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3.16 KB
  • 2021-06-05 发布

北京市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京津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临川学校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成绩检测 京津班语文试卷 20.11.21 一.本大题共 1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20 分) 材料一 最近,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在网络上走红。游戏主角是一只青蛙,它独自 吃饭,读书,外出旅行。玩家能做的,就是在庭院里采摘三叶草“赚钱”,为它准备餐 食,给它整理出发的行囊,然后发现它一声不响地离开,再等它悄无声息....地归来。没有 激烈炫目..的画面,没有复杂的操作流程,游戏设置朴素到寡淡,却让很多人投入其中, 原因在于这款游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养蛙”,“养娃”,相近的读音,让人联想到相似的生活场景。傍晚归家,我们 总会看到餐桌上摆好了父母早已准备好的可口饭菜;离开家乡,日益年迈的父母除了惦 念,能做的也只是帮助我们整理行囊,多备些衣物吃食,将家的温暖尽力延续得久一点 儿。这份长情的付出,是游戏内外并无二致....的父母深情。只不过,这份深情常常被一种 “空巢”的孤独覆盖。前一晚,“蛙儿子”还在桌前吃饭、床上读书,第二天一早,房 间里却已不见踪影。更多时间,是玩家一人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玩家只 能凭借它从远方寄来的一张张照片去想象“蛙儿子”过得怎样,现在何方。那份独自思 念的寂寥,那份不知归期的守候,让我们隐约体会到了父母“空巢”之后的苦楚与不易, 却也难说我们真正懂得了那些一别数载、难得团聚的“空巢老人”的复杂心情。毕竟, 游戏带来的体验与现实相比,还是浅薄了些。 反观这只青蛙,何尝不是另一种“空巢”角色?独自吃饭,独自远行,独自生活, 这只蛙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的现实写照。他们 每天随着人流上班、回家,日常饮食常靠外卖速食解决,更多的时间里形单影只,独自 排解内心的孤独。偶尔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想一吐心中的落寞和艰难,但电话接通的瞬 间,心又变得坚强起来,于是在寒暄..问候中,多说新成绩,少说不容易,就像游戏里青 蛙寄回的照片,不时展现各种美景,让我们愉悦和安心。 两种“空巢”的孤独,凝结在掌间的屏幕上,一款游戏折射出现实人生。 (取材于文紫啸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旅行青蛙”游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戏走红的原因是青蛙能够时时与玩家互动。 B.玩家“养蛙”的情境,让人联想到父母对子女的付出。 C.一张张美景照片是玩家想象青蛙旅行生活的唯一凭借。 D.青蛙独自在外生活,就像“空巢青年”一样。 (2)下则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悄无声息:“悄”的意思是“没有声音”,读音为“qiǎo”。 B.炫目:意思是“光彩夺目”,也可写作“眩目”。 C.并无二致:意思是“没有多大区别”,近义词是“相差无几”。 D.寒暄的“暄”是“温暖”的意思,“寒暄”不可写成“寒喧”。 (3)请结合《论语•里仁》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谈谈你对材料一中背 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青年的看法。 材料二 随着高科技的突飞猛进,电子游戏已进入千家万户,继绘画、雕刻、建筑、音乐、 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之后,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 根据最新发布的国际市场数据分析报告,2018 年游戏软硬件产业收入将达 1650 亿 至 1700 美元,并在 2022 年前达到 2300 亿至 2350 亿美元的规模。如果预测成真,五年 后的游戏软硬件产业收入将超过现今全球 150 个国家的 GDP.从最早的示波器乒乓游戏 到后来的 FC 红白机、街机、PC 机、智能手机,电子游戏虽然只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却 势如破竹,以其独特的魔力成为了电子设备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方式。 现在,电子游戏开始向虚拟现实狂奔。“虚拟现实”是一个技术系统,是综合了计 算机图形、多媒体、传感器、人机交互、网络、立体显示以及仿真等多种科学技术发展 起来的。这种新技术力求给用户带来无限接近真实的浸入式使用体验,因而被广泛应用 于电子游戏中。比如,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玩家进入三体游戏之前,需要穿上 由一个全视角显示头盔和一套感应服构成的“V 装具”。通过记录视网膜特征,感应服 可以使玩家从肉体上感觉到游戏中的击打、刀刺和火烧,能产生出酷热和严寒的效果, 甚至还能逼真地模拟出身体暴露在风雪中的感觉。 当虚拟现实技术日益普及之后,所有二维的屏幕都能非常轻易地被“虚拟现实”系 统替代,多自由度、多感官通道融合所带来的信息刺激,将为大脑营造出极近真实的幻 觉,它将可以放大并操控每一个人的情绪反应与感官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用户不再是 那个被隔离在内容之外的观看者,而是参与者、体验者,可以瞬间参与一场激烈的战争, 或者踏入一片静谧的丛林,又或者站在一颗遥远荒芜的行星上。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我们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模拟、仿真、复制、创造外部 世界对人类感官的刺激信号时,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已经模糊,甚至真假难辨了,这时人 类将更难以区分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 (取材于阿莫、骆立玛等的相关文章) (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电子游戏已进入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B.从最早的示波器乒乓游戏开始,电子游戏就向虚拟现实一路狂奔,势如破竹。 C.小说《三体》描述的玩家浸入式的使用体验,需要借助多种科学技术来实现。 D.虚拟现实技术为人的大脑营造极近真实的幻觉,这将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困惑。 (5)材料二中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带给玩家的体验,如果用诗句来形容,下列最恰当的一项 是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材料三 对于我们的先祖来说,未来如迷雾中的山林一般,不向世人显露真容。但如今这个 时代,未来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大家看到的未来没有什么区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 云计算的驱动之下,意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数字化生存的远景,意味着人类所向往的终极自由之境建筑在虚拟之上。1969 年克 兰罗克教授把两部电脑连接起来,创造了名为阿帕网的互联网雏形,人类从现实世界向 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便不可逆转地开始了。数十年间,从 0 到 1 的数据洪流改变了历史的 河道,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堤坝冲击得千疮百孔。数据化是一切的归宿,沿着沟通数字 化﹣﹣体验数字化﹣﹣肉身数字化的路径,人们最终将完成由实入虚的大迁徙。 沟通的数字化,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我们早就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用微信 社交。关于体验数字化,除了电子游戏的真实感和浸入感更加逼真强烈以外,还可以畅 想这样的情景:人们足不出户,只要点击手机上的购物网站 APP,就会身处一个可以互 动的全息影像世界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虽非实物,但却可以看到,感知,触摸。总之在 现实世界里人类的一切真实感受,都在这个影像系统里得到了完美的模拟,甚至可以做 到试吃试用。肉身的数据化,是现实世界的尽头。社交、购物、健康,人类的一切行为 与感知都将迁移到互联网上,人类将离开肉身,进入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 返。这样一来,现实世界有可能成为虚拟世界的能源来源,就像空疏寥落的______。 数字化构筑的虚拟世界,本质上是人类现实生存的一种延伸,所以它必须遵守人类 社会的普遍法则。在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中,人类仍应该始终坚持用人文情 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理想来守护人的心灵,促使人性向上、崇善和求美。 (取材于马钺等的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由实入虚的大迁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识最终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B.它自互联网雏形诞生时就开始了。 C.人的一切行为和感知都会迁移到互联网上。 D.目前沟通数字化和体验数字化已全部实现。 (7)下列填入材料三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景区 B.学校 C.矿场 D.住宅 (8)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回答电子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哪些联系。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 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 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 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 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不分。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或师焉,或不焉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 “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 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分) 12.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5分)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提出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诗歌阅读。(9分)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①,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②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④,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⑤,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⑥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①羁:马笼头。②幽并:幽州和并州,民俗任气尚侠。③楛(hù)矢:用楛木做箭杆的 箭。④的:箭靶。下文的“月支”“马蹄”都是箭靶名称。⑤接飞猱(náo): 射中飞猿。⑥中: 心中。 14.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借问”领起四句补叙人物身份来历,“游侠”暗示了少年的鲁莽好勇。 B. “宿昔”以下八句用多种手法,极力渲染人物的英姿飒爽、武艺超群。 C. “边城”以下六句写军情紧急,少年勇赴国难,纵横疆场,呼应开篇。 D. 结尾八句展示了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境界,格调昂扬向上。 15.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运用了“赋”的手法,下列 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2 分) A.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诗经·氓》) B.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C.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D.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16. 清代学者称曹植诗“极工起调”,意思是曹植作诗非常讲究开头,请简析本诗开头两句 的精彩之处,(5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 分) 17.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 4 题)(每空 1 分) ①大自然的美既缤纷艳丽,又充满活力。譬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的“看 ____,___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②古人时常会感怀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苏轼游赤壁时就曾发出“寄蜉蝣于天地,_ 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的感慨。 ③古代诗人面对如画江山时,往往会生发感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 如画,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____。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④“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写或设喻对象。作者常通过“水”寄托自己的情感,如李 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____,____”的比喻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 ⑤你所在的班级召开以“学习重在积累”为主题的班会,你可以引用《劝学》中“_ ___,____”这两句话,从正面设喻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五.本大题共 4小题,共 21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8 题。 我的早年教育 富兰克林 ⑴我自幼即好读,手中偶有点钱便都用来购书。我的第一部书便是班扬的《天路历程》。 后来我又将这书卖掉购买了布尔顿的《历史丛书》,书为坊间廉价小本,不下四五十册。正 值我求知欲如饥似渴之年,却苦于无适当的书可读,我父亲的少量藏书多属于宗教论战性质, 而我此时已决定将来不作牧师,是以藏书大多只是稍加涉猎。父亲书中我最耽读不倦的是普 鲁塔克的《名人传》,惟有在这部书上的时光最不虚抛。 ⑵这种浓厚的书癖终于使我父亲决定让我进入印刷业,尽管此时他已有一子(即詹姆斯) 在这行业。我对印刷业的爱好远较父亲强烈,惟下海当水手的念头仍未完全忘怀。考虑此事 后果堪忧,父亲遂不再耽搁,立即催我去詹姆斯处作学徒。不久我对印刷一行已事事熟练。 这时我开始有机会接触到好书。利用与书肆学徒相识关系,我有时竟能从那里借上一册小书, 但每次必速看速还,不敢污损。有时一本书晚间借回,次日天明即须归还,这时我便一卷在 手,连宵赶读,以防到时还不回去,叫人来催。 ⑶此后不久,一位名叫马修·亚当斯的商人常来我印刷所,其人的各类书籍收藏甚富, 得知我好读,因邀我至其书室中,慨然将我所欲读的书惠借给我。此时我对诗的兴趣正浓, 间或也稍有所作;詹姆斯以为此事倒也有些好处,对我稍稍鼓励之,因而我遂开始写时事诗, 记得其中一首名《灯塔悲剧》,记船长威斯雷克及其二女海上遇难事;另一为水手歌,记海 贼狄乞就擒事。两诗印成后,兄命我去市中售卖。前一种销路极佳,以其事发生未久,人们 的印象尚深。这事给了我很大鼓励,但父亲对我的作诗则大加嘲笑,说作诗的人大抵都是乞 丐。因此我遂绝作诗念头,实际上我即使作诗也不会成为很好的诗人;但文章对我则不同, 它在我一生当中用途颇广,甚至可说是我日后的重要立身之阶。 ⑷就在这时,我偶然遇到《旁观者》的零本一册,书为第三卷。这书我以前从未见过。 我把它购回反复阅读,读后心爱不已。我认为此书文字极佳,因而有意模拟它。抱此目的, 我遂取其中数篇,将篇中各句所表述的意思,略加隐括,即置之一旁不顾;数日以后,不看 原书而径行重述原文,方法即将隐括语中的意义,一一仔细标出,其详尽须与原作无异,用 字则尽我所能,务求妥贴。然后拿我重写的《旁观者》与原文相比较,找出谬误,加以改正。 我发现我的词汇仍嫌不足,或用字想字时来得吃力,而这种能力,如果我不中辍作诗的话, 早应不成问题;因为经常需要寻找同意但不同音(为了押韵)或不同长度(为了音律)的词 汇这件事,势必要使我时刻去追求变化,并把这类事牢记在心,渐而至于精熟。因此,我遂 把若干故事改写为诗;过上一段,当原文已经完全忘却,再把那些诗改写回去。另外,我有 时还把我的提要有意打乱,数周之后,待我需要足句完篇时,再对这些进行一番认真整理。 我这样做是为了学会如何把思想安排得富于条理。然后,取来原作互相比较,发现种种纰漏, 即加改正;但有时在某些非关宏旨的细节上,我觉得我竟较原作更稍胜一筹,因而不禁暗自 庆幸,自忖将来或有望成为一位不坏的英文作家,也未可知,因为在这事上我确是不无奢望 的。 ⑸正当我一心为文的时期,我读到了一部英文法,书末附有讲解修辞与逻辑的短论二篇, 后者篇末载有苏格拉底辩论法范例一则。我对这个方法爱之入迷,并学着试用,于是废弃了 我以前那种生硬反驳与正面辩论,而处处以一个谦逊的探询者与存疑者态度出现。我感到辩 论时采用这个方法对我极为有利,但对我的对手则颇具困惑作用;因而耽之不倦,并经过不 断练习而日臻精熟,这时即使许多学问高于我的人也每每为我所屈,因为辩论的结局他们常 常不能预见,致陷入窘境之中而不能自拔,结果每辩必胜,而实际上不论我的能力或主张都 未必如此高明正确。这个方法我曾连续用过多年,但也渐加放弃,而仅将谦逊的表达习惯保 留下来;凡遇有所主张因而可能起争辩时,“当然”“无疑”以及其他自以为是的词语便很 少出口;而宁可使用“我把某事理解为如此如此”;“由于某种某种理由,在我看来,或我 不妨认为,如此如此”;“依我的想法某事可能如此”;或“如若我不错的话,某事可能如 此”。这个习惯,我认为,每当我从事某种措施的推行,需要发表见解和说服人们的时候, 往往给我带来极大便利;另外,既然交谈的目的无非为了提供情况、了解情况、使人心悦与 使人乐从,因此我深愿一切好心聪明的人士切勿因自己的主观自是态度而影响自己的应有作 为。因为那种态度势必要引起反感,招怨树敌,甚至使我们处处遭到失败,这时即使是一副 天生的语言才能,也必无济于事。若你的目的在于提供情况,发表意见,过分自信与专断的 态度每每容易产生龃龉,使人不能耐心聆听。若你的目的在于从他人获取情况和增长知识, 但同时对你目前的看法却又表现得十分拘执,厌恶争辩的谦虚人们必将望望然而去之,听任 你错误如故。因此,以这种态度出之,既不能为你赢得听话人的好感,也不能获得你所争取 者的乐从。 18.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两项.....是(4 分) A.父亲见富兰克林从小嗜书,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便安排他向他的哥哥詹姆斯 学习技能,从事印刷这个行当。 B.作者模拟并改写《旁观者》,因为比原作更胜一筹,也因为一直以来的愿望,作者 认为自己将会成为一个不错的英文作家。 C.作者饱读诗书后,对诗兴趣浓厚,也善于散文写作,这些优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是他日后成功的重要手段。 D.作者学习写诗,根据刚发生不久的事而写的时事诗《灯塔悲剧》记录了船长海上遇 难的事,销路极佳,因而大受鼓舞。 E.父亲对作者的诗作大加嘲笑,认为作者即使作诗也不会成为很好的诗人,因此作者 断绝了作诗的念头。 19.结合全文,说说富兰克林早年所受教育中,有哪些东西对他后天成功有所帮助。(6 分) 20.作者写自己读苏格拉底辩论法的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5分) 21.富兰克林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对周围世界强烈的认识愿望、对现实的感悟都促使他成为 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对“真正的阅读者”的看法。(6 分) 六.基础知识运用(10 分) 22. 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使……弯曲)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接近,放到……上)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D.上食埃土,上饮黄泉,用.心一也。 (使用)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虽有槁暴. 暴:晒干。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24.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B.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感动(她)站立了好久,但坐下后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作多以四言为主,结构上较多采用重章 叠句的形式。其创作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主张“文以 载道”,提倡“惟陈言之务去”,代表作有《师说》等。 C.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著名诗人和学者。著有《红 烛》《死水》等诗集;其《最后一次演讲》广为传诵。 D.雪莱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富有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被恩格斯称为 “天才预言家”,代表作有《西风颂》、《峨日朵雪峰之侧》等。 2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位法官正在口若悬河地讲着法律知识,殊不知他的儿子正在家中被执法机关缉拿。 B. 王教授的学术报告整整作了三个小时,整个学术界无不为他的高谈阔论而折服。 C. 他退休后揣着一包退休金回到了山区老家,整天玩花种菜,安之若素 。 D. 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 一种不可理喻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七.微写作(10 分,二选一) ⑴前不久某校运动会某班打出“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的口号,一时引来热议。对这句 口号你有何看法,请发表评论。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150 字左右。 ⑵久违的冬雪,给人带来了许多快乐。请你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描写人们雪中嬉戏的场景。 要求:有细节,具体生动。150 字左右。 七.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按要求 作答。将文章标题抄在答题卡上。 (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静心、启智。读书可以自寻其 趣,陶冶性情,如陶渊明一般在书海中获得快乐与满足;读书也可以开阔视野、深化思维, 如韩愈那样“能自树立”,使其文“存于今”;读书还可以认清自我,找到方向,如富兰克 林那样助力自己的人生事业…… 在你的阅读经历中,读书又是如何影响与改变你的,请以“读书使我 ”为题, 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 700 字。 (二)请从下面 5个词语中任选两到三个,将它们串联起来,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①青春 ②劳动 ③诗歌 ④风景 ⑤家乡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不少于 7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