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6.51 KB
  • 2021-06-05 发布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2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师用书 (1)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 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 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因此, 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 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是指在运用中出现 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主要是考纲要求的 120 个实词[详见“备考锦囊”]和语文 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 境中的含义。 一、夯实文言实词三类知识点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 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 作为一个突破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 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 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以“引”为例: 意 义 例 句 本义 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申义 牵、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拉长 引.吭高歌(成语) 抽、拔出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 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 拿 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 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 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引导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掉转 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 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 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 者叫从(cónɡ),如“从弟”。 虽然每个词语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 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微积累] 类义词 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 [即时小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相同意思的一组是( ) A. ①单于使卫律召武(苏武)受辞.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③我从去年辞.帝京 ④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②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④彼且奚适.也 C. 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②低眉信.手续续弹 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④信.可乐也 D. ①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②控蛮荆而引.瓯越 ③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解析:选 C。C 项,①使者,指媒人。②随意,随便。③④的确,实在。A 项,①口供,引 申为“审讯”。②辞谢。③辞别,离开。④应酬的言辞。B 项,①出嫁。②适合、依照。③ 享用,享受。④到。D 项,①后退。②连接。③延请。④自杀。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树将军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 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 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伐:自夸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讨伐,征伐 B.①进止皆有表识. 识:赏识 ②天下谁人不识.君 识:认识 C.①每所止舍. 舍:宿营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舍:舍弃 D.①光武以此多.之 多:赏赐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多:大多 解析:选 A。B 项,①应解释为“标志”;C 项,②应解释为“停息”;D 项,①应解释为“赞 扬”。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 停止都有标志,在各军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 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克邯郸,要重新安 排各将领任务,每人都有被分配的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 赞扬他。 (二)古今同形异义词:了解词义演变特点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 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 的义项的变化。在大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变化情况 示 例 词义 扩大 范围 扩大 色(古:脸色;今:颜色) 皮(古:兽皮;今:皮肤) 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 义项 增多 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 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 词义 缩小 范围 缩小 臭(古:气味;今:坏气味) 子(古:孩子总称;今:儿子) 义项 减少 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 怜(古:爱,怜悯;今:怜悯) 词义转移 涕(古:眼泪;今:鼻涕) 偷(古:苟且;今:偷窃) 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狱(古:案件;今:监狱) 感情色 彩变化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恨(古:遗憾;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 锻炼(古:罗织罪名陷害别人;今:锤炼) 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 外留心。它们中的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而古代是 两个词,须拆开翻译。 [即时小练] 3.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 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 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 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A.不能复分别.. B.乃厌倦..不堪 C.对面..取人物 D.对面取人物.. 解析:选 B。A 项,“分别”在文中是“分辨”的意思,而现在多是“各自”“离别”的意思; C 项,“对面”在文中是“当面”的意思,而现在多是“正前方”“对过”的意思;D 项,“人 物”在文中是“别人的物品”,而现在多是“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的意 思。 有一个楚国人生活贫困,读《淮南方》,读到“螳螂窥伺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这样可 以隐藏起身体”,于是到树下仰头摘取树叶——螳螂捕蝉时借以隐形的那片树叶,把它摘下 来。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原先有落叶,他不能够再分辨出来了。他就扫了几斗回去,一片一 片地拿树叶遮蔽自己,问他的妻子说:“你看见我没有?”妻子开始时一直回答“看得见”, 楚人整天这样问,妻子于是厌倦到不能忍受,就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沉默不出声,心中 大喜,带着树叶来到市场,当面拿人家的物品。吏卒于是绑着他去县衙。 (三)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甲 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常见的通假的情况如下: 解 说 举 例 注意点 通假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 一个音同或音近的 字来代替,这个借用 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鸿门宴》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 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 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亡”通“无”)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 有几个意义,后为区 别,另造一个新字 (今字)来表示其中 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 至绝壁下。(“莫”通“暮”) 《石钟山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师说》 中学教材中,把古今字也 视为通假字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 通“遍”)《曹刿论战》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 异体字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 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 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 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即时小练]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沈周)奉亲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 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 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解析:选 B。A.联系下文沈周不离开母亲、赡养母亲的决心可知,“父没”指父亲去世,所 以,此处“没”是通假用法,通“殁”。B.“卒供役而还”,是沈周被征劳役的结果,“卒” 是“最后”“终了”的意思,没有通假用法。C、D 两项均选自《鱼我所欲也》,“辟”通“避”, 躲,设法躲开;“辩”通“辨”,分别,辨别。 (沈周)对父母很孝顺。父亲死后,有人劝他入仕途,他回答说:“你不知道我的母亲拿 我当命根子吗?我怎么能离开她呢。”…… 有个郡守想征召画工在屋墙上作壁画。乡里有嫉恨沈周的人,将他的姓名告诉郡守,于 是沈周被征召去画壁画。有人劝他去拜见权贵通过游说来免去劳役,沈周说:“去做役工是 百姓的义务,去拜见权贵游说不就变成了耻辱吗!”最后做完役工才回去。 (四)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 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 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 “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 语素只起陪衬作用。有两种类型: 类 型 例 句 语义相对的 偏义复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偏义复词,此处只有“亡”的意义, “存”为衬字。) 语义相近的 偏义复词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偏义复词,“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 处只取“园”之意) 虽然偏义复词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 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 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 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 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 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 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 “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即时小练] 5.判断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 (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答: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答: (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答: 答案:(1)“巷陌”,偏在“巷” (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 (3)“异同”,偏在“异” (4)无 (5)“往来”,偏在“往” 二、练中寻法,“七法”巧解文言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 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 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 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 言实词(包括翻译)的考查。 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 境中疏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 (2017·高考山东卷)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 《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 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正误:错误。 推断过程:可用代入推断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把“稀奇”代 入句中,译为“堂舅尚书王筠稀奇他有高雅的情趣”不通,“稀奇”应该是个动词,这里应 该是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对……感到惊奇”的意思。 谢贞当时七岁,祖母不吃,他也不吃,亲属同族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母亲王氏,教 谢贞学《论语》《孝经》,谢贞读完就能背诵。八岁时,谢贞曾经写了《春日闲居》这首五言 诗,堂舅尚书王筠对他有高雅的情趣感到惊奇,对亲属说:“这个孩子将来可成大器,至于 他写的‘风定花犹落’一句,竟能和谢惠连的诗句相媲美了。” 语境推断法 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中语句连贯、相承相接,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 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推断词义最主要的方法。 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 (1)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 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 确。 (2)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意限定。2012 年高考天津卷中实 词释义题 D 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 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一般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 (3)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 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 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 “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解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 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它不仅有 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辨析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 其实“代入推断法”和“语境推断法”两者殊途同归,都把目标指向原文,紧扣文言文来做 题。所以反复揣摩,吃透原文方为解题之根本。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 (2017·高考浙江卷)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 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 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正误:错误。 推断过程:运用语境推断法。根据文中语境,作者是感佩赞叹对方的才华和时机,所以认为 “像您这样的才华、这样的时机,真是值得珍惜啊”。因此,“可惜”的意思不是“令人惋 惜”,而应该是“值得珍惜”。 (我)去年告假,从长江、汉水一带回京城,才得知您由京官调任地方官的缘由,是勇于 做正义的事情,从前我寄希望于您的心,果然没有错,(我)私下里自己欣喜庆贺,您果然不 辜负上天交给您的(才能)和我对您的希望,这两者是我替你高兴并自己庆贺的缘由,十分庆 幸啊,十分庆幸啊。我不值一提,即使愿意学习,也没有什么增益长进,像您这样的才华这 样的时机,真是值得珍惜啊。 3.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 (1)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 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答案:豫色:高兴的脸色。 推断过程: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您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那是一 个时候,现在是一个时候(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所 保留的。由此可知,“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 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 胜,走如鲁。 (《吕氏春秋·慎行》) 答案:诛:讨伐。 推断过程:“诛”常作“杀死”义,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走如鲁”,即“逃到鲁国”, 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伐”庆封。这是用语境推断法确定多义词的意思。 崔杼和庆封合谋杀死了齐庄公。庄公死后,二人另立景公为君,由崔杼给他做相。庆封 又想杀掉崔杼,自己代他为相……庆封做了齐景公的相,景公深以为苦。庆封外出打猎,景 公乘机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起兵讨伐庆封。庆封率领自己的家丁同景公交战,未能取 胜,就逃到鲁国。 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有以下三种: 1.课本联想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 课内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 2.双音联想法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通过 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 3.成语联想法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 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含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 (2015·高考山东卷)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 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正误:错误。 推断过程:运用课本联想推断法。“次”结合下一句“将乃就舍”,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 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推断出“次”是“旅行或行军在途 中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 在通过险阻要塞,遇到泥泞道路时,将领必须要先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将领不身体 力行,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士兵都驻扎安定了,将领才就寝;饭菜都做熟了,将领才吃 饭;士兵不举火照明,将领也不举火照明,这叫作止欲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 (2017·高考江苏卷)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 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 诗古文词日益进。 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正误:正确。 推断过程:“鬻”可用联想推断法来判断,在成语“卖官鬻爵”中就是“卖”的意思。 先生名中,字容甫,是江都人。年少时父亲去世,爱好学习。家贫没有能力购买书籍, 帮助书商在集市上卖书,趁机通读了经史百家书籍,看一遍就能背诵出来。二十岁时,参加 提学组织的考试,作《射雁赋》,取得考试第一名,补为附学生,作诗为文填词日益长进。 句式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 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 (2017·高考天津卷)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 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 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正误:正确。 推断过程:运用句式推断法。结合上文语境“父未尝笞,母未尝非”,“让”与“笞 (打)”“非”(指责)相近,判断“让”是“责备”之意正确。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 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 家里就教他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 过他,母亲没有指责过他,乡邻没有责备过他。 7.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推断法的运用。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 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 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 推断过程: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 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句意。这叫作对称推断。古人行文很讲究 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 孟子说:“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依靠道德施行仁 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商汤凭七十里见方的地方,文王凭百里见 方的地方就称王了。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够(反抗)罢了;靠道德使 人服从,是心里高兴,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位弟子敬服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向 东,从南向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 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 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2.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 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 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 (2016·高考江苏卷)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 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病.目眚 病:疲惫 正误:错误。 推断过程:运用语法推断法。“病目眚”中“眚”的意思是“眼病”,结合语法推断法可知 “病”应翻译为动词“患病”,故解释成“疲惫”错误。 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就进入南都,在鸡鸣山读书,日夜不止,患了眼病,在帏下安静 地打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 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通假代入法 文言实词中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 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 (2016·高考山东卷)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 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正误:正确。 推断过程:运用通假代入法。据上文“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国君 做得好,百姓才感念他们,国君“衣服节俭”,老百姓一定会高兴,“说”本身没有“高兴” 之意,只能看作通假字“悦”,代入,上下文通顺,因此正确。 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 有益处。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招致诸侯。诚心地 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就像他们衣服 节俭老百姓一定会高兴那样。 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乞骸骨”(告老还乡)、 “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束发成年)等。例:“晁错为内史,贵幸 用事。”“用事”题目解释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 “掌权”。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 (2015·高考浙江卷)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 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 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 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正误:正确。 推断过程:运用常识识记法。“侯下车”中“下车”涉及文化常识,解释为“初到任”,正 确。 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担任太守,正赶上发生水灾,把堤防都冲坏了,百姓没有一 粒粮食吃。到了冬天,边境地区又发生战事,当涂是军事要地,上下震动。王秬初到任,救 灾的措施,防备敌人的方略,都安排得井然有序。饥饿的人能吃饱,倒塌的堤防进行了修筑。 紧急情报日夜送到,王秬都平静地对待。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之义州卫。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 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 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 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 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 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 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 右参议。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1.与“习举子业辄鄙.之曰”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孔子鄙.其小器 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解析:选 B。文中的“鄙”为动词,意为“轻视”,B 项与之相同。A 项,形容词,粗野而 又地位低微。C 项,名词,边界地方。D 项,形容词,庸俗,见识浅。 2.与“即日上疏解.官去”的“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上心知公材,怜其枉,部议力持之,乃命解.官归里 解析:选 D。文中的“解”指辞官,D 项与之相同。A 项,动词,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 体。B 项,动词,解释,解答。C 项,动词,理解。 3.与“既.别,肖其像事之”的“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克,公问其故 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C.既.来之,则安之 D.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解析:选 A。文中的“既”为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或“……以 后”,A 项与之相同。B 项,副词,表范围,全、都。C 项,连词,既然。D 项,连词,“既…… 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4.与“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D.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解析:选 D。文中的“期”为动词,意为“希望,目的在于……”,D 项与之相同。A 项, 名词,一周(年)。B 项,名词,限定或约定的时间。C 项,动词,约定。 5.与“有来学者,辄辞.之曰”的“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解析:选 B。文中的“辞”为动词,意为“推辞”,B 项与之相同。A 项,名词,托词,借 口。C 项,名词,辞令,应酬的言辞。D 项,动词,辞谢,婉言道歉。 6.与“己尚未治.,何以治人”的“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治.国无法则乱 B.不效则治.臣之罪 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解析:选 A。文中的“治”意为“管理,治理”,A 项与之相同。B 项,动词,惩处,处置。 C 项,形容词,太平,安定,与“乱”相对。D 项,动词,整治,训练。 7.与“玺书至而母适.病死”的“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B.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解析:选 A。文中的“适”意为“恰巧”,A 项与之相同。B 项,形容词,舒适,满足。C 项,动词,往,到。D 项,动词,顺从,适合。 贺钦,字克恭,世代居于定海,父亲贺孟员,按军籍隶属辽义州卫。贺钦年少时聪慧, 学习举子业每每轻视它说:“做学问就终止于此吗?”得到《近思录》阅读,有所省悟。成 化二年凭进士(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由于大旱向皇帝上书尽力规劝,又用言官旷废职守 招来灾祸,自我检举请求辞官。适逢陈献章被征召来京,贺钦听他讲学,感叹说:“卓绝的 品性不显现,最纯真的道理还被埋藏,社会即使用我,但我拿什么为社会所用呢?”当天就 向皇帝上书解除官职离去,遵照弟子礼师事陈献章。已别后,画了陈献章的像供奉他。贺钦 的学问专门研读《五经》、《四书》、小学,希望反过来要求自己履行,主张恭敬谨慎,用以 收敛浮躁放荡的内心。有前来学习的人,他总是推辞说:“我自己还没有学好,如何教导别 人呢?”不久,跟随他游学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像这样十多年,虽 然足不出户,然而听闻、仰慕他品德节操的达官贵人,没有不亲自来他坐榻前拜见的。弘治 改用新年号,由阁臣推荐,起用(贺钦)为陕西右参议。皇帝的诏书到来,他母亲恰好病故, 于是上书恳请辞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 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秀彻。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 ,叹曰:“汝颍固多奇.士! 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 , 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顷之, 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 上疏让曰:“臣退 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固辞不 受,帝诏不许.。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 8.与“汝颍固多奇.士”的“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D.此奇.货可居 解析:选 A。文中的“奇”意为“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A 项与之相同。B 项,以…… 为奇,惊异。C 项,佳、好、宜。D 项,珍贵的。 9.与“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的“坐”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击沛公于坐. B.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C.齐人也,坐.盗 D.停车坐.爱枫林晚 解析:选 C。文中的“坐”意为“犯罪,判罪”,C 项与之相同。A 项,名词,同“座”, 座位。B 项,动词,坐守。D 项,因为、由于。 10.与“固辞不受,帝诏不许.”的“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C.不知何许.人也 D.高可二黍许. 解析:选 A。文中的“许”意为“答应,允许”,A 项与之相同。B 项,动词,期望。C 项, 处所。D 项,表示约数。 周 字伯仁,年少时就有威重的名声,神采飞扬。司徒掾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到周 , 赞叹说:“汝颍本来就多奇特的士子啊!自顷雅以来道德衰落,现今又见到周伯仁了,他将 振起古风,清平我们的邦族了。”周 的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 ,周 态度和 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 。二十岁的时候,周 世袭了父亲的爵位武城 侯。中兴建立,官位到吏部尚书。不久,因为醉酒,又因为门生砍伤人而犯罪,被免除官职。 太兴初年,又授职太子少傅,依旧担任尚书。周 上疏辞让说:“我退而省察自身,学问不 能通一经,才智不足授予一官,知止知足的确很难,不能安守本分,于是忝列显要的职位, 名位超过气量。”坚决推辞不接受,皇帝下诏不允许。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曹玮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 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 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 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军严整。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 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 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1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语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乃止.以待之 C.耻.学于师 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解析:选 B。B 项(止)是使动用法,其余(侣、耻、贵)是意动用法。 1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语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虏方苦.疲甚 B.毕礼而归.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外连衡而斗.诸侯 解析:选 A。A 项(苦)是意动用法,其余(归、活、斗)是使动用法。 曹玮南院出任镇戎军的主管长官时,曾经出战打了小胜仗,敌人撤走。曹玮侦察到敌人 已经走远,于是赶着掠夺的牛羊、辎重,缓慢的回师,许多队伍都走散了。他的部下很担心, 对曹玮说:“牛羊没有什么用,耗费军力,不如舍弃它们,整顿军队回去。”曹玮没有理睬, 让人做好战斗的准备。敌军撤了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而军队不齐,就连忙回来偷袭他。 曹玮行军更加迟缓,走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着敌人。敌军快到附近了,曹玮派人 对敌人说:“你们从远处来,非常疲惫了。我不想趁你们疲惫的时候攻打你们,请你们休息 兵马,待会再决战。”敌人正因为疲惫叫苦不堪,都非常高兴,整顿了军队休息了很长时间。 曹玮又派人告诉他们说:“你们休息足了,可以作战了。”于是各自出兵大战,曹玮取得了重 大胜利,于是扔下了牛羊回去了。他从容的对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惫,所以假装 贪图小利来诱惑他们。等他们回来,差不多走了一百里了,如果让他们乘着锐气就开战,还 不能料定谁胜谁负。远行的人如果休息一会,就会脚麻站不住,士气也没了,我因此战胜了 他们。”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甫冠.,从胡瑗受学。瑷之弟子千数,别其老成者为经社,觉年 最少,俨然居其间,众皆推服。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岁旱,州课民捕蝗输之官,觉言: “民方艰食,难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守悦,推其说下之他 县。 王安石早与觉善,引用之。时吕惠卿用事,神宗..询于觉,对曰:“惠卿即辩而有才,过 于人数等,特以为利之故,屈身于安石,安石不悟,臣窃以为忧。”神宗曰:“朕亦疑之。” 其后王、吕果交恶。 青苗法行,觉奏条其妄。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曰:“不意 学士亦如此!”始有逐觉意。会曾公亮言畿县散常平钱[注],有追呼抑配之扰,安石因请遣 觉行视虚实。觉既受命,复奏疏辞行。遂以觉为反覆,出知广德军,徙湖州。松江堤没,水 为民患。觉易以石,高丈余,长百里,堤下化为良田。 徙福州。闽俗厚于婚丧,其费无艺。觉裁为中法,使资装无得过百千。令下,嫁娶以百 数,葬埋之费亦率减什伍。连徙亳、扬、徐州。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 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问吏:“法何如?”曰: “死。”觉止诛其首,后遂为例。进吏部..侍郎。擢御史中丞,数月,以疾请罢。哲宗..遣使存 劳,赐白金五百两。卒,年六十三。 觉有德量,为王安石所逐。安石退居钟山,觉枉驾道旧,为从容累夕;迨其死,又作文 以诔,谈者称之。有《文集》《奏议》六十卷,《春秋传》十五卷。 (选自《宋史·孙觉传》,有删改) 【注】 散常平钱:青苗钱。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 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B.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 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C.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 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D.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 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解析:选 B。原文标点: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 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文中指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 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神宗、哲宗。 D.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解析:选 D。“掌管文武官员任免”错,武官任免不是由吏部掌管。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觉关心百姓。他在合肥任职时,反对官府不利民之政;他在湖州改造堤坝,为民谋利; 他纠正福建婚丧的不良风俗,有利百姓。 B.孙觉有见识。孙觉认为,吕惠卿能言善辩,有才华,因利益而屈身于王安石,王安石却 不明白。后来事实证实了孙觉的看法。 C.孙觉得罪王安石,遭到驱逐。他对青苗法有看法,王安石得知后对他很不满,就指使曾 公亮说下面青苗钱管理混乱,趁机把孙觉逐出京城。 D.孙觉有德行、度量。他早年与王安石交好,后被王安石贬斥,王安石退职后,他主动和 王安石来往,王安石死后,他写文章悼念,被人称赞。 解析:选 C。“指使曾公亮说下面青苗钱管理混乱”与原文不符,应是恰好曾公亮说下面青 苗钱管理混乱。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方艰食,难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 译文: (2)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 译文: 答案:(1)百姓正难以吃上饭,难以用威势来督促他们。如果用米来交换,(他们)一定尽力, 这样做可以除去祸害而得到利益。 (2)王安石看了,非常生气,孙觉正好因为有事到中书省,王安石用言语动摇孙觉。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刚二十岁,跟从胡瑗学习。胡瑗的弟子有千人,挑选那些老成 的人成立了经社,孙觉年纪最小,庄重地处于他们中间,大家都推崇佩服他。考中进士,调 任合肥主簿。年成干旱,州府督促百姓捕捉蝗虫交给官府,孙觉说:“百姓正难以吃上饭, 难以用威势来督促他们。如果用米来交换,(他们)一定尽力,这样做可以除去祸害而得到利 益。”州太守听后感到高兴,推广他的办法下达到其他县。 王安石很早就和孙觉交好,推荐任用他。当时吕惠卿掌权,神宗向孙觉咨询,孙觉回答 说:“吕惠卿善辩而有才能,超过常人几等,但为了利益的缘故,委屈自身于王安石,王安 石不明白,我私下为他担忧。”神宗说:“我也怀疑这件事。”后来王安石、吕惠卿果然交恶。 青苗法推行,孙觉上奏分条陈述青苗法荒诞。王安石看了,非常生气,孙觉正好因为有 事到中书省,王安石用言语动摇孙觉,说:“没想到学士你也这样!”开始有了驱逐孙觉的 想法。恰逢曾公亮说京都近旁县的青苗钱,有追叫摊派的现象,王安石趁机请求派孙觉去察 看虚实。孙觉接受命令后,又上奏说不愿意去。于是认为孙觉出尔反尔,外调担任广德军知 军,改到湖州。松江大堤被淹没,大水给百姓带来灾难。孙觉把大堤换用石头来砌,高一丈 多,长一百里,堤下化作良田。 调任福州。福建的风俗很看重婚丧,费用没有限度。孙觉(把费用)定为中等程度,使得 服装费用不得超过一百贯。命令下达,嫁娶的费用以百位数来计算,葬埋的费用也都减少了 十分之五。接连调任亳州、扬州、徐州。徐州盗贼很多,抓到五个杀人者,其中一人还是少 年,(孙觉)怀疑并审问他,他说:“我在田野耕地,和甲相遇,他强行把棍子给我,半夜挟 持我东去,让我在门口等着,不知道其他情况。”孙觉问吏人:“依照法律该怎么办?”吏 人说:“死罪。”孙觉只杀了他们的首领,后来便成为惯例。升任吏部侍郎。提拔为御史中丞, 几个月后,因病请求罢官。哲宗派使臣慰劳他,赏赐白金五百两。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孙觉有德行度量,被王安石所驱逐。王安石退居钟山,孙觉屈驾去叙旧,和他几个晚上 从容交谈;等到王安石死去,又作文章来哀悼他,议论的人称赞孙觉。著有《文集》《奏议》 六十卷,《春秋传》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