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0.39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㈠【原创题】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小说家总喜欢将自己最熟悉的地点作为小说的创作背景,这样写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富有生活气息,才真实可信,也才能感人。
②《红楼梦》的作者是世界上最为伟大的作家,他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小说《红楼梦》的
书名、描写的地点、背景来看,尽管扑朔迷离,但还是露出了与南京有关的蛛丝马迹。
③先说书名。《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
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
又看到《金陵十二钗副册》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共计三十六位女子。《金陵十二钗》之名,虽
说是出自曹雪芹之手,可能为他人假托,未必可信;但小说确实描写了金陵一地不同阶层的许多女性,
如贵族出身的林黛玉、薛宝钗等;再如由地主、贵族沦落为平民、奴隶的香菱等;再如出身奴隶阶层
的晴雯、袭人等。金陵为南京古代的名称,可见小说书名就与南京有关。
④其次是地点。为了表示小说所叙故事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第一回),作
者刻意隐去创作年代,迷惑读者,混淆视听,以规避可能产生的意外的政治风险;同时为了有效地隐
蔽作品的倾向,提高小说的艺术性。小说在叙事过程中故意运用了历史上不同时代南京的各种称谓:
石头城(南京最早的名称)、金陵(战国楚灭越,尽得吴国故地。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埋金以镇之,
故称金陵)、应天府(明代初期,朱元璋定都建康,改为应天府)、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
京师应天府成为留都,永乐十九年即 1421 年始称南京)、江宁(清初复改为江宁府,隶属于江南省,
下辖江宁县。贾府的籍贯是江宁府江宁县)、江南、南省(南京在清代历为江南省、江苏省省会,亦
称作江南或南省。《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南省俗谓作‘辣子’”)。这
些不同的称谓表现出作者对南京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掌故非同一般的熟悉程度。
⑤再次是背景。小说第四回描写的护官符是小说中四大家族的名片,上面写的为本省最有权势的
乡绅。这里交代了四大家族的史家、王家俱为金陵人氏,薛家则是“金陵一霸”(第四回),贾家原
籍金陵,则已先有交代。根据作者构思,重点描写贾府,其他三家仅作为陪衬。这是小说描写的大背
景。小说描写最多的具体背景是主人公生活多年的大观园。大观园在何处?宝钗题咏大观园诗云:“芳
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直接向读者点示出大观园是在“帝城西”。学术界一般认为,大
观园的主要原型之一就是清初江宁织造曹寅家的西花园。这个西花园就在南京城西,具体位置在上海
路与广州路交界处向西,直到清凉山,包括随家仓、小仓山、乌龙潭、虎踞关等,就在当年的石头城
附近。
⑥另外,《红楼梦》写到南京的特产——野菜芦蒿。芦蒿本是生长在江边芦滩上的野草,对温度、
市
、
县
学
校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绝密 启用前
- 2 -
水分有比较高的要求,后来发现其具有清凉解毒的特性,逐渐成为可口的野菜。南京八卦洲生长的芦
蒿最多最好,而其他地方则极为鲜见。《红楼梦》第六十一回写到,“前儿小燕来,说:‘晴雯姐姐
要吃芦蒿’,你怎么忙的还问肉炒鸡炒?”贾府的大丫头晴雯已经吃厌了肉和鸡,只想吃面筋炒芦蒿。
今天,南京芦蒿已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可口的家常菜了。有资料表明,《红楼梦》的原作
者不可能是曹雪芹。这种说法或许不无道理。曹雪芹生年是 1715 或 1724,曹家于雍正五年(1727)年
底被抄家,次年(1728)年初全家返回北京。曹雪芹离开南京时年龄是 13 岁或 4 岁,对南京即便有印
象,也不会太深,随着岁月的流逝也会逐渐淡忘。像芦蒿这样十分难得,偶尔才能吃到的野菜,怕是
不太记得,便不会写进小说了罢。
(摘编自沈新林《〈红楼梦〉作者与南京》,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而石头城是“南京”最早的名称,可见小说书名就与“南京”有关。
B.应天府是“南京”在明代初期的旧称,《红楼梦》里提到了应天府,让读者感觉小说所叙述的故事
仿佛发生在明代。
C.在《红楼梦》中,无论是大背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还是小说中描写最多的具体背景—
—大观园,都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联。
D.在《红楼梦》中,作者提及“南京”的特产——野菜芦蒿,既体现了细节的真实,又在不经意间对
贾府的奢华程度作了微妙的揭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小说的书名、故事发生的地点、小说描写的背景等方面,论证了《红楼梦》作者与南京有着
密不可分的联系。
B.学术界认为大观园的主要原型之一就是坐落在南京城西的曹寅家的西花园,宝钗“芳园筑向帝城西”
的诗句恰是其观点的佐证。
C.文章列举了小说中出现的“南京”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称谓,充分地论证了“小说家总喜欢将
自己最熟悉的地点作为小说的创作背景”这一观点。
D.文章结尾提到南京特产野菜芦蒿,主要是为了论证“《红楼梦》的原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这一观
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红楼梦》创作经验看,小说家只要将自己最熟悉的地点作为小说的创作背景,就能创作出真实
感人的作品。
B.《红楼梦》的作者为了迷惑读者而刻意隐去创作的年代,这样不仅可以规避政治风险,更是出于提
高小说艺术性的考虑。
C.《红楼梦》中对野菜芦蒿的着意表现,极具生活气息,体现了小说作者高度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D.文章采用纵向结构,从不同角度寻找“南京”在《红楼梦》中的蛛丝马迹,进而论证本文观点。
㈡【改编题】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的必备条件,是
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更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选择,正逐步成为
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到 2020 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数
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国一体系、资源体系通、一人一空间、应用促教学”的目标。
- 3 -
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
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编自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材料二:
(摘编自《艾媒报告 2018 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
材料三:在线教育行业不仅是极具潜力的领域,也是一个年轻、尚未成熟的行业。在线教育企业
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已经切实显示出其作为教育系统组织形态改变者的潜力。如果将实体学校作为
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那么在线教育公司在“怎么提供服务”方面与实体学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也在促使实体学校自身发生改变。实体学校往往有固定的校址、提供综合性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接
受政府规制下的生源分配,按照班级、年级组织学生。而在线教育企业往往针对特定的教育项目,对
于教育过程进行更加精细的拆解和专业化分工。由于这些企业按照资源、教、学、练、测、评、管理、
招生等各个环节进行业务布局,传统的教育已经被解构,在这个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教育产业链。
虽然在线教育类企业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和初步的商业成功,但在与
政府、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合作中步履维艰。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若要成功与在线教育企业合作,
需要具备一些基础性的条件。为了实现对教育信息化产品“从买到用”的转化,学校应该在教学、管
理、资源配置、教师发展和激励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在宏观层面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统性的部署。
另外,教育产品服务的使用者和购买者相分离,导致购买的产品无法满足需求。教育信息化产品的购
买者往往是政府教育信息中心,而使用者是学校和教师。这种购买者与使用者的分离导致进入学校的
产品往往不是学校和教师希望购买的产品。此外,教育系统不同学校的需求差异大,很难通过同一款
产品或者服务得到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最好通过分散决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政府的统一采购。
- 4 -
(摘编自《报告精读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能够更好地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的问题,正逐步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B. 2018-2021 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会稳步增长,2021 年有望达到 4660 亿元;增长率却逐年下
滑,2021 年可能降至 7.6%。
C.在线教育企业在教育实践中将传统教育过程进行更加精细的拆解和专业化分工,深受广大学生和家
长的认可。
D.在如何提供服务方面,在线教育企业和实体学校存在显著差异,它能促使实体学校自身发生改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实体学校具有其固定性,但实体学校和在线教育企业也存在着合作的
可能,虽然目前二者的合作中充满困难。
B.实体学校要想实现对教育信息化产品“从买到用”的转化,需要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教师发
展和激励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C.在线教育信息化产品的使用者同购买者相分离,同一款产品很难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是在线教育
类企业与实体学校合作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
D.2018 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使用在线教育平台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其次是平台上的教
学资源很丰富。
6. 在线教育能否取代线下实体教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㈢【改编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何谓艺术
[匈牙利]厄尔凯尼·伊斯特万
莫里哀的剧本一般都以请来证人和文书制订婚约或口授遗嘱而结束。
正是托了这个福,费里凯在试排中就在舞台上占据了固定的位置。当一些主要演员还只能在象征
性的道具中走来走去的时候,那张在莫里哀剧中多次用过的文书案子已经给他放好了。小桌子虽然被
病床遮了一半,不过纸和墨水瓶却是放得好好的,墨水瓶旁边还有两支鹅毛笔。
“费里凯,劳驾,可别折腾!”导演对费里凯说。
“你说什么?”他问。
费里凯在剧院已经度过二十六个春秋了。去年是“逢五”的周年,剧院领导给他发了一张纪念奖
状、一瓶香槟酒和一封贺信。在这 1/4 个世纪的舞台生涯中,他的最大业绩是跑过几次只说一两句话
的小龙套。由于不甘寂寞,他总是在演出中试图给剧本增添点儿东西,可是他的努力无一不以碰壁而
告终。
这次他记住了导演提醒他的话,只是不声不响地记录着垂死老人的遗嘱。
但是在第六次排练时,他打起喷嚏来了,而且还伴有咳嗽。他放下笔,掏出一条巨大的红格子手
帕,大声地擤起鼻涕来。他想,这点儿情节总是可以加进去的。
可是当他擤到第三下时,导演就注意到了。
- 5 -
“你感冒了?”导演问。
“也许。”他说,“我可能在什么地方冻着了。”
他两夜没有睡着,深悔自己在像擤鼻涕这类表面手法上动脑筋,觉得应该从内心来塑造这个文书。
第三天,他把小桌子往台中央推了推,不过还是被床帘遮住半张脸。
他从自己的位置上向垂死的老人投以异样的目光——开始是讥讽的,继而是鄙视的,最后则是仇
恨的。在两个不眠之夜里他悟出来的是:这个文书从小被躺在床上的那位父亲遗弃他乡,是孤苦伶仃
地成长起来的,因此他总是忌妒那些有父亲的孩子。今天他是第一次面对即将咽气的父亲,但这个没
心肝的人在遗嘱里还不承认他这个儿子。
他记录不下去了,不断地抬起头来,眼睛里射出仇恨的光芒。扮演咽气老人的那个演员烦躁起来。
“你老瞪我干吗?”
导演也过来了。
“你又折腾啦,费里凯!”
“我只是对这个坏父亲做出反应。”他深感委屈地解释。
“人家说什么,就记录什么。”导演向他吼道,“你什么反应也用不着做。”
他咽了口唾沫,在墨水瓶里蘸了一下,继续写起来。一连几天,他脑子里都是空白。后来,有东
西开始在他脑子里出现,最后,这东西成形了。
起初他只是木然坐着,记下病人口授的话。可是他的脸突然抽搐了一下。对这种动作是无可厚非
的,因为老式鹅毛笔书写不畅是常事。他甩了甩笔,然后放进嘴里,把它舔干净,可是纸上还是留下
了墨渍。他恼火地摇摇头,拿过第二支笔,可是那支也不顺手。坐在观众席里的那几个行家都兴趣十
足地看他怎样对待鹅毛笔。后来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把刀,削了削笔,正想拿起来试一试的时候,咽了
气的父亲坐起来了。
排练中断。尖刻、无情和粗暴的指责声四起。唉,让我们忘了这充满屈辱的时刻吧!
费里凯消沉了,一连几天,他像一架机器一样只是呆板地记录,但他只能憋到公演那天。就在开
幕前几分钟,在化妆室里,他脑子里闪耀着对角色全新的理解。这样的理解虽然大胆,但谁也无法指
责。他要一块黑绸,哪怕一块黑纱也行。
在首场演出中,这位文书臂缠黑纱登上舞台。文书是穿黑衣服的,所以袖子上的黑纱没有引起任
何人的注意。从他沉着的表情中没有人看得出来他刚失去了生活中的唯一慰藉——爱女珍妮。他坐下
来,写着,但在他心中,痛楚像海浪一样汹涌澎湃,因为垂死的老人唤醒了他对已故女儿的怀念。这
位父亲弥留之际的痛苦使他差一点儿就要放声大哭,然而他以铁的意志控制住了自己。谁也没有看出
他的这场内心搏斗。
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评论家纷纷对演员的表演进行分析。可是以这些人的眼光,他们只能论及
那些表面的、易于讨好的角色,对于文书一角只字未提。他挥挥手——这些人根本不懂何谓艺术!在
鲜为人知的情况下也能创造出伟大的成就……这样做值得吗?值得。他想。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排练中,费里凯向垂死的老人投以讥讽、鄙视、仇恨的目光,体现了他对文书这一角色的理解和塑
造。
B.全文主要使用第三人称,而“唉,让我们忘了这充满屈辱的时刻吧”一句使用第一人称,拉近了与
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感受真切,如身临其境。
C.费里凯是一个非常敬业的演员,虽痛失爱女,却以铁的意志控制自己的悲伤,使首场演出获得巨大
的成功。
- 6 -
D.小说叙述了一个龙套演员的故事,标题“何谓艺术”点明了导致他和他所工作的环境总是格格不入
的焦点问题,引人思考。
8.小说以“何谓艺术”为题,有何作用?(6 分)
9.小说中的费里凯虽是一个被忽视的小人物,却有其可敬可爱的一面,他的形象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㈠【改编题】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
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
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
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
止?”韩家奴对曰:“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
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
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
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
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
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
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帝默然。
十五年,帝以其老,不任朝谒,拜归德军节度使。以善治闻。后卒,年七十二。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
慢/为民者惰欤
B.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
慢/为民者惰欤
C.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
慢/为民者惰欤
D.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
慢/为民者惰欤
- 7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经史,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史子集”。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
即正史。
B.翰林,官职名。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
时号称“内相”。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指史家叙述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史官。文中的“史笔”是指叙述
史实的笔法。
D.穆宗,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
以后的多称“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萧韩家奴品行高尚,为人着想。他的家奴高价卖了家中不任驱策的牛,他不想损人利己,便退钱领
回了牛。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做事要掌握火候,
方能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他引述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谏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是废除严刑
峻法。
D.萧韩家奴忠于职守,不卑不亢。他不顾皇命,如实记载秋山狩猎;他还直言穆宗贤明的理由,使皇
上默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译文:
⑵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
译文:
㈡【改编题】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野水孤舟
梁 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梁栋(1242--1305),宋代诗人。据史料记载,梁栋在南宋灭亡后,曾归武林闲处守道,后又从
其弟入茅山归隐。这首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两句写“水”,骤雨初歇,积水茫茫,淹没行路,时隐时现,切合诗题中的“野”。
B.三四两句由全景推到特写镜头,从“孤洲”“小舟”等可见诗人处境之凄苦孤寂,景中有情。
C.“主人空有济川心”中的“空有”,即徒有,与杜甫《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
意同。
D.结尾两句写诗人袖手归来,栖迟茅屋,不惊鸥鸟,任其浮沉,流露出诗人隐居山林的恬淡闲适之情。
15.后人评价这首诗“比兴深婉,颇具特色”。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
答:
- 8 -
㈢【原创题】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 , ”两句描写
了大鹏往南海迁徙时的雄奇壮观的景象。
⑵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 , ?”
⑶周敦颐《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两句是
“ , 。”
三、【原创题】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珠城,有她自己独特的味道。鲜美的鱼虾如果没有满足你对美食的好奇,那你何不品尝一下特色
小吃“烧饼夹里脊”?炸得香嫩的里脊肉包裹在金黄色散着热气的烧饼里,配以各色蔬菜,再来一杯
冰镇的酒酿。穿行于最繁华街市的朦胧夜色中,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品出的不仅是美食的香辣醇厚,
更是一种珠城人与美食结下的缘,一种深深 在珠城人灵魂中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穿行于市区,一栋栋高楼 ,一盏盏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川流不息的车队和 的
人群让人目不暇接。有谁能想象,一百年前的她还只是一座小小的码头?( )然而,她并不
是用钢筋水泥架构起来的冰冷世界,淮水流经这里,不经意间流出了一个分支,于是便有了色彩斑斓
的张公山与波光粼粼的张公湖。夕阳斜照,在远山林木交织成的斑斓中,约三五好友泛舟湖上,漂游
在 的湖面上,远处吹来的风在耳畔浅吟低唱,偶有一两只水鸟在船尾盘旋飞舞。此景此情,该
是何等的惬意啊!张公湖之西是绿叶红枫与湖光山色共舞的佳境,回首东望则是青山与龙子湖的约定。
她少了几分斑斓和诗意,却多了几分邈远和磅礴,在南方的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她那份恰到好处的雄壮
和辽阔,撑起独有的一片天。
珠城,有珍珠的贵气,也有珍珠的朴素。山南水北,是南国的秀气;山北水南,是北国的豪情。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烙印 鳞次栉比 熙熙攘攘 鎏金
B.镌刻 星罗棋布 摩肩接踵 鎏金
C.烙印 星罗棋布 熙熙攘攘 微漾
D.镌刻 鳞次栉比 摩肩接踵 微漾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是的,从前的荒芜之地,竟能得此繁华,就连珠城人都不敢想象。
B.是的,就连珠城人都不敢想象,从前的荒芜之地,竟能变得如此繁华。
C.是的,就连珠城人都难以想象,从前的荒芜之地,竟能得此繁华。
D.是的,就连珠城人都难以想象,从前的荒芜之地,竟能变得如此繁华。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鲜美的鱼虾如果没有满足你对美食的好奇,那你何不品尝一下特色小吃“烧饼夹里脊”?炸得香嫩
的里脊肉配以各色蔬菜,包裹在金黄色散着热气的烧饼里,再来一杯冰镇的酒酿。
B.鲜美的鱼虾如果没有满足你对美食的好奇,那你何不品尝一下特色小吃“烧饼夹里脊”?炸得香嫩
的里脊肉,各色蔬菜,金黄色散着热气的烧饼,再来一杯冰镇的酒酿。
C.如果鲜美的鱼虾没有满足你对美食的好奇,那你何不品尝一下特色小吃“烧饼夹里脊”?炸得香嫩
的里脊肉配以各色蔬菜,包裹在金黄色散着热气的烧饼里,再来一杯冰镇的酒酿。
D.如果鲜美的鱼虾没有满足你对美食的好奇,那你何不品尝一下特色小吃“烧饼夹里脊”?炸得香嫩
的里脊肉包裹在金黄色散着热气的烧饼里,配以各色蔬菜,再来一杯冰镇的酒酿。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2 个字。(6 分)
- 9 -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健康包含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三个方面。如果人们不能获
得足够的心理关怀和精神慰藉,那么无论在身体健康上投入多少,也难以获得全面的健康。从科学视
角看,大脑的神经冲动确实会影响神经体液分泌,人的精神状态影响着身体状态。中医也讲“形神合
一”,既要“动以养形”,① ,达到形神兼养,身心俱佳的健康境界。同时,
大健康理念也启示人们,② 。从健康管理的链条来看,生病治愈属于最为末
端的环节,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则要求进行健康的源头治理。身体没有疾病只是健康的必要而非充
分条件,如果总是感到疲劳乏力、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那么人就很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并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正因此,大健康不仅要求已病后能够治愈,③ ,
这意味着社会的健康管理需要关口前移,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
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
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
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四、【原创题】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仁东创造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被称为“中国天眼”。有
了它,中国在天文探索领域赶超其他国家二十年。
著名桥梁专家林鸣克服重重困难,博弈深海,踏浪伶仃洋,耗时九年,成功修建了世界上最长的
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它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华为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的实体名单,被禁止从美国企业购买技术或配件。华为能否
走出困境?海思总裁在致员工的一封信里公开表示:“今天,这个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的平凡
儿女成为时代英雄的日子!”
何谓英雄?李清照称赞项羽“死亦为鬼雄”;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亦是英雄;在四川省凉
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扑救行动中死难的消防员,亦是英雄;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日夜奋战,抗击疫情,
挽救人民生命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亦是英雄……历史在推进,社会在发展,人们心中对“英
雄”的界定和解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华夏民族,英雄从未缺席!英雄既是时代精神的风向标,也
是社会发展的领航员!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 1 -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语文(答案)
1.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解题分析】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但不能说明《石头记》这一书名与南京有关,曲解文意。书名中的“石头”,是女娲
氏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的补天顽石,《红楼梦》的故事便是刻在这石头上。文章里只阐述了《金陵十二钗》之书名与“南
京”有关,并未涉及《石头记》。故 A 项错误。
2.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解题分析】文章的观点是:“小说家总喜欢将自己最熟悉的地点作为小说的创作背景,这样写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
有余,富有生活气息,才真实可信,也才能感人。”然后以《红楼梦》的创作为例进行论证。文章结尾提到南京特产野菜
芦蒿,主要是为了突出小说作者对南京非同一般的熟悉程度,是在前文论证基础上的有力补充,而且小说作者对“野菜芦
蒿”的描写,体现了细节的真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恰恰论证了文章篇首的观点。至于结尾“有资料表明,《红楼梦》
的原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这里的“资料”显然不是指“南京芦蒿”。“怕是不太记得,便不会写进小说了罢。”作者
的语气也不是那么肯定,带有推测的意味。故 D 项理解错误。
3.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解题分析】A 项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第①段写“小说家总喜欢将自己最熟悉的地点作为小说的创作背景,这样写
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富有生活气息,才真实可信,也才能感人。”B 项错误。原文第④段写“作者刻意隐去创
作年代,迷惑读者,混淆视听,以规避可能产生的意外的政治风险;同时为了有效地隐蔽作品的倾向,提高小说的艺术性。”
题干中“不仅……更……”表述错误,文中“同时”应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D 项错误。“纵向结构”表述有误,
应是“横向结构”。书名、地点和背景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层进关系,末段提到南京特产,是对前文论证的补充。文
中段首有“首先”“其次”“再次”“另外”等字眼。C 项正确。《红楼梦》中对“野菜芦蒿”的细节描写,使读者感受
到浓郁的生活气息,从一个侧面揭露了贾府奢华的生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正如文中所写“这样写来,……富
有生活气息,才真实可信,也才能感人”。
4. 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C 项,“在线教育企业在教育实践中将传统教育过程进行更加精细的拆解和专业化分工,深受广大学生和家
长的认可”说法错误,原文“在线教育类企业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和初步的商业成功”,是在
线教育类企业取得认可,不是在线教育企业在教育实践中的做法收到认可。
5. 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C 项,“是在线教育类企业与实体学校合作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表述错误,“主要原因”于文无据。
6. 示例一:我认为在线教育能够取代线下实体教育。理由:①政策支持。政府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性,将会对在
线教育给予支持。②自身优势。在线教育灵活便捷、资源丰富,有利于资源共享弥补实体学校的不足。③受众欢迎。在线
教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已取得了广泛认可,拥有逐年增多的用户群体。
示例二:我认为在线教育不能取代线下实体教育。理由:①体制障碍。在线教育与政府、实体学校的合作步履维艰,难以动
摇线下实体教育的牢固地位。②自身不足。在线教育相对于实体教育,只是针对特定教育项目,缺乏系统性部署。③受众
原因。对有接受长期、系统规范教育需求的广大群体来说,在线教育的碎片化学习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观点之后,再从政策支持情况、在线
教育自身情况、受众反映等角度阐述理由。如答“能取代”,由材料一“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基本公
市
、
县
学
校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绝密 启用前
- 2 -
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
的教育”,可以看出政府已经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性,将会对在线教育给予支持;由材料二图表可概括出在线教
育的自身优势:灵活便捷、资源丰富;由材料三“在线教育类企业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可概
括出受众欢迎。如答“不能取代”,则需要结合材料,联系现实来阐述理由,由材料三“与政府、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
合作中步履维艰” ,可概括出体制障碍;由材料一“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
务的必备条件”,材料三“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统性的部署”可概括出在线主要是技术层面上有所创
新,这决定了它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取代实体教育成为主流;结合材料二图表,再联系现实,可知,在线教育的学
习模式是碎片化的,这种学习模式难以满足有接受长期、系统规范教育需求的广大群体,由此可得出受众的原因。
7. 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痛失爱女”是费里凯为文书这个角色想象出来的情节。另外,“使首场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错,文中“演
出成功”与费里凯的表演无关。
8.①“何谓艺术”,带有疑问语气,引发读者对艺术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何谓艺术”是费里凯与导演矛盾
冲突的焦点,贯穿全篇,起着线索作用。③费里凯根据自己对文书这一角色不断地更新理解,多次改变自己对戏剧的设计,
烘托了他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形象,使主人公个性更加鲜明。④导演与费里凯用各自不同的言行回答了“何谓艺术”这一问
题,表达了各自对艺术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引发读者对主题的思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有: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
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
9.①不甘平凡,心怀梦想。虽然跑龙套,但他坚信能够创造出伟大的成就。②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在剧场表演二十多年
的配角,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③自信乐观,不屈不挠。不断地被导演、观众等人打击,虽也委屈、消沉,但始终不停地
尝试加戏,认为自己的努力即使不为人知也值得。
启示:生活中配角也应该不懈追求,虽然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但是不停地追求、乐观的态度已经很值得人们敬重。有梦想
有追求的人,才有成功的希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形象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作答时,要在分析概括费里凯形象的基础上,谈给自己的启示。费里凯虽然二十多年来都是跑龙套的,但依
然相信自己会有所成就,从不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可见其有梦想,有追求;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屡遭打击却依然乐观,
可见其意志坚定;正是他有梦想、敢追求、不屈服的形象才让我们觉得他可爱可敬。
10.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原句标点: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
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治道之要”,意思是治国之道的关键。要,关键,要领。“制”,指帝王的命令。故排除 A
和 C。“徭役不加于旧”是说徭役相比过去没有增加,“征伐亦不常有”是说征伐之事也不常有,徭役和征伐是并列关系,
都是主语。故排除 D。所以选 B。
11.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考查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文中的“史笔”是指执史笔之人,即史官。
12.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治理盗贼的关键是废除严刑峻法”表述错误,萧韩家奴借唐太宗和臣子的对话,想要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
关键是减轻赋税。从原文“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这几句可以得出结论。另外,“太宗笑曰”,一个“笑”
字也是对“严刑峻法”的否定。
13. ⑴现在我对内节制嗜好,对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
⑵遇到喜庆的日子,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间无比投合。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 3 -
【解题思路】(1)“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省”,减少,精简,引申为“节制”;“罢”,停止;“游
幸”,指帝王出游巡幸。“幸”封建时代指皇帝亲临;句意 1 分。(2)“胜日”,指亲友相聚或风光美好的日子,这里译
为“喜庆的日子”;“帝与饮酒赋诗”,省略宾语“之”,代词,他,指代韩家奴;“酬酢”,宾主互相敬酒。客还敬主
人称“酢”,主人再次敬客称“酬”;“相得”,相合,互相投合;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是中书令萧安抟的孙子。年少时爱好学习,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开始出任官职。家
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他的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不是我想要的。”便退了
钱取回了牛。
重熙初年,韩家奴同时管理三司使的事务。重熙四年,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皇上曾经从容地
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回答说“:臣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
那么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原来他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
委婉进谏。皇上大笑。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诏书问:“徭役相比过去没有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
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因为做官的怠慢,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
将哪一项减免才能便利?补役之法哪些可以免除?盗贼的祸害用什么办法可以止息?”韩家奴回答说:“我听说唐太宗向
群臣询问治盗的方法,大臣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着说:‘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
聊生。现在我对内节制嗜好,对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的多少,完全是由
于衣食的丰俭、徭役的轻重的缘故啊。请陛下裁定。”
韩家奴被提拔为翰林都林牙,皇上下诏晓谕他说:“我将翰林的官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
韩家奴日渐受到宠爱和信任,每逢入宫侍奉皇上,皇上都要赐给他座位。遇到喜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
酒,君臣之间无比投合。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规劝讽谏。
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关部门上奏,皇上在秋山打猎,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
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看到,命他删掉这条记载。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他说“:史官
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开创事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明的君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责问他
说:“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虽然残暴,但能减免徭役,
减轻赋税,人人安居乐业。在整个穆宗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我因此认为穆宗贤明。”
皇上无言以对。
重熙十五年,皇上因他年老,经不起朝会拜见的辛劳,任命他为归德军节度使。韩家奴以善于治理著称。后来去世,
享年七十二岁。
14. 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流露出诗人隐居山林的恬淡闲适之情”理解不准确。结尾两句,表面上恬淡闲适,似与尘世绝缘,但实际
上这不过是作者目睹国家残破衰微而又无力回天的愤激之辞。
15.①“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两句既是写眼前实景,也运用了“比”的手法。以雨后野水比喻国事的不可收
拾,以行路间断比喻前途渺茫,暗示了由于时代狂风骤雨的侵袭,国家和个人的命途都面临着难以预测的危机,流露出诗
人彷徨、迷惘的心情。②“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两句也运用了“比”的手法。以水深而济川不果比喻抱负
的无法施展,一“空”一“坐”,写出了诗人心情的绝望和愤惋。③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作者对国家
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含蕴深广。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诗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围绕题目中的“比兴深婉”,首先要明确何谓“比兴”。比,打比方,就是
譬喻。兴,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古典诗词常常比兴兼用。结合这首诗,以雨后野水比喻国事的不可收拾,以
行路间断比喻前途渺茫,以水深而济川不果比喻抱负的无法施展,若隐若现,反复缠绵,给读者的联想提供了自由驰骋的
广阔天地。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含蕴深广。
16.⑴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⑵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题思路】⑴根据句中“引用《齐谐》”“大鹏往南海迁徙”可推知答案;⑵根据句中“对秦国贪婪掠夺又肆意挥霍财
- 4 -
富的行为提出批评”可推知答案;⑶根据句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可推知答
案。
17. 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一空,“烙印”用火烧铁在牲畜或器物上烫成痕迹,比喻深刻地留下印象。“镌刻”即雕刻,一般是指雕
刻在有形的事物上,不合语境。此处语境是说特色美食给珠城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所以应选“烙印”。第二空,“鳞次
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整齐排列的样子。“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
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此处语境是形容城市里高楼林立,建筑多而密集,所以应选“鳞
次栉比”。到此即可判断这道题选A。第三空,“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
容人很多,很拥挤。此处语境是说繁华的街市上人很多,非常热闹,所以应选“熙熙攘攘”。第四空,“鎏金”即镏金,
把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涂在器物表面,也就是“镀金”。“微漾”是说湖面微微荡漾,泛起波纹。此处语境是写在夕阳的
余晖下,湖面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色。“微漾”与前文“夕阳斜照”缺少呼应,所以应选“鎏金”。故选A。
18.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结合语境,承前应回答“有谁能想象”的问题,排除A项。“难以”和“不敢”比较,“不敢”更能凸显这个
城市的巨大变化。排除C、D两项。故选B。
19.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并正确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主语和关联词的位置问题,“鲜美的鱼虾”不能做整句话的主语,所以应
放在关联词“如果”的后面,排除 A、B 两项。第二处是语序不当,比较 C 和 D,会发现“配以各色蔬菜”应放在“里脊肉”
的后面,如果独立成句,也会造成表意不明。故选 C。
20.示例:①也要“静以养神” ②健康也是“管”出来的 ③更要增强未病时的预防能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前后文关键词语“形神合一”“形神兼养”,以及横线前一句“既要‘动以养形’”,可推知
横线处关键词“静以养神”,再兼顾并列句式,故得出答案“也要‘静以养神’”。第二空,根据后文内容,以及一些关
键句,如“从健康管理的链条来看”“则要求进行健康的源头治理”“社会的健康管理需要关口前移”等,可推知横线处
的关键词是“健康”和“管理”,故得出答案“健康也是‘管’出来的”。第三空,根据前文“大健康不仅要求已病后能
够治愈”,以及后文“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可推知横线上的内容应该和“未病时”有关系,结合生活
体验,生病了要及时治疗,未生病时也要注意身体,积极预防,免遭病毒侵害。故得出答案“更要增强未病时的预防能力”。
21.关键信息:①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②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③向抗疫现实靠拢④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⑤凸显风
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题思路】语段是总——分结构,以“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领起全段,分三个层次阐述,抓住每一个层次的
领起句即可。
2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写作能力。
【材料解读】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是“英雄”,命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英雄”在新时代被赋予了
新的内涵:南仁东和林鸣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攻破技术难关,打造国之重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他们迎难而
上、永不言弃的精神可敬可佩。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亦是民族的英雄。因为他们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进程,促进了人类文明
的发展进步。中国通讯企业华为遭遇以美国为首的全球抵制和绞杀,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硬仗!虽身陷困境,遭遇危机,
但华为全体员工斗志昂扬,奋战一线,毅然走上了“科技自立”的征程。华为员工、海思儿女不仅为企业自身的生死存亡
而战,更是为反击西方霸权、捍卫民族尊严而战,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是华为的英雄,亦是民族的英雄。结合社会热点,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国家统一部署指导下,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舍小家保大家,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前
线,挽救人民生命,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在新时代有许多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着的普通人,他们努力践行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助力,他们又何尝不是新时代的“英雄”呢!
【参考文题】《新时代,“英雄”之新解读》 《新时代,我眼中的“英雄”》 《新时代,“英雄”强势来袭》《新时代,
“你”就是英雄》……
相关文档
-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2020届高2021-06-0414页
-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仿真2021-06-0416页
-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2021-06-0428页
- 安徽蚌埠市教师2020届高三“我为高2021-06-0417页
- 河北省三河一中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2021-06-0414页
- 浙江省舟山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仿真2021-06-0417页
-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2021-06-0433页
- 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52021-06-0433页
- 安徽蚌埠市教师2020届高三“我为高2021-06-0421页
- 安徽蚌埠市教师2020届高三“我为高2021-06-0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