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成都外国语学校 2019-2020 学年下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
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界定:广义上,以题材分,指反映少数
民族题材的作品;严格意义上,以作家分,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
不管是哪一种界定,少数民族文学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的文学。当然,
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少数民族为写作题材,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
一个民族的心声、介绍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少数
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无疑,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对于促进
各民族的理解、提振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构建中国边疆的文化软实力、对外产生文化影响、
提升国家认同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②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自
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从意识、价值到社会、物质等各个层面都有优先于其
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们能够写出深刻反映本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然而,无论哪个民族
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都能够进行创作,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例
如雷振邦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音乐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
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身份决定的。少数民族文学首先应该是少数民族题材文学,
其次才是作家身份文学。如果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一种作家的身份文学,那么,少数民族文学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以身份和身份认同作为标志,也可能对作家的视野和思维造成不可
避免的局限,从而带来创作的局限性。
③创作中所使用的文字仅仅是一种工具,不应被看作是文学的特征。因此,应该鼓励少
数民族作家使用汉字甚至未来用英语进行创作,让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和理解。
- 2 -
④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处理好身份认同的平衡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必须要有
自我身份认同,这样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创
作的养分;另一方面应该淡化少数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去思考人类共同的关
注和命运,写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同时也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兴趣、心灵的共鸣和共同的关注;
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认识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融。这两者
之间的平衡点在于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目的在于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
如果丧失了这些资源,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也就没有了和世界对话的资本。只有立足本民族的
文化资源,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少
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⑤要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迈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我们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关于“越
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思维误区。事实上,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走
向世界,那么永远都是民族的,而并非世界的。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场就可以成为世界的,
这样的结果是会被世人边缘化,走向自我消亡。二是关于主流和非主流问题。少数民族文学
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产生了长期的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论。产生这种思维误区是因
为没有认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
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而没有认知度和认同度的
文学,必然成为非主流,被边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样的,因此少数民族
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用少数民族
文化这只手去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用少数民族的声音去震撼人类共有的心灵,才是根本的
繁荣之道。
(摘编自《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数民族作家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因此他们能够写出更深刻反映本民族题材的
文学作品。
B. 为了能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少数民族作家必须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
C. 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资源,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向而行,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空间。
D. 即使社会的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其文化价值谈起,进而围绕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
- 3 -
展开论述。
B. 文章第二段以雷振邦为例,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民
族文化立场。
C. 文章主体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展开论述,剖析优点和局限,指出解决之道,重在论述如
何处理好平衡点。
D. 文章最后澄清了两个认识误区,指出民族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明确了主流与非主流
的考量标准。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 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百
年沧桑,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B. 白族女作家景宜创作的《茶马古道》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儿女在
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C.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云南
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作品,为当时文坛瞩目。
D. 藏族作家阿来 1994 年创作完成反映藏族地区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然而直到
1998 年,由于人民文学出版社慧眼识珠,这一优秀作品才得以出版,至今已累计销售 100 多
万册。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
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
出错等。
A 项,“少数民族作家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因此他能够写出更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
学作品”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
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从意识、价值到社会、物质
等各个层面都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能够写出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可
知,原文只是讲“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能够写出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
品”,没有与非本民族作家相比。
C 项“……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相向而行”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最后,原文
- 4 -
是“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由此可
见,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
D 项“……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五段,根
据原文“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
一样的”可知,题干将必然变未然。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
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
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
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B 项,“……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立场”说法
错误,文章第二段以雷振邦为例,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身
份决定的。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
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
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
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D 项,“然而直到 1998 年,由于人民文学出版社慧眼识珠,这一优秀作品才得以出版”,不
能论证本文的观点。本项所说的事件——阿来创作的《尘埃落定》1994 年完成,1997 年就被
人民文学出版社慧眼识珠,进行出版,至今已累计销售 100 多万册,很容易进入读者的视线。
不能作本文观点的论据,阿来作品论证的是少数民族文学的生存困境,籍籍无名的作家即使
创作出很好的作品,想要进入读者的视线也不容易,并非本文的观点,本文论证的是少数民
族作品如何繁荣、发展,应该创作出认知度大认可度高具有世界性的作品,而 ABC 相关的作
品正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
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 5 -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
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
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
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
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
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 6 -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
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
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
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 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 年国家
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
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
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
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
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 年,全球爆发甲型 H1N1 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
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
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 87 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 H1N1 甲流疫苗。
2014 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
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
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
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
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
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
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
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
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
- 7 -
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
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
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
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 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 H1N1 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
了 H1N1 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
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
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
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答案】4. A 5. C
6. 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
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
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
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
落实。
【解析】
【4 题详解】
- 8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选项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于‘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
的特点,但不能由此推出“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的结论。选项属强加因果。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
析,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正是因为经历了……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说法有
误。材料三中说“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
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承接关系,不是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
后整体阅读并感知材料内容,确定答案涉及的信息,勾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分
类整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首先,整体阅读文章可知,答案涉及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三、四中。然后,勾画出关键
语句。材料二中“SARS 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
面,……医疗救治方面,……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
速透明地传播”;材料三中“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材料四
中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此外,
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后,
根据以上信息从政府领导、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国人民的配合落实三方面概括。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 9 -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棉 之 舞
段吉雄
①冬天,早起的农人抓一把雾,从手心的潮润里发现太阳的讯息,惊喜泛起。于是,藏
在农人背篓里的棉花登场,待太阳从雾霭中露面,院子里已铺满大地的云朵。
②棉花在阳光下慢慢苏醒,伸伸腰,弹弹腿,一下一下挺直身子,也把散落的阳光一点
一点收集、储存起来。正午的阳光温暖,细微的风蹑手蹑脚撩拨着。它们欠起身子,侧耳分
辨村庄外面传来的脚步声。
③一张弓、一只槌、一个大木盘进了院子,一同进来的还有路途的匆忙。那弓有六七尺
长,弓背用成人手腕粗细的硬木做成,两头带着弯曲的鼻钩,一根劲道的牛筋把两端紧紧地
拴在一起。木槌油光发亮,汗水渗透了每一条纹路。槌头上痕迹纵横交错,那是经年累月和
牛筋弦缠斗的结果。掂在手上,除了沉甸甸之外,还有一种随时会滑落的紧张。而那木盘,
同样也闪动着亮光,尤其是底面和把手,光润得完全看不出年轮,简直可以映出人影。
④匠人把一条宽大的皮带系到腰间,一根竹竿附在上面,顶端垂下来带钩的绳子,把弓
拉了起来。抖抖肩膀,试试皮带的松紧,竹竿上下摇晃,带动着下面的弓也急剧抖动起来,
牛筋弦闪动着,睁大着眼看着雪白的棉花,跃跃欲试。
⑤一切准备就绪,乡村的一场好戏即将上演。
⑥“瞠——”木槌拉开了序幕。埋在棉花堆里的牛筋弦在槌击之下,发出了沉闷的第一
声。原本安静的棉花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跃在空中飞舞,纷纷扬扬。藏在棉花里面的阳光此
时也喷出了诱人的味道,有夏天花儿开时的清香,秋天果实成熟时的恣意,还有冬日深藏的
浓郁。
⑦“瞠——瞠瞠——”余音还在盘旋,木槌已经落下第二槌,第三槌……再看那匠人,
脖子伸得长长的,半弯着腰,左手握住弓背,右手攥着木槌,槌头在弦上敲一下,就顺势刮
一下弓弦。本就震颤的弦经过这一刮,更是急剧摆动,如巨浪中的一叶扁舟,棉花也一浪又
一浪地翻腾起来。那张弓在近处时,他微曲着腿,把竹竿压得弯弯的,让弦深埋棉花之中;
到远处的时候,匠人的身体已经绷得笔直,甚至把一条腿伸起来,把弦尽量朝前伸。但不管
是近还是远,他的左手始终牢牢握着弓背,稳稳地控制着弦的方向和平衡。
- 10 -
⑧“嘡——嘡嘡——”匠人背着弓,围着那堆棉花开始打转。有节奏的步伐、流动的声
音和漫天飞舞的棉花……这哪里是劳动,完全是一场优美的舞蹈。他用一把“大竖琴”演绎
季节的更替交换,打破冬天的寂静、冷凝,把春天的浪漫、夏天的激情,还有秋天的沉甸甸
一槌一槌地敲回来。村庄就在这声音中慢慢苏醒。那些棉花在牛筋弦孜孜不倦的拉扯下,化
成一缕缕的棉丝,和着弦声在空中蹁跹。它们飘啊飘,落在了房梁上,弹弓上,匠人的头发
上,眉毛上,还有围观者的鼻端,瘁得他们忍不住打几个喷嚏。
⑨棉花蓬松起来,几乎堆满整个房间,被用竹竿挑起来放进纸箱。按照主人家要求的尺
寸,匠人再把弹好的棉花一层层铺在木板上面,再用红色的纱线加以固定。一来一去,雪白
的棉花上便现出两条平行的红线,像一条开满百合的道路。片刻间,匠人已经在棉花上织好
了上百道纱线。当最后一根线完成时,他们相互恭喜,匠人夸这人家会过日子,生活圆满,
连纱线都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主人会说匠人技术高超,做出来的活儿漂亮又省材料,说话间
赶紧递过来一杯浓酽的蜜糖水,让他润润嗓子……
⑩匠人接着从地上抄起木盘,鼓腮吹走灰尘,丢到软软的棉被上。二三十斤的木盘跌进
了棉被中,打着转缓缓地朝前匍匐。木盘的每一次转动都小心翼翼,温柔得生怕弄乱了那些
纵横交错的棉线。它滑过的地方,棉花服帖了,中间没有一丝缝隙,这样才能抵抗三九天的
寒冷。
⑪弹好的棉花被好看的布料紧紧包裹,当雪花飘舞的时候,拿出来盖在身上,软软的,
暖暖的。梦境里,有太阳在升腾……
(原载《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语言富有诗意,写农人通过感知空气的湿度,将棉花晾晒到场院之中,棉花像是
大地上开出的洁白云朵,为下文做好铺垫。
B. 文中对匠人弹棉花的工具先作整体介绍,后局部加以描述,其间还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
让读者对弹棉工具印象深刻。
C. 随着“嘡——嘡嘡——”声响起,乡村优美的舞会开场,优美的节奏,流动的声音,漫天
飞舞的棉花,将主角弹棉匠人的劳动诗化。
D. 棉被制作完成后,匠人恭喜农人,突出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艰苦,赞美广大劳动人民精打
细算过日子的优秀品质。
8. 请赏析文章第二段文字。
9. 结合全文,说明标题“棉之舞”的含意。
- 11 -
【答案】7. D 8. ①运用拟人手法,将“棉花”和“风”人格化,②生动地描写出棉花在
阳光下、在微风中舒展开来的情态,③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为下文赞美劳动蓄势铺
垫。
9. ①“棉之舞”既是指棉花在匠人劳作时“飞舞”、“翻腾”、“翩跹”的情态,②又是指
弹棉匠人在弹棉花时的动作、节奏、声音等,完全是一场优美的舞蹈。③“棉之舞”包含着
作者对匠人精湛的弹棉技艺的赞美,更是对劳动的赞美。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
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
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 项,“突出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艰苦,赞美广大劳动人民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优秀品质”错误。
散文侧重旨在赞美传统手工艺人精湛绝伦的技艺,匠人恭喜农人的话正是文章主旨的生动再
现。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语段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
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
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结合“苏醒,伸伸腰,弹弹腿,一下一下挺直身子,也把散落的阳光一点一点收集、储存起
来”“蹑手蹑脚撩拨着。它们欠起身子,侧耳分辨村庄外面传来的脚步声”分析,运用拟人
手法,把“棉花”“风”人格化。结合动作“慢慢苏醒,伸伸腰,弹弹腿,一下一下挺直身
子”“收集、储存”“蹑手蹑脚撩拨”“侧耳分辨”等分析,生动地描写出棉花在阳光下、
在微风中舒展开来的情态。“蹑手蹑脚”意思是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从“细微的风蹑手
蹑脚撩拔着”可以看出,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以人的性情和动作。“蹑手蹑脚”
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的细微和轻柔。为下文赞美劳动蓄势铺垫。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
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
- 12 -
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
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
特殊的手法等。
结合“原本安静的棉花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跃在空中飞舞,纷纷扬扬”“如巨浪中的一叶扁
舟,棉花也一浪又一浪地翻腾起来”“那些棉花在牛筋弦孜孜不倦的拉扯下,化成一缕缕的
棉丝,和着弦声在空中蹁跹”等分析,指棉花在匠人劳作时“飞舞”“翻腾”“翩跹”的情
态。
结合“伸”“半弯”“握住”“攥着”“敲”“刮”等动作描写,一连串动词,准确形象地
写出了匠人弹棉花时脖子、左手、右手的具体动作;结合“埋在棉花堆里的牛筋弦在槌击之
下,发出了沉闷的第一声”“余音还在盘旋,木槌已经落下第二槌,第三槌……再看那匠人,
脖子伸得长长的,半弯着腰,左手握住弓背,右手攥着木槌,槌头在弦上敲一下,就顺势刮
一下弓弦……稳稳地控制着弦的方向和平衡”“匠人背着弓,围着那堆棉花开始打转。有节
奏的步伐、流动的声音和漫天飞舞的棉花……这哪里是劳动,完全是一场优美的舞蹈”等分
析,指弹棉匠人在弹棉花时的动作、节奏、声音等,完全是一场优美的舞蹈。
结合“那些棉花在牛筋弦孜孜不倦的拉扯下,化成一缕缕的棉丝,和着弦声在空中蹁跹”“匠
人背着弓,围着那堆棉花开始打转。有节奏的步伐、流动的声音和漫天飞舞的棉花……这哪
里是劳动,完全是一场优美的舞蹈”,这里将匠人弹棉花的场景比作“优美的舞蹈”,表达
了作者对匠人高超技艺的赞美和对乡间传统手工艺的欣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擢刑科给事中,劾
罢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贤党也。已,陈时政言:“陛下求治太锐,综核太
严。拙者局蹐【注】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
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臣同官还朝十日,旁措一词,遂蒙谴谪。不可稍加薄罚,示优容之度
乎?此上下宜洽也。”然帝终不能尽听。京师地震,规弊政甚切,迁太常少卿。七年擢右佥
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
白。明年正月,贼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卒,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
国维至,解桐围,遣守备朱士胤趋潜山,把总张其威趋太湖。十二月,诸城并全。携山
民桀石以投贼,贼多死,乃越英山、霍山而遁。所属郡灾伤,国维辄为请命,筑太湖、繁昌
- 13 -
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
并有成绩。十四年夏,颍州盗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大盗
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时周廷儒赴召北上,青山谒
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国
维合所部兵击降之,献俘于朝,磔诸市。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帝亦纳之。寻
叙颍州讨贼功,加太子太保,荫锦衣佥事。吏部尚书徐石麒去位,众议归国维。马士英不用,
用张捷,国维乃乞省亲..归。十六年四月,清兵入畿辅,国维朝鲁王于台州,请其监国,总兵
官方国安亦自金华至。马士英素善国安,匿其军中,欲入朝。国维劾其十大罪,乃不敢入。
逾月,南都覆,鲁王不数日出降,国安等诸军乏饷溃,国维遂还守东阳。六月,知势不可支,
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节选自《明史·张国维传》)
【注】局蹐:小心谨慎。
10.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
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B. 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
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C. 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
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D. 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
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谥号,而“熹宗”则是他的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
长,改称庙号,并非所有君王都有庙号。
B. 巡抚又称抚台,是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之一,专职巡视各地军政、民政,因“巡行天下,
抚军安民”而得名。
C. 省亲是一种回家乡看望父母或其他尊亲的礼俗,《红楼梦》中“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的“归
省”也指这一礼俗。
D. 漕运是古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运输
方式,分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形式。
- 14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国维敢于直谏。他大胆弹劾罢免了魏忠贤的党羽,之后又指出皇帝在考核官吏方面存在
的弊病,但皇帝最终并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意见。
B. 张国维心系百姓。当他管辖的郡遭遇灾害时,张国维立即替老百姓向朝廷请命,主持修建
了大量水利工程,做出了政绩。
C. 张国维忠于职守。大盗李青山在水路上胡作非为、大肆焚掠,张国维联合军队将其部击溃,
并把他交给朝廷处置。
D. 张国维忠贞不屈。清兵入京后,他朝见鲁王并监理国家大事。当鲁王出降、各路军队溃败
后,张国维自知势不可支,宁死不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帝亦纳之。
(2)马士英素善国安,匿其军中,欲入朝。国维劾其十大罪,乃不敢入。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恰逢开封失陷,黄河以北受到震动,(张国维)条陈保防黄河的数条对策,皇帝也
采纳了他的意见。
(2)马士英一向同方国安交好,藏匿在他的军队中,想要朝见鲁王。张国维弹劾了他的十大
罪状,马士英于是就不敢入朝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
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
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
上 的 对 称 , 省 略 、 对 偶 、 反 复 等 修 辞 ; 尤 其 要 关 注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愚拙的官员小心谨慎但求无过,用心机巧的官员则敷衍塞责以图保住官位,那
么谁还会大展身手为国家做事呢?所以虽然皇上治国的气象精明,但把臣下看作心腹、手足
一样的情义实在淡薄,这样的话,皇上的英明察决应该收敛了。
其中,“拙者局蹐以避咎”与“巧者委蛇以取容”是对称结构,中间应该断开,排除 CD 项;
“为国家”与“营职业者”属于状语和中心词的关系,联系密切,应断在一起,排除 A 项。
故选 B。
- 15 -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
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谥号”错。天启(1621 年- 1627 年)为明朝第十五位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的年号,明朝使用该年号 7 年。可见天启是年号,不是谥号。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 项,“他朝见鲁王并监理国家大事”张冠李戴。原文是“十六年四月,清兵入畿辅,国维朝
鲁王于台州,请其监国,总兵官方国安亦自金华至”,可见文中监理国家大事的是鲁王。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本题关键词有:(1)会:恰逢;条:条陈,分条陈述,列举;河北:黄河以北。(2)素善:
一向与……交好;匿:藏匿;乃:于是,注意补充主语。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番禺知县。崇祯元年,张国维升
- 16 -
任刑科给事中,弹劾、罢免了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这两个人都是魏忠贤的党羽。
之后,张国维上书给皇帝进言:“陛下求治之心太急迫,综合考察太严格。愚拙的官员小心
谨慎但求无过,用心机巧的官员则敷衍塞责以图保住官位,那么谁还会大展身手为国家做事
呢?所以虽然皇上治国的气象精明,但把臣下看作心腹、手足一样的情义实在淡薄,这样的
话,皇上的英明察决应该收敛了。我的同事回朝才十天,只是在旁边多说了一句话,就遭到
贬谪。不能稍微减轻惩罚,显示您的宽宏肚量吗?这样,君臣间的关系就和洽了。”然而,
皇帝最终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京师地震后,张国维上书规谏弊政十分切实,升任太常少
卿。崇祯七年,张国维升任左佥都御史,外出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这年冬天,流寇进犯
桐城,官军覆没。张国维正当壮年,一夜之间头发、胡须都变白了。第二年正月,贼寇转攻
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而死,攻入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
张国维赶到后,解除了桐城之围。派守备朱士胤赴潜山,把总张其威赴太湖增援。十二月,
各城都得到了保全。他带领山区的百姓用石头投击贼兵,贼兵死了很多人,就越过英山、霍
山逃跑了。当张国维所辖的郡发生了灾害时,他立即替百姓向朝廷请命,主持修建了太湖、
繁昌两城的城墙,开挖了苏州九里石塘和平望内外塘、长州至和等水塘,垒砌了松江的防海
堤,疏通了镇江及江阴的运河道,有了政绩。十四年夏天,颍州的贼寇开始活动,张国维改
任兵部右侍郎,兼职统领淮州、徐州、临江、通州四镇的部队,保卫漕运。大盗李青山有数
万手下,占据着梁山泺,并派遣他的党羽分别占领了韩庄等八处水闸,运粮河道就被堵住了。
当周延儒应朝廷征召北上时,李青山去拜见他,说自己在率领部下保护漕运,并不是作乱。
周延儒答应他向朝廷说明,给他授予官职,可是李青山竟然拦截运粮船只,大肆焚掠,兵逼
临清。张国维召集自己部下的兵力打击并降服了他,把他交给了朝廷,李青山最终被当市磔
杀。恰逢开封失陷,黄河以北受到震动,张国维列举了保防黄河的数条对策,皇帝也采纳了
他的意见。不久,皇帝评定他在颍州讨伐贼寇的功劳,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封赏他的儿子为
锦衣佥事。吏部尚书徐石麒离职后,大臣们讨论让张国维接任,马士英没有任用他,而任用
了张捷,张国维于是请假探亲,回乡去了。十六年四月,清兵攻入京城,张国维到台州朝见
鲁王,请鲁王监国,总兵官方国安这时也从金华来了。马士英一向同方国安交好,藏匿在他
的军队中,想要朝见鲁王。张国维弹劾了他的十大罪状,马士英于是就不敢入朝了。一个多
月后,南都倾覆,鲁王没有几天就投降了,方国安等各军因为缺乏粮饷溃败,张国维于是返
回东阳防守。六月,他看到局势无法支持下去,写了三首绝命词之后就赴水自杀了,终年五
十二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 1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作于开成 4 年(839)春,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
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
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C. 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5. 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答案】14. D 15. 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②多感官结合。阳光温暖是触觉,冰雪融化是视觉,马儿嘶鸣是听觉。作用:以江南美景反
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表达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
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 项,“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错误,尾联“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意思是你我同来宣州却不能一同归去,回到故乡适逢春日却该多寂寥;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
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
之情”。
故选 D。
- 18 -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
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
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
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就本题来说,主
要考查景物描写的技巧和作用。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
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
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
首联“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意思是天气和暖泥土融化积雪已半消,行人出
游芳草萋萋马嘶声萧萧;这两句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天气变暖
是触觉,积雪已半消是眼睛能看到的,马嘶声萧萧是耳朵能听见的,由此勾画出一幅春郊送
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是
实写。
颔联“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意思是九华山路上朵朵白云遮蔽古寺,青弋江
村里条条细柳拂弄长桥;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
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
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
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虚实结合,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
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
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者衬托作者的情感。前四句描写江南早春明
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
安之情。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
- 19 -
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3.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
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4.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 小题,6 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一起愉快玩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游人任一叶扁舟随意
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3)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并将奋斗终身,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纵一苇之所如 (4). 凌万顷之
茫然 (5). 士不可以不弘毅 (6). 任重而道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宴”“晏”“顷”“茫”等,要理解
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凤溪古镇位于龙泉山脉中段,( )。拾级而下,金凤、青凤、玉凤、白凤、小凤五
条古街,仿佛幻影层叠,一觑就是一片重天,但都若未加修饰之_____,藏匿山中。但五凤也
并非自古沉睡,因早在清代中叶,它就成为川西第一水路码头。“蓉城下江小通衢,蜀中沱
水 大码头”,“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浆,要装成都半城糖”都
- 20 -
呈现了五凤码头在沱江流域中的重要地位。可随着现代陆路交通快捷便利,其早成______,
于山中沉积,好汉难提当年勇。
可我并未细细思量,毕竟赶上如今旅游兴旺时节,五凤溪自然也应赶上潮头,可它不知
怎地,是否因宣传推广或其他不可知缘由,“藏在深闺人未识”,古街游人_______,寥落冷
寒,观之心酸。
然这确实未影响我们同行人之游兴,五凤溪之古街,为木制明清建筑风格,依山傍水而
建,______,房屋错落,往往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树木葱茏,山
峰叠连,屋映山中,绿掩屋扉,让栈道、过街楼、栅子门、廊桥、王爷庙、文昌宫等等,如
同幻灯一般,播放于我们眼眸。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这些游览者对那里遥望若冲霄之凤之拔列尖峰,往往叹为观止
B. 那里尖峰拔列,遥望之若冲霄之凤,让我们这些游览者,往往叹为观止
C. 那里尖峰拔列,我们这些游览者遥望之若冲霄之凤,往往叹为观止
D. 遥望之若冲霄之凤,让我们这些游览者对那里拔列之尖峰,往往叹为观止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璞玉浑金 过眼云烟 门可罗雀 星罗棋布
B. 小家碧玉 明日黄花 门可罗雀 星罗棋布
C. 璞玉浑金 过眼云烟 稀稀拉拉 鳞次栉比
D. 小家碧玉 明日黄花 稀稀拉拉 鳞次栉比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往往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屋映山中,山峰叠连,树木葱茏,
绿掩屋扉
B. 往往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树木葱茏,山峰叠连,屋映山中,
绿掩屋扉
C. 往往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山峰叠连,树木葱茏,屋映山中,
绿掩屋扉
D. 往往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山峰叠连,树木葱茏,屋映山中,绿
掩屋扉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 21 -
【17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
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
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
括号前说的是“五凤溪古镇位于龙泉山脉中段”,讲的是五凤溪古镇的地理位置,括号中的
内容应该以此为叙述主体,而 AD 两项都改以游览者为主体,这就与前面的内容不连贯,故排
除 AD 两项;
“尖峰拔列若冲宵之凤”与游客无关,应是形容那里的尖峰之态,“我们这些游览者遥望之
若冲霄之凤”也不合逻辑,这就排除 C 项;
故选 B。
【18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
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
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年轻美貌的女子;“璞玉浑金”比喻人品质朴、纯真;
从“未加修饰”“藏匿山中”可知,这里是比喻古街,把古街比作小户人家的年轻貌美的女
子,应使用“小家碧玉”,排除 AC 两项;
第二空,“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过
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由“于山中沉积,好汉难提当年勇”可知,这是说其已经
过时,而并非“很快消失”,应使用“明日黄花”,排除 AC 两项;
第三空,“稀稀拉拉”指稀疏的样子;“门可罗雀”指门外可以张网捕雀,形容门庭冷落,
没有什么人来往;此处主语是“游人”,应该用“稀稀拉拉”,排除 AB 两项;
第四空,“鳞次栉比”指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
等密集;“星罗棋布”指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 子一样散布着,形容数量多,分布广;
文中是形容房屋密集错落,应使用“鳞次栉比”,排除 AB 两项。
故选 D。
【19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
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
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
- 22 -
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往往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树木葱茏,山峰叠连,屋映山中,绿
掩屋扉”,第一个问题是结构混乱中的偷换主语,由前面可知,句子的主语是“古街”,而
后面“有……之感”的主语应该是“人”,应改为“往往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之感”,这就排除 D 项;
第二个问题,“树木葱茏,山峰叠连”语序不当,并列短语排列一般要按照从大视角到小视
角的顺序,并且“山峰叠连”对应“屋映山中”,“树木葱茏”对应“绿掩屋扉”,故应改
为“山峰叠连,树木葱茏”,这排除 AB 两项;
故选 C。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
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
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
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
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
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
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司汤达关于爱情有“头脑里的”和“心坎里的”之分,本尼迪克特关于理想人格有“日
神型”和“酒神型”之分……理智和情感似乎总在拉扯人走向相反的两个极端。然而,我们
相信,它们又常常在人性深处连接。最理想的爱情是头脑与心坎的联通,最完美的人格①____。
叔本华用以分析理性与意志的模型完全适用于理智与情感:理性是明眼的瘸子,意志是健全
的瞎子。明眼的瘸子思前想后,虽然看得清楚,②____;健全的瞎子富于冲动,强壮敏捷,
却是盲目的。健全的瞎子③____,才能既健步如飞,又看得分明。
【答案】 (1). 是日神与酒神的统一 (2). 但难以付诸行动 (3). 只有背负明眼的
瘸子(只有和明眼的瘸子合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注
意关联词、表情感态度的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顿号、分号、破折号等标点,还要注意所
填句子的位置,综合相关信息,得出最佳答案。
- 23 -
依据“本尼迪克特关于理想人格有‘日神型’和‘酒神型’之分”的内容,还根据“最理想
的爱情是头脑与心坎的联通,最完美的人格”的句式特点,可推出第一空的答案:是日神与
酒神的统一;
依据“健全的瞎子富于冲动,强壮敏捷,却是盲目的”的内容和句式特点,并依据分号前后
的对比关系,可推知第二空的答案:但难以付出行动;
依据“健全的瞎子③____,才能既健步如飞,又看得分明”的内容,并分析前文中明眼的瞎
子“看得清楚”、健全的瞎子“强壮敏捷”的特点,可推知第三空的答案。
【点睛】补写句子语言灵活,语境多样。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确定补写
类型是总揽式补写、结论式补写还是过渡式补写,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
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不超字
数。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
2019 年 4 月 29 日至 10 月 7 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为期 162 天。本次北
京世园会有“百园之园”之称,园区总面积达 960 公顷,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园会。以
物联网和 5G 为“神经”,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大脑”,北京世园会将园林艺术变成了人、
科技、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视觉盛宴,是有史以来科技最先进的世园会。北京世园会吸引了
110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 120 余个非官方参展者,是有史以来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的世园会。
【答案】)①2019 年 4 月 29 日至 10 月 7 日。②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③规模最大。
④科技最先进。⑤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类叙述语段压缩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白
文字所介绍的对象“是什么”,二是要明确对象“怎么样”。第一步,通读材料。即通读语
段或材料,抓住主要信息,找表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第二步,
概括归纳。在通读的基础上,将其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归纳信息内容。第三步,提炼筛选。
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删除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即“去粗取精”。第四步,
整合表达。即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出来的主要信息用简洁凝练、准确连贯的语句表达
出来。要保证语句通顺(无语病),结构合理。
本段文字可分两层,第一句话为一层,是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报道中心事件“世界园艺博
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其余内容为第二层,从三方面详细介绍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情况。所
- 24 -
以压缩时需保留的信息有:时间,2019 年 4 月 29 日至 10 月 7 日;事件,世界园艺博览会在
中国北京举办;此次博览会特点。概括特点时结合第二层的语句“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
园会”“是有史以来科技最先进的世园会”“是有史以来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的世园会”即
可。据此进一步简化整理答案,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地绝望……”这是包含忧伤的泪光。
“我有个愿望,只想快乐不想悲伤,眼泪我会擦干,只留幸福在我脸上……”这是追求
阳光般温暖快乐的泪光。
无声的泪,却有着最丰富的生命色彩。
请以“你的泪光”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你的泪光
总在寂寞的时候想起你,却总是无能为力,穿越千里屏障,却怎么也找不到你……
已不清楚这是第多少次晚归了,只知道又是满天星辰,守望的人儿啊!你还在村口,深
邃的眼神似要穿越一切屏障,去搜寻那永远迟到的末班车。树影婆娑,寂寞的身影被月光拖
的很长,就像你的期盼……
又是一段漫长的等待,等待姗姗来迟的我,在这样的夜里,也只有你寂寞的无语。
月光如此皎洁,却把你的寂寞照得如此荒凉,孤单的你被遗落在寂静的村口,寒风还是
一样轻袭而来,却卷不走你的执著……
我已归来,瞬间,抵过永远,在那一刹那冻结那时间。
就像岸边的小草终于找到可以依靠的大树,我一头扎进你的怀抱,你微笑着,回来就好。
那个笑容仿佛在月色中隐藏了很久,让我眩晕,因为我分明看见你那眼眶中闪动的泪花,我
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它就在我的心里。
曾经的你年轻过,快乐过,烦恼过,但至少不曾有过很深的伤痛。总以为你会一成不变,
然而我错了,当我再俯首回望,再收集起岁月的碎片,一切都已颓废。
也不知道你是第几次来市里了,只知道又是同样一个目的——为了解除你那身上的病痛。
当我再次见到你时,一种久违的心酸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消散。你的眼神已不再有神,带
- 25 -
有黯淡无光的忧伤;你的头发已不再柔顺,而略显粗糙;你的双手也已不再细腻,没有一点
血色。我知道,在那些无数个寂静的夜晚,也只有你一个人在承受着病痛的煎熬,默默地哭
泣。尽管你不说,然而月儿知道,星星知道,其实我也知道。
漆黑的夜,欲望穿,却折回,挡住了我的思情高飞。然而始终改变不了我的思念。
或许是太多的烦恼不愿让别人知道,独自默默的承受,让眼泪冲刷掉一切。尽管这一切
我都知道,但只要有理由,我还是会单纯地相信你的话语。
母亲,此刻我多么想像月儿一样伴随你,给你在黑夜之中以光明,照亮你那晶莹的泪,
也映照在我的心里。
母亲,此刻我又想起你,想让时光倒流,不想让寂寞填充你的生活,让眼泪不再拥有……
后来,我终于在眼泪中明白,一切失去的永不再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命题的作文。命题作文首先要审
好题,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
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
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前后内容。先看材料,周杰伦
的“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
冷地绝望……”,这是包含忧伤的泪光;张韶涵的“我有个愿望,只想快乐不想悲伤,眼泪
我会擦干,只留幸福在我脸上……”,这是追求阳光般温暖快乐的泪光;“泪光”中折射着
行为的价值,泪光中蕴涵着人们对生活的种种体会。不同境遇的人看到他人的泪光体会各不
相同。而对泪光蕴涵的意义的理解,则是人与人沟通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本题还应该分析
好题目的关键词:“你”和“泪光”。“你”可以是人,比如亲属朋友师长、运动员、志愿
者、军人、总理以及历史文化名人等等;也可以是“物”,比如圆明园、长城等历史遗物名
胜古迹,私人珍藏物,天空大地自然界万事万物等(比如以自然界某物反映环境保护主题);
泪光可以是伤心悲痛的、激动高兴的、感动的,还可以是无奈绝望的、心酸的、欣慰满足的
等等,按照这样的思路可任意组合来写。考生写泪光,要写出泪光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交融。
接着要审要求(文体、字数等),本次作文要求写记叙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
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
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从行文结构来看,
记叙文的行文结构主要包括时序顺进式(平铺直叙式)、穿插回放式(线索串珠式)、平列展
开式(画面组合式)、对比映照式(抑扬褒贬式),如本题可以采取画面组合式,列举几个与
- 26 -
“泪光”相关的场面进行描述,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参考立意:
1.忧伤的泪光;
2.温暖幸福的泪光;
3.圆明园的泪光。
行文结构:前半部分叙写了“我”无数次的晚归,不管多晚,总有母亲在灯光下、站台旁等
待“我”的身影,而母亲每次接到“我”的时候,母亲总是微笑着说:“回来就好。”但是
在那个笑容里分明闪动的泪光,而“我”在母亲的泪光中感受到的是母亲对“我”的爱;后
半部分叙写了母亲无数次来市里看病,“我”回忆起过往的一些生活中的点滴,尤其是母亲
的哭泣和眼泪,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
素材:
1.可是,你眼中的泪光我看得十分真切,那泪光中透露着你对倔强高傲的女儿的不舍与担忧。
即使你的女儿乖张、尖锐,不懂得怜惜、尊重你;即使你的女儿固执、偏激,只知道争吵与
伤害;即使……在你的泪光中,我读到的,全部是你静默深沉的母爱啊!它们像反复绚丽的
花朵,一朵一朵,盛开在我的心田。
2.多年前的一场 NBA 决赛中,NBA 中的另一位新秀皮彭独得 33 分,超过乔丹 3 分,成为公牛
队比赛得分首次超过乔丹的球员。比赛结束后,乔丹与皮彭之间紧紧拥抱着,两人泪光闪闪。
这泪光中饱含着多少汗水和深情,饱含着多少辛酸与鼓励!当年乔丹在公牛队时,皮彭是公
牛队最有希望超越乔丹的新秀,他时常流露出一种对乔丹不屑一顾的神情,还经常说乔丹某
一方面不如自己,自己一定会把乔丹推倒一类的话。但乔丹没有把皮彭的话当作威胁和排挤,
反而对皮彭处处加以鼓励。
3.一把长剑残忍地划着你娇嫩的皮肤,你无悔,只恨不能与他在一起长长久久。他也是身不
由己,你从他眼神里看到了那一如既往的深情。你笑了,笑得绝美,眼角的一滴泪不经意滑
过,流过你精致的面容,晶莹闪烁,头也不回、毅无反顾,一道光从心头闪过,你从不后悔
深深爱过。血染红了你的罗裙,你就这样永远沉睡了。在你死去的那块土地上,长出了一种
娇艳的花,红得如你,我们叫它——虞美人。
4.立于画屏之前,你泪流满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是否也想像鸥鹭一样,
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地在水中嬉戏,忘却时间,忘却一切烦恼和忧愁。你终日过着“寻寻觅
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心生酸楚,泪如雨下。点点泪光在岁月中散成一片
苍白,更平添了几分凄凉,终日忧伤思念,让你瘦弱成黄花。泪光,幻化成思念之情的忧伤,
- 27 -
在隽永中更加美丽。
【点睛】做命题作文时,不要看到题目就忙于动笔,要养成动笔之前想周全的习惯。在审好
题目后,先确定一个写作的中心,然后列出提纲,根据所列的提纲去写作文,这样写出的文
章才会主次分明,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1.认真审题,明确题意,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这是做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
第一步。
2.确定中心,选好材料。
3.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以上三步做好了,你就可以按提纲进行作文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可以避免选材不当、
文不对题,或者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或头重脚轻、主次不分,甚至没有中心的毛病。
- 28 -
相关文档
- 广东省惠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414页
- 河北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43页
- 2018-2019学年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2021-06-0415页
- 安徽省芜湖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1-06-0421页
- 语文卷·2018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2021-06-0411页
-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19-2020学年2021-06-049页
- 吉林省松原市蒙古族中学2019-20202021-06-0414页
-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19-22021-06-0417页
- 2018-2019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一下2021-06-049页
-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2021-06-04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