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8.0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13课赏析示例六国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第 13 课 赏析示例 六国论 记一记 1.字音 (1)赂.秦( ) (2)弥.繁( ) (3)草芥.( ) (4)六国互丧.( ) (5)殆.尽( ) (6)厥.( ) (7)与.嬴( ) (8)暴.霜露( ) (9)洎.( ) (10)为.国者( ) (11)日削.月割( ) (12)或未易量.( ) 答案:(1)lù (2)mí (3)jiè (4)sàng (5)dài (6)jué (7)yǔ (8)pù (9)jì (10)wéi (11)xuē (12)liáng 2.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答案:(1)“厌”通“餍”,满足 (2)“当”通“倘”,如果 (3)“无”通“毋”,不要 辨一辨 1.一词多义 (1)速 ①始速.祸焉( ) 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③不速.之客( ) (2)暴 ①暴.霜露,斩荆棘( ) - 2 - ②暴.秦之欲无厌( ) ③其水并浚急奔暴.( ) ④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 答案:(1)①招来,招致 ②迅速,快速 ③邀请 (2)①冒着,暴露,显露 ②凶狠,凶残,凶暴 ③急而猛 ④粗暴,暴躁 2.词类活用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义.不赂秦: (5)不能独完.: (6)李牧连却.之: 答案:(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小的贿赂;大,大的贿赂 (2)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3)名词活用作动词,事,侍奉;礼,礼遇 (4)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5)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 (6)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3.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爷爷 (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 想象、思考、判断等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3 - 古义: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答案:(1)那实际上 (2)祖辈、父辈 (3)智谋和力量 (4)以至,以至于 (5)先例 4.特殊句式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洎牧以谗诛: (5)赵尝五战于秦: 答案:(1)判断句 (2)判断句,“非”表示否定判断 (3)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4)被动句,“诛”意思是“被杀” (5)状语后置句,应是“赵尝于秦五战” 填一填 1.作者简介 苏洵,字 ,自号 ,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相传“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达到通六经百书、 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学成后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的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 夫争相传诵。后因其子苏轼、苏辙也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 ”,将他三人合称 “三苏”,三人均列入“ ”。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 。诗赋 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答案:明允 老泉 老苏 唐宋八大家 都是大文豪 2.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 西、北方边患严重,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 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 20 万两,绢 30 万匹;向西夏纳银 10 万两,绢 10 万匹。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姓头上。北宋的这 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 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 《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 “前事不忘, ”。 - 4 - 答案:赂秦而求一夕安寝 后事之师 3.文化常识 【论】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 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 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 种是 ,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 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答案:论证 史论 六国破灭之论 理一理 1.思路归纳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论据 反证 结论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 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 得 为国 者无 使为 积威 之所 劫哉 韩魏楚:赂秦所失与战 败所失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勿附 于秦 燕: 刺客 不行 赵:用武不终 良将 犹在 答案:各爱其地 以荆卿为计 2.主题提炼 苏洵通过总结 的教训,警告宋朝统治者 。他的意图是点明 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 力,要抵抗。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 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 答案:六国灭亡 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 5 - 想一想 1.下列对“以”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介词,用、凭。②连词,表承接关系,而。③连词,表示目的,来。④介词, 拿,用。 答案:D 2.补写出句中空缺部分。 (1) 《 六 国 论 》 的 中 心 论 点 是 “ , , , ”。 (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句子是“ , , ”。 (3)《六国论》中的“ , , , ”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4) 苏 洵 在 《 六 国 论 》 中 告 诫 统 治 者 不 要 被 强 敌 的 积 威 吓 到 的 句 子 是 : “ ”。 (5) 《 六 国 论 》 中 表 现 列 国 先 人 艰 苦 开 辟 疆 土 的 句 子 : “ , ”。 (6) 《 六 国 论 》 中 作 者 批 评 赵 国 杀 害 良 将 , 不 能 坚 持 无 力 抗 秦 到 底 的 句 子 : “ , , ”。 答案:(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2)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3)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暴霜露 斩荆棘 (6)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文本细读】 - 6 - 一、整体感知 1.你认为《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证了这一中心论点? 答: 答案:《过秦论》的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文章用两个分论点对中心论点进行了具体论证: 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不赂者以赂者丧。 2.《过秦论》不但论点鲜明,而且论证结构严密。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这一特点。 答: 答案:《过秦论》作为一篇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 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 “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然后,又以假设进一步阐述,如果不赂 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 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论证结构非常严密。 二、细节探究 3.文章是怎样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 答: 答案:作者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时主要采用了例证和引证的方法。首先以秦“战胜而得” 和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展开对比,突出了“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 战”的论断;然后,以诸侯祖先得地不易,子孙却轻易拱手他人,说明“奉之弥繁,侵之愈 急”的结果;最后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增强了说服 力,充分论证了分论点。 4.文章第三段是如何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的? 答: - 7 - 答案:作者在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时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一、齐国未赂秦,却亲 近秦国不联合五国,五国灭亡,齐国也会被灭;二、燕赵之君,“义不赂秦”,但燕国“以 荆卿为计”,最终加速了灭亡。赵国用武不终,结果也走向灭亡。两国智力孤危,没有援助, 灭亡也是必然。文章层层推进,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 5.第三段中最后一句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 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做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三、思维发散 6.有人认为,删去第五自然段,文章也是完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 答案:不同意。第五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 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 图,如果删掉,文章就缺乏了现实性。 【技法指导】 一、技法讲解 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考点之一,重点考查理解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乃至内容 的能力。古书一般没有标点,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 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 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断句技巧 1.读文段,通文意 拿到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它,然后根据文章的大体内容,先断出几个 大的段落或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 2.圈名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圈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 - 8 - 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代词)一般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句。 3.抓虚词,找位置 ①对话、引文定句读——抓住“曰”“云”“言”等虚词。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 “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都要断开。 ②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 用于句子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③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 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 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⑤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 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 开。 4.析语法,明句式 ①特殊句式、固定结构,要翻译准确。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 助我们断句。比如:判断句式:“……者,……也”等;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 乎”“其……乎”“安……哉”“何……为”;被动句式:“为……所……”“受…… 于……”“见……于……”;其他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 记住文言文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二、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学。凝父 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而凝幼聪敏,形 神秀发。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瑰战败,脱身走, 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凝曰:“丈夫当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 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瑰由此得免。瑰归,戒其诸子曰:“和生, 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之!”因妻之以女。 天成中,拜殿中侍御史,累迁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知贡举。是时,进士多 浮薄,喜为喧哗以动主司。主司每放榜,则围之以棘,闭省门,绝人出入以为常。凝彻棘开 门,而士皆肃然无哗,所取皆一时之秀,称为得人。晋初,拜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为翰 林学士承旨。高祖数召之,问以时事,凝所对皆称旨。高祖将幸邺,而襄州安从进反迹已见。 凝曰:“陛下幸邺,从进必因此时反,则将奈何?”高祖曰:“卿将何以待之?”凝曰:“先 人者,所以夺人也。请为宣敕十余通,授之郑王,有急则命将击之。”高祖以为然。是时, 郑王为开封尹,留不从幸,乃授以宣敕。高祖至邺,从进果反,郑王即以宣敕命骑将李建崇、 - 9 - 焦继勋等讨之。从进谓高祖方幸邺不意晋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为神遂败走出帝即 位加右仆射岁余,罢平章事,迁左仆射。汉高祖时,拜太子太傅,封鲁国公。显德二年卒, 年五十八,赠侍中。 凝好饰车服,为文章以多为富,有集百余卷,尝自镂板以行于世,识者多非之。然性乐 善,好称道后进之士。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凝举进士及第时 第五,后知举,选范质为第五。后质位至宰相,封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皆与凝同,当时 以为荣焉。 (选自《新五代史·杂传第四十四·和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进谓高祖方幸邺/不意晋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为神/遂败走/出帝即位/ 加右仆射/ B.从进谓/高祖方幸邺/不意/晋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为神/遂败走/出帝即 位/加右仆射/ C.从进谓高祖方幸邺/不意晋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为神/遂败走/出帝即位 /加右仆射 D.从进谓/高祖方幸邺/不意晋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为神/遂败走/出帝即位 /加右仆射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时,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 概意思,然后圈出句首、句尾的标志性词语,看有无结构对称的句子、特殊句式等。本题中, “谓”的主语是“从进”,宾语是“高祖方幸邺”,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B、D 两项。“行” 和“遇”都是动词,主语都是“安从进”,两种行为中间断开较合适,所以应是“/行至花山 /遇建崇等兵/以为神”。故选 C 项。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凝出身世家,自幼聪慧。他的九世祖唐朝时做过监察御史,他父亲虽然没有做过官, 但喜欢和文人交往;他小时候就聪明敏捷,气质出众。 B.和凝事主忠贞,讲究道义。他初入仕途时,担任贺瑰的从事,贺瑰战败,只有他始终 追随;敌人的骑兵紧追不舍时,他果断引弓射杀了对方。 C.和凝分析形势,料事如神。高祖要到邺城去时,他预料安从进必然会趁机造反,建议 高祖早作准备;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和他设想的一样。 D.和凝善待人才,提携后辈。他年轻时考中进士第五名,到他掌管科举时,选中范质为 第五名,后来范质也同他一样封为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 项,“敌人的骑兵紧追不舍时, 他果断引弓射杀了对方”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是他呵斥警告紧追不舍的敌军没有效果后, - 10 - 才射杀了对方。故选 B 项。 答案:B 【参考译文】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他的九世祖和逢尧曾任唐朝监察御史,后世子孙没有做官读 书的。和凝的父亲和矩,喜欢喝酒,不拘小节,然而唯独喜欢礼遇文人,常常倾尽家财来交 结文人,因此和凝得以和一些文人交往。和凝从小就聪明伶俐,姿态俊秀,神采奕奕。考取 进士后,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聘他担任从事。贺瑰与后唐庄宗在胡柳交战,贺瑰战败,一个 人逃跑,只有和凝跟随着他,贺瑰回过头来看见和凝,挥手让他走开。和凝说:“大丈夫应 当为知己而死,我为自己没有死得其所而遗憾,怎么能走开呢!”不久,一名骑兵追赶过来, 快赶上贺瑰了,和凝大声呵斥,那骑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开弓射死了他,贺瑰因此幸免于 难。贺瑰回来,告诫他的孩子们说:“和凝这年轻人,是有志向讲道义的人,以后必然会富 贵,你们要好好侍奉他!”于是将女儿嫁给了和凝。 天成年间,朝廷授和凝殿中侍御史一职,多次升官至主客员外郎,主管皇帝的诏书;又 担任翰林学士,主管科举。当时,进士中有很多轻浮的人,喜欢吵吵闹闹制造声势来扰动主 考部门。主考部门每次公布考榜,就事先围上荆棘,关上省门,不让人出入,成了常规。和 凝撤掉荆棘,打开省门,考生都非常恭肃,不再喧哗,录取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称得上 选择了合适的人才。后晋初,朝廷授予和凝端明殿学士,兼管判度支,同时任翰林院学士承 旨。高祖多次召见他,以时事询问他,他的回答都能符合高祖的心意。高祖将要去邺都,襄 州的安从进谋反的迹象已显露出来。和凝说:“高祖您要到邺都去,安从进必然乘机反叛, 您将怎么办?”高祖说:“你将怎么处置这件事?”和凝回答:“先于别人采取行动,是要 来制服别人的。请您写十几封诏书,先授给郑王,有紧急情况时就命令将领进攻安从进。” 高祖认为这样非常好。这时,郑王担任开封尹,留下来不跟随高祖去邺,高祖就授给他诏书。 高祖到了邺,安从进果然谋反,郑王就以诏书命令骑将李建崇、焦继勋等人征讨安从进。安 从进认为高祖刚去邺,没料到晋兵的迅速出动,行军到花山,遇见李建崇等人的军队,以为 有神灵相助,于是败逃。出帝即位,加授和凝右仆射。一年后,免掉他的平章事,升为左仆 射。汉高祖时,拜太子太傅,封鲁国公。显德二年卒,年五十八,赠侍中。 和凝喜欢装饰车子和服饰,写文章以数量多为丰富,有文集一百多卷,曾经自己刻板印 行于世,有识之士大多批评他这种做法。但他天性乐于做善事,喜好称赞后起的文士。唐代 旧例,主管贡举的官吏录取的进士,以自己当年考中的名次为尊。和凝考中进士时的名次是 第五,后来他主持贡举,就选中范质为第五名。后来范质做到宰相,封鲁国公,官至太子太 傅,都与和凝相同,当时人认为是荣耀的事情。 - 11 - 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时光不断地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 )”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 历越来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一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 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地往下扯,那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 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不可挽住的就让它去罢!问题在于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如何去打发它。梁 任公先生最恶闻“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地去“杀时间”。他认为一个人 要做的事太多,时间根本不够用,哪里还有时间可供消遣?不过打发时间的方法,亦人各不 同,士各有志。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舟楫往来, ,顾问左右:“他 们都在忙些什么?”和珅侍卫在侧,脱口而出:“无非名利二字。”这答案相当正确,我们 不可 。不过三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大概名利二字当中还是利的成分大些。 “ 。”时间即金钱之说仍属不诬。 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工作计划 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翻译完成之后,体力渐衰,有 之感。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然而悔之晚矣。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二十年即可完成,虽然工作计划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 B.二十年即可完成,虽然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 的。 C.二十年即可完成,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 D.二十年即可完成,虽然工作计划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把“虽然”放在“工作计划”前面;二、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故选 D 项。 答案:D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引用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B.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C.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 12 -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用 切身体会告诫年轻人: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必须爱惜光阴。“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不要辜负这大好时光。“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由时光的流逝, 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只有 D 项表达 时间飞逝之感,符合文意。故选 D 项。 答案:D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绝如缕 以人废言 有钱能使鬼推磨 力所不及 B.熙熙攘攘 以人废言 有钱能使鬼推磨 力不从心 C.不绝如缕 因噎废食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力所不及 D.熙熙攘攘 因噎废食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力不从心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 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语境是说“运 河上舟楫往来”,指人多,所以用“熙熙攘攘”;第二空,以人废言:因为说话人地位的低 下或犯有错误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因噎废食:比喻因小而废大或怕做错事而索性 不干,贬义词。语境是指和珅说的话,所以用“以人废言”;第三空,有钱能使鬼推磨:俗 语,形容有了钱,什么事情都能办到,金钱万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旧时俗语,本义是 “人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鸟为了争夺食物,宁可失去生命”,引申义为“生 物在难以保全自身生命的情况下会尽全力尝试”。语境是“时间即金钱之说”,所以用“有 钱能使鬼推磨”;第四空,力所不及: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力不从心:意思是指心里想 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语境中是指翻译的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用“力不从心”。故选 B 项。 答案:B 4.[2019·全国卷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 ,还有些花叶 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 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② 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 ③ ,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 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① ② - 13 - ③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上文“先开花后长叶”, 下文“花叶同时生长”,可知,应填“有些先长叶后开花”。②处,根据下文,先开花还是 先长叶,主要看叶芽或是花芽,哪个生长需要的温度低,哪个就会先生长。此处是说与“植 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密切相关”。③处,根据后文“先叶后花”,根据哪个芽所需温度 高,哪个后生长,可知应填“(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最后要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示例: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 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 高 5.出于以史为鉴的目的,西汉的贾谊、唐朝的杜牧和宋代的苏洵,分别写下了散文名篇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请仿照示例,把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语言简练。(5 分) 示例:西汉初年,天下初定,贾谊借《过秦论》希望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与民休养生 息。 ① ,杜牧借《阿房宫赋》希望 。 ② ,苏洵借《六国论》希望 。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分析示例的句式特点,掌握形式结构的要求, 再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回顾两篇散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主题,从而完成补写句子。 答案:①唐朝晚期,政治腐败 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 ②北宋中期,内忧外患 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章选段,完成 6~9 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 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 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 14 - A.非兵.不利 兵:兵器 B.破灭之道.也 道:规律 C.与战败而亡.者 亡:丧失 D.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解析:“道”,途径,方法。 答案:B 7.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 D.斯用兵之效也 解析:C 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都是判断句。 答案:C 8.下列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 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 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第二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解析:应是“以散句为主,间杂一些骈句”。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文: 解析:(1)得分点:“厥”,他们的;“祖父”,祖辈和父辈;“尺寸”,一点点的,很 少的。(2)得分点:“然则”,既然这样;“厌”,满足;“急”,厉害。 答案:(1)想想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送给它越多, - 15 - 秦侵犯那些国家(就)越厉害。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六国论 苏 辙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 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 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 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 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 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 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 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 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 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 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 悲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解析:语段中的“矣”为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排除 D 项。“秦兵未出”与“而天下 诸侯已自困矣”应是对应的,说的是“秦兵”与“天下诸侯”的行为,“而”前应断开。排 除 B、C 两项。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地区。 B.“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C.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 础。 - 16 - 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订立誓约或条约。 解析:B 项,“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是指“追逐,追击”。 答案:B 12.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 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说的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 “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 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 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解析:D 项,苏洵的《六国论》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苏辙的没有采用。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译文: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译文: 解析:得分点:(1)“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都是状语后置句;“乘”, 趁机,乘机;“此危道也”,判断句。(2)“委”,放弃;“区区”,小小的;“安”,怎, 怎么;“折”,折服,屈服。 答案:(1)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在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 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 (2)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 呢? 【参考译文】 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诸侯与秦 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 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地,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 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 17 - 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服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又建议收服魏 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作是值得担 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来 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 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 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 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 让它们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 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 祸害了。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 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 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 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 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 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 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 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 令人悲痛吗? 备考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7 题。 杜彦,云中人也。父迁,属葛荣之乱,徙家于幽。彦性勇果,善骑射。仕周,释褐..左侍 上士,后从陆通击陈将吴明彻于土州,破之。又击叛蛮,克仓塠、白杨二栅.,并斩其渠帅。 进平郢州贼帅樊志,以战功拜大都督。寻迁仪同治隆山郡事明年拜陇州刺史赐爵永安县伯高 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迥于相州每战有功赐物三千段奴婢三十口进位上开府,改封襄武县侯, 拜魏郡太守。开皇初,授丹州刺史,进爵.为公。后六岁,征为左武卫将军。平陈之役,以行 军总管..与新义公韩擒相继而进。军至南陵,贼屯据江岸,彦遣仪同樊子盖率精兵击破其栅, 获船六百余艘。渡江,击南陵城,拔之,擒其守将许翼。进至新林,与擒合军。及陈平,赐 物五千段,粟六千石,进位柱国,赐子宝安爵昌阳县公。高智慧等之作乱也,复以行军总管 从杨素讨之,别解江州围。智慧余党往往屯聚,保投溪洞,彦水陆兼进,攻锦山、阳父、若、 石壁四洞,悉平之,皆斩其渠帅。贼李陀拥众数千,据彭山,彦袭击破之,斩陀,传其首。 又击徐州、宜丰二洞,悉平之。赐奴婢百余口。拜洪州总管,甚有治名。岁余,云州总管贺 - 18 - 娄子干卒,上悼惜者久之,因谓侍臣曰:“榆林国之重镇,安得子干之辈乎?”后数日,上 曰:“吾思可以镇榆林者,莫过杜彦。”于是征拜云州总管。突厥来寇,彦辄擒斩之,北夷 畏惮,胡马不敢至塞。后数年,朝廷复追录前功,赐子宝虔爵承县公。十八年,辽东之役, 以行军总管从汉王至营州。上以彦晓习军旅,令总统五十营事。及还,拜朔州总管。突厥复 寇云州,上令杨素击走之,是后犹恐为边患,以彦素为突厥所惮,复拜云州总管。未几,以 疾征还,卒,时年六十。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寻迁仪同/治隆山郡事/明年/拜陇州刺史/赐爵永安县伯/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 迥于相州/每战有功/赐物三千段/奴婢三十口/ B.寻迁仪同/治隆山郡事/明年/拜陇州/刺史赐爵永安县伯/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 迥于相州/每战有功赐物/三千段奴婢三十口/ C.寻迁仪同/治隆山郡事/明年/拜陇州/刺史赐爵永安县伯/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迥 /于相州/每战有功赐物/三千段奴婢三十口/ D.寻迁仪同/治隆山郡事/明年/拜陇州刺史/赐爵永安县伯/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 迥/于相州/每战有功/赐物三千段/奴婢三十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拜陇州刺史”是“被授予陇州刺史的职务”, 爵位是朝廷赐予的,不可能是刺史赐予的;“赐物三千段”“奴婢三十口”,“三千段”“三 十口”分别修饰“物”和“奴婢”,内部不断开,在两句前后断开,排除 B、C 两项;“于相 州”和“击尉迥”一个是地点,一个是事件,连在一起更为顺畅,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答案:A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褐”,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的意思是脱去简陋的衣服,换上华丽的衣服。 B.“栅”,用竹木铁条等做成的阻拦物,军营外围的栅栏,此处指的是军营的营寨。 C.“爵”,是君主国家贵族的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D.“总管”,古代是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 项,“释褐”不是指换上华丽的衣服, 而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故选 A 项。 答案:A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杜彦勇猛善战,多次攻陷敌人的营寨,斩杀敌军的将领,斩获对方的物资。 B.杜彦治理有方,被授予洪州总管一职后,把洪州治理得很好,很有名声。 C.杜彦深受信赖,原云州总管贺娄子干死后,皇上认为杜彦是镇守榆林的最佳人选。 D.杜彦威名远播,由他镇守云州,后来边塞一直安定,没有异族士兵敢来侵犯。 - 19 -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后来边塞一直安定”说法 错误,原文说“突厥复寇云州”,后来突厥侵犯过边塞,故选 D 项。 答案:D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父迁,属葛荣之乱,徙家于幽。彦性勇果,善骑射。 译文: (2)上悼惜者久之,因谓侍臣曰:“榆林国之重镇,安得子干之辈乎?”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属”,正赶上;“徙”, 迁徙,搬家;“于”,到;“果”,果断。(2)“悼”,悼念;“因”,于是;“榆林国之重 镇”判断句,榆林是国家的重镇;“安”,怎么;“辈”,……类的人。 答案:(1)父亲叫杜迁,正赶上葛荣叛乱,就把家搬到了幽州。杜彦性情勇敢果断,擅长 骑射。 (2)皇上悼念惋惜了好长时间,于是对侍臣说:“榆林是国家的重镇,怎么得到贺娄子干 这样的人呢?” 【参考译文】 杜彦,是云中人。父亲叫杜迁,正赶上葛荣叛乱,就把家搬到了幽州。杜彦性情勇敢果 断,擅长骑射。在北周做官,开始做的是左侍上士,后来跟着陆通在土州攻打陈将吴明彻, 打败了他们。又攻打反叛的蛮人,攻陷仓塠、白杨两个营寨,并斩杀了他们的首领。进一步 平定了郢州的贼人首领樊志,因为有战功被授予大都督一职。不久调到仪同,处理隆山郡的 事务。第二年,被授予陇州刺史,被赐予永安县伯的爵位。高祖做丞相时,杜彦跟着韦孝宽 在相州攻打尉迥,每次都有战功,被赏赐物品三千段,奴婢三十人。升为上开府,改封襄武 县侯,被授予魏郡太守。开皇初年,被授予丹州刺史,晋封爵位为公。此后六年,征召为左 武卫将军。平定陈的时候,凭着行军总管的身份与新义公韩擒相继进发。军队到了南陵,贼 人屯据江岸,杜彦派仪同的樊子盖率领精兵攻陷他们的营寨,斩获六百多艘战船。渡过长江, 攻打南陵城,攻陷城池,擒获守将许翼。进军到新林,与韩擒合兵。等到陈被平定,朝廷赏 赐他物品五千段,六千石粮食,官位升为柱国,赐予他儿子杜宝安昌阳县公的爵位。高智慧 等人作乱,又凭着行军总管的身份跟着杨素去讨伐,另外解除了江州之围。高智慧的余党到 处屯聚在一起,占领山洞险滩,杜彦水陆兼进,攻打锦山、阳父、若、石壁四洞,全部平定 了他们,把他们的首领都杀死了。贼人李陀带着数千人,占据彭山,杜彦袭击打败了他们, 杀死了李陀,把他的头割下来让人传看。又攻打徐州、宜丰二洞,全部平定。朝廷赏赐他一 百多个奴婢。被授予洪州总管一职,有擅长治理事务的名声。一年多后,云州总管贺娄子干 - 20 - 去世,皇上悼念惋惜了好长时间,于是对侍臣说:“榆林是国家的重镇,怎么得到贺娄子干 这样的人呢?”过了几天,皇上说:“我考虑可以镇守榆林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杜彦。”于 是征拜杜彦为云州总管。突厥来侵犯,杜彦就捉拿斩杀他们,北边的少数民族非常害怕他, 胡人不敢到边塞。此后数年,朝廷又追录他以前的功劳,赐予他儿子杜宝虔承县公的爵位。 十八年,发生辽东之役,他凭着行军总管的身份跟着汉王到了营州。皇上认为杜彦通晓军事, 让他总领五十个营的事务。等到回来后,授予他朔州总管的职务。突厥又攻打云州,皇上命 令杨素赶跑他们,这之后还是害怕以后成为边疆的灾患,因为杜彦一直被突厥所忌惮,又授 予他云州总管的职务。不久,因带病出征回还,去世,时年六十岁。 写作训练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柴静在《看见》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材料二 在埃塞俄比亚空难中,一位来自浙江的女大学生不幸遇难。有网民在女大学生 的微博上留言:“当我看你住着几千块钱一晚的酒店,看个长颈鹿要去非洲肯尼亚的时候,(对 你的死)虽然我不会幸灾乐祸,但也绝对同情不起来。” 材料三 最近,流浪汉沈巍出名了,原因是 26 年来他边捡垃圾边读书。各路网络主播纷 纷观看他、直播他。有人觉得沈巍被当成了动物园的猴子,有人觉得那些主播才是猴子。 世间众生,有各种各样的“看”。综合以上材料,展开联想与思考,写一篇 800 字以上 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这是一则关于“看”的材料作文,第一则材料关键句是“要想‘看见’,就要从 蒙昧中睁开眼来”,意思是不能仅满足于看到世界或事物的表象,要学会思考,要深入到表 象背后的实质。第二则材料关键句是“当我看你住着几千块钱一晚的酒店,看个长颈鹿要去 非洲肯尼亚的时候,(对你的死)虽然我不会幸灾乐祸,但也绝对同情不起来”,意思是要有 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看”出自己的特色。第三则材料关键 句是“有人觉得沈巍被当成了动物园的猴子,有人觉得那些主播才是猴子”意思是人生观、 价值观的不同,“看”到的也不同。三则材料告诉我们,“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东 西不同,“看”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智慧,“看”富有哲理。写作时,可以围绕“看”进行 思考:如何“看”、用什么方式“看”、为什么“看”,从什么角度“看”,“看”体现了 人们的能力,更体现人们独特的智慧。 参考立意:①用心才能看见真实;②学会“看”是一种智慧,能不能“看”是一种能力; ③“看”体现的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④不要被物质蒙蔽了双眼,要看到生活的本质; 等等。 -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