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50 KB
  • 2021-06-05 发布

四川省雅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雅安中学2020—2021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题 语文 ‎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第Ⅱ卷均答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②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礼却不需要这种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用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③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获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④‎ ‎- 18 -‎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个前提。‎ ‎⑤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尽管从某种角度说它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野蛮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和法律、道德不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D.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出发,引出文章的观点,指向“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的议论。‎ B.第②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说明了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③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作者认为,礼的残酷与否与合理与否没有关联。这表明作者试图维护传统社会中不合理的礼仪秩序。‎ B.乡土社会中,礼的运行并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它依靠的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 ‎- 18 -‎ C.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有按照传统去做,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反之就可能受挫。‎ D.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乡土社会缺乏变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底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肺炎(COVID-19)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再一次将病毒学研究和防控推上了风口浪尖。那么,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是如何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呢?‎ 众所周知,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根据病毒的传播路线,可以把宿主划分为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 自然宿主是指除人以外,自然界中为病毒提供营养和复制场所的生物,是病毒天然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在此仅适用于动物病毒)。以蝙蝠为例,号称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里,蝙蝠至少是其中六种的自然宿主(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SARS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堪称“毒霸”。然而,蝙蝠却能与这些病毒长期相安无事,成为了高致病性病原的“炼丹炉”,主要是因为蝙蝠进化出了两项“超能力”。一是蝙蝠在飞行中的体温可高达40°C,使大部分病毒被杀死,只有小部分病毒得以进化;二是蝙蝠的免疫系统识别异物的敏感性较低,针对病毒的攻击不会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因此,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目前,科学家研究发现SARS-CoV-2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故推测其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中间宿主,顾名思义,就是处于中间阶段的宿主,可以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中间宿主常常作为媒介,将病毒“运输”到人类身上,中间宿主可以包括多个物种。根据我们目前对病毒的认识,如果一种此前并不能感染人类的病毒,想要变得能够感染人类,一定存在中间宿主使其快速进化,进化方式主要分为基因重组和基因适应性突变两种。因此,寻找SARS-CoV-2的中间宿主显得尤为重要。正是中间宿主为病毒提供了变异进化和接触人类的机会,只有隔绝了中间宿主,才算真正隔离了传染源。‎ ‎- 18 -‎ 虽然目前关于中间宿主的研究尚未有定论,但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大致梳理出SARS-CoV-2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一条可能路线:寄生于自然宿主蝙蝠体内的某种冠状病毒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了水貂、穿山甲等潜在中间宿主。祖病毒在中间宿主体内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突变或与其他冠状病毒进行基因重组,从而获得了感染人类的能力。感染后的中间宿主进入市场后,将病毒传给了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 在发现了一种可以感染人的新型人兽共患病原后,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疑是确定这种新型病毒是否具备在人际中传播的能力,也就是病毒在终宿主——人体内发生的故事。病毒进入人体后仍会不断发生变异以更好地适应人体环境,最终获得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能力,至此病毒才算完成了它的终极“使命”。‎ ‎(摘编自白志华《我们为什么要找病毒的中间宿主?》,《中国科普博览》2020/2/14)‎ 材料二:‎ ‎(据世卫组织相关数据整理)‎ 材料三:‎ 在上海,有80台红外触发相机,正在日夜记录着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无论是国庆、元旦前后的游园高峰,还是这个疫情阴云笼罩下的闭园时期。我们试图完整地调查野生动物在城市的分布、习性,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调查地点包括了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闵行体育公园、复旦大学校园、南汇城郊、浦江郊野公园、顾村公园等区域。今天这个网络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一刻不停地记录着。完成这些调查工作的,除了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外,还有一个近百名市民构成的“公民科学家”团队。这些无接触的调查,最大程度避免了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的风险。与此同时,每一名“公民科学家”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在项目中都会输入自己对于更好的城市生态的期望。‎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管理充满挑战,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终点的旅程。和荒野不同,城市没法给野生动物找到天堂一样不被打扰的栖息地,它们只能和人一起生活。而一次一次的教训证明,投毒、扑杀这些容易在第一时间被想起的措施,都没有办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动物,反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 ‎- 18 -‎ ‎(摘编自王放《疫情之下,我们在上海的八十个探头,监测着城市野生动物》,果壳网,2020/2/9)‎ ‎4.下列对“病毒宿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而在其唯一的终宿主一一人体内依然可能发生变异。‎ B.堪称“毒霸”的蝙蝠,被确定是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SARS等病毒的共同宿主,因此,也是SARS-CoV-2的自然宿主。‎ C.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是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敏感性更高更强大密切相关的,而且,它飞行时的高体温也帮忙杀死了许多病毒。‎ D.SARS-CoV-2的中间宿主,为祖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并可能使其实现基因重组或基因适应性突变,进而感染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SARS-CoV-2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SARS-CoV-2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 B.病毒的中间宿主既有野生动物,如黑猩猩、森林羚羊,又有人类豢养的动物,如马、猪,这说明单靠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并不能隔绝新型病毒传染人类。‎ C.如果在城市里发现蝙蝠这个“毒霸”,应当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部门,并组织专业消防员对它进行驱逐或扑杀,这样才能保护城市居民远离病毒带来的传染风险。‎ D.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和上海市民“公民科学家”团队利用红外触发相机,来调查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能最大程度避免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 ‎6.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此决定出台的必要性。(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秦腔的苦味 安黎 ‎- 18 -‎ ‎①我不是秦腔戏迷,甚至在年轻时,都谈不上对秦腔有多少好感。那时候一听到那些演唱者,仅为一两句台词,就要在木刀杀公鸡般的二胡的咯吱声中,像拽拉裹脚布那样哼叽个没完没了,难免心生厌烦,觉得那些搔首弄姿唱戏的和仰着脖子看戏的,个个无聊透顶。‎ ‎②然而伴随年岁的增长,曾对西洋音乐和歌剧无比倾心的我,朝三暮四的目光在收缩,乱飞乱撞的野心在回归,这才开始留意起身旁老古董般的秦腔来。秦腔衍生于八百里秦川,既为秦人所创造,又为秦人所喜爱,算得上地地道道的土特产。在黑灯瞎火的漫长时光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秦域布衣,在汗流浃背的稼穑之余,时常依赖吼上几句秦腔来发泄,也依靠观看秦腔来取乐。生活的贫乏,精神的孤寂,都在为秦腔的畅通无阻,邀集来足够多的戏迷。‎ ‎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的民俗文化。天荒地老的高坡土塬,无遮无拦的漫漫平川,缔造出了秦人生性的耿直与倔强,于是他们的思维就像牛一样地“一根筋”,不撞南墙不回头;说起话来高喉咙大嗓门,言语像棍子一样地“直戳戳”。脱胎于这等思维模式与说话方式的秦腔,无疑就呈现出秦人的固有特征:粗粝、嘶哑、高亢、铿锵,丁是丁卯是卯地不曲里拐弯,撕心裂肺地直抒胸臆。‎ ‎④如果把秦腔的经典曲目——包括传统剧目《三滴血》《三娘教子》《铡美案》,亦包括现代剧目《血泪仇》《穷人恨》等——都能仔细聆听并予以咂摸,就会发现尽管它们的故事情节各有千秋,唱词对白也各有意趣,但在唱腔上,却有其共通性,皆无不蕴含悲怆于其中。悲怆的基调仿佛坎儿井那般无孔不入地弥漫,似乎能将每一句唱腔濡湿。尤其是尾音的拖腔,颤栗不止,带有明显的哭腔,像蒙冤者的隐忍啜泣,像不幸者的含泪控诉,像落魄者的无奈哀叹,像绝望者的仰天长啸。‎ ‎⑤也就是说,秦腔从曲调的编排上,更侧重于对悲剧的演绎,对悲情的渲染。何以如此?依我之猜度,一是悲剧比起喜剧来,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更能调动或煽动起观众潜在的情绪。人皆有恻隐之心,他人之笑,不一定能挑逗出自己的笑;但他人之哭,却像传染病一样极易诱发自己的哭;二是依照戏曲源于生活这一原理,可以推测出古代秦域民众的生存和精神,并非眼角含笑,心中藏蜜,其忍辱负重的程度,或许远超今人之想象。尽管在两千多年前,关中就被司马迁描述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地,但就个体命运而论,大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恐怕都难以与“天府”二字相匹配。“秦中自古帝王都”,然而在豪奢宫殿和荒郊野外之间,在锦衣玉食的王公贵族和自食其力的贩夫走卒之间,从来都相互隔绝着,处于云泥有别的两个世界。帝都金银财宝的重峦叠嶂,并不能天然地惠及貧民,甚至还很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城楼失火殃及池鱼”的无妄之灾,比如战乱造成的流离失所,再比如苛捐杂税“近水楼台”的严厉盘剥等。建一座大型宫殿,别说钱财的耗损是何等地巨大,仅强制征召苦力一项,就能把多少家庭的青壮男丁,沦为失却人身自由的苦役。在寻夫路上哭泣的,岂止仅有一个孟姜女,而是成千上万个活活守寡的寡妇。‎ ‎- 18 -‎ ‎⑥秦腔拖得长而又长的哭腔,在相当程度上,既是秦人心灵质地的外化,更是秦域文化风貌的曝光。秦域离海遥远,居四关之内,与外界互通有限,来往稀少,因此其文化的根系既自我生成,亦自我循环。这样的文化既格外地土气,又异常地厚重,并集雅致与蛮荒、自大与自卑、拘谨与彪悍于一身,由此而塑造出“关中愣娃”这等生硬冷倔的别样人格——春秋时期秦军山呼海啸般地“横扫六合”,抗日时期八百秦川男儿宁死不降地跳入黄河等,都与秦人的精神骨血,有着无法拆解的因果关联性。‎ ‎⑦东北的二人转打情骂俏,充斥着热辣辣的暧昧;安徽的黄梅戏男欢女爱,洋溢着你情我愿的欢喜;南国的越剧嗲声嗲气,弥漫着欲说还休的撒娇……唯独的秦腔,像奔丧者拖泥带水的哀嚎,能让听者或痛彻心扉,或闻风丧胆。如果说有的剧种像一杯糖水,那么秦腔就是一碗辣酒;如果说有的剧种宛若搔痒,让人颇感惬意,那么秦腔则仿佛是在割肉,让人痛不欲生——秦腔的特殊魅力,大概就在于此。‎ ‎(摘自《美文》总第554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第③段从地域文化着眼,剖析了秦腔的“苦味”来源于秦人的耿直与倔强的粗犷民风。‎ B. 本文的第②段说秦腔是“老古董般”的戏曲,又在第⑥段重申产生秦腔的文化是格外土气的,暗示了作者始终对于秦腔有偏见与鄙夷。‎ C.文章的第⑤段将悲剧和喜剧进行对比,从观众心理的角度揆情度理,突出了秦腔的“苦味”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D.文章的结尾夸张扬厉,多方渲染,强化了语气,推高了情感,引起了作者的联想,具有余音袅袅的显著效果。‎ ‎8.作者为什么说秦腔是“苦味”的?(6分)‎ ‎9. 综合全文,分析文章第①②段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 ‎- 18 -‎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①。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②,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③。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注解:①枝辅:辅助。②田常、六卿之臣:田常,春秋时齐国大臣,杀简公拥立平公,自任相国,从此齐国之政尽归田氏。六卿,指春秋后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六卿互相争斗,晋君不能控制,最终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③城旦:秦汉时刑罚名。白天守边防寇,晚上筑长城,刑期四年。‎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B. 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C. 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D. 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博士,古代学官名。仆射(yè),官名。秦始置。秦代重武,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 B. 五帝,相传上古有五位帝王,说法不一。其一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 ‎- 18 -‎ ‎)、尧、舜。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C. 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 D. 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游街示众。黥,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博士淳于越认为秦始皇拥有天下却不师法殷朝、周朝,分封子弟功臣,这是不恰当的,将导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 B. 李斯认为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说明时代在变化,情况各不同,不必事事师法古人。‎ C. 李斯认为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皇帝一人,建议把秦国以外的典籍全部焚毁,以免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D. 秦始皇同意丞相李斯的意见,下令在全国烧毁秦国以外的典籍,只留下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并禁止儒生们在一块儿谈议《诗》、《书》,如有违反,处以重罚。‎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5分)‎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田叟 李商隐 荷蓧①衰翁似有情,相逢携手绕村行。‎ 烧畲②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 鸥鸟忘机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 抚躬道直诚感激,在野无贤③心自惊。‎ ‎【注】①荷蓧: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孔子认为荷蓧丈人是隐者。②烧畲shē:烧荒耕种。③浃洽:和谐。④在野无贤:语出《尚书》“野无遗贤”。天宝六年,唐玄宗诏令选拔天下人才,宰相李林甫担心殿试时有人指责他失职,以“野无遗贤”为借口,导致无人中选。‎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18 -‎ A.首联中田叟年岁已高,仍热情好客,与初次相遇的诗人携手绕着村子游玩。‎ B.颔联烧荒的火光映天,暮色中伐木声在深谷回荡,突显出农村的荒凉破败。‎ C.颈联田叟与人相处融洽,亲友官场得志便形同陌路,对比鲜明,令人慨叹。‎ D.尾联诗人流露出对眼前现实深切而复杂的情感。全诗语言精当,耐人寻味。‎ ‎15.结合全诗,简要概述田叟的特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 ‎(2)《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3)《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 )。这与传统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义有关。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__________,去成就事业。人到中年,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父亲习惯__________,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并且少了几分慈祥温和。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__________的。‎ 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单依靠“意会”‎ ‎- 18 -‎ ‎。孩子未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时,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的情感表达习惯,彼此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子女纠正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子女和父亲__________。‎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B. 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 C.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解。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 D.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浪迹天涯 隐忍不发 无懈可击 亲密无间 B. 东奔西走 隐忍不发 十全十美 亲密无间 C. 东奔西走 忍辱负重 无懈可击 如胶似漆 D. 浪迹天涯 忍辱负重 十全十美 如胶似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就子女而言,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虽他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B. 在子女看来,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C. 对子女来说,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D. 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二)课内文言运用(6分)‎ ‎20.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 18 -‎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21. 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2.在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2分)‎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三)语言得体(5分)‎ ‎23. 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时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5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 ‎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崭露头角。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拙作,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1)_____改为_____ (2)_____改为_____‎ ‎(3)_____改为_____ (4) _____改为_____ (5) _____改为_____ ‎ 四.写作(60分)‎ ‎24.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木心《素履之往》 ②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毕淑敏 ③人是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活着》前言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体验?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18 -‎ ‎- 18 -‎ ‎ 高2019级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 ‎1.(3分)D(D项,“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错,原文说的是“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2.(3分)C(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3.(3分)B(A项,歪曲原文意义,作者并未有此倾向。 C项原文是“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不是“只有……才”。D项“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由此可知,在现代社会传统也会发挥作用)‎ ‎(二)实用类 ‎4.A项,“而在其唯一的终宿主——人体内”理解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材料一最后一段“在发现了一种可以感染人的新型人兽共患病原后,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疑是确定这种新型病毒是否具备在人际中传播的能力,也就是病毒在终宿主——人体内发生的故事”可知,文章说“病毒在终宿主——人体内发生的故事”是在“在发现了一种可以感染人的新型人兽共患病原后”条件下而说的,而选项说的是一切“病毒宿主”,所以,人体不一定是唯一的终宿主。B项,“因此,也是SARS-CoV-2的自然宿主”理解错误,过于肯定。依据材料一第三段“科学家研究发现SARS-CoV-2与一种编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故推测其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可推知,SARS-CoV-2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C项,“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敏感性更高更强大密切相关的”理解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三段“二是蝙蝠的免疫系统识别异物的敏感性较低,针对病毒的攻击不会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因此,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可知,蝙蝠的免疫系统识别异物的敏感性较低,而不是“自身的免疫系统敏感性更高更强大”。故选D。‎ ‎5.C项,“应当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部门,并组织专业消防员对它进行驱逐或扑杀,这样才能保护城市居民远离病毒带来的传染风险”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和荒野不同,城市没法给野生动物找到天堂一样不被打扰的栖息地,它们只能和人一起生活。而一次一次的教训证明,投毒、扑杀这些容易在第一时间被想起的措施,都没有办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动物,反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可推知,“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部门,并组织专业消防员对它进行驱逐或扑杀”带来的不是“保护城市居民远离病毒带来的传染风险”,而是“会引起连锁的 ‎- 18 -‎ 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故选C。‎ ‎6.①野生动物很可能是致病病毒的自然宿主或中间宿主,密切接触就有可能导致新型病毒传播人类,甚至导致人传人的疫情发生。此决定的出台,能有效减少人类与病毒宿主的密切接触。②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既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又能营造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持世界的生物多样性。(每点3分)‎ ‎(三)文学类 ‎7. (3分) B [解析]综合全文判断,作者这样说主要是欲扬先抑,绝非是始终有偏见与鄙夷。 ‎ ‎8. (6分)①秦腔的唱腔是“苦味”的,“苦音腔”在演唱时是悲怆而撕心裂肺的,表现出了哀叹、凄凉、悲愤的感情:②秦腔的曲调编排,更侧重于对悲剧的演绎和对悲情的渲染,这种悲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觉得“苦”。(每点3分)‎ ‎9. (6分)文章的①、②段交代了“我”对秦腔前后态度的转变,回顾了秦腔的发生、发展历史,着眼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土壤,为下文揭示与剖析秦腔的“苦味”做了必要的铺垫; (2分)文章的①、②段欲扬先抑,使文章更富有变化,同时也于褒贬起伏中彰显了作者对秦腔的深刻理解和强烈情感; (2 分)因为有了第①段的蓄势和第②段中“西洋音乐”与“西洋歌剧”的对比映衬,让作者对于“秦腔”的“留意”格外引人注目,突出了作者对于秦腔的特殊感情。(2分) (每点2分)‎ 二、古诗文 ‎(一)文言文 ‎10.C ‎ ‎11.D 项,弃市,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故选D。‎ ‎12.A ‎ ‎13. (1)(5分)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来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来挠乱名实。(句意1分,4个词语每个1分。一:统一;是以:因此;并作:并起;害今:为害当今;)‎ ‎(2)(5分)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器锋刃已经接触,(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停下来。(句意1分,4个词语每个1分。鼓:名作动,打鼓;既:已经;走:逃跑;或:有的人)‎ 参考译文:‎ 秦始皇在咸阳宫摆设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献酒颂祝寿辞。仆射(‎ ‎- 18 -‎ yè)周青臣走上前去颂扬说:“从前秦国土地不过千里,仰仗陛下神灵明圣,平定天下,驱逐蛮夷,凡是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臣服的。把诸侯国改置为郡县,人人安居乐业,不必再担心战争,功业可以传递万代。您的威德,自上古到现在无人能比。”始皇十分高兴。博士齐人淳于越上前说:“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辅佐自己。如今陛下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靠谁来救援呢?凡事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还没有听说过。刚才周青臣又当面阿谀,来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不是忠臣(所为)。”‎ 始皇把他们的意见下交给群臣议论。丞相李斯说:“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并不是他们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于时代变了,情况不同了。现在陛下开创了大业,建立起万世不朽之功,这本来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况且淳于越所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里值得效法呢?从前诸侯并起纷争,才大量招揽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百姓。丞相李斯冒死罪进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来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来挠乱名实,人们只欣赏自己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当今皇帝已统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决定于皇帝一人。可是私学却一起非议法令,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各根据自己所学加以议论,入朝就在心里指责,出朝就去街巷谈议,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法以抬高自己,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谤言。像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禁之为好。我请求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的处以死刑示众。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和城旦之刑。所不取缔的,是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秦始皇下诏说:“可以。”‎ ‎(二)古诗(9分)‎ ‎14. B(“突显出农村的荒凉破败”错误,“烧畲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颔联写所见所闻,皆为田园生活之景,无荒凉破败。)‎ ‎15.(共6分)田叟形象:年岁已高,热情好客;纯朴淳厚、了无心机。(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 表达的感情:田叟使诗人感受到返朴归真的禅意,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官场污浊的憎恶,对当权者的讽刺。(任意3点得3分)‎ ‎- 18 -‎ 诗歌大意:挑着竹器的老翁看起来有情致,我们彼此遇见之后就一起绕着村子走。‎ 烧荒的火光将天边映成白天的颜色,远处被照着的山显得更好看了,傍晚砍伐树木的声音在幽深的山谷里回荡。鸥鸟与白沙云天相伴,人们也完全忘掉心计,与他相亲,鸟儿和谐融洽的在空中飞翔,可亲戚朋友却彼此一向不了解。自我反省后觉得实在是感激这眼前的一切,谁说乡间没有有明智的人,朝野里的人却不知道,真是让我吃惊。‎ ‎(三)默写(6分)‎ ‎16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三、语言运用 ‎(一)(每题三分)‎ ‎17. A。上文是说“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与其衔接最紧密的应该是和其相比更进一层的“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这段话中心话题是说“父亲”,CD项的“母亲 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与前文陈述对象不一致,排除CD项;而B项逻辑顺序不对,应当是先说“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再进一步说“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排除B项。故选A。 ‎ ‎18. B。 东奔西走:形容四处奔走或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到处活动。浪迹天涯:到处流浪,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据语境“去成就事业”,应选“东奔西走”。 ‎ 隐忍不发:克制忍耐而不表露出来。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语境无“严密”之意,应选“十全十美”。 亲密无间:关系非常亲近密切,毫无隔阂。如胶似漆: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语境强调没有隔阂,应选“亲密无间”。 ‎ ‎19. C。 A项,语序不当,“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两句的主语都是“他”,因此“虽”应移到“他”后面。 项,“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句式杂糅,可以删掉“产生”。 D项,中途易辙,“子女而言”并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下面却开始说“中国的父亲”的事,或成分残缺,在“子女”前面加“对”;语序不当,“往往”应移到“父亲”后面。 ‎ ‎- 18 -‎ ‎(二)课内文言运用(8分)‎ ‎20. D “惑”的意思是“糊涂”‎ ‎21. D ABC都是兼词,意思是“于此,于之”,D是语气词 ‎22.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 A项,判断句,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B项,定语后置句,调整“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C项,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句意:李家的孩子蟠……不受时俗的拘束。 D项,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 ‎23.(5分)(1)“家父”改成“您父亲”或“令尊”;(2)“崭露头角”改成“很有影响”;‎ ‎(3)“拙作”改成“作品”;(4)“犬子”改成“儿子”;(5)“有幸”改成“应邀”。‎ ‎24、作文(60分)‎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