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00 KB
  • 2021-06-05 发布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武昌区高一年级期末教学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 据今年中国书店大会发布的数据,我国实体书店扩张速度惊人,越来越多的“最美”“高颜值”实体书店涌现出来。从十年前的消亡危机到今天的复兴,实体书店经历了化茧成蝶的蜕变过程。‎ 高晓松最近把他名为“晓岛”的书店开到了北京。“晓岛”很火,一跃而成文艺青年们“打卡”的热门目的地。“晓岛”似乎并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书店。例如,这家书店并不靠卖书养活自己,所做的文章也并不是落在书籍的内容、取向、稀缺度等方面上,而是拥有更加个性化的配方:“晓岛”收藏了高晓松亲自从洛杉矾背回来的黑胶唱片,高晓松自己写歌用的吉他也挂在二层,看上去像一件“圣物”。‎ ‎“晓岛”的非典型性背后,正形成着一种新的典型性。我甚至不太清楚“书店”是否真的是其身份的首要本体。它可以成为我们搬来电脑消磨一天从容码字的处所,也时常成为同仁雅集、传播文宇的特定平台。在一个电子书阅读盛行、纸质书网购普及的时代,这种广义的“与书有关”,或许正是独立书店于今日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人们在此用眼睛以及其它肉身感官,共同完成综合意义上的“看”。我们无需进入实质的、深度的阅读环节,有时甚至不必翻开书页以摄取知识,而只需要充分而熨帖地感受到书的空间环抱,就已足够。‎ ‎(摘编自李壮《从看书到看书,从书店到书店》)‎ 材料二:‎ 移动互联时代“万物皆媒”。从媒介学视野看,实体书店不仅是承载书的空间容器,其中的空间营造、物件陈设、结构布局等都是传达意义的媒介。‎ - 28 -‎ 当代的许多实体书店,本身具有独待的空间句法。1992年服务营销学专家比特纳提出服务场景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依靠人而建立起来的有形环境”,其中氛围条件、空间陈列功能性、符号象征和人工制品是构成服务场景的三个维度。实体书店中书籍、空间与陈列的搭配组合以迥异的视觉风格营造美异化场景体验。成都的“侘集本屋书店”为凸现“建筑与生活”主题,在书店空间用圆柱形书架搭建“书塔”象征城市楼群,书架间空间象征“街道”“广场”等,其空间陈设具有高度的可阅读性,而建筑类书籍则构成嵌入空间的肌理,形成空间与书籍二者的互文,为读者营造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此外,物件、收藏、文创品等都是实体书店空间句法的构成要素,彼此交融互嵌,塑造出具有辨识度的空间场景。‎ 以独特空间为依托,许多书店致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以解构传统的单调阅读。互联网、电子阅读设备塑造着当代人的新阅读习惯。仅凭纸质书零售,实体书店已难以满足数字化生存者的阅读需求。解构静态“书”,转变为围绕“知识”“阅读”等核心价值的动态阅读成为实体书店的突围之道。举办读书会、沙龙、讲座,以“流动之书”带动大众参与、分享与讨论,既活化利用书店空间,也能够推动全民阅读氛围的形成。台湾诚品书店设“诚品讲堂”,以“知识的载体,人文的发声”为宗旨,邀请当地学者讲座,鼓励受众深化思考以延伸阅读。‎ 还有的书店通过空间位移,搭建多元的生活场景。实体书店的空间优势是营造场景的基础。在洞察读者心理基础上,实体书店空间成为多元生活场景的连接点。无印良品书店将书籍业态与实体空间嫁接,按照用户日常生活场景重新布局,例如在“食”这一功能分区陈列饮食类书籍,周边同时摆放餐具、食物原材料以及零食,使用户沉浸于饮食场景中,同时书籍也更真实地嵌入生活。‎ 随着实体书店空间形态与功能整合,实体书店未来将成为城市触媒,激发城市交往与传播的多维场景。桑内特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相遇的场所,创造了陌生人相遇的戏剧舞台。实体书店在传统“售书主业”之上,发展出多种附加功能,创造了陌生人相遇交往的机会。在实体书店空间优势上叠加服务性功能,以满足社区公众日常生活需求,又使书店成为激活社区生活网络的节点。实体书店最终将能激活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精神灯塔”。‎ ‎(摘编自李淼《“去”书店:基于场景的实体书店转型策略与实践》)‎ 材料三:‎ - 28 -‎ 人的认知是情境性的。环境作用于感官,影响着认知。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身体对环境的感知、与环境的接触、环境带来的视觉甚至味觉差异、媒介带来的情绪体验等,对阅读活动及其认知效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代社会屏媒介的移动阅读优势,巳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阅读观念和行为,既然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那么还有什么必要抽出一个单独的阅读时光,在一个安静而独处的环境之中进行阅读呢?利用等车、等人、办公间隙等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不是更加便利、经济的一件事情吗?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在广场、地铁、商场、公司各种人声鼎沸的环境中,通过一张屏幕进行着阅读。阅读从正襟危坐、带有仪式感的专门行为,逐渐变成了其它活动中见缝插针”的伴随性行为。这样看来,实体书店阅读所具有的独特的场景感、仪式感,正与碎片的屏阅读相反,指向了一段完整的时光、一种沉浸的氛围。‎ ‎(摘编自王颖吉《身体与阅读:从具身认知的视角》)‎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实体书店主要关注对环境、场景的建构与创新,而无须在意店中书籍的本身内容与销售情况。‎ B. 实体书店善于创设动态的知识场景,通过举办讲座等公共活动,成为了功能多样的城市触媒。‎ C. 可借材料二观点分析材料一中的现象,“晓岛”没有空间位移、动态知识场最,而专精空间句法。‎ D. 材料二从媒介学出发,材料三以认知起笔,而都引向阅读环境、场景的作用,可谓殊途同归。‎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晓松的“晓岛”书店把握住了阅读习惯与时代文化发展的特征与趋势,是实体书店成功转型的代表。‎ B. 经过独特的构思与设计,配上相应的书籍陈列、填充其中,一些实体书店的空间自身也能具有可读性。‎ C. 实体书店在文化传播的外在形式上推陈出新,但其实依然在坚守着纸质书籍、传统阅读和知识固有的传播样态。‎ D. 实体书店是摆书售书的媒介,其空间也是意义的媒介,借此意义及其功能,它还能成为城市文化媒介。‎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实体书店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它是一种跨门类、多功能、延展广阔的公共空间场景。”‎ - 28 -‎ B. “实体书店大都占有相当大的面积,除了摆放书籍,还有许多空余的空间可供设计或活动。”‎ C. “实体书店力求超越单调的阅读,甚至摆脱书籍、阅读与书店,探寻公共空间的文化潜力。”‎ D. “在实体书店售卖的书籍,其类别与题材通常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文学、心理学等方面。”‎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两种。‎ ‎5. 中学生课后若想学习思考,是否应该选择实体书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C 3. B ‎ ‎4. ①举例论证。列举成都的“挓集本屋书店”论证其空间陈设具有高度的可阅读性,列举台湾诚品书店论证许多书店致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②道理论证。通过桑内特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相遇的场所,创造了陌生人相遇的戏剧舞台”,摆事实,讲道理,使论证更充分。 ‎ ‎5. 观点一:应该①氛围好:实体书店的独特环境让人容易沉浸其中,便于思考;②形式新:实体书店提供了新鲜有趣的知识获取渠道;③能交流:实体书店便于人们共同交流探讨,或求学于学者,促进思考;④时间长:实体书店相对来说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一段阅读时光。‎ 观点二:不应该①不纯粹:售书并非实体书店主业,阅读与思考本身的纯粹性减弱;②不必要:实体书店的许多功能、活动,并非是学生学习思考所必须的;③无优势:在实体书店阅读只是胜于碎片阅读,仍不及安静独处的纸质阅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28 -‎ A项,错在“无须在意店中书籍的本身内容与销售情况”的表述上,原文说“人的认知是情境性的。环境作用于感官,影响着认知。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身体对环境的感知、与环境的接触、环境带来的视觉甚至味觉差异、媒介带来的情绪体验等,对阅读活动及其认知效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见,只是说环境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并没有否定内容和销售等情况,选项无中生有,其实书籍的内容应该是更加重要的。‎ B项,将未然当作已然。错在“成为了”这个地方,原文是“实体书店未来将成为城市触媒”。‎ C项,“‘晓岛’没有动态知识场景”的说法曲解文意。从“以独特空间为依托,许多书店致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以解构传统的单调阅读”,解构静态“书”,转变为围绕“知识”“阅读”等核心价值的动态阅读成为实体书店的突围之道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像“晓岛”这样的书店正致力于“动态知识场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C项,曲解文意,错在“依然在坚守着纸质书籍、传统阅读和知识固有的传播样态”这个地方。从材料二中提到“许多书店致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以解构传统的单调阅读”可知传统书店也在不断寻求突破与改革,而不是一成不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从段首句“移动互联时代‘万物皆媒’。从媒介学视野看,实体书店不仅是承载书的空间容器,其中的空间营造、物件陈设、结构布局等都是传达意义的媒介”等语句可知,这段强调的观点是实体书店不仅有空间优势,还有充当媒介的意义和价值。‎ A项,强调的是“困难性”,而不是优势。‎ B项,“除了摆放书籍,还有许多空余的空间可供设计或活动”强调的是空间优势之外的延展,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 28 -‎ C项,“实体书店力求超越单调的阅读,甚至摆脱书籍、阅读与书店,探寻公共空间的文化潜力”的表述违背了“实体书店不仅是承载书的空间容器”的表述,两者出发点不同。‎ D项,“在实体书店售卖的书籍,其类别与题材通常较为局限”也是讲实体书店的局限性,而不是空间优势极其延展。‎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本题要求回答: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从“成都的‘侘集本屋书店’为凸现‘建筑与生活’主题,在书店空间用圆柱形书架搭建‘书塔’象征城市楼群,书架间空间象征‘街道’‘广场’等,其空间陈设具有高度的可阅读性,而建筑类书籍则构成嵌入空间的肌理,形成空间与书籍二者的互文,为读者营造沉浸式的场景体验”等字可以知道这是举例论证;而引用1992年服务营销学专家比特纳提出服务场景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依靠人而建立起来的有形环境”,这显然是理论论证。总之,要善于回归文本,从论证的基本方式方法角度作答。‎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要点及探究文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探究要立足文本,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要有针对性。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回答:中学生课后若想学习思考,是否应该选择实体书店?不管回答“是”还是“否”,都必须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重点是联系实际去回答。从肯定实体书店的角度看,可以从氛围好;便于交流;有人文情调;另外,书店的设计与其他服务功能让人赏心悦目,利于读者陶醉于书香之中。如果回答不应该,主要是从新媒体的涌现及其强大的搜索优势来看。书店的主业是售书而不是阅览,不利于人沉静下来细细品味,也就是书店的阅读其实也是碎片化的阅读,段时间的浏览对人的启迪和教益并不那么深刻。‎ - 28 -‎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家(节选)‎ 巴金 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等人的焦虑,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祖父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公馆来,所以应该迁到城外。出了城还不行,城门也关不住产妇的血光,必须使产妇过桥。而且这样也不见得就安全,同时还应该在家里用砖筑一个假坟来保护棺木,这样才可以避免“血光之灾”。‎ 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 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 觉新回到房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 ‎“你晓得我决不相信,然而我又有什么办法?他们都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觉新绝望地摊开手悲声说。‎ ‎“我不怪你,”瑞珏抽泣地说,“你怎么担得起不孝的恶名?便是你肯担承,我也决不让你担承。”‎ 瑞珏止了泪,静悄地立起来,走了出去。觉新还在房里楷眼泪。瑞珏把海臣送到他的面前,要海臣叫他“爹爹”,觉新爱怜地看着他,又用苦涩的声音说:“我已经是没有希望的了。你还是好好地教养海儿罢,希望他将来不要做一个像我这样的人!”他说完就往外面走,一只手还在揉眼睛。‎ ‎“我到城外去找房子。”他回过头去看她,泪水又迷糊了他的眼睛,他努力说出了这句话,就往外面走了。‎ 这天觉新回来得很迟。找房子并不是容易的事,不过他第二天就办妥了。小小的院子,矮小的纸窗户,没有地板的土地,阳光很少的房间,潮湿颇重的墙壁。他再也找不到更适当的房子了,这里倒符合“要出城”“要过桥”的两个主要条件。‎ - 28 -‎ 房子租定了。在瑞珏迁去以前,陈姨太还亲自带大家去看过一次。大家对房于没有意见了。觉新便开始筹备妻子的迁出。瑞珏本来要自己收拾行李,但是觉新阻止了她。他找出每一件他以为她用得着的东西,又拿了它走到她的面前问道:“把这个也带去,好吗?”差不多对每一次他同样的问话,她都带笑地点头同意,或者亲切地接连说者:“好!”‎ 他知道她的心,她也知道他的心。然而他们故意把自己的心隐藏起来,隐藏在笑容里。他们宁愿自己同时在脸上笑,在心里哭,却不愿意在这时候看见所爱的人流一滴眼泪。‎ 然而觉慧是不能够沉默的。觉慧第一个发问道:“大哥,你当真要把嫂嫂送出去?”‎ 觉新皱着眉头看了觉慧一眼,默默地点了点头。‎ ‎“你疯了?”觉慧惊讶地说,“你难道相信那些鬼话?”‎ ‎“我相信那些鬼话?”觉新烦躁地说,“我不相信又有什么用处?他们都是那样主张!”‎ ‎“我说你应该反抗。”觉慧愤怒地说。‎ 觉新依旧用烦躁的声音说:“我的解说有用吗?我担不起那个不孝的罪名,我只好听大家的话。不过苦了你嫂嫂……”‎ ‎“我有什么苦呢?搬到外头去倒清静得多……况且有人照料,又有人陪伴。我想一定很舒服。”瑞珏装出笑容插嘴解释道。‎ ‎“大哥,你又屈服!我不晓得你为什么总是屈服?”觉慧气愤不堪地说。‎ 觉新实在忍不住,他忍了这许久的眼泪终于淌出来了。到了这时,瑞珏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攻破了,她伏在桌上低声哭起来。然而觉慧的心情就不同了,觉慧没有流一滴眼泪。大哥的那些话自然使他痛苦,他一句话也不说,就拔步走了。“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我自己的路。”他被痛苦包围着,后来才拿了这样的话来鼓舞自己。于是他动身到利群阅报处,会他的那些新朋友去了。‎ 觉新也暂时止住了悲哀,陪着瑞珏到城外的新居去了。瑞珏并不喜欢她的新居。她嫁到高家以后,就没有跟觉新分离过。现在她不得不一个人在外面居住,而且要住一个月,又是在这样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 四天后,觉新照常到瑞珏的新居去,他刚把一只脚放进门槛,肥胖的张嫂带着庄严的表情站在房门口,拦住他:“大少爷,你进来不得!我不敢给你开门。太太她们都吩咐过的!……”‎ 他明白她的意思。他记起家里那些长辈们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他的希望,他的勇气都给那些话赶走了。他绝望地立在门前,不能够说一句话来驳倒张嫂。‎ 房里静下来了。可是又起了一阵忙乱。一个婴儿的哭声响了起来。是宏亮的啼声。‎ ‎“谢天谢地!”他欣慰地说。他一个人在房门外笑,又在房门外哭。‎ - 28 -‎ ‎“少奶奶!”忽然一个恐怖的叫声从房里飞奔出来,像一块巨石落到他的头上。在房里叫唤的只有两个人,因为除了接生婆以外就只有这两个人。‎ 觉新知道大祸临头了。他把拳头拼命地在门上擂,擂得门发出更大的响声。没有人理他。他哳声叫着:“珏!”又叫:“放我进来”然而两扇油漆脱落的木板门冷酷地遮住了房里的一切……‎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整个故事发生在虚伪、黑暗、腐朽的封建家庭,陈姨太等人作为落后、迷信的封建家长代表,直接造成了瑞珏的悲剧。‎ B. 觉新希望儿子海臣将来不要像他一样,表现出觉新对自己的不满,他也深知自己的无能,却又无力反抗。‎ C. 在本文中,觉慧对哥哥觉新的妥协退让气愤不已,他是一个思想成熟、敢于反抗的时代新青年。‎ D. 巴金的《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受到了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模式对中国后来的家族文学创作如||《雷雨》《红高粱》等也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巴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家》表现出了对封建专制家长制的理性审视与批判。‎ B. 巴金擅长以家庭生活的场景来折射时代的风云变幻,在瑞珏“移居事件”中,觉新的顺从与觉慧的反抗,正是当时新旧思想交锋的写照。‎ C. 本文从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角度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各自的特点。‎ D. 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真”,本文的人物形象鲜明真实,情节发展动人真切,情感表达轻快真挚。‎ ‎8. 鲁迅《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请谈谈这一“吃人”本质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9. 法国作家雨果推崇“对照原则”,即“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请探究对照原则在本文中的具体运用。‎ ‎【答案】6. C 7. D ‎ ‎8. ①瑞珏 - 28 -‎ 善良贤惠,却被封建迷信的“血光”之说逼出家门,惨死在潮湿阴暗的小屋里②觉新懦弱无能,无法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的逆来顺受、忍辱怯弱,也是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表现。 ‎ ‎9. ①从人物塑造上来说。落后封建的陈姨太等人,与有代表反抗觉醒一代的觉慧形成对照。(或有逆来顺受的觉新,也有坚决反抗到底的觉慧)②从情节上来说。瑞珏善良贤惠,处处为丈夫着想,觉新与她夫妻恩爱,瑞珏却惨死在潮湿的小屋内,这是美与恶的对照,③从社会环境上来说。有“五四”民主自由的新思想,也有与之形成对照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家长制。④从主题上来说。本文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落后守旧的封建迷信思想,与之形成对照的还有对以觉慧为代表的“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肯定与歌颂,这是光明与黑暗的对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本题要求 “选择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错在“思想成熟”这个地方。从文中:然而觉慧是不能够沉默的。觉慧第一个发问道:“大哥,你当真要把嫂嫂送出去?”以及“‘大哥,你又屈服!我不晓得你为什么总是屈服?’觉慧气愤不堪地说”等文字看出觉慧是一个比较直率、冲动的青年。‎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理解和赏析小说的艺术手法,需要运用整本书阅读的技法,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地刻画,情节结构的布局,环境的渲染和主题的揭示等方面。本题要求 “选择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D项,错在“情感表达轻快真挚”这个地方。“真挚”不用置疑,但是“情感”的轻快于文无据。高氏家长的权威,觉新的懦弱导致瑞珏的死,这是一出沉重的时代悲剧,所以情感谈不上“轻快”,而是“沉重”的。‎ 故选D。‎ ‎【8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创作意图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文章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文本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此类阅读探究题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综合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三是辐射性,即问题可适当拓展至阅读的文本以外的内容。本题要求借鉴鲁迅《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谈谈这一“吃人”本质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本文最大的事件是瑞珏的死,瑞珏被封建家长制权威“给吃掉”,这是又一出吃人的悲剧。瑞珏“被吃”,基于以下原因:她自身的温柔善良,印证了“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这句俗话。陈姨太胡说八道的“血光之灾”歪理邪说被高家上下奉为神明,的即将临盆的瑞珏被赶到了潮湿阴暗的地方。作为丈夫的觉新本该好好保护妻子,然而因为其愚孝和先天的懦弱,也间接地把瑞珏推向了死神这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品鉴作者高超的艺术创造力的能力。本题要求借鉴《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探究这一原则在本文中的具体运用。‎ 首先要明白这个“对照原则”的内涵,即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对比。尤其是“美与丑”不仅是指外在的,更主要的是心灵的美与丑。本文中,以觉慧和瑞珏为代表,象征着美好、光明、进取;以觉新和陈姨太和高家家长为代表的人物是妥协、落后、反动、黑暗的代表;美与丑的共生,矛盾统一还表现在社会环境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是光明,是新的思潮;而笼罩在高家的腐朽没落的封建家长制权威是黑暗的,二者水火不容。从作者表达的主题来看就是批判腐朽没落的封建残余思想,提倡民主自由的新思想。总之,本文能够充分地体现“对照原则”的创作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 - 28 -‎ 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项王曰:“壮士!一一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节选自《鸿门宴》,有删改)‎ 材料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节选自《项羽之死》,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B.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C.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D.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8 -‎ ‎ 河北,现指河北省,简称“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其省会是石家,庄。文中的“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 B. 左司马,官名,和右司马同为大司马的副官,协助大司马掌管军务、领兵作战;大司马、左司马、右司马并称“三司”。‎ C. 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治理民事,刘邦曾担任过亭长。‎ D. 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江东自古以文化繁荣、经济富庶著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邦做事当机立断,料事如神。刘邦回到军营中,立诛杀曹无伤,是因为他早猜到了是曹无伤告密。‎ B. 刘邦团队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刘邦最终能脱身独骑,与张良的悉心谋划和樊哙的勇猛刚烈分不开。‎ C. 范增有知人之明、预见之智。他从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言行看出他无政治远见,并预言项庄等人会成为刘邦俘虏。‎ D. 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在鸿门宴上不听范增的劝告,一意孤行;最后乌江自刎时,也还没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14. 有人说项羽要是渡过乌江,说不定他会东山再起;也有人说项羽即使渡过了乌江从头再来,江东子弟也不会愿意再跟随他作战,他无法东山再起。你同意哪个观点,试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0. A 11. B 12. A ‎ ‎13. (1)派遣将官把守关门的原因,是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2)江东虽小,土地方圆上千里,民众也有几十万人,足够称王的了。 ‎ ‎14. 示例一:能东山再起。(1)项羽有非常杰出的军事才能,被奉为战神;(2)从乌江亭长对项羽的态度可以看出,江东父老愿意原谅项羽。‎ 示例二:不能东山再起。(1)项羽虽有军事才能却无政治智慧,不足以成大事;(2)项羽心性残暴,坑杀二十万秦兵降卒让他失尽天下民心。‎ ‎【解析】‎ ‎【10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浪线句的译文: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刘邦)也就离开了。‎ 选项的第一处断句都一样,在“曰”字后停顿;“大行不顾细谨”与“大礼不辞小让”是对称结构,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不拘小节。所以在两个“大”之前,和“谨”“让”之后要停顿,同时,这两个句子中间部分不能断开,从而排除BCD三项。“人方为刀俎”和“我为鱼肉”也是对称结构,所以在“俎”和“肉”后断开。“何辞为”是宾语前置句,其前后要断开。“于是遂去”表示樊哙一番说辞后刘邦也离开了。‎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项,被并称为“三司”的是“司徒、司空和司马”,而不是“大司马、左司马、右司马”。并称“三司”‎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曲解文意。错在“刘邦……早猜到了是曹无伤告密”这个地方。从原文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可知刘邦诛杀曹是因为项羽的直言相告。‎ - 28 -‎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故”,因此;“备”,防备;“他盗”,其他盗贼; “出入”,偏义复合词,偏指“入”,进来;“非常”,古今异义词,译为 “意外的变故”。‎ 第(2)句采分点:“虽”,虽然; “地方”,古今异义词,译为“方圆”;“足”,能够;“王”,名作动,“称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分析及个性化解读文章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性阅读题,难度较大,按题目要求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从文本的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表达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而在探究这方面,需要结合自身,联系文本,做出合理、有创意的推断。本题要求回答:项羽假设渡过了江东,到底能不能从头再来?其实,历史不容假设。语文角度命这样的题,只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加深对相关事物的了解而已。但不管是选能够“卷土重来”还是不能够“卷土重来”,都要结合项羽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如答“能够”,应该从项羽主动吸取“垓下之围”“四面楚歌”的惨痛教训,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江东百姓的支持作答。如果回答不能东山再起,则从项羽自身的妇人之仁和刚愎自用、性行暴烈的性格特点去分析,也就是我们时常说的“江山难改,本性难移”的角度分析。‎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 28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解释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候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 - 28 -‎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个曹无伤。‎ 材料二:‎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方圆上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5.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这几个句子正确语序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B.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几句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合等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道出了对革命前途的担忧,面对生机蓬勃的景象,诗人不禁发问: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D.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激流勇进的知识青年的形象,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16.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请概括分析本词表现了当时“少年同学”怎样的“责任”。‎ ‎【答案】15. C 16.‎ - 28 -‎ ‎ ①蔑视反动统治、批判旧世界旧思想。“挥斥方遒”写少年同学渴望挣脱旧思想束缚;“激扬文字”写少年同学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时弊,宣扬真理;“粪士当年万户侯”写少年同学抨击军阀,蔑视反动统治者,不畏强权。②开创一个崭新的世界,振兴中华,以天下为已任。面对苍茫大地,发出“谁主沉浮”的疑问,谁出雄心壮志;“书生意气”写少年同学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指点江山”写少年同学胸怀天下,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悲叹大好河山的沉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写少年同学要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鼓桨前行,振兴中华,以天下为己任。‎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曲解文意。“这一问道出了对革命前途的担忧”错误,应是这一问表现了诗人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与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出题人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得到的看法,这是实用类文本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联系现实谈自己得到的启示即可。本题要求概括分析本词表现了当时“少年同学”怎样的“责任”?首先要回归诗句,从下阕“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文字中寻求答案。 所谓青年的“责任”概括起来就是两方面:革故鼎新或辞旧迎新、激浊扬清。具体而言,从批判旧势力、蔑视王侯,视金钱为粪土的角度。句中“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就表现的是青年人的评点国家大事,表现了一种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从建造新的社会,改天换地的角度看,“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同学少年,正青春勃发,准备在时代的洪流中去搏击,勇立潮头,做时代的弄潮儿。总之结合相关语句提炼即可。‎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 28 -‎ ‎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是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说明不立即答应婚事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叙述结婚后生活贫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子无良媒 (2). 三岁食贫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对酒当歌 (6). 人生几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媒”“三岁”(表示多年);“萧萧”(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兮”(上面是个“八”,不要写成“人”或者 “入”)“对酒”“几何”(句中极言“时间少”)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 28 -‎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①__________;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②__________。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拟人、比喻、夸张 B. 比拟、比喻、排比 C. 比拟、借代、夸张 D. 对偶、借代、拟人、‎ ‎19.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改写成:“远望去,像一朵小白梅。微雨似的落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A 19. 原文运用了叠词。①生动传神的写出水花的小、轻,形似梅花的特征,具有动态感;②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 ‎20. (1). ①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 (2). ②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但我觉得更像杨花)‎ ‎【解析】‎ ‎【18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从“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等可判断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这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体现了山的高峻,人的渺小。做的时候可以采用排除法,如:通过明确知道文中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选项未体现出来,则应排除,可排除CD两项。而排比的手法,在文中无从体现,故排除B项。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赏析文章关键语句,品味作家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能力。句子的形象生动或感人肺腑或见解新奇、切中肯綮,往往是由于作者采用了一系列的表现手法,要么是修辞手法,要么是对比、夸张、衬托等表现手法,要么是使用叠词、儿化韵或其他的描写方法等等。本题要求回答原文为什么好?首先看改动的文字和原文的区别,不仅是字数上原文要多一些,表意肯定要丰富些。更主要的是原文采用的是叠词,句中用了 “一朵朵”“小小”“纷纷”等叠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非常具有韵律;而且比较细腻地写出了溅起的水花多、密、轻盈、纤巧的特点,令人神往。‎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是议论性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本题要求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 28 -‎ 个字。第一句的前文是“我们先到梅雨亭”,该横线的后面一句是“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重点是抓“它”指代的对象,从前文“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不难看出“它”指代的就是梅雨瀑。这说明梅雨亭正对着梅雨瀑。第二句前面是介绍梅雨瀑得名的原因是因为溅起的水花像朵朵梅花,而横线后作者认为“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说明横线处是作者仔细观察后别出心裁的观点和看法,即“更像杨花”。‎ ‎【点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21.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上有问题,请指出4处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中国女排展现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亿万群众深受鼓舞,把为国争光当成崇高荣誉,以奋勇拼搏视作坚定责任。中国女排不畏强手、敢打敢拼,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不仅很好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更受到了激发,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答案】①“喊出”改为“奏响”;②“亿万群众”改为“使(让)亿万群众”;③“以奋勇拼搏”改为“将(把)奋勇拼搏”;④“全国人民的爱热情更受到了激发”改为“更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 “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本题要求修改文段的四处表达错误。‎ ‎ “喊出”太口语化了,而且与后面的“最强音”不搭配,故改为“奏响”。‎ 文段首尾处强调的都是精神的价值,可见文段的中心话题应该是“女排精神”。“中国女排(主语)展现出(谓语)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宾语),亿万群众(主语)深受鼓舞(谓语)”从中心突出的角度而言,让“中国女排”和“亿万群众”作主语的话使得前后缺乏逻辑性,不能突出话题“精神”,所以此处应该改为让“精神风貌”作句子主语:“中国女排展现出的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使(让)亿万群众深受鼓舞”,‎ - 28 -‎ ‎ “以奋勇拼搏视作坚定责任”,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改为“以……为”结构或者“把……视作”,即“以奋勇拼搏为坚定责任”或“把奋勇拼搏视作坚定责任”; ‎ ‎“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更受到了激发,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处结构混,句式结构不一致,前后是动宾结构,中间句子主谓结构,可以把中间分句改为: “更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以形成“诠释了……”“激发了……”“增强了……”,以便结构整齐,语气流畅自然。‎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11月28日,《自然》在线发布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的成果: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目前恒星演化理论预言,在太阳金属丰度下只能形成最大为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颗新发现黑洞颠覆了该理论,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 ‎【答案】11月28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发现70倍太阳质量黑洞,这一发现颠覆了恒星演化理论,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具体为提取关键词题型。找关键词首先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且概括时只能用词或短语。提取关键词注意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是指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第二,代入反馈原则,是指把选出的关键词带入原文段,看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要点是否齐全,是否字数超限等;第三,数量达标原则,试题所限定的词语数量通常是参照最佳答案设定的,对答题应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一定要按要求提取规定数量的关键词语。本题要求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首先抓住第一二句,这往往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导语的作用是概括整个新闻主体事实。要善于从导语中梳理出时间,对象,事件来。时间:11月28日;事件主体: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事件:发现70倍太阳质量黑洞;这一发现的意义和价值:颠覆了恒星演化理论,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总之,概括新闻事实,要按照新闻的要素,从时间、事件、意义或影响等角度来概括。‎ - 28 -‎ ‎【点睛】压缩语段的关键是去粗取精,抓住关键词。其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伤心、纠结、困惑。2019年8月26日,办理离职手续后,35岁的沈阳女教师陈媛在学校班主任工作群里发了一段长长的文字。“让我放弃教育的良知,我还不如个点读机……”去年12月,她因学生花钱雇他人代写作业,罚该学生抄写课文30遍,家长以“变相体罚”为由状告到区教育局。学校对她停薪留职,并要求她向学生道歉。‎ 你作为陈嫒老师所带班级的一名学生,对于陈媛老师的离职你持怎样的态度?对于发生在你身边的这件事情有怎样的思考?请在陈媛老师、该同学、该学生家长、该学校领导、教育局领导这五种身份的人物中选取一个对象,给他写一封公开信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 教育惩戒非摆设,莫让教师“透心凉”‎ 尊敬的陈媛老师:‎ 您好!看到您的事后,作为您的学生,我内心的情感是五味杂陈的,有对您昔日对我谆谆教诲的依恋和不舍,有对您个人工作和前途的担忧,有对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处理方式的失望,更有对当事学生及家长的做法的不理解。“伤心、纠结、困惑”的不仅是您,还有那些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人和深爱您的学生。8月26日,您办理离职手续后,在学校班主任工作群里发了一段长长的文字,“让我放弃教育的良知,我还不如个点读机……”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是啊,还有什么比教育良知更弥足珍贵的呢?自己对学生掏心掏肺,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得不到一声感谢就罢了,反而被举报,还被责令公开道歉,想想都是令人气愤的事情。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教师为什么沦为法制时代的牺牲品?堂堂的人民教师的师道尊严到哪里去了?灵魂工程师为什么收入低且受人歧视,成为新时代的弱势群体?……‎ - 28 -‎ 陈老师,我还记得您曾说过,选择教师行业,是您一生最理想的抉择。您曾经对三尺讲台是充满着渴望,充满着敬畏,充满着神圣的仰慕。但是,教师行业现实的尴尬境地,让人困惑不已。特别是在大力推行师德考核的背景下,老师面对违纪的学生左右为难,如果不管吧,学生会更加调皮捣蛋、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如果去尽职尽责管了,稍微惩戒一下,很可能被相关的管理层和家长学生视为体罚或变相体罚,甚至一些蛮横无理的家长不依不饶,纷纷举报老师,而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息事宁人,往往把板子打在真正的弱势群体——一线的教师身上。这导致个别老师面对“熊孩子”采取“明哲保身”的方式,陷入想管不敢管的困境。这是教师的悲哀,也是整个教育行业的悲剧和失败!所以,陈老师,我对您的离职有遗憾,但也抱以理解了和支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教师有教育惩戒权。“尚方宝剑”既出,新学期,老师们是否就敢大大方方地行使惩戒权?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尚无“惩戒”的标准边界,教师们对实施惩戒仍顾虑重重。谁愿意,稍微管束一下熊孩子就被举报,甚至被“熊孩子”报复,甚至杀害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重教师,就是应该真真切切地贯彻《教师法》,真正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和政府一定会不断完善教师的保障机制,健全教育的法律法规,真正地让教师行业,成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希望未来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脸上洋溢着笑容和欢乐,有着满满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敬爱的陈老师,我给你写的这封信,表达的仅仅是作为学生的我的个人观点和看法,真诚的祝愿您在未来的工作中开开心心,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某某 某年月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材料由陈媛老师的遭遇说开去。35‎ - 28 -‎ 岁的沈阳女教师陈媛在学校班主任工作群里发了一段长长的文字,“让我放弃教育的良知,我还不如个点读机……”,这句话读来让人感觉莫名的悲哀。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教师的光明的、幸福之路在何方?出于教书育人的正常管理,却遭到家长的举报和学校停薪留职的处罚。师道尊严在哪里去了?教师还该不该管这些调皮的孩子,该怎么管?怎样界定教育的正当惩戒和体罚的界限?谁来界定?学生?家长?还是教育主管部门?本题要求以陈媛以前学生的身份给陈媛,当事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或教育局领导这五种身份的人物中选取一个对象,给她写一封公开信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注意书信的格式和写作的立场以及语言得体的问题。‎ 立意角度:‎ ‎1.赋予老师适当的“惩戒权”,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 ‎ ‎2.要以人为本,以说理教育为主。‎ ‎3. 治熊孩子,只剩下好言相劝?‎ 素材积累:‎ ‎1. 2017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舒指出,要 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权力。 ‎ ‎2. 2019年7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 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将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意见”第14条当中写道:“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3. 《中小学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处理规定》第三条:“对体罚或变相体罚学 生的,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等知情人可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举报。学校或教育 行政部门要认真调查,及时处理。‎ ‎4. 2019年10月25日,四川眉山仁寿县城北初中,一位班主任刚走进教室,就被一名15岁的中学生用砖头猛砸头部9下,致其颅内损伤,倒在教室内墙壁上。该生欲再击打,被其他同学拦住。视频中,墙上留下的血迹清晰可见。据悉,该学生在校内违规骑车,班主任对其批评教育,但该学生心生不满,声称自己恨这个老师,要把他弄死。目前受害教师正在救治中,该生颜某已被刑拘。据悉,该生的家长在仁寿经商,在家父母都管不到他。‎ 结构层次:‎ - 28 -‎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材料由陈媛老师的遭遇说开去。首先在格式上要符合书信的要求,称呼要顶格,结尾的问候语,落款(署名和时间)都必须要有。主体部分适合写成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开篇讲述自己了解到陈媛的遭遇,深表同情和不舍。然后谈到此种现象的背后是教师和教育的悲哀,进而发出不要让老师心碎、透心凉的呼吁和呐喊。教育惩戒权需要早日落地,它和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界限需要相关部门的专家给予指导,更需要党和国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福利,真正切切地提高老师的待遇和地位,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最后,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振兴离不开教师的付出,我们全社会都关爱教师,那么优秀的教师就会安安心心地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我们复兴中华的“强国梦”才能早日实现。行文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分寸,措辞要得体。‎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 28 -‎ ‎ ‎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