能够端正其视觉听觉言行举动的,都是品德高尚之人的事,而是有道德的人所敬畏的。 只是命令天下的女子都这样做,多么美好啊!按照我所听说的,做到这样需要女师保姆的帮助,《诗》《书》图史的训诫,威仪动作的法度。教导她们的虽然有这些方法,然而古代的君子,未尝不自我修身的。所以说《家人》的道理归于自身,《二南》的功业本于文王,这难道是从外造成的吗!
世人都知道文王之所以兴盛,是因为能得到好的内助,却不知道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是源于文王自己的教化。所以在内后妃有《关雎》的德行,在外群臣有《二南》的美德,与之相辅相成。把这个道理退而及远,则商纣王的昏庸,江汉的小国,兔罝的野人,没有不乐于为善而不知怎么做的,这就是所说的修好自身那么国家天下就治理好了的道理。后世做学问的人,大多曲从于外物而不安于守身,其家室既不能够学习,甚至争相做邪恶奢侈的事情,难道仅仅是没有相辅相成的道理吗!一般士大夫们得过且过,贪利忘义不知反省自责,往往就是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而连累了自己。所以说“自己不行道义,妻子儿子也就不行道义”,真是啊!这样的人,不是平素相处显现出来的,然而已经距离《二南》的风气很远了,更何况是面向天下的主人呢!刘向所叙述的,劝诫之意可以说是非常忠实啊。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生南浦
(元末明初)张以宁
广州南汉王刘鋹①故宫,铁铸四柱犹存。周览叹息之余,夜泊三江口,作一词。
海角亭前秋草路,榕叶风清,吹散蛮烟雾。一笑英雄②曾割据,痴儿却被潘郎误③。
宝气消沉无觅处,藓晕犹残,铁铸遗宫柱。千古兴亡知几度?海门依旧潮来去。
- 27 -
【注】①南汉王刘鋹(chǎng):五代十国时的一个末代君主。南汉建都广州,刘鋹958年即位,971年降宋。②英雄:指南汉开国之主刘䶮(yǎn)等割据者。③痴儿却被潘郎误:“痴儿”即昏庸无能的刘鋹,潘郎指南唐曾作书劝刘鋹降宋的潘佑。
19. 上阕“误”字代“痴儿”设辞,在俏皮幽默中透出一股______之意。
20. 本词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历史兴亡之感的?试简要赏析。
【答案】19. 讥讽 20. ①以此时云散天清、统一稳定的时世与当年割据混战、占地为王的历史闹剧作对比,表达了对天下一统的欣慰之情。②以“宝气消沉”的无影踪与“藓晕”“宫柱”的残留作对比,唤起人们对那段割据历史的回忆与反思。③以历史王朝的更替变化与海门潮水的永恒往复作对比,表达了对人世兴亡不居的感慨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及情感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抓住关键词,理解关键词的本来意思,然后将其放入诗歌语境中,分析其表达的意思,结合相关的文本分析其表达的情感。上阙中“痴儿却被潘郎误”一句,“误”是“误导”的意思,“痴儿”原本指智力低下的人,这里指昏庸无能的刘鋹,在俏皮幽默中讽刺了昏庸无能的刘鋹。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表达技巧内容宽泛,这里题干已经明确了,重点赏析对比手法的运用。注意将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历史兴亡之感的抒发结合起来作答。
词的前两句中, 词人面对“榕叶风清”、统一稳定的现实,回想起当年割据混战、占地为王的时代,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天下一统的欣慰之情;“宝气消沉无觅处,藓晕犹残,铁铸遗宫柱”句中,以“宝气消沉”的无影踪与“藓晕”“宫柱”的残留作对比,唤起人们对那段割据历史的回忆与反思;词的末句“千古兴亡知几度?海门依旧潮来去”,以历史王朝的更替变化与海门潮水的永恒往复作对比,表达了对人世兴亡不居的感慨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对于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类的题目,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 27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孟子•离娄下》)
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朱熹)
21. 上述材料,贯穿了一个共通的儒家哲学观念,即__________。
22. 综合三则材料,简析这种哲学观念的特征。
【答案】21. 中庸之道
22. ①原则性。材料一孔子强调只有仁者才能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因为他们心中有仁义这一准则,这就是中庸的原则性。②均衡性。材料二孟子说孔子不做过分与过度的事,说明中庸就是综合各方因素,积极调和,保持均衡。③灵动性。材料三朱熹说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中庸的具体形态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的。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需要综合三则材料,概括三则材料的共同思想。
通读三则材料,材料一论述了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材料二论述了做事不能太过分,要把握度,材料三论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庸之道也是需要随时调整的,三则材料都在论述中庸之道,只是侧重点不一样。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答题。如本题“综合三则材料,简析这种哲学观念的特征”,三则材料对中庸之道的论述各有侧重点,分别加以概括。
材料一孔子强调只有仁者才能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因为他们心中有仁义这一准则,这就是中庸的原则性。材料二孟子说孔子不做过分与过度的事,说明中庸就是综合各方因素,积极调和,保持均衡,这是均衡性。材料三朱熹说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中庸的具体形态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的,这是灵动性。
【点睛】参考译文:
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论语·里仁》)
孟子说:“孔子处事待人从不做太过分的事。”(《孟子•离娄下》)
所以中庸之道是没有定论的,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是很平常的道理啊。(朱熹)
- 27 -
古诗文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2)爱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3)不见复关,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诗经·氓》)
(4)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长亭送别》)
(5)我最怜君中宵舞,_______。看试手,______。(辛弃疾《贺新郎》)
【答案】 (1). 乐亦在其中矣 (2). 不义而富且贵 (3). 择师而教之 (4). 则耻师焉 (5). 泣涕涟涟 (6). 载笑载言 (7). 怨归去得疾 (8). 柳丝长玉骢难系 (9).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10). 补天裂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涟涟、骢。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科学家苏埃尔说:“机器高度拟人化,将重新定义‘人’的价值。”
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说:“如果管理不善,会思考的机器人可能会给人类文明划上句号。”
美国苹果公司CEO库克说:“我并不担心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我只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机器人越来越像人,对此,你有何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持辩证眼光,筑美好未来
- 27 -
仍记得,电影银幕上的机器人管家,机器人助手,甚至是机器人女友,让童年的我们对人工智能有了初步了解。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无处不在,我们也已习以为常。然而,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挑战与威胁也接踵而至,对于这种冲突,我们该持何种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普遍运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百姓的家庭中,扫地机器人灵活移动,所到之处一尘不染;小汽车里,智能导航精确指引,引领我们走向世界;工厂内外,机械手臂灵活运转,危险工作完美完成;育儿所里,智能机器人伴你玩乐,予你知识;商场门口,机器人维护安全,呵护和谐……不知不觉,人工智能已渗透个人生活与公众领域的方方面面,医疗、卫生、娱乐、安全、教育等等。它们遵循既定的程序,重复特定的工作,让人类摆脱各种麻烦、解除不少威胁、享受许多便利。这样的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值得人类推广利用的。
然而,凡事皆有利弊,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当阿尔法狗接连打败围棋高手李世石、柯洁,当自动驾驶汽车连连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当娱乐公司依靠写作机器人撰写文章,当安保机器人不分目标攻击儿童,这注定是一种危险边界的失守。我们应该,也必须看到,人工智能发展目前并不完善,不仅在某些领域造成困扰,而且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更有甚者将挑战人类的伦理道德、法律底线、文化沉淀。
高晓松曾说:“当机器代替人类创作与思考,我们的路也会走完的。”诚如其言,一方面。电脑终究不比人脑,存在的仅是冰冷的程序设定,而非温暖的、有人情味的理性思考,许多伦理规则、道德底线是无法设定的。如同轰动一时的自动驾驶汽车的伦理问题,试问马路上的一个行人和轿车上的五个乘客的生命,该何从选择?这种问题或许本来就是荒谬的,行人的去留,决不能交由一台机器抉择;生命的权利,又怎能被一台机器剥夺?另一方面,文艺作品,像电影、报刊、文章等,蕴含着人类的主流价值观和世界发展的潮流,反映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蓄与无穷无尽的人类内心世界。若交由机器完成,不过是对现有作品的复制粘贴、东拼西凑罢了,这种所谓的“再创作”,缺乏精神内涵和真情实感,终会将人类的精神世界引向匮乏与苍白,将人类的文明发展引向空洞与虚无。
既然利与弊交错,既然是与非混淆,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持辩证的眼光,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帮手而非杀手。对于日常的琐碎事务、繁杂工作等,人工智能的进驻无可厚非。而对于文艺创作这种文化传承类工作,驾车这类需要价值判断的工作,安保等具有攻击性的工作,人类或许更胜一筹。“既然上帝造了我们,我们应该自信。”一如贾平凹先生说的。
- 27 -
在现代社会,只有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各司其职,我们才能拥有更和谐的社会,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机器人越来越像人这一状况来谈自己的思考,这是考查考生思考人与科技之间关系的能力。科技的发展、机器人的诞生无疑是有利的,行文时考生可以肯定其价值,也可以指出其弊端,也可以谈该如何处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行文的过程中要展示出自己的思辨能力。
【审题】材料由三则有关机器人的名言组成,法国科学家苏埃尔说:“机器高度拟人化,将重新定义‘人’的价值”,苏埃尔的话给了我们思考,机器是“拟人化”,那么“人”的价值体现在何处?“人”的哪些特性是机器无法“拟人”的?如人的情感,人的态度,人的价值观,人的思想,这些是机器无法比拟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说:“如果管理不善,会思考的机器人可能会给人类文明划上句号”,“如果”是一个假设句,“管理不善”的主语应是人类,可见机器人是重塑人类文明,还是终止人类文明,其实都取决于“人类”自身,强调“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主体性;美国苹果公司CEO库克说:“我并不担心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我只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这句话的重点在后半句,“人像机器人一样思考”意味着人失去了自己的东西,如个人的思想、喜好,而被机器人同化,一切都变成程式的东西,众生一面,这对于人类来说,是最可怕的。三则材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人与机器、人与科技的关系,重心应落在“人”的身上,即“人”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参考立意:①在机器高度拟人化的时代,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诗意感受构成了人类无可取代的本质。②机器人是人类文明的重塑者,还是掘墓人,关键在于人类本身。③人类丧失自身的固有本质,被机器人同化,这才是最大的危机。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持辩证眼光,筑美好未来》,最常见好用的拟题技巧是巧用四字、五字短语成对偶或对仗结构,同时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其次由人工智能的便利与威胁引出问题——该持何种态度,引发读者思考。正文主体部分先分析人工智能带来的利和弊,由此引出正确对待处理人工智能的态度和做法。最后指出“只有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各司其职,我们才能拥有更和谐的社会,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既回答了开头提出的问题,首尾圆合,又强化观点。
素材:
- 27 -
4月27日,第一届“吴清源杯”世界女子围棋赛暨“贝瑞基因杯”2018世界人工智能围棋大赛中最引人注目的环节,围棋人机大战将正式打响,中国围棋第一人柯洁将“食言”与中国的围棋人工智能“星阵”将展开一场继两次AlphaGo人机大战之后的对局。
如果把2016年李世石与AlphaGo,2017年柯洁与AlphaGo当作前两次有轰动效应的围棋人机大战的话,那么此次柯洁与星阵的比赛,将是第三次举世瞩目的围棋人机对决。一方面这是中国的围棋人工智能首次正式向世界顶尖级别棋手发起冲击;另一方面这次对抗,从某种意义上也将引领未来围棋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的方向。
人工智能挑战作家张一一高考作文的人机大战成为2018年高考考场看点
而除了柯洁与星阵的围棋对局外,随着中国全*关注的高考日渐临近,一场人工智能挑战作家高考作文的现象级“人机大战”也将上演,谷歌公司研制的高考机器人将在2018年6月7日的高考考场上挑战中国内地青年作家张一一的高考作文,这一人类历的第三次“人机大战”日前已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届时这场里程碑意义的“人机大战”将有来自全世界各国的500多家媒体同时全程直播,许多的赞助商接踵而至踏破门槛,纷纷想要参与到这场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比拼的顶尖赛事,而获胜一方将获得100万美元的高额奖金,败者也将获得50万美金。
人工智能挑战作家高考作文的这一场“人机大战”被认为是继1996年国际象棋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与IBM的计算机程序“深蓝”以及计算机围棋程序阿法狗和韩国、中国两位围棋国手李世石、柯洁的“人机大战”之后人类历第三次高水平的“人机大战”巅峰对决,不少中国网友希望张一一能够“为人类扳回一局”,一雪“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被人工智能完败的前耻。
继机器人阿法狗在“人机大战”中完胜中、韩围棋国手柯洁和李世石之后,2017年高考机器人AI-MATHS横空出世,在150分的数学卷里高考机器人拿了134分,碾压许多高考考生,机器人的计算能力超越人类已不容置疑,而人工智能的语言能力何时能达到人脑的水平一时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计算机写作也早已经不再新鲜,新华社、美联社等国内外新闻机构都有将AI(人工智能)运用于报道实务的案例。不少网友也表示,“人工智能在计算能力上超过人类不算什么,其情感思维和语言能力在一二十年之内可能还很难媲美人类,机器人的作文水平若能战胜作家,那才说明人工智能真的厉害了,否则仍不过只是一台冷冰冰的没有多少人情味的计算器。”
- 27 -
Ladbrokes和unibet等欧美公司近日已开出人工智能挑战张一一高考作文的*榜,目前的大致相当。看好张一一的一方多认为人工智能尚不具备人类的感情,很难写出出走心的文章得到高分;支持机器人的一方则多是因为看到李世石、柯洁等围棋高手惨败的例子,选择押注在“有备而来,来者不善”的人工智能一方。
据了解,与人工智能对垒的作家张一一曾创作《新岳阳楼记》《中国旅游赋》《党赋》《反红楼梦》《名利经》等上千万字文学作品、《李》《王》《张》等多首百家姓歌曲(与李玉刚等合作)以及上海世博会、孔子文化节主题歌曲,被公认为是“80后文坛传播中华传统国学第一人”,与“韩二”(韩寒)、“唐三”(唐家三少)、“郭四”(郭敬明)并称为“新四大才子”的张一一曾有过7次高考落榜经历,一度被网友称为“高考愚公”“励志男神”“当代蒲松龄”,不过他每年的高考作文往往都会走红网络。
人工智能如何打开未来
“来!试试这杯机器人的手冲咖啡。”从下单到取咖啡只需十秒左右,在美国旧金山,一款咖啡机器人近期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不少体验者认为,机器的手冲咖啡可媲美人工制作。无论是咖啡师、厨师,还是服务员、保洁员,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似乎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
《摩根》的预告片出自人工智能之手,新闻消息由机器人完成,谷歌机器人在围棋的人机对战中屡尝胜果……拥抱人工智能,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红利。20世纪50年代,十位科学家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60多年来,原本存于科幻故事里的主角,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无人汽车到农牧自动化作业,从医疗看护到育婴保姆,人工智能早已见惯不怪,对劳动力的解放也显而易见。但面对人工智能,人类并未变得更加从容,对其了解越深入越觉得担忧,每一波人工智能的升级,都伴有焦虑和恐惧。在好莱坞*中,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后“造反”的桥段不胜枚举。如何与人工智能和平相处?答案依然在探索之中。
今年1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预测,人类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实现自动化。对技术乐观派而言,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为发展更新了“发动机”。埃森哲咨询公司在研究了美国、英国等12个发达国家后认为,人工智能预计在2035年能将这些国家的生产率提高40%左右。然而,在另一部分人看来,人工智能或许是一个随时可能“张开獠牙”的影子。正如霍金所言,“人类由于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机器竞争,并会被取代。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终结”。从“类人类”到掌握人类思维,科学家们的提醒,揭示了潜在危险所具有的巨大能量。
- 27 -
不过,有一点是共识,即机器人与自然人不同,而且要加以区分。近期,欧洲议会就正式向委员会提议,打算设立一套全面的法律来界定人工智能带来的责任和道德问题。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我,机器人》中曾设想“机器人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能在人类受到伤害时袖手旁观。考虑到机器人会在很多领域代替人类工作,比尔•盖茨就提议向机器人征税,此前欧洲议会也对类似法律提案进行过投票。制定法规,是否会造成过度干预,又该如何避免阻碍创新?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人类也在进行着去焦虑化和去危机化的制度探索。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要严肃思考如何把今天的智能革命赋予大众,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不管达到临界值、超过人类智力总和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
2017年10月,美国汉森机器人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索菲娅被沙特阿拉伯授予公*身份,成为人类历第一个获得公*身份的机器人。索菲娅拥有与人类相同的外表,能够模拟多种面部表情,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面部识别、语言理解以及与人类互动,甚至还能像人一样产生感情。索菲娅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她”想成家,想有个机器人女儿。 事实上,机器人更多的是按照编好的程序行事,不能很好地对环境变化主动做出反应。对机器人而言,像人一样走路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是巨大的挑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功能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它们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取代人类完成看护婴幼儿、护理老年人和治疗恐惧症、自闭症与重度网络使用者的社交障碍等。当然,这样的机器人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极大困扰,并对人类社会在法律等方面造成冲击。比如,具有公*资格的机器人是否也具有与人类一样的人格权、财产权?是否需要像人类一样对违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这都是人类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 27 -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27 -
- 27 -
相关文档
-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第三中学2019-2022021-06-0426页
- 浙江省杭州二中2020届高三考前热身2021-06-0413页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0-2021学年高2021-06-0411页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第一中学2020届2021-06-0412页
- 浙江省慈溪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6-0412页
- 【语文】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0届2021-06-0414页
- 【语文】浙江省宁波市2019-2020学2021-06-0413页
- 【语文】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海安高2021-06-0415页
- 语文 信息技术卷·2019届浙江省台2021-06-0412页
- 【语文】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19-22021-06-0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