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7.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衡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讲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 25 -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 25 -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 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 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 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 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 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
- 25 -
“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 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 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4. 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5. 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1. A 2. B 3. B
4. ①这类文章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②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③这类文章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
5. ①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②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③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④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理解错误,孔子虽然收受学生“束脩”,但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
C项,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当,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
- 25 -
D项,“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先破后立”分析不当,文章全文以批判为主,最后提出了“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问题,并未明确“立”。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是实用类文本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见解。
材料二指出,“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某些新媒体的文章,如《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
- 25 -
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显然是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如果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必然会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从而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因而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反思。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材料一指出“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因而,个人发展要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材料二指出“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因而,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知识的生产者或消费者,都需要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要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
材料三指出“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作为个人,要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 25 -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个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挂着他在纽约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⑪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⑫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
- 25 -
⑬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⑭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芙、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⑮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
⑯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⑰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⑱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梵·高在博物馆里/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了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⑲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⑳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点题,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的时间和环境,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了感情基调。
B.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写出了木心的画具有空灵、缥缈的特点,是木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
C. 详写木心手稿,是为了表现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的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
D.
- 25 -
“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这句话句式整齐,用比喻的手法表明木心的语言具有“简约、含蓄、有力量”的特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营造了一个寂静、清冷、迷蒙的意境,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凉、缥缈的特点,表现了木心灵性、洁净、苍凉的内心世界。
B. 第⑪段与第⑱段都是从作者的角度写梵·高的,意在表明木心历经磨难而对未来抱着希望,以及执着前行的坚韧。
C. 第⑳段画波浪线句子中,“平时,画沉睡着”是指平时很多人看他的画并不理解作品的真正价值;“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醒了”是指只有知音才能唤醒他的画作,理解他作品的真正含义。
D. 末段首尾呼应,以景结尾,含蓄地表现了木心坎坷的一生和艺术创作上的追求及成就深深感染了作者,引起了作者甚至读者无尽的思考。
8. 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木心先生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概括。
9. 作者写梵•高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6. A 7. B
8. 木心形象:①学贯中西②为艺术甘于寂寞,甘于献身③历尽坎坷,坚毅乐观④果断率真,睿智风趣⑤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9. ①梵•高是木心崇拜的艺术家。②强调文学是木心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就的精神力量;在文革中的艰难岁月,是写作给予木心光亮,正如梵•高在铁窗中仰望星空,从而创作出名作《星空》。③木心与梵•高都是以生命来追求艺术。④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⑤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理解有误,正确的理解应为“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的时间和环境写出了乌镇水乡迷蒙、清幽、古朴的特点,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了感情基调”。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散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 25 -
B项,“第⑪段与第⑱段都是从作者的角度写梵•高的”理解有误。阅读第⑪段“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分析得知,这一段是从作者的角度写梵高的;但第⑱段指出“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梵•高在博物馆里/我在路上走’”说明梵高是木心崇拜的艺术家,这是从木心的角度写梵高的,写梵高是木心崇拜的艺术家。故“第⑪段与第⑱段都是从作者的角度写梵•高的”理解有误。
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散文人物形象能力。
题干要求“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木心先生形象?请结合文章概括”。首先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有关这一形象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筛选和提取,然后进行整合、提炼和概括。
具体分析,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句段,木心先生形象在文本中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作者对木心先生的描写中及作者自己对木心先生所作的评价里,如“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子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以上语句或段落,表现了木心学贯中西;为艺术甘于寂寞,甘于献身;历尽坎坷,坚毅乐观;果断率真,睿智风趣;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等等。
考生要从文本中筛选并概括即可,另外,还要尽量答全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散文选材意图能力。
选材的目的无非是因为该材料与索要表达的内容有某种关联,能更好地为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情感服务,丰富文章内容。题干问“作者写梵•高的意图是什么”。
具体分析,本文写作者站在美术馆看见木心先生在狱中的手稿。想到当时木心先生写这些手稿时的状况,想到“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不由得想到了梵•高的 《星空》。梵•高创作
- 25 -
《星空》的状况与木心先生写这些手稿时的状况是何其的相似:在文革中的艰难岁月,是写作给予木心光亮,正如梵•高在铁窗中仰望星空,从而创作出名作《星空》。文学是木心和梵•高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就的精神力量,他们都是以自己的生命来追求艺术,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文章指出“他(木心)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梵•高在博物馆里/我在路上走’”,说明梵•高是木心崇拜的艺术家。还有文章写梵•高丰富了文章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再迁侍御史。大 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 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节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 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鼻,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 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 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永徽元年,拜御史 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 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①也;刑不上大夫,议贵②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 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 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
(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注]①议亲:对于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②议贵: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 减免刑罚。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B.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 25 -
C.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D.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 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
C. 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D. 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 让一些囚犯回家做事,并与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 他注重遮掩别人的过失。
B. 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郡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郡王李道宗违规,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 众人都害怕而心服。
C. 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符合皇帝的意旨, 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
D. 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 认为不应该处死萧龄之, 得到皇帝认同, 萧龄之得以免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
(2)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
14. 唐临为什么认为不能处死萧龄之?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县里有轻刑囚犯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出狱,令他们回家 耕种。
(2)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
14. 萧龄之是皇亲国戚,曾担任广州都督,按其身份应减免其刑罚。
【解析】
【10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许祎和来济关系好,而张伦和李义府有矛盾。武后常常偏袒李义府,察知此事,认为唐临派亲信去搜求李义府的过失,因此唐临被免官。起任潮州刺史,去世,终年六十岁。”
“武后常右义府”“武后”作“常右义府”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BC;
“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其过”作“督”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错,符节是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作凭证之物。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错误,原文“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应是他所判决的案子没有一个人喊冤,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的也是这一点。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 “系”,关在狱中;“兴”,繁忙;“且”,暂时;“就畎亩”,回家耕种。(2
- 25 -
)“赇”,贿赂;“论”,定罪;“如”,按照;“诏戮于朝堂”,状语后置句,于朝堂诏戮,在朝堂处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根据“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可知萧龄之曾经担任广州都督,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可知,萧龄之,是齐高帝的五世孙,因此免死。整理答案,即萧龄之是皇亲国戚,曾担任广州都督,按其身份应减免其刑罚。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年,隐太子讨伐王世充,唐临献计游说,太子推荐他在典书坊当值,授任 右卫率府铠曹参军。隐太子被废,唐临出任万泉丞。县里有轻刑囚犯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出狱,令他们回家耕种。县令不答应。唐临说:“如果你担心出事,我愿独自承担罪责。”县令于是称病告假,唐临将囚犯全部放出,与他们约定,囚犯按期返回。经两次升迁担任侍御史。大夫韦挺指责朝廷班列不整齐,第二天,韦挺越位和江夏王李道宗说话,唐临走上前说道:“王爷扰乱班列。"李道宗说:“我和大夫说话,何至如此!”唐临说:“大夫也扰乱班列。”韦挺脸色大变,众人都害怕而心服。不久持符节巡察交州 刑狱,放出蒙冤被押的三千犯人。多次升职担任大理卿。高宗曾经复审囚犯,唐临应声答对十分周详,皇帝高
- 25 -
兴地说:“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严峻则人受残害,宽松则会放过罪犯,务必要适中,让我称心如意。”另一天皇帝又审讯犯人,其他官员判决的犯人都纷纷上诉不服,只有唐临所判决的无人称冤。皇帝询问原因,犯人回答说:“唐卿对囚犯的裁决并不冤屈,所以断绝了上诉的念头。”皇帝叹息说:“作为法官就应该如此。”于是亲自评述唐临的考绩说“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之类。永徽元年,授任唐临御史大夫。萧龄之曾经担任广州都督,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唐临上言说:“群臣不了解天子让议罪的本意。在隐秘之地处死王族,是议亲;刑不上大夫,是议贵。如今萧龄之贪赃一事声名狼藉,死有余辜。陛下因他和其他囚犯地位不同,所以让有关官员议罪,又下令杀死他,不合尧舜用刑的原则,不可为后世效法。”皇帝认为他说的对。萧龄之,是齐高帝的五世孙,因此免死。唐临多次升官担任吏部尚书。起初,来济被贬到台州,李义府被贬往普州,唐临上奏请求命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为剑南巡察使。许祎和来济关系好,而张伦和李义府有矛盾。武后常常偏袒李义府,察知此事,认为唐临派亲信去搜求李义府的过失,因此唐临被免官。起任潮州刺史,去世,终年六十岁。唐临节俭寡欲,不喜欢修治宅第。性格开通,注重替人遮掩过失。见妻子儿女时,总是衣冠整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①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
【注】①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
B. 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充满敬佩之情。
C. 尾联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D. 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流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16. 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15. C 16. 运用比喻,用“埋于泥沙之剑戟”“困于浅滩之蛟龙”比喻受埋没之人才,既喻友,也喻己;
- 25 -
“终难久”“可在多”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是错误的。尾联表达了对李景俭升为军司马的喜悦之情,对友人仕途前景充满期望。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运用的手法和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歌所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在理解作者情感时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
本题要求赏析颈联手法的精妙和意蕴的深刻之处。从整体上看,诗歌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颈联“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的意思是剑戟尘埋总会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腾飞不在于水的多少。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剑戟埋于泥沙”“蛟龙困于浅滩”比喻贤达人才受到埋没,得不到明主的重用,这既是对友人李景俭的比喻,也是对诗人自己的比喻。“终难久”“可在多”表面上是说剑戟埋于泥沙终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困于浅滩终有腾飞升天的时候,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 -
(3)《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2).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 盈盈一水间 (4). 脉脉不得语 (5). 明明如月 (6). 何时可掇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经常巩固,达到烂熟于心;考试的时候重点是写对字,不要写错别字;同时,要注重对题干的理解,选准该填的句子。
第一句的重点字(词)是:不变、无尽;第二句的关键是:盈盈、脉脉;第三句的重点字是:掇。
【点睛】名句名篇要反复记背,强化对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迫得 的破产中国农民,飘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白粉髹腹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 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 ① ,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公里、亩、公顷,然而在含有“国土”的意义的时候, ② 。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一寸土都 不容侵犯,一寸土都是珍宝。过去,多少劳动者为了土地而进行了 的悲壮斗争,又有多少英雄义士为保卫它而英勇地献出了生命;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许许多多被殖民者奴役着的地方,也正在进行着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土的斗争。啊!一寸土,在这种场合意义是多么神圣!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走投无路 趁着 绝 连绵不断 B. 走投无路 乘着 决 连绵不断
C. 穷途末路 趁着 决 绵延不断 D. 穷途末路 乘着 绝 绵延不断
- 25 -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 B 19. ①原文有大量修饰成分,表达意思更完整充分。②原文运用比喻修辞,更形象地写出了劳动者对土地的感情。③原文情感充沛,与抒情性语境更为符合。
20. ①都习惯在远行之前 ②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寸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一空: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穷途末路,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语境中,指离乡背井到海外的中国农民,一时找不到出路,应选“走投无路”。
第二空:趁着,利用时间、机会。乘着,用交通工具或牲畜代替步行。语境中,该词语的宾语是“信风”,因此,此处应选“乘着”。
第三空:“决”与“绝”,决,表述主观上的坚决,绝,表示客观上的绝对。语境中应是主观上的坚决,应选“决”。
第四空: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语境中指的是“斗争”,应选“连绵不断”。
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
- 25 -
把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可以看出:①原文有大量修饰成分,表达意思更完整充分。如:原句“剥削阶级”前面有“不事稼穑的”,“劳动者”前面有“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表意更清晰完整。②原文运用比喻修辞,更形象地写出了劳动者对土地的感情。如:“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把“土地”比喻为“命根子”“母亲”等,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土地的情感。③原文情感充沛,与抒情性语境更为符合。修改后的语句干巴巴的,不能表达应有的情感。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①空,“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身边”,这一动作应在离乡背井之前,而且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填写:都习惯在远行之前。
第②空,从下文语境中“一寸土都决不容侵犯,一寸土都是珍宝”来看,与上文的“丈、公里、亩、公顷”形成对照,这里可以填写: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寸。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我们需要像李文亮这样的医生,除了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能吃苦、能战斗的奉献精神外,他们还需要在关键时刻向社会揭示真相的勇气。②过去 30 年,我们培养了数量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③然而李文亮以及其他几位医生告诉我们,守护社会公义的良知和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样重要。④通过这样的医生群体让人欣慰。⑤在向他们致敬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⑥鲁迅先生曾在《热风》一文中描绘愿景,要求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⑦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如今的炎黄子孙要争做社会的“吹哨人”,让这种舍生忘我的责任意识与利济苍生的担当精神成为根植于华夏儿女心中的文化基因。
【答案】①语序不当。“他们还需要”改为“还需要他们”;④句式杂糅。“通过这样”改为“这样”;⑤成分残缺。“有担当”改为“有担当的风范”;⑥用词不当。“要求”改为“希望”。
- 25 -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第①句,语序不当。“我们需要像李文亮这样的医生,除了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能吃苦、能战斗的奉献精神外,他们还需要在关键时刻向社会揭示真相的勇气”,句中的主语是“我们”,谓语是“需要”,句中的表达应该是“我们需要……还需要……”,故“他们还需要”改为“还需要他们”
第④句,句式杂糅。“通过这样的医生群体让人欣慰”,“通过”,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删去“通过”。
第⑤句,成分残缺。“在向他们致敬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我们”是主语,“学习”是谓语,缺少宾语,“有担当”后面加上“的风范”。
第⑥句,用词不当。“鲁迅先生曾在《热风》一文中描绘愿景,要求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要求”一词,用在此处太生硬,把“要求”改为“希望”。
22.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信息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流畅简洁,不超过50个字。
“五一”前夕,丰巢科技发布的“快递柜超时收费”的消息,引起广大消费者关注。丰巢规定:普通用户12小时内免费保管包裹,超时后每12小时收费0.5元,3元封顶,节假日期间不计费。如果用户开通5元月卡或12元季卡,则可7天免费长时间存放。
“五一”小长假后,随着丰巢快递柜超时收费制的正式启动,已有杭州、上海等地的多个小区业主委员会宣布抵制丰巢快递柜,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接到多位消费者的反映与咨询。针对近期丰巢快递柜超时收费一事,中国消费者协会5月13日表示,智能快件箱具有小区公共服务属性,要顺应消费者需求升级,尽快将智能快件箱服务纳入公共消费范畴。
【答案】丰巢快递柜超时收费行为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抵制;消费者协会表示会尽快将智能快递柜服务纳入公共消费范畴。
【解析】
【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概括与表达。
对语段进行分层,然后进行要点概括,最后串联成句。第一段的重要信息点在第一句,主要在讲丰巢“快递超时收费”的消息引起消费者关注;第二段的重要信息有两个信息点,一是表达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抵制,其实也是消费者的抵制,另一个是消费者协会的态度和做法。
四、写作
23. 阅读下列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要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集体与个人
本题漫画中,一个人的一只手,五个手指各自都有自己的特长,这就好比在一个集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特长,如果团结起来,各自都发挥特长,那么这只手就是一只坚强有力的大手,这个人就是一个能力超强的人。
集体与个人是有着不同的定义,如果我们假定把集体比做“大团体”,而个人比做“小团体”的话,从这两个“团体”的角度分别来看问题,如处理得当,则两者相互交溶。反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另一种结果。
什么是“个人”,我们会想?它代表什么?这种“个人”的泛指到底是好是坏?“个人”顾名思义,是这个团体中的一份子,也就是说,不管你做得如何,对这个团体的来讲会关系到它的荣耀或耻辱。不管你对“某件事”的看法如何,它只代表你个人的想法和意见。
- 25 -
那相对而言,“集体”就比较好理解它的含义了,它代表着不是一个,而是一群。用书本上的话来讲:“这是一个由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个”。在这个团体中,讲究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耀,因为他还关系到这个集体。任何“个人”所取得的荣誉,它也是属于这个团体中的所有人的。大家还必须有团队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这个集体赢得荣耀。
就拿一个公司来说吧!在这个大集体里,每个员工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让这个集体做得更好。可有些人,对现状一点也不满意。他就会慢慢地变成一个“小团体”。这样的话,这个公司就会变得四分五裂,那该怎么办呢?个人的贪婪和不满,会直接影响到这个集体。如果多想想集体的荣誉,才能使个人融入到集体里去,也不会到将来后悔莫及了。
同样是一个班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不管是普通的一员,还是班干部,都有自己的职责需要完成。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这样,这个集体就会变得井然有序,每个人虽然忙忙碌碌的,但都会很快乐!如果有个人取代了你的位子,而你又很想干下去的话,那么,你必须用脑子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选择他,而不是我?为什么老师也信赖他,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错了?想到了就要及时改正。想不到,可以去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样的话,才能进步!
个人与集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在集体之下,个人的作用就显得渺小。如何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那就要看你怎样去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漫画作文的写作能力。漫画作文的关键在于对画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能破此关,一切都迎刃而解。以漫画为话题的作文,有着广阔的写作空间,更能发挥作者的特长。但由于自由度扩大了,也容易产生杂乱无章、中心不明、文体模糊的毛病,所以写作者必须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要扬长避短,做到内容集中,文体特点鲜明。一句话,漫画作文,见智见德;漫画作文,益智益德。
审题与立意:
本题的漫画是一只张开的手,五个手指都在夸耀自己的特长,大拇指说:“我刚强有力。”食指说:“抓东西,数我最灵巧。”中指说:“我是最长的。”无名指说:“天生我才必有用,缺了我就是残疾。”小拇指说:“我善于掏耳朵。”可见,一只手的五只手指,都各自有自己的特长。可有如下参考立意:
一、从“个体”角度:①每一个“我”均各有所长,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亮点;②每一个“我”均与其他不同,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是独特的生命存在;③每一个“我”各自有自己的局限与短处,不可能包打天下,要清醒地认识自我。
二、从“整体”角度:①每一个“我”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脱离整体、团队、族群、国家而存在;②每一个“我”不能“只手擎天”,紧握在一起方可形成有力的“拳头”,每一个“自我”只有与其他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汇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
- 25 -
三、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角度:①个体的丰富与多彩造就了世界的丰富与多彩;②既要尊重个性,发挥“自我”特长,人尽其能,也要注重整体作战,凸显团队意识,在集体与奋进中实现自我价值。若有其他立意,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参考素材:
1.我们都知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共同存在,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会优先把集体利益放在前面而将个人利益放在其后的这种理念来在人们的意识里进行书写。
2.我们可能都听说过一根筷子容易被无情的折断,但好几根筷子却难以被折断这样的铁道理吧。可能有的人还是在质疑这个道理,那么我觉得下面我要举的这个例子,可能马上就让你相信。那就是拔河,拔河比赛讲究的是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人的力量,如果让你自己和对面一群人在那里比赛,毋庸置疑你输了,面对这个答案我想大家心里面都有底了吧!
3.利益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想要,这种东西虽然抽象,但通俗的来讲就是好处。无论是通过交易或通过劳动等这些方法都会得到利益。但我的看来个人的利益和集体利益相比较起来时你会发现集体利益的优越性,因为当我们获得的回报时也要比个人利益好,但也不能就此说个人利益就是不好的存在,因为我们所获得的物质回报与精神回报等都是个人利益所得回报的数十倍,甚至有的精神回报是个人利益所不具备的。
4.如果将社会看作一个集体的话,那么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人在为这个社会做贡献时,社会的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你会发现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会是一个奇迹。
5.综上所述,当我们自己遇见一个困难无法面对时,我们这个时候就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克服所面对的困难。
6.我们应该时刻谨记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但集体的力量就会发生无限的可能,正因为如此,所以个人与集体是共同存在的。
7.2015年一则消息震撼了中国医学界。屠呦呦,一位女医学家带领他的团队,经过了7年奋斗,创新发明了一种高效抗疟药,在2015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一奖掀起千层浪,大众有许多关注的焦点,其中一个是发现抗虐药的方法是归功于屠呦呦个人还是他所带领的团队。
8.我认为应该归功于他与他所带领的队伍,众所周知,无论在什么时刻遇到什么挫折,团队的力量肯定比个人的力量更大,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就像一只小蚂蚁十分弱小,但是一群蚂蚁就能捕食一头牛一样,团队的力量终究胜过个人。
9.记得前任总理温家宝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小问题,乘以中国13亿的人口将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反之一个大问题除以中国13亿人口将会变成一个小问题,这句话不正好说明了团队的力量胜过个人吗?
- 25 -
10.遥想当年抗日战争,如果国民党军队独自孤军奋战,如果没有与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队伍结成统一战线,日寇还能在8年时间内被赶出华夏吗?试想一下,如果刘备没有诸葛亮的出谋划策,如果没有赵云关羽等五虎上将的冲锋陷阵,能有与东吴北魏相抗衡的势力吗?能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吗?结果可想而知。
11.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共产党能带领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强国吗?如果没有众多革命党人的集思广益,能形成毛泽东思想吗?如果没有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法西斯势力能这么快击败吗?如果没有广大科研人员的艰苦攻关,克服种种困难,载人航天能够实现吗?蛟龙号下潜7千米能完成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行文结构:
本题先理解漫画,确定立意,再根据立意给文章拟写标题。例文的标题是:集体与个人。文章开头,从漫画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个体要团结起来,在集体中发挥力量。接着,先解释“集体”与“个体”,然后以“一个公司”“一个班级”为例,强调发挥个体的力量对集体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全文,强调,要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点睛】看图作文,关键就在于看懂图。立意、拟题都离不开对漫画的正确理解,如何看懂图,本人觉得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一枝一叶总关情”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说过“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漫画虽是简笔,但画中无闲笔。因此看图贵在细心审阅图画,要有整体意识,不要遗漏画面的内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留心各种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看图主要关注画面的标题、标注文字,画面里有什么人、什么事,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特别是“语言”与“动作”的细节,把准确握漫画的整体倾向是讽刺还是赞扬。这些都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可以说“一枝”、“一叶”都关系到对整个画面寓意的理解。
2.“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漫画的:“以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是同社会实际相联系,富有针对性的。因此我们要把漫画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可以说还原社会是理解漫画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揣摩到画面的深刻寓意。
3.“众里寻他千百度”
- 25 -
漫画的内容常常给我们“横看成岭侧或峰”的感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立不同的意,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画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然后仔细研究,好好寻找,把握漫画的主要倾向,找到图画的精髓,把握最深刻的立意角度。
- 25 -
相关文档
- 山东省邹城市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2021-06-0423页
- 山东省邹城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2021-06-0413页
-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2021届高2021-06-0425页
- 2018-2019学年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2021-05-3110页
- 2018-2019学年山东省邹城市高二上2021-05-2224页
- 2018-2019学年山东省邹城市高二上2021-05-2112页
- 英语卷·2018届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1-05-2129页
- 山东省邹城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2021-05-2014页
- 英语卷·2019届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2021-05-1933页
- 2018-2019学年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2021-05-18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