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74 KB
  • 2021-06-04 发布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必修三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行文自 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1、重点字词: 数罟(gǔ) 洿池(wū) 鱼鳖(biē) 河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xiáng) 孝悌(tì) 饿莩(piăo) 2、一词多义 凶 河内凶 ( 庄稼收成不好) 凶多吉少 (不吉利的事) 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残暴) 甫闻凶讯 (不幸,多指丧事) 缉拿元凶 (杀人的人) 加 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 加彘肩上 (放上)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增加)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夸大) 或 或百步而后止 ( 有的人)天之行,或日或雨 (有时) 莫之或止 (表示不定)云霞明灭或可睹 ( 或许) 数: ①几,若干 ②密 ③数目 ④屡次 数罟不入夸池(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见不鲜(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 ) 发: ①打开 ②派遣 ③花开放 ④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 )百发百中(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 人( ) 直: ①通“只” ②直接 ③价值 ④不弯曲 ⑤径直 直不百步耳( ) 系向牛头充炭直( )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 ) 理直气壮 ( ) 随君直到夜郎西( ) 兵:①兵器 ②军队 ③战争 ④士兵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穷兵黩武( ) 草木皆兵( ) 非我 也,兵也( ) 胜:①尽 ②战胜 ③胜利 ④承受 ⑤超过 ⑥优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驴不胜怒( )巴陵胜状( )谷不可胜食也 ( ) 3、文言虚词 于:①对,对于 ②比 ③在 ④到 ⑤跟 ⑥向 寡人之于国也 (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 (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 则移其民于河东 ( ) 十年不收于国 ( ) 以:①拿,用 ②按 ③因为 ④表修饰 ⑤表并列 ⑥表顺承 ⑦认为 请以战喻 ( )皆以美于徐公( )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斧斤以时入山 林( ) 以其无礼于晋 ( ) 阙秦以利晋 ( ) 敢以烦执事 ( ) 之: ①的 ②取独 ③代词 ④语气助词 ⑤动词 ⑥宾语前置标志 何厌之有 ( )五亩之宅 ( ) 辍耕之垄上 ( ) 无如寡人之 用心者( ) 填然鼓之 (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4、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5、古今异义: 弃甲曳兵而走 古:( ) 今:( ) 养生丧死无撼 古:( ) 今:(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 ) 今:( ) 6、词类活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可使足民 (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谨庠序之教( ) 填然鼓之( ) 然而不王 者( ) 养生丧死无憾也( ) 王无罪岁( ) 7、特殊句式 非我也,岁也( ) 可以无 饥矣( ) 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是何 异于刺人而杀之( ) 《劝学》 《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 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1、重点字词: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kuǐ ) 吾尝跂而望矣(qì ) 锲而不 舍,金石可镂(lòu ) 其曲中规(zhòng ) 虽有槁暴( yòu 通“又”)( 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zhì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通“性” ) 2、古今异义: 劝学( ) 木受绳 则直( ) 金就砺则利( )假舆马者( )輮以为轮( )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4、一词多义 焉:①兼词,“于此”的意思 ②语气词,“了”风雨兴焉( )蛟龙生焉( ) 圣 心备焉( ) 于:①从 ②比 ③对,对于 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 ( ) 善假于物也( ) 者: ①用在主谓之间,表判断 ②……的人 ③……原因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而见者远( ) 非蛇鳝之穴无 可寄托者( ) 而: ①但是 ②而且 ③表并列 ④表修饰“地” ⑤表顺承 水为之,而寒于水( ) 蟹六跪而二螯( ) 吾尝 终日而思(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故:①所以,因此 ②旧的 ③缘故 故木受绳则直 ( ) 温故而知新 ( ) 既克,公 问其故( ) 劝:①劝勉,勉励 ②劝说 劝君更尽一杯酒 ( ) 劝学 ( ) 中:①合乎 ②中等 ③当中 ④年间 ⑤射中 ⑥心中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晋太元中( )木直中绳(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疾:①增强 ②快 ③小病 ④敏捷轻快 ⑤憎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君有疾在腠理( )声非加疾也( )春风得意马蹄 疾( ) 致:①到达 ②求取获得 ③表达 ④放置 ⑤情趣兴致 老妇前致词( )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闲情逸致( ) 家贫无从 致书以观( ) 假:①借助 ②借取 ③假装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 乃悟 前狼假寐 ( ) 绝:①渡 ②极,最 ③断绝 而绝江河 ( )会当凌绝顶( )夜久语声绝( ) 兴:①兴起 ②兴盛 ③创办 风雨兴焉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功:①成功 ②功劳 功在不舍 ( ) 位尊而无功( ) 强:①强壮 ②竭力 ③勉强 ④略多于…的 筋骨之强 ( )大臣强谏 ( )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 ( ) 5、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⑥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 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 《过秦论》通过对秦由盛至衰,由兴到亡的历史总结,论述了它所犯的过失,揭示了导致其 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政的主张,并讽劝当时的统治者必须以秦为鉴戒, 施行仁义,以求长治久安。文章叙议结合,全篇对比到底,大量运用铺张、夸饰、排比、对 偶等辞赋的艺术手段,气势雄阔磅礴,论述酣畅淋漓。 1、重点字词: 腴(yú) 轸(zhěn) 镞(cú)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瓮(wèng)牖(yǒu) 召滑(shào) 孝公既没(mò) 俯首颈系(xì)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 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2、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3、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黄河 今:水道的通称 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份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吝惜今: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古:爱惜人民 今: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古:划分 今: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4、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C、形容词的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 5、一词多意 ①制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 制作、缝制 ) 其牙机巧制, 皆隐在尊中 ( 制造、制作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压制、控制 ) 秦有余力而制其 弊 ( 制服 )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规模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规定、制定) ②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 逃跑、逃脱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 下诸侯已困矣 ( 丢失、失去 ) 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消亡 )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死亡 )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逃兵、逃亡的人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通 “无”,没有 ) 吞二周而亡诸侯 ( 使动用法,使……灭亡 ) ③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牢固、坚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一定、 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 之矣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 (固然、诚然)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锐利、锋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有 利于)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利 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利润) 故兵不 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胜利)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 未见其明也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⑥度 宁信度,无自信也(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 力必屈(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 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 飞(通“渡”,过) 6、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 帝王万世之业也。 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宾语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陈利兵而谁何。 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省略句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委命(于)下吏 聚之(于)咸阳 身死(于) 人手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威振(于)四海 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7、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师说》 1、 重点字词: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ú) 传道(chuán ) 从容(cōng)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须臾(yú) 怡(yí) 2、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3、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 (今) 没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 (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教育儿童 少年的学校。 4、一词多义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 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 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 舍相如广成传舍 (名词,客舍)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于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 的处所,在) 学于余(耻学于师)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 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 被 ) 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 词,风尚)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 问) 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 气,大概,或许) 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 后指学生的) 5、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 为耻)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 学习) 6、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式)(介宾短语后置) 7、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列唐宋八大散文家 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 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 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 两汉散文文法。 《师说》严正地批判了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 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三点崭新的、 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 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是具有解 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 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 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