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00 KB
  • 2021-06-04 发布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滕州一中高三年级 10 月高三单元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据文 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 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 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 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 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看,则是先有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 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 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诚情感。孔子以仁为礼的基础,没有仁,礼就会蜕 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他同 时强调以礼为仁的前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如此说来,孔子摄 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因此,在孔子那 里,仁与礼是互摄的。同时,他又认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仁的 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成 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礼乐文明的 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 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 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 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 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 - 2 - 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 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 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 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代的礼乐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礼仪,据文献记载,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由周公建构 完成。 B. 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C. 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表现为礼丧失仁的基础,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丧失化民成俗 的功用。 D. 中华天下体系形成于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近代以来儒家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为现实前提,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 B.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 第三段重点论述的是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认识:互为前提,互摄和相互成就。 D. 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了礼乐文明与儒家学说,各种外来文化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了孔子,礼乐文明的精神才大白于天下,所以,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 的精神特质。 B. 文化之间的“和谐”变成“战争”,与涵融它们的礼乐文明体系这一母体被解构、被打破有 关。 C. 因为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所以儒学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 越远。 D. 新时代,如果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 系,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 题详解】 - 3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 项,“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错,由原文“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 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可知,周代的礼乐制度直到西周中叶才正式完成,此时 已不是“周公”,所以不是由周公建构完成。 B 项,“儒家学派……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错 误,由原文“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 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可知,是“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 理论上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儒家学派”。 D 项,“形成于”错,“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 项,“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论证话题错误,本文论证的是“重建礼乐文明需要 什么样的儒学”,作者的逻辑是礼乐文明内蕴于儒学,所以前面用来较多的篇幅二者的关系, 并对孔子“仁”“礼”关系做了分析,因而,要重建复礼乐文明,须从儒学入手,而儒学从 近代以来又遭遇两方面的变化,故而作者最后期待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 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作者对标题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 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 项,结论绝对化。 C 项,原文是因果推导,选项的开头变成了并列关系。 - 4 - D 项,原文只是说“关键所在”,不能推导出这一绝对化的观点。 故选 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 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园 贷”“套路贷”案件,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 11 人。被害人因沉迷网络赌博,不仅花 光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欠下不少债务,在同学的介绍下到校外某贷款公司借钱,后因无法 - 5 - 及时偿还贷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欠款数目从 6000 元累积到 10 余万元,翻了近 20 倍。 (摘编自《高校学生陷“校园贷”,偕 1.3 万欠 100 余万》) 材料二: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 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催贷。全国学 生资助管理中心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找准组织”“理性消费”。全国学生资 助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 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广大 学生要提高警惕,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 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 目信任。而学校和家长作为监护的责任主体,则需在思想引导、风险教育上下功夫。 (摘编自《不良校园贷“免费”套路藏风险》) 材料三: 非法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问题。 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例如,金融被兴举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 液”,金融理财能力被称为“公民实现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础”,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 中普及,尤其是在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试想,如果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多 进行一些金融常识方面的教育,在普及知识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剖析案例中提升学生 的防骗能力,在培养财商中提升学生的理财能力,那么学生哪怕看不穿校园贷的套路,也会 有所警惕。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 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加强财 商教育,就相当于为大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 业内人士认为,非法校园贷潜滋暗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借贷机构用较低的门槛 诱骗学生上当;二是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三是虚荣心所致。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 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 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 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善于 自我管理,最终就会迷失自我。“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不 应再被妖魔化。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据报道,目前已有多 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 - 6 - (摘编自《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 材料四: 近日,湖北省公安厅联合相关单位开展 2019 年防范和处置非法校园贷系列主题活动,通 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全面深刻的警示教育。文艺会演将宣传防范非法校园贷等金 融知识融入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自觉抵制非法校园贷。 (摘编自《湖北开展防范非法校园贷活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不良校园贷从“小贷”滚成“巨债”,这与个别大学生轻信不良校园贷机构虚假宣传、 不识其套路陷阱有关。 B. 在网上借贷、网络支付流行的今天,缺乏金融常识是大学生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 C.校园贷沦为“校园害”,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强 防范意识。 D. 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追求超前消费,为非法校园贷的滋生提供了 温床,所以大学生要加强财商教育。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具体案例对某类非法校园贷的形成进行了报道,材料二则介绍了非法校园贷的 一些具体形式,并对学生做了提醒。 B. 不良校园贷机构采取“免费”“打折”等虚假宣传,隐瞒了其诈骗意图,这是某些大学生 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的原因之一。 C. 校园贷的本质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其暴力催贷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 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应严厉禁止。 D. 大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是要学会自我管理,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提高警惕、抵制诈骗,即便非 法校园贷没有了,还可能会有新骗局出现。 6. 从政府角度考虑,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止非法校园贷事件的发生?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6. ①政府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加大对非法校园贷机构的惩处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力。②政 府相关部门应要求高校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加强防诈骗教育宣传。③政府主管部门要大力整 顿针对大学校园的网贷市场,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法借贷的途径。 【解析】 【4 题详解】 - 7 -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 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D“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追求超前消费”的说法错误,首先材料未提 及“爱好时尚和潮流”;其次材料三中虽提及“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但材料中观点对此 持肯定态度,文意强调的是合法借贷,题干范围太大,只是部分大学生。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 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 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 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 读文本等等。 C 项,“其暴力催贷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应严厉禁止”混淆概念。 注意材料二第一段第五行代词“其”,指代“非法校园贷”。此题混淆了“校园贷”和“非法 校园贷”的概念,另外这几则材料报道的都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之实的非法校园贷,应 该严厉禁止的也是非法校园贷。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 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从政府角度考虑,简要分析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止非法校园贷事件的发 生?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明确只需从“政府角度”考虑;然后通读材料,分析 材料中关于“非法校园贷”的信息,明确这些内容主要是从学生角度分析非法校园贷出现的 原因以及如何防范和抵制非法校园贷,那么针对这些原因和做法,可以考虑政府能做的有哪 些。另外,还需要联系现实思考政府对非法校园贷的治理问题。例如,根据“全国学生资助 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 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可知,① 政府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加大对非法校园贷机构的惩处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力。根据“目 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 明的现实针对性。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加强财商教育,就相 - 8 - 当于为大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可知,②政府相关部门应要求高校加强金融知识宣传, 加强防诈骗教育宣传;从现实思考政府对非法校园贷的治理问题,可知,③政府主管部门要 大力整顿针对大学校园的网贷市场,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法借贷的途径。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 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 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 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飞翔的黄豆芽儿 风为裳 8 岁那年的一天,母亲把炒好的黄豆芽儿端上桌,就捂着肚子躺在了炕的一边。我叫母亲 吃饭,母亲说:你们吃吧,我心跳得厉害。那是母亲留在这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 母亲烧过百天后,奶奶把她领进了家门。她的脸很像房前的向日葵,很圆很大,眼睛也 大。穿着绿色的呢子衣服,上面用金线绣着俗艳的牡丹花。有些虚胖,没有腰身。 她很不拿自己当外人,三下五除二扒掉我身上的衣服,我害羞地往后躲,她“嘎嘎”地 笑:躲啥躲,小屁孩,从今天起我就是你妈了。她把我抱到大盆里,给我洗澡。给我洗完, 她又把弟和妹放进盆里洗了一遍。姐姐站在一旁冷冷地看。她去倒水时,姐姐说:不许你管 她叫妈!我点点头。我们有事时叫她赵姨。 没几天,我就挨了她的打。她炒了黄豆芽儿,我不吃。她给我夹到碗里,我不知哪来的 勇气,端起碗,把整碗饭倒进了泔水桶里。她伸手给了我一巴掌,骂,你这败家孩子,你爸天 天人不人鬼不鬼地挣那点儿钱,哪扛你这么败坏的? 姐姐站在她面前,大声说,你少在这装大尾巴狼,别以为谁不知道你是“嫁死”的,我 们老齐家的事,你少管。 我看到她的脸“刷”地一下子,白成了一张纸。 我问姐什么是嫁死,姐没说。没几天,我在邻居的嘴里知道了嫁死就是嫁过来时给买了 一张保险,然后就盼着矿上出事,人一死,新娘就可以拿钱走人了。我听了,脊背发凉。 一个黄昏,矿上的警报尖锐地打断了各家各户刚刚升起的炊烟。她踉踉跄跄地跑出去。 回来时,脚步扭了麻花劲儿,不过,她没有像矿上那些女人那样哭天抢地,她的眼里没有泪。 她三天三夜水米没打牙,也没人去管她。叔叔们说:“看着她点吧!”奶奶叹口气说:“算 - 9 - 了,腿儿长在人家身上,要走要留随便吧。”第四天,她打开门,洗了整整一杆衣服。晚上, 她包了很大很大的白菜包子,她说:“他走了,咱们的日子还得过。” 放学回家,我看到院子里摆了两麻袋黄豆。她坐在桌子前挑豆子。我睡觉时,她“哗啦 哗啦”地用水淘豆子。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说:生豆芽儿。又补充一句:卖了,挣点儿钱花。 她伺候那些豆芽儿比伺候孩子还精心,一天不知要看上多少回。好多个晚上,我都被搬 动盆子的声音惊醒。灯光下,她搬动大铝盆,给豆芽儿换水。那些豆芽儿像可爱的胖宝宝一 样很富态。而她,如向日葵一样的脸却瘦了下去。 豆芽儿不知不觉就长长了。她用自行车驮出去,回来时,筐的大肚子就空了。没几日, 豆芽儿筐不再空肚子了。满满地出去,满满地回来。她坐在院里长吁短叹,一遍又一遍让我 帮着算再降多少钱合适。嘴里还叨咕着,人家咋能卖那么低的价钱呢?我说,该不是从秤上 找了吧?我也给你的秤琢磨琢磨。她说,咱挣的是光明正大的辛苦钱,那样的缺德事咱不干。 豆芽儿被她送给左邻右舍,人家给钱,她死活不肯要,说,权当做个广告了。那些天, 我看到她的眼睛总是红红的,嘴角起了很大很大的水疱,像挂了两滴水。 没几日,豆芽儿筐又空了。她说,老二,你猜咋的?那些人生的豆芽用尿素,怪不得又 长又压秤呢,今天全叫工商给查了。她说,这人到啥时候都不能坏了良心。 日子飞快地溜走了。姐姐、弟、妹、我和她成了真正的一家人。她卖的豆芽儿在矿区很 受欢迎,她的吆喝也很有意思,她不像别人光喊“豆芽儿”,而是喊:“老齐家豆芽儿!”没 想到一个大字不识的女人,居然有那么一点点品牌意识。 我从学校回家时,我常常碰上一个老实的男人在帮她搬麻袋,她让我叫蒋叔。我想,守 了这些年,她对这个家也算够意思了。我跟姐姐说,赵姨要走,你别拦着。姐瞅了瞅她,没 吭声。话是这样说,可每次回家时,我的心还是悬着。 她没走,风雨不误地生豆芽儿卖豆芽儿。矿上的人几乎家家的餐桌上隔三差五地就要摆 上一盘老齐家豆芽儿。 她来学校看我,给我带来满满一瓶子鸡蛋酱,还带来一件新织的毛衣。她说,别省着, 身体也要紧。她走时,我注意到,她的鞋后面张了嘴,像一只滑稽的青蛙,每迈一步,它就 张一下嘴,她穿的还是那件绿色的呢子衣服。衣服褪了色,剪烂的牡丹花被她用针细细密密 地补上了。她到我们齐家十几年了,这件衣服还是她最好的衣服。低头看手里的毛衣,灰色 的,很简单的针法,有好几处漏针的窟窿。 高考结束了,我背着行李卷儿回到矿区。 邻居说,老二,你赵姨去医院了。急忙往镇卫生院跑。一路上,我的泪不停地流。 - 10 - 她贫血,眼睛也不好,在卫生院躺了两天,就说什么也不住了。她说,那些豆芽儿烂根 儿,就卖不出去了。回到家,我说:“你指挥,我来弄。”不就是生豆芽儿卖豆芽吗?挑豆 子,淘豆子,试温度。在卖之前,还要挑一次,把豆芽儿上的皮全都弄出去。挑豆芽儿皮很 累眼睛,挑一会儿,眼睛就又酸又涩。我恍然间明白了为什么她的眼睛总是流泪,为什么她 才四十出头,就花了眼睛。为什么我的新毛衣,会织漏那么多针。我低下头,泪一滴滴落到 豆芽儿上。 我干活儿,她就在一旁说陈年旧事。她说,老二啊,当年你姐说得没错,我是“嫁死” 的。那时候家里真是穷,连饭都吃不饱,我爹听人家说有这样给矿上做媳妇的,就托人给我 介绍。他说,赌一把吧,命好,早点儿拿了钱,你弟能娶上媳妇,你也能再走个好人家。可 是,你爸没了,回到这个院子,看到你们,我怎么也下不了那个狠心…… 她咳个不停,我停下手里的活儿,给她捶背,泪流进我的嘴里,淡淡的苦涩里,却有一 点儿温暖幸福流进了心里。 师范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我去了蒋叔家。那年夏天,矿区里的两大新闻,一是齐家二 小子成了矿上第一个大学生。二是齐家的四姐弟给继母找了老伴儿。 喝喜酒的时候,矿长说,不容易啊,红霞愣是用黄豆芽儿让咱矿上飞出了凤凰。 我给她敬了杯酒,叫了声妈。我说,是我妈手里那一根根豆芽儿让我有了飞翔的翅膀。 我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吃进嘴里,泪流满面。 (选自《新青年》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赵红霞出场时的外貌和服饰描写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又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 B. 赵红霞在得知丈夫矿难中死去后“脚步扭了麻花”,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悲痛。 C. 赵红霞一来到“我”家便“很不拿自己当外人”,这表现了她坚强执着的性格。 D.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赵红霞不幸命运的悲悯之情,读来真切动人。 8. 小说中的赵红霞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分析在塑造这一形象时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 9. 小说中的“黄豆芽儿”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 析。 【答案】7. C 8.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个性。如出场时的外貌描写,表明她是个质 朴又有灵气的人。②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如关于陈年往事的述说,直言“嫁 死”突出她的直爽。③把人物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展示性格。小说写了一个物质缺乏的时代, - 11 - 在金钱和人性面前突出她的善良。④其他人物侧面烘托,如矿长的话表明她善良而吃苦耐劳。⑤ 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如每天搬动大铝盆给豆芽换水等等突出她勤劳。 9. ①是小说行文线索,贯穿全文,情节脉略清晰。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和展开,因为她炒豆芽 我不吃引起矛盾,为下文铺垫;因生豆芽不易让我感受到继母的艰辛,才有文末我发自内心 的“妈妈”。③有日常琐事“炒豆芽儿”切入,有生活情味,自然而然。④使前后情节形成鲜 明对比,有因我生母去世使我我讨厌“黄豆芽儿”,到后来主动帮他发黄豆芽儿,到最后“我 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吃进嘴里”,表现了情感的变化和矛盾的解决。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C 项,“这表现了她坚强执着的性格”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赵红霞一来到“我”家,就给我 们兄弟姐妹几个洗澡,“三下五除二扒掉我身上的衣服”“又把弟和妹放进盆里洗了一遍”, 而且说“躲啥躲,小屁孩,从今天起我就是你妈了”,可以看出赵红霞对我们几个失去母亲的 小孩儿的爱护,体现了她的善良和率真;我看见炒黄豆芽,想起亡母,不愿吃饭,“把整碗 饭倒进了泔水桶里”,她“伸手给了我一巴掌”,说父亲挣钱辛苦,不能这么败坏,这体现了 赵红霞出身贫困,能吃苦的特点。而姐姐说她是“嫁死”,她听了之后,“脸‘刷’地一下子, 白成了一张纸”,可见姐姐说得不假,她不拿自己当外人,也和她“嫁死”的想法有一定关系。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 从描写方式上看,文章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来塑造赵红霞的人物形象。外貌描写中,她出场时, “眼睛也大”“没有腰身”“绿色的呢子衣服,上面用金线绣着俗艳的牡丹花”,从外形的角 度,体现了她的质朴、有灵气。父亲去世后,她伤心之余,又振作起来,“包了很大很大的 白菜包子”,这个细节写出她要留下来照顾我们几个孩子的决心。她来学校看我的时候,身上 那件衣服已经“褪了色,剪烂的牡丹花被她用针细细密密地补上了”“她的鞋后面张了嘴…… 每迈一步,它就张一下嘴”,她抚养我们几个孩子,这些年却没为自己添置过一件衣服,穿的 还是“张嘴”的破鞋,这个细节表现出赵红霞的节俭、朴实和辛劳。她给我织的新毛衣,“灰 色的,很简单的针法,有好几处漏针的窟窿”,针法简单却有“好几处漏针的窟窿”,是因为 赵红霞长年累月挑豆芽儿皮,累坏了眼睛,这个细节写出了赵红霞的辛勤和劳苦,为我们几 个孩子付出了劳动和心血。 - 12 - 从语言上看,文章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赵红霞的人物形象。“躲啥躲,小屁孩,从今天起我 就是你妈了”,写出了她对我们的爱护和心疼,表现出她的率真善良;“你爸天天人不人鬼不 鬼地挣那点儿钱,哪扛你这么败坏的”,写出了她的节俭、质朴;“他走了,咱们的日子还得 过”,写出了赵红霞下定决定留下来照顾这个家,体现出她的坚强、善良。我提出也在她的秤 上“琢磨琢磨”,她说“咱挣的是光明正大的辛苦钱,那样的缺德事咱不干”“这人到啥时候 都不能坏了良心”,直接体现出她的正直善良、坚持原则。多年以后,她述说陈年往事,直言 当年自己确实是“嫁死”,表现了她的直爽、坦诚。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文章将赵红霞放在一个物质缺乏的时代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物质缺 乏,人们贫穷,“那时候家里真是穷,连饭都吃不饱”,所以赵红霞“嫁死”,一件“绿色的 呢子衣服”穿了十几年“还是她最好的衣服”,饭桌上的菜是炒黄豆芽儿,赵红霞“用黄豆芽 儿让咱矿上飞出了凤凰”。越是贫穷的环境,赵红霞选择留下才越是显得难能可贵,她的善良、 柔情、吃苦耐劳才越发让人敬佩。文章也用其他人物来侧面烘托赵红霞的人物形象。父亲出 事后,“她没有像矿上那些女人那样哭天抢地”,这既是因为她“嫁死”的想法,更是体现出 她的坚毅、冷静;“我常常碰上一个老实的男人在帮她搬麻袋”,蒋叔的出现,是她改变生活 的契机,我也跟姐姐说“赵姨要走,你别拦着”,但是她没走,侧面表现出赵红霞的善良和对 我们的深情。矿长说“不容易啊,红霞愣是用黄豆芽儿让咱矿上飞出了凤凰”,这是侧面表现 赵红霞的辛劳和坚强,烘托出她为这个家、为我们付出之多。文章还用典型化的场景来烘托 人物。父亲出事后,“她三天三夜水米没打牙”“第四天,她打开门,洗了整整一杆衣服。 晚上,她包了很大很大的白菜包子”,三天三夜水米不沾突出了她的悲伤和矛盾,第四天的振 作表现出她选择留在家里以及要抚养我们成人的决心。她每天“搬动大铝盆,给豆芽儿换水” 的劳动场景突出她勤劳。她卖豆芽儿的时候,吆喝“老齐家豆芽儿”的场景,突出了她的乐 观和聪慧。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中重要物象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黄豆芽儿”贯穿全文始终,由母亲去世的“黄豆芽儿”,到赵红霞来到家里之 后第一次打我时的“黄豆芽儿”,再到父亲出事,她选择留下来,支撑全家生计的也是“黄豆 芽儿”;再后来她挑“黄豆芽儿”皮熬坏了眼睛,最后矿长说她用“黄豆芽儿”让“矿上飞出 了凤凰”,文末,“我”向她敬酒,说是她“手里那一根根豆芽儿让我有了飞翔的翅膀”。可 见,“黄豆芽儿”是行文的线索,由此行文,情节脉略清晰。 从内容上看,“黄豆芽儿”是我和赵红霞第一次矛盾的症结所在,她炒了黄豆芽而我不愿意 - 13 - 吃,为下文我因此挨打,姐姐说她是“嫁死”的情节作铺垫。也是因为生“黄豆芽儿”不容 易,挑“黄豆芽儿”皮更是让继母“眼睛总是流泪”“才四十出头,就花了眼睛”,才让“我” 充分体会到继母抚养我们的艰辛,也才有文章结尾处“我给她敬了杯酒,叫了声妈。我说, 是我妈手里那一根根豆芽儿让我有了飞翔的翅膀”。围绕“黄豆芽儿”写作,使文章内容发展 顺理成章。 从表达效果看,文章开头就写了“母亲把炒好的黄豆芽儿端上桌”的场景,从充满了生活情 味的炒“黄豆芽儿”切入,富有家常意味,生活气息浓厚,自然而然。 从情节安排上看,“母亲把炒好的黄豆芽儿端上桌”后,“就捂着肚子躺在了炕的一边”,紧 接着就去世了,因此我非常讨厌“黄豆芽儿”;我不吃继母端上的炒“黄豆芽儿”,“把整碗 饭倒进了泔水桶里”,导致矛盾产生。多年后,继母眼睛不好了,我主动帮她生“黄豆芽儿”, “我说:‘你指挥,我来弄’”;到最后,“我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吃进嘴里,泪流满面”。 我前后对待“黄豆芽儿”的态度使情节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情感的变化。同时,由讨厌“黄 豆芽儿”到帮忙生“黄豆芽儿”再到主动吃“黄豆芽儿”,这个过程表现了矛盾的解决。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題共 4 小題,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 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 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 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 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 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 而伍之’。 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 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于参伍, 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 “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 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 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 14 -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故 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 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选自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 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B.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 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C.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 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D.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 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卿,古代官名,爵位名。文中 “卿”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卿”含义相同。 B. 襁褓,“襁”指背婴儿的宽带,“褓”指包婴儿的被子。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 婴儿。 C. 执事,文中指掌管国家大事。有时可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 D. 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恬擅长领兵,始终不忘君恩。他将兵三十余万,即使身陷囹圄也有足够反叛的实力。但 明知必死却坚守节义,不想辱没祖先的教诲。 B. 蒙恬深受毁谤,渴望得到信任。他拿周成王、周公旦作比秦君和自己,渴望君主多方询问, 反复审察,能明辨是非。 C. 蒙恬竭忠表诚,展现良臣本色。他向使者表示,他说的这些话,不仅仅希望自己免于罪责, 更希望君王能明白自己的一片忠心。 D. 蒙恬固守藩篱,不顾民生疾苦。他替秦国修筑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 通直道,本来就是轻视百姓的人力物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 - 15 - (2)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成王)就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呢!”(于是)杀了造谣生事的那个大 臣,请周公旦回归(使周公旦回归)。 (2)蒙恬沉重地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呢?”很久,才慢慢地 说:“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 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 力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 之祸,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夫秦之初灭诸侯”,谓语是“灭”,和前面主语“秦”紧密相连,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天下之心未定”,“天下之心”作主语,“未定”是谓语,该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该在 后面断开;“痍伤者未療”,“痍伤”为一个词组,译为“受创伤”,之间不断开,排除A。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A 项,“文中的‘卿’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卿’含义相同”错误,文中“卿”, 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上卿”,古代官名。 故选 A。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C 项,“不仅仅希望自己免于罪责更希望君王能明白自己的一片忠心”错误,原文“凡臣之言, 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意为“大凡我说的这些话,不是用 以逃避罪责,而是要用忠心规劝而死,希望陛下替黎民百姓深思熟虑地找到应遵循的正确道 路”,所以“不仅仅希望自己免于罪责”错误。 故选 C。 13 题详解】【 - 16 -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句子中的得分点为: (1)“涕”,眼泪;“孰”,谁;“反”,使动用法,通假字,通“返”,使……返回。 (2)“喟然”,叹气的样子 ;“我何罪于天”,介词结构后置句,正确语序为“我于天何罪”; “徐”慢慢地;“固”,本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 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 重罪,依法要牵连到您。”蒙恬说:“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 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够叛乱。然而,我 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从前周成王刚刚 即位,还不能完全脱离襁褓,周公旦背负着成王接受群臣的朝见,终于平定了天下。到周成 王病情严重得很危险的时候,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祈祷说:‘国君年幼无知, 这都是我当权执政,若有罪过祸患,应该由我承受惩罚。’就把这些祷祠书写下来,收藏在 档案馆里,这可以说是非常诚信了。到了成王能亲自治理国家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 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大王若不戒备,一定要发生大的变故。’成王听了,就大发雷霆,周 公旦逃奔到楚国。成王到档案馆审阅档案,发现周公旦的祷告书,就流着眼泪说:‘谁说周 公旦想要作乱呢!’杀了造谣生事的那个大臣,请周公旦回归。所以《周书》上说:‘一定 要参差交互地多方询问,反复审察。’ 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而事情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这一定是谋乱之臣 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周成王犯有过失而能改过振作,终于使周朝兴旺昌盛;夏桀杀 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落个身死国亡。所以我说犯有过失可以改正振 作,听人规劝可以察觉警醒,参互交错地审察,是圣明国君治国的原则。大凡我说的这些话, 不是用以逃避罪责,而是要用忠心规劝而死,希望陛下替黎民百姓深思熟虑地找到应遵循的 正确道路。”使者说:“我接受诏令对将军施以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听。”蒙恬 沉重地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说:“我 - 17 - 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 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 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境,从直道返回,沿途实地观察了蒙恬替国修筑的长城和边塞堡 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秦国刚刚灭掉其他 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 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 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哪里是什么 挖断地脉的罪过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 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 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 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此联直 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 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 语直而不觉其直。 15. 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4. C 15. 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 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大意是说, 。 - 18 - 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③为了强调自己的 “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 的情怀。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 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C 项,“转入诗人对 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颈联从上面 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 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 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综合 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 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思归若汾水,无 日不悠悠”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 有一天断绝过啊。所以这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情,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 之情形象化。此处的“悠悠”要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有连绵不断的意思,表达 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点睛】炼字的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 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2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 习收获大的道理。 【 - 19 - (2)《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经过月亮银辉的浸 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 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__”。 (4)苏洵把“荆轲刺秦王”写进《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 此表明刺客与燕国灭亡关系。 (5)《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 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6)《陈情表》中用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白露横江 (4). 水光 接天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 (7). 至丹以荆卿为计 (8). 始速祸焉 (9). 覆压三百余里 (10). 隔离天日 (11). 乌鸟私情 (12). 愿乞终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须臾”“胥”“赢”“仓皇”“荆卿”“始”“覆”“隔”“乞”。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 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 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 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 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拍经典,成为当下不少创作者的选择,其中,不乏超越前作的精品,但随着翻拍频率、 数量的不断提升,问题愈发 ,不少翻拍剧泯然众人, 遭遇口碑危机。颠覆的改编、 雷人的剧情,让不少观众对翻拍剧产生抵触情绪。 翻拍剧遭质疑,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 作倾向造成的。比如,有的翻拍剧只顾热度和流量,导致作品 ;有的为搏眼球,一味搜 奇猎艳,牵强附会;有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加入不合逻辑和常识的内容;有的海外取材,却 机械地复制粘贴,导致严重的“水土不服”…… 的 - 20 -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今 天,各种拍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而我们的胸怀、创意也要跟进。( ),才能发现 的素材,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17.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突显 甚至 粗枝大叶 源源不断 B. 凸显 或者 粗制滥造 滔滔不绝 C. 凸显 甚至 粗制滥造 源源不断 D. 突显 或者 粗枝大叶 滔滔不绝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B. 这不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C. 这不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D. 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唯有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提升 B. 唯有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提升,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 C. 唯有不断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 D. 唯有不断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 【答案】17. C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 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 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凸显:清晰地显露,强调原本存在的事物更加清晰化。突显:突出地显露,强调的是原先看 不到的事物突然地或者突出地显露。和“问题”搭配,选用“凸显”。 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或者: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表示 等同关系;或许。从“泯然众人”到“口碑危机”构成递进关系,故用“甚至”。 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 【 - 21 - 责任,草率从事。结合“有的翻拍剧只顾热度和流量”分析,只顾热度和流量导致作品的质 量不高,选用“粗制滥造”。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修饰“素 材”,选用“源源不断”。 故选 C。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 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 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 度不大。 A 项,表意错误,关联词使用不当,“翻拍本身的问题”“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 倾向”之间是选择关系,应该用“不是……而是……”。 B 项,结构混乱,“因为……造成的”句式杂糅。 D 项,表意错误, “翻拍本身的问题”“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之间是选 择关系,应该用“不是……而是……”。 故选 C。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 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 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 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才能发现……的素材”分析,考虑与后文句式整齐,排除 A 项、B 项。 考虑与“发现素材”“创作作品”相照应,应该是先“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然后“提升文 艺原创的能力”,排除C 项。 故选 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近日,西安一家写字楼里出现了一家“共享自习室”,有偿供人们在此看书、自习。对此,很 多人觉得非常新鲜。其实,①____,一些城市早在去年就出现了类似的项目,而在韩国等国 家,更是一直存在着“学习包厢”等各种形态的自习室。一些人认为“想学习在哪都可以 - 22 - 学”,这实则是太过理想化的说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②____,才能学得进去。“共享自习 室”,其功能指向比图书馆、咖啡馆更加明确,那就是“学习”。身处这种环境中,玩手机、 打游戏、看剧的可能性更低,③____。除了提供场地,提供学习的氛围同样是“共享学习室” 的价值。而这,也是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的理由之一。 【答案】 (1). “共享自习室”并非新生事物 (2). 还是要找个图书馆、咖啡馆等特定的 地方 (3). 专注学习的概率更高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 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 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 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语句通顺。第一处,结合“一些城市早在去年就出现了类似的项目”“更是一直存在着…… 各种形态的自习室”分析,此处可以填入“共享自习室”并非新生事物;第二处,结合“其 功能指向比图书馆、咖啡馆更加明确”分析,此处主要讲要找个图书馆、咖啡馆等特定的地 方;第三处,结合“玩手机、打游戏、看剧的可能性更低”“提供学习的氛围”等分析,此 处主要讲这些场所的学习专注率高。 四、写作(60 分) 2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钱钟书 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读了上面两句话,你有什么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在心中修篱种菊 不避车马喧嚣,心中常怀藩篱淡菊,文如性情澄澈怀远、风行水上,心如真意单薄自适、 精诚之至。援笔之处,都是迈入武陵桃源的细涧石径,窥得见为文之人的品格志趣。 繁花密柳,风狂雨急,性情促狭的人拨不开柳花温柔,沉溺其中,立不定狂风嘶吼,甘 拜下风,又怎么握得牢手中一支笔,胸中一股气?唯有心存一扶淡菊,方能为笔墨丹青注入 沁人的芬芳。 陈忠实凭一部《白鹿原》享誉文坛,流连于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都市的人读不懂其中 - 23 - 的真味,更悟不到陈忠实人如其名呃醇厚忠实。邀朋友聚会,他可以选择金碧辉煌的宴客酒 楼。陈忠实偏不。在特色土菜馆拣了个座捧起面碗大快朵颐,不够痛快干脆盘坐在地上尽情 吃喝,笑语喧天,大汗淋漓,痛快之极!品性淳厚自然,从他落笔的文字即可窥得一斑。他 心中的一抹淡菊,饮的是家乡的黄河水,嗅的是淳朴的人情味,生根于文字上,至真至诚, 极为动人。 何止文如其人。个人的品格性情,不仅只是文中显现,行为举动,样样都是心境之镜。 钱锺书劝人常常自照,看看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就是教人慎其独也,一言一行常常内省。 为人如何心中也如何。 有人如招摇的柯枝,言行夸张,好像刚刚买来的灯盏,贼光激射,自以为热闹聪明,却 处处可见浅薄无知。而有人内心一如秋菊有深入地下的根系,静默无声,表面上不动声色, 言行谨慎高雅,内心实是八面威风。昭和棋圣吴清源,一身长衫,两袖清风,他的内心如此 澄澈高远,他的举止如此不着刻意,于黑白战场上厮杀,他的静默平和往往叫对手不寒而栗。 他的世界里常只有经书和棋,于是落子平静,一击即中;他的心境里修筑藩篱,于是可以抵 挡外界非议。国族纠葛随风散去。他的言行,也正是他品性的最佳镜像,倒映出他的伟大超 脱,羽化飞仙。 诚然,诸多因素下,为文言行常不由自主,甚至出离本心。但古有司马迁身负重辱不甘 沉沦著书名为世,后有巴金一家一春秋惊醒世人甘于剖心。在心中修篱种菊,是要有一个足 够强大的内心。在前行路上,手边的文字要可见真意,为人的言行要足见胸怀。我有风骨, 自能笑傲风雪,畅饮西风! 荷锄而归,我愿筑起藩篱,在心间栽一扶淡菊。让清香散遍每一方文字,让清香浮动在 每一次举手投足之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 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 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则名言类材料作文,考生需理解这两则名言的意思,然后找 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首先理解每一则名言的意思。 第一则是钱钟书的话,“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这是一则虽短小却意义深刻的名言,“门 外的繁华”,“门外的”可以指具体的门,如家门外的,指外在的物质世界,“繁华”是指热 闹、繁华、喧嚣,是世俗的功名利禄,尘世的浮华或表明的繁荣,可以比喻容貌美丽或地位 - 24 - 显贵,比喻青春年华,比喻容貌美丽,也可以比喻繁荣美盛;“我的繁华”是指我内心世界 的丰富,精神世界的丰盈,世事纷繁,不过那不关我的事,我只要守住我这宁静的一亩三分 地就好。立意的方向可以是不追求外在的物质繁华或功名利禄,要努力丰富精神世界,提高 人生的境界。 第二则是鲁迅先生的话,“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 是说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这就要求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 天下,这是一种大境界,一种大气魄。这些是从正面理解这句话,如从反面来看,可以批驳“个 人渺小”说,呼唤从“我”做起,滴水汇成大海;批驳错误的情感价值观,呼唤“与我有关” 的高尚品行;批驳自私自利、“与我无关”论,呼唤无私。 综合两则来看,本文的最佳立意应该是辩证看待“注重个体发展”和世界“和我有关”两者 之间的关系:(1)“注重个体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关注世界,以天下为己任,明确自 己今后肩负的重任。(2)拥有世界“都和我有关”的情怀,具有责任担当精神,则有助于我 们更好地进行“个体发展”。 参考立意: (1)不汲汲于外在的物质繁华,要努力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生的境界。 (2)须心系天下,防故步自封。 (3)发展个人,融入世界。 (4)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关注世界。 (5)做好自己的同时,还要关注世界。 (6)关注世界,做更好的自己。 (7)勿过度“自我”,做关注世界的“大我”。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在心中修篱种菊”。然后由开篇 由文人“不避车马喧嚣,心中常怀藩篱淡菊,文如性情澄澈怀远、风行水上,心如真意单薄 自适、精诚之至”引出这样做的意义——唯有心存一扶淡菊,方能为笔墨丹青注入沁人的芬 芳。接着列举列举文人陈忠实与昭和棋圣吴清源两个事例从正面阐述,并与当下一些人的表 现形成对比。结尾部分表达心愿,呼应标题。 素材: 1.记得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没有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 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岛少一些一 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 - 25 - 2. 放眼历史,那些彪炳千秋的伟人,哪一个不是有高度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呢? 他们认为天下苍生的疾苦与己有关,国家的兴亡与己有关,所以才忧国忧民,救百姓于水火, 挽狂澜于既倒。在和平繁荣的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树立责任意识,职业责任、社会责任、 国家责任。有人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并正在形成的两大精神:一是以生命至上为 核心的仁爱精神,二是以社会参与和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80 后”、“90 后”的这一代 青年绝不是“自私的一代”,而是有责任感、有献身精神的一代。汶川地震救灾前线上有他们 的身影,北京奥运志愿者中有他们匆匆的步履,国庆阅兵式上有他们飒爽的英姿…… 3. 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是有限的,但无数人的力量却是不可估量的,滴水汇入大海,就拥 有了大海的力量。如:感动中国人物丛飞、陈晓兰、魏青刚、林秀贞、孟祥斌、李丽、徐本 禹、李桂林 夫妇、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等等。正是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正是这滴滴水流才汇成 了爱的海洋。 4. 媒体上曾经披露的这些现象:黑心棉做的被子,致癌的牙膏,苏丹红的咸鸭蛋,避孕 药喂的黄鳝,陈化粮的米饭,叫卖不停的假矿泉水,坑害人命的假烟假酒,害死婴儿的毒奶 粉,吃死病人的假药……所有这些,反映出一些人价值观的扭曲,他们的心中只有自我,只 有私欲,唯利是图,丧尽天良!在他们心中只有“金钱和我有关”,而他人生命“和我无关”, 所以才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导致了一个个不应发生的悲剧的发生。 5.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自己与他人没有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二战时一 位牧师曾这样写道:“当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时候,我不是犹太人,所以我不去关心他们;当 纳粹残杀共产党员的时候,我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不管;当纳粹追杀工会成员时,我不是 工会成员,我不说话;当纳粹追杀天主教徒时,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当 纳粹冲向我的时候,再也没有人来帮助我了。”其实,过于“自我”就是孤立自己;相反, 助人就是助己。 6.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 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7.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 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 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 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 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 - 26 - 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 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 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 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