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安徽省1号卷A10联盟高三上学期摸底语文试题
巢湖一中 合肥八中 淮南二中 六安一中 南陵中学 舒城中学 太湖中学
天长中学 屯溪一中 宣城中学 滁州中学 池州一中 阜阳一中 灵璧中学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寅格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拜遇黄石公等就颜具艺术想象的意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历史想象。
B. 胡适“祖孙方法”与李大钊将历史和社会相结合观察人间之法并无不同。
C. 司马迁叙述某些事件时运用的记史方法,与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
D. 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抓住只言片语比附史事,添枝加叶,对治学是有害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亮出自己的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B. 文章先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再论述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逻辑清晰
C. 文章比较并分析了历史想象和艺术想象之间的相似和不同点,辩证色彩鲜明。
D. 文章通过引述中西相关理论及名言,并结合典型事例阐释道理,颇具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思想”,有所发现。
B. “想象的共同体”借助相互连接的意象构成一个整体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了
C. 学者陈寅的历史想象力是经过训练养成的因而其艺术想象力不像曹雪芹那样“天马行空”,更无拘无束。
D. 有深人而巧妙的推论,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将事实纳人假想的框架中,这应成为治学者牢记的“信条”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B项,“并无不同”错误,李大钊的观点只涉及人间的“过去”和“现在”,胡适“祖孙的方法”则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二者有明显的区别。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B项,“文章先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再论述……”错误,逻辑错误,应当是“先论述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再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B项,“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了”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他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可见“存在”先于“想象”,而“想象”只是为了“把握(想象共同体)”。
C项,“因而其艺术想象力不像曹雪芹那样‘天马行空’”错误,“因而”强加因果。
D项,“将事实纳人假想的框架中”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以防止将适时纳入假想的框架”。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记者3月31日从中国大洋协会了解到,我国科考队员近日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这一发现刷新了我国和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的新纪录。
科考队员是在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第五航段暨中国大洋46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中获此发现的。根据对沉积物现场元素测试数据、浅地层和多波束测量资料综合分析,科考队在东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内初步划分出了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这是国际上首次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发现大范围富稀土沉积,为在该区域深入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和相关环境研究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经过科学家前期研究,我国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初步划分出了4个富稀土成矿带,提出了全球12个深海稀土资源潜在富集调查区,并对全球海底稀土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估。目前,我国在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先进之列。
(摘编自《我国首次在东南太平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
材料二:
中国一直无法自主决定稀土的产量、出口额与价格。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近10倍,但平均价格几乎缩水六成以重要的军工原料碳酸饰为例,2012年7月包头碳酸稀土价格为6.8万元/吨,而2013年7月其价格下跌至2.7万元/吨,跌幅达到60%,可见中国对价格的调拉成效微弱。由于世界高尖端经济与军事工业严重依赖中国的稀土出口因而每当中国试图调控价格或削减出口量时,其他利益攸关国往往联合反对并威胁报复,致使中国不得不在权衡后做出妥协。加之中国国内出口商不计环境成本无序出口相互恶性竞争国内稀土产业整合困难。中国在世界稀土市场内外交困,导致定价权旁落。尽管中国积极采取稀土出口配额管理,但实质上无法阻止国内稀土资源大量外流,反而引起稀土走私现象。至今,中国稀土贸易仍处困境之中,贸易劣势仍未得到改善。
(摘编自李宏《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中国稀土产业的经济外交策略》
材料三:
主持人:徐光宪院士在七十年代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对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做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这一理论在今后工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严纯华:首先,从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时代选今,从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和认识元素本身的发展来说,稀土家族是最后一个被关注的元素家族;其次,过去几十年间,几乎每隔5至10年稀土科技都有重大的发现和技术突破,这些发现和突破不仅促进了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发展,也深深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再次,稀土与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能源、环境和信息等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目前稀土采选冶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挑战,也是我们的研究机遇。从稀土研究本身来讲,人类发现稀土至今已有200多年,但真正系统地开展稀土本征性质研究也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很多理论和技术问题都有待解决。
过去30年,因中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发达国家依赖中国价廉物美的稀土产品,形成了稀土资源开采和分离方面的人才和技术断层目前中国在稀土采选冶技术上具有优势,支撑了全球95以上的需求量,但是在稀土的高、精、尖和特殊用途的材料方面,中国还依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距离,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既有优势,高效利用资源,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加快稀土研究的步伐,在稀土资源高效、绿色利用和高端应用的核心技术方面做出更具价值的探索和成果。
(摘编自《稀土纳米功能材料的领跑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先生访谈》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考队在东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内初步划分出面积150万左右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之后提出了全球12个深海稀土资源潜在富集调查区.
B. 在稀土的产量、出口额与价格方面,中国一直无法自主决定,有的稀土价格曾在一年之间跌幅达六成,可以看出中国对价格的调控成效微弱。
C. 在众多元素家族之中,稀土家族虽然是最后一个受到关注的,但是过去几十年间稀土科技有重大发现和技术突破,深深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
D. 发达国家在稀土资源开采和分离上存在人才和技术断层,与它们对中国稀土产品的依赖有关,这印证了中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客观地介绍了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第五航段暨中国大洋46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中所取得的最新成就。
B. 国内出口商在稀土出口上恶性竞争,以及稀土利益攸国的联合反对与威胁报复,使得中国在世界稀土市场内外交困,导致稀土定价权旁落。
C. 解决稀土在采选冶过程中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推翻近五十年前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以便真正系统地开展稀土本征性质研究。
D. 为缩小在稀土高、精、尖和特殊用途的材料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科学家应加快研究步伐,在核心技术方面做出更具价值的探索和成果。
6. 发展国内稀土产业,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C
6. ①从资源上看,要加强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加快寻找富稀土成矿带;②从技术上看,要提升稀土资源高效、绿色利用水平,发展高端应用的核心技术;③从贸易上看,要整合国内稀土产业,借助经济外交策略走出稀土贸易困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A项,“科考队在东南太平洋的深海盆地内初步划分出面积150万左右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材料一,“科考队在东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内初步划分出了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C项,“需要推翻近五十年前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以便真正系统地开展稀土本征性质研究”错误,材料三与之有关信息,“‘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对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做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目前稀土采选冶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挑战,也是我们的研究机遇”,并未涉及推翻“稀土串级萃取理论”。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材料一“我国科考队员近日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这一发现刷新了我国和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的新纪录”“目前,我国在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先进之列”材料三“过去30年,因中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发达国家依赖中国价廉物美的稀土产品,形成了稀土资源开采和分离方面的人才和技术断层目前中国在稀土采选冶技术上具有优势,支撑了全球95
以上的需求量,但是在稀土的高、精、尖和特殊用途的材料方面,中国还依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距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加快稀土研究的步伐,在稀土资源高效、绿色利用和高端应用的核心技术方面做出更具价值的探索和成果”等等,从中在资源、技术、贸易三个方面分点整理。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心
邢庆杰
太阳刚落山,千户营派出所指导员钟方格就接到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的指令,要他组织全所所有干警、辅警在晚上8点前到局里集结。
千户营是本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离县城40多公里,全是窄窄的乡村公路,没有一个小时到不了。自从李所长半个多月前被局里抽调到外地执行任务,所里的工作一直由钟方格负责。他当即把所里的十几个人召集起来,分乘三辆车赶赴县公安局。
今天又是什么任务呢?钟方格脑子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作为刑警出身的资深警察,他多次被抽调参加紧急行动,因此他知道,只有集合起来,把手机都收上去以后,才会知道行动地点和目标。
一个小时后,钟方格接到了具体的抓捕任务,去端一个涉毒的地下酒吧。
行动起初很顺利,钟方格他们从前后两边同时破门而入,把七八个正在吞云吐雾的人堵在了屋子里。
“蹲下蹲下,抱头抱头!”
在一片嘈杂声中,钟方格看到了一个人,脑袋“嗡”地响了一下,暗叫:真倒霉。
那个人既不抱头,也不蹲下,他安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吸着一支烟。竟然是县公安局新到任的副局长刘东来。
见他不配合,一个民警拿出了手钱。
怎么办?钟方格的大脑急速运转起来。
钟方格原是刑警大队的一名中队长,参加工作以来,屡次立功,本来前途一片光明。6年以前,他打掉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团伙,团伙的头头,竟然是局长的表侄,局长让他想办法给表佳脱罪,但当时已经铁证如山,他不愿昧着良心办假案冤案,最后局长的表侄被判了10年。事后不久他竟被派到偏远的千户营派出所,成了一名普通干警。几年来,他一直被穿小鞋,几次升职的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直到去年,那个局长被“双规”,新来的陈局长上任,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才把他提拔为派出所指导员。最近,局里空出一个刑警大队长的位置,听说要搞竞争上岗,钟方格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偏偏这个刘副局长就是分管刑警大队的,今天要是得罪了他,恐怕这次竞争上岗又没戏了。唉!刘局长怎么会有这么个恶习呢?
钟方格的这些思想纠结,只在电光火石之间。他下了抓捕决心的时候,那个民警已经给刘东来戴上了手钟方格大喝了一声,都带走!
刘东来冷漠地扫了他一眼,顺从地和其他“瘾君子”一起被押了出去。
钟方格把抓捕的人员全部押送到局里,关进拘留室就算完成了任务。
他在公安局院子里转了好几圈,纠结了一阵子觉得还是应该把刘东来的事儿给一把手汇报一下。
陈局长上任以来,只要晚上有行动,他肯定在办公室值守,随时听取汇报下达指示。
他敲了门,刚进了陈局长的办公室,就听到有人喊道,钟大指导员回来了刚才好威风呀!
竟然是刘东来!正坐在陈局长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冲他微笑。
他吓了一跳,问,你你是怎么跑出来的?
陈局长笑了笑说,提前没有告诉你,今天晚上刘局是卧底,是配合你们行动的,要不,你怎么会抓得这么准?
钟方格恍然大悟,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不好意思地对刘东来说,刘局,对不起,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个小案子,您会亲自去卧底。
陈局长哈哈大笑了两声说,刘局可不是专门为了去做卧底,主要的,是对你进行了一场特殊考察呀!
钟方格的汗都要下来了,今晚的行动,竟然包着对自己的考察好悬呀……
陈局长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方格同志我知道你以前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我想了解一下,你经历了那一次不公理之后,还有没有保留那一颗初心。
刘东来过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方格老弟谢谢你,你给我们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钟方格心情骤然舒朗起来,他大着胆子问领导那这次竞争上岗,什么时候开始?
陈局长和刘东来相视一笑,几乎同时说,已经结束了,钟方格同志,祝贺你!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5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巧设悬念,县公安局调派指导员钟方格组织人员到局里集结,他是何许人,为何要派他,这些疑问既激发读者兴趣,又引出下文的相关情节。
B. 小说叙述钟方格打掉拦路抢劫团伙的经历;以及后来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又从侧面反映了现实发人深思。
C. 小说善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在抓捕过程中钟方格看见副局长后,作者仅用“暗叫:真倒霉”五个字,就将钟方格当时复杂的心理表现出来
D. 在情节安排方面,作者采用了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方式,使小说打破了时空界限,过去和现在有机结合,这是小说叙事方式上的一个颇具匠心的特点。
8. 小说中钟方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有并行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钟方格是一位多次参加紧急行动,屡次立功的资深警察。他执法公正,不徇私情,做事严谨。虽曾遭受不公正待遇但仍不改初心。在打掉拦路抢劫团伙案中,即使团伙头是当时局长的表侄,钟方格仍严格执法,不徇私情。经受了一系列不公正待遇,在抓捕涉毒行动中,发现副局长也在被堵人群中,短暂的思想纠结后,仍实施抓捕,并将此事主动向局长汇报。
9. 两条线索:一条是钟方格待人执行端涉毒地下酒吧任务;一条是县公安局为竞争上岗进行的特殊考察。好处:①两条线索并行,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更好的表现小说的主题;②两条线索中,人物表现得到全方位透视,人物形象更丰满,人物性格更突出。③两条线索以“带走刘东来”为交织点,把本部相关的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使小说情节更集中紧凑。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C
项,“小说善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错误,心理描写很多,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文章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暗叫:真倒霉”属于心理独白。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本题主人公钟方格是一位警察,并且“屡次立功”。通过插叙可知,六年前因为“他不愿昧着良心办假案冤案”,抓捕了“局长的表侄”,并且判了刑,被“派到偏远的千户营派出所,成了一名普通干警”“几年来,他一直被穿小鞋,几次升职的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可见钟方格执法公正,不徇私情,做事严谨。在这次紧急任务中,面对“县公安局新到任的副局长刘东来”,“钟方格的这些思想纠结,只在电光火石之间。他下了抓捕决心的时候,那个民警已经给刘东来戴上了手钟方格大喝了一声,都带走”,并且“他在公安局院子里转了好几圈,纠结了一阵子觉得还是应该把刘东来的事儿给一把手汇报一下”,可见钟方格不改初心,一心秉公执法。通过这两件事对钟方格人物形象进行概括。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小说线索安排、作用的能力。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事物,也可以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还可以是某个事件、作者的情感。常见的有单线和双线,双线分为明线暗线。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突出,结构更严谨,内容更丰富。本题,两条线索,明线是“钟方格接到了具体的抓捕任务,去端一个涉毒的地下酒吧”;暗线是“方格同志我知道你以前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我想了解一下,你经历了那一次不公理之后,还有没有保留那一颗初心”“他大着胆子问领导那这次竞争上岗,什么时候开始”,即县公安局为竞争上岗,对钟方格进行的特殊考察。作用方面,主题角度,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仅是抓捕毒贩,还有对干部的考查;人物形象角度,使钟方格执法公正,不徇私情,做事严谨,不改初心的形象更加突出。情节角度,两条线索的交汇处“钟方格的这些思想纠结,只在电光火石之间。他下了抓捕决心的时候,那个民警已经给刘东来戴上了手钟方格大喝了一声,都带走”,使小说情节集中、扑朔迷离,很吸引读者读下去。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
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粤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B.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C.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D.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态/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典章、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专通一经、教授生徒的官职。
B. 对策,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回答自汉朝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 五伯,即春秋五霸,说法之一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D. 茂材,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称,明清乡试所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的后面讲学;弟子们后人学的要由先人学的传授学业,甚至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他。
B. 董仲舒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他先辅助骄傲勇武的易王,后辅助凶残蛮横的胶西王;他审时度势、巧施计谋,将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
C. 董仲舒廉洁正直,受到权臣嫉恨。他认为掌握大权、位至公卿的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因此对董仲舒心生嫉恨,之后终于寻找时机对他进行了报复。
D. 董仲舒居家著书,仍然关注国事。他辞官归家之后埋头修学著书,但只要朝廷派官员到他家征询他对重大问题的意见,他都会有根有据地作出解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不足以奉大对。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2)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臣愚味不能解答你提出的问题。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
(2)董仲舒共计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规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
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日/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意思是“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胶西王亦上兄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之后断开,排除BD;“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大儒”是董仲舒的身份,之间不断开,排除CD。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D项,“明清乡试所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称”说法错误,茂才,又作茂材,是汉代的另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即优秀人才。明清两代称为生员。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B项,“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错误,担任胶西相的时候,“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是被人陷害,不是被重用。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大对”,对答天子之询问或策问;“正”,端正;“明”,阐明。(2)中“凡”,共;“正”,使动用法,使……端正;“数”,多次;“谏争”,直言规劝。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之士先后一百多位。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策问结束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奉事辅佐易王。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平素非常骄横,喜欢勇武。董仲舒用礼义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过了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说:“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密谋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灭了吴国。孔子说殷纣王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王勾践也有三位仁人。齐桓公有疑难问题就向管仲请教,我有疑难就向您请教。”董仲舒回答说:“臣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我听说春秋时鲁国国君问大臣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怎么样?’柳下惠说:‘不行。’他回家后面有忧虑之色,说:‘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去问有仁德的人,国君想攻打别国为什么问到我呢?’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根本就没有一位仁人。仁人,就是端正他的义而不去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功劳,所以在孔子的门徒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儿童也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五霸先推崇欺诈武力而后注重仁义。越王君臣不过是施行不正当的诈术,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五霸比其他的诸侯贤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头和美玉相比一样啊。”易王说:“说得好。”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孙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权,位至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顺从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董仲舒共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书直言规谏,指定教令颁行国中,他所在的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到了去官归家后,他根本不过问家庭产业,只是埋头诵读,专心著书。董仲舒养病在家,朝廷如果讨论重大问题,就派使者和廷尉张汤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据。从汉武帝初即位,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先后做丞相,开始推崇儒学,到董仲舒对策,推尊宣扬孔子,罢黜百家。设立管理学校的官吏,州郡推荐茂才孝廉,都是从董仲舒开始的。董仲舒年纪大了,在家里寿终。后来他家迁往茂陵,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凭学问做了大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唐]岑参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明]张楷
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 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 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 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
15. 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既侧而供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②张诗的“雨”描绘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既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错误,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在点出酒会及其时间地点的同时,便以“剑舞”、写出戎旅之间的酒会特色,点染着边地酒会的气氛,为“醉”字伏笔。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本题,“座上相看泪如雨”,意思是座上客人相对泪下如雨,“雨”运用比喻手法,席间胡笳声起,催人泪下。何以“泪如雨”,这里没有交代,但隐含的情调却是慷慨悲壮的,这种气氛也为“醉”准备了条件。“门外萧萧杏花雨”,意思是门外杏花飘落一地。酒喝完才感觉到春夜雨中的一丝丝凉意,风吹杏花,纷纷落下。酒宴结束,宾客尽欢,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呼应。分点整理答案。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_______”, 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论述学习和自省能助人做到“_____________”。
(2)《师说》中,作者提出要打破斤斤计较于老师的贵贱长少的世俗偏见,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原则。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以及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道之所存 (4). 师之所存也 (5). 不畏浮云遮望眼 (6).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生”“知”“遮”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看到天空的颜色,是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_______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向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因此,( )。
这样的过程__________地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由于太阳的高度很低,太阳光在经过厚厚的大气时,大部分短波长的蓝光都被散射掉了因此红色等长波光线就成了_________的光线。这些光线经空气分子和水汽等杂质的散射后,使那部分的天空带上了绚丽的色彩。
古代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说法。这其实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因为朝霞多是积云造成的,极容易发展为积雨云;而晚霞多是淡积云造成的,淡积云不会造成降水,而且一般_________着一定范围内未来几天将持续晴好,有利于出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个体 异曲同工 吉光片羽 预示
B. 本身 异曲同工 硕果仅存 预兆
C. 个体 毫无二致 吉光片羽 预兆
D. 本身 毫无二致 硕果仅存 预示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向四面八方。
B.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向四面八方。
C.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向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
D.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最容易被散射的是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它们向四面八方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蔚蓝色就是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的色彩。
B. 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以蔚蓝色呈现在我们眼前。
C. 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呈蔚蓝色。
D. 在我们的眼里,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蔚蓝色。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本题中,个体:泛指单个儿事物。本身:自身。“本身”符合语境“……是不会发光的”。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毫无二致:丝毫没有两样;完全一样。“毫无二致”符合语境“这样的过程__________
地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硕果仅存:指经过淘汰,留下的稀少可贵的人和物。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依据语境“大部分短波长的蓝光都被散射掉了因此红色等长波光线就成了_________的光线”,应选“硕果仅存”。预示:预先显示。预兆:预示将要发生某种事情。“预示”更适合“而且一般_________着一定范围内未来几天将持续晴好”。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本题,画横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处是“颜色罪容易被散射”搭配不当,应该是“光最容易被散射”;一处是“很像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离子散射”语序不当,应该是“会被大气中的离子散射向四面八方”。
A项,“颜色最容易被散射”错误,搭配不当没改过来,
C项,“很像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离子散射”错误,语序没改过来,
D项,“最容易被散射的是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它们向四面八方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错误,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都没改过来。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本题,补写句是这段文字的结论句,这段是解释“我们有到天空的颜色,是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的,可知补写句的结构大致应该为“我们看到……的天空……是……顔色”,A、B、D三项都不符合。另外,A项缺少了“总是”,B项缺少了 “晴朗”,表述都不够严谨。故选C。
【点睛】病句题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如果说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先发出通告,而①_____。后者的运作流程是:当地震发生后,离震中最近的几个预警台站会陆续接收到地震信号,触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在收到信号的几秒至十几秒内,快速判测系统将②_____ 、发震位置、震源的类型和震级的大小;然后利用这些参数模拟出相关区域内地面运动的强烈程度;根据模拟的结果,抢在相应地震波以前,向不同地区③______。有了地震预警系统后,预警时间增加了,判断决策时间减少了,避险时间得以大大增加。
【答案】 (1). 地震预警则与此不同 (2). 估算出地震的发震时刻 (3). 发出相应的预警信息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本题第一个空对应之后的“有了地震预警系统后”,“而”表转折,和“如果说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先发出通告”不同,填入“地震预警则与此不同”;第二个空对应“发震位置、震源的类型和震级的大小”,填入一个类似的词语,排在第一位的,迫切需要知道的是时间,填入“估算出地震的发震时刻”;第三个空对应“根据模拟的结果,抢在相应地震波以前,向不同地区”“有了地震预警系统后,预警时间增加了,判断决策时间减少了,避险时间得以大大增加”,填入条件,即“发出相应的预警信息”。
【点睛】正确解答补写句子题,首先要弄清楚语段说的什么。叙事时,要搞清当事人和事情的来龙去脉。描写景物时,要抓住它的特点。论述一个观点的,要明确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还要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60个字。
近代以来,国际社会的“杂音”时有出现有的外国学者认为中华文明能实证的没有五千年,而只有3500年左右。如良渚水坝、良诸城墙以及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和制作精美的玉器,为中国以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圣地。申遗成功意味着良诸遗址所代表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拨开了“杂音”,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自信.
【答案】关键倍息:①中华文明五千年被认为缺乏实证;②良渚遗址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③申遗成功表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本题,材料共三句话,每一句话抓住关键信息,“有的外国学者认为中华文明能实证的没有五千年,而只有3500年左右”“如良渚水坝、良诸城墙……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申遗成功意味着良诸遗址所代表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拨开了‘杂音’,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根据字数限制,每一点压缩成短句子,比如第一条压缩为“中华文明五千年被认为缺乏实证”。
【点睛】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对高品质生活对精神家园厚度的向往与追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在公众欣赏水平、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博物馆热”的出现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尤其是假期,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成为不少家长暑假安排的热门选择。但是,人群的喧闹声,嬉戏追赶的孩子,躺在两个座位上的游客,将一只腿放到座位上抠脚的参观者,脚踩栏杆地台打电话的游客……在重庆三峡博物馆的游客意见簿上,有多名游客都表示了对于“不文明参观行为”的不满,“感觉像在逛农贸市场”“参观时总会被他人的说话声打断思绪”。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封倡议书(统一用“复兴中学一学生”的名义)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文明参观博物馆倡议书
眼下,不少博物馆已成为游客出行计划中的重要一站,尤其很多家长和孩子,更将博物馆作为到一座城市旅游必去的打卡地。正值暑期,重庆三峡博物馆就吸引了众多前来参观和了解历史文化的各地游客。但是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殊不知,参观博物馆文明是参观的“底色”。
博物馆不仅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了解历史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传递文明记忆、呈现文明魅力的全息视窗。博物馆无论大小,都要求前来参观的游客进馆后保持安静、做到文明,这不仅是为了不影响他人,更重要的是,面对先人留下的文明成果,需要保持足够的尊崇与敬畏。
尽管博物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在各个显眼的地方张贴有文明标语、在馆内每个展厅内安排有文明劝导秩序员、保洁员,但不文明现象仍然未能断绝。来参观博物馆的游客中,青少年人数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喧哗吵闹的声音很大。以至于身处博物馆之内,感觉与游览诸如洪崖洞、磁器口等网红景点并没有太大不同。博物馆之所以变成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场所——“感觉像在逛农贸市场”,问题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引导不够、教育不力。
同样值得反思的还有成年人的不良示范。无论是参观博物馆还是外出旅游,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些不文明行为,如随处扔垃圾,上厕所不冲水,排队等候跨越黄线;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扎堆吵闹……一个不经意的不文明行为可能不会对本人造成什么影响,但一定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其他人的旅行体验。特别是在博物馆这类富含教育意义的场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可能影响其他人的参观体验,更会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
参观博物馆文明是底色,不能“像逛农贸市场”。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提前做好相关知识的辅导,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博物馆里珍藏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需要我们宁心静气地去倾听和感受”,进而对那些历史和文物产生敬畏之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当然,家长和老师更要为孩子们做好文明参观的表率,并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断对孩子的失范行为进行批评和纠偏。
同时,对博物馆来说,一方面要深入做好宣传工作,突出博物馆庄严的一面,而不是简单的文明提醒;另一方面有必要增加一些惩罚性措施,如设置“黑名单”,将不文明参观者纳入信用惩戒,借助网络曝光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博物馆归于宁静,让文物保持应有的庄严感。
复兴中学一学生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立意要求:
“让游客有尊严的享受游览的过程”,离不开旅游文明的建构。避免“像在逛农贸市场”,既需要博物馆优化管理和服务,也需要公众提升文明素养,塑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规则与边界意识。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旅游作为一种将消费者的需求、理念、情感和文化勾连起来的经济活动,是对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外在呈现。和一般旅游景点不同,博物馆需要参观者多一些对历史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从博物馆的角度看,要增强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应当细化观众的参观诉求,通过预约制度、区分专业团体场合社会大众场来提供精细化服务;应当灵活设计开放时间来对接需求,抑或设置一个复制品专场让小朋友有机会现场体验。这样方能让高涨的精神文化诉求找到出口,让公众更加体面、优雅的欣赏文物、走进文化。
可以从博物馆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立意,也可以双管齐下从以上两个方面立意。
二、文体要求:
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它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1)标题:一般由文种名单独组成,直接写“倡议书”三个字;也可以有创意内容和文种名共同组成,如“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书”
(2)称呼:可依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如“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广大的妇女同胞们:”等。有的倡议书也可不用称呼,而在正文中指出。
(3)正文:说明写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4)结尾:要表示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一般不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5)落款: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立意】请不要打破历史的沉寂;让游客有尊严地享受游览的过程,离不开旅游文明的建构;对在外旅游的人们来说,文明礼貌的参观游览行为,合理得当的举止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德;博物馆需要参观者多一些对历史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历史是沉寂的,文化是有声的,博物馆里珍藏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需要我们宁心静气地去倾听和感受,管理好自己的一言一行。
【结构】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文明参观博物馆倡议书》,首段联系材料引出观点。第二段是博物馆的作用,“博物馆不仅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了解历史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传递文明记忆、呈现文明魅力的全息视窗”。第三、四段分析原因,青少年自身原因,成年人原因。第五、六段是解决的办法,“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提前做好相关知识的辅导”“同时,对博物馆来说”,做到这些,“只有这样,才能让博物馆归于宁静,让文物保持应有的庄严感”。
【素材】1.博物馆是以最优雅的方式展示着文明珍贵记忆的公共场所。对于来参观的人们而言,博物馆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课堂,也是最适合静思、想象的地方,代表着日常生活之外的“诗与远方”。博物馆,正是一个可以感受历史和内心呼吸的所在。
2.就参观者个体而言,一个人在参观博物馆时一个不经意的不文明行为可能并不会对本人造成什么影响,但一定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其他人的参观体验,甚至会影响到大家对一个博物馆、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印象和看法。管理好自己和孩子的一言一行,文明礼貌的参观行为,合理得当的举止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德。因为参观者的文明行为就是对那些历史和文物最大的尊敬。
3.就博物馆而言,希望为游客们营造更加舒适的参观体验氛围,不仅仅体现在展览样品布置和出样上,更重要的是在创造新的体验规范上,拿出博物馆符合参观者在享受文明熏陶的同时,要求参观者必须遵守博物馆参观规矩。在软件配套上,尽可能让每一位参观者享受到一流的服务;在硬件服务上,要细致入微,如随处可见长长的座椅,可供参观者在参观累了之后享受片刻的休憩。
4.如果我们仅仅以物质成就作为基石,而缺乏文化形象和文化氛围的支撑,那么,我们的城市是多么缺乏光彩,多么让人感到暗淡!如果我们的文化素养迟迟不能与中国经济发展与进步同步,总是“慢一拍”,那么,我们的整体形象在世人眼里如何实现“质”的提升呢?我们又如何从过去的时光与文明中涵养自身,寻找智慧,创造未来呢?对此,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反思!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1
、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