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 年丹东市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二)
语文试题
命题:朱俊锋 傅 昕 娄连君 张莉莉 审校:谢 虹 徐 娜
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总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价值,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强调我们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
既不要做神的奴隶,更不能做物的奴隶。《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认为在天地之
间的各种生命中,没有什么比人更加尊贵了。荀子进一步解释了“人为贵”,他说:“水火
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
天下贵也。”从以上可知,人之所以独异于万物,一是因为人有伦理道德与智慧,二是因为
人有主体性。尽管当前人类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还不全面,但是相信凭借人类自身的智慧
终究能渡过此次难关。
古人认为,在天地之间,“唯人独能偶天地”,表现出对人的重视。天地造万物,但是
人出现后因为具有能动性而可以与天地相并列。所以,“人”与“天”“地”并称为“三
才”。善于“法天则地”的人能够参与到天地万物之中去,从天地之道中取法,为人所用。
《礼记•礼运》中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思想家张载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为天地立心”是指
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他认为一切活动都是心
的表现,人心一动、人心一变就会影响到天地万物的变化。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有这样大的作
用,所以人必须时时修养自己,不能松懈。
“人为贵”不是让人肆意地去主宰万物,而是提醒人怎么能够更好地管住自己,让天地
万物能够按照它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发生和发展,而不要人为地去干预自然。万物是天地合气
而自生的,人也是天地合气中生出来的一物,但这个物确确实实跟其他的物不一样。所以人
应当有自觉性来管住自己,这样才能够跟万物和谐相处。面对疫情,我们人类能做的就是要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界整体生成发展的规律,不得以私志和嗜欲去破坏原有的生态
链,干预自然界自身的运行规律,而应该“循理而举事”,根据事物自身的规律去做事;“因
- 2 -
资而立功”,根据条件,依靠条件去做好你的事情,建立事功。总体来讲,就是要我们“推
自然之势”,即循自然之规律。
“为天地立心”要求我们要时刻省察自己,持守中道。被称为“十六字心传”的“人心
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的要义之一。简单地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应当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承
中正之道。“十六字心传”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既是修身之道也是治国之道,传递的是
以“道心”调节“人心”的主题。从此意义来说,道德自觉意识可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贤
者历来注重修身,以提高道德自觉,提升精神境界,培养理想人格,追求“人心”与“道心”
的合一。在抗疫的这段特殊时期,我们除了要强身健体,关注生理方面的健康,增强自身的
免疫力,同时也要正心养性,关注精神生命的成长,提升生命的质量;一方面去尽力延伸自
然生命的长度,一方面去奋力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如此,才能尽享真正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 2020 年 3 月 30 日《光明日报》楼宇烈文章《为天地立心 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注重人的主体精神,反对人信奉神灵,也反对人屈从于物质的奴役。
B. 人之所以能与天地并列,缘于人的自重;敢于在天地中取法,表明人对自然不够尊重。
C. 张载认为活动是心的表现。人心变动会对天地万物产生影响,因此人要加强自身修养。
D. 古人认为人心危险难测,所以要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中领会“十六字心传”的主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人与天地的关系之后,接着又论述了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的思想内涵。
B. 对于“人为贵”及人的主体性,作者能够辩证地加以思考,强调了道德自觉的重要性。
C. 作者阐释古人的修身智慧,意在启发人们面对新冠疫情,能够认识到正心养性的意义。
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引证、比喻论证等等,使得内容丰富,逻辑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新冠疫情,作者相信人类能够战胜它,但是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并认为正心养性与
强身健体同样重要。
B. “为天地立心”思想旨在为社会建立一套精神价值系统,由此提炼出的“十六字心传” 成
为儒学要义。
C. 人是天地合气的产物,只有自觉地管住自己,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人为贵”的主
张并不矛盾。
D. 人类如果要尽享真正的幸福生活,只关注身体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
- 3 -
提升生命质量。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 项,“反对人信奉神灵”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不要做神的奴隶”。
B 项,错在“表明人对自然不够尊重”原文,“善于‘法天则地’的人能够参与到天地万物之
中去,从天地之道中取法,为人所用”,所以,“从天地之道中取法”是人的能动性的体现,
但不是“表明人对自然不够尊重”。
D 项,强加因果。原文,“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
的,应当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承中正之道。‘十六字心传’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既
是修身之道也是治国之道,传递的是以‘道心’调节‘人心’的主题”,由此可见原文并没
有因果关系。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
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 项,文章没有例证和比喻论证。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 项,“由此提炼出的‘十六字心传︐”,于文无据。(“十六字心传”始于《尚书》)。
故选 B。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
- 4 -
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
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
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
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
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
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
词、时间词(如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
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
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 单纯地筛选信息,
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 5 月 5 日电 (记者余建斌、刘诗瑶)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5 日 18
时 0 分,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
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 488 秒后,载荷组合体
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
捷,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改进研制而成,与长征五号运送目的地
主要为距离地球大约 3 万 6 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38 万公里外的月球以及最近距离也要 5
千万公里的火星不同,长征五号 B 专注于 200-400 公里的近地轨道,主要承担着我国空间站
舱段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全长约 53.7 米,芯一级直径 5 米,捆绑 4 个
直径 3.35 米助推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于 22 吨,是目前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
箭。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验证了火箭总体方案、各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调性,
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
术等一批新技术,为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据了解,长征五号 B 火箭上
采取的许多措施,未来也将应用在长征五号火箭上。
(摘编自《长五 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人民日报》2020 年 05 月 6 日)
- 5 -
材料二:
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中国由此成为了
世界上第 5 个能够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开始了对浩瀚宇宙的漫漫“长征”
路,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50 年后,我们已迈进了世界航天大国的序列,正向着航天强国迈进。2003 年,神舟五号
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第 3 个实现独立自主载人航天的国家;2011 年,中国首个
空间站天宫一号实现重大突破,超期服役了两倍寿命;2018 年 12 月 27 日,北斗三号开始提
供全球服务;2019 年,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实现人类探
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2020 年 4 月 24 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
号”……
这一切的成就,是成千上万中国航天人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结果。中国航天事业从无
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离不开载人航天精神。不管条件如
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
航天技术水平和成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需要先进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基础
和雄厚经济实力共同支撑。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口剧增等问题的严峻
考验,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将会带动科学技术的整体性进步,促进空间资源开发,缓解当
下问题,为人类造福。
(摘编自 2020 年 05 月 06 日《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材料三:
按照构型,火箭分为单级火箭和多级火箭两类,火箭助推器通常被算作半级。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是在一级上捆绑了 4 个助推器,属一级半火箭。
多级火箭工作特点是,火箭点火后一级发动机开始工作,燃料用完,一级发动机关机,
并和燃料储箱一起从箭体上分离;其余各级发动机也是如此。通过这种“卸包袱”的形式,
让火箭轻装前行,持续获得良好的加速性能。在此基础上,各级火箭“接力”一般,分别承
担“起跑、加速跑、冲刺”的任务。比较而言,多级火箭适合跑“长途”。
对于多级火箭来说,级间分离是火箭飞行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之一。火箭级间分离
时,下级发动机关机,级间分离火工品工作使两级分开。为避免分开的两级发生“追尾”和
“碰撞”,要用侧推小火箭或反推小火箭点火,让分离开的两级隔出一段安全距离,上级火
箭发动机再点火继续飞行。这一系列动作十分复杂,对控制的要求极高。
而只有一级半的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系统简单,无级间分离,可靠性自然就高。从点火
- 6 -
到入轨一气呵成,是我国现役运载火箭中唯一一款直接入轨的火箭。但它没有上面级进行轨
道修正,还需大推力直接入轨技术支持。该技术能在火箭点火之后,依靠先进的制导技术,
不断调整火箭弹道,使它直奔目标而去。
(摘编自《它是我国首个一级半构型火箭》,《中国科普网》2020 年 05 月 06 日)
链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简介:1992 年 9 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我国
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
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
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
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目标奠定了重要
基础。
B. 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有助于促进空间资源的开发,有益于缓解当今世界困扰人类的诸多
问题。
C.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是我国首个一级半构型火箭,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运载性能优于长
征五号。
D. 多级火箭级间分离动作非常复杂,容易出现问题。火箭级数越少,分离次数就越少,可靠
性越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坚持“两弹一星”精神,时刻牢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国就能迈进世
界航天强国的序列。
B. 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到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C. 一个国家的航天技术水平,与国家的科学技术、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
D.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可以直接进入轨道,是因为一级半火箭系统简单,无级间分离,这大
大提升了入轨的稳定性。
6. 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文体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1)材料一侧重报道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的新闻事件。材料二侧重回顾 50 年来
- 7 -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重大意义。材料三侧重介绍多级火箭的特点及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一级半构型的优越性。
(2)材料一属于新闻报道,侧重报道事件本身。材料二属于时事评论,侧重评论事件的意义
和价值。材料三属于科普短文,侧重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
(1)材料一主要报道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的新闻事件。因其属于新闻报道,侧重报
道事件本身。材料二主要回顾 50 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重大意义。因其属于
时事评论,侧重评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材料三主要介绍多级火箭的特点及长征五号 B 运载
火箭一级半构型的优越性。因其属于科普短文,侧重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也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
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
不讨好;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项,“运载能力优于长征五号”理解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长征五号与长征五号 B 运载
目的地不同,难以比较哪个运载能力更优。故此项曲解文意,属无中生有。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
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
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
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项,“只要……,我国就能迈进世界航天强国的序列”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二文句“中国航
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离不开载人航天精神。
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可知,原文并无此条件关系的表述,
故此项表述太绝对;
B 项,“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到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理解有误。据材料二,
2020 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并未说顺利完成,故此项无中生有;
- 8 -
D 项,“是因为一级半火箭系统简单,无级间分离,这大大提升了入轨的稳定性”表述原因不
全面,依据原文材料三文句“而只有一级半的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系统简单,无级间分离,
可靠性自然就高”推断可知,“一级半火箭系统简单,无级间分离,这大大提升了入轨的稳
定性”可能是“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可以直接进入轨道”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意味着全部,
故原因表述范围扩大了。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
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
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题干要求“以上三则材料报
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文体简要分析”,依题干可知,此题有两问。
第一问,“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此题考查考生梳理文本思路的能力。
我们知道,非连续文本阅读材料出处虽然不同,但它们论述的话题是一致的,只是各自材料
侧重点不同罢了,但各则材料存在逻辑关系的,故需要考生在阅读文本时要关注每则材料的
来源,后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阅读文本可知,材料一来源于《人民日报》,此则材料是
新闻报道,客观详实地报道的新闻事件是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为实现我国载人航
天工程“第三步”发展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材料二是评论员文章《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此则材料语言具有主观分析和评论性,着重回顾 50 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重
大意义。材料三选自《中国科普网》,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语言文字具有说明性,着重介绍多
级火箭的特点及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一级半构型的优越性。
第二问,“为什么”,此问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特征的能力,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新闻报道、
评论员文章、科普小品文,文体特征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新闻报道侧重客观真实,评论侧
重评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科普短文,侧重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 店
李广田
⑴太阳下山了,又是一日之程,步行人,也觉得有点疲劳了。
⑵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这村落对你很生疏。然而又好像熟悉,因为你走过许多
- 9 -
这样的小村落了。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些也许..还在半掩,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
的脚步回家。后面跟着狗或.牛羊,有的女人正站在门口张望,或.用了柔缓的声音在招呼谁来
晚餐,也许..,又听到几处闭门声音了,“如果能到哪家门里去息下呀”,这时候你会.这样想
吧.。
⑶但走不多远,你便会发现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虽然明早还须赶路,而当
晚你总能做得好梦了。“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要迟”,这样的对联会发现在一座宽
大而破陋的店门上,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感到心暖吧。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
们遇到一对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发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觉。
但有时,你也会遇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远,而实在并不那么
远;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许并未看出
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什么又不是拙笨的呢。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
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也许有人会说是非
常古雅呢。饭菜呢,则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
哪。”店主人会对每个客人这样说。
⑷在这样地方,你很少感到寂寞的。因为既已疲劳了,你需要休息,不然,也总有些伙
伴谈天儿。“四海之内皆兄弟呀”,你会听到这样有人大声笑着,喊,“啊,你不是从山北
的下洼来的吗?那也就算是邻舍人了。”常听到这样的招呼。从山里来卖山果的,渡了河来
卖鱼的,推车的、挑担的、卖皮鞭的、卖泥人的,拿破绳子换洋火的……也许还有一个老学
究先生,现在却做着走方郎中了,这些人,都会偶然地成为一家了。他们总能说慷慨义气话,
总是那样亲切而温厚地相照应,他们都很重视这些机缘,总以为这也有神的意思,说不定是
为了将来的什么大患难,或什么大前程,而才有了这样一夕呢。如果是在冬天,便会有大方
的店主抱了松枝或干柴来给煨火,这只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火钱。在和平与温暖中,于
是一伙陌路人都来烘火而话家常了。
⑸直到现在,虽然交通是比较便利了,但像这样的僻野地方,依然少有人知道所谓报纸
新闻之类的东西。但这些地方并非完全无新闻,那就专靠这些挑担推车的人们了。他们走过
了多少地方,他们同许多异地人相遇,一到了这样场合,便都争先恐后地倾吐他们听见所闻
的一切。说是新闻,其实也并不完全新,也许已经是多年前的故事了,传说过多少次,忘了,
又提起来了,鬼怪的,狐仙的,吊颈女人的,马贩子的艳遇,尼姑的犯规……都重在这里开
演了。有的人要唱一支山歌,唱一阵南腔北调了。他们有时也谈一些国家大事,譬如战争灾
异之类,然而这也只是些故事,像讲《封神演义》那样子讲讲罢了。火熄了,店主人早已去
- 10 -
了,有些人也已经打合铺,睡了,也许还有两个人正谈得很密切。
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窗上发白,街上已经有人在走动着了,水筒的声音,
辘轳的声音,仿佛是很远,很远,已经又要到赶路的时候了。
⑺呼唤声、呵欠声、马蹄声……这时候忙乱的又是店主人。他又要向每个客人打招呼,
问每个客人:盘费可还足吗?不曾丢了什么东西吗?如不是急于赶路,真应当用了早餐再走
呢,等等。于是一伙路人,又各自拾起了各人的路,各向不同的方向跋涉去了。“几时再见
呢?”“谁知道,一切都没准呢!”有人这样说,也许还有人多谈几句,也许还听到几声叹
息,也许说:“我们这些浪荡货,一夕相聚又散了。散了,永不再见了,话谈得真投心,真
投心呢!”
⑻真是的,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更有趣的是在
这样野店的墙上,偶尔你也会读到用小刀或瓦砾写下来的句子,如某县某某人在此一宿之类。
有时,会读到些诗样的韵语。虽然都鄙俚不堪,而这些陌路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陌路的
相遇又相知,他们一时高兴了,忘情一切了,或是想起一切了,便会毫不计较地把真情流露
了出来,于是你就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人间味。就如古人所歌咏的:
君乘车,我戴笠,
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①,我跨马,
他日相逢为君下。
——这样的歌子,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吧。
选自《画廊集》(一九三六年三月初版);有删改。
注:①担簦:背负着雨伞,引申为徒步跋涉。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写太阳下山,“步行人”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有点疲劳”,充满了对投宿的渴
望,进而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野店”。
B. 作者塑造了一个“刁狡的村少”,“拙笨”一词讽刺了他骗术的拙劣,与温良、体贴、周
到的店主夫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本文采用第二人称叙事, 把读者作为一位“旅人”带入荒僻村落和路边野店,拉近了与
读者的距离,所见所闻显得真切可感。
D. 本文将时空高度浓缩,以入店、住店、离店为顺序,在一天时间内,将“野店”这一特定
空间内独特的人情味集中展现。
- 11 -
8. 文中多用“也许”“或”“会……吧”等表推测的词语,请以第二段为例,说说使用这些
词语的好处。
9. 李广田的乡土散文散发着浓郁的“朴野”气息,请品读全文,谈谈《野店》在哪些方面体
现了“朴野”之美。
【答案】7. B 8. (1)增添了画面的朦胧美,第二段以素淡的笔墨描绘出一幅乡村晚归
图,温馨恬静,运用“也许”“或”“会……吧”等表推测的词语,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
觉。
(2)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运用“也许”“或”等副词,表示语气上的揣测或不确定,提
供了意象组合的多种可能性, 读者可以任意选择图景, 来构筑心目中的“野店”。
(3)运用“也许”“或”“会……吧”,使文章的节奏更为舒缓柔和。
9. ①环境僻野古老。村落地处荒僻,野店内陈设粗朴古雅。
②人性温厚粗犷,展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人们朴素的真情。店主夫妇温良、殷勤、周到。他
们融洽地与旅客相处,真诚地对旅客关怀,使我们感到离开这野店就像离开自己的家一样。
四方旅客朴野真诚。他们亲切温厚的相互照应,趣味盎然的进行交流。
③文笔素淡朴实。作者以朴素清楚的文字真实自然地描述野店中的一切,不做任何雕饰,让
人感到真切自然。
④风情淳厚古朴。“青生铁的洗脸盆”“黑泥的宜兴茶壶”;“从山里来卖山果的,渡了河
来卖鱼的,推车的、挑担的、卖皮鞭的、卖泥人的,拿破绳子换洋火的”;水筒的声音,辘
轳的声音;古人的歌咏……种种人、事、物,都展示了 20 世纪 30 年代乡村特有的风情。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
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 项,从原文第 4 段“但有时,你也会遇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
远,而实在并不那么远;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
狡,你也许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可知“拙笨”一词是贬词褒用,
并非讽刺骗术的拙劣,是为了表现此地的人和物的质朴无华。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
- 12 -
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
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
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
所问词语的含义。从内容上说运用“也许”“或”“会……吧”等表推测的词语,给人一种
如梦似幻的感觉,增添了画面的朦胧美;从效果和深层含义来说,运用“也许”“或”等副
词,表示语气上的揣测或不确定,结合“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
的脚步回家”“有的女人正站在门口张望”等语句提供了意象组合的多种可能性,给读者留
下想象的空间;作用上运用“也许”“或”“会……吧”这些词语,使文章的节奏更为舒缓
柔和。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散文作品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
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
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
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
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本文要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做体验式赏析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
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地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感悟。本题要求谈谈《野店》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朴野”之
美,这就要求考生抓住“朴野”一词分析,从村落地处荒僻,野店内陈设粗朴古雅可感受到
环境僻野古老;“这样的对联会发现在一座宽大而破陋的店门上,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
感到心暖吧。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们遇到一对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
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发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觉”的描写,展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人们朴素的
真情,体现了人性的温厚粗犷;“青生铁的洗脸盆”“黑泥的宜兴茶壶”;“从山里来卖山
果的,渡了河来卖鱼的,推车的、挑担的、卖皮鞭的、卖泥人的,拿破绳子换洋火的”;水
筒的声音,辘轳的声音;古人的歌咏……种种人、事、物,都展示了 20 世纪 30 年代乡村特
有的风情,体现了风情淳厚古朴;从“如果是在冬天,便会有大方的店主抱了松枝或干柴来
给煨火,这只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火钱。在和平与温暖中,于是一伙陌路人都来烘火而
话家常了”“火熄了,店主人早已去了,有些人也已经打合铺,睡了,也许还有两个人正谈
得很密切”“真是的,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更有趣
的是在这样野店的墙上,偶尔你也会读到用小刀或瓦砾写下来的句子,如某县某某人在此一
宿之类”这些描写可知作者对野店中的一切描述真实自然,不做任何雕饰,让人感到真切自
- 13 -
然,文笔上素淡朴实。
【点睛】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及作用题。能考到必定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结构上有特殊
作用的词、句、段。故答题时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第一结构上关注其位置,第二它对内容
主题的作用,第三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作用。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
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
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
(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
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矛盾
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
见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有性,生于明季.,居太湖中洞庭山。当崇祯辛巳岁.....,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医
以伤寒法治之,不效。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著《温疫论》,谓:“伤寒自毫窍入,中于
脉络,从表入里,故其传经有六。自阳至阴,以次而深。瘟疫自口鼻入,伏于膜原,其邪在
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
里而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先
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其间有与伤寒相反十一事,又有变证..、兼证,种种不同。并著
论制方,一一辨别。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
其后有戴天章、余霖、刘奎,皆以治瘟疫名。
天章,江苏上元人,诸生。好学强记,尤精于医。所著伤寒、杂病诸书,及咳论注、疟
论注、广瘟疫论,凡十余种。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谓瘟疫之异于伤寒尤慎辨于见证之始辨
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益加详焉为人疗病不受谢子瀚,雍正元年一甲第二名进士。
霖,安徽桐城人。乾隆中,桐城疫,霖谓病由热淫,投以石膏,辄愈。后数年,至京师,
大暑,疫作,医以有性法不尽验。鸿胪卿冯应榴姬人呼吸将绝,霖与大剂石膏,应手而痊,
踵其法者,活人无算。霖所著曰《疫疹一得》,其论与有性有异同,取其辨证..,而以用达原饮
及三消、承气诸方,犹有附会表里之意云。
奎,山东诸城人。乾隆末,著《瘟疫论类编》及《松峰说疫》二书,松峰者,奎以自号..
也。多为穷乡僻壤艰觅医药者说法。有性论瘟疫,已有大头瘟、疙瘩瘟疫、绞肠瘟、软脚瘟
- 14 -
之称,奎复举北方俗谚所谓诸疫证名状,一一剖析之。又以贫寒病家无力购药,取乡僻恒有
之物可疗病者,发明其功用,补本草所未备,多有心得。所著书流传日本,医家著述,亦有
取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谓/瘟疫之异于伤寒尤慎/辨于见证之始/辨气/辨色/辨舌/辨神/
辨脉/益加详焉/为人疗病/不受谢/
B. 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谓/瘟疫之异于伤寒尤慎/辨于见证之始/辨气/辨色/辨舌/辨神/
辨脉/益加详焉/为人疗病/不受谢/
C. 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谓瘟疫之异于伤寒/尤慎辨于见证之始/辨气/辨色/辨舌/辨神/
辨脉/益加详焉/为人疗病/不受谢/
D. 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谓瘟疫之异于伤寒/尤慎辨于见证之始/辨气/辨色/辨舌/辨神/
辨脉/益加详焉/为人疗病/不受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文中指一个朝代的末了,明季即明朝末年。季在文言中还可指一个季节的末了,如季
春指春天的最后一个月。
B. 崇祯辛巳岁,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二者兼用,这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之一。
C. 本文中的“证”,是中医对病人若干症状体征的总称;变证:指症候变化;辨证,是说看
问题眼光全面。
D. 自号,很多古人在名、字之外有“号”。自号一般寓意旨趣抱负。称人之号,表尊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有性潜心研究,颇有创见。山东、浙江等地大疫,用医治伤寒的方法治疗无效,他推究
疫病的病源和传染途径,著成《温疫论》。
B. 吴有性对后来的医家影响颇深。戴天章和刘奎在其基础上对疫病证候分析更加详细,余霖
用药虽与吴有性不同,在理论上却完全继承了吴有性之说。
C. 余霖医术高明。桐城疫病流行,他认为病因是热邪过盛,用石膏作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后来到京城行医,治疗疫病也颇有成效。
D. 刘奎爱护百姓,济世救人。他自号“松峰”,经常为穷乡僻壤的贫苦百姓寻求治病之法,
他治病的药物常见易得,著作还流传到了日本。
13.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②;(2)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回答问题③。
- 15 -
① 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
② 霖与大剂石膏,应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
③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吴有性的《瘟疫论》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自古以来没有瘟疫的专门书籍,自从吴有性的书写成之后,才对瘟疫有所阐明。
(2)余霖给她使用了大剂量的石膏,随手治愈(手到病除),沿用他的方法治疗,救活的人
(无法计算)不计其数。
(3)①阐明了瘟疫与伤寒在诸多方面的不同之处;②详细论述了疫病的传变过程;③把疫病
从当时医学界常用的伤寒治疗法中区分出来,制定药方;④填补了中国古代瘟疫研究的空白。
⑤对后人治疗瘟疫有一定借鉴作用。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
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
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宗”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它接的宾语应该是“有性之说”,再加上“一”
是修饰“宗”的,所以前边应断开,排除 AC;依据句式特点,“于伤寒”属于介词结构后置
句,后边应断开,排除 B。
译文:他阐述的瘟疫理论,全部继承了吴有性的观点,他认为瘟疫与伤寒的区别,尤其应该
在刚开始出现症状的时候谨慎分辨,需要根据呼吸、脸色、舌质、精神、脉象来分辨诊断,
他的论述更加详细。他替人治病不接受感谢。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
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
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
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C 项,“辨证,是说看问题眼光全面”错,辨证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的意思。
故选 C。
【12 题详解】
- 16 -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
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
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 项,“理论却完全继承了吴有性的学说”错,根据“其论与有性有异同”可知,不是完全继
承。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赋分点:
(1)专,专门;始,才;发明,发明,阐明;
(2)与,给;应手,随手(治愈);踵,名词做动词,沿用;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活下来”;无算,无法计算。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要求,在
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分点进行整理。本题问吴有性的《瘟疫论》取得的成就。原文中“伤
寒自毫窍入,中于脉络,从表入里,故其传经有六……”“瘟疫自口鼻入,伏于膜原……”
可知,阐明了瘟疫与伤寒在诸多方面的不同之处;原文“其传变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
病……”可知,论述了疫病的传变过程;“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可知,疫病从当时医学
界常用的伤寒治疗法中区分出来,制定药方;“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可
知,填补了中国古代瘟疫研究的空白,对后人治疗瘟疫有一定借鉴作用。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
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
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 120 个文言实词,18 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
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译文:
吴有性,字又可,是江南吴县人。生在明末,住在太湖洞庭山之中。在崇祯年间的辛巳
年,南北直隶、山东、浙江流行大规模的瘟疫,医生用医治伤寒的方法治疗,没有效果。吴
有性推究疫病的源头,根据他自己的治疗经验,著成《瘟疫论》一书。书上说:“伤寒从毫
- 17 -
窍进入人体脉络,从体表到体内,所以它的传变途径有六条。从阳到阴,病情按次序逐渐加
深。而瘟疫是从口鼻进入,潜伏在体内,它的邪气在体表与体内之间。它的传播和变化有九
条途径,有的只在体表,有的进入体内形成不同的病症。有只表而不里的,有表而再表的,
有只里而不表的,有里而再里的,有表里分传的,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过里的,
有先表后里的,有先里后表的。”(表里:中医上所说的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把
体表肌肤经络划分为表,而相对应的脏腑筋骨划为里。从某种角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
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这其中有同伤寒不同的十一个特征,又有变证、兼证,每种
都不一样。吴有性著书立说,制定药方,一一区别开不同的疫病。自古以来没有瘟疫的专门
书籍,自从吴有性的书写成之后,才对瘟疫有所阐明。
在他之后,有戴天章、余霖、刘奎,都因为治瘟疫而闻名。
戴天章,字麟郊,是江苏上元人,诸生。他好学强记,特别精通医道。他论著的伤寒、
杂病等书,及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总共十多种。他阐述的瘟疫理论,全部继承了吴
有性的观点,他认为瘟疫与伤寒的区别,尤其应该在刚开始出现症状的时候谨慎分辨,需要
根据呼吸、脸色、舌质、精神、脉象来分辨诊断,他的论述更加详细。他替人治病不接受感
谢。他的儿子戴瀚,是雍正元年一甲第二名进士。
余霖,字师愚,安徽桐城人。乾隆年间,桐城瘟疫,余霖认为疫病是由于热邪过盛所致,
用石膏来医治,就治愈了。几年以后,余霖来到京城行医,夏天天气酷热,疫病流行,用张
介宾的方法来治疗的病人大多死亡,按照吴有性的方法也不是全有效。鸿胪卿冯应榴的姬妾
快要断气了,余霖给她使用了大剂量的石膏,手到病除,依照他的方法治疗,救活的人不计
其数。余霖的著作名为《疫疹一得》,他的论述与吴有性有同有异,取用了吴有性分析辨别病
症的方法,而用达原饮及三消、承气等药方,也有和吴有性的表里说相联系的意图。
刘奎,字文甫,是山东诸城人。乾隆末年,他写成《瘟疫论类编》及《松峰说疫》二书,
松峰,是刘奎的自号。他总是为穷乡僻壤难以寻觅医药的人寻找治疗方法。吴有性论瘟疫,
已有大头瘟、疙瘩瘟疫、绞肠瘟、软脚瘟等名称,刘奎又举出北方俗谚中提到的各种疫病的
名称和情状,一一剖析。刘奎又同情贫寒的病家无力购药,选用偏僻乡村常见的可以治病的
材料,阐明它的功用,补充本草经中没有提到的内容,有了很多心得。同时期的昌邑人黄元
御治疗疫病,用浮萍代替麻黄,就是源于刘奎的学说。刘奎所著的书流传到日本,日本医家
的论述,也有向他学习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 18 -
盘山绝顶①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②舞剑台。
注:①本诗是明朝名将戚继光荡平东南沿海倭患后,北调镇守蓟门时所写。盘山,在今天津蓟
县西北。②李将军,指唐朝名将李靖,曾在盘山顶上舞剑。(一说“李将军”指李广)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头对起石门开”句状写盘山绝顶两峰对峙、风起云涌之景,表现了诗人俯临四海之气
势。
B. 诗人“不成醉”的原因是他身为带兵主将,必须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随时准备迎击敌
人。
C. 在盘山上刻石留名的前人很多,诗人最赞赏和钦佩李将军。尾联用设问表明自己的情感态
度。
D. 这首诗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流露出不可遏制的壮志豪情,读来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
感。
15. 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是全诗的传神之笔,也是后世传诵的名句,这一联究竟好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①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灾祸,自己情愿戍边到老。
②对仗工整(运用串对),巧用借代,雕戈代武力,白发代指年老,含蓄凝练,写出自己的理
想与豪情。③直抒胸臆,表现自己致力国家安宁,不惜以身许国的信念。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
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B 项,“他身为带兵主将,必须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错,“不成醉”句的意思是在凛冽的
北风里,塞外人酿的酒并不能使自己沉醉。写此句是为了凸显下文抒发的豪情。
故选 B。
- 19 -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技巧方面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
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首先解释这句诗句的意思: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灾祸,自己情愿戍边到
老。接下来找手法,从形式上看,对仗工整,“但使”对“未妨”,“雕戈”对“白发”,
“销杀气”对“老边才”,形式很整齐;从修辞角度看,“雕戈”,借代,具体代抽象,用
具体的武器代指抽象的战争;从抒情角度来讲,属于直接抒情,诗人情愿戍边到老,表达了
为了国家安宁,甘愿献身的决心。所以是全诗的传神之笔,也是后世传诵的名句。
【点睛】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
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表现手法主
要包括: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 插叙、对比、衬托、卒章
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实
结合、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批评那些“_______”的人是见利忘义,并用“_______”指出他们
的行为丢弃了初心。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恰好与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
替”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做法相反。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及“蜉蝣”一词表情达意,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与该词含义相近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 此之谓失其本心 (3). 后人哀之而不
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朝菌不知晦朔 (6). 蟪蛄不知春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 20 -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此题容易写错的字词有:“辩”“晦
朔”“蟪蛄”,容易漏掉“之”“而”等,考生要仔细再仔细。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脱胎于微电影的短视频异军突起,发展迅速。作为一种立体而丰富的信息承载
形式,短视频具有传播迅速、观看便捷、内容多元的特点很突出,能够随时随地满足网民的
娱乐和表达。不少影视创作者和机构看到了利用短视频形式呈现影视内容的市场潜力所在,
一时之间大量短视频影视作品雨后春笋般 出来。
然而,“繁荣”之下,暗涌此起彼伏,短视频影视内容并没有摆脱短视频所具有的“原
罪”。 两方面,一方面,短视频影视作品的碎片化内容占据了用户的碎片时间,让人
更难以进行深度阅读与思考。另一方面,短视频影视作品市场标准和准入门槛模糊不清,其
内容同质化程度高,质量更是 ,并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
针对网络短视频格调低下、价值导向偏离和低俗恶搞、盗版侵权、“标题党”突出等问
题,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网络短视频行业集中整治行动,坚决将“三俗”内容从网
络短视频中清理出去,
,使短视频行业走上的健康发展道路,带动短视频影视作品也向着专业化、差异化、
精品化的轨道迈进。
随着行业日渐清净明朗,众多互联网公司深度涉足短视频领域,主流网络视听平台也不
断发力于短视频影视内容的生产。当下,( ),活跃了文化市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
精神文化生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涌现 包含 良莠不齐 激浊扬清
B. 呈现 包涵 良莠不齐 守正创新
C. 呈现 包含 参差不齐 激浊扬清
D. 涌现 包涵 参差不齐 守正创新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种立体而丰富的信息承载形式,短视频具有的传播迅速、观看便捷、内容多元的特
点,能够随时随地满足网民的娱乐和表达。
B. 作为一种立体而丰富的信息承载形式,短视频具有传播迅速、观看便捷、内容多元的特点
- 21 -
很突出,能够随时随地满足网民的娱乐需求和表达欲望。
C. 作为一种立体而丰富的信息承载形式,短视频具有传播迅速、观看便捷、内容多元的特点,
能够随时随地满足网民的娱乐需求和表达欲望。
D. 作为一种立体而丰富的信息承载形式,短视频具有传播迅速、观看便捷、内容多元的特点,
能够随时随地满足网民的娱乐和表达。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于那些内容上积极地融入主流文化,形式上呈现参与互动特征的短视频影视作品情
有独钟
B. 短视频影视作品在内容上愈加积极地融入主流文化,在形式上愈发呈现出参与互动的鲜明
特征
C. 人们对于那些形式上积极地融入主流文化,内容上呈现参与互动特征的短视频影视作品情
有独钟
D. 短视频影视作品在内容上愈发呈现出参与互动的鲜明特征,在形式上愈加积极地融入主流
文化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和成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词语和成语的
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
熟悉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第一组:涌现:人或事物大量出现。呈现:显出,露出。修饰视频影视作品,所以“涌现”
合适;
第二组:包含:里边含有。包涵:指宽容、原谅。原文后边陈述的是两方面的内容,“包含”
合适;
第三组,良莠不齐:好的坏的都有。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
整齐或水平不一。修饰视频影视作品的质量,质量有好有坏,所以“良莠不齐”合适;
第四组:激浊扬清: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守正创新:遵守正道,创造新的。陈述
对象是“三俗”内容,应该批判,所以“激浊扬清”合适。
故选 A。
【18 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
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
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原句错误有二:①“具有……特点很突出”句式杂糅。②最后一个分句“满足”与“娱乐和
表达”搭配不当。另外,根据上下文,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应为 “短视频”,而不是“短视频
的特点”。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
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
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根据语意,陈述主题应为“短视频影视作品”,排除 A、C;对应关系应为“内容上”,“ 融
入主流文化”;“形式上”“ 呈现出参与互动的鲜明特征”,排除 D。
故选 B。
【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词语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
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词语成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
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
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20.仔细阅读下面“停课不停学关注度趋势分布图”,补出下面文字空白处的内容,每处不超
过 20 个字。
疫情突发,根据中央部署,我国教育领域于 2020 年 1 月底迅速出台了“延期开学”“停课不
停学”“居家在线学习”等政策措施,公众反响强烈,这一方面反映了①____,另一方面也
- 23 -
说明事发突然,公众对学习方式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冲击尚未做好应对的准备;二月初,更多
精准、有效的后续政策陆续制定和发布,网络渠道、平台保障也快速跟进,②__________,
但相对于第一轮关注度而言,明显低了很多,这说明公众对有关政策的了解开始增多,
③__________。
【答案】(1)公众了解居家学习相关问题的迫切心情
(2)公众关注度形成第二轮波峰
(3)对新的学习方式开始逐步探索和适应(对新的学习方式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开始
理性思考和适应居家学习方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读懂图表,结合
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分析。
本图是“停课不停学关注度趋势分布图”,主要反映疫情突发后,公众对学习问题的关注情
况。第 1 空,根据图表反映公众对“延期开学”“停课不停学”“居家在线学习”“公众反
响强烈”此等问题关注度高,推知应填“公众了解居家学习相关问题的迫切心情”;第 2 空,
根据图表所示 2 月初关注度呈相对较高的状态,推知应填“公众关注度形成第二轮波峰”;
第 3 空,根据“关注度而言,明显低了很多”“说明公众对有关政策的了解开始增多”,推
知此处应填关注度降低的原因,即“对新的学习方式开始逐步探索和适应”。
21.《野店》结尾引用的歌谣,诠释了 20 世纪 30 年代荒村野店特别的人间情味;《红楼梦》
中潇湘馆外的竿竿翠竹,象征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性格;《故都的秋》中“咬着烟管的都市闲
人”,写活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神韵……优秀作者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来展现
一个时代、一个人物、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文化特色。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谈一
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或你所生活的家乡、社区、学校等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不得透露个人信息。100 字左右。
【答案】城市:阳光温暖的秋日午后,走在满目金黄的银杏大道上,你时常会看到有人坐在
街边的长椅上,看金黄的叶子悄悄坠落,轻打肩头,又俏皮地跳到地上,在树下慢慢堆积,
由薄变厚,直到覆盖整个路面……此刻,你最能感受到边境小城的浪漫悠闲。
学校: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教室里,书声朗朗;窗外,白色的玉兰、紫色的丁香、
郁郁葱葱的银杏树簇拥的文化长廊前,三三两两的学子,驻足其间,时而低声交谈、时而凝
神细思;操场上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书香校园,梦开始的地方!
- 24 -
时代:前方医院里,一双双被消毒液侵蚀手,一个个臃肿疲惫的身躯;直播平台前,教师们
坚毅的眼神,温暖的声音,传递进千家万户;安静的街道上,快递小哥,骑行出一道独特的
风景,运送物资,也传递温情……
这个春天,我们聚起萤火,驱散阴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微写作能力,微写作要求考生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
抒发感情。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理解题目要求,然后按要求按字数完
成题目,注意字数不能过多或者过少。本题答题时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由表及里”的概念,
也就是“从表面看到本质的逻辑思维方法”。然后调动“生活经验”,确定自己的表达角度;
接着明确表达的方法和层次:具体列举生活细节以展现其“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可
能产生的影响以深入其“里”,最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比如,表现城市特色和精神,可以
选取城市最富有特征的地方,街边长椅,菜市场,公园等,表现其或悠闲,或烟火,或时尚
的特色。写校园,抓住最能体现学习热情的细节,如晚自习前学子抓紧一切时间背单词、记
公式等,表现他们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时代特色,可以描写疫情期间各行各业的人们为疫
情所做的努力,展现众志成城的精神等。
【点睛】微写作的题目虽然字数少,但考查考生快速成文的能力和文字水平,体现了对记叙、
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
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
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次抗击新冠病毒战疫结束之后,中国某地将要建立一所“战疫博物馆”。从各地募集
了大量的展品,其中有:抗击疫情宣传画与标语、疫情通报的数据表、口罩等防疫物资、武
汉一普通人家在窗外漂泊了几个月的“网红窗帘”、某社区管控执勤人员的袖标、各省征调
的医疗队紧急出发时的影像资料、家人问候前线亲人的卡片、被认定疗效显著的中医药方、
青年志愿者的快递单车、课的截屏图像、教育部关于延期高考的通知、其他国家与我国相互
援助的物品清单、回击西方反华势力的国际锐评文章、27 岁的医生和 87 岁的患者相携沐夕阳
的照片、贴在 ICU 窗上写着“窗帘不要拉下来,孙教授要看风景”的字条……展品极其丰富,
相信每一个参观者看了之后,联想起自己刚刚经历过的那段不平常时光,一定会感慨良多。
请你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选取上述两三件展品,写一篇观后感。
- 25 -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战疫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我怀着一种激动的心情参观了“战疫博物馆”,驻足各种赋有重大意义的展品前,
回想那段不平常时光,感慨良多。
此时已莺飞草长,冬雪消融;春暖花开,绿上枝头。一别前日草木枯黄,衰叶飘零之景。
二零一九年的冬天太过漫长,在春节前夕,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悄然来临,仿佛就在一
刹那,一幅幅从未想象过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一个个从不熟悉的字眼,砸向心头。
是啊,2020 年给了我们很多的始料未及,比如,正全力沉浸抗疫战斗的我们,被一张 27
岁的医生和 87 岁的患者相携沐夕阳的照片“治愈了”。还记得这名欣赏落日余晖的 87 岁老
爷爷吗?中山医院将这张照片制成巨幅海报张贴在院内多处建筑上,海报上的话语—— “人
间值得”“我们一起拼搏”,连同这张照片再度温暖了很多人。
照片上的医生是这次抗击疫情医务人员的缩影,代表了医务人员对于病人的人文关怀,
展现了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病魔积极乐观的精神,在落日余晖下,相距一个甲子的病人和医生
一起指着夕阳观赏的背影,也代表了全社会对于理想医患关系的向往,回到抗击疫情本身,
我想,这也代表了我们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对于取得疫情最终胜利的信心和希
望。很多人说,这是 2020 年最美照片,没有之一。
2020 年我们迎头被疫情袭击得有点错失方向,但也是在 2020 年,我们目睹着人世间最初
的美好,生命的搁浅与重生的希望,照片上的是夕阳,却似乎照亮了所有人的回家路。
人间值得,有你们真好。
站在各省征调的医疗队紧急出发时的影像资料前,那些真实的画面浮现眼前。
“我有近十年菌阳病房工作经验,肺炎疫情我责无旁贷!”“作为共产党员,面对疫情
必须冲锋在前,请求加入我省支援武汉医疗队!”“请领导答应我的请求,把首批前往疫情
这一任务分配给我,保证完成任务”……接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通知后,各省医护人员纷纷请
缨出战,各医院、科室的微信群中,这样的报名留言接龙不胜枚举,让人“泪目”。
他们是父亲,是儿子,是丈夫;她们是妈妈,是女儿,是妻子,但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的肺炎疫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都是披荆斩棘的勇士,是他们携手筑起了抵御
疾病的防线!
- 26 -
是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每一个患者和一线人员的背后,
都有一段感人的感情,向你们致敬,大难面前的逆行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
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 5
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
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
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
审题:本题要求写一篇观后感,并且是从大量图片中选取两三张图片,所以要注意观后感的
形式和这些具体的要求。材料中列举的都是关于疫情期间的珍贵的藏品。首先我们给这些图
片归类进行分析,从中引出话题组织文章。抗击疫情宣传画与标语,各省征调的医疗队紧急
出发时的影像资料可以提炼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的主题;27 岁的医生和 87 岁的患
者相携沐夕阳的照片可以提炼出“爱的奉献”的主题;某社区管控执勤人员的袖标,青年志
愿者的快递单车可以提炼出“责任担当”的主题;其他国家与我国相互援助的物品清单、回
击西方反华势力的国际锐评文章,可以提炼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课的截屏图像,
可以提炼出“自律精神的主题”;教育部关于延期高考的通知,疫情通报的数据表、口罩等
防疫物资,可以提炼出“制度优势”的主题;家人问候前线亲人的卡片,武汉一普通人家在
窗外漂泊了几个月的“网红窗帘,可以提炼出“人间真情”的主题;孙教授要看风景的字条,
可以提炼出“对美的追求”的主题;等等,我们只需从中选择有共性的两三幅来确定立意就
可以。要求抒发真情实感。
立意:
团结的力量
责任担当
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
爱的奉献
人间真情
人类命运共同体
制度优势
素材:
1. 钟南山院士,拿毕生所学,在年近七旬之时,仍能再次“挥戎杀敌",舍弃自我,别人不
- 27 -
敢去的,他去,别人无法攻破的,他废寝忘食刻苦钻研,别人承受不了的压力,他一个人抗
着,实为不负"国士无双”的称号。
2. 那些在一线奋斗的“逆行者”们,你们是父母、是儿女、是妻子……可当你们穿上白衣战
袍,那就是“天使”。你们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奔向一线。这意味着被隔离,意味着洒汗
水、抛热血,意味着牺牲。你们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用毫无感情的电话去聆听家人的声音。
在这场战斗中,你们含着泪却用笑去安慰家人,你们履行着救死扶伤和为人民服务的双重天
职。厚厚的口罩遮住了你们的面容,只留下眼睛。透过心灵的窗口,你们向患者传递了你们
的真诚、责任、信念和鼓励。
3. 他们,是逆向而行的白衣天使,在危急关头,他们挺身而出,舍小家顾大家,穿上防护服
和尿不湿奋战在一线,哪里还有时间顾及危险无处不在。因为有他们,无数患者才获得了及
时救助,才有了心理依靠。他们日日夜夜守医院,照顾病人,劳累不堪;他们中被感染的也
不少,甚至那么多人因公殉职。但没有人被危险打倒,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们依然义无反顾
奔向武汉。加油,白衣天使们!
4.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是战场,是战场就会有牺牲,这是常理。84 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
山披挂上阵,冲到最危险的抗击疫情第一线;结婚刚一年的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 ICU
年轻护士邓甜甜,不顾家人的劝阻,义无反顾地赶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她说:“作为党员,
必须冲在前面”;“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武汉“95 后小护士”慷慨承
诺;医生父子隔防护玻璃彼此鼓劲打气,是父子、更是战友……于患者来说,“我不知道你是
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危情时刻,白衣天使成了钢铁战士;“迎着病毒走,勇做逆行者”
的背后是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他们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层次结构:
这是一篇“战疫博物馆”观后感,作者首先交代是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去参观展览,这也符合
观后感的基本形式,接下来从大量的展品中选取了两幅图片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这也是严
格按照本次写作的要求来做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由这两张图片入手,一张是医务人员对于
病人的人文关怀,一张是各省医护人员纷纷请缨出战,从而展现了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病魔积
极乐观的精神,突出主题。文章语言流畅自然,内容条理性强,现实性强,感情真挚,发自
肺腑。
- 28 -
- 29 -
相关文档
-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0届高三下学2021-06-046页
-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第一中学2020届2021-06-0414页
-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2021-06-0426页
- 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综合2021-06-0415页
- 宁夏银川市第九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2021-06-0428页
-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2021届高三联考语2021-06-043页
-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押2021-06-048页
- 湖北省武汉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2021-06-0416页
-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3届高三下学期32021-06-049页
- 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2021-06-0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