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7.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抢分点三 分析散文的句段作用——紧扣内容与位置
紧扣内容与位置分析句段作用
对句段作用的分析,需要注意如下两点:
1.从思想内容上考虑。联系本句(段)的含意,突出
强调了什么内容或揭示了什么意思。揭示了文章的
中心思想与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态度。
2.从篇章结构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统帅
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句段的
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另外有两个特殊点需要注意:一是表达角度,看所
给文字在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回答其作
用;二是读者的作用,看能给读者带来什么作用。
这两个角度不常用,可作为答题时的参考。
[核心提示]
高考对散文结构思路的考查往往以分析
句段作用的形式出现。这是因为具有特
殊作用的句段是全文行文思路的表现。
理解开头段、结尾段、中间段、插入段
作用,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情感、结
构分析。在分析段落作用题中,开头段
的作用、插叙段的作用难度最大,需要
认真对待。
突破点一 开头段的作用
2
3
[典例] 文章开头一段“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在文中具有
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 分)
[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 1 步:审题目,明类型。
“文章开头一段”,指明段落在文中的位置,明确考查的是开头段的作用;“请结合全
文加以分析”,告诉答题的角度和方法,观照全文,不能仅局限于具体的某一部分。
第 2 步:读文本,看文意。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前半部分叙述了作者前往昆仑山游览的感受,对昆仑的
高大巍峨、充满诗意进行了热情的赞美;后半部分写作者到达昆仑山口后发现,这里并没有
想象中昆仑山的巍峨与雄浑,更没有神话传说和古代诗歌中的所谓“诗意”,有的只是涤荡
心灵、让人灵魂获得升华的“崇高”,索南达杰的崇高。
第 3 步:先结构,再内容。
结构上
①照应标题:文章的标题是柴达木的诗意,开头一段是“在柴达木,最具大
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明确了柴达木诗意的所在。
②引出下文:“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引出下文对昆仑山的
描写。
内容上
①奠定基调:“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是作者对昆仑山的高度赞美,奠定了
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做好铺垫:紧扣“诗意”,下文写了有关昆仑山的传说和故事,古代诗歌
中对昆仑的描写,车上诗人对昆仑的感受;紧扣“大气磅礴”,写了昆仑山
的高大巍峨,纳赤台的神圣,索南达杰精神的崇高伟大。
[规范作答]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照应题目,具体点明诗意的所在;引出下文,写作者对昆仑
的感怀;②从内容上看,这段文字概括了昆仑山大气磅礴、富有诗意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
昆仑山的赞美之情和对崇高精神的礼赞。
[评分细则]
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结构上要答出两点,内容上要体现出昆仑本身的特点和
作者情感两个方面。结构上 3分;内容上 3分。 ,【类题拓展】
4
阅读《柴达木的诗意(节选)》,分析文章的第③段,作者写有关昆仑山的经典神话和故
事;第④段写有关昆仑山的诗歌。这些内容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
答案:①文中引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等传说及古人所写的诗句,照应了上文的“诗意”,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昆仑山充满了神秘感,突出了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②增强
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从而吸引读者。
突破点二 结尾段的作用
5
[典例] 文章第⑨段,作者引用其父亲的诗句“只缘曾系乌篷艇,野水无情亦耐看”意
味悠长,请结合全文简析诗句的作用。(6 分)
[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 1 步:审题目,明类型。
“文章第⑨段”,指明问题所在的段落,是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其父亲的诗句
‘只缘曾系乌篷艇,野水无情亦耐看’意味悠长”,指明这句话的特点;答题时要紧扣两点:
分析结尾语句的作用,引用诗句的作用。
第 2 步:读文本,看文意。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满怀深情的回忆自己曾经生活过,逗留过的清河坊。表现了
清河坊悠然闲适的特点,表达自己了对清河坊淡如水而又茫然无羁的依恋之情。
第 3 步:先结构,再内容。
结构上 文章的最后一句。应考虑收束全文,照应前文。
内容上
诗句本身的含意:“只缘曾系乌篷艇”,指在江上泛舟、在水边系缆;“野水无
情亦耐看”,指江水本身没有情感,却因为人的原因,有了回味和欣赏的理由。
这正是前文内容的总结,也表达了人对于万物的趣味,都从人间趣味的本身投射
出来的的观点。
[规范作答]
答案:①结构上:收束全文。②内容上:以写曾经江上泛舟、水边系缆、水面寂寥也耐
看耐寻味,与前文描写的景物与抒发情感形成照应。③主题上:含蓄地表现本文的主题,世
上胜迹有了人的足迹、情感、记忆和领悟,才不会只是一道客观存在的风景,人对于万物的
趣味,都从人间趣味的本身投射出来的。
[评分细则]
本题 6分,结构上 2 分;内容上,对诗句的准确理解,2 分;对诗句表达的观点的理解,
2分
【类题拓展】
6
阅读《清河坊》第⑥自然段,叙述“我”与妻子及娴小姐同走这条街的次数最多一事,
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结构上:紧承上文,引出下文的议论。
内容上:①叙述我们在清河坊的生活,写从繁热的人笑里,闲看湖滨的暮霭与斜阳,表
现了生活的闲适与悠然;②正是这闲适与悠然的生活,给“我”以深刻的印象,让“我”久
久难忘清河坊;③正是由于清河坊留有我们难以磨灭的影子,那段生活有着人间的趣味,才
产生了风景是人间趣味的映射的观点。
分析句段作用的技巧
技巧 作用
根据句段所在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文章开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
作用;结尾的段落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的作用;而在文
章中间部分的句段的作用则有预设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的
作用。
根据句段所采用的表达
方式
运用记叙或描写的句段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内容,使笔下的人物或
情节更加形象、完整;运用抒情或议论的句段则是为了表达强烈
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观点,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析句段作用,要把在内
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综合
起来分析
例如,《背影》的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
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一句,它既回扣了题目,和
开头形成呼应(结构上),也写出了父爱在作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
之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内容上)。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 28 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晒出一片秋实
洪忠佩
①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
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
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
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7
②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
挨地蛰居在山腰上。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
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
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
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
泥红砖裸露的砖墙。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
“大屋”。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③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村庄一家一户
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 16 根或者 18 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
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
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
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而晒楼上色彩
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
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
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秋日
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 60 多岁,头系方格子的阳
袱(头巾)。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熟,切下的辣椒
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
楼上去晒。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
了,原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
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
的一面。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
就够了。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
④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何其壮观的场景!
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
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
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有奥妙呢?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
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一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在稻
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⑤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
质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作者用齐白石的画和印象派画家的创作来形容篁岭村的晒秋情景,是说明篁岭晒
秋气氛的明艳泼辣和丰盈生动的特点。
8
B.徽派建筑的“密”和村落居民的“透”都渗入到篁岭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忙于
秋收,却也满足于这样简单自适的生活。
C.文章倒数第 2 段提到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和层层叠起的梯田,意在说明篁岭人晒
秋习俗的因袭沿革。
D.文章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生动,有较强的抒情性,充分表现了
作者对篁岭晒秋图的赞美之情。
解析:C项“意在说明篁岭人晒秋习俗的因袭沿革”不正确,说明篁岭人勤勤恳恳,不
辞辛苦,年复一年的春播、夏种、秋收、冬藏。
答案:C
2.文章第②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按“答题流程”分步解答此题]
第 1 步:审题目,明类型。
第 2 步:读文本,看文意。
第 3 步:先结构,再内容。(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结构上
这段文字是文章的第②自然段,介绍了 ,写其建筑的特点,是为下文
做铺垫。可见具有 的作用。
内容上
从这段文字所写的具体内容看,篁岭山高林密,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所以
家家有晒楼。可见这段文字揭示了 。
答:
解析:第 1步:略。
第 2 步:略。
第 3 步:篁岭的位置 展开写晒秋的习俗 引出下文 晒秋习俗形成的内在原因
答案:①引出下文,为展开晒秋习俗的具体场景做铺垫。②点明了篁岭村的地理位置,
交代了篁岭人山陡路窄的生活环境,揭示了其晒秋习俗形成的内在原因。
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从字面义看,晒的是收成,指篁岭人秋收时将收成放在晒楼晾晒的习俗。②从
审美的角度来看,晒的是篁岭女人的勤苦耐劳,展现她们的劳作之美。③从主旨来看,反映
的是篁岭人平淡质朴、殷实富裕的农耕生活图景,作者对此充满赞美之情。
相关文档
- 新课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练2021-06-0429页
- 专题56(语言文字应用 扩展语句)第012021-06-045页
- 重庆市大足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2021-06-0412页
- 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高考押题)-202021-06-0446页
- 2020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8课 心2021-06-048页
-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2021-06-0423页
- 浙江省丽水五校2019-2020学年高二32021-06-0419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编知识专题突2021-06-044页
- 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2019-20202021-06-0426页
- 2020初升高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点梳2021-06-04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