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微案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在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鉴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解读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微点突破一 抓住情语分析感情
所谓“情语”,就是诗中能直接或间接表明作者情感的语言。对于考生来说,能抓住并品读“情语”,是准确、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最可靠途径,也是一种“看家本领”。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情语”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情语”是指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当然它首先指“诗眼”,抓住“诗眼”,事半功倍。其他如含有“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显性“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隐性“情语”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情语”,如冷、暖等,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独”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情语”。弄清楚隐性“情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如何抓住“情语”呢?显性“情语”一般会在标题、正文中的首句(联)及尾句(联)中出现,一定要盯住这些“情感”部位。隐性“情语”一般藏在正文描写景物等的语句中,多在中间部位。有时也会在注释里出现,所以寻找时要特别细心。
知识储备
明确诗歌情感需要注意的特殊词语
1.不那
同“不奈”,即无奈。如:晴烟漠漠柳毵毵(读sān 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
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古离别》)
2.处
表时间,意思是“……的时候”。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等闲
(1)平常。如:眼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张谓《湖上对酒行》)
(2)随便。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再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3)无端,平白地。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
4.风流
(1)英俊,有才华。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文雅潇洒。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5.会
应当。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6.浑
简直,几乎。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7.将
(1)助词,用在动词后,无实义。如: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白居易《长恨歌》)
(2)读qiānɡ,意思是“请”。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将进酒》)
8.可、可堪
可:作“岂”“哪”讲,表反问。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可堪:岂堪,哪堪。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可怜
(1)值得怜悯,哀怜。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2)可惜。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3)可叹。如: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4)可爱。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可羡。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10.肯
(1)愿,愿意。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2)表示反问,岂肯。如: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杨万里《野菊》)
11.阑干
(1)纵横或横斜的样子。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栏杆。如: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12.来
语气词,表祈使、劝勉,相当于“吧”“啦”。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3.漫
莫,不要。如: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罗隐《始皇陵》)
14.那堪
哪能忍受。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5.弄
(1)用手把玩,戏耍。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2)玩赏。如: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李白《别山僧》)
16.傍
旁边。如: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
17.凭
请,请求。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再如: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杜牧《赠猎骑》)
18.其
(1)句中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19.却
(1)退,退回。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白居易《琵琶行》)
(2)副词,还,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0.忍
岂忍,怎忍,不忍心。如: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宋祁《落花》)
21.杀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如: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孙元晏《晋·卫玠》)
22.煞
副词,极,很。如:为别后、相思煞。(柳永《迎春乐》)
23.生
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如: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
24.无端
无因,无缘无故。如: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锦瑟》)
25.无赖
(1)调皮可爱。同“亡赖”。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2)无才,无能。如: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3)撒泼放刁,蛮不讲理。如:年十五,犷悍无赖
,犯法当死。(黄宗羲《柳敬亭传》)
(4)无奈。如: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杜甫《绝句漫兴》)
典题演示
请找出下面这首宋诗中的显性“情语”和隐性“情语”,并结合“情语”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①显性“情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隐性“情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愁、离恨 ②异乡、独、惟、寒、更、咽、冻、贫、客
③“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白话诗歌】 处身在异乡,什么地方最能引发忧愁?那就是独自望远,登上这边城的城楼。暮色渐渐降临,昏黄中只见北来的雁飞向了南方;地域荒凉寒冷,往西去再没有郡州。偶尔能听到几声塞上号角,时而高越时而低咽响在楼头;一条辽远的泾河,冻成了冰再不能东流。你做异乡贫穷的小官,我在异乡客居滞留;这其中的离愁别恨,一样都悠长难收。
即学即练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显性“情语”。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__________)
(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__________)
(3)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__________)
(4)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__________)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______)
(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__________)
答案 (1)愁 (2)恨 (3)喜 (4)恨、哀 (5)泪 (6)愁、泪
2.找出下列诗句(或画线句子)中的隐性“情语”。
(1)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__________)
(2)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注:经历)岁月频。(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__________)
(3)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__________)
(4)闲梦远,南国正芳春。(__________)
(5)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__________)
答案 (1)空 (2)空 (3)独、偏 (4)闲、芳春 (5)缓行、随处、桃花(用典)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尽
韩偓①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②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 ①韩偓:晚唐时曾任翰林学士,后被贬出朝,唐亡后流寓各地。此诗即作于寓居南安时。②断云:片片云朵。
颈联中有一个字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请找出这个字,并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恨”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恨”字统摄全诗。前两联写的是春尽的惜春之恨。颈联第一句点出无所作为、空度年华之恨,第二句又写出地处偏远、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之恨。尾联则是借流莺的厚意含蓄表达出内心无法排遣之恨。
解析 首先要明白诗歌大意,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读完诗歌我们会发现“恨”字对理解诗歌很重要。诗歌首联抓住醉酒来突出“惜春”
之恨。颔联所写景物是南方暮春时节特有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水浮花归”,表现的同样是惜春之恨。颈联再由写景转入抒情。一个“闲”字,既精细地刻画了作者的心理,还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这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痛告白,故“闲”字下隐藏的,实是“恨”意。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连善解人意的流莺也无法排解的恨。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即可。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惜别伤春连日来酒醉昏昏,醒来之后衣裳上全是酒痕。细水上漂着落花流入另一条河流,阴云带雨飘入那远处孤村。闲居无聊恨芳时白白流去,异地千里难招来古人精魂。最感激流莺待以深情厚意,每当清晨还特意飞到西园。
4.找出画线诗句的隐性“情语”,并据此分析其蕴含的情感。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语:“但有”“更何求”。“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供禄米”是自己一家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就好,我还有什么别的奢求呢?
微点突破二 抓住景语分析感情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抓住描写的景物,分析蕴藏的情感,是读诗的关键,是高考的重点,更是考生欣赏情感的关键能力之一。如何把握景物中的情感呢?
(1)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这里尤其注意从景物色彩中揣摩情感。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来分析。景物也有时令色彩。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2)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3)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景与情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岭宫①词
李洞②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③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 ①绣岭宫: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一。②李洞: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③野棠: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宫,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因于绣岭宫种棠梨。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赏析本诗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春日迟迟春草绿”
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色。在一般情况下,“春草绿”应是一种宜人之色,但用于此刻的登绣岭宫,却描写了绣岭宫的荒凉。“野棠”的“野”字,包含了诗人的无限感叹。“开尽”的“尽”字,道出了无限“芳树无人花自落”之慨。“飘香玉”的“飘”字,蕴藏着诗人无限惋惜之情。原为御地之树,变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变为无人之境。“野”“尽”“飘”三字,写出了无限令人感慨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无比深重的国灾民难。
答案 第一句,描写阳春风和日丽、满眼新绿,实际上写的是绣岭宫的荒芜。第二句,唐玄宗命人栽的棠梨再无人管,“野”“尽”“飘”三字极力渲染了御地无主、梨园零散后的荒凉。景语中寄托了诗人对大唐衰朽的无限惋惜与感慨,讽刺统治者荒政误国。
【白话诗歌】 绣岭的春天风和日丽,春草绿遍田野,野棠梨花开茂盛,棠梨花瓣如片片香玉随风飘落。宫殿前的一位白发老翁,还在唱着太平盛世的歌曲。
即学即练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金]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三十六峰②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③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 ①“西北神州”二句:金朝曾占有南宋西北疆域,当时又被元人所占,词人与金朝有志之士痛心国丧,欲救国而不能,只得聚会新亭,一洒忧国之泪。②三十六峰:指嵩山。③钓鱼坛:在浙江富春山,相传是东汉高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地。
全词两处写景,即上阕“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与下阕“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阕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将嵩山三十六峰比作剑气直冲星斗的宝剑,渲染出豪壮的意境,体现词人渴望大展拳脚,收复失地的凌云壮志。下阕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描写钓鱼坛上风雨如磐,天地迷冥,营造出悲戚迷茫的氛围,强调词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不得已而隐逸的忧愤和感伤。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寓情于景,来了一个大跌宕,感情由悲壮低沉突变为高昂亢脊,形成一股压抑不住的强大冲力,将全词情感高潮推向顶峰。嵩山为五岳之中,词人将之喻为倚天矗立的三十六柄犀利的宝剑。想象奇特,夸张形象。其间又运用宝剑精气上射牛斗的典故,说这三十六柄长剑,气象郁勃峥嵘,豪光紫气,上贯斗牛之间,这正是词人磊落胸怀和报国壮志的形象写照。“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以景结情,便是将风雨如磐,天地迷冥这大自然为之悲泣的氛围,来作为环境渲染,词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体现词人隐逸的万不得已和十分忧愤悲伤。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即使我喝醉了酒,仍能像刘琨他们那样闻鸡起舞,长袖飘飘,心情激荡,高歌曹操的《短歌行》,令壮心惊叹。我举头向西北望去,神州陆沉,国势艰难,让人像“新亭对泣”那样悲伤。再看那如长剑般插入云端的三十六峰,看葱郁峥嵘的星斗之气,怎不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涌动。
古来豪侠,要数幽州、并州最多,可是我这个幽并人再也不能像先辈那样杀敌立功了,因为我已双鬓斑白,还能干什么呢!等到将来封侯的时候,青史上会留下谁的名字呢?即使我像严子陵那样在钓鱼坛上垂钓,也不会忘记事业未成的痛苦,面对浩浩的风,冥冥的雨,我泪流满面。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缺题
刘禹锡
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
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
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
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
“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两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空阔、幽清、寂静。②表达了作者因故人不在身边的孤独、寂寞、感伤之情。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故人已经离开很久了,窗下古琴已许久没弹,早已经积满了灰尘。
自己自斟自饮借酒浇愁,岂料愁怨太重,压在心头,以致无力斟酒。
此时夜已深,人无眠,寒气透过稀疏的帘幕侵室,遥望见远处夜色中萤火点点,忽明忽暗。起身徘徊庭院,更深露重寒湿衣。
天地间的一切物象和声响,都触动情思。此时内心的这份孤独苦闷渐积如山重,心灵似乎也不堪承受其重。
微点突破三 抓住典故语分析感情
古人创作诗歌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题。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牢固记忆这些典故的含义。
典题演示
(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
禁:消受。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白话诗歌】 韦曲这里的花开得这样美丽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实在是惹人心动到了极点。杯中盛满了绿色的美酒,一定要整日痛饮才尽兴,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我一心欣赏美景,顾不得山石尖锐的棱角勾破了我的衣服,藤梢刚刚长出来的嫩芽,颜色那么嫩绿新鲜,直刺人的眼睛。面对这样的美景,我不由得感慨:什么时候我也能够住在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头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
即学即练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
刘辰翁①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②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后不仕,词近稼轩。②华风:绚丽的风格。
“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苏武牧羊。这一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词作内容,表现了作者从容面对风雪,以古人为师友,砥砺志节,不忘故国的高尚襟怀。
【白话诗歌】
(教师用书独具) 枝头梅花将尽,冬去春又来。春寒比之冬寒还要好多了。即使身处山中,遭受风雪摧残,但境遇也要好过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的苏武。年光老去但才情仍在,只是改变了过去绚丽的风格。醉中正庆幸可逃避忧愁,却忽听得有人唱起了李后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不禁让人潸然垂泪。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致酒行①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②。
主父③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④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⑤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 ①元和初年,李贺被人以避讳其父“晋肃”的名讳为由而剥夺了科举考试资格,之后诗人创作了这首诗歌。②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客人身体健康之意。③主父:据《汉书》载,主父偃擅长纵横之术,游历入关后请人举荐出仕,无果;不久财尽则“诸侯宾客多厌之”。④马周:据《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对待,仍悠然独酌,后至长安当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马周代替常何条陈二十余事,皆合太宗心意,即被授监察御史。⑤迷魂:宋玉曾作《招魂》招屈原之魂,此处指执迷不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先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作回应。
B.“主父”句使用了贤士主父偃入关后不得任用,资财匮乏,屡遭白眼的典故,客人以之自比,“困不归”一语中寓无限愤怒之意。
C.“马周”句使用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投宿新丰的典故,马周当时处境或比主父偃更狼狈,这从“天荒地老无人识”的夸张表达中可推知。
D.“空将”句引用了马周后来代写条陈,令太宗大悦而被破格提拔的典故,但事实上马周并未“直犯龙颜”,主人言外之意似乎是在说政治出路不是只有一种途径。
答案 B
解析 B.“‘困不归’一语中寓无限愤怒之意”有误,应是寓含困顿羁旅、异乡漂泊的辛酸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通过主父偃屡遭白眼和马周在新丰被轻视的典故,表达不受赏识、不得志的痛苦。②通过描绘主父偃的家人折柳望眼欲穿,表达出诗人漂泊异乡的辛酸和对家人的挂念。③通过马周后来受赏识的故事,表达政治出路不特一途、终有出头之日的乐观自信。④通过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达诗人不再一蹶不振,决意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
解析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结合注释内容“离开长安的回乡途中创作了这首诗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通过典故,表达不受赏识、不得志的痛苦;通过描绘家人折柳望眼欲穿,表达出诗人漂泊异乡的辛酸及对家人的思念;通过马周后来受赏识的故事,表达终有出头之日的乐观自信;通过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达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
感慨当年主父偃向西入关,资用困乏滞留异乡;家人望眼欲穿,折柳以寄思念。
我听说马周客居新丰之时,天荒地老无人赏识,一直被冷落好久。
但他只凭纸上几行奏章,就博得了皇帝垂青。
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主人的开导如雄鸡鸣叫,使我茅塞顿开。
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
特色透练10 古代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和仲蒙夜坐
文同①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 ①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表弟苏轼敬重。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前两联通过视觉、听觉写景,描写窗外大雪将至的景象,反衬作者内心的心情。颈联,寒冷夜晚,诗人饮茶遣酒体现了作者的高雅情趣。尾联“对群书”“拥敝袍”,体现了作者独自夜读,仍能享受宁静之乐,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仲蒙的思念之情。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首联描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表达了内心的孤寂凄清。( )
答案 ×
解析 由“独凭幽几静尘劳”可知,应是表达了内心的“宁静淡泊”,而非“孤寂凄清”。
2.这首酬和诗在表现诗人自身性格特点豪迈洒脱的同时,也体现了和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意。( )
答案 √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颈联,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错,由首联下句的“独凭幽几静尘劳”可知,应是诗人独坐房间。诗题中的“和”不是“同”,而是“以诗歌酬答”之意。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②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③乐享宁静,而能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联,写诗人在宿鸟惊飞和孤雁哀号的环境中独坐幽静的房间。颔联,写大雪来临前的情景。颈联,写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尾联,写诗人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由此,诗人淡泊超然、安贫乐道、珍视友情的形象跃然纸上。
【白话诗歌】 夜晚归巢栖息的鸟儿受惊飞翔,天上的孤雁哀号;我独自倚靠着幽静的房间中的几案,没有了尘世间的烦劳。寒风呼啸着拍打北面的窗户,霜露浓重;乌云压在南山山头,眼看着就要下雪。我睡得很少,才知道饮茶的功效;天气严寒,应该痛饮几杯酒驱除寒意。砚台中的墨已经结冰,油灯也结了厚厚的灯花;但我依然坐拥破旧的衣袍看书。
Ⅲ 读写结合
乐享宁静
宁静其实是一份淡泊。淡泊名利,内心便有宁静。清心寡欲之人,在极度功利的社会确是难以寻觅,但这并不代表当代人就一定要张扬或浮躁,静下心来,培养一种宁静,也不是不可以在历史红尘中独享一份精神的淡泊。在波涛汹涌的宦海中,在硝烟四起的商战中,在吐槽遍布的社交中,留得一片纯洁的心灵圣地,不追逐金钱名利,不羡慕或嫉妒那些红极一时富甲一方的官儿、款儿、腕儿们的得意,以平和的心态静观世态之冷暖,便会享受宁静。诚如陶渊明一般,“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乐享宁静,让自己的灵魂保持宁静,宁静得如同一波秋水,这世间便少了许多烦恼和忧愁,多了一份平淡和从容。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
客中闻雁
黄景仁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客中闻雁》是黄景仁(字仲则)在漂泊途中所写的一首律诗,诗作虽然写于漂泊,写于秋天,开始的景物却是明磊的,只是这明亮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诗中传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年华易逝之感。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而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
答案 ×
解析 “萧瑟凄凉”不符,第一句没有“萧瑟凄凉”之感。
2.这首律诗虽是作者年少时写的作品,但却没有少年意气风发的气度,而是充满老气横秋的惆怅。诗人在他乡听到大雁的叫声,而感叹自己的身世。( )
答案 √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综合鉴赏的能力。“实写眼前之景”错,“千村杵”是诗人的想象,并非眼前之景。
2.本诗中诗人是如何抒写因“闻雁”而引发的身世之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触秋景、闻雁声而生情,直抒感时伤怀的愁绪。(2分)②首联起笔写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悲秋之情;颔联叙事,写诗人在孤寂漂泊中登楼,看到萧瑟秋景、听闻雁鸣顿生的思乡之情;颈联从听觉着笔抒写情思;尾联直抒胸臆,卒章显志,抒发生计无着之忧和年华已逝之伤。(4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客中闻雁》写诗人在漂泊途中听到大雁的叫声,感叹身世,思念家乡。首联以乐景衬哀情。山因落日映照而明亮,水因沙滩映衬而明亮。景色虽美,但因是漂泊在外,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寂寞。颔联描写由雁鸣引发的联想:秋天大雁南迁,下霜的季节就要到来,千村万户都要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声音好像大漠胡笳声那样悲哀。颈联“千村杵”“绝漠笳”的联想带有寒意,渲染出诗人内心浓重的思乡之情。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为此增添星星白发。一个“亦”字,把自己等同于孤雁,漂泊的意味变得更加浓重。
【白话诗歌】 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城里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美好的景物已经变得苍凉。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惨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的大雁的叫声,竟然想起远方的家。下霜的季节就要到来,千村万户都将响起捣衣声;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那声音听起来就好像大漠的胡笳声那样悲哀。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Ⅲ 读写结合
故乡
小的时候,我们总想着要离开,离开家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长大以后,我们又总在想是否要归去,因为心灵若没有方向,在哪里都像在流浪。可是,这时候的家乡,已变成离人心中隐隐的弦,一碰就响,一碰就疼。容颜可以老去,乡音可以隐去,记忆可以褪去,对家乡的思念却是随着年纪渐长愈加深沉。
毕竟,每个人只有一个掌纹,一辈子只有一个家乡。遥忆家乡,是否依然格外分明?是扑面而来的儿时味道?是夹杂着似远忽近的熟悉声响的记忆片段?还是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尘封往事?
家乡,它是一种刻骨的思念。沈从文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家乡,它是一种召唤。诗人海子说:“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到不了、回不去的才是乡愁,不管走到何方,思想仍在故乡。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 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首联叙事。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颔联对比之中表明弟侄的勤勉好学和高洁品格。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表达出对弟侄学习态度的称赞。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劝其莫荒废时光、学业。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颈联“竹影”和“泉声”从视听两个角度表现出弟侄书房环境和人物心境的清幽。( )
答案 √
2.《题弟侄书堂》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对后人的劝勉,年轻时必须经历辛苦磨难,否则难以成才。( )
答案 ×
解析 “必须经历辛苦磨难”错,原文意思是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缺少”讲。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句第一个“穷”并非指“生活贫穷”,而是指“不得志的困境”。此处“居穷道不穷”指人处于困境仍注重修养。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颈联写的是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情景交融的妙处,需要明确景物的特征以及景物和人物感情的关联。就景物描写来说,颈联写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和“泉声”从视听两个角度表现出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而这种环境的清幽和弟侄在战乱时期依然静心读书、修身养性的心境相符,环境之清幽即人物心境之清幽,诗人借此景表达出对弟侄勤勉好学态度的赞美。
【白话诗歌】 为什么身处未入仕的窘境但自身修养仍不缺乏,身逢乱世自己却仍与太平盛世时一样?虽然故乡在打仗,可是弟侄一直谨守儒家的礼乐之道。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年轻时候的辛苦勤勉将受益终身,所以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丝毫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
Ⅲ 读写结合
勤勉惜时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警策世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勤勉,岁月不待人。”做人,一定要惜时勤勉;做事,一定要雷厉风行。勤则世上无难事,拖则易事也难成。
东汉的孙敬,不一定天赋禀然,但他一定是个勤奋惜时的人,所以才有了“悬梁刺股”的佳话,后来成为儒学名士;西汉的匡衡,不一定聪慧过人,但他一定是个勤奋惜时的人,所以才有了“凿壁偷光”的美传,后来成为史上有名的经学家;东晋的王羲之,不一定天资聪颖,但他一定是个勤奋惜时的人,所以才有了“洗笔成墨池”的美名,后来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财。”古诗中也说:“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美好的,但青春绝不能用来虚度。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勤勉惜时,不负韶华!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①
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②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③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注] ①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被弹劾,退隐于上饶,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南涧致仕后亦侨寓此地,两人往来唱和频繁。②夷甫:即王衍,西晋宰相,专尚清谈,不论政事,终致亡国。③绿野、平泉:分别为唐名相裴度与李德裕所居住的别墅。东山:东晋谢安隐居之地。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此词虽是为祝寿而作,但因寿翁韩元吉(号南涧)也志在恢复,所以辛弃疾与之英雄相惜,痛感虽为“经纶手”却均遭闲置;同时把韩元吉比作历代名相,期望与之重整乾坤,再度建功立业。在这首词中,有急切报国的热情,也有报国无门的悲愤,构成了悲壮苍凉的风格。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长安父老……可怜依旧”再现了当时的现实,北宋沦亡,中原父老盼望北伐;南渡的士大夫们,感叹山河变异依旧不能恢复。( )
答案 √
2.“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用古代三个著名宰相寄情山水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退隐山林的愿望。( )
答案 ×
解析 应是用古代三个著名宰相寄情山水的佳话比喻韩南涧寓居上饶的志趣。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开头两句运用反问,写宋朝南渡以后,没有几个人真正算得上是经略天下的人才。
B.“算平戎万里”至上片末,写词人认为抗金收复失地才是“真儒事”,既勉励友人又抒发自己的抱负。
C.“桐阴”“清昼”写韩公家世显赫,“堕地”“奔走”写其仕途坎坷,“绿野”三句写其归隐生活。
D.本词结尾表达的情感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廉颇典故所抒之情明显不同。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写其仕途坎坷”错。“堕地”是写韩南涧出生就不平凡;“奔走”指其壮年为国事奔走,崭露头角。
2.本词感情深挚感人,曲折回荡。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朝政腐败的斥责与不满。上片用“几人真是经纶手”写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治理国家的人才,以致偏安一隅;又借西晋王衍的典故写朝中大臣不思恢复失地,也不能任用真正有才能和抱负的人。②对韩南涧才学的赞颂。下片用“山斗”赞扬韩南涧的文才,将其比作韩愈,是当代文坛上的泰山北斗。③与友共勉的爱国情怀(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用“真儒事”勉励友人,希望他能担负起“平戎万里”的重任;“待他年”三句意在激励韩南涧与词人共同完成恢复中原的夙愿。(每点2分,其中概括情感1分,分析1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词作内容。①开篇“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写宋朝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治理国家的仁人志士,以致偏安一隅,写出了对朝政腐败的斥责与不满。②下片写“况有文章山斗”,称颂韩南涧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写出了词人对韩南涧才学的赞颂。③上片后三句写御敌护边、建功扬名,是词人等爱国志士应尽的职责;下片后三句写等到将来,重整社稷、收复中原的大业完成后再来为友人祝寿,这些既是对韩南涧的期望,也表现出词人对国事的关心,故写出了与友人共勉的爱国情怀。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白话诗歌】 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以来,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家里手?往昔长安的父老乡亲翘首期盼王师;东晋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碎,痛洒新亭之泪;可惜今日偏安之局依然像从前一样!王衍一样的清谈家们,面对国土沦丧,何曾把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放在心上!算起来,我平定金兵,戎马倥偬,已征战了万里之遥;建功立业,留名青史,这才是读书人真正的事业,你是否明白呢?
况且你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被人视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贵显赫,门庭前的梧桐成荫,满庭清幽。你当年呱呱落地,就已不凡,今天再看,恰逢风云际会,显露头角。裴度寄情于绿野堂的景色,李德裕沉醉于平泉庄的草木,谢安纵情于东山上的歌舞诗酒,你此时因政治失意而退隐山林的境遇与他们是相似的。等到有朝一日,重整社稷、收复中原的大业完成后,再来为先生祝寿。
Ⅲ 读写结合
好男儿志在报国
走在世间的红尘紫陌中,敢问壮志男儿志在何方?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人来人往中,有多少埋没的英年才俊?有多少归隐的贤能智士?让自己的梦想烙下终身的悔恨。
中华民族崇尚爱国精神、敬仰爱国之士。岳飞“精忠报国”千古留芳、花木兰“替父从军”美名传扬。“以爱国为荣”位列“八荣”之首,这也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褒奖。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身男儿血,满腔报国志,战士生来就为上战场。砺砺英雄胆,磨磨意志钢,一切只为明天打胜仗。呐喊一声,有我在……”一首《有我在》,唱出了中国军人的初心、使命、情怀和担当。
战争来临有我在,大厦将倾有我在,危急关头有我在,人民有难有我在……“呐喊一声,有我在”,好男儿志在报国!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 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曾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中间两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所闻,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首句作者登上此楼,站立楼头,纵目四望,滁州城外群山环绕,云雾从山中腾涌而出,将滁州城重重缭绕起来,使整座城池如在仙界一样。( )
答案 √
2.全诗以“感”字入题,以“兴”字结情。“云烟”是俯瞰城郭之景,“霜林”是平视近处之景;“野菊”写楼下景物,“斜日照青松”写楼上风光。( )
答案 ×
解析 “霜林”是平视远处之景。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凭轩远眺,只见云遮雾绕,将远处的滁州城重重围住,境界开阔而略显凝重,引发诗人凭高怀古之思。
B.颔联中“山争出”中的“争”字,化静为动,写出深秋季节山林经霜落叶,山色更显峥嵘气象,用语准确而生动。
C.颈联中诗人酒后“解带”“倚栏”,外显被贬之怅恨;而眼前之悲凉景象,也是他内心对人对己无限悲叹的投射。
D.诗人深秋携友登楼赏景仍未尽兴,故而在尾联中采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与友人穷冬季节踏雪登楼再赏壮景的画面。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中“解带”“倚栏”的动作表现出诗人的潇洒从容,而“西风”“画角”“斜日”等景物描写虽有萧瑟悲凉之意,却是为了反衬诗人的气概。
2.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旷达乐观、傲岸坚强的形象。(2分)①环境衬托(侧面描写)。以霜后“争出”的山峰、凌霜盛开的野菊、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冬日如玉的群峰衬托出诗人傲岸坚强的性格。(2分)②动作描写(正面描写)。诗中写自己酒后“解带”“倚栏”的动作、日后“踏雪”看山的想象,既表现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惬意,更展现了诗人面对挫折打击时从容潇洒的气度。(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通过“山争出”“酒正浓”“解带西风”“携佳客”“看群玉峰”等描写,概括诗人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傲岸坚强的形象特点。通过对“争出”
的山峰、暮色中挺立的青松等景物的描写,可看出是对人物形象作衬托;通过“解带”“倚栏”“踏雪”等词语,可判断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正面描写)。依上分条作答即可。
【白话诗歌】 环绕城郭的浓浓云烟,迷迷蒙蒙不知有几重;往昔唐时的名相曾经在此地感慨怀念嵩洛。秋霜过后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野菊迎霜开放时,我们畅饮醇酒的逸兴正浓。西风中传来画角清哀的声音,我解开衣带,胸怀更加坦荡;斜倚着楼上栏杆观赏夕阳照在苍劲的青松上。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佳客,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
Ⅲ 读写结合
不畏风雨,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无法留住朝阳,却拥有了晨露;我们无法挽住黄昏,却拥有了阳光。人生,不强求将生命的时光拉得有多长,而是尽力让其绽放。我们经历了肆意风霜,就懂得了冷暖自知;我们经受了起起落落,就知道了生活不易。
每个人都有不愿提及的过往,每一段都有坎坷沉浮,天空不只会风雨交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相信雨后定然有彩虹。
我们总在欣赏别人的风景,仰望别人的高度,却忽视了自己的天空,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要把别人的看法想得太多,活出真正的自我,才是属于自己的风景。
不畏风雨,做最好的自己!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 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都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晋代的孟宾于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曹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诗人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首联写自己的经历。“自笑”中蕴含着诗人无限的心酸与难言之隐。颔联是想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颈联是诗人处于逆境时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脱,又不无牢骚之意。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尾联深刻地表明了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绝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
答案 √
2.这首诗描写作者初到黄州的所见,刻画了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有自嘲自伤,有对权势者的嘲笑,有看破世事的无奈。( )
答案 ×
解析 没有“对权势者的嘲笑”。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以自嘲的口吻开头,说只能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荒唐”二字是诗人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又含有几分牢骚。
B.颈联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是夸张愤怼之语。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的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而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的罪人。所以诗人以逐客自命,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2.请赏析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联想、想象丰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诗人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城)”“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意趣,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②紧扣“初到”的题意,也表露出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每点3分,结合诗句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诗人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闻到竹笋的香味,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诗人善于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白话诗歌】 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等老了发现这一生的事业很荒唐。
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
惭愧的是我对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俸禄,领取压酒囊。
Ⅲ 读写结合
放过自己:初到黄州的苏轼
刚到黄州的苏轼,经历过狱中劫难、曾经濒临死亡,确实是身心疲惫。通常,我们总是把黄州时期作为他一生的转折点,却忘了,对于当时的他而言,其实每一天都是转折点。
此时的苏轼,已然不是密州时期的他。虽然经历了更大的波折,却懂得了“放过自己”。疲惫了,喘口气,别太拼。曾经把自己逼到“寂寞山城人老也”,曾经“无处话凄凉,尘满面,鬓如霜”。如今岁月倏忽而过,即便“老来事业转荒唐”,也能安于当下,却不只安于当下……
折腾够了,留下的只是疲惫的身躯,为何不善待自己呢?于朝廷而言,他只是万千官员中的一位,纵使有才华,却没那么重要;于家人而言,他是一家的顶梁柱,弟弟的知己,很重要,但是失去之后,他人只是难捱,生命依旧,生活继续;只有于自己而言,他是此生唯一,也正因此,他确是放过了自己,也放下了自我。
相关文档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2021-06-0412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2021-06-045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2021-06-047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2021-06-047页
-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2021-06-046页
-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2021-06-044页
-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省)课件2021-06-0417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2021-06-046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2021-06-044页
-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2021-06-0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