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6.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4
课 柳永词两首
柳永
柳永
(
约
987—
约
1053),
北宋
(
时代
)
词人
,
福建崇安人。原名才子词人
,
字耆卿
,
排行第七
,
景祐进士
,
官屯田员外郎
,
世称柳三变、柳屯田、柳七郎、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
,
博学多才
,
精通音律
,
被称为“三变。他生活落拓
,
长期出入歌楼舞馆
,
与歌伎们相处密切
,
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
,
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被称为“屯田蹊径”。柳永既擅长作歌词
,
又擅长谱写乐曲
,
走近作者
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他创制了许多词调
,
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
,
他的词作雅俗兼擅
,
以俗为主
,
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
,
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
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
,
形成“凡有井水饮处
,
即能歌柳词”的局面。其词多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
,
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
,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
,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写作背景
(1)《
望海潮
》
宋真宗咸平末年
(1002—1003),
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应考
,
路经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
,
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
,
柳永想拜访他
,
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
,
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
,
但孙何知道后只是请柳永吃了一顿饭
,
并未提拔他
,
由此看来
,
这是一首干谒词。
(2)《
雨霖铃
》
柳永才情卓著
,
但一生仕途坎坷
,
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
,
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
,
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
,
很多是反映她们的悲欢离合的。
《
雨霖铃
》
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这首词是柳永因触怒宋仁宗而离开都城汴京
(
现在河南开封
)
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备用知识
(1)
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
,
起源于隋唐
,
盛行于宋。配乐歌唱
,
句式不齐
,
也称“长短句”。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
是用来配音乐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
,
成为诗的别体
,
所以也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
,
又称词调
,
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种词牌都有一定的格律
,
不同的词牌
,
其句数、韵律
,
每句的字数、声律等都各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
,
所以写词叫“填词”
,
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
,
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
,
与内容无关。到了宋代
,
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
,
常在词牌下面另加题目
,
或者写上一段小序。
词按字数的多少
,
可分为小令
(58
字以内
,
含
58)
、中调
(59
~
90
字
)
和长调
(91
字以上
)
。
词一般都分两段
(
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
),
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2)
慢词
依慢调填写的词。敦煌发现的唐代琵琶谱
,
即有“慢曲子”之名。至宋代柳永为乐工依慢曲大量填词
,
引起当时词人的注意
,
词人填制者益多。慢词字句虽亦较多
,
但与“长调”意义有别。
(3)
描绘离别的名句
①明月隐高树
,
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
此会在何年。
——
陈子昂
②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李白
③请君试问东流水
,
别意与之谁短长
?——
李白
④轮台东门送君去
,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
雪上空留马行处。
——
岑参
(1)
三吴
:
三吴是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
《
水经注
》
以吴郡
(
今江苏苏州
)
、吴兴
(
今属浙江
)
和会稽
(
今浙江绍兴
)
为“三吴”。
(2)
高牙
:
古代行军在前起导引作用的旗
,
因为很高
,
故称。
文化积累
(3)
凤池
:①
古琴底有二孔
,
上孔曰龙池
,
下孔曰凤池。 ②砚的一种。③即凤凰池
,
是对中书省的美称。词中指朝廷。
(4)
长亭
:
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
,
亭有亭长
,
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结构图解
《
望海潮
》
《雨霖铃》
1.《
望海潮
》
一词工于铺叙
,
善用白描
,
充分体现了柳永慢词的特点
,
试结合该词加以分析。
答案
:
柳永长于慢词
,《
望海潮
》
可见作者的铺叙和白描技巧。
上片
,
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
,
大笔浓墨
,
高屋建瓴
,
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
,
逐次展开
,
步步深化。如
,
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
,
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
,
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
重点突破
印象。继之而来的九句
,
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
,
作形象的铺写
,
境界立即展开
:“
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
,“
云树绕堤沙
,
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
,
而“市列珠玑
,
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
下片
,
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
,
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的美景
,
其中“三秋桂子
,
十里荷花”是天成的佳言
,
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
,“
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2.《
雨霖铃
》
怎样体现“虚实相济”的特点
?
答案
:
开头“寒蝉”三句交代离别的节令
(
寒蝉
)
、时间
(
晚
)
、地点
(
长亭
)
、天气
(
骤雨初歇
),
这三句不只是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
,
而是融凄苦之情入景
,
暗寓离别之意。“都门”句
,
一边是留恋情浓
,
一边是兰舟催发
,
将人物置于矛盾集中的情境之中。“执手”一句
,
语言极为通俗
,
感情也极真挚
,
伤极痛绝之情态毕现。至此
,
写的是实景实事实情
,“
念去去”三句是他的内心独白
,
是别后想象之景
,
茫茫辽远的空间充满了浓密
深沉的烟霭
,
在半虚半实间突出了离愁的深切。下片是虚写。开头“多情”一句承接巧妙
,
是对上片的归结
,
写人间离别伤感是普遍现象
,“
更那堪”又转入现实
,“
冷落清秋节”既照应首三句
,
又以景寓情
,
更深地开拓了诗境。“今宵”三句是词人想象今宵酒醒之后的所见之景
,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
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凄清的画面使离人更感孤单
,
言外之意无穷
,
以别后想象之景写离愁。“此去”四句是直
接抒情
,
问句作结
,
言外之意是与离人分别以后
,
纵有良辰好景
,
也引不起兴致了。下片虚写着重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
,
读罢回首上片
,
我们方能从景物中体验情思
,
从实境中探寻虚境。
意境由实境与虚境组合而成
,
实境就是具体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艺术整体的境界
,
虚境就是实境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境界。词中的事、景、态都是实境
,
词人的情思就是虚境。我们要透过实境看虚境。
3.“
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
,
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
答案
:
这首词中的“杨柳岸
,
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
,
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1)
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
,
深感眼前的孤单
,
并渴望再次团聚
,
言外之意无穷。
(2)
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
——“
酒醒”之后。离人饮酒
,
为的是消愁
,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
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
!
试想
,
此时不过是他想象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
,“
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
,
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
,
而前路是“千里烟波”
,
他还要继续前行
,
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
,
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
,
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
《
望海潮
》
这首词描写了都市的繁华景象
,
拓展了词的题材领域
,
但作为投赠之作
,
这一写作目的对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影响
?
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争鸣
思路提示一
:
作者对杭州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富庶、繁荣身临目睹后
,
充满了新鲜感和惊喜、艳羡之情
,
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山川、城市的特点
,
并加以详细、具体的描绘。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
,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虽为赠献之作
,
却不能说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作品。
思路提示二
:
作者虽然呈现了当时的“太平气象”
,
但因为他的写作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
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
,
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写法借鉴
《
望海潮
》
1.
工于铺叙
,
安排巧妙
本词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铺叙。在“烟柳画桥”之中
,
家家户户安居乐业
,
人烟十分稠密
;
钱塘江岸绿树如云
,
钱塘江水汹涌壮观
,
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
;
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
,
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
,
满目奢华景象
,
更是集中体现了“繁华”
,
可以说“承平气象
,
形容曲尽”。
2.
巧用夸张手法
本词采用夸张手法描写杭州的繁华
,
写景壮伟
,
声调激越。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等
,
或为实写
,
或为虚指
,
均用夸张
,
将这一大都市的兴盛繁华描绘得淋漓尽致。
《
雨霖铃
》
1.
融情入景的写法
起首三句写景
,
但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
,
而是融情入景
,
暗寓别意。时当秋季
,
景已萧瑟
,
且值天晚
,
暮色阴沉
,
而骤雨滂沱之后
,
继之以寒蝉凄切
,
由此词人所见所闻
,
无处不凄凉。“千里”以下
,
声调和谐
,
景色如绘。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
,
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
,
其离愁之深
,
令人可以想象。“更那堪
,
冷落清秋节”一句
,
极言冷落凄凉的秋季
,
离情更甚于常时。“今宵”几句是指词人酒醒梦回
,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
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风景之清幽
,
离愁之绵邈
,
完全凝聚在这个画面中
,
这正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2.
虚实相济的方法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句
,
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
,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
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
,
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
,
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再回过头来看上片
,
便会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这些话的内涵了
——
原来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竟如此深厚
,
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
课内阅读
(
一
)
阅读
《
望海潮
》
1.
有评论家说“三秋桂子
,
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请简要分析。
解析
:
既要指出其在写作对象上的美妙之处
,
又要指出这句话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
:
山上的桂花、湖中的荷花
,
这两种花是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句式
,
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
,
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
,
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说“三秋桂子
,
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练。
2.“
羌管弄晴
,
菱歌泛夜”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
嬉嬉钓叟莲娃”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
解析
:
互文的修辞手法不难作答,后一句描绘的图景应回答具体,既要有对画面的描绘,又要有对画面的概括
。
答案
:
“羌管弄晴
,
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
,
即羌管弄晴、泛夜
,
菱歌泛夜、弄晴。意思为笛声歌声昼夜不停
,
在晴空中飘扬
,
在月夜下荡漾。
“嬉嬉钓叟莲娃”
,
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
,
湖中采莲的少女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
二
)
阅读
《
雨霖铃
》
3.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的作用。
解析
:
分析诗词开篇写景句子的作用时
,
首先要从字面上对句子的内容进行概括
,
说明这个句子具体交代了什么内容
,
如时间、地点、天气等
;
然后要从整首诗词入手
,
分析其在创设氛围、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答案
:
(1)
蝉声凄切
,
景也萧瑟
;
日色渐晚
,
暮色阴沉
;
骤雨滂沱之后刚刚停止。
(2)
这三句直接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和地点等。
(3)
清秋节令的“凄切”
,
鸣叫着的“寒蝉”
,
衬托着悲凉秋景
,
这就为整首词定下了悲怆的基调。
4.“
念去去
,
千里烟波
,
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内容上交代了什么
?
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解析
:
本题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和对词句结构作用的把握。解读时
,
须统观全词。处在上片末或下片首的词句一般具有过渡作用。回答此类问题
,
必须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答案
:
内容上是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从结构上看
,
这句既对上片所写情景进行收束
,
又为下片写离别之情张本
,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关文档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时作业52021-06-047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2021-06-046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时作业72021-06-047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时作业42021-06-045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时作业32021-06-046页
-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2021-06-039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时作业12021-06-037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2021-06-035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2021-06-0327页
-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望海潮2021-06-0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