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45 KB
  • 2021-06-05 发布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 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在内忧外患之中,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国家理论成为人们从理论探讨与救亡实践来更新传统的家国情怀的资源,并使之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线。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家国情怀演变的逻辑线索,而忧患意识则始终贯穿其中。辛亥革命推 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就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的一次自救。这也是中国近代国家的开端,中国人以此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 通过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近代互构,两者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稳定时期,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共同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支持国家社会建设的作用。在民族危难之际,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激发起个体以身报国的态度和担当,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鼓舞全体民众共赴国难。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阶层多级化,全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社会公平、资本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对家国情怀、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需要以更加深沉的忧患意识、清晰的责任意识与远见来凝聚共识,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摘编自《光明日报》张倩《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是互相支撑、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B.近代以来,人们的忧患意识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 C.忧患意识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有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也表现为保守性观念愈发顽固。‎ D.忧患意识始终贯穿于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这条家国情怀发展的主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是互相支撑、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说法错误。相关的内容在第一段,根据文本,“‘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是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而不是“在近代化的进程中”。C项,“忧患意识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说法错误。相关的内容在第三段,原文是“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重点是“近代转变”,而不是“忧患意识”。D项,“忧患意识始终贯穿……这条家国情怀发展的主线”说法错误。相关内容在第四段,“家国情怀发展的主线”不正确,原文是说“近代以来家国情怀演变的逻辑线索”。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突出近代忧患意识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的差异。‎ B.文章就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的复杂影响从两个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相互转变的问题进行论证。‎ C.文章通过典型的事例,论证了忧患意识的有关问题,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文章围绕“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这一论点,从忧患意识的近代特征、近代转变以及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结构清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并就二者相互转变的问题进行论证” 说法错误。相关内容在第三段,根据原文,没有论证“二者相互转变”的问题。故选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忧患意识的转变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从“天人合一”文化理念转变为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取向。‎ B.中华民族面对内忧外患,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说明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 C.无论在社会稳定时期,还是在民族危难之际,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共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面对社会公平、资本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对家国情怀、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的今天,仍然需要有深沉的忧患意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从‘天人合一’文化理念转变为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取向”说法错误。相关内容在第三段,原文是“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是“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不是“文化理念”;是“以……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不是“基本价值取向”。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阎肃:活出不一样的“风花雪月”‎ 桑可 他是一位可敬可爱朝气蓬勃的“顽童”,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是一枚“不起眼”的军中绿花,也是文艺界和人民“打成一片”的天使;他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也曾入围“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他是一位词作大家、一级编剧,是文艺战线的一颗“常青树”“不老松”,他的人格魅力和火一样的热情,至今仍在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奋勇向前。‎ 阎肃同志的一生,留下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佳作,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几乎以一己之力把江姐搬上歌剧舞台,一曲《红梅赞》一时传遍大江南北,让《江姐》成为不朽的红色经典。在61岁的高龄担纲创作歌剧《党的女儿》,谱写了一曲中国共产党人的正气歌,给所有的观众上了一堂撼人心魄的生动党课。他创造的《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雾里看花》《梦水乡》等歌曲,至今仍广为流传……‎ 细品阎肃同志创作的一系列文艺作品,那些汩汩流淌于时空里的旋律,始终不缺少一颗滚烫的心、一种为国抒怀的情、为民放歌的魂。他的作品,总是能沿着时代的烙印剪接出华丽的色彩,也灌注着一位军人所独有的对国家的浓情厚意。报效祖国、放歌时代、思索人生,一部部文艺作品就像一曲曲时代的号角,把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深沉思考揉进了每一个音符和歌词里,让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华彩乐章在豪迈的进行曲中激情流淌。‎ ‎2014年在京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阎肃同志在发言时说,“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正是这种别样的“风花雪月”,这种颂英烈、咏家园、唱时代的军人情怀,铸就了他一路豪歌向天涯的人生之路。他就像一株迎风傲雪的红梅,雪岭冰霜之间绽放出夺人的光彩;也像一段斑驳的城墙,挺起岁月的胸膛向人们展现沧桑的力量。‎ 阎肃最爱这样介绍自己:“我是部队文艺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无论酷暑寒冬、无论风霜雨雪,入伍60多年,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军营,始终与战士们血肉相连。走进基层,深入基层,和基层的官兵打成一片,他用“百姓习俗、社会风尚、民族魂魄、生活素养”不断去贴近基层、发现故事,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用自己豁达的胸襟、开阔的气象、和谐的身心,让我们见证了一位“胸有大业、腹有诗书、肩有担当、术有专攻”的文艺工作者楷模。‎ 刘云山同志说:“阎肃同志是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他60多年勇攀艺术高峰,80多岁依然奋斗在文艺工作第一线,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为人做事,都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在壮阔的时代大潮中把个人融入时代的主旋律,阎肃用对党无限的忠诚、对人民的深情和高尚的情操去工作,去为时代放歌。‎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一批又一批像阎肃同志一样的文艺工作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不断赓续薪火、再造经典,才能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阎肃在创作的《红梅赞》中曾写过这样一句歌词:“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一个人的一生,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献给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他应该是无限欣慰的了。用忠诚去燃烧生命,用灵魂去点燃光明,用旋律去传递信仰,阎肃同志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用自己灿烂的生命,把自己的人生谱写成了一曲浩气永存的时代长歌。‎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就产生什么样的行为。1946年,那是一个“追求进步就是民心所向”的年代,阎肃考取南开中学。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五四以来的新诗、老舍的戏剧、巴金的小说,最令他心驰神往的是红色延安传来的先进思潮。用阎肃自己的话来说,那时“我对共产党最朴素的心理就有了”。(郭超、刘小兵《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②在阎肃的生命源泉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一汪深邃的清泉。与阎肃有长期合作的中央电视台副总编朱彤介绍,阎肃作品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应该出于他的自觉追求,是在深入研究和长期思考之后外化出来的一种风格。他的作品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叠加。(黄子娟《时代歌者的追梦人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 )(3分)‎ A.开头运用排比句式来增强表达的气势,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不同角度概括出阎肃在艺术上取得的突出成就,高度赞扬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如火热情的巨大影响。‎ B.阎肃创作的《红梅赞》让歌剧《江姐》成为不朽的红色经典,他也通过“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的歌词表达出自己为时代、为人民而歌的奉献精神。‎ C.阎肃说“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就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正是这种军人情怀让他无论酷暑寒冬、风霜雨雪,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军营。‎ D.阎肃创作的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叠加,能够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促进民族的复兴。‎ E.材料通过对阎肃创作的众多艺术作品的评价以及对他一生传奇经历的回顾,高度赞扬了阎肃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精神追求,表现了阎肃这位时代歌者的非凡人生。‎ ‎【答案】DC ‎【解析】A项概括不全面,不仅有“突出成就”,还有阎肃的为人和职业等。B项“他也通过‘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的歌词表达出自己为时代、为人民而歌的奉献精神”不符原文,原文中作者借阎肃的这句话来赞颂阎肃的奉献精神。阎肃是通过这句话是来表现像江姐这样的共产党员为国为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5.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报道,本文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在内容上,个人经历记叙简单,偏重介绍人物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创作的高尚追求。②在表达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突出人物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意义。③在行文上,多借用别人评价和阎肃的原话来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④在语言上,语言富于文采,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文学性强。‎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阎肃在文艺上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应该从阎肃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他艺术作品的特点来组织答案。“他的作品,总是能沿着时代的烙印剪接出华丽的色彩,也灌注着一位军人所独有的对国家的浓情厚意。”“他用“百姓习俗、社会风尚、民族魂魄、生活素养”不断去贴近基层、发现故事。”“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为人做事,都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在壮阔的时代大潮中把个人融入时代的主旋律。”“在阎肃的生命源泉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一汪深邃的清泉。”从这些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6.阎肃被誉为“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他的高尚追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①(信仰追求)一生爱党、爱国。忠诚于党,融入民族前行和复兴中,创作《红岩》《党的女儿》,表现共产党人的精神。②(价值追求)热爱军营,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他创作了大量军歌。③(艺术追 求)高扬时代主旋律,承传民族文化。他在艺术生涯中,勇立时代潮头,创作的作品无不彰显民族特色,唱响时代强音。④(道德追求)为人坦荡,无私奉献。一生奋斗,一身正气,充满激情,热心待人,胸襟开阔。‎ ‎【解析】本题回答闫肃的高尚追求。可以按照文本介绍的顺序进行回答。如创作《江姐》《党的女儿》等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体现了他的信仰高尚;“报效祖国、放歌时代、思索人生”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高尚;“走进基层、深入基层、和基层的官兵打成一片” “胸有大业、腹有诗书、肩有担当、术有专攻”体现了他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价值追求高尚;“用忠诚去燃烧生命,用灵魂去点燃光明,用旋律去传递信仰”体现了他的道德品质高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米缸山下播绿记 白莹 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是一件大事。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已经到达离场部十多公里的二台苗圃地。山谷里晨风清凉宜人,天空蓝得像是刚刚被擦洗过;此起彼伏的鸟语,清澈如露珠;岩生忍冬小小的淡紫色的花朵正在吐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米缸山是六盘山的主峰,南北走势,巍峨高耸,山的东坡落叶松林浩瀚如海,那是西峡林场的前辈们历尽艰辛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营造起来的。如今站在山下仰望,峰峦苍翠,林海茫茫,针叶林与天然林林相迥异,林界清晰,却又融接为一体,像穿在大山身上的一件裁剪合体而又别致的绿罗裙。山谷幽深宁静,除了清脆的鸟叫声,几乎听不到其他声音。‎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 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条:开沟、撒种、覆土,各司其职。这里是近几年新开辟出来的一块山地,土质并不好,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这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活,实际干起来,若不是亲自劳作,真的是没法理解个中的艰辛。‎ 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接微喷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大多已经露白,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曝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大家心里都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快。西边的山头上飘过来几朵闲云,朝忙忙碌碌的我们张望了一会儿,又悄无声息地飘走了。日影一点一点朝我们的头顶移过来,长时间重复弯腰的动作,大家的腰都有点受不住了,但育苗工作向来是一件既辛苦又开心的事,接踵而来的笑声又冲淡了疲惫感。腰疼,那就忍着,谁让你不把腰放家里呢?——相互之间的调侃和打趣是最能解乏的。‎ 午餐很简单,蒸馍就榨菜,还有白开水。开水是由二台护林点供应的,驻点护林员马连成是一个行将退休的老牌护林员,在这个点上已经十多年,由于管护人员紧缺,他是这个点上唯一的一名护林员,独自守护着这片林区。看到我拍照,他便乐呵呵地说,多给我拍几张。我知道,在大家心里,自己的工作太过平凡,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是,正是这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岗位,支撑并筑牢了六盘山区的森林资源安全屏障。风来了,一阵吹得紧似一阵,唤醒了阵阵林涛,草木们也随风舞动,像在普天狂欢。日影在移动,时光在奔走,地塄上一株株白色的绣线菊热烈地摇曳着花球;山洼里地埂上像繁星一样缀满白色的野草莓花和黄色的蕨麻花,每一丛叶子都在合力擎起一朵朵小花,每一朵小花的脸庞都在灿然仰望着太阳。风来,它们欢舞;风去,它们静默。像是听到了风的召唤,云也渐渐聚拢了过来,太阳躲进了云层,山谷里变得阴凉起来。‎ 育苗进行了一多半,我们停了下来,开始给育好的苗床盖遮阴网。桦树种子的顶土能力比较弱,种子播撒下去之后,只覆盖了薄薄一层土,容不得暴晒。盖好遮阴网,浇上水,种子们就可以在这张舒适的“席梦思”上美美地睡上一觉了,待哪天睡醒了,睁开惺忪的眼睛,伸一伸懒腰,相互招呼上一声,就纷纷把小小的脑袋从土里探出来了,然后一天天长大,一天天长出叶瓣,待它们有了直面风雨阳光的能力,我们就会掀去遮阴网。那时,它们一定会惊呼着,舒展小小的叶片,来拥抱这个世界。‎ 下午,育苗工作早早结束。风慢下了脚步,太阳也钻出了云缝。微喷管已接好,细雨般喷洒的水滴迎着西斜的阳光开始滋润这块土地。我爬上山洼,坐在树荫下,眺望我们的苗圃地。清凉的风从米缸山上吹过来,吹动了绿波荡漾,吹来了丝丝寒意。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长成小树苗,会被栽植到有待绿化的山川峁梁,或是被移植到一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在那里扎根、成长,撑起一片绿荫,携送一缕清凉,而每一片随风而舞的叶子,是否都会保留着一份最初的记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多处穿插了对风、云以及太阳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这样处理既有利于交代育苗工作的时间变化,又丰富了文章的审美意蕴。‎ B.将茫茫林海比喻成“绿罗裙”,形象生动;“裁剪合体而又别致”写出了针叶林与天然林既“融接为一体”又“林相迥异,林界清晰”的状态。‎ C.“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独句成段,颇具匠心,“热闹”既呼应了上文山谷的“宁静”,也开启了对下文育苗工作的叙写。‎ D.文章明暗线交织,育苗工作是明线,“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一明一暗,双线并行,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结构,挖掘文章内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D项,“文章明暗线交织”“‘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理解错误。由文本内容可知,文章并没有采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形式,只是叙写了在米缸山下进行育苗工作的过程,而且“我”的情感也没有发生变化。故选D。‎ ‎8.文章把育苗工作写得如此详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照应标题,标题为“米缸山下播绿记”,详写育苗工作符合作品写作的内容。②突出育苗工作的艰辛,表现了护林员默默付出和积极乐观的品质。③详写育苗工作,提醒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珍爱人类的家园。‎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理解及分析文本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从标题“米缸山下播绿记”上看,详细写育苗工作是围绕题目进行写作的。结合“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条”“土质并不好,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接微喷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大多已经露白,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曝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大家心里都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快”等分析,从内容上看,详细写育苗工作是为了体现育苗工作的艰辛和护林员的不易。结合“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长成小树苗,会被栽植到有待绿化的山川峁梁,或是被移植到一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在那里扎根、成长,撑起一片绿荫,携送一缕清凉”分析,从主题上看,详细写育苗工作是为了突出绿化 环境的意义,也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9.文章结尾写到的“一份最初的记忆”有哪些意蕴?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从生长的环境来看,指的是对种子所生长的山谷和土地的记忆。②从与人的关系来看,指的是护林员艰辛育苗细心呵护的记忆。③从情感的表达来看,指的是种子与护林员之间的真挚情感。④从主旨的揭示来看,指的是人与自然共筑家园的记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如从生长环境来看,“一份最初的记忆”是种子对所生长的山谷和土地的一种记忆。从主旨上来看,从原文文句“是否都保留着一份最初的记忆”,是反问句,作者旨在表达要“保留一份最初的记忆”,这“最初的记忆”是指小苗最初在育苗时的记忆,“一份最初的记忆”是一种描绘人与自然共同构筑家园的记忆,是一份精神情怀等。结合“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桦树种子的顶土能力比较弱,种子播撒下去之后,只覆盖了薄薄一层土,容不得暴晒”“待它们有了直面风雨阳光的能力,我们就会掀去遮阴网”等分析,是指护林员艰辛育苗细心呵护的记忆,通过“记忆”,表达种子与护林员之间的真挚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虞策,字经臣,杭州钱塘人。登进士第,调台州推官、知乌程县、通判蕲州。蒋之奇以江、淮发运上计,神宗访东南人才,以策对。王安礼、李常成荐之,擢提举利州路常平、湖南转运判官。元祐五年,召为监察御史,进右正言。数上书论事,谓人主纳谏乃有福,治道以清静为本。西夏未顺命,策言:“今边备解弛,戎备不修。古之人,善镇静者警备甚密,务持重者谋在其中,未有卤莽阔疏,而曰吾镇静、吾持重者。”又乞诏内而省曹、寺监,外而监司、守令,各得以其职陈朝政阙失、百姓疾苦。星文有变,乞顺天爱民,警戒万事,思治心修身之道,勿以宴安为乐。哲宗纳后,上《正始要言》。迁左司谏。曾肇以议北郊事,与朝论不合,免礼部侍郎,为徐州。策时权给事中,还其命,以为肇礼官也,不当以议礼得罪,不从。帝亲政,条所当先者五十六事,后多施行。迁侍御史、起居郎、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青州,改杭州。过阙,留为户部侍郎。历刑部、户部尚书,拜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成都府。入为吏部尚书,奏疏徽宗,请均节财用,曰:“臣比在户部,见中都经费岁六百万,与天下上供之数略相当。尝以祖宗故实考 之,皇祐所入总三千九百万,而费才三之一;治平四千四百万,而费五之一;熙宁五千六十万,而费尽之。今诸道随一月所须,旋为裒会,汲汲然不能终日。愿深裁浮冗,以宽用度。”属疾祈外,加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卒于道,年六十六。赠左正议大夫。策在元祜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节选自《宋史·虞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B.策在元祜/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C.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D.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虞策在元祐、绍圣时期,都是身居谏官职务。虽然不是见人行事,但也摇摆于两端,所以在朋党争议激烈之际,自己得以避免。“元祐”“绍圣”两个年号,中间断开,排除C。“策在元祐、绍圣时”意思是虞策在元祐、绍圣时期,“皆居言职”,意思是身居谏官职务,点名时间、事件,在“时”和“皆”只见断开。排除A。“言职”意思是“谏官”,不能断开,排除D。“故党议之兴”,意思是所以在朋党争议激烈之际,排除A。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计即由地方官员定期向朝廷呈递计簿,报告地方人口、钱粮等治理状况。‎ B.戎备又称为武备、军备,它包括军队编制、军事装备等;边备则特指边防。‎ C.星文为星象,多指星体位置、明暗等现象,古人据以占测人事的吉凶祸福。‎ D.属疾有两个意思,一是托病,二是生病;属疾祈外,当是生病致请求外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当是生病致请求外任”错误,根据原文,“属疾祈外”,‎ 假如“属疾”是真的生病,就不会有“祈外”,即请求外任,所以“属疾”只是虞策请求外任的一个借口。D错误。故选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策具有才干,颇得朝廷赏识。他登进士第,连任地方官,经多人举荐入朝为官,在党争中一路官运亨通。‎ B.虞策关注国事,能够进献忠言。他见西夏不从诏命,认为当时军备松弛未能整治,进言朝廷加以警备谋划。‎ C.虞策知晓治道,历任各类官职。他曾经给皇帝列举了五十六件应当先办的事项,这些后来大多都得以施行。‎ D.虞策忠于职守,提出节约财政。先后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他力陈中都开支过大,望朝廷裁减浮官冗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经多人举荐入朝为官”错误,根据原文,“王安礼、李常成荐之,擢提举利州路常平、湖南转运判官”就是王安礼、李常成两人的推荐。A错误。故选A。‎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时权给事中,还其命,以为肇礼官也,不当以议礼得罪,不从。‎ ‎(2)臣比在户部,见中都经费岁六百万,与天下上供之数略相当。‎ ‎【答案】(1)虞策当时暂代给事中,封还那诏命,认为曾肇是礼官,不应因议论礼仪获罪,没有批准。(2)我先前(近来)在户部,了解京城经费每年六百万,与全国上交的赋税数量大约相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权:代理;以为:认为;以:因为;得罪:获罪;从:听从。(2)比:近来:中都:京城;岁:每年;略:大约,大概。‎ ‎【参考译文】‎ 虞策,字经臣,是杭州钱塘人。进士及第,调任台州推官、乌程县知县、通判蕲州。蒋之奇以江、淮发运使进京呈交计簿,神宗访求东南地区的人才,蒋之奇以虞策应对。王安礼、李常相继推荐他,升为提举利州路常平、湖南转运判官。元祐五年,召入任监察御史,进升右正言。屡次上书评说国事,认为国君接纳进谏是有福,治理国家的方法应以清静为根本。西夏没有顺从诏命,虞策说:“如今边防军备松弛,战备不整治。古代的人,善于镇静者警戒防备工作极周密,致力于稳重者心中有谋略,从没有自己卤莽粗疏,还说我如何镇静、我如何持重的。”又请求皇帝下诏在朝廷内的省曹、寺监,在朝廷外的监司、守令,各司其职陈说朝政阙失、百姓疾苦。星象有异变,他请求(皇帝)顺天爱民,警戒万事,思考治心修身的道理,不要以宴饮安逸为乐。哲宗纳娶皇后,他上奏《正始要言》。迁任左司谏。曾肇因为议论在京城北郊祭祀的事,与朝廷的意见不合,免礼部侍郎,调任徐州。虞策当时暂时代理给事中,封还诏命,认为曾肇是礼官,不应当因为议论礼仪获罪。没有批准。皇帝亲政,虞策列举五十六件应当先做的事项,后来许多都施行了。迁任侍御史、起居郎、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为青州知州,改为杭州知州。进宫拜谒,留任户部侍郎。历任刑部、户部尚书,拜任枢密直学士,为永兴军知军、成都府知府。入朝任吏部尚书,上奏徽宗,请求节约财政,说:“臣先前在户部,了解京城经费每年六百万,与全国上交的赋税数量相差无几。我曾经用先朝祖宗的情况来比较,皇祐时期总共收入三千九百万,而京城经费才占三分之一;治平时期收入四千四百万,而经费占五分之一;熙宁时期收入五千零六十万,但全用作京城经费。如今各道按照朝廷每月所需,立即聚敛,急切得连一天都等不得。希望能大力裁减不必要的开支,以便缓和用度。”托病请求外任,加官龙图阁学士、润州知州,死在赴任途中,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左正议大夫。虞策在元祐、绍圣时期,都是身居谏官职务。虽然不是见人行事,但也摇摆于两端,所以在朋党争议激烈之际,自己得以避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答案】B ‎【解析】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中B项,“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错误,“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故选B。‎ ‎15.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答案】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 ③反衬(或“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 ④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 ‎【解析】此题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遣词造句、手法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意象的选取等角度分析,此题“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句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从写景的角度看是“视听结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是“借景抒情”;从意象选取看,“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从结构看,前后呼应,紧扣标题,还可从炼字的角度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庄子讲述宋人所从事的职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易错字:(2)喻;(3)龟,洴,澼,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传统是一条河流。”我们的文化之所以能够 、从未断流,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里,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用古老的曾侯乙编钟和其它民族乐器共同演绎了《茉莉花》,气势恢宏,悠扬悦耳,令人 。而央视另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更是为经典诗词注入新鲜的流行元素,从凤凰传奇演唱的李白的《将进酒》、龚琳娜演唱的屈原的《离骚》、王力宏演唱的《三字经》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也能演绎出的“时代性”与“时尚性”。这些作品用流行的元素激活经典、传播经典,让朴素的诗词有了新的面目,让静止的汉字幻化成音符在耳边萦绕,带给观众以全方位的听觉享受。这样 的“唤醒”行为,自然好评如潮。‎ 在音乐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每一位音乐创作者都 。而只有更多的音乐创作者能够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民族文化传统,对传统音乐资源进行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重新编排和处理,才能让音乐向民族传统、向古代雅乐回归,( )。‎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使更多富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时代华章不断涌现 B.创作出更多富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时代华章 C.使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不断涌现 D.创作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本题中,根据括号前的“只有更多的音乐创作者……才能让音乐”可知,括号处的句子应该填“使”字句,排除B、D项,梳理整个语段可以发现,文段主要讲的是使优秀传统文化有时代性,那么由此可判定“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语序,应是先“民族特色”后“中国气派”,由此可排除A项。故选C。‎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生生不息 焕然一新 革故鼎新 义不容辞 B.生生不息 耳目一新 别具匠心 责无旁贷 C.源远流长 焕然一新 别具匠心 义不容辞 D.源远流长 耳目一新 革故鼎新 责无旁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句中说的是“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应选用“生生不息”。排除CD项。焕然一新: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显出崭新的样子。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新鲜。句中说的是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表演的《茉莉花》让人感到新鲜,应选用“耳目一新”。排除A项。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等。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语境中说的是用流行的元素激活经典、传播经典“唤醒”行为,应用“别具匠心”。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形容应当由自己尽责。语境是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每一位音乐创作者都有责任,用“责无旁贷”。故选B。‎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B.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它始终焕发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C.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它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D.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它始终焕发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前说“我们的文化之所以……从未间断”,画线句说的就是原因,应该是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画线句“赋予”后缺少对象;另外,“始终保持着……张力”的主语应该是“文化”,而此处主语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偷换了主语。再分析四个选项的修改:A项,只修改了前句;B项,只修改了后句,且“焕发”与“张力”搭配不当。C项,前后句都得到了修改,且修改准确;D项,“焕发”与“张力”搭配不当。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________,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花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②________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________,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答案】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 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第①空,根据上文“先开花后长叶”,下文“花叶同时生长”,可知,此处应为“有些先长叶后开花”。第②空,根据下文的分析,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主要看叶芽或是花芽,哪个生长需要的温度低,哪个就会先生长。此处应填“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与“密切相关”衔接。第③空,根据后文“先叶后花”,根据哪个芽所需温度高,哪个后生长,可知这里要填“(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2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6分)‎ 据调查,随着“90后”甚至“95后”步入社会,在这些职场新生代中,“一言不合”就离职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近日,一则关于“‘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的调查报告引来网友热议。从就业上看,“95后”有着更多不同于前辈的个性。有的“95后”约了面试时间,却“放鸽子”,有的不愿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时间长的流水线工作,有的刚工作两天就“闪辞”。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这份报告给出的一组数据更加直观:“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到”90后”骤降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辞职。‎ ‎【答案】“95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之压缩语段能力。两段的共同话题都是指向“95后”更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辞职,“80后””90后”是用来做比较的,“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这是影响或者后果。据以上分析提炼出一句话:“95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或“平均七个月就离职的‘95后’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 在抗疫英雄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奉献和牺牲,读懂了“国有难、召必战、战必胜”的爱国情怀。‎ ‎——荔枝网评《清明时节,用实际行动向战“疫”英雄致敬》‎ 我们缅怀先人、哀悼亡者,也致敬烈士、感恩英雄。‎ ‎——人民网评《清明,不忘却过往更希冀未来》‎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读完以上四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崇尚英雄,精忠报国 忠清先生有言:“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这是古往今来人们所歌颂的英雄精神。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祖国的富强。有多少英雄依然担负起重担,为国为人民而牺牲。我们应该牢记如今舒适富强的生活是靠英雄的热血换来的,这让我们如何不崇尚英雄?‎ 还记得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的英雄纪念碑吗?还记得9月3日阅兵式上那300余名老兵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滚滚长江,淹没了无数英雄的惊世伟业,但我们对英雄的敬意犹在。他们是英雄,因为他们有着革命的激情。有着满腔的爱国情怀,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我们所崇尚的。论英雄而不论年代,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数不胜数的。‎ 古有岳飞“精忠报国”, 激励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国难当头,为国驱使效命,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国家的建设与快速发展,“中国梦” 的实现,依然需要这样的爱国精神。几经诱利,几经威吓,几经折磨,文天祥在忠与奸面前未曾有过丝毫的动摇,“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正体现出他的一身傲骨,他是值得我们崇尚的英雄。‎ 英雄不一定是在战场上为国杀敌,英勇奋斗的将土也可以是英雄。英雄可以出身平凡,但是他们一定有着不凡的精神。和平年代的英雄同样数不胜数。‎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将一生奉献于核武器的研制,默默付出,无怨无悔,他不是英雄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野外工作,坚持不懈,走过这条充满荆棘的艰辛道路,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功,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他难道不是英雄吗?他们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们是国家的英雄,人民的楷模。‎ 还有一类人,他们没有取得举世闻名的成就,但他们也是我们的平民英雄,也值得被世人尊崇。还记得抗击疫情的那些医护人员的身影,他们挽救了千万生命,他们是英雄;还记得黎明时环卫工人忙碌的身影,他们美化了环境,他们是英雄;还记得烈日下建筑工的身影,他们建起了一座座的高楼,他们也是英 雄……‎ 其实,我们身边的英雄有许多,他们出身也许平凡,但精神不凡。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只要我们爱国、敬业、奉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也可以成为“英雄”。而一个人人争当英雄的国家,又该是怎样的欣欣向荣!‎ 习主席曾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也是凡人,不过是为了民族国家而以超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们要崇尚英雄,缅怀先烈,让英雄的灵魂得到慰籍,让英雄的丰碑永远不朽!‎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概括分析四则材料。材料一可抓“勇”“武”“鬼雄”理解何为“英雄”,这句话的意思是“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写出了一种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可见“英雄”具有勇敢刚强、不畏牺牲、凌然不可侵犯的精神气质。材料二抓“‘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奉献和牺牲”“‘国有难、召必战、战必胜’的爱国情怀”,进一步理解“英雄”的含义,那就是“奉献和牺牲”“爱国”。材料三抓住“致敬烈士、感恩英雄”,从“我们”的角度思考该如何对待英雄。材料四抓住“崇尚英雄”“争做英雄”,更进一步从“我们”的角度出发,从“怎么做”的角度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