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 MB
  • 2021-06-04 发布

2020版高中语文孟子2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版先秦诸子

  • 5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二、王何必曰利 【 基础自测 】 一、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字形或读音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 堂堂 万乘 (shènɡ ) 之国的赵国被一个千乘之国打得龟 缩在鄗邑不敢还手 , 这对赵国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 B. 特朗普周二在白宫发表电视讲话 , 阐述美墨边境现况 , 游说 (shuì) 民众支持兴建美墨围墙。 C. 前天 , 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备受关注的“宝应长子 弑病父”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 , 朱某因犯故意杀人罪 , 被判处无期徒刑 ,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 ﹒ D. 北京时间 7 日 , 郎平被评为“年度体育产业人物大 奖” , 郎平并没有到现场 , 是爱徙曾春蕾代表郎平上台 领奖。 ﹒ ﹒ 【 解析 】 选 D 。徙 — 徒。 二、积累熟语 , 并判断词语运用的正误。 1. 不远千里 : 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顾或不怕路途遥远。 2. 鸡鸣而起 : 鸡一叫即起身做事。形容勤奋不怠 , 刻苦自励。 【 运用 】 ( 判断下列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 ) 1. 看到养了这么久的狗狗 , 居然 不远千里长途 奔波找到 了自己 , 一时之间小哥非常感动。 ( ) ﹒ ﹒ ﹒ ﹒ √ 2. 中国睡眠研究会报告显示 , 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接 近四成。不少人鸡鸣而起 , 失眠成愁。 ( ) ﹒ ﹒ ﹒ ﹒ × 。“鸡鸣而 起”形容勤奋不怠 , 刻苦自励。这里犯了望文生义的错 误。 【 文言梳理 】 一、一词多义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 名词活用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名词的使动用法 )___________ ② 苟为后义而先利 ( 名词的意动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使 …… 获利 以 …… 为后 ; 以 …… 为先 2. 动词活用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 动词的使动用法 )___________ 3. 形容词活用 不远千里而来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___________ ﹒ ﹒ 使 …… 停止 以 …… 为远 三、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 , 没有一个讲 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 2.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 , 怀仁义以相接也 , 然而不 王者 , 未之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舍弃私利 , 怀着 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 , 这样却不成就王业的 , 还从未 有过。 3. 欲知舜与蹠之分 , 无他 , 利与善之间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想知道舜这一类人跟跖这一类人的差别 , 没有 别的 , 只是“为利”和“为善”的差别啊。 【 文本研读 】 一、阅读文中语段 , 完成 1 ~ 3 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 : “ 叟 , 不远千里而来 ,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 :“ 王何必曰利 ?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 :‘ 何以利吾国 ?’ 大夫曰 :‘ 何以利吾家 ?’ 士庶人曰 :‘ 何以利吾身 ?’ 上下交征利 , 而国危矣 ! 万乘之国 , 弑其君者 , 必千乘之家 ; 千乘之国 , 弑其君者 , 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 千取百焉 , 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 , 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 何必曰利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 (2) 何以利吾家 (     ) (3) 弑其君者 , 必千乘之家 (     ) (4)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     ) ﹒ ﹒ ﹒ ﹒ ﹒ 【 明确 】 (1) 有 …… 的手段  (2) 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3) 杀害  (4) 遗弃 2. 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 , 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 , 并不完全是切己私利 , 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 孟子回答的“王何必曰利 ? 亦有仁义而已矣” , 因势利导顺应梁惠王的话题 , 说之以“仁义”之利。 C. 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 , 孟子于是说以“仁义”之大利 , 用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 孟子认为 , 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 , 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 , 因此 ,“ 仁义”足以立国。 【 明确 】 选 B 。并不是因势利导顺应梁惠王的话题 , 而是首先否定了他的张口说“利”。 3. 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叟 , 不远千里而来 ,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苟为后义而先利 , 不夺不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明确 】 (1) 老人家 , 您不辞长途辛劳前来 , 将有使我国得到利益的手段吧 ? (2) 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 , 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夺取他的全部财利 , 就不会感到满足。 二、阅读文中语段 , 完成 4 ~ 6 题。 宋 将之楚 , 孟子遇于石丘 , 曰 :“ 先生将何之 ?” 曰 :“ 吾闻秦、楚构兵 ,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 王不悦 , 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 :“ 轲也请无问其详 , 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 曰 :“ 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 :“ 先生之志则大矣 , 先生之号则不可 。先生以 利说秦、楚之王 , 秦、楚之王悦于利 , 以罢三军之师 , 是 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 为 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 , 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 , 是君臣、 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 怀利以相接 , 然而不亡者 , 未之有 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 , 秦、楚之王悦于仁义 , 而罢三军之师 ,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 , 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 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 ,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 , 怀仁义以相接也 , 然而不王者 , 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 (《 孟子 · 告子下 》)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 吾闻秦、楚构兵    (      ) (2)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      ) (3) 愿闻其指 (      ) (4) 怀利以相接 (      ) ﹒ ﹒ ﹒ ﹒ ﹒ 【 明确 】 (1) 交战  (2) 投合  (3) 意旨、意向  (4) 交接、交往 5. 下列对选项内容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为了停止秦楚之间的战争 , 宋 准备向秦王或楚王 进言 , 建议他们停止战争。 B. 宋 准备用利说服秦王或楚王 , 孟子认为这样会悦 于小利也失于大利。 C. 孟子运用了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反驳了宋 ,“ 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 怀利以相接” , 国家必然灭亡。 D. 孟子反对言利 , 并把这一点提高到了仁政方案能否实现的高度来认识。 【 明确 】 选 D 。孟子反对一切从利的动机出发 , 反对先利而后义 , 并不反对言利。 6.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先生之志则大矣 , 先生之号则不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明确 】 (1) 先生的志向是大的 , 但是先生打着利这一名号却不行。 (2) 这会使三军之士乐于休兵而喜欢仁义。 【 要点探究 】 1. 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有何危害 ? 请你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 点拨 】 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义”的要求 , 把求利作为终极目标 , 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 , 必然会不择手段 , 这样就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追求 , 不关爱、不体恤他人 , 如果人人如此 , 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 , 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 2. 孟子是如何阐述“利害”与“战争”“和平”之间的关系的 ? 应该怎样评价孟子的这一思想主张 ? 【 点拨 】 (1) 关系 :① 在孟子看来 , 和平是很重要的 , 所以他也非常支持宋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行为。②但和平的前提是仁义 , 而不是利害关系。 如果用利害关系去换得一时的和平 , 早晚也会失去和平。因为基于利害关系的和平 , 实际上隐伏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 , 这就好比人与人之间都以利害关系相互对待 , 一旦因为利害关系发生冲突 , 必然导致争斗 , 失去稳定与和平。 相反 , 如果以仁义为前提赢得和平 , 则会保持长久的稳定与发展 , 不仅不会失去和平 , 而且还会使天下人心归服 , 安定统一。这是因为基于仁义的和平 , 使人与人之间都以仁义道德相互对待 , 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 人人忠诚谦让 , 仁爱正义 , 不会有什么战争的危机。 (2) 评价 : 从理论上说 , 孟子的这一思想主张是很有道理的 , 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 , 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 , 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 , 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 , 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 , 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 , 就更没有这种可能。 3. 孟子是如何运用对比和照应来增强说服力的 ? 【 点拨 】 (1) 孟子对梁惠王 , 开头说“王何必曰利 ? 亦有仁义而已矣” , 结尾回到同样的意思 ( 只是具体说法有所变化 ), 既形成了呼应 , 又突出了立场。中间先说“利”字当头的坏处 , 接着说推行仁义的好处 , 正反对比 , 使主旨更加鲜明。 (2) 孟子对宋 , 开头说 “ 先生之志则大矣 , 先生之号则不可 ” , 结尾归结到 “ 何必曰利 ” , 同样有形成呼应、突出立场的作用。而紧要处则细细道来 : 反面的例子从 “ 为人臣 ”“ 为人子 ”“ 为人弟 ” 等各方面分说 , 正面的例子也从 “ 为人臣 ”“ 为人子 ”“ 为人弟 ” 等各方面分说 , 十分晓畅。 (3) 总之 , 孟子用鲜明的对比和照应 , 把应该何去何从的道理说得明快有力。 【 综合性学习活动 】 学习了本文 , 你对孟子的义利观有什么认识 ? 社会发展到今天 , 你觉得孟子义利观的意义何在 ? 【 明确 】 (1) 孟子的义利观 , 实质上是价值观。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孟子所讲的“义”实质上是一种利 , 一种社会功利 , 国家的长远利益。孟子言义 , 反对利 , 但并非完全不言利 , 只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 , 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2) 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初期 , 由于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 难免包含一些封建糟粕。但是孟子的 “ 义 ” 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修养气节等 , 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 , 对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