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江苏省淮安市 2019-2020 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语文试题
2020.07
(注意:本次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将每题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填写在试
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史学肇始以来,文史研究范式就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变化中。对于一名新时期的地方文
史工作者而言,可以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是根据个人兴之所至的研究领域的相应专业特
长,开展推动领导决策和地方发展的决策咨询研究,这是体现文史工作的现实价值的重要路
径,也是文史工作者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法。二是努力提升本土文史研究成果的层次质量
水平,力争在国际国内的一流平台(如顶尖的学术期刊,国际级、国家级研究机构和研究会、
学会举办的高层次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托什的《史学导论》文中有一个观点应当引起文史研究者的特
别关注,其大意如下:在世界范围内,历史研究工作有明显的碎片化、虚幻化的不良趋势,
为了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总体史”或“整体史”新型研究范式,地方史研究工作应当予以高
度重视,这可能是建立“信史+全史”研究模式的最佳突破口,在地方史研究中要特别注重引
进其它社会科学门类(如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
法。
一名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地方史研究工作不仅仅是针对本地区民众的宣传说教,而且很有
可能对全世界的史学研究都会产生影响。比如《万历十五年》的作者、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
黄仁宇,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正是以明清时期淮安漕运史研究为核心主题的。事实证明:越是
本土的、特色的研究领域,就越能获得国际的、一流的研究成果。
新世纪以来,淮安市的文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大运河、周恩来、韩信、《西游
记》等专题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同时出现了一批拥有一定知
名度的文史专家。但是有个现象需要关注:全国各地的文史研究工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
浮夸现象。有些文史工作者并没有真正地深入研究特定专题,而是满足于收集资料并加以简
单的堆砌,有时甚至还有造假现象。有些研究人士在写文章时满足于对名人逸事的“讲故事”
写法,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写作方法都不规范不严谨。在一些领域将某些人某些景观说成是
- 2 -
“中国第一”或者更大口气的“天下第一”,作为地方宣传口号或者民间趣闻是可以的,但
在规范严肃的文史研究中必须加以禁止。就文史界而言,一方面对一些人物成事迹给予无限
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却又对应当被重视的历史事件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
泰州人王艮继承并发扬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进而牵头打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
意上的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将“泰州”这个地名永远地铭刻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坐标
上,这一点值得淮安所有文史工作者去参考借鉴。淮安的文史工作在今后五年要尽快打造一
批“高大上”的国内一流专家团队,形成一批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为在 21 世纪上半
叶形成“淮安学派”和“淮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顶级的淮安文史专家不仅包括能够发
表一流文史学术论文的理论家,还应当包括如当年明月、易中天、袁腾飞这样的通俗地方史
解说家,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能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看到淮安人讲淮安史,那将是何等
的自豪。
(摘编自徐晓虎《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如何结合时代讲述丰厚文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史研究成果发表的国际国内一流平台,包括顶尖的学术期刊和国际级、国家级研究机构
和研究会、学会举办的高层次学术会议等。
B. 在世界范围内,历史研究工作有明显的碎片化的不良趋势,地方史研究工作应当予以高度
重视。
C. 新世纪以来,淮安市的文史研究在大运河、周恩来、韩信、《西游记》等专题研究领域形
成了一系列世界一流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
D. 顶级的淮安文史专家不仅包括能够发表一流文史学术论 文的理论家,还应当包括通俗地
方史解说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举(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一例,证明本土的、特色的研究能获得国际流研究成果,会
对全世界史学研究产生影响。
B. 第四段既肯定成绩,又指出存在的问题,体现作者客观冷静的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C. 将泰州人王艮与淮安文史工作者相比,是为了激励后者为形成“淮安学派”和“淮学”作
贡献。
D. 文章论证,兼顾地方与世界,既有对准安文史研究工作的分析,又有对世界范围历史研究
工作的关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
A. 新时期地方文史工作者,可以根据个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的专业特长,开展推动领导决策
和地方发展的决策咨询研究,从而体现自身价值。
B. 地方史研究工作应当对建立统一规范的“总体史”或“整体史”新型研究范式给高度重
视。
C. 地方史研究工作不只是针对本地区民众的宣传说教,而且很有可能会对全世界的史学研究
产生影响。
D. 在一些领域将某些人某些景观说成是“中国第一”“天下第一”,作为地方宣传口号,应
该规范严肃,必须加以禁止。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
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
C 项,“新世纪以来,淮安市的文史研究在大运河、周恩来、韩信、《西游记》等专题研究领
域形成了一系列世界一流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错误,由原文“新世纪以来,淮安市的文
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大运河、周恩来、韩信、《西游记》等专题研究领域形成了一
系列较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可知,是“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而不是
“一系列世界一流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
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
A 项,“会对全世界史学研究产生影响”错误,由原文“一名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地方史研究工
作不仅仅是针对本地区民众的宣传说教,而且很有可能对全世界的史学研究都会产生影响”
可知,是“有可能对全世界的史学研究都会产生影响”而非“会对全世界史学研究产生影
响”。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
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
- 4 -
D 项,“作为地方宣传口号,应该规范严肃,必须加以禁止”错误,由原文“在一些领域将某
些人某些景观说成是‘中国第一’或者更大口气的‘天下第一’,作为地方宣传口号或者民
间趣闻是可以的,但在规范严肃的文史研究中必须加以禁止”可知,“作为地方宣传口号”
是可以的,应该是“但在规范严肃的文史研究中必须加以禁止”。
故选 D。
【点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或显或隐的观点和态度,
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在高考中,命题人往往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来考查考
生捕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这些材料往往具有以下特点:①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散在文章的
各个地方,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地方;②作者的观点态度比较隐晦,并不直露;③作者的观
点态度含蓄委婉,有时寓于物外,间接地流露出来;④作者在某一句、某一段或全篇文章中
所表达的观点;⑤作者对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看法和态度。解答这类试题,在通观全文,立足
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对于隐含的信息,要用清醒的头脑,分析的眼光,从上下文
的联系中加以辨析,从原文的主旨上加以思索,力求从隐含信息中把握作者的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0 全球护理状况报告》护士占世界卫生工作者的一半以上,但目前
全球护士人护士人数不到 2800 万,远无法满足全球医疗服务需求,全球范围内护士缺口达 590
万。WHO 发出呼吁,鼓励各国多培养专业的医护人才,以应对“全球短缺”。
对抗威胁全球卫生系统的支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护士历来都战
斗在对抗威胁全球健康的流行病和大流行病的最前沿;不论是疫情期间还是平时,医护人员
始终守护着人们最重要的健康。但与社会对护士的高需求、高要求不相匹配的是,护士发展
现状并不乐观,如工作生活压力大、收入待遇差、学习考试多、晋升瓶颈突出等。在人手短
缺的情况下,护士群体的人员流失也较为严重。
(摘编自 4 月 9 日广州日报《短缺!疫情敲响全球“护士荒”警钟》)
材料二:
“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推进中医药参与融入国家传染病防
控体系的建议》。我认为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
中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现在构建强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要补上这个漏洞。”中国中医
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医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张涤说,一要健全中医药参与
- 5 -
传染病防治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建立传染病防治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机制,强化中西
医会诊制度;二要健全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的服务体系,从中小学开始普及中医健康养生
教育,完善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建立国家及省
级中医应急救援队伍。
(摘编自 6 月 3 日中国日报网《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材料三:
为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组合拳”,上海在立足当前求实效的同时,着手长远布局求
长效。上海的目标是:“2025 年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城市之一”,上海已经行
动起来。盘点“上海公共卫生建设 20 条”,其框架正是以补短板的迫切入手,以“全周期管
理”思维布局。其中,有前期建立“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协同
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也有中期以“五大机制”“提高公共卫生应急
体系运行效率”,还有围绕硬件、人才、科技、信息化、舆情的长期建设。既是补短板找差
距——于发热“哨点”密度、专业领军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多管齐下,也是复盘总结,将此次
疫情中好的经验保留研究优化,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
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而产生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摘编自 4 月 10 日文汇报《常态化防控,上海打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组合拳》)
材料四: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弗·罗曼诺夫认为,新冠肺
炎大流行加强了世界各国在保护本国公民生命和健康方面的作用。对世界卫生组织进行改革
显得更如迫在眉睫。首先,需要整合世卫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资源,在应对疫情最重要的领域
找到利用有限资源的最佳方法。其次,应加强现有区域组织和跨区域论坛的作用,如欧亚经
济联盟、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最后,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新倡议作用,从
区域层面开始,将经济合作与在卫生领域建立新的全球治理形式相结合。
(摘编自 6 月 11 日光明网《弘扬科学精神完善公共卫生治理》)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全球护士人数不到 2800 万,无法满足全球医疗服务需求,全球范围内专业医护人员
缺口达 590 万。
B. 要完善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建立国家及省级
中医应急救援队伍。
C. “上海公共卫生建设 20 条”提及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应急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和应
- 6 -
急管理体系等。
D. 可以充分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新倡议的作用,为全球疫情防控和经贸秩序维护作出贡
献。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护士是卫生系统的支柱,守护着人们最重要的健康,虽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但人员流失并
不严重。
B. 构建强而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推进中医药参与融入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的机制保
障。
C. 为打好特殊时期疫情防控“组合拳”,上海着手长远布局,对标全球标准,完善重大疫情
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D. 对世卫组织进行改革,需要整合其他成员国的资源,在应对疫情最重要的领域找到利用所
有资源的最佳方法。
6. 请结合材料,概括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的措施。
【答案】4. A 5. B
6. ①多培养专业的医护人才。②健全中医药在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中的体制机制保障。③完
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④对世界卫生组织进行改革。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
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
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
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 项,“全球范围内专业医护人员缺口达 590 万”错误,原文是“全球范围内护士缺口达 590
万”。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
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
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
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 7 -
A 项,“但人员流失并不严重”错误,原文是“在人手短缺的情况下,护士群体的人员流失也
较为严重”;
C 项,“对标全球标准”错误,原文是“对标全球最高标准”;
D 项,“找到利用所有资源的最佳方法”错误,原文是“找到利用有限资源的最佳方法”。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
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
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从材料一的“WHO 发出呼吁,鼓励各国多培养专业的医护人才,以应对‘全球短缺’”可知,
要多培养专业的医护人才;从材料二的“‘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关
于推进中医药参与融入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议》。我认为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取得了
显著成效,但在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中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现在构建强有力的公共卫
生体系要补上这个漏洞。’中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医儿科医学研究
所所长张涤说,一要健全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建立传染病防治
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机制,强化中西医会诊制度;二要健全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的服务体
系,从中小学开始普及中医健康养生教育,完善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
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建立国家及省级中医应急救援队伍”可知,要健全中医药在国家传染
病防控体系中的体制机制保障;从材料三的“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
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而产生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可知,要完善重大疫情防
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从材料四的“对世界卫生组织进行改革显得更如
迫在眉睫。首先,需要整合世卫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资源,在应对疫情最重要的领域找到利用
有限资源的最佳方法。其次,应加强现有区域组织和跨区域论坛的作用,如欧亚经济联盟、
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最后,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新倡议作用,从区域层面
开始,将经济合作与在卫生领域建立新的全球治理形式相结合”可知,要对世界卫生组织进
行改革。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 8 -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
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泽乡
茅盾
算来已经是整整的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淋雨还是索索地下着。昨夜起,风又呼呼地吹,
鸣呜地像远处的悲笳;那雨声便腾腾地宛然是军鼓催人上战场。
中间还夹着一些异样的声浪:是尖锐的,凄厉的,有曲折抑扬,是几个音符组成的人们
说话似的声浪,据说是狐狸的哀嗥。
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只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
成泥猫的颟顸军官的唯一的韬略。
军官呢,纵然说不上身经大小百余战,但是他们的祖若父①却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纵
横奋战扫荡了韩、赵、魏、楚、燕、齐,给秦王政挣得了统一的天下;他们在娘肚子里就听
惯了鼙鼓的声音,在戎马仓皇中长大,他们是将门之后,富农世家,披坚执锐作军人是他们
的专有权,他们平时带领的部卒和他们一样是富农的子弟,他们中间有阶级的意识作联络。
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的戍卒九百,是向来没有当兵权利的“闾左贫
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
落在这样生疏的甚至还有些敌意的环境中的他们俩,恰又逢到这样闷损人的秋霖,不知
不觉便成为酒糊涂,说是“泥猫”,实在已是耗子们所不怕的“泥猫”。
半夜酒醒,在雨声风鸣中感着砭骨似的秋夜的寒冷,两位军官恍惚觉得已在万里平沙的
漠北的边疆。闻说他们此去的目的地叫做什么渔阳。渔阳?知否是大将军蒙恬统带三十万儿
郎到过的地方?三十万雄兵都不曾回来,知否是化作了那边的青磷蔓草哟!
想不得!酒后的愁思,愈抽愈长。官中的命令是八月杪②到达防地,即今已是八月向尽,
却仅到这大泽乡;而又是淫淫秋雨阻道。误了期么?有军法!
- 9 -
听说昨天从鱼肚子里发见一方素帛,书三个字:陈胜王!
陈胜?两屯长之一,一个长大的汉子,总算是“闾左贫民”中间少有的堂堂仪表。
“王”?怎么讲?
突然一切愁思都断了线。两军官脸色变白,在凄暗的灯火下抬起头来,压倒了呜咽的风
声,腾腾的雨闹,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狐狸尖厉的哀嗥。
“说是‘大楚兴’罗?”
“又是‘陈胜王’!”
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几个字。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
位军官的病酒的红眼睛前闪动。是一张多少有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农的面孔。也是这
次新编入伍,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拔充了屯长。敢是有几斤蛮力?不懂兵法。
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
天啊,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在饿死的威吓下,光景是什么事都干
得出来的罢?
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
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吃得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
么温顺,那么沉着。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怎么好?走是走不得,守在这里让水来淹死!”
“整天吃鱼要生病的哪!”
“木柴也没有了。今天烧身子下面垫的稻草,明天烧什么?吃生鱼罢?我们不是水獭。”
“听说到渔阳还有两三千里呢!”
“到了渔阳还不是一个死!”
死!这有力的符咒把各人的眼睛睁大了。该他们死?为什么?是军法。便算作没有这该
死的军法,到了渔阳,打败了匈奴,毕竟于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们自己本来也是被征服的六
国的老百姓,祖国给与他们的是连年的战争和徭役,固然说不上什么恩泽,可是他们在祖国
内究竟算是“自由市民”,现在却被掳为奴,唤作什么“闾左贫民”,成年价替强秦的那些
享有“自由市民”一切权利义务的富农阶级挣家私了。到渔阳去,也还不是捍卫了奴役他们
的国家,也还不是替军官们挣家私,也还不是拼着自己的穷骨头硬教匈奴降而为像他们一样
的被榨取的“闾左贫民”么?
从来不曾明晰地显现在他们意识中的这些思想,便像潮气一般渗透了九百成卒的心胸。
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异。
- 10 -
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样的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
一切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
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便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
缘故才值得冒险拼命。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
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
是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
(有删改)
[注]①祖若父:祖父和父亲。②杪:末尾:末端。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恰当地处理了文学表现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殊环境下某个阶级
的具体人性。
B. 小说对人物的个性刻画合理、真实而丰满,加之环境描写细腻逼真,使作品产生了强大的
艺术感染力。
C. 小说没有正面描写农民起义,而是通过两位军官和九百戍卒在风雨之夜的心理描写,深刻
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D. 一听见“陈胜王”,两军官就诚惶诚恐,虽然他们还未意识到自己面临的绝境,但农民戍
卒自觉的反抗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慑。
8. 小说多次写到狐狸的哀嗥,有什么作用?
9.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答案】7. D 8. 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为故事奠定了悲壮的基调;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闾左贫民”想要起来反抗的心理。
9. 最后一段用“风雨”衬托了“九百戍卒”越来越激昂的反抗情绪,表现了“闾左贫民”的
反抗意识已经觉醒,预示着起义一触即发。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 项,“农民戍卒自觉的反抗性”错误,应该是自发的反抗性。
故选 D。
【8 题详解】
- 11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
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文章的题目一定与文章的内容、人物、情节、主题等有着直接或
间接的关系。所以这类题目一定要从这几个方面综合全文的信息来考虑。
第一处写到狐狸的哀嗥是“中间还夹着一些异样的声浪:是尖锐的,凄厉的,有曲折抑扬,
是几个音符组成的人们说话似的声浪,据说是狐狸的哀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为故事奠
定了悲壮的基调;第二处写到狐狸的哀嗥是“突然一切愁思都断了线。两军官脸色变白,在
凄暗的灯火下抬起头来,压倒了呜咽的风声,腾腾的雨闹,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
狐狸尖厉的哀嗥”“说是‘大楚兴’罗?”“又是‘陈胜王’!”,为什么“闯来了狐狸尖
厉的哀嗥”?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三处写到狐狸的哀嗥是“鱼
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异。然而
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样的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一
切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夜
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的鸣嗥”坚定了“闾左贫民”想要起来反抗的心理。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角度
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
含意;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
等。
要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要联系前文“一切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
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
卒的‘闾左贫民’便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缘故才值得冒险拼命”,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比这
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这里用“风雨”衬托了“九百戍卒”越来越激昂的反
抗情绪,表现了“闾左贫民”的反抗意识已经觉醒,预示着起义一触即发。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 12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潜斋先生姓应氏,讳撝谦,字嗣寅,仁和人也。
先生生而有文在手为八卦。少即偕同志虞畯民等为狷社。后交沈朗思,称莫逆。母病,
服勤数,母怜之曰:“吾为若娶妇以助若!”先生终不肯入私室。母卒除丧,始成礼。于遗
经皆实践而力行之,终身无疾言遽色。所居仅足蔽风雨,箪瓢屡空,恬如也。
一日,见梁上白蛇堕地;曰:“此兵象也。”奉亲逃之山中。既遭丧乱,自以故国诸生,
绝志进取,益尽力著书。
康熙戊午,阁学李公天馥、项公景襄以博学鸿儒。先生举床以告有司曰:“某非敢却聘,
实病不能行耳。”乃免征。范忠贞公承谟继抚浙,又欲荐之,先生遂称废疾。同里姜御史图
南视鹾①归,于故旧皆有馈。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木棉衣蕉萃踯躅。御史归,
投以越葛,曰:“雅知先生不受人丝粟;然是戋戋者,非自盗泉来也。”先生谢曰:“笥②尚
有絺綌③,昨偶感寒,欲其汗耳。”竟还之。
先生坐卧小楼中,一几一榻,书册外,无长物。弟子甚多,因以楼上、楼下为差如马融
例。里中一少年使酒,忽扣门求听讲;先生许之。居三日,不胜拘苦去,使酒如故。偶醉,
持刀欲击人,汹汹莫能阻。忽有人曰:“应先生来!”其人颇失魄,投刀垂手,汗浃背。先
生抚之曰:“一朝之忿,何至此!盍归乎!”其人俯首谢过去。
先生卒于康熙二十六年,春秋六十有九。病革,尚手辑《周忠毅公传》,未竟而卒。平生
不喜陆、王之学。其论太极,于程、朱亦不尽同。其所著《周易集解》,皆独具心得之言。他
若《诗传翼》、《春秋传考》、《古乐书》、《论孟拾遗》、《朱子集要》凡十余种,各有精义。又
撰《教养全书》四十一卷,仿《文献通考》例,而明代事实尤详。平湖陆清献公尝两会先生
于武林,与论学术源流甚契,先生亦命二子访清献于西湖寓次。其卒也,清献祭以文。先生
歾后,河阳赵公士麟刻其遗集行世。
(节选自李元度《清先正事略选·卷三》,有删改)
【注】①鹺(cuó):盐。②笥(sì):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③絺綌(chīxì):葛布衣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B. 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C. 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D. 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躑躅
- 13 -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丧:古代在父母去世之后,由守丧时的穿着丧服变为穿着吉服。指守孝期满。
B. 箪瓢:指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借指饮食。《论语》有“一箪食,一瓢饮”句。
C.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不含太学生。
D. 程朱:指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二程的学说被朱熹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撝谦所居住的地方只能遮挡风雨,说明他的生活非常贫困,但他能够泰然处之。
B. 应先生看到房梁上的白蛇掉到地上,认为这是战争的征象,便侍奉双亲逃到山中。
C. 应先生弟子很多,他就像东汉马融一样,以楼上、楼下来区分教学和起居的地方。
D. 应先生去世时六十九岁。病情危急时,亲自编辑《周忠毅公传》,完成后就去世了。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雅知先生不受人丝粟,然是戋戋者,非自盗泉来也。
(2)一朝之忿,何至此!盍归乎!
(3)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我知道先生一向不接受别人的粮食衣物;然而这微不足道的东西,并不是来自盗泉的。
(2)一时的气忿,何至于此!何不回去呢!
(3)我真后悔没听蒯通的建议,却中了(吕稚)这样的女人的计,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
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尝再致先生”,是说“(姜图南)曾经两次馈赠先生”,“再致先生”是动宾短语,中间
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A 和 C 项;
“偶遇诸涂”是说“在路上偶遇先生”。“方盛暑”是时间状语,前后要断开。可以排除 D
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姜图南)曾经两次馈赠先生,先生不接受。(姜图南)在路上偶遇先生,
当时正是盛夏,先生穿着木棉做的衣服,面容憔悴的走路”。
- 14 -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不含太学生”错误,“诸生”的意思是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
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
较分析。
D 项,“完成后就去世了”错误,原文是“病革,尚手辑《周忠毅公传》,未竟而卒”,意思
是先生在病情危急时,尚且亲自编辑《周忠毅公传》,还没完成就去世了。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雅”应理解为“一向、向来”;“丝粟”借代“衣物和粮食”;“是”应理解
为“这”;“戋戋”应理解为“极其微小的”;“非自盗泉来也”是判断句。
第二句中,“一朝”应理解为“一时”;“盍”应理解为“何不”;“归”应理解为“回去”。
第三句中,“用”应理解为“听取”;“乃”应理解为“竟然、却”;“为儿女子所诈”是
被动句;“岂”应理解为“难道”;“天”,应理解为“天意”。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 15 -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潜斋先生姓应,名撝谦,字嗣寅,仁和人。
先生生下来的时候手里就有八卦形的掌纹。年少时就和志同道合的虞畯民等人组成了狷
社。后来与沈朗思相交,成为意气相投的好朋友。先生的母亲生病了,先生多次殷勤的服侍
照顾,母亲怜惜地对他说:“我为你娶妻来帮助你吧!”先生最终不肯进入洞房。母亲去世
后服丧完毕,才完婚。对于古代留传下来的经书都亲身实践并且努力地去推行,一辈子没有
言语神色粗暴急躁的时候。他居住的地方仅仅可以遮蔽风雨,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常常
是空的,他也表现的泰然自若。
一天,他看见房梁上的白蛇掉在地上,说:“这是战争的征象啊。”就侍奉双亲逃到山
中。在遭遇祸乱以后,自认为是已经灭亡的祖国的读书人,断绝了出仕为官的想法,更加致
力于撰写著作。
康熙戊午年间,阁学李天馥、项景襄以博学鸿儒征召先生。先生从病床上起身对主管的
官吏说:“我不敢推却朝廷的征召,实在是病得不能走。”才免于被征召。范承谟继任浙江
巡抚,又想要推荐他出来做官,先生于是对外宣称自己有残疾不能作事。同乡的御史姜图南
视察盐务回来,对老朋友都有馈赠。(姜图南)曾经两次馈赠先生,先生不接受。(姜图南)
在路上偶遇先生,当时正是盛夏,先生穿着木棉做的衣服,面容憔悴的走路。御史回来以后,
送给先生越葛,说:“我知道先生一向不接受别人的粮食衣物;然而这微不足道的东西,并
不是来自盗泉的。”先生推辞说:“我箱子里还有夏衣,我昨天偶感风寒,(穿厚衣服)是想
要发汗。”最终还是还给了他。
先生在小楼中坐卧,一张几、一个卧榻,书籍以外,没有多余的东西。于是他就像东汉
马融一样,以楼上、楼下来区分教学和起居的地方。乡里有一个少年喜欢喝酒闹事,忽然有
一天扣门请求听先生讲课,先生答应了他。过了三天,不能忍受拘束辛苦离开了,像以前一
样喝酒闹事。有一天喝醉了,拿着刀想要砍人,气势汹汹的没有人敢阻拦他。忽然有人说:
“应先生来了!”那个人就像丢了魂一样,放下刀垂着手,汗流浃背。先生抚摸着他说:“一
时的气忿,何至于此!何不回去呢!”那个人低下头承认错误离开了。
先生在康熙二十六年去世,六十九岁。病势危急的时候,还亲手编辑《周忠毅公传》,没
有完成就去世了。他平生不喜陆、王的学说。他论述太极,与程、朱也不尽相同。他所写作
的《周易集解》,都是独具心得的言论。其他像《诗传翼》、《春秋传考》、《古乐书》、《论孟拾
遗》、《朱子集要》共十多种,各有精义之处。又撰写了《教养全书》四十一卷,仿照《文献
- 16 -
通考》的例子,而明代的事实尤其详细。平湖人陆清献曾经在武林和先生两次相会,与他谈
论学术源流非常投缘,先生也命令两个儿子到陆清献西湖的寓所拜访他。先生去世后,陆清
献写文章祭奠先生。先生去世后,河阳人赵士麟刻印了他的遗作发行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元丰五年六月七日①,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②。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
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白居易曾称赞他
画的竹“茎瘦节节竦”,“枝活叶叶动”。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阙的第一、二句,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的润泽与清香。
B. 上阙借助“书帙晚”、“酒尊凉”,从侧面烘托了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C. 全词虚实结合,上阙描绘所见之竹,下阙借用他人诗句表现月下竹之清幽。
D. 苏轼借笔下的“墨竹”,表现自己因处于人生低谷而产生的孤寂、消沉之感。
15.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王文甫的形象。
【答案】14. D 15. ①王文甫性格宽厚豁达(可结合“[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等内容
具体分析)。②王文甫喜爱田园生活。(可结合“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等句子
具体分析)。③王文甫品味高雅。(可结合“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
帙晚,帘卷”等内容具体分析,读书以适意)。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错在“表现自己因处于人生低谷而产生的孤寂、消沉之感”,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描写
- 17 -
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传来阵阵清香的动人情景。下阕中竹之孤影给人以清癯感,很好
地表达了作者在人生低谷时虽孤寂却超脱的性情。
故选 D。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形象和画面识别其特征。
结合注释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和“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等内
容可知,王文甫性格宽厚豁达;从“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等句子可知,王文
甫家环境清幽雅致,可以看出王文甫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从“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
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可知,王文甫家环境清幽雅致,他又喜欢
读书,可以看出王文甫品味高雅。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
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根据要求作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2)_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3)_______________,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父母在,不远游,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5)《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震撼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波心荡 (2). 冷月无声 (3). 金风玉露一相逢 (4). 青山遮不
住 (5). 游必有方 (6). 女娲炼石补天处 (7). 石破天惊逗秋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
识记这些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荡”“娲”“炼”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18 -
2014 年以来,宁夏作家几乎获得过所有全国文学大奖,从传统文络文学,全面开花,硕
果累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宁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文学宝贵的粮仓,文学是
这块贫瘠土地上的最好庄稼。”发现衡量一个区域性或者地方性文学现象流派或者群体,最
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有没有树立起一个非常鲜明的形象。提到宁夏文学,我们会想到西海固
的黄土,想到贺兰山的岩石,想到圣洁的精神、坚忍的力量。这些,构成了“宁夏现象”的
共通性和普遍性。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文学 ,具有很高
的 。构成宁夏文学的独特风格到底是什么?有一种共识是:宁夏作家的成长,
像埋头泥土、耕耘劳作的农人,背负沉重的生活,以 的精神奋力跋涉着,他
们低调谦恭,用生活美和人性美歌唱。( )。
将生命融入文学,把心血和智慧奉献给文学,宁夏作家们深知,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是
脚下这片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华大地,以及植根于他们生命的既与中华文明一路相承,又
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给予他们书写的力量,成就独特的宁夏文学新景观。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自成一格 辨识力 坚定不移
B. 自成一格 辨识度 坚忍不拔
C. 自成一家 辨识度 坚定不移
D. 自成一家 辨识力 坚忍不拔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项是
A. 苦难产生的文学就像苦菜花一样,花是香甜的,虽然根是苦的,但它带给人们的是感动,
是希望,是明亮。
B. 根是苦的,花是香甜的,苦难产生的文学就像苦菜花一样,它带给人们的是明亮,是希望,
是感动。
C. 苦难产生的文学就像苦菜花一样,根是苦的,花是香甜的,它带给人们的是明亮,是希望,
是感动。
D. 根是苦的,花是香甜的,它带给人们的是感动,是希望,是明亮,苦难产生的文学就像苦
菜花一样。
19. 下列各项对于宁夏文学能够硕果频出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 树立起具有非常鲜明标志的形象。
B. 贫瘠的土地、苦难的生活培养出坚忍的精神。
C. 宁夏作家低调谦逊,用生命写作。
- 19 -
D. 独特地域、时代机遇与文化传承。
【答案】17. B 18. C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
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正确辨析词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词语的含义,仔细分
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第一空,自成一格:指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
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结合语境,是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
文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使用“自成一格”恰当。可以排除 C 和 D 项;
第二空,辨识力:辨别区分的能力。辨识度: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结合语境“构成宁夏
文学的独特风格到底是什么”,是说“宁夏文学”“具有很高的”独特风格,使用“辨识度”
恰当。可以排除 A 项。
第三空,坚定不移:稳定坚强,毫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自己的想法。坚忍不拔:形容信
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结合语境“以……的精神奋力跋涉着”,使用“坚忍不拔”
更恰当。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
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
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联系前文“宁夏作家的成长,像埋头泥土、耕耘劳作的农人,背负沉重的生活,……他们低
调谦恭,用生活美和人性美歌唱”,讲的是“宁夏作家”的创作,主语应该是“苦难产生的
文学”,据此可以排除 BD 两项;
强调“宁夏作家的成长,像埋头泥土、耕耘劳作的农人,背负沉重的生活”“用生活美和人
性美歌唱”,应该是先“苦”后“甜”,据此可排除 A 项。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
- 20 -
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
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从“发现衡量一个区域性或者地方性文学现象流派或者群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有没有
树立起一个非常鲜明的形象。提到宁夏文学,我们会想到西海固的黄土,想到贺兰山的岩石,
想到圣洁的精神、坚忍的力量。这些,构成了‘宁夏现象’的共通性和普遍性”可知,A 项正
确;
从“构成宁夏文学的独特风格到底是什么?有一种共识是:宁夏作家的成长,像埋头泥土、
耕耘劳作的农人,背负沉重的生活,以……的精神奋力跋涉着,他们低调谦恭,用生活美和
人性美歌唱”可知,C 项正确;
从“将生命融入文学,把心血和智慧奉献给文学,宁夏作家们深知,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是
脚下这片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华大地,以及植根于他们生命的既与中华文明一路相承,又
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给予他们书写的力量,成就独特的宁夏文学新景观” 可知,D
项正确。
故选 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抗生素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通过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类细菌,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
生化代谢过程,或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而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从而___________。而消炎药
则___________,其除了具有解热、镇痛的功效外,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有的还兼有
抗痛风作用,对多种炎症均可以起到治疗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抗生素在治疗炎症方面的应
用___________。
【答案】 (1). 产生抗炎作用 (2). 是针对于炎症本身的 (3). 不及消炎药广泛
【解析】
- 21 -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
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
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
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第一空,结合上文“抗生素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通过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类细菌,通
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或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而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从
而……”,推断①处可以填入“产生抗炎作用”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 “抗生素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消炎药则……”“其除了具有解
热、镇痛的功效外,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有的还兼有抗痛风作用,对多种炎症均可
以起到治疗作用”,推断②处应该填入“是针对于炎症本身的”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主要结合上文“抗生素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消炎药则……由此可以看出,
抗生素在治疗炎症方面的应用”,推断③处应该填入“不及消炎药广泛”之类的内容。最后
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
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
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
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
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四、名著阅读(5 分)
21.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吕布在白门楼被缢前说:“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希望刘备记住
当初被袁术攻打时自己帮他解围的情义,替自己向曹操求情。
B. 《红楼梦》中王熙凤日后落难之时,其女巧姐险些被“狠舅奸兄”所卖,幸而得到刘姥姥
的营救。
C. 宝玉接到妙玉的拜帖后,正为回帖上如何下别号发愁,多亏史湘云指点,署了“槛内人”,
方合了妙玉心思。
D. 《平凡的世界》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曾获得茅盾文学
奖。
【答案】C
- 22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
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C 项,“多亏史湘云指点,署了‘槛内人’”错误,应该是多亏了邢岫烟指点,署了“槛内人”,
方合了妙玉心思。
故选 C。
【点睛】解答识记文学名著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平时注意分类整理
记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
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22. 《红楼梦》中,探春提议邀集大观园中有文采的女子组成________诗社,她在诗社中的
别号是________。
【答案】 (1). 海棠 (2). 秋爽居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
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初秋季节,贾探春提议邀集大观园中有文采的人组成诗社,集会地点是在探春所居之秋爽斋,
所作之诗为“咏白海棠”,故名“海棠诗社”,贾探春在诗社中的别号是秋爽居士。
【点睛】解答识记文学名著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平时注意分类整理
记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
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五、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 5 月,来自黑龙江鹤岗的 13 岁男孩钟宇升传神地模仿老师,以“钟美美”的身份
走红网络。5 月 29 日,钟美美大量下架模仿老师的视频。传言称他被约谈。“钟美美”表示,
拍视频只是突发奇想,不想再发模仿老师的视频了,网友会看腻,想发其他视频。他的梦想
是考进北京电影学院。
“钟美美”事件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和广泛讨论。对此事件,有人点赞,有人拍砖。
学校将举办一次以“中学生是否可以模仿老师成网红”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结合材料内容,
- 23 -
选择正方或反方,写篇论辩陈词。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范文示例:
容下“影帝钟美美”,更能体现教育包容度
尊敬的各位评委、主席、对方辩友:
大家好!首先我申述我方观点:容下“影帝钟美美”,更能体现教育包容度。
“钟美美”因为神模仿老师一度引发关注,近日却大量下架模仿老师的视频,有传言称
他被“约谈”。从“钟美美”的回应来看,这种担忧应当是多余的,他只是不想这么拍了,
要换一种风格。相比一些“被约谈”的传闻和猜测,我们当然希望他说的是实情。其实,不
管“钟美美”的视频有没有讽刺老师的成分在,他的这种创作,都应该得到包容,这是我们
的期许。正如很多人说的,“钟美美”是教育包容度的试金石。
“钟美美”的视频,从呈现效果来看,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批评讽刺意味。但没人能够否
认,这些内容不是个别老师形象的真实投射。比如一些老师是不是会将“好学生”与“差学
生”区别对待?平时是否会有侮辱学生人格甚至体罚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些行为客观存在,
那“钟美美”通过“艺术再现”的方式将其重新还原,就谈不上“歪曲”、“抹黑”。
而且,“钟美美”也强调,自己视频中谈到的人名都是虚拟人物,虽然模仿但并没有丑
化老师,因为模仿的角色并不是现实中存在的老师,只是临场发挥。所以,他的模仿,也并
不指涉某一名具体老师,上纲上线就更加没有必要。
更应看到,这只是一个初中生出于“童心”而进行的创作,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私人表达,
成人世界没必要为其赋予诸多复杂的符号意义与过度解读。对于这种未成年人的娱乐化创作,
只要不违法,无涉公序良俗,我们的教育就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一个足够自由、足够包容
的教育氛围,应该容得下甚至鼓励这种不受拘束的自由表达。
作家周轶君在《他乡的童年》发表之后,写过一句话:教育不仅是娃的事,它是关于“人”
的定义,是生活的一切。“钟美美”的视频就是一个阐述“关于人的教育”的契机:所谓教
育,就是要尊重人性,激发禀赋,避免压制,主动点亮。对待“钟美美”最好的态度,就是
尊重他创作的自由,让他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成长。
说到底,“钟美美”一系列戏仿老师的视频,都只是一个孩子的搞怪而已,原本就没什
么恶意,没必要风声鹤唳,更别动辄吆喝着去“管一管”。当然,因为他的视频确实道出了
个别老师不太得体的课堂形象,所以老师们也不妨对镜自照,反思一下自己,以一种更容易
- 24 -
被接受的方式去与学生打交道。因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与学生一同成长。
综上所述,容下“影帝钟美美”,更能体现教育包容度。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
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
行立意。本作文题目要结合提示语“‘钟美美’事件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和广泛讨论。对此事
件,有人点赞,有人拍砖”分析,这是一则思考“中学生是否可以模仿老师成网红”的作文
题目。具体写作时,考生要抓住材料的中心话题“中学生是否可以模仿老师成网红”,具体
阐发自己的见解,避免冗长的叙述和空泛议论。另外,还要注意本次作文要求“选择正方或
反方,写篇论辩陈词”。要写辩论赛的陈词,不管是选择正方还是反方,都要先阐述己方观
点。开篇立论,奠定整场辩论赛的基础,思路,逻辑,方向。然后进行论证辨析,所用事例
一定要简短精炼、有典型性、广泛性、有说服力。最后进行总结。
参考立意:
1.容下“影帝钟美美”,更能体现教育包容度
2.请别用“正能量”扼杀孩子的天赋
3.“钟美美”表示拍视频模仿老师只是突发奇想
4.正视“钟美美”事件背后的问题
可用素材:
1.“钟美美”对老师训话的“高度还原”,勾起了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也触发了一些人“被
老师支配的恐惧”,被认为揭开了某些老师不堪的一面。因此当“钟美美”删除一些模仿老
师的视频,有人怀疑,他是否因为这些视频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压力,而不得不“忍痛退网”。
2. 那些视频为何会被下架呢?钟美本人的回应是自己不想发了,网友们也看腻了,网友们觉
得这里面应该是有别的原因。有人称钟美美的视频是在丑化教师群体,所以下场就是很快“销
声匿迹”。
3.一个 13 岁的小孩子,在课余时间拍视频自娱自乐,模仿老师也是对老师十分了解,日常生
活和学习中与老师交往最多,受老师影响最深,才会想到在视频中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我
想他把视频发到网上也是为了勾起大家对老师的回忆,展示自己的模仿天赋,得到大家的赞
同,博大家一乐,毫无恶意。
4.“钟美美事件”忽然被上纲上线,说这种行为是在丑化教师形象,我认为完全是小题大做。
首先钟美美还不具备这种公众影响力,虽然收获了一众粉丝,但归根结底他只是一个普通中
- 25 -
学生,没有丑化一个群体的能力;其次他的行为说破天也只是“模仿”,目的是搞笑、逗乐,
没有针对某一个老师,而是基于自己对老师的深刻了解,把老师的一些共性模仿出来了,虽
然处于娱乐大众的目的,其中也不乏对老师的爱。
5.下架、叫停“钟美美”的这些视频,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作为一名 13 岁的中学生,功课
是非常紧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拍视频发平台是需要不少时间和精力的难免会让人分心,
影响学习成绩。如果本人对模仿特别感兴趣天赋又好的话,可以在周末、假期里完成作业的
基础上尝试模仿各种人物形象,不限于老师。如果真能做得好,就坚持下去,发展个性特长,
也许能因此给自己争取到好的机遇。
6.下架“钟美美”的这些视频倒也不是必须 ,指责钟美美丑化教师形象更是小题大做。有些
人就是一遇到新鲜事物就喜欢批判和反对,其实我们可以看到钟美美“戏精”的一面,赞叹
他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具有表演天赋是好事,但目前钟美美的身份是一名初中生,不宜
过度曝光,否则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心态和学习环境,以后很难专心、静心去学习。过多的关
注和赞美会迷惑人的内心,让人飘飘然起来,所以学校和家长宜对他本人进行正确的引导,
既能发挥他的特长,不扼杀他的天赋,不打击他的积极性,又不能放任自流影响他的学业。
9.钟美美现象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孩子
在某方面展现出来的过人之处,宜疏不宜堵。学校和家长要分析利弊,予以正确的指引,不
可简单粗暴的一棍子打死,更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必大惊小怪,成长的过程中,这些都是小
插曲。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
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容下“影帝钟美美”,更能体现教育包容度。其次,提出分论点,
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
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
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一般
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
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
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
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26 -
- 27 -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下2021-06-0428页
- 语文卷·2018陕西省西北大学附属中2021-06-0415页
-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19-2020学年2021-06-042页
-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长阳一中高二2021-06-0412页
-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2021-06-0426页
-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2021-06-0417页
- 2017-2018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二下2021-06-0411页
- 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2021-06-0411页
- 【语文】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192021-06-0420页
- 2017-2018学年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下2021-06-04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