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00 KB
  • 2021-06-04 发布

【新高考】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考评特训: 现代诗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专题练24 现代诗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诗中“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两句,将“平面”和“深不可测”做鲜明对比:前者一目了然,后者却无法把握;前者是纯粹表象的写实,后者却是深层蕴含的开掘,融入了诗人的感触。‎ B.诗人以偶行的简短诗节构筑全篇,其中前三节从侧面描述镜子的特征,后面四节则写镜子的遭遇。‎ C.《镜子》这首诗在结构上表现了对立化的状态,如关于镜子外形的“平面”与“深不可测”的对比,“醉后酡颜”与“鬓如霜雪”的对比,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D.这首诗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但句行的构成仍较为齐整,语言十分简洁,意象之间的关系也清晰如画,从而在表现一种较强的理性色彩的同时,也给人以浓烈的诗韵。‎ - 7 -‎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小见大,在对人人见之不觉奇的镜子的咏叹中揭示了人人思之倍觉深的人生哲理。‎ B.诗人抓住特征,十分准确地抒发了自己在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对人间奥秘深刻独到的发现。‎ C.全诗苍劲深沉,语言含蓄隽永,诗人思考生活的深度和表达诗情的高度艺术功力,达到和谐统一。‎ D.诗歌使用“喜欢”“躲避”“打碎”等词,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对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作了无情的嘲讽。‎ ‎3.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 春 穆旦 ‎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一九四二年二月 - 7 -‎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摹写出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它与火焰的野性有着内在精神上的联系。‎ B.“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反抗”一词准确而深刻地写出了春天的性质,引发读者联想,花朵被塑造为寒冷僵硬的冬天土地的反抗者。‎ C.“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暗示青春的欲望犹如春草、花朵一般美丽而充满生机,任何力量都不能将它遏止。‎ D.“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写歌声扎根于泥土,有着厚重的现实根基;又有鸟鸣的嘹亮,唱出青春的理想。‎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行,用“绿色的火焰”“花朵”“土地”“暖风”构图,表现了春天的美丽与勃勃生机,是即景抒怀的前奏。‎ B.“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草与花的关系,突出了草的广阔和茂盛,也形象地表现了花朵的鲜艳醒目。‎ C.“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中,“蓝天”承上,“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启下,从自然的春天过渡到生命的春天。‎ D.诗歌第二节,用“蛊惑”“紧闭”“点燃”“无处归依”等矛盾的语言彰显情感的焦灼,使读者深切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强烈冲突。‎ ‎7.结合全诗简析“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中“永远的谜”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歌先后四次变换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 专题练24 现代诗阅读(二)‎ ‎1.B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B项,“从侧面描述镜子的特征”错误,不是“侧面”,应是“正面”。‎ ‎2.D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这是一首哲理诗,深刻的哲理不是直白道明,而是借助镜子这一意象含蓄说出。D项,“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3.答案: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解析:‎ - 7 -‎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答题前应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明白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什么事,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哪些情感。抓住诗中写该形象的词句理解分析。通过本诗中“平面”“最爱真实”“决不隐瞒缺点”“它直率”等词,可以看出“镜子”虽然出身普通,却直言不讳、忠诚,是直言刚烈之士。‎ ‎4.答案: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以镜子象征直言之士。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再分析艺术效果。本诗中所写的主体是“镜子”,但实际上是用镜子来象征那些敢于直言、忠诚可靠之士。“喜欢”“躲避”“打碎”等词生动地展现了生活中不同的人对待镜子的态度,进而展现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不同态度,赞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5.D 本题难度小,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D项,“泥土做成的鸟的歌”带给人沉重而又轻灵之感,根据诗歌中“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可知,“土地”是压抑青春的象征,因此与之同类的“泥土”也并不是象征厚重现实根基的意象,而是用以影射青年心中郁悒的阴影,表现青春的苦闷与焦灼。‎ ‎6.A 本题难度大,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透露着紧张的情绪,写出了青春生命力对现实的抗争。这说明此处情境具有暗示性,是诗人内心受压抑情绪的流露,并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故不能说是即景抒怀的前奏。‎ - 7 -‎ ‎7.答案:①“永远的谜”是指春天的神秘与诱惑,生机盎然的春天包含着各种未知的可能。②也指诗人生命内部的矛盾冲突,在这生命力勃发的季节,诗人渴求宣泄的欲望更加强烈。③“永远的谜”还是青年人的理想、信念、生命活力,是一种不可阻挡的生命尊严与精神力量。‎ 解析:本题难度大,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需要着眼全诗,从诗歌主题入手理解其丰富含意。全诗以自然的春作为抒情的载体,联系诗歌第一节对自然之春的描写可知,其表层含义为春天的神秘与诱惑。由“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可知,这个“谜”是属于青年人的,是青年反抗现实、突破压抑的动力,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甚至是当时所有青年的焦灼与苦闷。‎ ‎8.答案:①第二句中用“他”指“草”;第五句出现“你”,泛指生命力觉醒的青年们;第二节的“我们”与“你们”从不同视角切入,但都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即青年。②一开始诗人用代表旁观者身份的“他”作为抒情主体,客观地呈现了热烈、激情洋溢的春的场景;接着用“你”创设一种封闭的对话模式,引导读者入境,使其更好地感受自然之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③第二节用“我们”,突显了青年共同的精神困境,引发共鸣后,诗人并未继续宣泄情感,随即改用了“你们”撤出语境,保持了情感的节制,使全诗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完美结合,从而实现主题的升华。‎ 解析:‎ - 7 -‎ 本题难度大,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解题时,要先筛选出诗歌中使用的所有人称,了解不同的人称在叙述中的作用,把握其共性的特点。其次,要深入文本把握诗人在变换人称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情感变化,如“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既有切身的痛楚,又有置身事外的冷静审视。‎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