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6.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节 散文阅读
考题信息
高考这样考·试题精选
核心知能梳理
考题内容
类型
2013
广东卷
《过岭》
师陀
16.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4分)
理解句意
解题指导
1.思路结构类思维要点
(1)布局谋篇:组材中心、展开顺序、逻辑关系、与主题的关系。
(2)结构特点:层层深入式、总分总式、并列式、对比式。
(3)句段作用:结构作用+内容作用。
2.词句赏析类思维要点
(1)聚焦动词:描写性+形象化。
(2)明确位置:①“句首标其目”;②文中承启照应;文末深化、回扣。
(3)注意双层意蕴:句子因具有双关、虚实、表里等多重含意而精彩。
(4)四问语境、还原分析:时地、对象、情境、感情。
(5)分析修辞,体察效果:①表意效果,②行文效果,③美学效果。
3.表达技巧类思维要点
(1)景物、环境描写:交代时间、地点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场所;奠定文本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以景衬人。
(2)人物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对比、衬托: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感情,深化文本的主旨。
(4)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不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本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5)抑扬:使文本情节曲折有波澜,突出作者的感情。
4.探究类思维要点
(1)以类型定思路、定要点。
(2)探究不是筛选整合,答案并非全来自文本。
(3)探究要立足文本,这是基础。
(4)探究要运用到文外知识:一是考查知识经验,二是思想认识修养。
17.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分)
筛选整合
18.“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发掘意蕴
2013
江苏卷
《何容
何许人
也》
老舍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思路结构
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
分析形象
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赏析语句
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探究意图
2013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四川卷
《负重
的河流》
黄毅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主要涉及对文章主旨、文意的把握,对重要语句、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对行文思路的梳理。
16.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结构分析
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
分析形象
18.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5分)
探究价值
散文常考点解题思维梳理
一、词句理解
常见题型
题型解读
解题思维
答题思路
1.“……”中××(词语)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题目,常常提问比较直接,有时加以“结合原文××处”这样的说明。
2.考查体会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也称表达特色),着重于通过语言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可就词语、句子、段落甚至全篇提问,有时加以“结合原文××处”这样的说明。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1)要有语境意识,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去理解语句的丰富含意。
(2)既要解释语句的表层含义,也要解释其深层含义,以及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等。
(3)适当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阅读时,画出文章中表达精彩的语句。
(2)全面考虑语言风格、词语使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语言表达艺术。
(3)既要点明散文的表达特色,也要举例进行具体分析,更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4)有时要结合重要语句的内涵进行分析。
(5)提问角度比较直接时,可按照要求,从以上几点回答问题;提问比较笼统时,就要根据文本,多方面考虑。
1.词义、比喻或双关义+句义(内涵)十作用(表现主题、艺术效果、结构作用等)。
2.语言特色(用术语)+举例分析+表达效果。
2.为什么说“……”?请联系“……”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3.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4.在“……”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本文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请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等几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二、语段作用
常见题型
题型解读
解题思维
答题思路
1.文章的开头写了××,有什么作用?
考查散文线索及结构关联的题目,常常有“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作用”等提示。
1.找出线索,整体把握文本,在领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
2.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答题区域。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句或段的内容要点,然后从结构上、内容上分析其作用。
内容概括+内容+形式(手法、结构)+解析。
2.这句话(叙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某一段对全文情节开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为什么写××?有什么作用?
三、表现手法
常见题型
题型解读
解题思维
答题思路
1.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1.考查散文基本特征的题目,常考问“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人称的变化”等内容。
2.考查表现手法,常直接考问“表达特色”“艺术表现”“语言特点”等等,或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设问。
.1.总体上把握一篇散文的基本特征,具体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2.对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要了然于胸,并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分析。
3.手法与作用常常结合在一起,既要恰当运用术语,又要结合文本中的具体例子展开表述。
表现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或作用。(此类试题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本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3.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4.请分析文中画线文字有什么艺术特色。
四、归纳概括
常见题型
题型解读
解题思维
答题思路
1.分析本文某种手法与主旨的关系。
1.考查内容要点的题目,常常有“哪些”“哪几个”“都是什么”这样的提示,并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来提问。
2.考查主题的题目,常常有“态度”“感情”“含义”是什么,或“说明了”什么这样的提示。
3.内容要点和主题常常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1.归纳内容要点:
(1)依据题干要求,确定筛选指向,然后圈定内容区域。
(2)取干去枝,摘录整合。改造、组合、变换,然后全面、分条(按照段落、层次或问题的指向内容)概括。
(3)既要高度概括每个“点”,又要具体呈现每个“点”的内涵。
2.概括作品主题:
(1)结合全文,切忌断章取义。
(2)主要从情感倾向和深刻意蕴即情感和思想两个角度概括。
(3)对情感主题的概括要正面直接,不能用否定句或疑问句。
通过……的描写(叙述),表达(寄托)了……情感(认识、思想),赞美(肯定、批判、讽刺)了……。
2.分析作者对某事的观点态度。某部分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3.从第n段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文中作者为什么说“……”?其原因有哪些?
五、赏析形象,领悟内涵和艺术魅力
常见题型
题型解读
解题思维
答题思路
1.××
1.散文中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题目,问题常常很直接。也常常根据文章内容,
1.欣赏人物的形象:
(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去分析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
通过 ……
(文体),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结合描写手法来考问。
2.考查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题目,常常会考问“为什么说……”“……的目的”“为什么要描写……”等等,结合具体问题,形式变化很大。
(2)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其性格特征和代表意义;分析事物形象。要注意其象征意义。
(3)要注意抓住细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4)结合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形象。
2.赏析作品的内涵:
(1)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特点来分析具体作品的内涵。
(2)注意分析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要用简练的语言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鉴赏分析。
3.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要分析作品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以领悟和赏析作品的艺术魅力。
(2)从内容、表现手法、行文特点、结构作用等多方面分析艺术效果。
表现了人物(品质、性格),体现了……。
2.文中刻画的××和××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3.怎样理解形象××在文中的含义?
4.本文描写的××(物)有哪些特点?
5.文章中说:“……”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六、评价价值和审美取向
常见题型
题型解读
解题思维
答题思路
1.文章把××(物象)称为“……”,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评价类的题目常常有“好不好”“好在哪里”“哪一种更好”“你怎样看待”等考问,或按要求进行评价。
1.文本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是评价的根本依据,必须重点把握,不能脱离文本,仅凭主观认识妄作评论。
2.辩证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先要对文本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才能进行评价。
3.要依据题干的要求,结合作品形象、重要语句、艺术手法等等进行具体评价。
4.评价时,既要指出文本的主题观点、形象特色、语句意义、表现手法等,又要说出自己的认识。
5.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阐明文章的思想意义,以使评价充分具体。
文本审美观点(内容)概括+鉴赏评价。
2.文中说“……”,又说“……”,这样说矛盾吗?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
3.文章中说“……”,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
4.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景物的意境是“……”,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另一景物的特点,也从审美角度,评价一下它的意境。
七、综合探究
常见题型
题型解读
解题思维
答题思路
1.人物形象
1.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类题目,一般都对探究的角度有所暗示或明确要求,如结合一句话、一个人物、某个环境、某处细节描写等等。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类题目,一般会有“……的意图”“……的目的”等提示。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类题目,常常有“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谈谈自己对××的感受”“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等提示。
1.在作答时要以文本为基础,万变不离其宗。
2.探究的突破口无外乎内容或形式。在做探究类题目时一定要有整体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法,都不能割裂开来。
3.审清题干,找准探究的角度,然后综合全文进行思考。
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
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
第三步:总结自己的观点。
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2.情节(细节)描写
3.环境氛围
4.语言表达
5.主题情感
6.题目
提分要领:
高考考查散文阅读所选取的文本,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实际,并且大多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影子”。回归课本,重温、梳理这些教材经典,捡拾并整理蕴含在课文中的经验和技巧,对大家从容应对高考必定大有裨益。
一、分析词句,把握内涵
以下三组内容是关于课文内容、情感、语句含意与作用等方面问题的表述,请在正确的表述后面打“√”,错误的打“×”,并将错误改正过来。
第一组
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
此文虽短,但对人物描写相当传神,对场面描写真实,对感受描写深刻。( )
2.《荷塘月色》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因为此句直接表达了作者“不宁静”的情感,有对现实的不满,有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又有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此句放在篇首,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调。结构上,有了“不宁静”才有观荷赏月排遣苦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 )
3.《故都的秋》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 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有其必然性,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 )
4.《记念刘和珍君》中有大量警策的语言,含有深刻的哲理,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铮铮作响的对偶句,启示人们不畏艰险,敢于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敢战斗。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感情充沛。 ( )
错题改正
题号
错 因
改 正
答案
题号
错 因
改 正
3
对秋景在文中的位置理解不当。
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
第二组
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多次穿插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为梁先生绘形,且极为传神。例如写他出场:“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短短三十余字,梁任公的肖像、神采已跃然纸上,如刻如画,让人过目不忘。再如“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几处描写,既是绘形,更是对梁先生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的渲染,将人物立体化。 ( )
2.“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落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人声、果树,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筛选”出来的景物。这些景物是北平到处可见的景物,它们的“客观色彩”是真实的;但这些真实的景物又正好能反映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认识和感受,也正好能表现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和孤寂冷落之感,因此,这些景物又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这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
3.《故都的秋》是写景抒情散文,却在描绘了五幅秋景图之后,插入第11段这样一大段议论,这段话的中心句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这样写的意图是:从思想内容上看,作者意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种文化气息,给“故都”再添色彩,也更显示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从行文章法看,作者把文笔由写景转到议论,有起伏跌宕的效果,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 )
4.《囚绿记》从小处入手,从微小的生命中寻求人生哲理,寄托自己最深沉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熔铸在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记述当中。这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 )
错题改正
题号
错 因
改 正
答案
题号
错 因
改 正
4
对《囚绿记》的写法判断错误。
这是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写法。
第三组
1.“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这句话从结构上看,总结上文,并简明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从内容上看,本句从三个方面评价梁任公先生,并以当世少有这种人而反衬之,进一步表现了梁启超先生作为学者的独特与高尚。 ( )
2.《荷塘月色》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似乎多余,其实在文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有总结全文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 )
3.“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句话写了梁任公先生稳健干练的形象: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此形象,就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为下文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作了一个铺垫。 ( )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通感。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转化为听觉形象。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
( )
错题改正
题号
错 因
改 正
答案
题号
错 因
改 正
2
对结尾句作用的理解过于僵化。
一方面有照应开头的作用。
二、赏析技巧,合理探究
以下三组内容是关于课文材料组织、表达技巧、人物景物特色以及探究思路的表述,请在正确的表述后面打“√”,错误的打“×”,将错误改正过来,并尝试探究。
第一组
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充分运用对比,在多层次多方面的对比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本篇篇首说明青年学子对先生景仰的缘由用“倒不是因为……”,借青史威名尚不能同文章学术相比肩,于鲜明的对照中衬托出他作为学者的博大精深;同时以“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物”来比照,强化梁先生演讲的不同凡响。 ( )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叙事,简明扼要,却又扣人心弦;本文的议论,极有说服力;本文的抒情,强烈深沉,极富感染力。运用反复、反语和对比、排比等手法加强抒情和议论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三者交织渗透,推移起伏。 ( )
3.“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这段话是文章中的一处场面描写。“看见我她就问”,多么急迫,多么关心;“怎样”,指身体,也指表现;“她笑了”,十分满足,写出小狗包弟的逗人喜欢。作者细细叙述日本朋友对包弟的关爱,说明包弟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它是人类共同的朋友。残杀包弟是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践踏,是对人性的摧残。作者不能保护包弟,自责之情更显深沉。 ( )
4.《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文中对于“秋”的形态、神韵的着笔,目的在于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与哀惋之情。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是因为那些“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 )
错题改正
题号
错 因
改 正
答案
题号
错 因
改 正
3
对描写手法理解不正确。
这段话是文章中的一处侧面描写。
第二组
1.《小狗包弟》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文革”时期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另外,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虚,写心灵是写实,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 )
2.“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这句话里有三个对比。一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相对比。二是“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相对比。上述两个对比又以“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为铺垫和衬托,同“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形成一个大的对比,突出强调听梁先生的讲演所获得的美感、趣味之大,进而引起下文论梁先生的讲演。 ( )
3.《荷塘月色》第4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 ( )
4.要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出事物特征,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如“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突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 )
错题改正
题号
错 因
改 正
答案
题号
错 因
改 正
1
对虚实结合的写法理解错误。
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
第三组
1.《记念刘和珍君》为抒发强烈而复杂的感情,除直接议论和抒情外,还极其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于细微处见真情。请你试作探究。
【探究提示】 本文通篇燃烧着悲与愤的火焰,细节描写是作者表达感情的巧妙手段。
首先,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细节反复”的手法,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居然四次用几近雷同的笔法写道:“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使反动文人的所谓“暴徒”之说不攻自破,使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明感人。
其次是“细节再现”。作者生动而细致入微地再现了三位女子遇害的情景,文章不厌其细地描述道:“(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这些词语读来真如现场的目击,刽子手杀人的全过程乃至每一个动作,鲁迅先生都根据后来的尸检再现得毫发毕现,精确之至。这些“再现细节”虽是“血淋淋的残酷”,但却将作者心中的万丈怒火熊熊地点燃起来,炙烤着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令人如鲠在喉,忍不住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杀人者,直斥残酷无情的反动派。尤其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作者虽有如此高超的妙手点染,却了无斧凿痕迹,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于细微处见真情,极其巧妙而富有表现力。
2.《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情感有景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请你就本文表达感情的手段谈谈看法。
【探究提示】 一是直接表达。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青年学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代表作者的心情。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地表达。有时表达一种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赞叹之情,如“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等等。文章既叙事又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讲课老师的崇拜之情。
三是完全含蓄地表达。看不到赞美之词或任何表达心情的词句,如描写外貌,但可以从中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欣赏、赞美之情,也许是学生对老师爱之过甚,所以描写时难免有夸饰倾向;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种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
3.有人看到文章开头交代“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便推断梁启超晚年已经没有了先前的爱国热情,他是在借研究学术来逃避现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课文加以阐述。
【探究提示】 观点一:梁启超由于年轻时屡遭挫折,晚年已经没有了以前的“书生意气”,爱国热情大减,研究的方向开始转向学术,目的是想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而爱国已经不是他所关心的了。
观点二:不然,说梁启超晚年没有了爱国热情甚至不爱国,那完全是曲解,或者是对梁先生太缺乏了解。“晚年不谈政治”是点明任公先生虽不谈政治,
专心学术,但仍旧十分关心国家命运,与祖国休戚相关,只是重心比起前期来说有所转移而已,并非像隐士一般“莫谈国事”,完全脱离尘世。
观点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黑暗、最为混乱的时期,国家的衰颓、人民的苦难,让他忧心如焚,到了晚年爱国之情依然高昂,如文中的两次哭泣就表现了对百姓苦难的痛心疾首和对国家走向稳定的渴盼,这种心情难道不是强烈的爱国热情的外露吗?
4.一条普普通通的小狗,在巴金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他时常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愧疚中不能自拔。有人说,巴金完全没必要为了一只小狗这么动情,这样做是否显得有些矫情或者自作多情,甚至无病呻吟?你的观点怎样?
【探究提示】 (1)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事件。在那个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的时代,巴金无疑也受到影响,人性也有扭曲,为了保全自己,把亲爱的小狗送上解剖台。所以他犯下了一个永远都无法原谅的错误,他应该受到谴责。(2)巴金在“文革”中自身难保,身心受到很大伤害。事隔多年还对一只小狗念念不忘,恰恰说明了他还具有很强的良知。(3)他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至少是在“文革”时代所缺少的),他的这种精神已经不限于他个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当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
5.托物言志是散文创作的重要方法。请你结合《囚绿记》谈谈文章是怎么运用这种方法的,并说说运用托物言志应该注意的问题。
【探究提示】 托物寄意是本文的一大特点。“物”即绿色的“常春藤”,“情”或“意”即通过“绿”展现出的生命希望,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如:“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朝气蓬勃的“绿影”在作者眼里是生命、希望的化身;“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即使被当做“绿友”一样被幽禁,但仍改变不了常春藤向阳的决心,这种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不正与作者不谋而合吗?由此作者发出“植物是多固执啊”的由衷感叹,其实也是对它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的赞叹。
托物言志的妙处在于用比喻、暗示等手法来营造某种境界、气氛,带给读者足够的联想空间。高明的托物言志不满足于描绘事物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而是要使读者若有醒悟,并体会到此中有深意。
6.故都的秋可写的东西很多,但作者既没有展开写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更没有涉及香山的红叶,昆明湖的池水;而是选取了故都的一些平常景物来描写。作者为什么不去描写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的风景?请试作探究。
【探究提示】 (1)作者对于北平秋天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看上去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那些著名风景还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达作者的这种思想。
(2)北平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再者,这些平常的景物才更能表现作者的忧思和潜意识下的落寞之感。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家把它们挖掘了出来,集中了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三、情景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注意解题思路,防范常见失误,认真组织答案。)
天 鹅
余 杰
这是一片并不宽阔的海湾,湛蓝的海水在两岸的岩石之间静静地酣睡着。
这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早晨,灿烂的阳光像金叶子般有旋律地敲打着窗户。
这是我飞抵北欧的第一个清晨,由于时差的关系,也由于窗外明媚的阳光和婉转的鸟鸣,不到5点我就醒来了。城堡里的客人都在沉睡之中,我便悄悄地虚掩上房门,朝城堡后面的海滩走去。
渡口上停泊着十多艘家用的小船,两三对老人坐在木头平台上,白发飘飘。在他们前面的海水里,似乎游弋着一群动物。突然,有一只飞了起来
,雪白的翅翼掠过蓝宝石一般的水面,像一首乐章中散落的音符,以超越人的感觉的速度消失在对岸的丛林中。
啊,这是一群天鹅!
此前,我仅仅在动物园里观赏过天鹅的姿色。我固执地认为,天鹅是最能够代表“自由”的动物,如果将天鹅囚禁在动物园里,它的精气神就荡然无存了。动物园中的天鹅,只能让我可怜和同情,而不能让我感受到它的高贵与华美。天鹅是须要仰视的,如果俯视的话,天鹅就不再是天鹅了。我也观赏过高水平的芭蕾舞《天鹅湖》,真切地体会到了人类对天鹅的仰慕。这种仰慕,体现在舞蹈的高难度动作中,便是竭尽所能地摒弃自身的丑陋,模仿天鹅的美丽。表演《天鹅湖》的女芭蕾舞演员,在我看来,是所有人中最美丽的人。但是,即使是最杰出的芭蕾舞演员的美,也难以企及天鹅固有美丽的万分之一。看来,上帝是公平的,他将智慧给予了人类,而将美丽给予了天鹅。智慧的人类,怎样面对美丽的天鹅呢?
我缓缓地走近了,这才发现这群白天鹅有十多只,它们就在咫尺之遥的浅水湾里嬉戏着。两对老夫妇的身边放着好几块面包,他们正在将面包撕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扔给水中的天鹅呢。每当一片面包落到海水中的时候,天鹅们先是昂首不动,摆足了架子,等老人们不断发出亲切的、催促的呼唤,它们才仿佛颇不情愿似的,游到漂浮着的面包前,将长长的脖子轻轻一拧,便把面包吞到嘴里了。天鹅们好像不太喜欢人们看着它们进食,它们的动作和神情中,带着一半的羞怯和一半的自尊。徐志摩形容美女的两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用在天鹅的身上,好像更恰当。
旁边一位老太太笑着招呼我,让我拿地上放着的面包帮她喂天鹅。我尝试着跟她交谈。她告诉我,一大早就到岸边来给天鹅喂食,是岛上许多退休老人重要的生活习惯。海湾两岸,不仅有美丽的白天鹅,还常常出现更有王者之风的黑天鹅。有的天鹅越游越近,老太太的丈夫甚至伸出手去抚摸天鹅的翅膀,而天鹅们似乎经常受到如此礼遇,它们安然受之,并没有丝毫的惊诧。老先生爽朗地告诉我:“我跟这群天鹅都是好朋友!”
像在梦中,我的身边是这群美丽的天鹅和这些和蔼的老人。天鹅们吃饱了,便在海面上表演飞翔绝技。它们的身体仿佛没有重量,在天空与海水之间,它们随意地一展翅,就成了一尊艺术家也无法创造的雕像。我忽然记起青年诗人恒平写给朋友的一首题为“飞翔十四行”
的诗歌。在诗人的眼中,飞鸟与最聪慧、最善良的人之间是画等号的。
这一刻,我面朝春暖花开的海湾,面朝天鹅飞舞的大海,眼睛湿润了。与天鹅为伴的人们,分享天鹅的优雅与高尚的人们,当然会视权势如粪土,当然会与那些肮脏、龌龊的念头绝缘。很多年以前,人类是有翅膀的,可是人类嫌翅膀太沉重,将翅膀归还给了上帝。今天,虽然人类的身体不能够飞翔,但人类的心灵还能够飞翔,甚至比天鹅飞得还高。有的心灵扎进泥潭,有的心灵却飞翔在云间。多么好的形容啊,“命运在飞翔”,在灰蒙蒙的北京,多少次了,这句动人的诗歌与我擦肩而过;而在遥远的波罗的海的沙滩上,它却与我不期而遇。
(原文有删改)
1.“天鹅是须要仰视的,如果俯视的话,天鹅就不再是天鹅了。”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这句话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易错在:脱离文本。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抓住“仰视”、“俯视”的内涵;其次,结合人们对待天鹅的态度,就可以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了。结合“天鹅是须要仰视的,如果俯视的话,天鹅就不再是天鹅了”的上下文可知,作者认为天鹅应该是优雅高贵的,人们应该对天鹅怀着一种仰慕与尊重的感情。然后再联系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可知道作者实质上赞扬的是像天鹅一样保持高贵的人。
答案 天鹅是优雅高贵的,人们应该仰慕和尊重这种高贵,从而保持自己的高贵。
2.文章的主角是天鹅,作者是怎样逐层刻画天鹅的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易错在:缺乏以技巧解文的意识。我们往往忽略“逐层”而遗漏要点,或者笼统作答,没有具体展开。联系文本可知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意在烘托天鹅之美,然后作者用动物园中的天鹅和芭蕾舞演员来衬托海上的天鹅的优雅,又进一步正面描写了天鹅优美的动作。
答案 (1)开头几个自然段先描写了灿烂的阳光、小船、大海,
这实质上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以天鹅生活的环境之美来烘托天鹅之美。(2)用动物园中的天鹅、芭蕾舞中的演员与海上的天鹅作对比,突出了天鹅本身的优雅和美丽。(3)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正面描写天鹅进食和飞翔,勾画出了天鹅的美。
3.文章结尾处情节陡然出现了转折,作者却不作任何评述,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易错在:景、情、旨三者不相容。回答此类题目,一定要从散文的内容、形象塑造、情感、主旨等方面来考虑。结尾戛然而止,却有无尽的深意:情感发生转折,主题得到升华。
答案 (1)文末戛然而止,却有无尽的深意:那使人的心灵得以舒展的精神领地仍然是人类的一个梦想。(2)作者的情感从先前的欣喜、激动变为这时的忧伤、冷静,此前的“眼睛湿润”为结尾作了铺垫。主题得到升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精神领地的向往之情。
4.文章结尾段说:“虽然人类的身体不能够飞翔,但人类的心灵还能够飞翔,甚至比天鹅飞得还高。有的心灵扎进泥潭,有的心灵却飞翔在云间。”对这段话你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易错在:脱离文本,盲目拓展。解题时,我们往往只对这段话进行简单的分析,而没有结合主旨,或者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或者不能围绕观点自圆其说,只会重申观点,或者表达模棱两可,不够简明流畅。本题的答题重点应放在人类的态度上,要求我们能理解心灵飞翔、“扎进泥潭”等词句的内涵。
答案 示例:我认同这种说法。人类不能像天鹅那样在天空飞翔,但是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身边的动物及同类,有着聪慧头脑的人类就会让心灵自由飞翔。可也有人会有肮脏、龌龊的念头,使其心灵扎进泥潭。
猜想:现代散文
【依据】
全国课标卷这几年一直考小说,但作为文学类文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散文的考查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从全国其他省市来看,考查散文仍然多于小说。所以,对于散文我们不可忽视。
【问题设计】
①阅读散文,既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又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
②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③鉴赏散文的语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体悟作者在句子中的情感,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意义。
④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手法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 池
刘白羽
古人云“人在画图中”,我到天池就有这种感觉。在这一天内,我觉得风是蓝的,阳光是蓝的,连我这个人也都为清冷的蓝色所渗透了。
早晨,车子从公路转入崎岖的山谷盘旋上山。沿途林木逐渐变化,分为三段。山下开阔的河床中,潺潺急流冲击着冰凌奔涌而下。这里,老榆成林,一株株形状古怪,如苏东坡所说,“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山腰是密密层层的杨、柳、枫、槐,秋霜微染,枝头万叶如红或黄的透明琉璃片,在阳光中闪烁、摇曳。而山顶,天山雪水汇为悬空而落的飞泉,在森然壁立的峡谷中涛声滚滚,一望无际的墨绿色的云杉傲然挺立。
我走到山坡别墅,这时整个天池在我的面前展开,这不像自然景色,而像一幅油画。你看,这广阔的湖面,被满山云杉映成一片深蓝,又印上雪白的群山倒影。这时我才明白我并未到达山之顶峰。你看,天池那面,还有层层叠叠更高的白峰,名叫博格达峰。这天池,显然是更高天山上的雪水在这里汇集而成的。偶然一阵微风从空中拂面而来,吹皱一湖秋水,那粼粼波纹,摧动蓝的树影、白的山影,一切都微微颤动起来。同游的人们都欢欢喜喜奔向天池边去了,我倒希望一个人留在这明亮的阳台上,沉醉于湖光山色之中,静静地、细细地欣赏这幽美的风景。在我的记忆里面,这天池景色,也许可与瑞士的湖山比美,而天池别有她自己的风度。湛蓝的湖水、雪白的群峰、密立的杉林,都显示着深沉、高雅、端庄、幽静。的确,天池是非常美的。但,奇怪的是这里并不是没有游人欢乐的喧哗,也不是没有呼啸的风声和啁啾的鸟鸣,但这一切似乎都被这山和湖的宁静淹没了,静得使你连一点声音也听不见。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天池之美,那就是——静。
从第一眼瞥见天池到和她告别,我不愿用一点声音,来弹破这宁静。但在宁静之中却似乎回旋着一支无声的乐曲,我不知它在哪儿,也许在天空,也许在湖面,也许在林中,也许在我心灵深处,“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过这乐曲似乎是贝多芬的,只有贝多芬的深沉和雄浑,才和天池的风度相称。是的,在天池的一日,我的心境是宁静的,这是我最珍爱的心境。午餐后,睡了一会儿,我不愿惊醒别人,独自走到廊上,再次仔细观察天池:雪峰与杉林、白与黑相映,格外分明,雪山后面涌起的白云被强烈的阳光照得白银一样刺眼。一片金黄色的杨树林显得特别明丽灿烂。我再看看我的前后左右,原来我所在的红顶房屋就在云杉密林之中,我身旁就耸立着一株株高大的云杉。云杉一株一株挨得很紧,而每棵树都笔直细长地冲向天空,绿色森然。山光湖色随着日影的移动而变幻。忽然,静静的天空飞卷着大团灰雾,而收敛的阳光使湖面变成黑色,震颤出长长的涟漪。不知为何,我的心忽然紧皱起来,我不知道如果狂风吹来暴雨,如果大雪漫过长空,那时天池该会怎样呢?幸好,日光很快又刺穿云雾而下,湖光山色又变得一片清明。我们就趁此时离开天池下山。
山路崎岖弯转,车行甚速。一路之上,听着飒飒天风、潺潺冰泉,我默默冥想:天池风景,是那样宁静又变幻多姿,是那样明朗又飞扬缥缈。我觉得在天池的这一天,自己进入了一个梦的境界。待驰行到山下公路上,我回头再望,博格达峰在哪里呀?群峰掩映,暮霭迷茫,一切都沉入朦胧的紫色烟雾中,天池也在
“夕阳明灭乱山中”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为恰当的两项是 ( )
A.“天池”顾名思义,当是位于天山最高峰上的湖泊,所以作者游天池,经历了山脚、山腰和山顶这三个位置。
B.由作者对前往天池的途中,身处不同位置所见不同景物的描述,可以看出高山植被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改变。
C.天池在颜色上的最大特点可以归结为一个字——蓝。这种“蓝”是被一望无际的墨绿色的云杉映成的。
D.作者在天池之畔感受到它的上空回旋着一支无声的乐曲。以作者对音乐的敏锐感,作者判断出此乐曲是贝多芬的风格。
E.本文作者通过抒写天池一日游的见闻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爱护、珍惜和保护好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解析 A项,由原文可知,“位于天山最高峰上”表述错误。D项,由原文“似乎回旋着一支无声的乐曲,我不知它在哪儿……也许在我心灵深处”可知,该项表述错误。E项,“爱护、珍惜和保护好自然环境”于文无据。
答案 BC
2.结合文意赏析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景物描写。作者在描写之中又辅以对比和拟人,表现了湖水、山峰、树林之美,突出了天池在形象、气质等方面的美。
(2)心理描写。作者看到雾罩湖面,阳光收敛,顿时对天池感到担忧和紧张,表现了作者对天池深深的喜爱之情。
3.作者在第4自然段里说:“是的,在天池的一日,我的心境是宁静的,这是我最珍爱的心境。”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在天池的一日,我的心境是宁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天池深沉、高雅、端庄、幽静,“我”深受感染,所以心境是宁静的。(2)因为天池周围所有的声音都似乎被它淹没了,而天池静得连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作者不愿打破这种静,所以心境也会宁静。(3)天池美不胜收,作者被它深深吸引,乃至沉醉于其中,心境自然宁静。
4.文章第4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天池及其四周的美景。请你结合文章,选择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从听觉上描写了天池及其四周的美景。如文中的“似乎回旋着一支无声的乐曲”,就是写作者身处天池时,从听觉上得到的梦幻般的感受。(2)从视觉上描写了天池及其四周的美景。如“雪峰与杉林、白与黑相映,格外分明”等语句,从视觉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如亲临其境,从而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天池之美。(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寂 寞
梁实秋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静止的,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教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
,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旋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引起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心猿意马,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就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潭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从泥潭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鲜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潭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过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的。一刹那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便要好好地享受它。
(原文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因为作者的内心清净。
B.只有在教堂里听到沉重的琴声时,作者才能感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C.寂寞的清福不容易长久享受,因为世界上总有“催租吏”、“石壕吏”之类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寂寞的清福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D.寂寞是供在现实的泥潭中打转的人喘息的几口新鲜空气,但是人们喘几口之后还要面对现实,低头钻进泥潭里去。
E.作者认为,不管是强迫自己逃避现实得来的寂寞还是随缘偶得的寂寞,都值得赞美并要好好享受。
解析 B项,依据原文第1自然段中的“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可知,“只有……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表述错误。E项,依据原文最后一自然段可知,作者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强迫自己逃避现实得来的寂寞。)
答案 BE
6. 联系全文,说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2)让人进入空灵、悠逸的境界,跳出尘世的渣滓。(3)让人能够感悟人生,参悟世事。
7.为什么作者认为寂寞“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实世界里有太多的事物会让人败兴丧气,使人陷入苦恼烦躁之中。这些事物会将人从寂寞中拉回现实。(2)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心猿意马,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也享受不到寂寞的清福。
8.作者说“寂寞是一种清福”,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同意。因为在纷扰的社会中,人的心灵往往会因受外界的影响而疲惫。而寂寞能使人进入空灵、悠逸的境界,使人的心灵得到休息。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的身心也容易疲惫,片刻的寂寞也许是现代人找回幸福的最佳途径。(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2 考点42021-06-054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42021-06-04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7 考点52021-06-042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1 考点52021-06-04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6 考点12021-06-044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3 考点22021-06-04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5 Ⅱ 考2021-06-034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5 Ⅰ 考2021-06-034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5 Ⅱ 考2021-06-034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7 考点22021-06-0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