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绍兴市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调测高二语文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痕(chuāng) 晕车(yùn) 老妪(yù) 悄无声息(qiǎo)
B. 症结(zhēng) 攒射(cuán) 间(jiān)断 菲薄(fěi)
C. 矜持(jīn) 乳媪(ǎo) 泠然(líng) 笑靥儿(yàn)
D. 绯闻(fěi) 谂知(shěn) 强颜(qiǎng) 呱呱而泣(g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B项,“间断”的“间”读jiàn,(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C项,“笑靥儿”的“靥”读“yè”;
D项,“绯闻”的“绯”读“fēi”,指桃色新闻。
故选A。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苻坚的人生剽悍而无奈,他前期安邦定国,文治武功,彪炳一时,最后却在淝水之战中遭遇人生最大败迹,身死国灭,只留后人空嗟叹。
B. 科教片《美丽星球》为我们捕捉到地球的许多瞬间,从清晨形如金色弹丸的美丽星球,到夜晚人世间的斑斓灯火,无不美得慑人心魄。
C. 下雨的日子,平时紧张忙碌得快要绷断了的那一根根弦,这会儿全放松下来,心绪便开始信马由缰、一无羁勒地恣意驰骋。
D. 在阅读浩如烟海的经典作品时,切勿把大师的思想奉为圭皋,不知不觉画地为牢,让自己变成面目可憎的教条主义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然后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
A项,“败迹”应为“败绩”,“败绩”指在比赛或竞争中失败的结果;
- 22 -
B项,“慑人心魄”应为“摄人心魄”,“摄人心魄”指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像魂被取走了似的;
D项,“圭皋”应为“圭臬”,“圭臬”古时测日影的器具。比喻准则、法度。
故选C。
阅读下列段落,完成下面小题
(甲)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乙)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致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丙)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3. 文中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繁芜丛杂 B. 掩盖 C. 从而 D. 以致
4. 文中画线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考核词义辨析的能力。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
A项,繁芜丛杂出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修饰中心词“意识形态”,故符合语境。
B项,掩盖,①指从上面遮住,盖住②指隐藏;隐瞒。文段中指隐藏,修饰名词性中心语“简单事实”,故符合语境。
C项,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从连接内容“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可判断为结果,故符合语境。
- 22 -
D项,“以至”和“以致”都是连词,但在用法上有很大差别。 “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一般指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从浅到深。“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从文中“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与“ 宗教观念”之间的关系,应为“以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考核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A项,冒号改成逗号,冒号与即不能连用。冒号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故选A。
【点睛】词语的考查,重点在语境,易混词语。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可采用如下方法:1.语感法。在语言文字学科中,语言感觉是十分重要的。语感是对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2.正确释义法。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3.望词生义法。望词生义就是看到词语,根据自己在平时的构字、用词地学习和领悟中,估计和推测该词的意义和用法。4.联想想象法。如果所给选项中,有的词语很不容易区别或很难理,就可以把词语中比较费解的语素,通过联想或想象的方式进行组词或造句。5.排除带入法。排除,即把最不可能的干扰选项排除掉,再把相似的两项带入句子,综合运用以上的各种技巧,最终,选出答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事实表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
B. 望着玉苍山上密布的形态各异的奇石,形成石的海洋,场面十分壮观,无不使游览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雄奇和神功伟力。
C. 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而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
D.
- 22 -
市民关于绿化不当的问责,让人认识到,应该重视绿化工程的前期认证、文案设计是当务之急,这样可以减少疏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语序不当,“泛滥”和“滋生”的位置应该互换;
B项,成分残缺,属于主语缺失,“无不使游览者感到……”句缺主语;
D项,“应该重视绿化工程的前期认证、方案设计是当务之急”句式杂糅,“重视……”和“……是当务之急”两句杂糅。
故选C。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然后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语感不好的应该熟记多层定语、状语排序规则。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6.某年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了随机抽查,其结果显示如下表,阅读后请按要求答题。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34.2%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20.3%
语言表达
词汇、句子、修辞
40.4%
其他
书写、标点
5.1%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不超过25字)
- 22 -
(2)、根据统计结果,请你对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提出建议。(不超过40字)
【答案】(1)影响学生作文得分的关键因素是包括句子、词汇、修辞在内的语言表达和包括中心、材料、分析在内的思想内容。
(2)要想提高作文得分,最为根本的办法是努力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解析】
观察数据时,要注意看最大、最小和呈现出特色、规律性的信息,此题要求对失分原因进行总结。此表中,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数值分别是33.30%和39.45%,故而,这两点都是作文失分的重要原因。所以结论和建议均应由此思考生发。
二、现代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然科学有一些定义、定理,人文社会科学虽然没有这种叫法,但每个学科在基本理论上都有些公认的原理,而且无论是实证性文字,还是理论著作,也都有一个学术规范的问题。引据的准确可靠,论证的充分,推理的严密是所有的论文都应该做到的,这些就不用说了。对于该领域学术界研究状况的了解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所有研究论文都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海内外学术研究的惯例,一篇有分量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首先必须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有一个简单的回顾,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遗留有什么问题。国内在此问题的上做法比较灵活,但一般的学术专著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则一定要有这部分内容。为什么要有这个要求?第一,说明自己在该领域掌握的信息有哪些,是不是对重要研究成果都有所了解;第二,说明这个课题有没有研究的必要;第三,说明可供利用的成果和主要材料有哪些;必须要推翻的旧说是什么。所以对一篇有所创新的严谨的科学论文来说,这部分内容是不能少的。当然,这也不能成为“科八股”的第一股,无论需要不需要,都先引一大堆材料,自己却并无新见。有的学者是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地在有关地方标出;有的论文虽然并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论文围绕前沿问题,所辨析很有针对性,也未必要在文前先作回顾。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不纯粹是论文格式或写论文的方法问题。
- 22 -
应该说,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学术上的重大成果、重大推进和突破,无不借助于前人所奠定的基础,或从前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中国屈原学会首任会长汤炳正先生为拙著《屈原与他的时代》写的《序》中,对我的研究方法,有三点特予肯定。汤先生的第一点说:
推翻前人的旧论,创立自己的新说,这是学术界惯用的公式。“不破不立”,这当然是对的;但对我国千百年来的学术遗产,是不是也存在个“有继有立”的问题?亦即善于在继承优秀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这次我读逵夫的书稿,见他在不少的篇章里,首先是接受前人的学术遗产,然后层层论证,步步推演,结果竟得出一个全新的概念。这其间,继承与创造,浑然一体,确实难得。
汤先生是太炎先生的弟子,国学根底深厚,又能吸收国外的新的研究方法,也十分重视学术的规范。他没有一篇论文是随感式的论述,都是扎扎实实,进行严密论证的。我在屈原研究上受到汤先生多方启发,也受到鼓励。汤先生上面所指出这一点,尽管我做得还不是太好,但确实是我在研究工作中所长期奉行的原则。
其次,采用前人主要观点、说法,应予注明。这一方面是学术规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学术道德的问题。收在本书中的论文,对文本、作者的考订与探索为多,我都尽可能做到注明此前学者的看法,自己同意者加以引述、利用;不同意者如影响很大,便提出商榷,加以辩驳。如《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中引述杨公骥先生之说四十余处,均以“杨公骥先生说”或“杨说”表明。其中《敦煌变文》校补部分,自己阅读之时写了一些札记,整理成文时,将当时所能找到的书、刊物都借来,一一查对,此前学者们已经谈过相同意见者即删去;意见有部分相同可资利用者加以引述,有所不同而不得不辩者,即加以辩证。
(节选自赵逵夫《古典文献论丛》)
7. 下列各项中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都有些公认的原理,它们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定义、定理,不管是专题研究报告,还是系统的理论,都要遵守学术规范。
B. 一篇有创新观点的严谨的科学论文首先要回顾一下当前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了何种程度。
C. 创立自己的新学说,可以先破后立即推翻前人旧说后再创立自己的新说;但也可以“有继有立”,在继承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
D.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既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基,也要吸收国外新的研究方法,还要重视学术规范,不能凭想当然进行随感式的论述。
8. 对文中“科八股的第一股”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2 -
“科八股”指的是格式僵化、材料堆砌,没有自己新见解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其“第一股”指的是无论需不需要,开篇千篇一律地先引一大堆材料。
B. 一般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开头也会综述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遗留的问题,但这是论文规范,不能一概算作“科八股’的第一股”。
C. 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在文中并标出;或者虽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对问题的辨析有针对性,这都打破了“第一股”的僵化模式。
D. “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意为“科八股’的第一股”问题的存在,有论文格式和写作的模式化原因,也有个人学术风气不正等的主观因素。
【答案】7. B 8. D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并到文中圈出相关的信息,并与选项进行比对。
B项,“……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了何种程度”错误,选项以偏概全,从文中来看,目的应该还包括说明前人“还遗留什么问题”。
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D项,“意为‘科八股’的第一股问题的存在,有论文格式和写作的模式化原因,也有个人学术风气不正等的主观因素”错误,“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这句话是针对论文首先“须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有回顾,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遗留有什么问题”“国内学者的做法比较灵活”而说的,意思是要不要先对前人观点作回顾,个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法可以比较灵活。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玻璃
贾平凹
- 22 -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 22 -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 22 -
9.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0.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11.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9.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10.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11. 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回顾次要人物的作用包括哪些方面,如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作用,如情节上的贯穿或推动作用,如主旨的凸显作用;然后分析文中的次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与主人公形象的关系是什么,是起到衬托作用,还是反衬作用,小说的情节发展与次要人物之间有何关系,等等。“我”是第一人称“,一般来说,小说利用第一人称,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所以考生可以先从这个角度来答题;然后看“我”在故事情节中扮演的角色,如在这篇小说中“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我”主张索赔,而“我”的建议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再看“我”的形象和主人公形象之间的关系,如在事件中,“我”主张索赔,而小说主人公王有福则放弃索赔,这样的安排使“我”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
【10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然后回顾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哪些,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正面描写包括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衬托包括环境烘托和次要人物衬托。从文中来看,王有福是长辈,但在“我”这个晚辈面前,“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这些内容表现出他性情的谦卑,甚至有点窝囊;从他撞了玻璃后的表现来看,“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老头哭丧下脸来”,这表现出他的胆小怕事,怕人索赔,偷偷溜走,别人问也不敢承认,这表现出他的狡黠;从索赔一事上的表现来看,“我”建议他索赔,他放弃索赔,他承认自己的责任,不想借这个机会来发财,这里表现出他的善良的本性。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然后明确王有福的态度是什么,“我”的态度是什么,再分别理解二人这种态度的原因,以此明确自己的态度。解答这类试题,既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需要拓展延伸。先看王有福的态度,他承认自己的责任,放弃索赔,考生如果采取认同王有福的立场,可从揣摩王有福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酒店方面寻找理由;再看“我”的态度,“我”建议索赔,考生如果采取认同“我”的立场,可从揣摩“我”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王有福寻找理由。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甲】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22 -
【乙】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小大之辩也 辩:同“辨”,分别
B.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劝:劝说
C. 圣人无名 无:不要
D.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夭:摧折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汤之问棘也已是 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C.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 渔父莞尔而笑
D.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14.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B. 本篇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其实都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
C. 宋荣子能置世人的毁誉与诽谤于度外,列子能御风而行,庄子认为他们已达到了一种逍遥的境界,即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状态。
D. 惠子用“大树樗”的事例,是为了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争锋相对用“大树”的言论,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15.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答案】12. B 13. D 14. C
15. 至于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依赖什么呢!
【解析】
- 22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意思是“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劝”与后句中“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沮”的意思相对,根据语境应是“奋勉”的意思。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D项中的“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A项,第一个“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B项,第一个“于”,对于,第二个“于”,在;
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庄子认为他们已达到了一种逍遥的境界,即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状态”错误,庄子认为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他们都还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乘”解释为顺应,“御”解释为把握,“辩”通“变”解释为变化,“恶”表反问,“待”解释为依赖。
- 22 -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商汤问棘的话也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 22 -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①,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②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①金猊(ní泥):狮形铜香炉。②也者:依旧
16.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17. 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发离愁别绪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6. (1). 拟人 (2). 用典
17. ①抓住生活细节。香消烟冷,无心再焚;锦被乱陈,无心折叠;髻鬟蓬松,无心梳理;宝镜尘满,无心拂拭;日上三竿,未觉光阴催人。通过生活细节写出了词人与丈夫临别时怅然若失、百无聊赖的心情。
②直抒胸臆。因为“离别”,“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想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
③反面衬托。“新来瘦”不是因为生病、喝酒,也不是因为悲秋,从反面婉转道出憔悴的原因是伤离别。因离别身体急遽消瘦,把作者的离情推向高潮。
【解析】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答题前先通读诗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所写的内容,所抒发的情感。考生对诗歌中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知熟知,并能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判断和赏析。“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中,“锁”字使用了拟人手法;“武陵人”运用典故,武陵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这里的武陵,不是指世外桃源,而是延申借用刘义庆《幽明录》桃源寻艳的故事:汉代刘晨、阮肇入天台山,跟住在桃林中仙女相爱,乐而忘返,等他们回家时妻子已去世,见到他们的七世孙.所以,词中武陵人指代心爱的人。
- 22 -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情感。考生要明白诗歌中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并能准确判断。能结合诗句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本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分析词的下片是如何抒发离愁别绪的。上片运用多个细节描写,“日上帘钩”交代时间已经日上三竿。“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表明香消烟冷,无心再焚;锦被乱陈,无心折叠;“慵自梳头”“宝奁尘满”描写女主人头发蓬乱,宝镜蒙尘。这些生活细节写出了女主人公与丈夫临别时怅然若失、百无聊赖的心情。“生怕离怀别苦”,直接抒情。“新来瘦”,瘦的原因“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从反面婉转道出憔悴的原因是伤离别。这是使用了衬托手法。
【点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论语》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
(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8.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句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19. 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上面语录分条简要阐述。
【答案】18. 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
19.
- 22 -
①孔子主张“非礼勿言”,人的行为规范要合乎“礼”。子路出语不恭,不合“礼”;②孔子认为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应存疑,不要妄加评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③孔子认为“言顺、事成、兴乐礼、中刑罚、百姓有所适从”,都是建立在合乎“礼”的“名分”的基础上的,所以若要管理卫国,应从正名分入手。子路对“正名分”不以为然,因此孔子批评他。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品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设题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本题问的是“‘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句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首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意思是“我衰老得很厉害呀!我已经好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然后品味其中体现出的心情,孔子说自己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其中蕴含了一种感慨,因为梦其实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渴望和追求,而很久没有梦到可以看出这一梦想的渺茫,所以孔子为自己付出努力却难以实现理想而感慨万千;那么孔子的追求和理想又是什么呢?这里“周公”应是周公之道,周公之礼,孔子想要梦到周公展现出的是对周礼的向往和追求。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上面语录分条简要阐述”,然后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意思,结合孔子的思想分析孔子这样评价的理由。“野哉,由也”意思是“仲由你太轻率了”;结合子路“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的答语和孔子“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来看,孔子认为理性的人对于他不懂的事情,会持保留态度,而子路却轻言;结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可知,孔子认为“名正”“言顺”“事成”“礼乐兴”等都是建立在合乎“礼”的名分之上,而前面子路的言辞显然对于名正言顺不以为然;最后从前面子路和孔子的对话来看,子路出语不恭敬,而孔子向来主张非礼勿言。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孔子“野哉,由也”这一评价的理由。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呀!我已经好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 22 -
子路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家,您准备先干什么呢?”孔子说:“一定要名实相副。”子路说:“有必要吗?您做的不在点上啊,为什么非要名副其实呢?”孔子说:“仲由你太轻率了。理性的人对于他不懂的事情,会持保留态度。如果对于事物的定义不准确,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就会产生歧义;如果理解有了歧义,在执行的时候就会出现偏差;如果是因为定义不准确产生的执行偏差,就不能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如果不能用规章制度来约束,赏罚就不起作用;如果赏罚不能发挥作用,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理性的人只要定义一件事情,一定不会有歧义,没有歧义就一定能实行。理性的人对于他要表达的观点,一点都马虎不得。”
(四)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 (《长亭送别》)
(2)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此小年也。 (《逍遥游》)
(3)且尔言过矣。__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 (《论语》)
(4)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 (《论语》)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
【答案】 (1). 疏林不做美 (2). 淡烟暮霭相遮蔽 (3). 朝菌不知晦朔 (4). 蟪蛄不知春秋 (5). 虎兕出于柙 (6). 龟玉毁于椟中 (7). 往者不可谏 (8). 来者犹可追 (9). 一觞一咏 (10). 亦足以畅叙幽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在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疏、霭、遮蔽、菌、晦朔、蟪蛄、兕、柙、毁、椟、谏、犹、觞、畅叙。
四、写作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刻薄地嘲讽你,你马上尖酸地回敬他;有人毫无理由地看不起你,你马上轻蔑地鄙视他;有人在你面前大肆炫耀,你马上加倍证明你比他更厉害;有人对你冷漠,你马上对他冷淡疏远……如果这样,就是那些人轻易地把你变成了你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这才是“敌人”对你最大的伤害。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这段文字,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7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
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人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一种物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存在着相互猜忌、互相攀比的心理。大多数人都存在着一种市井小民的心态生活着,家长里短无不体现出邻里之间的乐趣。但是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喜欢听别人夸赞的话语,对于别人善意的批评往往就会不容易接受。就连几岁的孩童,也知道在大人哄的情况下才去听话。
- 22 -
现在很多人都存在这种观点,往往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一句不好的话语引起一场战争。导致多年的好朋友顷刻之间形同陌路。甚至有时候看到别人的窃窃私语,都会以为是说自己坏话。久而久之,思想会变得更加狭隘,就会变得和别人无法相处。
我们首先要改正这种不好的习惯。和别人交往要建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不能因为别人对自己的一点看法而和别人发生矛盾,要知道平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都是父母和自己真正的朋友才会对自己说,而那些一般朋友是不会和你说这些的,他们有的只是和你的客套和奉承。一个国家不能长久就是因为统治者亲小人远贤臣。我们不能以为一时脸面无光,而去误会一个真正的朋友的好意。
其次,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个真正的知己是不会在乎对方对自己说什么的。我们不能光听好的,而不去接受自己的不足。那样两个人之间的友谊就可能渐行渐远。老人常说忠言逆耳,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有多少有为青年是断送在这种奉承、和不虚心接受而深受其害的。我们一旦被这种美好谎言所欺骗就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也就不会去改变自己身上的不足。
第三,要学会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意见。自己身上有不足别人能够给我们指出,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这样。即便是朋友说的不对,我们也不能立刻拒绝别人的好意。先要虚心倾听别人的指正,然后再把朋友说的不对的地方和朋友去分析。不能一竿子打死别人对自己的好意,那样到头来会因为自己的不虚心而失去的更多。
让我们都学会尊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吧,没有谁是完美的,让人找不到一丝缺点,连伟人学者都能去充分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改正自己的不足。我们为什么不能?只有学会了尊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审题:材料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有四个“有人”四个“你”,表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别人对自己的态度都是不公正的,所以自己对别人的态度也是如此,两者属于针锋相对。后一部分是说引发的结果,自己变成了曾经讨厌过的人。这个材料言外之意是,要不变成自己讨厌的人,就要正确对待他人意见、他人态度、他人评价。这也是本段文字的立意。考生可以围绕这方面立意。材料要求写作议论文,这就要求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有充足的论据。
- 22 -
参考立意: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态度、评价;勇于直面批评;接受不同的声音可以助人成长。
行文构思:首先拟一个亮丽的标题——《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直接表明观点。其次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接着从三个方面阐述该如何去做,最后再次强化观点。
素材:
1.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被别人提意见,会遭到别人的批评。但有时有些人在受到别人的指责、批评时,往往会感觉自尊心受挫,产生消极甚至是抵触的情绪,出现悲观、沮丧或怨愤,影响人际交往。所以直面批评,调整好情绪,把善意的批评作为镜子,冷静地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寻找纠正或改善的方法;把善意的意见看作是忠言逆耳却将利于行,以使自己获得进步的契机。
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批评虽然使人不快,却可能是一面镜子,使我们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所以我们应端正对待批评的态度,调整情绪,力求消除批评带来的消极影响。
3. 魏征被世人称作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就是因为他敢于批评皇帝的过失。当唐太宗犯下错误或错误即将要成形时,魏征总是能及时拔掉这将发芽的错误之根。唐王朝开创贞观之治,走向开元盛世,忠言直谏、敢于批评的魏征功不可没。
4.秦始皇俯视六合,横扫八荒,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何等的英雄了得!可也正是这功业助长了他的得意与骄纵,使他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是永远正确的。刚愎自用,不听批评。于是他横征暴敛、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奴役天下,导致大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如果秦始皇能像齐威王一 样广纳批评,听听百姓的声音;如果他的身边能有一位忠言直谏的魏征为他护航,或许大秦真可以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正是批评的缺席,使秦始皇生命的天平倾向于骄纵的极端,并最终陷入无法挽救的失败的旋涡中。批评缺席,注定与成功绝缘。
5. 宋朝书法家米芾开始练字时,常从别人家里借来晋唐书法家真 迹进行临摹,后来临摹到可以乱真的地步。他写的字不是王羲之的,就是褚遂良的,再不就 是谢安的。可谓“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因此别人笑话他说:“你的字太像古人了, 可是却没有一笔是自己的,你也永远成不了书法家。”他听后恍然大悟:学别人的,更应该 有自己的,以后他逐渐摆脱古人的束缚,终于书法自成一家。
- 22 -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2 -
- 22 -
相关文档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2021-06-046页
-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2021-06-0417页
- 语文卷·2019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2021-06-0410页
- 河南省焦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2021-06-044页
- 2019-2020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上2021-06-0412页
- 【语文】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届2021-06-0415页
-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2021-06-0415页
- 【语文】广东佛山市2019-2020学年2021-06-0423页
- 【语文】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19-22021-06-0422页
- 2018-2019学年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2021-06-04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