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19~2020 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
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
《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
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
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
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
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
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
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
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仅
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
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
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在这之前,宋词
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
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
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
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由于时代
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
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
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他们的词作大多表现出记忆中民族昌盛景象与眼前耻辱地
位的对比,昔日享乐生活与眼前窘迫情状的对比,全社会收复失地的激情呼声与朝廷孱弱懦
- 2 -
怯的对比等,因此这些词主要表现出了南渡战乱时期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
的压抑苦闷。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她自成一家,独创
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
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
更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至南宋前期,开始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词坛更是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词人是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人。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
使得词的内容越发博大精深,风格更为浑厚雄健,因此把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其中最杰
出的代表词人当属辛弃疾,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
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且他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并且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
事不可言”的境界,尤其是他创作的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了词人坚定不移的爱
国思想。
词发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时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变化等,因此开始走向衰落。继而被
元曲、元杂剧等取而代之。比如南宋灭亡以后,元政府的文化政策决定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在
当时倍受歧视,他们变得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这些促使当时写词的文人开始从事戏曲活动。
加上进入元代以后,只有宋的一批遗民还在写词,比如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但他们的影
响毕竟有限,因此,宋词开始日渐衰微,并由元代活泼口语化的、受民众欢迎的新的文学样
式曲所代替了。
宋词从唐、五代、北宋初年的诞生期,到北宋中叶到南渡的发展期,再到南宋前期的繁
荣期,直至南宋后期的衰微期,其演变发展过程可谓曲折而丰富。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
式,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不可否认的是,宋词在文学史上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
1. 下列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词的出现,是词的题材与风格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词的文学地位提高及
发展方向改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B. 北宋中期,宋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的原因,一是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二是当时
词人的音乐素养有了整体的提升,自己不仅能作词,更擅长调曲。
C.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宋词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与苏轼的豪放词相比,辛弃疾、陆游
等人的一些词内容更加博大精深,风格更加浑厚雄健。
D. 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备受歧视,一些词作者为生活所迫开始从事戏曲活动。随着词人数量减
- 3 -
少、影响变小,宋词日渐衰微并被元曲取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论述了词在各个时期发展的原因及特征,使条理性得到保障。
B. 文章论证时兼顾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既有理论式的观点陈述,也有名家特征的佐证。
C. 在论证宋词词体被确立为拥有独立的文学地位时,作者认为苏轼、辛弃疾对此贡献最大。
D. 文章总结宋词发展的历程,过程虽曲折,但不可否认其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文学地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白居易等唐代诗人创作的词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传统,
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B. 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扩大
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C. 李清照、陈与义等亲身经历了时代巨变,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词作内
容转而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D. 辛弃疾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词风
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
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B 项,“自己不仅能作词,更擅长调曲”错误,原文说的是“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
C 项,“与苏轼的豪放词相比,辛弃疾、陆游等人的一些词内容更加博大精深,风格更加浑厚
雄健”错误,原文说的是“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使得词的内容越发博大精
深,风格更为浑厚雄健”,选项“与苏轼的豪放词相比”说法无据。
D 项,“随着词人数量减少、影响变小,宋词日渐衰微并被元曲取代”错误,原文说的是“由
于时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变化等,因此开始走向衰落”。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
- 4 -
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
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
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C 项,“作者认为苏轼、辛弃疾对此贡献最大” 错误,原文说的
是“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中,C 项,“其词作内容转而贴近现实生活”错误,原
文说的是“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
故选 C。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
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
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
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
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
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许多乡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
发展。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
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
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必须加以保护。对乡土文
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积极的延承”即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
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
化。“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
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
- 5 -
的精神内涵。这一点在时下的中国广大农村要特别关注并给予妥善的保护政策。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要满足村民
的现实发展要求,而乡土文化正是实践中可以保护和挖掘的重要资源。以民宿客栈、乡愁经
济等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价值利用,为农村的产业兴旺开辟了发展的新方向,切实印证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指导意义。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还要深入关照村民的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东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基
于地缘与血亲关系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其富有的历史性和地方性,回答着“我是谁,我从
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种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
和情感基础。
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更好地
诠释乡土文化。一方面乡土文化所包含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敬老睦邻的传统美德,仁爱民
本的人文精华是属于中国人的重要文化血脉,是滋养中华文明持续繁荣的沃土,是文化自信
的根脉。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是一方民众在生存发展中知识经验的累积,有其内在完整的逻辑
体系,以及众多艺术化的表现形式。经历时代冲刷,以及现代文明洗礼后,仍表现出独特的
魅力与价值的乡土文化,通过理论学术层面的梳理研究,实践运用层面的改良创新,将会成
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带给中国人更强烈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张义晓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
材料三:
西方的城市文明铲除了乡村文化,同时他们以城镇化的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
“1851 年的英国,城镇人口已超过乡村人口,达全国总人口的 5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镇
化国家。”现在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陷入了城市发展的单向思维(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为
指标的量化思维)。城市思维产生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它将乡土文化视作需要改造的
低等级的文明模式。目前,这种判断方式仍在被广泛使用,即单边地强调加快农村劳动力的
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的开发,以及片面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等措施。这都只
是将乡土文化当作城市文化的对立面,是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一种经济掠夺和物质消灭,
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体性的保护。城镇化应避免城市思维,不能以消除农村为
城市建设的量化指标,我们应该看到在促进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同时,乡土文化对于民族
传统文化之认同,对于社会风土习俗之维护,对于国家现代政体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基础都提
- 6 -
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摘编自汤敬一《乡土文化功能:从乡土社会到城市社区》)
4. 下列对材料中“乡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是广大农村。
B. 乡土文化有区别不同文明的功能,若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更能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C. 乡土文化属于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有它的“文脉”,也有作为文化载体的“人脉”。
D. 乡土文化是一种不必改造的文明模式,故要重视对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体性保护。
5.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性和地方性,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
B. 本质上属于乡土文化的中华文化,内涵独特、逻辑体系完整,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众多。
C. 英国以城镇化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经过努力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国家。
D. 转移农村劳动力、开发农村产业,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属铲除乡土文化的行为。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保护“乡土文化”的可行性办法。
【答案】4. B 5. D
6. ①利用乡土文化的价值,创造新生态的乡土文化。②制定政策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
精神内涵。③运用多向思维方式,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标准。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
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 项,“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说法片面,原文是“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
C 项,“乡土文化属于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说法片面,原文说“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
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可见乡土文化还包括“新生态”的文化;
D 项,“乡土文化是一种不必改造的文明模式”,说法错误,因为乡土文化是需要继承和发展
的,即“积极的延承”。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
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
- 7 -
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
高等。
D 项,不合文意,铲除乡村文化行为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所为;“转移农村劳动
力、开发农村产业,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属于城市发展的单向思维。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
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
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依据材料一“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
表象,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概括出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保护“乡土文
化”的可行性办法:制定政策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精神内涵。
依据材料一“积极的延承即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
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可以概括出中国农村城镇
化建设保护“乡土文化”的可行性办法:利用乡土文化的价值,创造新生态的乡土文化。
依据材料三“现在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陷入了城市发展的单向思维”“城镇化应避免城市思
维,不能以消除农村为城市建设的量化指标”,可以概括出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保护“乡土
文化”的可行性办法:运用多向思维方式,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标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芳的灯
王安忆
走在那条湿淋淋的小街上,家家门户紧闭。雨滴敲在水泥路面上,滴滴答答,在空寂的
街上溅起回声。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半启着门,老人在门前择莱,小孩在门前嬉闹。
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我走过这里,望见一扇大敞着的门里,似乎已经是午饭以后很久
了,可桌上依然杯盘狼藉。一条壮汉横在竹榻上,睡得烂熟,苍蝇停在他的脸上,十分安然
的样子。一个老妇人,像是壮汉的母亲,背着门在踩一架沉重的缝纫机,粗钝的机器声盖住
了汉子的鼾声。满屋都是叫不出名目的破烂东西,我甚至嗅到了一股腐臭味,于是便扭回头,
走了过去。
- 8 -
后来,我搬进新居,开始一日三回地在这条街上往来,因为上班的需要。也不知过了多
少日子,这街上多了一个小小的水果摊,摆在临街的一扇窗下。摊边坐着一个女孩,留着日
本娃娃式的头发,浓浓的刘海儿罩着活泼泼的眼睛,面容十分清秀,只是略显苍白,可是,
唇却有天然的红润。她穿的也是红颜色的衣服,一朵红云似的停在黄的梨、青的苹果、黑色
的荸荠旁边,静静地看一本连环画或是织一件不仅限于红色的毛衣。如有人走过,她便抬起
半掩在乌黑的额发后面的眼睛,如那人迟疑了脚步,她就站起来,静静地却殷殷地期待着。
很少有人会辜负这期待。
有一次,她见我过来,就迎上来:“今日的哈密瓜好得很,昨晚才从十六铺码头进来的,
虽然贵了一些,可是划得来的。”
我没买哈密瓜,而是挑了几只苹果。我看见她举秤的手是一双极大的手, 关节突出,掌
心有些干枯。地的脸却是极其年轻的,脸颊十分柔滑、白皙,眼睛明澈极了。她称好苹果,
爽快地免了零头,帮我装进书包。
天黑以后,这里的生意便忙了许多,除了女孩,还有个男人在帮忙,叫她阿芳。我猜想
这个男人是她丈夫,可又觉得她委实太年轻,远不该有丈夫。有一日,我忽然觉得阿芳有些
异样,来回走了几趟,才发现她的腰身粗壮了,显然有了身孕。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奇异的
感觉,很惋惜似的,又很感动。再看他们这一对,也觉得颇为美好。他结实健壮,而她清秀
苗条,叫人羡慕。他干活不如阿芳利索,态度也欠机灵,可是,对人的殷切却是一样的。
有一日,我问阿芳:“水果是谁弄来的呢?不会是你自己吧。”她说:“是我男人。 他
下班以后,或者上班以前,去十六铺。”
“那么执照是你的了?”我问。
“是的,我是待业的嘛!”她回答,脸上的孕斑似乎红了一下,我便没有再多问。
有了阿芳和她的水果摊,这条街上似乎有了更多的生机,即使在阴霾的日子里。
后来,水果摊收起了,大约是阿芳分娩了。这条街便格外地寂寞与冷清了。阿芳的门关
起来了。关起来的门,如同汇入大海的水滴,退进那一长排、面目如一的门里。我竟再也不
记得哪一一扇才是阿芳的门。偌大的世界中,一个小小的阿芳,又算得上什么呢?几个来回
以后,我便也淡忘了。
一天傍晚,我忽然看见了阿芳。她依然是罩到眼睛的刘海儿,眸子明亮,皮肤白皙,穿
了一件红花的罩衫,安然地守着一个色彩缤纷的水果摊。她怀里抱着-个白白胖胖的嬰儿,有
着和她一样鲜艳的嘴唇,看上去是那样惹人喜爱。她似乎并没认出我,用一般的热切的声音
招呼:“买点儿什么吧。 ”
- 9 -
我挑了一串香蕉,她将孩子放进门前的童车里,给我称秤。我看见她的无名指上,多了
一枚粗大的赤金的戒指,发出沉甸甸的微弱的光芒。
从此,这里又有水果摊了,又有了阿芳、阿芳的男人,还有阿芳的孩子。阿芳也渐渐地
认识了我,或是说记起了我,过往都要招呼,要我买些什么,或问我昨日的瓜果甜不甜。我
还可以自由地在那里赊账,虽然我从来不赊。
毛头渐渐地太了起来。阿若也渐渐地圆润起来。却依然容貌俏丽,只是脖子上又多了一
条粗重的金项链、腕上也有了一只小巧的手镯。夜晚,她男人将电灯接出门外,灯光下,阿
芳织毛衣,阿芳的男人看书,毛头在学步车里学步。摊上的水果四季变化,时常会有些稀奇
而昂贵的水果,皇后般地躺在众多平凡的果子中间。
这一幅朴素而和谐的图画,常常使我感动,从而体验到一种扎实的人生力量与丰富的人
生理想。
一天夜间,下着大雨。忽听有人招呼我,原来是阿芳的男人,正站在门口。他说,今日
有极好极好的香瓜,不甜不要钱,或者买回吃了再付钱。我朝他笑一笑,便收了伞进去。毛
头睡着了,盖着一条粉红色的毛毯,伸出头,口里还含着手指头。阿芳在看电视,电视里正
播放越剧大奖赛的实况,那是一台二十英寸的彩电。屋里有冰箱、双缸洗衣机、吊扇、录音
机等等。我从筐里挑好香瓜,付完钱,阿芳的男人又邀我坐一坐,避过这阵大雨。
我站着与他说话。我问他:“就你们自己住这里吗? ”
他说是的,姆妈在去年去世了。
“水果赚头还好吗?”我问道。
“没有一定的,”他说,“像去年夏天的西瓜,太多了,天又凉快,价钱一下子压了下
来,蚀了有几百呢!国营商店蚀得就更多了。”他笑了一下。他虽长得粗壮,眉眼间却还有
一丝文气,像读过书的样子,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只不过是车工罢了,插队回来,顶替
姆妈的。
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想起很多年以前,从这里经过,有一扇门里的邋遢而颓败
的景象。那里有一个儿子,也有一个母亲。或许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一定是这里。我激动
起来。阿芳随着电视里的比赛选手在唱“宝玉哭灵”,她是那么投入,以至竟然没有在乎我
这个陌生人的闯入。我看着她,心里想着,难道是她拯救了那个颓败的家,照耀了一个母亲
和一个儿子黯淡的生计,并且延续了母与子的宿命与光荣?
可我不知道这里究竟是不是那里。这里所有的门,都是那样的相像。我极想证实,又不
敢证实。我怕我的推测会落空,就像怕自己的梦想会破灭。我很愿意这就是那个家,我一心
- 10 -
希望事情就是这样。于是,我决定立刻就走。雨比刚才更大、更猛,阿芳的男人极力地挽留
我,连阿芳都回过头来说道:“坐一会儿好了。”
可我依然走了。我逃跑似的跑出阿芳的家,阿芳的灯从门里幽幽地照了我好一程路。我
没有再回头。我怕我忍不住会发问、去证实,这是那么多余而愚蠢。我不愿这个美丽的故事
落空,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与我同在。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忆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阿芳“活泼泼的眼睛”、“眼睛明澈极了”、“眸子明亮”,
表现了阿芳的纯真、坚定、热情。
B. 作者在表现阿芳家生活质量的提升时,多用短句,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朴素,
展示了生活中平淡而和谐的图画。
C. 从阿芳无名指上多了个“赤金的戒指”,以及后来脖子上又多了条“粗重的金项链”,腕
上又多出“小巧的手镯”可以看出,随着生意的红火,她变得越来越虚荣。
D. 文中的“我”是个线索人物,通过“我”与阿芳一家的几次接触,展现了这个家庭的生活
变化,这样的叙事视角更能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
8. 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的作用。
9. 小说以“阿芳的灯”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与上文的“我”不敢去证实真相照应;②表达了对阿芳积极扎实的人
生态度的赞美;③点明并深化主旨。
9. ①阿芳门前的那盏灯,照亮了阿芳的水果摊及夜行人;②象征着阿芳为改变家境而积极进
取的精神;③象征着希望,给“我”和“我们”以温暖和力量。
【解析】
【7 题详解】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C 项,“她
变得越来越虚荣”理解错误,阿芳是一个积极认真生活的人,作者肯定她的人生态度。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 11 -
可以从情节结构、主题主旨、人物塑造、艺术效果等角度来分析。结构上,与上文“我极想
证实,又不敢证实。我怕我的推测会落空,就像怕自己的梦想会破灭”形成照应;人物上,
“美丽的故事”表达对阿芳积极认真的生活态度的肯定,“我不愿……我要……”表达了强
烈地赞美之情;结合划线句的位置,在小说的结尾处,对主旨有深化和升华的作用。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题干要求回答标题“有
什么寓意”,答题时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从表层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分析可知,“阿芳
的灯”的表层含义指的是照亮了阿芳的水果摊及夜行人的具象的灯;深层含义指的是象征意
义,主要有两层,一层从阿芳自己的精神层面分析,另一层从阿芳给大家的影响角度分析。
分析时注意紧扣“灯”的形象以及作用。
【点睛】分析标题的含义: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标题有时就是一个名词概念或者一个
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标题的表面义就是标题中每个词
语含义的组合。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标题常常与文章的选材安排有关,
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归纳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因为标题常常
就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设这个标题的原因,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有关,因为文章的标题
是不会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的。理解标题的中心义,要善于透过表象,找到文章结论性质或
议论抒情的语句,发掘出人物和事件所蕴含的哲理美,当然,有的标题本身就有点题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
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
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
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
- 12 -
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
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
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
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
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
丽,至糯槛器具②,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
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
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
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
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日:“吾
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
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更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
君游最久。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②
檽槛:相当于棂槛,指栏杆,在文中指代建筑。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
既而/去职/家居/
B. 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
既而去职家居/
C. 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
既而/去职/家居/
D. 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
既而去职家居/
- 13 -
11. 下列词语的解释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古人一般对君主或者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
B.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乾隆。按惯例,一位君主只能颁行一个年号。
C. 戊午:中国古代纪年按照天干加地支的顺序来组合,乾隆戊午科即指乾隆戊午年科举。
D. 四六体,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枚家境虽贫,但读书自学,终有所成。祖、父辈都因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枚应试
上榜,为官处事尽职,有所成就。
B. 袁枚虽有才学,但仕途最终得不到升迁。他后来就拒官绝仕,一心治学,足迹踏遍东南,
山水之色,在其诗文中尽显无遗。
C. 袁枚创作“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他写诗歌有个性思考,同时也通识古人的创作方
法,其散文也因此独具特色而被纷纷效仿。
D. 姚鼐追忆袁枚,基于事实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作者与袁枚长期同住江宁,并互有交往,
当是知之颇深,文章内容可信度也较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金公洪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2)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巡抚金洪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通过《铜鼓赋》试试他的才学,袁君很快
就完篇了,文词很华丽。(2)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
治的能力,试着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
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
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划线句的翻译是:江宁
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
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江宁故巨邑”是判断句,后边应
该断开,排除 A;“总督”是“为”的宾语,“最”与“知”联系紧密,故在“最”前断开,
排除 BC;“去职家居”是连贯的一个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 14 -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
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
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
的积累。本题中,B 项,“一位君主只能颁行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
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 14 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
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
识。本题中,C 项,“其散文也因此独具特色而被纷纷效仿”错误,原文说的是“于为诗,尤
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是说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
诗体,不是散文。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
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得分点有:(1)异,意动,认
为不同;试以《铜鼓赋》,状语后置句,通过《铜鼓赋》试试他的才学。(2)考,父亲;诸,
兼词,之于;野,民间。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
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
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
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 15 -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
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
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
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
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
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
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
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
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
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
宁。
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
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
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
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
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
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
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
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
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
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
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海
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的,充分享
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
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
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试着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
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
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
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
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 16 -
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年八十二岁。因为袁君与桐城人姚鼐的先辈有交
谊,而姚鼐又住在江宁,与袁君来往时间最长。
1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摄.乎大国之间:迫近,作“夹”讲 女有归.:指女子出嫁 勖.尔植:勉励 越长城之限.:
限制
B. 端.章甫:穿着礼服 谋闭而不兴.:兴盛 故病.且怠:生病 其远古刻尽漫.失:磨灭
C. 吾与.点:和 选贤与.能:推举,选举 字.而幼孩:养育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D. 夫子哂.之:嘲笑,这里指微笑 今大道既隐.:衰微、消失 早实.以蕃:结果实 明烛.天南:
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
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
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本题中,
A 项,越长城之限:跨过长城的城墙。限:限度。
B 项,谋闭而不兴:阴谋诡计不会兴起。兴:兴起。
C 项,故病且怠:所以穷困并且懈怠了。病:穷困。
故选 D。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
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
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
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 17 -
B. “胭脂”两句,无理而问:为什么将秋荷染得这样红?以此衬托愁怀,颇为沉郁。
C. “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 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比喻,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
16. 词下片抒发了词人哪些愁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客游他乡、漂泊不定的愁绪。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③对
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
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
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中,C 项,“营造出朦胧凄迷之意境”错误,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能力。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
分析和概括。此类试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
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
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
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
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自言其人
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接着,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尚
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
思。“谁是中州豪杰”,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愤懑。“借我五湖舟
楫,去作钓鱼翁”,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
畅淋漓。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
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
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
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
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
- 18 -
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各行业的工匠要在作坊里完成自
己的工作,君子要通过学习达到实现道的目的。
(2)《礼记·大道之行也》中体现“大同”社会老弱病残都能得到关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3)《种树郭橐驼传》文末用“____________”直接点出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4)《长亭送别》中用设问的手法,融情于景,突出莺莺内心极度痛苦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2). 君子学以致其道 (3). 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4). 传其事以为官戒 (5). 晓来谁染霜林醉 (6). 总是离人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
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
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
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
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 居肆、致其道 、矜、、废疾、
传其事、霜林。
三、语言文字运用(22 分)
18.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诗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
____________,且将它____________地挥洒出来。这便是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
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里不慌不忙地起来,踱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
____________!
A. 趣味 痛痛快快 清闲
B. 滋味 淋漓尽致 悠闲
C. 意味 兴致勃勃 空闲
D. 韵味 尽情尽兴 安闲
【答案】B
- 19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
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
法。
趣味:爱好。滋味:美味;味道;苦乐感受。意味:意和情趣。韵味:指含蓄的意味。情趣的
风味。此处用于风景,应选用“滋味”。
痛痛快快:马上;毫不犹豫地;立刻。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
非常痛快。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涨的样子。尽情尽兴:尽量抒发情感,不受
约束,使兴趣得到充分满足。此处指挥洒的充分,应选用“淋漓尽致”。
清闲:清静悠闲。悠闲:指悠然自在,闲适自得。空闲:闲暇,空余的时间。安闲:指安静,
清闲悠闲。此处指悠然自得,应选用“悠闲”。
故选 B。
19.下列选项中,填补在划线处衔接最恰当的组合是
命运总是与人一同存在的。____________。因为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
的手里。在你绝望的时候,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
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你的恐惧越放大,你手中掌握的那一半越小,你失去的也就越多;
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越大,你获得的也就越丰硕。因此,人的一生的全部
意义就在于____________。
①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
②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
③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
④用上帝手中的一半去获取你自己的一半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
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
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第 1 空,“神秘”与“深不可测”、“无常”
与“来去无踪”内容上相搭配,应选②;第 2 空是总结句,根据文意,应该强调要掌握自己
的命运,即更多的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应选③。
- 20 -
故选 C。
20.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下列选项中对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对应完全正
确的一项是
(1)金按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2)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3)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4)樱桃桑椹与葛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A. 上元节 清明节 七夕 端午节
B. 除夕 重阳节 中秋节 清明节
C. 上元节 重阳节 七夕 端午节
D. 除夕 清明节 中秋节 端午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
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
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
平时知识的积累。(1)上元节(元宵节、元夕/夜、灯节)“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华
灯入望”,可知描写的是上元节赏灯习俗。(2)由“秋影雁初飞”,“上翠微”,“菊花须
插满头归”可知描写的是重阳节。(3)七夕(乞巧节)“渡鹊桥”牛郎织女七夕在鹊桥相会,
“月下穿针”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4)端午节(端阳节、重午、重五)端午节除是纪念屈原
的日子,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
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营蒲、艾叶雄黄,售蒲,黄纸等辟邪之物。
故选 C。
21.下面是某校毕业生写给母校 80 年校庆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
修改。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惊闻母校八十华诞,我百感交集!回想在母校生活和学习的那几年,
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兄弟般的鼓励和帮助!饮水思源,永难忘怀!敬爱的老师,我想再次
倾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祝愿各位恩师扬名杏林!祝愿莘莘学子们学业有成!
【答案】①“惊闻”改为“欣闻”或“喜闻”;②“兄弟”改为“亲人”;③“倾听”改为
- 21 -
“聆听”;④“杏林”改为“杏坛”;⑤“莘莘学子”去掉“们”或改为“学子们”。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
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①惊闻,吃惊,觉得不可思议,有点在意料之外的心理感受,应改为“欣闻”或“喜闻”;
②“兄弟”形容和老师的关系不合适,应改为“亲人”;③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
下),应改为“聆听”;④“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应改为“杏坛”;⑤莘莘学子,众多
的学生,应去掉“们”,或改为“学子们”。
22.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请从贾宝玉、王
熙凤、林黛玉、贾探春、薛宝钗这五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
物复杂性的理解。
【答案】【示例 1】林黛玉的复杂,体现在她“柔”与“刚”的矛盾性上。她的“柔”是明显
地体现在她的外貌中的,“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成日的泪也表现了她的“柔”;她的
“刚”体现在她内里的品格中,他自恃才高,勇于反抗,坦诚率性,不屑于做虚伪的掩饰,
他是以“刚”的姿态面对这个虚伪的世界。所以她两极分化的评价中,既有“古今奇女子”
的赞扬,又有“空余才情,其余不足取”的贬斥。(理解精准,见识出众,语言洗练)
【示例 2】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有复杂性:一方面,她操办秦可卿丧事,并主管各房月钱,显示
出她杰出的为人处世才能;另一方面,她施计害贾瑞、尤二姐,视人命为儿戏,心狠手辣,
显示出她狠毒的性格;在老太太面前,她是好孙媳;在下人们面前,他是可怕的主子。王熙
凤人物性格丰富,能够从不同方面诠释她的形象,这样的复杂性究其原因,是曹公以人文情
怀真实地写出了人物。(题意理解准确,表达言简意赅)
【示例 3】贾宝玉的形象是复杂的。他既有着富家公子哥的骄纵、任性,如怒摔通灵宝玉,因
大门不开而怒踢袭人,调戏金钏等骄横行为;又有着对待姐妹时的体贴入微以及不分尊卑,
一视同仁,与晴雯等人玩耍的率真可爱,如在黛玉因身世伤感时耐心安慰、用心呵护与黛玉
间的情谊,及用撕扇子哄晴雯开心,私自前往告慰金钏之离世等;他还有着打破封建世俗的
果敢和勇气,如不在意世俗的功名利禄,直言厌烦湘云劝他“从仕”的建议,及不在乎主仆
地位,和人平等相处,与袭人、晴雯打成一片等,体现他人物的复杂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明确所写的题目,然后根据要求联
想名著相关情节进行概述,尤其要注重细节,注意字数要求。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
- 22 -
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
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本题要
求学生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进行分析,考生需要对《红楼梦》有相当的了解和
认识,熟悉人物、情节、主题,作为探究题,应抓住“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
读和评价的可能”这一点,对该作品造成人物复杂性的原因和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可以选择
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贾探春、薛宝钗这五个人物中最熟悉的人物,找出两个以上维度
的性格特征,用具体事件解释他的复杂性体现在哪里;然后对人物复杂性的意义进行阐述。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现实中,该干的事和想干的事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不统一的。统一当然是好事,不统
一未必是坏事。
对以上材料你持什么态度?请表达你的想法。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答案】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遥望苍穹,星空闪烁着诉说着先人祈福
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
现实的繁华与幻想。
学鸠的现实是“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溪流的现实是在石缝间浅吟低唱着“靡靡之
音”;老马的现实是“眼前飘过一阵鞭影,我只低头瞧着脚下”。它们早已身陷于现实的泥
潭而不能自拔,麻木的心灵早已放弃了拥有梦想遥望天边的权利。于是梦想的翅膀飘然远去,
现实的枷锁架在脖项。
收回遐想的思绪,我才发现梦想就是天边的星辰,永不熄灭地照亮匆匆的人生;现实就
是脚下的土地,踏实而厚重地记录行路的足迹。人,既不能活于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
沉湎于现实的喧嚣中。在人生的道路中,应是左边种植梦想,右边种植真实,随时采撷,收
获希望。
寻着古人的来路,我听到了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的呼唤,这是忧国忧民的呐喊,是杜甫心中最大的梦想。收回目光,我听到了鲁迅
先生仰望星空的感叹:“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
处听惊雷”。这是先生“用笔救国”的梦想,他纵然对现实失望,但没有绝望,彷徨中的呐
喊唤起了国人的奋起和努力。
- 23 -
追溯着世界的旅途,我看到了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梦想,他用广阔的胸怀迎接波澜壮阔的
波涛,用梦想书写着生命的厚重与责任。纵使行程中的他遭到土著人的屠戮,现实的残酷却
没有将他的梦想抹杀削弱。后人沿着他梦想的轨迹,走向世界。收回目光,我看到了马丁•路
德金的梦想,丑陋而顽固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着这位“追梦者”,但他的梦想凝集了所有
黑人的正义和力量,现实,终于因他的执著而跪拜在这一伟大民族战士的脚下。我又看到了
徐本禹朴实无华的笑容,他没有像自己的同学一样追求花前月下香车宝马,更没有因现实的
残缺而逃遁,而是倾自己的梦想于偏远支教之中。他们,都是现实中坚强的追梦者!
寻着古往今来的道路,我探头仰望天边的星空。梦想与现实交轨在人的生命中,让我们
用胸怀天地的壮志凌云拥抱梦想,用虚怀若谷的情怀书写现实中人生华美的篇章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
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
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分析材料首先要理解关键词:“该干的事”指当下、现实生活;“想
干的事”指理想、愿望、梦想、追求等;“统一”是理想与现实一致、同步;“不统一”指
理想与现实不一致,或者理想高于现实。材料引导考生思考“理想”“梦想”与“现实”“当
下”的关系,切中了当今社会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理想”“梦想”,
“理想”与“现实”不一致如何面对等问题。据此,考生只要围绕“理想”“梦想”与“现
实”“当下”的关系谈即为符合题意。
参考立意:1、立足现实,追逐梦想 2、活在当下,脚踏实地 3、游走在现实与梦想之间
参考素材:
1、我们总在遐想梦想的无穷无尽,超越现实时空的美好,甚至希望自己就是那个梦想中的人,
祈求有一条坦道,与之沟通无碍而能安抵。然而,“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鲁
迅在铁屋中发出震耳发聩的呐喊,呐喊我们告别无知,呐喊我们抛弃无能,呐喊我们坚定梦
想的方向,走心中笃定的路途!
2、“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最能让人不言而喻的无疑是:梦想业已明晰,路也已选
好,但却因看不到尽头而“表里不一”,想的本是逐梦,做的却是止梦。爱迪生研发蓄电池
- 24 -
时,何曾真正眺望到过尽头?他十年的坚持,五万次的不放弃,皆是对梦想坚持的笃定不移,
对迍邅坎坷接受的不屈不挠,进而执念向前,遂梦想成真!我们所需要的,也正是坚持不懈!
3、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
都是在流浪。”华罗庚没有导师,但却拥有一个国家栋梁之梦想,并且付诸行动:卧床三月
翻书不止。他的梦想因坚强笃定不懈努力而实现,终成就了一位数学大师。兹类成功者为我
辈所从。
4、坚强的逐梦者不会沦为懦弱的梦想叛徒。甫志高的不若无转移之磐石的心就是如此地在流
浪,不忠于梦想,背叛了党,背叛了人民,更背叛了自己——终究被贴上失败的标签。兹类
败者为我辈所不齿。故需把梦想付诸现实。
5、梵高说:“我梦想着绘画,我画着我的梦想。”多面的生活给我们的是次次锤炼,在千锤
百炼后,我们百炼成钢,在今后的风雨征程上,敢于经历巨大的困难,然后成就一番伟大的
事业。
结构示例:“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文体:议论文。开篇引出梦想的话题。正文部分首先
列举反例,缺少梦想就会陷于现实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进一步明确中心论点,“人,既不能
活于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湎于现实的喧嚣中”;再列举正例,做现实中坚强的追梦
者。文尾激情呼吁:让我们用胸怀天地的壮志凌云拥抱梦想,用虚怀若谷的情怀书写现实中
人生华美的篇章。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
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
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
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
进行适当的筛选。
- 25 -
相关文档
-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2021-06-0426页
-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2021-06-0417页
-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2021-06-0410页
-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19-20202021-06-0410页
-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27页
-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2021-06-0322页
-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14页
-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2021-06-0322页
-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11页
-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2021-06-0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