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32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钦州市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请掌握好时间。
2.务必按高考要求用黑色墨水水性笔或钢笔答题。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就中国小说重视“说”和“讲”的传统而言,说话简直就是小说家的天职。说话方式及意味的不同,不仅关联着小说家身份功能的变化,也折射出文学生活的变迁。20世纪以来,小说家最为特殊的说话方式是,以教师身份向以学生为主的听众讲授小说。借用毕飞宇新近出版的讲稿题名,我们可将那些由课堂讲授整理而成的出版物统称为“小说课”。
小说课的兴起,应归功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在以往的文学教育中,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虽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难做到亲密无间。小说课却几乎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三者间的交叉融合。讲授者的初衷虽不是讲成小说史,但在选讲经典篇目时,已无形中完成了类似文学史的筛选工作。课堂上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时刻要求讲授者兼具文学批评的眼光和文学理论的修养。也就是说,讲授者实际上身兼小说家、批评家、教育者等多重身份。当小说课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它的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而扩展至读者大众。在后续的传播中,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阅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
在当下的文学生活中,小说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首先,彰显独到眼光,丰富批评类型。小说课作为特殊形态的文学批评,乃是作家对作家的批评。这些批评文字未必都能达到“大师的批评”的理想境界,但至少都别开生面、引人入胜。比如,毕飞字从鲁迅的基础体温感知《故乡》就显示出独到的眼光和强劲的感悟力。在学院派批评大行其道的当下,这些情感饱满、文采灵动的文字,距离所谓的学理和逻辑相对较远,但也因此减免了空洞甚至僵化的风险。在当前批评园地中,富于真知灼见的小说课,有理由被视为珍稀品种。
其次,解析经典奥秘,点拨创作技法。小说家解读经典作品,不是从辨析经典的内涵、梳理经典的接受史入手,而是以创作经验直面经典本身。一部经典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用王安忆的说法,是由特殊的材料、思想和感情筑就的“心灵世界”;按李浩的看法,则是由幻觉、玄思以及省略、回旋感等打造的“魔法世界”。从文学教育的效果来说,小说课未必能直接造就优秀的小说家,但听者如有足够的天赋,必能从中领会创作技法,进而为自己的创作打开格局。
最后,倡导阅读风尚,重塑文学生活。小说课影响公众阅读的方式,既不是为经典祛魅,也不是戏说经典,而是精深阅读。纳博科夫曾说,成熟的、思路活泼的读者只能是“反复读者”。事实上,反复阅读不只需要付诸行动,更有赖于具有赏玩精品的趣味和心态。蒂博代认为,趣味是文学教育所无法教会的内容,但在我看来趣味仍有逐步培育的可能。真正阻碍精深阅读的,其实是读者的心态。在阅读载体日益多样化的当下,纯粹文字阅读的吸引力日渐流失,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突出病象。在此情境中,小说课所标举的专、精、深的趣味,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地扭转文学阅读的局面,但确有可能引领读者重新亲近经典。小说课若能坚守特色、持之以恒,必将为倡导阅读风尚做出更大贡献,有望重塑我们的文学生活。
(摘编自徐阿兵《“小说课”的兴起与文学生活的变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以来,小说家身份功能发生变化,文学生活发生变迁,小说家以教师身份向学生讲授小说,他们把课堂变为“小说课”。
B. 小说课是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交叉融合,讲授者讲的虽不是小说史,却要完成文学史的筛选工作。
C. 在当下的文学生活中,小说课对读者大众的文学阅读、文学消费、文学接受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D. 小说家对作品的解读,虽说不一定能达到“大师的批评”的理想境界,但能彰显小说家独到眼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小说课的重要意义与影响,论证思路清晰。
B. 文章阐述“小说课”文学批评的特点时,也指出了当下学院派批评的存在问题,具有辩证意味。
C. 文章以王安忆和李浩为例,论证“听者如有足够的天赋,必能从中领会创作技法,进而为自己的创作打开格局”的观点。
D. 文章借助“小说课”的概念,论证了“小说课”的兴起对文学生活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课”以经典名篇为对象,阐发小说创作的奥秘和阅读的乐趣,一经出版,接受对象就不再是学生听众,而是读者大众。
B. 小说课情感饱满、文字文采灵动,虽说距离所谓的学理和逻辑相对较远,但也因此避免了空洞甚至僵化的风险。
C. 一部经典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小说家从自身创作经验解读经典,同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作家对作品的诠释就不同。
D.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阅读载体也日益多样化,读者更青睐于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这就导致纯粹文字阅读吸引力的流失。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A项,“他们把课堂变为‘小说课’”是错误的。由原文“借用毕飞宇新近出版的讲稿题名,我们可将那些由课堂讲授整理而成的出版物统称为‘小说课’”可知,“小说课”是出版物,而不是课堂。
B项,“,却要完成文学史的筛选工作”是错误的。由原文“讲授者的初衷虽不是讲成小说史,但在选讲经典篇目时,已无形中完成了类似文学史的筛选工作”可知,讲授者在选讲经典篇目时,已无形中完成了类似文学史的筛选工作,而不是完成真正文学史的筛选工作。
C项,“小说课对读者大众的文学阅读、文学消费、文学接受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是错误的。由原文“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阅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可知,原文陈述对象是“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而不是“小说课”,属于偷换概念。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论证‘听者如有足够的天赋,必能从中领会创作技法,进而为自己的创作打开格局’的观点”是错误的。以王安忆和李浩为例是为了说明小说家以创作经验直面经典作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接受对象就不再是学生听众,而是读者大众”是错误的。由原文“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而扩展至读者大众”可知;接受对象包括学生听众。
B项,“但也因此避免了空洞甚至僵化的风险”是错误的。由原文“但也因此减免了空洞甚至僵化的风险”可知,“减免”不等于“避免”。
D项,“这就导致纯粹文字阅读吸引力的流失”是错误的。由原文“真正阻碍精深阅读的,其实是读者的心态。在阅读载体日益多样化的当下,纯粹文字阅读的吸引力日渐流失,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突出病象”可知,真正阻碍精深阅读的,其实是读者的心态,而不是读者更青睐于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事实证明,中医药一旦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必将丧失自我。因此,看待中医、运用中医、推广中医必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这些理论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眼下,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应该把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出来,整理收集保护起来,更好地传承下来,为人类健康造福。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中华文化。中医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摘编自2019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评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中药产业发展的“春天”里,中医药却遇到了“寒冬”。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医药法》已颁布实施。但是,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地位并未充分体现,歧视中医药、歪曲中医药、排斥中医药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中医药“被质疑、被辅助、被限制、被停用、被淘汰”等寒流阵阵来袭。
这反映对中医药的认知误区尚存。其一是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尤其是中药注射剂。而据国家药监部门发布的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药不良反应数量占比一直在17%上下,仅为化学药品的四分之一,且许多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并非药物本身所致,而是缺少临床用药指导原则、不合理使用等;其二是将中药主要作为辅助用药;其三是临床中以现代医学思维模式来使用中药,普遍存在按病种选药和辨证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以高质量标准化突破困境》)
材料四:
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原材料的输出地和最大的消费国。然而,目前,中医药传统经典名方却被不少国外公司无偿占有。他们通过合作、收购、兼并获得中国的中药知识产权,在所在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
尽管保护传统知识已成国际共识,但现状颇为尴尬、而中医药传统知识多处于公开状态,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强调保护新颖性和创新性,无法有效保护传统中医药。统计显示,我国不少现代中药没有申请专利。因为申请专利意味着将方剂全部公开,他人只要在现有方剂基础上稍作改动,就可能得到一个新的方剂。不公开方剂难以获得专利,公开了则可能导致方剂价值受损,这是中医药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只保护结果创新,不保护资源来源。因此,唯有从源头上保护好中医药的知识理论体系,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例如,地黄丸家族由六味地黄丸加减而来。只有保护好制备六味地黄丸的“理和法”,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等“方和药”才会不断涌现。如果只保护“方和药”,不保护“理和法”,中医药创新的源头就会枯竭。与其下游拦坝,不如上游开源,对中医药经典名方形成“从头至尾”的整体保护,保护好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
(摘编自2020年01月17日人民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技术不断发掘出来,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B. 2015年到2019年,我国中成药产量增加,行业加工收入持续增长,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增量起伏变化显著。
C. 中医药“被质疑、被辅助、被限制、被停用、被淘汰”是因为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临床中以现代医学思维模式来使用中药。
D. 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产业之一,发展中医药有利于经济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百年来,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的原因主要是西医不断发展,而中医治疗过程较长且疗效不如人意。
B. 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中医医术方可生生不息。
C. 中药不良反应数量仅为化学药品的四分之一,许多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是缺少临床用药指导原则以及不合理使用造成的。
D. 随着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不断增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市场规模将会相应扩大中医药行业也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6. 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哪些困境?如何振兴中医药行业?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4. D 5. A
6. (1)面临困境: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中医药传统经典名方被外国公司无偿占有,外国公司获得中药知识的知识产权,在所在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中医药被歧视、歪曲、排斥,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存在误区;中医药传统知识多处于公开状态,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无法有效保护。
(2)振兴举措:把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整理、收集保护,更好地传承;从源头上保护好中医药的知识理论体系和知识产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用法律为中医药发展保驾护航;积极推广中医药,消除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误区。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也得到了发展”错误,材料一说是“眼下,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
B项,“2015年到2019年,我国中成药产量增加,行业加工收入持续增长”错误,根据图表一反映可知,中成药的产量有增有减;“行业加工收入”属于无中生有。
C项,“中医药‘被质疑、被辅助、被限制、被停用、被淘汰’是因为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错误,这是认识的误区,材料三“而据国家药监部门发布的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药不良反应数量占比一直在17%上下,仅为化学药品的四分之一,且许多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并非药物本身所致,而是缺少临床用药指导原则、不合理使用等”,可知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数量仅为化学药品的四分之一。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中医治病过程较长且疗效不如人意”错误,无中生有。相关信息材料一“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面临困境:“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即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目前,中医药传统经典名方却被不少国外公司无偿占有。他们通过合作、收购、兼并获得中国的中药知识产权,在所在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即中医药传统经典名方被外国公司无偿占有,外国公司获得中药知识的知识产权,在所在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地位并未充分体现,歧视中医药、歪曲中医药、排斥中医药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这反映对中医药的认知误区尚存。其一是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即中医药被歧视、歪曲、排斥,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存在误区;“尽管保护传统知识已成国际共识,但现状颇为尴尬、而中医药传统知识多处于公开状态,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强调保护新颖性和创新性,无法有效保护传统中医药”,即中医药传统知识多处于公开状态,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无法有效保护。
振兴举措:“我们应该把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出来,整理收集保护起来,更好地传承下来,为人类健康造福”,即把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整理、收集保护,更好地传承;“因此,唯有从源头上保护好中医药的知识理论体系,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即从源头上保护好中医药的知识理论体系和知识产权;“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医药法》已颁布实施”,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用法律为中医药发展保驾护航;“而据国家药监部门发布的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药不良反应数量占比一直在17%上下,仅为化学药品的四分之一,且许多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并非药物本身所致,而是缺少临床用药指导原则、不合理使用等;其二是将中药主要作为辅助用药;其三是临床中以现代医学思维模式来使用中药,普遍存在按病种选药和辨证不足的问题”,即积极推广中医药,消除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误区。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汤世杰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现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内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柱香。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嶂。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飚。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热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秭归”的全部历史,都隐藏在这一地名之中。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下文作铺垫。
B. 第④段运用补叙,作者回忆参加端午诗会情形,说明世界至今还迷失方向,表达迷失自我的复杂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C. 作者热情地讴歌了屈原,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秭归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给人鲜明的艺术感受。
D. 本文记叙与抒情相结合,运用想象等手法,长短句错杂,整散句结合,体现散文语言之美,体现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8.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9. 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祭奠屈原的仪式?请结合全文来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7. B 8. (1)结构上,呼应开头,结构严谨,开篇写回到秭归,最后离开秭归,相互照应。
(2)内容上,写作者参加三闾骚坛诗会后,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创作仿楚辞的习作。
(3)效果上,结尾言志,升华情感,深化主题,表明作者已从极度的自我迷失中找到心灵归宿。
9. (1)描写对屈原庙招魂的陈设、吟诵招魂诗等仪式,表达了秭归人民对屈原的肃穆、隆重、庄严的纪念。
(2)通过自己参加祭奠仪式受到的震动和感悟,表达对屈原纪念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招魂的要义在于一种宗教般的咏唱和呼唤来重现屈子的诗意,在于对真善美的诗意价值的追寻。
(3)对屈子诗魂的呼唤,可以让精神处于流放与漂泊的后人完成心灵与肉体的回归,归于大地、诗意和生命。表达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之情,对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第④段运用补叙”错误,应为插叙。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即结构上,呼应开头,结构严谨,开篇写回到秭归,最后离开秭归,相互照应。“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结合“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可知内容上,写作者参加三闾骚坛诗会后,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创作仿楚辞的习作。“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即效果上,结尾言志,升华情感,深化主题,表明作者已从极度的自我迷失中找到心灵归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然后归纳。“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嶂。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即描写对屈原庙招魂的陈设、吟诵招魂诗等仪式,表达了秭归人民对屈原的肃穆、隆重、庄严的纪念。“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即通过自己参加祭奠仪式受到的震动和感悟,表达对屈原纪念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招魂的要义在于一种宗教般的咏唱和呼唤来重现屈子的诗意,在于对真善美的诗意价值的追寻。“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即对屈子诗魂的呼唤,可以让精神处于流放与漂泊的后人完成心灵与肉体的回归,归于大地、诗意和生命。表达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之情,对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
【点睛】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阅读这类文本一定要掌握答题方法,并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
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
”咸在位多所执正……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
又议移县狱于郡及二社应立,朝廷从之。迁尚书左丞。时太宰、汝南王亮辅政,咸致书曰:“咸以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伊周②之事。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人而乐祸,其可极乎!作此者,皆由东安公,谓殿下至止,当有以正之,正之以道众亦何所怒乎,众之所怒在于不平耳。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窃以为忧。”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
【注】①毛玠:三国时期的人物,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②伊周:指伊尹和周公旦。
【乙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0. 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
B. 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
C. 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
D. 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爵,爵位,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中国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 诏,告知之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后专指帝王或朝廷官员的文书命令。
C. 尚书左丞,官名,东汉始置,居尚书右丞上,总领尚书台庶务,主管吏民章奏及台内小吏。
D.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后人将其视为宗师。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加以发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咸直言敢谏。他上书陈事,以陛下虽日理万机、操劳辛苦,可国家仍不富足、百姓仍不富裕来劝诫晋帝要集中精力振兴军国、重视农耕。
B. 傅咸针砭时弊。他反对奢侈之风,以先王时吃肉穿衣都有定制为例,规劝君王要戒奢侈,并指出了奢侈所造成的浪费比天灾还要严重。
C. 老子在看到事物一面的时候,常常能够关照到跟它相反相成的另一面,在看待问题、因应问题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前瞻性。
D.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一年收成不好便有饥饿的人,这的确是因为官员太多事务冗杂,免除徭赋的人又多又滥,蚕食侵占的人多而务农的人少。
(2)(“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圣王”不是一个人的称谓,“圣”作“臣”的宾语,“王”作“孺子”的主语,需断开,“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意思是“何况我不是圣人,君王也不是小孩”,可排除A、B两项;
“乐”是喜欢,作“国有祸”谓语,“莫不乐国有祸”意思是“就没有人不喜欢国家有灾祸”,可排除C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秦汉后专指帝王或朝廷官员的文书命令”错误,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误,《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由此可知,“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岁”,年;“登”, (谷物)成熟丰收;“诚”,的确,确实;“由”,由于,因为;“殷”,多;“猥滥”,多而滥。
(2)中,“其”,代词,代“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曰”,的,叫做;“赘形”,身体上的肉瘤;“物或恶之”,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不处”,不居于。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甲文
傅咸字长虞,刚强率略,有高尚的节操。喜欢写文章,虽然文采不够华美艳丽,但其言论成为规诫之言,可作为借鉴。颍川的庾纯常常感叹说:“傅长虞的文章接近诗人的创作啊!”
咸宁初年,继承父亲的爵位,担任太子洗马,多次升迁官至尚书右丞。当时晋武帝留心政事,下诏访询朝廷大臣有关国政的利弊得失。傅咸上书说:“陛下身处最显贵的地位,却重视百姓的事,亲自处理各种重要事务,操劳到太阳偏西。从前的帝王,亲自履行俭约的品德,为天下谋利,也没有超过陛下的。但是自泰始初年创立基业到如今,十五年了,可国家不够富足,百姓不够富裕,一年收成不好便有饥饿的人,这的确是因为官员太多事务冗杂,免除徭赋的人又多又滥,蚕食侵占的人多而务农的人少。”傅咸在任时多能秉公行事……
傅咸因为世俗奢侈,又上书说:“我认为衣食很难生产,而使用不节约,没理由不匮乏。所以先王教化天下,吃肉穿帛,都有定制。我私下认为奢侈造成的浪费,比天灾还厉害。下令让各部用心,都像毛玠一样,风俗的改变,不是困难的事情。”
又建议把县里的监狱移到郡以及应当建立二社,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升任尚书左丞。当时是太宰、汝南王司马亮辅佐朝政。傅咸致信说:“我认为太甲、周成王时值年幼,所以有伊尹、周公旦辅政的事情。圣人尚且免不了被怀疑,何况我不是圣人,君王也不是小孩,怎么可以仿效伊尹、周公旦的旧事呢!没有功劳却厚加封赏,就没有人不喜欢国家有灾祸,(因为)灾祸兴起又会让人有大功可邀了。人们以祸乱为乐,哪还有个极限呢!这种做法,源自东安公。我认为殿下就任后,应当有所纠正。用正确的方法纠正,众人还有什么气愤的呢?大家之所以气愤,在于不公平罢了。我愚钝,不只是失望而已,还私下感到忧虑。”吴郡的顾荣时常给他的亲友写信说:“傅长虞担任司隶,刚毅正直、忠诚果敢,弹劾纠察大胆惊人。他虽然不是全才,而在忠诚方面却十分可贵。”元康四年(294)死在官任上,终年五十六岁。
乙文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认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张谓
铜柱朱崖道路艰,伏波横海旧登坛。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风寒。
由来此物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铜柱:汉伏波将军马援曾率兵南征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朱崖,今海南省琼山县一带。汉马援曾为伏波将军,韩说曾为横海将军,两人都曾率兵南征。獬豸冠:御史所服之冠,獬豸,类似羊的神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铜柱”“朱崖”代指穷荒僻壤、道路阻险而遥远的南方,在这暗指杜侍御出使的地点。
B. 颔联以“珊瑚树”与“獬豸冠”对举,互文见义,写这些珍贵的东西以此来显示汉唐国力强盛。
C. 颈联详写险远难行,情景交融,马精疲力尽,还要爬山涉水,船,孤帆无伴,还要冲波鼓浪。
D. 全诗紧扣御史职责和其卑鄙行为,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增强了感染力,起到辛辣讽刺的效果。
15.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4. B 15. (1)“戏赠”,明为随便,实则是一种巧妙的讥刺,讽侍御兼以讽君。诗歌借古讽今,伏波将军、横海将军南征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如今杜侍御到了那里却是为了攫取贡物,取悦皇帝;南越人如果心甘情愿向朝廷进献礼物,何必万里迢迢前去索要?尾联表面上为粉饰朝廷、为君王开脱,实则寓含更深刻的讽刺。
(2)对地方官员以进贡芳物为名分,行市恩买宠之实的讽刺;对老百姓的同情。诗歌极写愁畏之状,通过路途之险远,运送贡物之辛劳表达恻隐之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写这些珍贵的东西以此来显示汉唐国力强盛”错误,三四句是从正面进言,远方贡物,不该强取。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通往铜柱朱崖的道路艰险崎岖,登坛封拜的伏波横海曾效驰驱。百越的土人自愿进贡珊瑚宝树,汉代的使者何劳又去辨诬洗污。奔驰山中的驿马担心日已向暮,航行江上的孤舟生怕遇上风雨。这些珍奇宝物从来都很难得到,只恐贤明的君主顾也不肯一顾。《杜侍御送贡物戏赠》是唐代诗人张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讽刺地方官员以进贡方物为名,行市恩买宠之实的诗,词微义显,言正行方,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意思是说,远方贡物,不该强取。首二句由怀古领起。“铜柱”“朱崖”,暗指杜侍御出使的地点,这个地方正是当年伏波将军(马援)、横海将军(韩说)拜将坛、征讨东越之地。言外之意,历史上的两位战将,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才到了那里,功彪千载,名垂青史,如今杜侍御为了攫取贡物,取悦皇帝,也到了那里,孰公孰私、孰尊孰卑,两相对照,泾渭分明。若说一二句是侧面讽谏的话,三四句就是从正面进言。意思是说汉唐国力强盛、为其威望所折服,南越人自会心甘情愿向朝廷进献像珊瑚树那样的珍贵礼物,又何必劳驾杜侍御不辞辛劳、万里迢迢前去亲自索要。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杜侍御冒险而夺取贡物,未必能取悦皇上。五六句承首句,突出“道路难”三字。马精疲力尽,还要爬山涉水,唯恐太阳下山赶不及路程;船,孤帆无伴,还要冲波鼓浪、冒着春寒艰难行驶。两句将杜侍御为逢迎,不惜一切代价的为人及其心理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七八句,以反言若正的笔法,表面上为粉饰朝廷、为君王开脱,实则寓含更深刻的讽刺。从“多恐”二字里透露了这一消息,可谓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全诗紧扣御史的职责和其卑鄙行为,表达了诗人的厌恶之情。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直接表达自己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精神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一诗中表现人性情怪癖只因沉溺于佳句,若诗句不能打动人就至死不罢休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梁惠王下》体现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天下有道 (2). 丘不与易也 (3). 为人性僻耽佳句 (4). 语不惊人死不休 (5). 乐以天下 (6). 忧以天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道、丘、易、僻、耽、佳。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一直以来,无论是“港独”势力、香港反对派还是他们背后的“洋主子”都很清楚,“港独”既无道义支撑,也无法理依据,更无现实可能,既不会被国际上认可,也不可能得到香港市民支持。在一次次社会事件中,( ),不失时机贩卖“港独”主张。
中央制定“港区国安法”的决定,彻底打碎“港独”势力的美梦。既然渐进夺权无望,干脆彻底亮出底牌垂死一搏,用“揽炒”搞乱香港,为外部势力干预制造口实。他们煽动组织的非法集会不仅血腥暴力,而且开始更加赤裸裸叫“港独”,扯旗子、喊口号,一副末路疯狂的“揽炒”样子。“港独”势力唯一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干预上,称美国会扩大制裁到整个中国,厚颜无耻地恐吓香港市民,狐假虎威地威胁中央
。这充分证明,香港国安立法打到了他们的痛处,是拔除这些“毒瘤”的关键一招。这些连“香港”的英文字母都拼不全、中文口号都写不对的人,完全是一群不学无术的反智主义者,大限将至,还指望“洋主子”为他们火中取栗,岂非可笑至极?
(摘编自2020年05月28日人民日报)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以民主、自由、人权作幌子迷惑市民,大肆煽动反中仇中。
B. 他们大肆煽动反中仇中,以民主、自由、人权作幌子迷惑市民。
C. 一些市民不断被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幌子迷惑,反中仇中。
D. 一些市民受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幌子迷惑,反中仇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港独”势力唯一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干预上,称美国会扩大制裁到整个中国,厚颜无耻地恐吓香港市民,狐假虎威地威胁中央。
B. “港独”势力唯一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干预上,厚颜无耻地恐吓香港市民,狐假虎威地威胁中央,称美国会扩大制裁到整个中国。
C. “港独”势力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外部干预上,厚颜无耻地恐吓香港市民,狐假虎威地威胁中央,称美国会扩大制裁到整个中国。
D. “港独”势力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外部干预上厚颜无耻地恐吓香港市民,称美国会扩大制裁到整个中国,狐假虎威地威胁中央。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毒瘤”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 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语境可知,前后句主语是“港独”分子,那么此处句子的主语应该也是“港独”分子,可用代词“他们”指代,据此可排除C、D两项;
B项,语序不当,“港独”分子“以民主、自由、人权作幌子迷惑市民”的目的是“煽动反中仇中”。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第一个问题是语序不当,“唯一把希望”应为“把唯一希望”;第二个问题“称美国会扩大制裁到整个中国,厚颜无耻地恐吓香港市民,狐假虎威地威胁中央”语序不当,应改为“厚颜无耻地恐吓香港市民,狐假虎威地威胁中央,称美国会扩大制裁到整个中国”
A、B项语序不当,“唯一”修饰“希望”;
D项,“美国会扩大制裁到整个中国”为“港独”势力威胁的内容,应该放在“狐假虎威地威胁中央”之后,排除D项。
故选C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然后把握标点符号的常见误区,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毒瘤’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
文中“毒瘤”,恶性肿瘤,常比喻对社会构成危害的人,在此并非实指,指的是“港独”势力,引号是表示特定含义。
A项,“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
B项,“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引号的作用是表述特定含义;
C项,“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引号是引用话语的作用;
D项,“文明”,引号是表示讽刺或嘲笑的作用。
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令人关切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无数中外科学家正在努力,(2)___________________,但动物种质资源的保存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其中很多物种,我们没办法进行迁地保护,(3)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需要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生物物种、不同的情况辩证施策,不能采取同一种模式。
【答案】 (1). 人类的活动正在导致生物的物种迅速减少。 (2). 试图用生物技术拯救濒危、极危物种 (3). 只能以划定综合保护区的方式进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句,把握句式、句意,最后根据这些拟写句子。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生物多样性”。
第一处,前面先说“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接着以“但”进行转折,结合后面的内容可知,此处应是说人类活动导致生物物种迅速减少;
第二处,前面说“为此,无数中外科学家正在努力”,后面应该是具体的做法,即用生物技术拯救濒危、极危物种;
第三处,前面说“其中很多物种,我们没办法进行迁地保护”,后面说“这就需要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生物物种、不同的情况辩证施策”,可见横线处的内容应该是说如何进行保护,即“以划定综合保护区的方式进行”。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据“中国探月工程”官方消息,在过去的500天里,“玉兔二号”月球车累计行驶里程447.68米,目前距着陆器292米,期间实施了岩石探测、车辙探测、撞击坑探测等科学探测试验;利用测月雷达就位探测数据,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阐述了其物质组分与演化机制。此外,“玉兔二号”月球车还利用红外成像光谱仪的就位光谱探测数据,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验证了月幔富含橄榄石,加深了人类对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
【答案】(1)“玉兔二号”月球车进行科学探测;(2)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质分层结构;(3)揭示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验证月幔富含橄榄石。
【解析】
【详解】本题实际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先将文段划分层次,然后抓住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同时回答此类题型需注意字数要求。
本语段共三句话,都在围绕“玉兔二号”月球车来说,第一句话主要说“玉兔二号”月球车实施了岩石探测、车辙探测、撞击坑探测等科学探测试验,第二句话主要说“玉兔二号”月球车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第三句话主要说“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验证了月幔富含橄榄石。因为有字数上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修饰性成分去掉,概括出主要信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黄文秀,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倾力扶贫,全村103户贫困户现已大部分脱贫。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
(2)2019年清明前夕,四川省凉山火灾27名消防战士殉职,其中1名80后,24名90后,2名00后。
(3)2000年出生的刘家怡是名护士,2020年月9日随广东省医疗队增援湖北,投身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战疫现场,“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个孩子了”一句话脱口而出。很多网友因为这句话,感到无比心疼,也无限钦佩。
假如你所在的学校组织主题为“点亮青春,不负韶华”的“学子论坛”,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内容丰富: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9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今日长江后浪 明朝盛世先锋
1919年,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坐标上谋划自己的未来。我想不管是谁,他们的青春都应与国家、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
为什么大家如此热衷于谈今日之中国?因为国家富强生活安定你却未为此流血牺牲;为什么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燃爆了朋友圈?因为他们替你们扛起了中国;为什么你为凉山大火惋惜许久?因为你看到了真的有人愿意舍家为国。你为他们震撼、为之感动,可曾想过,若有一日流血拼命,你是否愿意上前。
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有关”,无数人对此做出了生动的诠释。58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人扎根塞罕坝,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在风沙肆虐的的茫茫荒原创造了绿色事业;2019年国庆前夕,中国女排以11连冠的骄人战绩赢得女排世界杯比赛。女排姑娘的成就,显露出祖国至上、顽强拼搏的王者风范,也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的生动见证。正是凭着这一种对祖国与事业的热爱,女排姑娘一次次“在低谷中奋起,从不放弃,面对强敌出手,永不言败”。她们的精神超越了体育,她们是国家的英雄!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作为青年的我们应当具有为祖国奉献的使命意识,为社会担当的责任意识。君不见边疆战士寒风凛凛下保家卫国,君不见排雷英雄危急情形前主动担当,君不见医护人员战病毒救患者疲惫不堪以地为床……同样为青年,我们也许听说过他们的感人事迹但却从未亲身体验过,那么还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为什么不以他们为榜样,以更远大的志向,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
青年一代的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心有他人,怀揣梦想,让自身的完美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舞台,让我们为时代的幸福增色,用青春的热血,谱写人生,唱响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
今天,面对新世纪的我们责任重大。我们应该努力成为鲁迅所说的创造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代。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青春热血献祖国,顽强地努力,无私地奉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让我们点亮青春,成就自我,领航未来,融入时代的星空,做一颗闪耀的小星星。
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共提供了三则同质材料,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同时,本题规定了发言稿的使用场合是“学子论坛”,须体现“论坛”主题“点亮青春,领航未来”。学生在写作时要突出“点亮”“领航”这几个关键词,突出青年的发展与时代坐标的关系,体现青年应有的人生追求与素养,弘扬正能量。
参考立意:
1.点亮青春,领航未来。
2.在时代坐标上谋划未来。
3.我的爱好也是国家需要。
4.让国家需要领航青春的方向。
素材积累:
1.青年如出土之新芽,清晨之微光,是新时代的成长者,更是未来的领航者。正值青春的我们应树立更高的志向与理想,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不负青春不负卿。
在危急的疫情期间,众多90后、00后勇敢担当,驰援一线;在科技的最前沿,国产C919大型客机研发组平均年龄不足35岁;在世界的大舞台,中国19岁选手斩获世界技能大赛金奖……吾辈同为青年,理应有着更高的情怀,在思考自己人生规划时,将社会,国家放于自己心中重要的地位,向当代青年楷模学习,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
2.为热爱,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黄文秀,选择回到家乡支援建设。她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帮助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在黄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黄文秀在她的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黄文秀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热爱和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
青年一代的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心有他人,怀揣梦想,让自身的完美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舞台,让我们为时代的幸福增色,用青春的热血,谱写人生,唱响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
3.再渺小的灵魂,骨血里流淌的都是中国的山河。今日之一切,皆为前辈拼命之、奋斗之、取舍之。吾辈安能坐享其成!非典到新冠中国的进步,不过是当年青年一代舍身为国而为之,进步的中国是压着无数英烈的墓碑颠簸向前。而我们若一直随波逐流,他日之中国又将因何湮灭?理科学习世界的原理,推动中国科技永攀高峰;文史使人睿智,通古今、晓旧事,传统文化永远是中华民族兴旺的根基。无论选择何种科目,考取了怎样的大学,未来月薪几多,是尚能温饱还是尚有余闲,是坐在陆家嘴还是奋斗在脱贫一线,中国,需要你那颗为之奉献的心,需要你时刻准备着。
层次分析: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我想不管是谁,他们的青春都应与国家、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
第二段:排比设问,排山倒海,直逼心灵深处;情境假定,给你另一重舍身为国的体验。
第三段:以塞罕坝人和中国女排的事例来论证青春应与国家、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
第四层:列举边疆战士、排雷英雄、医护人员的事例来论证作为青年的我们应当具有为祖国奉献的使命意识,为社会担当的责任意识。
第五层:进一步来说明青年一点的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第六层:总结全文,呼吁当代青年点亮青春,成就自我,领航未来,融入时代的星空。
相关文档
- 安徽省1号卷A10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2021-06-0426页
- 安徽蚌埠市教师2020届高三“我为高2021-06-0417页
- 江苏省苏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2021-06-0418页
- 2020届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2021-06-0429页
- 【语文】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92021-06-0421页
-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二2021-06-048页
- 2018-2019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2021-06-0421页
- 【语文】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2019-22021-06-0412页
-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大名县一中高2021-06-0416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9实用2021-06-04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