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0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7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高考模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高考模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人类怎么保护,每一只朱鹃、华南虎、大熊猫都会死掉,那为什么要挽救它们呢?而作为一个物种,任它们灭绝又如何?花那么多钱保护大熊猫值得吗?这些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基本问题,屡受争议。‎ 动物和人的差异很多,最大的差异可能在于动物缺乏文化。在这里,文化的定义是“与遗传无关、但可以模仿和传承的行为模式”。人类社会中,文化因素正在逐渐压倒遗传生理的因素。当我们说“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的时候,这种独特性大部分来源于后天。然而,野生动物个体在环境中的绝大部分行为,都可以回溯到它的基因;个体间的文化传承即便存在,影响也通常微乎其微。一种不适应其所在环境的人类文化可以导致一个文明的毁灭,但动物界中的文化似乎从来没有这样巨大的效果。‎ 因此,野生动物的价值更多地承载于它的基因之中,种群本身的延续更为关键。个体的死亡是必然的,但基因通过种群基因库可以长存下去,维持物种的存在。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个体,更多是一种保护种群的手段,本身并非目的。‎ 如果保护个体是手段,那么保护物种、保护地球生态呢?‎ 但实际上这两个命题都很可疑。物种虽然寿命长,但早晚也要消逝,新生代哺乳动物每个物种的平均寿命也不过几百万年而已。地球历史上至少99. 9%的物种都已经绝灭了,绝大部分都和人类没有关系。至于“保护地球”,则问题更大。其实,没有哪个物种是“不可或缺”的。有些物种消失后其地位立刻被取代了,有些会波及到其他物种,只有很少数的物种一旦绝灭可能会引发生态系统大范围的崩盘。但是,崩盘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几千万年过后,一切又都会重头再来。地球是很脆弱,很容易被打得鼻青脸肿,但是地球又很顽强,不管多惨都能恢复回来。换成生态学术语,就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抵杭力稳定性很弱、但恢复力稳定性很强。”那么我们天天强调要维护生态系统图的又是什么呢?很简单,地球经受得起生态系统的崩盘,人类可是受不起。脆弱的人类经济体系连海平面上升几十厘米都招架不住,这让地球历史上动辄上百米的海平面变化情何以堪。‎ 由此,似乎可以导出一个结论:我们保护生态,不是像口号里宣传的那样是为了地球,而根本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地球其实根本不在乎我们怎么闹腾,它有的是时间来恢复;可我们等不及。而如果不考虑“保护我们自己”这个因素的话,保护其它野生动物的动机似乎也变得不充分了。而实际中的野生动物保护原则其实就一句话:“尽可能维持现状”(包括“恢复到以前的现状”)。因为这样对人类自身最为有利,环境不变我们才能安安稳稳地发展文化和经济嘛。‎ 现实中的野生动物保护的最大困境无一例外在于资源不够。所以我们会优先把资源投给那些花费小、意义大的野生动物。因此,出现了两个保护生物学里专属的概念:伞护种和旗舰种。‎ 试卷第15页,总16页 所谓“伞护种”,本身不一定有多大的生态学地位,但它们所需要的生存环境能覆盖很多其它物种;只要有人出钱保护了它,就能连带保护很多别的物种。围绕伞护种建立动物保护区始终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方向。而“旗舰种”甚至连生存环境这个要求都可以放宽,它的基本标准严格来说只有一条:能卖萌,能招人喜爱,能吸引眼球,能拉捐款。如果同时满足伞护种的标准那就更好;若是连带还有民族象征、国家特色等等,那就近乎完美了。大熊猫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最完美的旗舰种。它足够奇特,还算珍稀,萌起人来天下无敌,并且还相对容易圈养,也能胜任伞护种的角色。‎ 经常有人质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保护大熊猫。确实,大熊猫相对来说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大熊猫本身的宣传意义、对川滇一带整体生态保护的意义也是确实存在的。不可能拯救每一个,但总应该努力争取更多的人,拯救更多的物种。客观情况如此,我们只能把某些物种放在优先地位,把资源相对集中在有意义的领域。‎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有删改)‎ ‎1.下列表达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做法对于地球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它也不在乎人类怎么闹腾,因为它有的是时间恢复。‎ B. 野生动物中文化并没有人类中那样巨大的效果,也因此野生动物的个体没有人类个体那样的独特性,野生动物个体在环境中的大部分行为都可以回溯到它的基因。‎ C. 野生动物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安安稳稳发展文化和经济,因此“尽可能维持原状”成了保护的原则。‎ D. 地球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但恢复力稳定性较强,我们维护生态系统就是为了提高它的抵抗力稳定性。‎ ‎2.下列表达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大熊猫是“迄今最完美的旗舰种”,是因为它奇特珍稀,容易圈养,萌起人来天下无敌,能胜任伞护种的角色,并且还带有国家特色。‎ B. 在伞护种和旗舰种上投人较多的资源,是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整体资源不足,需要以此争取更多的人。‎ C. 伞护种本身生态学地位不大,但只要有人出钱保护它,就能保护一个覆盖很多物种的生存环境,这是围绕伞护种设置动物保护区的意义所在。‎ D. 大熊猫凭借旗舰种的身份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拉来了很多捐款。但它对川滇一带整体生态保护的意义也是确实存在的。‎ 试卷第15页,总16页 ‎3.下列表达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保护野生动物的目的在于保护种群基因库来维持种群的延续,而保护个体只是手段。‎ B. 没有哪个物种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极少数物种一旦灭绝会引发生态系统大范围的崩盘,所以维护生态系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C. 我们在口号里宣传我们保护生态是为了地球,但如果不考虑“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生态环境的动机也就似乎不充分了。‎ D. “鼻青脸肿”指的是地质尺度上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较弱,而“顽强”指的是恢复力稳定性强。‎ ‎【答案】‎ ‎1.D ‎2.A ‎3.C ‎【解析】本题属于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1.地球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它固有的属性,我们的做法是因为它抵抗力稳定性弱,所以才要尽可能保持稳定来维护人类发展。而不是提高地质尺度上的抵抗力稳定性。‎ ‎2.B项中以偏概全,争取更多的人是旗舰种的目的,并非伞护种的目的。C项中伞护种生态学地位“不一定有多大”和“不大”意思不同,“不一定”指的是它大不大不重要。D项中大熊猫不是凭借旗舰种身份拉来的捐款,而是因为它能拉来捐款才成为旗舰种。‎ ‎3.A项中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类自身,保护种群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手段。B项中前后无关联,原文中“维护生态系统”是我们所有做法的一个共同提法。前半句无法证明后半句。D项中“鼻青脸肿”指的是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后的结果,而不是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这个概念。‎ 点睛:解答本题时,除了需要认真读题,分析所给阅读材料外,还要注意阅读题的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①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②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③弃含蓄为直接,弃分说为概括。④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11月18日在京发布。‎ 试卷第15页,总16页 调查显示: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0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指出,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征。”‎ 空间的“高度集聚”是怎样的?比如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比如沿海城市成热门选择,这就会让“不平衡”那三个字呼之欲出了。陆铭将此形容为“统一、效率、平衡”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国家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每个人都有选择权,资源自由流动;而人们在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时,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益,有一个效率追求。在‘统一’和‘效率’都实现的情况下,空间的配置一定是高度不均匀的,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平衡’。”他甚至断言,如果要同时追求统一、效率和经济活动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不可能!”‎ ‎(摘自澎湃新闻网《中国城市化问题: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2015年2月2日)‎ 材料二:【本报讯(记者卫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日前在京发布。该《报告》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为重点,分专题对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生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政策。《报告》指出,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2013年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 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东部地区跨省流入人口所占比例为90.5%,与2010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区为7. 1%,比2010年下降0. 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4%,比2010年上升0. 5个百分点。同时,不同省份的跨省流入人口数量发生较大变化,上海、北京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两市的全国流入人口数量上升,广东、江苏跨省流入人口减少幅度较大。‎ 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态势,随迁子女比例增加。2013年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增至33.7岁,比2011年的33. 1岁提高了0. 6岁。流动人口6一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 %,比2011年上升5. 2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婚育年龄推迟,流动育龄妇女在流入地怀孕、生育的比例提高。2012年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3.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5. 5岁,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1.3岁和1.6岁,其中农村户籍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提高 1.7岁,平均初育年龄提高1.4岁。2012年生育的流动育龄妇女中,孕期一直生活在流入地的比例为57. 6%,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为59.2%,分别比2011年上升5. 9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福建卫生报》2014年11月20日01版)‎ 材料三: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指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千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形成一个多元异质、丰富多样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结构。这对青年们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然而,随着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北上广也日益暴露出“大都市陷阱”的一面: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距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等等。在北上广谋求发展的全国各地青年经常处在一个“向下的青春”“摇摆的青春”和“放逐的青春”的迷茫漩涡里。‎ ‎(摘自2013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 试卷第15页,总16页 材料四: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口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一个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到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最后遭遇失败,两手空空地回来,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事实上,到大城市去,到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的地方去,是每一个时代的永恒主题。‎ 一者,在今天的中国,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里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大城市也有熟人规则、也有拼爹窘境,但就像不少求职过的大学生说的,在不少二三线乃至不入“线”的城市,“关系”更像硬通货、更容易升值。二者,在2010年的时候,“逃离北上广”就成了年度热词。人人控诉高房价之祸,铺陈着梦幻田园般的归隐生活。只是躲过了高房价,却完全找不到现代生活的节奏。三者,市场是一个动态平衡机制,人力资源流动带来生产的压力,自然会带动劳动者这劳动价值的升高。‎ ‎(摘自光明网《别鼓动年轻人“逃离北上广”》 ,2013年9月10日)‎ ‎4.阅读以上几则材料,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人口流动趋势的总体情况相同: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 B. 在数据使用方面,材料一指出截止到2013年末全国总共的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45亿,而材料二还将2014年的情况与2010年做了对比。‎ C. 以上几则材料均指出了我国的流动人口基本为青年人,也是主要的劳动力,这样的特点对国家经济会形成比较重要的影响。‎ D. 材料一二侧重于对流动事实的列举和分析,材料三四主要是分析了人口流动现状的利与弊,引发我们对当下人口问题的思考。‎ E. 材料四中指出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最主要原因是那里平等竞争机制,他们的逃离主要也是这些机制的渐渐丧失。‎ ‎5.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澎湃新闻网记者与《福建卫生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6.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外地青年选择在北上广谋求发展会遭遇哪些压力或困扰?材料四对鼓动青年离开北上广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答案】‎ ‎4.CE ‎5.(1)材料一侧重探讨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的探讨,而材料二侧重对报告内容的介绍。‎ ‎(2)材料一侧重于介绍学者对人口流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所形成的学术观点,而材料二侧重从客观数据的角度介绍人口流动的特点。‎ 试卷第15页,总16页 ‎(3)材料一重点在探讨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材料二重点在说明社会卫生保障方面的现状。‎ ‎6.(1)客观方面:受以下大都市陷阱的困扰: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距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主观方面:奋斗中的迷茫感。‎ ‎(2)分歧:材料三更多是从现实生存层面去谈青年选择在北上广发展所可能遭遇的困境,而材料四则更多从人生是一个体验过程的哲学层面去谈有挑战的生活对人生的意义。‎ ‎【解析】本题属于新闻类的实用文本阅读,整体难度不大。平时学习中应了解新闻体例特点,学会准确筛选每条新闻材料内容要点。其中考查到了新闻材料的比较阅读,这种题型应注意规范答题。‎ ‎4.C项“均指出了我国的流动人口基本为青年人”表述错误,“均”过于绝对;E项说大城市“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里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而不是“那里平等竞争机制”。‎ ‎5.解答本题,要先通读材料,掌握材料内容,然后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分条整理答案,意思对即可。‎ 点睛:比较出同类或不同类材料内容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应是在筛选出素材内容的基础上,就要比较出同类或不同类素材内容在叙述、说明、评论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一般来说作者在叙述、说明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往往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报道需要,报刊的版面等等对新闻事实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因而对同一件新闻时事的报道有所不同或差异。另外还要注意在找出新闻材料的异同点后,再依据题干显性要求进行组合题干的显性要求是对答题的指令性指向和硬性要求。 ‎ ‎6.本题包括两问,回答时要结合相应的答题区间考虑。第一问根据文中的“北上广也日益暴露出‘大都市陷阱’的一面: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距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等等”等内容总结答案;解答第二问可以先将材料三和材料四的主要内容分析出来,然后再进行比较。根据文中的信息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的恩典 甘典江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凛实而知礼节。‎ 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抖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试卷第15页,总16页 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贩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他只需要粮食即可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i 7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桨,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2014年6月4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点题,明确交代“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 《说文解字》《易经》中的词句、苏格拉底的话以及西方对麦子的膜拜,既表达了对米的深厚理解,更增强了文本的厚重与力量。‎ C. 文中叙述,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后来,大米开始自由流通,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 D.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内涵丰富语言极富感染力,告诉读者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并非抽象的一种消费符号。‎ ‎8.综观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 试卷第15页,总16页 ‎9.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文本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7.C ‎8.“恩典”原指帝王的恩赐和礼遇,现泛指恩惠。文中的恩典有以下意义:①丰富了中华文化;②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③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介和命脉;④生产稻米的梯田,给人以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9.①本文表达了对米的感恩和敬畏之情。指出物质富裕后不能过度物质消费,敬畏粮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安宁。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光盘行动”、厉行节约、敬畏粮食等角度来联系生活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本题属于散文阅读,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考查到了对散文内容的理解、点字词的分析、文章主旨的概括等等,分析问题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进行,总体难度不大。‎ ‎7.试题分析:C项“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错误,文中使我突发恐惧原因是:要是哪天人们没有了粮食怎么办。还有“大米开始自由流通”,人们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 ‎8.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解释“恩典”一词的含义,然后一定要结合原文内容及原文语境分析,分点概括答案即可,不可脱离原文本。‎ 点睛:解题时要把所有问题回归到文本自身去思考。文后的问题都是针对文本中的信息而设,所以在解答文后的问题时,尽管不能直接摘抄原文词句现成答案,但依然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作答,脱离了文本内容去找答案等于缘木求鱼。‎ ‎9.试题分析:第一问总结文章主旨,可以结合文中的“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等内容分析。第二问可以联系当前现实考虑,如现在提倡珍爱粮食、“光盘行动”、厉行节约、敬畏粮食等等。这一问属于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廷栋,郡陵人。父克从,太常少卿。廷栋举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召改礼部,历仪制郎中。天启五年,迁抚治西宁参议。七年,调永平兵备副使。督抚以下为魏忠贤建祠,廷栋独不往,乞终养归。崇祯元年,大清兵克遵化,巡抚王元雅自猛,即摧廷栋右全都御史代之。廷栋请赐对,面陈方略,报可。未几,督师袁崇焕下狱,复擢廷栋兵部右侍郎兼故官,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及四方援军。廷栋有才知兵,奏对明爽,帝心异之。时京师虽解严,羽书旁午,廷栋剖决无滞。而廷臣见其骤用,心嫉之。给事中陈良训首刺廷栋,廷栋疏辨,乞岩疆自效,优诏慰留之。未几,工部主事李逢申勒廷栋虚名,崇道言廷栋轻于发言,致临洗、固原入卫兵变。帝皆不纳。五月,永平四城复,赏廷栋调度功,加太子少保,世荫锦衣全事。其秋,廷栋以兵食不足,将加赋,疏入,帝俞其言,下户部协议。户部尚书毕自严阿廷栋意,即言今日之策,无逾加赋。于是增赋百六十五万有奇,海内并咨怨。又极陈陕西致寇之由,请重惩将吏贪污者以纤军民之愤,塞叛乱之源。帝皆褒纳。廷栋居中枢岁余,所陈兵事多中机宜,帝甚倚任。给事中葛应斗勒御史袁弘勋纳参将胡宗明金,请嘱兵部;廷栋亦勒弘勋及锦衣张道溶通贿状。两人遂下狱。两人者,吏部尚书王永光私人也。廷栋谋并去永光,以己代之,得释兵事,永光遂由此去。御史水佳允者,弘勋郡人也,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试卷第15页,总16页 ‎(节选自《明史·梁廷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B. 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C. 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D. 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终养本义是奉养父母,以终其天年。多指官员辞官归家以终养年老亲人。‎ B. 耀是指提升官职,超耀则是破格提升。古代表示提升官职词语还有:陆、进、迁等。‎ C. 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 D. 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户籍、赋税、祭祀、外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户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廷栋很有原则,不趋炎附势。总督巡抚以下的官都去为魏忠贤建立祠堂,但梁廷栋不但不去,反而告假回乡。‎ B. 梁廷栋关心国家大事,多次上奏。巡抚王元雅上吊自杀后,廷栋担任右全都御史,请求皇上召见,当面陈述谋略。‎ C. 梁廷栋富有军事才能,得到皇帝重用。他所陈述的关于战争的意见多切中要害,还在收复永平四城时有调度之功。‎ D. ‎ 试卷第15页,总16页 梁廷栋处理公文果断,但意气用事。因功绩赫赫受到朝廷大臣的嫉妒,面对大臣的弹幼他反唇相讥,毫不退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京师虽解严,羽书旁午,廷栋剖决无滞。‎ ‎(2)给事中陈良训首刺廷栋,廷栋疏辨,乞岩疆自效,优诏慰留之。‎ ‎【答案】‎ ‎10.A ‎11.D ‎12.D ‎13.(1)当时京师虽已解除非常的戒备措施,紧急公文仍然交错纷繁,廷栋分析决断毫无积压。‎ ‎(2)给事中陈良训首先指责廷栋,廷栋上疏争辩,乞求到险要的边疆去效力,下诏优厚地慰劳挽留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属于人物传记阅读,难度不大,其中几个试题考查到了文言断句、文化常识以及对文段的理解与翻译,只要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并理解运用即可。‎ ‎10.试题分析:解答该题,要注意结合原文意思进行判断。题目中所给的一段的意思为:两次上疏极力攻击廷栋,公布他给监察官员的手书,并且说他纵容奸人沈敏匀结蓟镇巡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上疏辩解并请求离职,皇上还是安慰挽留他。 另外本段话中的标志词应抓住“廷栋”“且”“沈敏”“帝”等字词。‎ 点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 ‎11.试题分析:D项“掌管户籍、赋税、祭祀、外交等职事”错误,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棒禄等职事;而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外交等职事。‎ ‎12.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注意理解原文内容,由文末“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一句可知D项中的“意气用事”“反唇相讥,毫不退让”错误。‎ ‎13.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1)句关键字为“时”“解”“旁午”“剖决”;(2)句关键字为“首”“疏”“自效”“慰”。‎ 参考译文:‎ 试卷第15页,总16页 梁廷栋,郡陵人。父亲克从,是太常少卿。廷栋考取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官南京兵部主事,召入改任礼部,曾任仪制郎中。天启五年,提升为抚治西宁参议。七年调任永平兵备副使。总督巡抚以下的官为魏忠贤建立祠堂,唯独廷栋不去,乞求请假回家给尊亲养老送终。崇祯元年,大清兵攻克遵化,巡抚王元雅上吊自杀,即提拔廷栋为右全都御史代替他。廷栋请求召见应对,当面陈述谋略,回答可以。不久,督师袁崇焕被关入监狱,又提拔廷栋为兵部右侍郎兼原官,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及四方面的援军。廷栋有才能通晓兵事,奏对明白爽快,皇上认为他不寻常。当时京师虽已解除非常的戒备措施,紧急公文仍然交错纷繁,廷栋分析决断毫无积压。可是朝廷大臣见他突然受到重用,心里嫉妒他。给事中陈良训首先指责廷栋,廷栋上疏争辩,乞求到险要的边疆去效力,下诏优厚地慰劳挽留他。没有多久,工部主事李逢申弹勒廷栋徒有虚名。崇道又说廷栋发言轻率,导致临洗、固原入京护卫的士兵哗变。皇上都不听。五月,永平四城收复,奖赏廷栋指挥的功劳,加太子少保,世代荫袭锦衣卫全事。那一年秋天,廷栋因为军怕不足,将要增加赋税,奏疏入内,皇上同意他的话,交户部商议。户部尚书毕自严逢迎廷栋的意思,就说今日的计策没有比增加田赋更好的。于是增加赋税一百六十五万多,天下都暖叹怨恨。又极力陈述陕西招致盗贼的缘由,请求重惩贪污的将领官吏来缓解军民的愤怒,堵断叛乱的源头。皇上都给予褒奖采纳。廷栋朝廷任职一年多,所陈述的关于战争的意见多切中要害,皇上很倚重信任他。给事中葛应斗弹勒御史袁弘勋收取参将胡宗明的钱财,请求将此事交兵部处理。廷栋也弹勒弘勋及锦衣卫张道溶互相贿赂的事。两人于是被关进监狱。这两个人,是吏部尚书王永光私下亲近的人。廷栋谋划将永光一并除去,由自己代替他,可以摆脱军事,永光就因此离去。御史水佳允是弘勋的同乡,两次上疏极力攻击廷栋,公布他给监察官员的手书,并且说他纵容奸人沈敏匀结蓟镇巡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上疏辩解并请求离职,皇上还是安慰挽留他。‎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诉 衷 情 ‎(金)吴激①‎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②。‎ ‎【注】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②华颠,头发花白。‎ ‎14.下列各项对诗歌的解说或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上片“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两句化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它们在艺术表现特点上也一致。‎ B. “残月照吟鞭”用“残”饰“月”,表示诗人的悲伤之情;用“黄花细雨”营造一种哀伤孤寂的氛围。‎ C. “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转下,诗人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好情景的神游。‎ D. 诗人用“童稚牵衣,笑我华颠”描写亲切温馨的场面,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来表达此时自己欢快的心情。‎ E. 上片写景为主,营造氛围;下片重在抒情,情真意切。整首词用语清婉,哀而不伤。‎ ‎15.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EC ‎15.(1)不成眠的原因:①夜寒;②思乡心切;③行至途中的兴奋与激动。‎ ‎(2)词人因为夜不能寐,所以索性早起,在残月之下低吟、扬鞭赶路。‎ ‎【解析】‎ 试卷第15页,总16页 本题属于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及表达技巧的运用等。本词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容易理解,解答时应结合全词内容考虑。‎ ‎14.试题分析:A项在艺术表现上有别,本诗句情景交融,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名词成句,意象罗列,塑造环境,营造氛围。B项“残月照吟鞭”是点明时间,表示诗人趁早赶路,急于归家之情;“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是以自然景物来渲染气氛。细雨霏霏,秋菊盛开,在具有风雅兴致的词家眼中,本该是饮酒赏菊的美好时光,但一个“催”字却使意境陡转,催上渡船是写游子急于思归的心态。D项是诗人设想的场景,表现诗人憧憬归家的喜悦之外,还着重于眼前自己羁旅多年难归,感伤人生年华衰老,离家多年的慨叹等。 ‎ ‎15.试题分析:本题应分两问解答,第一问要抓住本词中的具体内容以及词后注释分析概括,如“夜寒”“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等等,意思对即可。第二问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之常情推理,即可明确开头两句作者交代了因为夜不能寐,所以索性早起,在残月之下低吟、扬鞭赶路。‎ 点睛:诗歌鉴赏一定要在理解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看到诗歌,应当能够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把握诗的主旨和意境。最后再考虑答题思路。‎ 四、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_________”,只有这样,君子才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2)在《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富含哲理。‎ ‎【答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海日生残夜 江春人旧年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侧重理解性默写,平时在背诵过程中也要理解诗句内容,同时也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如“参”“诵”“窈窕”“生”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五、新添加的题型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冬日的暖阳会吸引蚂蚁们倾巢出动。在阳光下,它们活动筋骨,悠闲踱步,一旦感到寒意,就会立刻躲进温暖的洞穴。‎ ‎②市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说:“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对就职条件要求不太高,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试卷第15页,总16页 ‎③狭窄的空间和严格的管理,会让人对航母生活心生厌倦,但有航母梦的追梦人却甘之如怡,他们执着的追求凝结着奋发进取、刚毅有为的精神。‎ ‎④在大好形势下,执黑棋的一方走得非常不冷静,先是走出两手昏棋,几手后竟然又鬼使神差地走出了一步让人看不懂的败棋。‎ ‎⑤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心中的活雷锋。‎ ‎⑥前几日的“极寒天气”给我国南北地区都带来了五风十雨,对交通运愉造成极大影响,让旅客归家的路充满艰辛。‎ A. ①③④ B. ③④⑤ C. ①②⑥ D. ④⑤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明确词语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考虑即可。①“倾巢出动”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不能用于褒义语境。②“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贬义词,不能用来形容政府和企业的作为。③“甘之如饴”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④“鬼使神差”好像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⑤“亦庄亦谐” 形容既严肃又风趣。⑥“五风十雨”指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不能用来形容风雨多。因此本题应选B项。‎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资源教室是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服务的场所,应具备特殊教育咨询、测查、评估、建档等活动的功能。‎ B. 在一股强冷空气的影响下,甘肃和陕西部分地区出现降雪,局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雪,同时,气温下降造成道路结冰,对交通造成不利影响。‎ C. 三月下旬,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遭受连环爆炸袭击,事件造成众多人员伤亡。这次袭击再次揭开了恐怖袭击带给欧洲的一长串伤疤,让各国民众十分紧张。‎ D. 中国传统民居多由正房、东厢、西厢、倒座和中间天井构成,无论是北方四合院、南方厅堂,以及上海石库门,都符合这种适于聚居的结构特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具备”后缺少“开展”;B项表意不明,“甘肃和陕西部分地区”有歧义;D项搭配不当,“无论”应与“还是”搭配,将“以及”改为“还是”。 ‎ 试卷第15页,总16页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脑一旦生锈, ① 有童话般的电脑问世, ② 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来。 ③ 先进的电脑,也要接受人脑的信号制约;人脑 ④ 停滞不前,对一个作家来说, ⑤ 意味着艺术生命整体的枯竭与消亡 ⑥ 你还活着,你还戴着“作家”这顶桂冠。‎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关联词语的考查应当注意分析句间关系,通过分析可知,第①②处前后是让步假设关系,③处是让步假设关系,④⑤处是假设关系,⑥处是倒装的转折关系。因此答案为B。‎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得超过巧个字。‎ 地球上很少有完全不见生命的地方。___________,几乎总会有生物进化得能适应它。就算寒冰撕裂细胞膜,高热毁掉细胞机制,___________对大多数动物来说,____________,然而,一些生物可以通过坐等雨水降临而求生。各种奇特生命形式的存在打破了我们对于地球生命极限的认识。‎ ‎【答案】 不管生存环境多么极端 极端温度对于生命来说也从未构成过障碍 严重脱水意味着必死无疑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结合前后语境考虑,第一空根据前面的“几乎总会有生物进化得能适应它”,可以推出应填写“不管生存环境多么极端”;第二空根据“就算寒冰撕裂细胞膜,高热毁掉细胞机制”,可以推出应填写“极端温度对于生命来说也从未构成过障碍”;第三空根据“然而,一些生物可以通过坐等雨水降临而求生”等内容可知,应填写“严重脱水意味着必死无疑”。‎ ‎21.假如你的朋友要从下图左下角所示的“目前位置”开车到右上角所示的“目的地”,但他根本不清楚路线,现在请你从下图中选择必要的信息加以组合,给他发一条简洁明了的手机短信,告诉他最佳的行驶路线。(不超过55字)‎ 试卷第15页,总16页 短信内容:‎ ‎【答案】北向直行至麦当劳右转,行至转盘沿东北方向经第一人民医院折向东偏北方向,行驶约200米后转向东南方,约200米即到。‎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图文转换的考查,解答时应当细读画面内容,明确题目中的目前位置和目的地,然后抓住图片中的重点地标“麦当劳”“转盘”“第一人民医院”等,还要注意图中的方向标和比例尺。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点睛:本题的解答一定要认真读图,全面把握图上内容,不能遗漏信息。表述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及表达的准确,如“东偏北方向”“约200米”“东南方”等词语,一定要表达清楚。‎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5月,石亭景区在石亭山前大道旁按照1;1比例仿造了一座“埃及狮身人面像”,这座像坐北朝南,身长约60米,身高约20米,正面以及两侧有小门可以进入。东侧有煎饼果子摊位;西南是几个蒙古包,不远处还有木制的长廊及仿古的中式建筑;北侧有驯马场;西北侧有一些住宅楼。建成之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拍照,十分热闹。‎ 此消息一出,网友们议论纷纷。有网友称赞石亭景区,认为景区很有想法,建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景区,效果极佳。也有网友认为这是抄袭侵权,应该禁止。还有网友认为不必大惊小怪,这种复制建筑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 对此,你怎么看?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灵魂不可复制 科技日新月异,“克隆”技术无处不在,“复制”变得如此简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现代人购买一片片土地,复制着一幢幢高楼大厦,他们在满心愉悦地数钱时,却不知自己已摧毁了那一片片土地的灵魂。‎ 土地的灵魂,是无法复制的,一片土地有它独特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在拆迁逻辑的裹挟之下,许多有历史特色的建筑被迫褪去古老而沉重的青砖大衣,广州被复制成纽约、东京,连广州极具特色的骑楼、西关大屋也难逃此劫.原本富有西关特色的恩宁路现在空空荡荡,只剩下几位老人家时不时停驻在大红的“拆”字前,摇摇头叹叹气然后离开.小巷中明显被电钻钻过的墙壁,透出深沉的青色,手摸上去是刺骨的冰冷。拆迁过后,这里还是当初独具韵味的恩宁路吗?复制出来的房屋、大楼还拥有西关的灵魂吗?‎ 试卷第15页,总16页 熊培云说过:“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没有乡愁。”诚如斯言,一片失去灵魂的土地也没有乡愁。中国人过于追逐新异,不如欧洲人念旧.正如英国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向全球展示的一派田园景象,让亿万人民叹为观止。他们展示的是自己内心珍视的传统,他们并没有因为工业革命而把乡村打造成繁华都市,没有大量地复制那毫无生命气息的高楼,而是精心呵护乡村土地的灵魂,还它以真实.而在中国,乡村田野的自然风光已几乎不复存在了,推土机“轰轰”的发动声经常在耳边回响,一片片的废墟顷刻又变为亮丽堂皇的大厦,但这是可喜还是可悲呢?‎ 还历史以真实,就应保留土地最质朴的一面,哪怕质朴中附带着丑陋、落后,但那不可改变的真实让人敬畏。早在2006年,圆明园的重建计划已引起多方热议.试问圆明园重建后,它宝贵的历史价值还存在吗?若圆明园重建如当初那么辉煌,后人还会铭记国耻铭记那段沉痛的历史吗?圆明园重建,只不过在复制它原来的面目,无异于摧毁圆明园所处的那一片土地的灵魂。为了更高的利益,同样地,当“爱情天梯”的感人故事曝光后,一些商人就已谋划着把那片深山老林,那条用血用汗打造出来的凝结着爱的“天梯”发展成旅游景点。本来应是感动千万人的爱情,却要“被商业化”,被复制成另一个景点,只能说这是时代的悲哀。‎ 归根结底,人们只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忘了土地最不可或缺的是它的灵魂,不可被复制的神圣的灵魂。请在这个时代用理性的思维,珍存好我们脚下那片土地的灵魂,别让“复制”玷污了它。‎ ‎【解析】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审题时,首先要把握材料内容,尤其是其中的网友们的议论,通过议论可知,材料已经给出了三种立意方向,可根据这些方向构思立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立意。如谈自己的个性、复制与模仿、不可抄袭侵权等等。写作时应当明确文体特征,不能写成四不像。‎ 点睛:任务驱动型写作分为两个部分:阅读材料审题部分和任务写作部分。阅读材料审题就是首先读懂材料,掌握材料的含意,确定材料的范围,全面理解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审题时注意审材料的整体性,综合考虑核心事件,从而阐述看法。切忌断章取义,只抓住个别词语或次要的人与事。‎ 试卷第15页,总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