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46 KB
  • 2021-06-04 发布

2020初升高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升高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 ‎1、文言句式 ‎2、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高频词 ‎3、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 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 ‎(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 (3)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 ‎ ‎ (4)主语后既没有“者”字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5)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个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 ‎ ‎(6)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7)“为”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2. 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 (2)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 (3)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兵败地削,亡其六郡。‎ ‎3. 倒装句见前一期内容 ‎4. 成分省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中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省略情况大致有六种:‎ ‎(1)主语省略:主语省略主要有主语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对话省略三种形式,‎ 如: ‎ ‎①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主语承前省略) ‎ ‎②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人。”(主语蒙后省略) ‎ ‎③(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主语对话省略)‎ ‎(2)谓语省略:在并列的句子里,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常见省略谓语的句子有以下三种,如:‎ ‎①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谓语承前省略) ‎ ‎②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谓语蒙后省略)‎ ‎(3)宾语省略:文言文宾语省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如:‎ ‎① 已行,非弗思(之)也。(宾语省略)‎ ‎②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介词宾语省略) ‎ ‎(4)兼语省略:“使”“命”“令”等动词作谓语时,它后面有一个主谓词组做宾语,这个主谓词组的主语有时省略,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兼语省略)‎ ‎(5)介词省略:介词“于”“以”“自”等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作补语,有时省略,‎ 如:‎ ‎① 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介词“于”省略)‎ ‎② 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介词“以”省略)‎ ‎(6)量词省略:古汉语量词不发达,一般情况下, 数词直接与名词或动词连接。‎ 如:‎ ‎ ① 蟹六(条)跪而二(只)螯。‎ ‎② 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高频词 我们所说的“高频词”指在高中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但不包括常见的20个文言虚词,也不指惯常碰到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中要求学生必须识记的那些实词,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之类。这儿的高频词指的是高考试题选段这样一种特殊的“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从1993年至2004年,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 在人物传记中,身份不同,则行止不同。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常见的表职官变更的“专业术语”有如下几类:‎ 一是授官。 ‎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拜:授予官职。‎ ‎ 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史记·李将军列传》)‎ 除:任命,授职。‎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起:任官。‎ ‎ 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1日唐书·列传三十五》)‎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 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史记·项羽本纪》)‎ 二是罢官。‎ 罢:免去,解除官职。‎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 ‎(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普一》)‎ 免:罢免。 ‎ 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 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三是升官。‎ 升:升官。‎ 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 程鸟、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后汉书·公孙述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闭绝私路,拔进英隽。(《汉书·李寻传》)‎ 迁:一般指提升。‎ 孝成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四是降职。 ‎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 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五是调动。‎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迁东郡大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转:调动官职。‎ 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 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 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 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六是兼职。‎ 兼:兼任。 ‎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署:代理官职。‎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后汉书·范睢传》)‎ 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 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 判:高位兼低职。 ‎ 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七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 ‎“案、狱具、系狱、收、牵累、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 如:‎ 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囚当大辟(死刑)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元史·耶律楚材传》)‎ 即贷(饶恕)而后闻。(《新唐书》)‎ ‎(徐)有功故出反囚,罪不当赦,请推按(通“案”,查办,核实)其罪。则天虽不许系(拘囚)问,然竟坐(获罪)免官。(《1日唐书·列传三十五》)‎ 尝于县南郭凤埭(地名)助人引船,遇有斗者为吏所录(抓捕),斗者逃散,唯原平{人名}独往,吏执以送县。(《南史·郭世通传》)‎ 八“铨选制”‎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也有较为完备的一套制度,称之为“铨选制”和“考绩制”。有关的词语也成了我们关注的对象。如:‎ 而翁长铨。(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九求取功名 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干方百计去求官。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如:‎ 司马郎中王缮,潍州人,治三传《春秋》,中第(科考及第),再调沂州录事参军。(《宋书·王缮传》)‎ 某贫不济,以干(求取)于公。(《宋书·王缮传》)‎ ‎【模拟试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①。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取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③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④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⑤,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选自《列子》)‎ 注:① 军正:军国执法官。② 宫:古代刑名,阉割生殖器。③ 摄:夹处。④ 刖(yuè):古代刑名,断足。⑤ 吕尚:姜子牙,相传他精通兵法。‎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 适于他国 ② 好学者以术干齐侯 ‎③ 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 ④ 焉往而不穷哉 A. ① 适合 ② 冒犯 ③ 谦让 ④ 贫穷 B. ① 往 ② 谋求 ③ 责备 ④ 不得志 C. ① 适合 ② 谋求 ③ 谦让 ④ 贫穷 D. ① 往 ② 冒犯 ③ 责备 ④ 不得志 ‎2.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摄乎大国之间 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 B. 羡施氏之有 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C. 遂刖之而还诸鲁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 D.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 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3. 对“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诸侯们卖力气争夺,主要任务就是打仗和生产粮食 B. 现在诸侯们靠实力争夺天下,主要任务就是打仗和生产粮食 C. 现在诸侯们卖力争夺,所追求的只是兵马粮草 D. 现在诸侯们靠实力争夺天下,所追求的只是兵马粮草 ‎4. 对“投隙抵时,应事无方”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钻空子,赶时髦,做起事来,不择手段和方法 B. 抓住时机,行动及时,应付事物(形势的变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 C. 钻空子,赶时髦,应付事物(形势的变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 D. 抓住时机,行动及时,做起事来,不择手段和方法 ‎5. 能概括施氏二子成功、孟氏二子失败原因的文句是( )‎ A. 诸侯力争,所务兵食 B. 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C.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D. 用于不用,无定是非 ‎6. 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这个故事说明孟氏二子远不及施氏二子聪明能干,由于智谋不足,才吃了苦头。‎ B. 这个故事说明当时齐、楚、秦、卫各有各的治国之道,所以所需要的人才也不一样。‎ C.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既要有才干,还要靠机遇,二者缺一不可。‎ D. 这个故事说明做事情要依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 ‎ ‎ ‎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因从请进趣之方 趣:同“取”。 ‎ B. 而摄乎大国之间 摄:迫近,夹迫。 ‎ C. 遂宫而放之 宫:(在)宫廷 ‎ D. 叩胸而让施氏 让:责备 ‎ ‎8. 比较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 好兵者之楚 ② 羡施氏之有 ‎ ‎③ 孟氏之一子之秦 ④ 若全而归之 ‎ A. 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 B. 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 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 D. 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 ‎9. 下列句子的“兵”字的解释应该是(只填序号)( ) ‎ ‎① 士兵 ② 武器 ③ 战争 ④ 军事 ⑤ 武 ⑥ 用兵 ‎ A. 其一好兵( ) ‎ B. 所务兵食而已( )‎ C. 若赖兵权( )‎ ‎10. 文中“遂刖之而还诸鲁”的“诸”与下面各句中的“诸”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 A. 以为诸公子之傅 B. 子路问:“间斯行诸?” ‎ C. 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D. 乃赏成,献诸抚军 ‎ ‎11. 文中“大国吾事之”的“事”与下面各句中的“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 赵太后新用事 ‎ C. 厚币委质事楚 D.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12. 这段文言文的主旨是(请摘录原文作答)‎ 答: ‎ ‎【试题答案】‎ ‎1. B 2. A 3. D 4. B 5. C 6. D ‎7. C 8. C 9. A. ⑤ B. ④ C. ⑥ ‎ ‎10. D 11. C ‎ ‎12.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以下按词类活用的类型举例说明。‎ ‎(一)名词用作动词 ‎1.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如:‎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是登记户籍。‎ ‎2. 用一个动宾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宾语,根据文意,在它的前面加上能恰当支配它的动词。如:‎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 ‎ 3. 用一个状动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介词“以”“在”的宾语,在这个介宾短语的后面加上一个与原有名词的意义相关的动词,如:‎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蹄踢”‎ ‎(二)名词作状语 ‎1. 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似的)”。如:‎ 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 ‎“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如:‎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木格”是名词作状语,译为“用木格”。‎ ‎(3)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如:‎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赤壁之战》)‎ ‎“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上和陆上”。 ‎ ‎(4)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 如:‎ ‎① 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 ‎ “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 ‎②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 ‎ “隶”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把……当作奴仆”。 ‎ ‎(5)表示行为的根据,译为“按……”。‎ ‎ 如:‎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 ‎“法”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按秦朝的法律”。‎ ‎2.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到)……”。‎ 如:‎ ‎① 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向西”。‎ ‎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外”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在外”。‎ ‎3. 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的频率,“日”“月”“岁”可译为“每天”“每月”“每年”或“天天”“月月”“年年”。‎ 如:‎ 日削月割。(《六国论》)‎ 作状语的“日”译为“每日”,“月”译为“每月”‎ ‎(2)表示情况在加深发展,“日”可译为“一天天”“一天一天”“一天比一天”。‎ 如:‎ 其后,楚日以削。(《屈原列传》)‎ 作状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 ‎1.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来对译,这个动词既与原有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有关,又能恰当支配句中的宾语。‎ 如:‎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私”用作动词,译为“偏爱”。‎ ‎ 2. 用一个状动式短语来对译,原有的形容词充当状语,在它后面加上一个适当的动词。‎ 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远”用作动词,译为“远离”。‎ ‎ 3. 用一个动补式短语来对译。原有的形容词充当补语,在它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动词。‎ 如:‎ 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明”用作动词,译为“照明”。‎ ‎(四)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用作名词,一般可用定名式来对译,原有的动词充当定语,中心词则是与这个动词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出”“入”是动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五)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一般可用定名式来对译,原有的形容词充当定语,中心词则是与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状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 瑜等率轻锐续其后。(《赤壁之战》)‎ ‎“轻锐”用作名词,译为“轻装精锐的部队”。‎ ‎(六)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时,也有使动用法。‎ ‎1.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用“使(让)+宾+动”的形式来对译。‎ 如:‎ 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归”是使动用法,“归之”译为“让他回国”。‎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一般可用“使+宾+形”的形式对译。‎ 如:‎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促织》)‎ ‎“昂”是使动用法,译为“抬高”。‎ ‎ 3.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使+宾+为+名”的形式对译。 ‎ 如:‎ 齐宣王欲将孙膑。(《孙膑》)‎ ‎“将”是使动用法,“将孙膑”译为“让孙膑做主将”。‎ ‎(七)意动用法 文言文的意动用法,主要是指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样的形容词和名词都用作动词。‎ ‎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一般可用“以+宾+为+形”“认为+宾+形”的形式对译。‎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是意动用法,“美我”译为“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 ‎2.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成(当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以+宾+为+名”的形式对译。‎ 如:‎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鄙”(边邑)是意动用法,“鄙远”译为“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模拟试题】‎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①,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②,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逆流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 ‎① 帐:讲坛。 ② 湮:沉落。 ③ 颠:疯。 ④ 坎:洞。‎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圮于河(pǐ倒塌) ‎ B. 棹数小舟(zhuó 划船)‎ C. 不亦颠乎(diān颠倒,即本末倒置)‎ D. 遂反溯逆流上矣。(sù逆水流而上)‎ ‎2. 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② 遂反溯逆流上矣 ‎③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④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圮于河(山门:指寺院的大门)‎ B. 顺流下矣(顺流:顺着流水,即河水)‎ C.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物理学)‎ D. 是非木柿(木柿:木片)‎ ‎4. 下列两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① 阅十余岁 ② 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A. ① 经历了十多年。‎ ‎  ② 抛入铁耙,找了十多里没发现沉入河中的痕迹。‎ B. ① 经历了十多年。‎ ‎  ② 拖着铁耙,打捞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C. ① 观察了十多年。‎ ‎  ② 拖着铁耙,打捞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D. ① 观察了十多年。‎ ‎  ② 抛入铁耙,打捞了十多里没发现石兽的痕迹。‎ ‎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于是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于是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于是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 老河兵看问题全面正确,理学家等人看问题较为片面。所以本文告诉我们实践很重要。‎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樊宏,南阳湖阳人也,世祖(刘秀)之舅。父重,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所无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间。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宏少有志行。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赐俱将兵攻湖阳。赐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湖阳军帅欲杀其妻子。会汉兵日盛,遂得免脱。更始立,时赤眉贼欲攻宏营,宏遣人持牛酒米谷,劳遗赤眉。赤眉长老先闻宏仁厚,皆曰:“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木。帝甚重之,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宏顿首自陈:“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愿还寿张①,食小乡亭。”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 ‎(节选自《后汉书·樊宏列传》) ‎ ‎ 注:① 寿张:光武即位后,封樊宏为寿张侯。‎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善农稼,好货殖 货殖:经营农商。‎ B. 课役童隶 课役:督促役使。‎ C. 诸子从敕 从敕:从命。‎ D. 不求苟进 苟进:以不正当手段求进。‎ ‎2. 下列句中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大体一致的一项是( )‎ A. 常若公家 B. 赤眉长老先闻宏仁厚 C. 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 D. 毁削草本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指代内容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其营理产业 指代樊宏。‎ B. 各得其宜 指代童隶。‎ C. 以田二顷解其忿讼 指代何氏兄弟。‎ D. 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 指代樊重。‎ ‎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樊重父子品行的一组是( )‎ ‎① 世善农稼,好贷殖 ‎② 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间 ‎③ 遗令焚削文契 ‎④ 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 ‎⑤ 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 ‎⑥ 及病因,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 ‎⑦ 愿还寿张,食小乡亭 ‎ A. ①③⑦ B. ②⑤⑦ C. ③④⑥ D. ④⑤⑥‎ ‎5. 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樊重的巨万家产是自己的善于经营、上下的戮力合作得来的,他聚财而不吝财,乐善而好施,赈赡宗族,解决纠纷,且不计回报。临终时烧了所有的借据。‎ B. 樊宏的高尚志行体现在王莽末年,义军纷纷起事时,能善待赤眉军,并能舍弃亲情,留在赤眉军中。‎ C. 樊宏深知水满则溢的道理,常以前车之鉴来告诫子弟,要谦恭谨慎,富而不骄,贵而不傲。‎ D. 樊宏在重病中还担心子孙会为无功而享受大国的食邑所累,所以请求皇帝收回寿张,更换小乡亭作为子孙的食邑。皇帝终究没有答应。‎ ‎【试题答案】‎ 一.1. B 2. A 3. C 4. B 5. D 二. 1. A 2. B 3. A 4. B 5. B 附:给家长的一些话 ‎(一)过渡时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总感到高中语文难学,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很难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衔接规律。‎ ‎1. 知识层次的衔接 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我们的教材内容是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的不同分阶段来编排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有质有量,如每个单元后面设计有“阅读训练”“听说训练”“作文训练”,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由于对这些知识的层次安排合理有序,学生学起来觉得实在、易接受。而高中教材的课文不仅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多了,但这些少而精、容量大的题目,它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拓宽加深,迁移性强、知识容量大,体现了语文知识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 ‎2. 思维能力的衔接 根据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初中语文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培养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语文却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且处处要培养高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五个层级的培养。‎ ‎(1)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内容一般是知识性较强的语言、字形、文化和文学常识等)。‎ ‎(2)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加以解释,是识记的高一级层级)。‎ ‎(3)分析综合(指分析解释和归纳整理,比前二者又高一级的层级)。‎ ‎(4)应用(指的是对语文能力的灵活运用,是在前三者的基础上在表达方面的能力层级)。‎ ‎(5)鉴赏、评析(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可以说这五个层级安排得合情合理,它既考虑到高中生年龄特点,又符合认知规律,因此从知识的识记理解到分析综合和运用,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又一关键。‎ ‎3. 学习方法的衔接 对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还是扎扎实实教好本学科的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还是立足于课本。那么,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课后及补充练习,一般来讲,平时的测验考试就基本不成问题了。而高中阶段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高考,从高一开始就应逐步训练模拟高考题型,这些考试按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主要是以考学生的能力为主”,那么在大纲和考试要求的范围内什么样的题型都是允许的,而且都是符合情理的。这样随着知识层次的加深,知识容量的扩大,强调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改变过去局限课文,靠老师帮助辅导甚至猜题的不良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高中语文学得更好。‎ ‎(二)怎样顺利过渡 ‎ 有人总结说,一个刚跨入高中的学生,往往会在学习上经历一个学习发展的曲线。这条学习发展曲线大致有四种类型:稳定型(包括高水平的稳定与低水平的稳定),下降型,起伏型,上升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位高中新生应该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作好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准备,这将使他们把握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 要想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首先要了解初高中语文的差异性。初中语文编排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因此把初中的整个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使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课文按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编排。第二阶段,联系生活,着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能力,课文按照表达方式编排。第三阶段,着重培养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并培养文学欣赏的能力,课文按文体分类编排。而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则不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认认真真地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智力。课文编排突出了综合性。 ‎ 其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不知道一篇课文学些什么,听课就无目的性;不知道重点难点所在,就不能实现“学非一日之功,要力争一日之效”的目标。 ‎ 先看文言文。涉及到作家作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文章翻译及文章的内容、表现手法。就实词而言,高中课本中应掌握340个。实词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感情色彩等。又比如句式,有常规句式和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又叫状语后置)、省略句。另外文言文的翻译,遵从“信、达、雅”的原则。而现代汉语的学习,除学好教科书选的文章外,还应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如文学名著、精萃时文。‎ 了解了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特点,针对自己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初高中学习过渡中不适应的状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 ‎1. 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 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说学习时采用一套科学高效的方式或途径,要抛弃那种单纯依靠延长学习时间,即采用“笨鸟先飞”的勤奋但低效率的做法。 ‎ 概括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尤其高一的新生,在学习上注意做到“三先三后”、“三戒三倡”。‎ ‎“三先三后”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三戒三倡”是:一戒把学习当做苦役,提倡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二戒过多地、单纯地死记硬背,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记忆为主;三戒解题模式化,提倡勤于思考,提倡思维的灵活性。正处于初高中过渡期的高一学生,更应重视并学习别人用实践换来的经验与教训,博采众长。一方面使自己少走弯路,尽量缩短过渡期,尽早步入高中学习的轨道;另一方面,在别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现代社会知识急剧扩增的新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摸索并迅速走出一条高效率的成功之路。 ‎ ‎2. 培养自信的心理品质。 ‎ 初高中学习能否顺利过渡,还有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看你是否对自己的学习充满自信。要做到“三相信”、“一莫要”:相信暂时的挫折无碍大局,只会帮助你积累经验教训;相信自己有能力,只是不得要领,没有施展出来;相信自己定能总结出一套只属于自己的好方法来;切莫一遇困难,就沮丧、心烦,寝食不宁。‎ ‎3. 树立正确的观念。‎ ‎(1)树立大语文观点,即“语文的处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 ‎(2)“实践+尝试”(生活中的语文,如报纸、杂志、书籍、媒体……),因此,更强调自学能力。 ‎ ‎4. 我不是你们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同学们,我们是一个崇尚吃苦的民族,因此很重“毅助”,但“兴趣”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你是要“乐此不疲”呢?还是要“苦不堪言”“虽苦犹甜”,这会看你的兴趣。怎样增加我们在学习语文中的兴趣呢? ‎ 一些语文知识、故事可以增强你的兴趣。如双关“太婆买菜不吃猫肉”。 不断的积累,可以增强你的兴趣。如练书法,写赠言、摘抄…… 灵活的运用,可以增强你的兴趣。如“这次第怎一个X字了行” 。不断突破万马战犹酣——自寻其乐(“没事偷着乐”)  环境:“读书必须环境静”(学习:赖宁)  毅力:“攻书莫畏难” 。具体方法(学习要求):积累、感悟、熏陶。 积累:多读,多记(背)。对于积累,大纲要求:20部文学名著,50首诗词,300万字的读物,20篇文章。也就是说只有丰富的积累,才能更好地感悟和熏陶,只有大量的录入才能良好的输出。因此要做到“博闻强识”就要不但注重课堂的学习,更要注意课外的扩张。即“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总而言之,每一位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都要充分估计自己的学习潜力,树立信心,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树立正确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