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79 KB
  • 2021-06-05 发布

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级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测试题(10月5日)‎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山东中学联盟 ‎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山东中学联盟 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 C.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 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D.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 B.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 D.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平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 ‎ ‎ ‎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飄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山东中学联盟 ‎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 ‎ ‎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 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 (节选自《虚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 虛幻”等词语。‎ 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D.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5.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6.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5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山东中学联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重贵,孟州河阳人。姿状雄伟,善骑射。少事寿帅王审琦,颇见亲信,以甥妻之,补合流镇将。镇有群盗,以其尚少,谋夜入劫钞。重贵知之,即筑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太宗在藩邸,知其勇干,召隶帐下。即位,迁至龙卫左第四军都指挥使、领河州刺史,改捧日右厢都指挥使、领蛮州团练使。‎ 至道二年,出为卫州团练使。未行,会命五路讨李继迁,以重贵为麟府州浊轮寨路都部署。得对便殿,因言:“贼居沙碛中,逐水草牧畜,无定居,便战斗,利则进,不利则走。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太宗善之,出御剑以赐,又累遣使抚劳。既而诸将果无大功。及还,命为代并副都部署。真宗即位,加本州防御使,徙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 咸平二年,契丹南侵,议屯兵杨疃,张凝领先锋遇敌,重贵率策应兵酣战,全军而还。范廷召自定州至,遇契丹兵交战,康保裔大阵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疾力战,敌乃退。时诸将颇失部分,独重贵与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明年春,以劳进阶及食邑,徙知贝州,召至劳问,复遣入郡。是冬,徙沧州驻泊副都部署兼知州事。以疾求还京就医药,既愈,连为邢州、天雄军二部署,又知冀州。景德初,车驾幸澶渊,召还,为大内都部署。明年春,出知郑州,以疾甚,授左武卫大将军、领潘州防御使,改左羽林军大将军致仕。大中祥符三年,卒。‎ ‎(选自《宋史·李重贵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B.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C.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D.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藩邸,即藩王之宅第。藩王可以是宗室成员,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B.申,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可以用来记时。寅,也是十二地支之一。‎ C.车驾,本意指马驾的车,可以借指帝王所乘的车,也可以用来借指帝王。‎ D.致仕,指获得官职,致指给予,仕指做官。文中指担任左羽林军大将军。‎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重贵深得赏识。他年轻时侍奉寿帅王审琦,颇受亲近和信任,甚至与王审琦结亲,得到提拔和重用;太宗即位后把他召至身边,加官晋职。‎ B.李重贵年轻有谋。他在合流镇任职时,镇上的盗贼认为李重贵年轻,想要乘夜抢掠,他毫不畏惧,精心防备,确保镇子安定。‎ C.李重贵见识非凡。皇帝诏令发兵大举讨伐李继迁,李重贵趁着在便殿回答皇帝的问话而上言,分析当时形势,认为诸将可能难以建功。‎ D.李重贵作战勇猛。与契丹交战时康保裔大阵惨遭覆灭,李重贵与张凝前去增援,虽腹背受敌但坚持作战,奋勇杀敌,最终迫使敌军退去。‎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山东中学联盟 ‎(1)重贵知之,即筑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5分)‎ ‎(2)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5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5分) 山东中学联盟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 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 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 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16.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共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述了四时不同的风景,作者陶醉其中,其中“ , ”描述的是春夏两季的景色。‎ ‎(2)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一诗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改革开放是宏大叙事,而故事中更有无数人命运轨迹的改写。脚踩这片热土的每一个人,从不是被动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是 ,为这 的章节贡献着自己的笔墨。若不是从报纸上的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中嗅出了“春天”的气息,怎会有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和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作为煤炭工人子弟的刘慈欣就不会离经叛道地创作科幻文学,也许就没有今天世界对中国人想象力的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在造时势。我们纪念改革开放,(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总结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纪念,更能为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40年 ,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让我们国家“赶上时代”。“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我们继续做时间的驾驭者,用奋斗定义自己的明天,助力我们国家“引领时代”。‎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奋发图强 波澜壮阔 刮目相看 栉风沐雨 B. 励精图治 惊心动魄 刮目相看 筚路蓝缕 C. 奋发图强 波澜壮阔 惊鸿一瞥 栉风沐雨 D. 励精图治 惊心动魄 惊鸿一瞥 筚路蓝缕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假如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没有离职创业,就不会有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 B. 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就不会离职刨业,遑论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 C. 中国科技企业之所以能搅动全球市场,原因是当年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 D. 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是中国科技企业能搅动全球市场的重要原因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山东中学联盟 A.其实也是在纪念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奋斗的成功者 B.正因为它为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提供了最好的时代土壤 C.其实也是在纪念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人生 D.正因为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日。2019这一年,各行各业展开了一系列“向共和国70周年献礼”的活动,“庆祖国70华诞,展青春热血风采”,青年人走在时代的前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 ‎①2月16日-29日,参加云南山区儿童支教活动后写下的日志。 ‎ ‎②6月7日,写给某位担负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任务的工程师的慰问信。‎ ‎③9月29日,在学校庆祝建国7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稿。 ‎ ‎④10月1日,收看“2019年建国70周年检阅士兵仪式”后的观后感。 ‎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济宁一中2017级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测试题参考答案 ‎1.C(A偷换概念,“诗教”观是指孔子对《诗经》评论中所包含的文艺观,而非评论本身。B错把论据当论点,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是“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兴观群怨”只是说明这个特色的例证。D言过其实,并非“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2.D(“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是结论,不是前提,逻辑倒置。)‎ ‎3.D(文章结尾虽然强调了“诗”的重要性,但纵观全文,重“教”重“诗”、以“教”为本才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4.B【解析】B原文说“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榆木”“铁叉”等名字不正经。‎ ‎5.① 从俗从众心理。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从俗从众的心理。②狭隘自私心理。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③封闭的心理。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④冷漠的心理。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是一种冷漠的心理。(6分,每条2分,答出3条给满分)‎ ‎6.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④抒情性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6分,每条2分,答对任意3条给满分)‎ 提醒:这是考查“文本特征”。2019年《理水》的“故事 新编”就是此类题 ‎7.C ‎8.D ‎9.A ‎《宋史·李重贵传》重点句子翻译及字词 ‎10.(1)重贵知之,即筑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5分) 山东中学联盟 翻译:李重贵得知这一情报,立刻修筑栅栏督促百姓练习射箭,盗贼听说后溃散逃离。‎ 课:督促;习:练习;溃:溃散;去:逃离。‎ ‎(2)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5分)‎ 翻译:李重贵叹息着说:“大将覆没而我们还在计功,有什么颜面呢!”‎ 喟然:叹息;吾曹:我们;面目:颜面 可积累的字词 第一段:事:侍奉 见:被动句标志 妻:嫁女予人。‎ 劫钞:劫掠,抢夺。‎ 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溃:溃散、逃散 捧日:比喻忠心拥戴帝王。‎ 藩邸,即藩王之宅第。藩王可以是宗室成员,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第二段 对:臣下奉诏陈述政见,对策。‎ 沙碛:砂石堆成的浅滩。‎ 走:逃跑 遁:逃 累:连续,屡次 第三段:‎ 吾曹:我辈,我们这些人 申,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可以用来记时。寅,也是十二地支之一。‎ 第四段:‎ 劳问:慰问 车驾:马车;天子的代称。‎ ‎11.C ‎12.A(“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应该是“院试”。)‎ ‎13.C(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宋史·李迪传》重要句子翻译及字词 ‎14.(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5分)‎ 翻译: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蝗旱”名词动用、“济”、“发”各1分,句意2分)‎ 蝗旱:发生蝗灾旱灾;济:渡过难关;何以:凭借什么;发:打开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5分)‎ 翻译:(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语”“预”“殆”各1分,句意2分)‎ 语:告诉;向:先前;预:参与;殆:大概 可积累字词:‎ 第一段:‎ 器局:才识和气度 剽piāo劫掠 阴:暗中 区处:居处,处所 部勒:部署 晓:晓谕 徇xùn:示众 归沐:回家休息 ‎“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俟:等到 ‎“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第二段 衔:怀在心里。~恨 从容:镇静、沉着 第三段:‎ 朋党:指同类的人因私利而相互勾结。‎ 傅会:1.随从 2.依附;附和3犹言融会贯通4勉强拉在一起 殆:大概 第四段:‎ 社稷之臣:身负国家大任的大臣。‎ ‎“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厚道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的人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县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调派士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撤走了调派的士兵,暗中察访流贼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 ‎(李迪)曾经回家休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度支出收入财物使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册立章献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皇后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后很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策划阴谋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被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府知府。李迪进京朝见皇上,当时章献太后垂帘摄政,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美好的德行,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福,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关将领中有人借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后临朝称制,很依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15. C ‎ ‎16. ①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②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③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17.(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2)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4)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 ‎(5)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 ‎18.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奋发图强:振作精神,以求强盛。励精图治:形容一个国家的皇帝或者领导者振奋精神,竭尽全力想治理好国家。同时还可以用来形容领导者的精神品质和实际行动。此处根据前文“每一个人”和两个成语的使用对象可知,此处应该用“奋发图强”;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惊心动魄:使人震惊的意思。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是“改革开放的章节”‎ 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所以应该用成语“波澜壮阔”;惊鸿一瞥:身形轻盈娇艳的女子摄人心魄的目光。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此处根据语境是世界不再用老眼光去看中国人想象力,所以用成语“刮目相看”;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此处根据语境应该是经过40年的在外面奔波劳碌,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所以应该用成语“栉风沐雨”。 中学联盟 ‎19.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选项语序不当,“假如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没有离职创业”错误,把“没有”放到“假如”后面。C选项句式杂糅,“之所以”和“原因是”两个不能连用,去掉一个。D选项搭配不当,提取句子主干是“创业是原因”,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故选B。‎ ‎20.C ‎21.作文 第一次月考作文评分细则 一、审题 ‎1.文体 ‎①熟悉演讲稿的文体特点。演讲稿属于实用类文体,一般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和鲜明的演讲目的。‎ ‎②慰问信。标题可写成“致某某某的慰问信”等,,开头有称呼,顶格写;结尾要署名、属时等。‎ ‎③观后感。观后感看似好写,实则不易,因为必须体现“观”和“感”。也就是说不仅要在文中体现自己从大会上观看到的,还要写观后的感悟。这种感悟应该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而不仅仅体现作为青年中的一员的“大我”。‎ 2. 内容。‎ A. 主题要求,‎ (1) 任务主题1:写出支教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2) 任务主题2:献身航天,用才华助力中国梦。‎ (3) 任务主题3:70年沧桑巨变,未来我辈任重道远;祖国发展我成长,民族复兴我奋斗。‎ (4) 任务主题4::关注我国越发强大的国防力量,感受军人保家卫国的情怀,以此激发自己的自豪感,并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B情景要求 (1) 作者身份要求,即“青年学生当事人”‎ (2) 写作对象要求,要在文中明晰“针对谁”“受众是谁”等。‎ 二、 评分原则 本次阅卷遵循“先定等,后给分”的原则。‎ 1. 初定等级 定等的主要依据为,符合前面“审题”的要求,也就是要做到“双符合”,即根据“主题”和“情景”的要求初定等级。符合“主题”的要求又符合“情景”的要求为双符合。‎ 2. 落实等级 根据写法、结构、内容等,有以下6个标准: 山东中学联盟 (1) 审题“双符合”,找到三个及三个以上亮点,即为满分作文,分数为60分。‎ (1) 审题“双符合”,找到两个亮点,即为一类文,分数区间为56~59分。‎ (2) 审题“双符合”,找到一个亮点,即为二类文,分数区间为49~55分。‎ (3) 审题“双符合”,写得很平庸,一般,无亮点,即为三类文,分数区间为42~48分;‎ (4) 审题“双符合”,无严重问题,无亮点,即位四类文,分数区间为36~41分。‎ (5) 完全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审计、背景都不符合,即为五类文,分数区间为0~35分。‎ 二、 关于亮点的解读 1. 内容是否具体而充实,是否具有细节,对应材料是否丰富等。‎ 2. 认识是否深刻,是否有说服力,语言是否有感染力,对青年的历史使命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是否深刻的揭示了青年与国家的关系。‎ 3. 用词是否贴切,句式是否灵活多变,修辞是否丰富。‎ 4. 结构是否精巧,层次是否清晰等。‎ 三、 扣分原则 1. 书信格式不全或格式错误扣2分 2. 演讲稿、观后感,缺标题扣2分 3. 错别字,1字扣1分,不重复扣分,扣分不超过,3分 4. 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1) 如文章400字以上,且结构是完整的,按正常标准先定等,后给分,再按照教育部标准每少50字扣1分,不足50字不扣分。‎ (2) 少于400字,多于200字的文章,给分期间为15~25分。‎ (3) ‎200字以下的文章,给分区间为0~15分。‎ (4) 只有标题,给2分。‎ (5) 卷面脏乱,书写潦草。原则上作文不超过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