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 M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5月调研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常人的意念中,时间是____的,我们人人都有一颗听时心。我们早已习惯于过去、现在、未来一维延伸的秩序,感受冬去春来、阴惨阳舒的四季流变,____于日月相替、朝昏相参的生命过程。正因这种意念____,所以人们很容易被时间所驱使、所碾压,成为时间的奴隶。
A. 无可置辩 徘徊 根深蒂固 B. 无可置疑 徘徊 坚如磐石
C. 无可置辩 徜徉 坚如磐石 D. 无可置疑 徜徉 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无可置辩: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表示确凿无疑。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语境应该是讲“时间是不需要怀疑的”,选用“无可置疑”。
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徜徉: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结合“日月相替、朝昏相参的生命过程”分析,选用“徜徉”。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形容意念坚定的,选用“根深蒂固”。
故选D。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印,登峰造极。
①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 ②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
③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 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
⑤一点一拂皆有情趣 ⑥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真
A. ③④①⑤②⑥ B. ③①⑤④②⑥ C. ①④②⑥⑤③ D.
- 24 -
④①⑤②⑥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结合前面的“行草”及六句内容分析,③为领起句,紧承上文;①承③,后文阐释①的“点画”;②是对④的进一步说明,结合“如”“又如”分析,②在⑥前面。综合分析,B项正确。
故选B。
3.下列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B.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C. 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 D.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A项,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为比喻修辞。
B项,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为比喻修辞。
C项,东风又施行着无情的心计,娇艳的红花被它吹落了满地。为拟人手法。
D项,中秋月色,有如浩浩江水,一泻千里;半夜潮声,仿佛十万军马,奔腾前进。为比喻修辞。
故选C。
4.下列与“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以现在为渊源”一句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 一拉动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B. 现在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坦然面对未来。
C. 一个时代的思潮,不单纯只由这个时代而产生。
D.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已经发生的就让它过去。
【答案】A
- 24 -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分析词语的象征或比喻义等。如本题,需要注意“归宿”“渊源”两个词语。语句主要指现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抓住现在,才能继承过去,拥有未来。“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
B项、D项,只解释了一方面;
C项,“思潮”缩小了范围。
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
曾巩
公讳益,字舜良。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或有所笞罚,唯豪剧吏耳。以故建安人尤爱之。尝病,阖县为祠祷。
改临江军判官。军多诸豪大姓之家,以财力自肆,而二千石亦有所挟为不法,吏乘其然,干没无所忌。公至,以义折正二千石,使不能有所纵,以明惮吏,使不敢动摇。居顷之,部中肃然。诸豪大吏见公皆侧目而视,至以鄙言目公曰:“是不可欺也。”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去,知新繁县。县有宿奸数人,公既绳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
还知韶州,改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属县翁源多虎,公教捕之。令欲媚公,言虎自死者五,舆之致州,为颂以献。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州有屯兵五百人,代者久不至,欲谋为变。事觉,一郡皆骇。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或请以付狱,公不听。既而闻其徒曰:“若五人者系狱,当夜劫之。”然后众乃服。韶居南方,虽小州,然狱讼最多,号难治。公既以才能治之有余,遂以无事。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表坊市道巷,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归丁父卫尉府君忧,服除,通判江宁府,改都官员外郎。
宝元元年二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六。
吾尝闻乡里长老言,公为人倜傥有大志。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及退归其家,敛色下气,致孝于父母,致爱于族人之间,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位不满其志,故在外之所施用者,见于小而已,今吾所书是也,其大可知。则家行最笃已,先人尝从公游,其言亦然。而吾又与其子安石友,故得知公事最详。其将葬也,遂为之铭。
- 24 -
(选自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有删减)
5.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吏乘其然 乘:趁着 B. 县有宿奸数人 宿:平素
C. 即日断流之 断:禁绝 D. 然狱讼最多 狱:案件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氏的祖先是太原人,家族很早就迁往外地。王公年轻时,当地人很轻视他,等到看了他做的事,都十分敬畏佩服。
B. 王公担任建安主簿时,他督缴赋税不逼迫贫苦百姓,建安人特别喜爱王公,有一次他生病,全县人他祭神祈福。
C. 王公任临江军判官一职时,军中有很多豪强大族,他们肆意放纵,非作歹。王公到任后,拷打责罚,使得他们不能有所放纵。
D. 王公执掌韶州之际,端正作风,为政以德,及时消除兵变隐患,凭借自己的才能从容治理,于是地方安定无事。
7.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表坊市道巷,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
(2)位不满其志,故在外之所施用者,见于小而已,今吾所书是也,其大可知。
8. 请依据选文第五小节,概括作者“为之铭”的原因。
【答案】5. C 6. C
7. (1)(他)又趁百姓空闲的时候,让他们整理营驿,给街巷集市作好标记,让它们都能够长久地为后人带来便利。
(2)他目前的职位不能满足自己的心愿,所以在外做官所施行的方法,只是体现在小的方面罢了,现在我写的这些内容,他大的方面就可以知晓了。
8. (1)为人胸怀大志、做事果断;(2)恪尽孝道,友爱族人;(3)让人全面了解他;(4)先人及我与王氏皆有往来。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 24 -
C项,“断”,结合前面“事觉,一郡皆骇。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分析,此处断流,指判决流放。句意:当天就判决流放了他们。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拷打责罚”故意曲解,没有拷打责罚。结合“公至,以义折正二千石,使不能有所纵,以明惮吏,使不敢动摇”分析,王公到任后,用道义纠正了知州的做法,使得他不能有所放纵,以此让官吏们有所明晓有所畏惧,使他们不敢有所动作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因”,介词,趁机;“暇”,空闲,闲暇;“之”,代词,他们;“理”,整理;“表”,做好标记;“利”,带来便利。(2)“位”,目前的职位;“满”,满足;“其”,代词,自己的;“志”,心愿;“故”,所以;“小”,小的方面(形容词做名词);“而已”,罢了;“是”,代词,这些内容;“其”,代词,他;“知”,知晓。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依据选文第五小节,概括作者‘为之铭’的原因”,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分析概括。
结合“吾尝闻乡里长老言,公为人倜傥有大志。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分析,为人胸怀大志、做事果断;结合“敛色下气,致孝于父母,致爱于族人之间,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分析,恪尽孝道,友爱族人;结合“位不满其志,故在外之所施用者,见于小而已,今吾所书是也,其大可知”分析,让人全面了解他;结合“则家行最笃已,先人尝从公游,其言亦然。而吾又与其子安石友,故得知公事最详”分析,先人及我与王氏皆有往来。
- 24 -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王氏的祖先是太原人,家族很早就迁往外地,如今在抚州的临川安家。公名益,字舜良。祥符八年王益参加科举考中进士,起初担任建安主簿一职。王公当时还年轻,当地人很轻视他,等到看了他做的事,才都十分敬畏佩服。他督查赋税,不曾逼迫贫苦百姓。有时也有拷打责罚,只是针对强横凶狠的官吏罢了。因此建安人特别喜爱王公。有一次他生病了,全县人为他祭神祈福。
(后来王公)改任临江军判官一职。军中有很多豪强大族,他们依仗财力肆意放纵,为非作歹。而知州也(因为)有所依仗而行不法之事,下面的官吏趁这样的情势,无所顾忌地侵吞他人财物。王公到任后,用道义纠正了知州的做法,使得他不能有所放纵,以此让官吏们有所明晓有所畏惧,使他们不敢有所动作。没多久,临江军上下秩序井然。豪强大官们见到王公都不敢正视他,以至于用轻蔑的言词评价他:“这个人是不能欺侮的。”最终无可奈何,采用其他办法将他排挤出临江军。
王公后来回去管理韶州,改任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属县翁源一带虎多为患,王公让当地属员捕捉。县令想要献媚于王公,说老虎自己死了五只,用车将它们运到州府,献给王公以此歌颂他。王公让他们把老虎抬回去,说:“为政之道在于德行而不在于歪门邪道。”韶州有驻兵五百人,接替的士卒久久不到,他们想谋划发动兵变。事情暴露,全郡人都很惊恐。王公镇定自若,只逮捕了那五个首领,当天就判决流放了他们。有人主张将他们关入监狱,王公没有听。不久就听他们的同伙说:“如果这五个人被捕入狱,当夜我们就要去劫狱。”这之后众人方才钦服。韶州位于南方,虽说是个小地方,但案件诉讼最多,号称难以治理。王公凭自己的才能治理得从从容容,于是地方无事。他又趁百姓空闲的时候,让他们整理营驿,给街巷集市作好标记,让它们都能够长久地为后人带来便利。(后来)他返回家乡为父守丧,守丧期满后,改任江宁府通判,又改任都官员外郎。
宝元元年二月二十三日因病死于任上,享年四十六岁。
- 24 -
我曾经听乡里年纪大的人说,王公为人洒脱,胸怀大志。在外面遇到事情总是果敢决断,英武不屈。等回到家里,敛容谦恭,对父母恪尽孝道,对族人奉行友爱,曲意迁就,顺从遵奉,一概用感恩之心来约束自己。他目前的职位不能让他的抱负完全施展出来,所以在家外所表现的,只是小部分(才能)罢了,现在我写的这些内容,可了解他的主要品行。那么家内的行为最可信了,我的父亲曾经跟随王公外出求学,他说的也是这样。而我又与他的儿子王安石是朋友,因此得知王公的事情最详实。他将要下葬,于是为他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出真州泛大江作①
欧阳修
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杳霭中。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
滮②田渐下云间雁,霜日初丹水上枫。莼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
【注】①该诗作于作者贬官夷陵的路途中。②水流的样子。
9. 请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10.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9. 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描写大江的特有景色;
②写景富有层次,远近结合,高低有序。从写“山浦”转到“大江”从写“誘田”到“霜日”等。
③色彩丰富,白帆、黑夜、明星、丹枫等富有画面感;
④寓情于景,把作者羁旅中的冷清与孤寂寓于景物之。
10. 从夜里迷失方向的孤寂、迷惘,到观赏水田飞雁、秋日红枫的欣喜,再通过借用典故表现人生的开朗豁达。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古诗词常见的写景角度: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等。
- 24 -
“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我行到靠水的山脚,将船帆调转,在夜空中看北斗星来判断东西。“滮田渐下云间雁,霜日初丹水上枫”,云间的大雁渐渐飞下水田,枫叶将霜中的太阳映得火红。写景富有层次,远近结合,高低有序。
抓住“帆”“夜”“丹枫”“霜日”等分析,色彩丰富,写景富有画面感。
“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选取典型景物山脚、船帆、北斗星等,描写大江的特有景色。
作者写了“山峰”“北斗星”等景象,体现了路途的幽远与孤寂。作者融情入景,看到如此空旷的场景,内心产生了幽寂、苍茫的情感。他通过写水田上飞的大雁、落日中的红枫这些乐景,写出自己已经摆脱了贬谪的孤独与忧伤,寻找到了精神的慰藉。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需要抓住每一联的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心理,然后归纳。
首联,一叶孤舟每天在大江中不停地驶着,苍茫的云气将其笼罩。夜里迷失方向的孤寂、迷惘。
颔联、颈联,作者写了“落日”“雾霭”“山峰”“北斗星”等景象,体现了路途的幽远与孤寂。他通过写水田上飞的大雁、落日中的红枫这些乐景,写出自己已经摆脱了贬谪的孤独与忧伤,寻找到了精神的慰藉。这些美丽的场景都是在暗示着作者的心情已经逐渐开朗。
尾联作者将“秋风莼鲈”的典故化用,更是表明诗人已经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借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然遭受贬谪,但内心依然乐观、豁达的感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 __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3)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4) 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 __________________,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7)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8)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1). 泣孤舟之嫠妇 (2). 连峰去天不盈尺 (3). 隰则有泮 (4).
- 24 -
俄顷风定云墨色 (5). 梦啼妆泪红阑干 (6). 日星隐曜 (7).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8). 孤舟一系故园心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嫠”“隰”“泮”“阑”“曜”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攀登者
阿来
一九六〇年五月。
凌晨四点。狂风稍息,光线昏暗。
三个人沿着山脊向上摸索前行。暗淡的星光照出隐隐约约的山峰坡面。
王五洲说:“再坚持一下,从第二台阶上来都四个多小时了,应该快到了。”
曲松林:“我要准备摄影机了。”
多杰贡布:“天这么黑,人都看不见,机器看得见吗?”
曲松林还是从背包里拿出摄影机,再重新把背包背上。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用去了好几分钟时间。前面两个人冻得瑟瑟发抖。曲松林终于又迈开了步伐。他终于和前面两个人站在了一起。
王五洲抖抖结组绳,重新迈开了步子。多杰贡布紧紧跟随。他必须跟得很紧,他的眼睛因为雪盲,看不清路。他必须让自己听得见王五洲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
曲松林站住,打开摄影机。镜头前一片模糊。影影绰绰的雪坡,两个挣扎着前行的模糊身影。曲松林操纵摄影机时,放下了冰镐,这使他的身体失去了支撑。当他重新迈开步子时,趔趄一下,身体倒地,他惊呼一声,顺着冰坡迅速下滑。
王五洲听到这声惊呼,下意识地把冰镐猛一下插进身前的冰雪中,并将整个身体扑了上去。
曲松林继续下滑,绷直的结组绳猛然一顿,王五洲手下的冰镐险些被拔了出来。
- 24 -
多杰贡布也被绳子拉倒。他倒下时,奋力扑在了王五洲身上,两个人的体重,才使松动的冰镐又插回了地面。
曲松林一只手紧抓着摄影机,头冲下挂在悬崖边缘。
上面传来喊声:“抓紧绳子,不要松手!”
曲松林嘶哑着嗓子:“把摄影机拉上去,不要管我了!”
“不行,老曲,坚持住!”
“我不行了。你们两个定要上去啊!”
上面没有回音,似乎默认了他的决定。
但结组绳紧紧地绷着,曲松林一手紧抓摄影机,另一只手试图解开拴在腰间的结组绳,却怎么也解不开。何况,要是绳结解开,摄影机也会同他一起坠落深谷。
“曲松林!曲松林!”上面又传来了喊声。
曲松林的声音都带上了哭腔:“想死都不行啊!你们拉吧。”
他横着身子,奋力用脚上的冰爪踢开冰面,找到一个支撑点,把倒悬的身子正了过来。
曲松林松了一口气:“好了,你们拉吧。”
但是,无论上面怎么用力,绳子都纹丝不动。曲松林也感觉不到一点点上升的力量。
王五洲让多杰贡布把稳冰锥,自己顺着绳索,在冰坡上摸索而下。原来,是保护绳深深地嵌入一道岩缝中,紧紧卡住了。王五洲试图把绳索从岩缝中拉起来,但没有丝毫作用。
曲松林绝望地闭上眼睛。
一条绳子从上面悬垂下来,在曲松林面前摇摆。
曲松林试图把摄影机绑上,一只手不行,但悬坠在半空中的他又无法腾出两只手来。
王五洲:“老曲,抓住绳子!”
曲松林:“摄影机怎么办?”
王五洲沉默。
曲松林:“你快想个办法!”
王五洲:“人重要还是机器重要?!”
曲松林用尽力气用脚在陡峭的冰面上又踢出一个支点,支撑着身体尽力向上。终于接近了王五洲。他把摄影机推到王五洲手边,王五洲不接。王五洲把绳子递到他手上。
曲松林:“队长说过,摄影机就是性命……我们要用摄影机证明中国人登上了峰顶。”
王五洲:“没有人,怎么登上峰顶?老曲,十几个人冲顶,死的死、伤的伤,眼下就剩我们三个人了,不上去,对不起他们啊!”
曲松林:“为这机器,已经牺牲一个同志了!”
- 24 -
王五洲:“多一个人,就多一分登顶的希望。我是代理队长,我命令你扔掉机器!”
曲松林松手,腾出手来抓住绳索,摄影机从他手上滑落坠下了深谷。机器下落,和山壁碰撞,发出巨大的回响。
王五洲:“曲松林!曲松林!”
曲松林在下面声音微弱:“摄影机掉下去了。”
当他脱离危险时,三个人都倒在了山脊上什么话都没有,只有粗重无比的喘息。
王五洲翻身起来,摸索着检查了曲松林腰间的绳子,又手持着冰镐继续前进了。
好一阵艰难的攀登,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的他们只是在机械地挪动脚步。
终于,王五洲一脚踏空,上坡的路从脚下消失了。他摔倒了,摔在山的另一边。
“下坡?怎么下坡了?”王五洲躺在地上问。
多杰贡布和曲松林也都爬上了峰顶。那就是一块两米见方的冰雪地面。两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向着四面摸索。确实,每一面都是下坡再没有往上的地方了。
两个人把跌在峰顶另一边的王五洲拉回到峰顶上。
他们都拉下氧气面罩。
“真的上来了?”
“真的上来了!”
“我们登顶成功了?”
“我们登顶成功了!”
三个人拥抱到一起。臃肿的登山服、背上的登山包和氧气瓶并不能让他们真正完成拥抱的动作。
虽然没有人会看见,甚至星光稀薄的天空也不能看见,但他们仍然展开了五星红旗。风中,旗帜猎猎振动,三个人齐声呼喊:“万岁!祖国万岁!”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交代攀登珠峰的具体时间,说明这个时间具有重要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 曲松林不断提及“摄影机”,并为保护“摄影机”而不惜牺牲生命,因为在攀登者的心目中个人荣誉高于生命。
C. 曲松林脱离危险后,三个人都倒在山脊上,什么话都没有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攀登者经历生死后的复杂心情。
D.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星光,形成了呼应关系,但是作用和意义并不相同,引人深思。
13. 文中画线语句富有特色,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 24 -
14. 小说以“攀登者”为题,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2. B 13. (1)反问句表示不敢相信,感叹句表示确认现实,引人深思。(2)语言描写简洁,句式简短,符合人物的处境与心理,展现攀登者情绪变化。(3)语调语意的转换(对比),更能表现登顶后人物的激动心情和迅速波动的情绪,最终传达出超出寻常的喜悦之情。
14. (1)对极困难条件下依然高扬爱国主义行为的讴歌。(2)对以“攀登者”为代表的英雄主义的赞扬和肯定。(3)对人类超越自我、超越生命、勇攀高峰精神的赞颂。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项,“个人荣誉高于生命”理解有误,结合“队长说过,摄影机就是性命……我们要用摄影机证明中国人登上了峰顶”分析,主要是为国争光。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探究本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音词的运用上。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的词语。如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黯淡凄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清新、华丽)、淡雅肃静等。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
结合语句标点符号分析,两个问号,反问句表示不敢相信;两个感叹号,感叹句表示确认现实,引人深思。
分析四个句子的内容及前面语境“两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向着四面摸索。确实,每一面都是下坡再没有往上的地方了”“两个人把跌在峰顶另一边的王五洲拉回到峰顶上”“三个人拥抱到一起。臃肿的登山服、背上的登山包和氧气瓶并不能让他们真正完成拥抱的动作”等分析,语言描写简洁,句式简短,符合人物的处境与心理,展现攀登者情绪变化。
- 24 -
一个问句,一个肯定的回答,然后再是一个问句,一个肯定的回答,语调语意的转换,更能表现登顶后人物的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标题内容及把握作者的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
结合“凌晨四点。狂风稍息,光线昏暗”“三个人沿着山脊向上摸索前行。暗淡的星光照出隐隐约约的山峰坡面”“王五洲抖抖结组绳,重新迈开了步子。多杰贡布紧紧跟随。他必须跟得很紧,他的眼睛因为雪盲,看不清路。他必须让自己听得见王五洲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曲松林站住,打开摄影机。镜头前一片模糊。影影绰绰的雪坡,两个挣扎着前行的模糊身影。曲松林操纵摄影机时,放下了冰镐,这使他的身体失去了支撑。当他重新迈开步子时,趔趄一下,身体倒地,他惊呼一声,顺着冰坡迅速下滑”“王五洲听到这声惊呼,下意识地把冰镐猛一下插进身前的冰雪中,并将整个身体扑了上去”“他横着身子,奋力用脚上的冰爪踢开冰面,找到一个支撑点,把倒悬的身子正了过来”“多一个人,就多一分登顶的希望。我是代理队长,我命令你扔掉机器”“我们登顶成功了”“万岁!祖国万岁”等分析,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攀登者”为了国家的荣誉,克服苦难,作者对这种爱国精神的讴歌;在攀登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攀登者对摄像机的珍惜,以及在攀登过程中表现出的互帮互助、攻坚克难的英雄精神,作者对此是赞扬和肯定的。
结合“但是,无论上面怎么用力,绳子都纹丝不动。曲松林也感觉不到一点点上升的力量”“曲松林:‘队长说过,摄影机就是性命……我们要用摄影机证明中国人登上了峰顶’”“没有人,怎么登上峰顶?老曲,十几个人冲顶,死的死、伤的伤,眼下就剩我们三个人了,不上去,对不起他们啊”“曲松林松手,腾出手来抓住绳索,摄影机从他手上滑落坠下了深谷。机器下落,和山壁碰撞,发出巨大的回响”“多杰贡布和曲松林也都爬上了峰顶。那就是一块两米见方的冰雪地面。两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向着四面摸索”“两个人把跌在峰顶另一边的王五洲拉回到峰顶上”等分析,对人类超越自我、超越生命、勇攀高峰精神的赞颂。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
詹石窗
- 24 -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当然,《太玄经》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如《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未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退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增加新内容。尤其是从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体现出道教的文化色彩。南北朝时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提到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门神”等。其中所谓“爆竹”,首见于《神异经》,该书旧题东方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谱,故其书所言“爆竹”当出自道教。道教的桃符也逐渐演变为书写祝语的楹联,成为先民们过年时避凶迎祥的象征。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
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比如,在上古时代,天子为什么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衣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吕氏春秋·本生》说:“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意思是讲,天子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全天生的各种存在物。从这个角度看,上古时期的岁旦郊祭,即是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实际上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宣示,更是一种符号象征。
从生存角度讲,平安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我们的先民对此不仅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付诸行动。《吕氏春秋》所讲的“无失经纪,以初为常”,就是要通过观察,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四季变化的节奏,以便有所遵循,从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贴春联等习俗,也是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继续。
- 24 -
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要检讨以往的行为,若有过失,就得纠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如此。例如《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说,司命灶君“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意思是说:灶王时刻监察一家命口的善恶举动,故而祭灶就是要懂得忏悔,明白是非功过,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之所以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是因为他们认为它是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对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B. 《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的天子率领大臣举行迎春、躬耕等春节礼俗,根本原因是万物是衣食父母,人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
C. 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随着桃符、爆竹的流行,在民间扎下了根。
D. 春节礼俗在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依旧有利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经据典、脉络分明,论述了春节礼俗的变迁及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并指出其对当下具有现实意义。
B.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岁旦”之日的礼仪内容不断增加,是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退化的主要原因。
C. 人们在春节时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等习俗表现,主要是表达人们避凶迎祥,延续幸福生活的渴望。
D. 在如何看待春节礼俗这一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却是客观存在的。
17. 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春节礼俗蕴含的文化精神。
【答案】15. D 16. B
17. ①感恩,保护生态;②祈福,保佑安康;③反省,弥补过失。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 24 -
A项,“因为他们认为”错误。结合“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分析,不是“他们认为”。
B项,“举行迎春、躬耕等春节礼俗”错误。是“祭拜天地”不等于“迎春、躬耕”。
C项,“‘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错误。结合“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分析,“三官信仰”指“天地水崇拜”。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强加因果。结合“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退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增加新内容”分析,“籍田仪式逐渐退化”,与“岁旦之日的礼仪内容不断增加”同时,无因果关系。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上古时期的岁旦郊祭,即是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实际上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宣示,更是一种符号象征”分析,春节礼俗蕴含着感恩,保护生态的文化精神;
结合“从生存角度讲,平安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我们的先民对此不仅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付诸行动”“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四季变化的节奏,以便有所遵循,从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贴春联等习俗,也是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继续”等分析,春节礼俗蕴含着祈福,保佑安康的文化精神;
结合“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要检讨以往的行为,若有过失,就得纠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如此”“灶王时刻监察一家命口的善恶举动,故而祭灶就是要懂得忏悔,明白是非功过,多做好事,不做坏事”等分析,春节礼俗蕴含着反省,弥补过失的文化精神。
- 24 -
七、现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数字经济具有强渗透性和融合性,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形成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实体经济形态,发展就有了新动能。白酒是四川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泸州老窖厂区,工厂对关键环节的指标和参数进行分析,实现了智能化拌和、上甑,推动生产智能化、摘酒自动化,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四川,不只白酒,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平台等新兴业态,都通过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了经济发展新动能。
- 24 -
四川作为全国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始终紧跟信息技术步伐。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着力构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5+1”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就是要发挥这个“1”的撬动作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数字潮起 川蜀潮生》,《光明日报》2019年11月19日)
材料三:
当前,网络购物、在线外卖、手机支付等数字化消费场景,已像柴米油盐一样,进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等数字化融合场景,持续产生着“化学反应”,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作为世界网络大国和数字经济大国,更加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正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要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出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数字化产业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站上数字化高地。
5G通信将打破信息传输的带宽限制,数字技术的驱动引领效应将更加明显,数字经济将不断开辟新赛道。积极抓住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发挥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优势,不断提高数字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就会更加强劲。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1日)
材料四:
当前,数字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如火如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层面,需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化发展,稳步提升对通信网络建设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要高标准、高起点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积极构建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高数字资源的交互效果,为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升级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要采取更多措施、投入更多资源,加快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发展数字经济,人才是关键。需着眼长远,通过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等大力培养数字经济专业化人才,重点突出对人才原创性、基础性技术研发能力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批基础理论功底深厚、研发技术过硬的数字经济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
(《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的现实路径》,《经济日报》2020年02月18日)
- 24 -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2014年到2018年的五年里,中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占GDP比重也在持续上升。
B. 数字经济发展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相关性。东北、西经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一定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C. 数字经济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D. 中国将通过发展5G通信,积极抓住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规模远大于其他地区,珠三角地区次之,这两个地区数字经济总量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一半以上。
B. 在四川,数字经济将白酒,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平台等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了经济发展新动能。
C. 中国作为世界数字经济大国,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D.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到位导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20. 我国在数字经济的发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8. D 19. C
20. 数字经济的规模持续扩大,GDP占比持续上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了经济发展新动能;数字经济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 24 -
D项,“中国将通过发展5G通信”以偏概全。原文为“5G通信将打破信息传输的带宽限制,数字技术的驱动引领效应将更加明显,数字经济将不断开辟新赛道。积极抓住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发挥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优势,不断提高数字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就会更加强劲”。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一半以上”错误,应该是占重点区域一半以上,由表一可见全国经济总量31.3。
B项,“等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错误。结合“不只白酒,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平台等新兴业态,都通过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了经济发展新动能。”分析,是“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
D项,文中无据,原因解释不对。原文为“还要采取更多措施、投入更多资源,加快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结合图表一的图表内容分析,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持续扩大,GDP占比持续上升。
结合“中国作为世界网络大国和数字经济大国,更加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正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要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出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数字化产业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站上数字化高地”分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了经济发展新动能。
结合“当前,网络购物、在线外卖、手机支付等数字化消费场景,已像柴米油盐一样,进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等数字化融合场景,持续产生着‘化学反应’,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分析,数字经济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八、作文
- 24 -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柔弱,不是台前装扮得强大,退回幕后出汗。柔弱是种敬慕的心情,是种静聆的姿态……唯其柔弱而犹勇敢,才显出生命的尊严。
对这段话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例文:
柔弱中的刚强
读老子的《道德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我深有感触。世间万物,莫不如此。看似柔弱的东西,却蕴含着最强大的力量。水是最柔弱的,柔弱得没有完整的形态,但水滴可以石穿。老子讲的柔弱,不是软弱无能,而是用柔弱的方法,最终达到强大的目的。
雪灾过后,林子里满地都是断枝残柯。只有雪松安然无恙。原来,雪松的枝桠具有柔性。每当雪厚到一定程度,雪松的枝桠就会往下弯,直到雪从枝头滑落。雪松用自己的“柔”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值得肯定。可是,“刚”也历来广为人们颂扬。如:“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
万物皆有柔与刚,柔能给人以温和之势,刚能给人以坚强之力,柔与刚并未被划出绝对的界限,有柔往往也有刚,就如雪松,它能够将枝桠弯下,让雪滑落,具有很好的柔性。但如果没有它的刚——顽强的枝干的支撑,雪松依然会被折断。自古女子,人们都用柔来形容,但是,谁说女子不如男?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威胁,一直以刚面对敌人,她有着对共产党的忠诚,对乡亲的平和以及柔,但面对敌人,刚是她唯一的体现,可以说她就是一位柔中有刚的好青年。
我们可曾记得这样一位女警,她可以有在看到孤苦伶仃的小女孩时的柔,也可以有在破案时勇敢前行的刚。她便是人民心中的好领导好干部任长霞,柔中有刚也是她为人的一种性格特点。
母爱中也无不体现着柔中有刚,面对儿子急需换肝时,她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她高强度的减肥计划,暴走七个月,为了医好自己儿子的重症,磨破了好几双鞋子,展示了令人赞叹的刚;而面对儿子她始终细心呵护,以柔示儿。她用自己最真诚的柔和最珍贵的肝换得了她儿子的健康。这感动中国的“暴走妈妈”难道不是柔中有刚吗?
- 24 -
徐本禹毅然选择去山村支教,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他体现出令人颂扬的刚。当面对一个个可爱天真的孩子时,他只有那份柔,他用柔和刚换取了一批批孩子的微笑,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知识,让祖国的未来拥有更多的有用之材。
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有她独特的性格,她柔,因为她对世界都愿伸出援助之手,她细心地呵护着我们这些一直生长在她怀抱里的孩子们,当地震再次来袭时,是祖国给无数可怜的孩子找到了新的温暖的家。但同时,祖国又是刚毅的,她拥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当外来侵略者侵犯我们这片土地时,她可以让民众团结一心,抵抗外来势力侵入。祖国神圣但又和蔼,这就是中国的柔中有刚。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审题】1、核心概念是“柔弱”,在材料语境中应理解为:不逞强、不夸饰、不虚弱的生命状态。依据材料,可以把“柔弱”具体理解为一种敬慕的心情,一种静聆的姿态,也可以自定,但必须符合材料语境,符合“知弱示弱却不消极”的特性。2、“唯其柔弱而犹勇敢,才显出生命的尊严”为材料核心句,指坦承生命在大千世界里的卑微和渺小,从而更懂得怜惜与呵护,以有限之力去作为,以敬畏之心去抗争。无关胜负,只为尊严。3、材料中前三句,强调对万物“柔弱”属性的褒扬态度。第四和第五句对“柔弱”的内涵进行界定,为写作者提供立意的范围。末句更深一层揭示“柔弱”的特性和对生命的意义。4、只要恰当表达对“柔弱”价值的理解,即为切合题意。如写“柔弱出悯怀”。
参考立意:人应该放下主宰一切的高傲心理,放下强硬跋扈的作派,以谦逊恭顺的姿态去对待其他生命,维护生命的尊严;柔中带刚;“柔弱”中要有勇敢,这才是生命的尊严等。
行文结构:开头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如雪灾过后,只有雪松安然无恙,因为雪松的枝桠遇到雪,就会往下弯,雪松用自己的“柔”战胜了恶劣的环境;还有“刚”的事例。引出关于观点“柔中有刚”。然后可以结合不同的事例分析论述,如女子刘胡兰,女警任长霞,“暴走妈妈”,徐本禹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感悟,如“其实,柔与刚并非绝对,柔中可以有刚,刚柔相济才完美”。
【素材】柔弱不是虚弱、软弱,而是敬慕之心,是一种聆听的姿态。
外在谦逊的姿态源于内在的勇敢,这种勇敢显然不是一般的勇敢、抗争,而是意识到生命无所谓高贵低贱,万物平等,看清了生命的本质,能勇敢地承认自己并不优于其他生命,众生平等,自身渺小这个事实真相。
零度,是放弃强力的平和平等。
- 24 -
史铁生推崇的“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回归零度,当是回归敬畏的心神,回归原生态的清纯。
柔软做人,修身有道和为贵,做人无气忍自高。对于做人处世则更为重要。人们常说和为贵。因为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我们以为本着宁从直中取,不从弯中来。这是我们以做事的态度看人。但是我们要是以做人的态度看人,那未免太不近人情。我们作为一个人,有着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时候的刚强让你会失去更多的友情,何不柔软对之。这个是一个人生的过程。从年少的轻狂无知,对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脸色。却最后发现自己确实是大错特错。没有包容之心,怎么能够在这个世界发挥自己的做事的手段呢?
护士工作平凡而又伟大,琐碎而又不易,艰辛而又劳苦;我赞美护士能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一份女儿、母亲、妻子的重担;我赞美护士如春天的雨露滋润患者久旱的心田;如夏天的微风吹走燥热的空气带走患者心灵的创痛;如秋夜的明月照亮患者通往健康的心灵彼岸;如冬天的阳光温暖着患者蒸发她们的忧伤。
料峭春风拂走整个冬季冰寒刺骨的霜雪,柔弱的花枝极力吸取着尘世的气息,随时准备在某一个夜里忽的冲破泥土的掩埋,宛若蝴蝶破茧般,急促的拥抱阳光的温度。
黑暗已在你心中凝成了最深的梦境,柔弱的翅膀,如何飞跃漫漫长夜?如同千年冰封的积雪,永难消融。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总有一种什么东西能够迅速击中我柔弱的心扉,那就数得上是阳光,拥有阳光,才拥有希望。当它在一瞬间开启我的心扉时,我会懂得珍惜生活、热爱生命和学会创造奇迹。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4 -
- 24 -
相关文档
- 江西省红色七校2020届高三5月联考2021-06-0313页
- 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届高三5月联考2021-06-0310页
- 【语文】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届高三2021-06-0315页
-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2021-06-0318页
- 【物理】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1-06-0125页
- 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0届高三5月联2021-06-019页
- 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0届高三5月联2021-06-019页
-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2021-05-2725页
- 【物理】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0届高2021-05-2610页
-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2021-05-24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