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1 KB
  • 2021-06-05 发布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专题检测卷(含解析)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 文言文翻译 (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 一、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 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 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 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 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 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 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 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 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脩学著 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 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 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1)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考生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句中重要 的实词。对于第(1)小题,考生注意的实词有:传,传授;或,有的人。对于第(2)小题应 注意的实词有:当,判罪;赦,赦免。对于第(3)小题应注意的实词有:比,比较;用,采 用。 答案:(1)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 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2)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下诏赦免了他。 (3)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梁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 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 【参考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 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 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他 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当今皇上即位后, 他出任江都国相。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 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这种做 法在江都国实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居家写作了《灾异之 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天子召集众 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 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它愚蠢至极,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 上降诏赦免了他。于是董仲舒终不敢再讲论灾异之说。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 公孙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 卿大臣。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 以担当胶西王的国相。”胶西王(为人狠毒暴戾,但是)一向听说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 礼遇他。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会惹祸上身,就称病辞官回家。直至逝世,他始终不曾营治 私产,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所以自汉朝开国以来历经五朝,其间只有董仲 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他师承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 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梁学。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梁学和公 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褚大官至梁 王国相。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 行裁决,而不加请示。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弟子中官运通达 的,做到了大夫之职;担任郎、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 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二、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杨一清,字应宁。少能文,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年十四举乡试,登成化八年进士。 一清善权变①,尤晓畅边事。弘治十五年,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西番故饶 马,而仰给中国茶饮以去疾。太祖著令,以蜀茶易番马资军中用。久而寖弛,奸人多挟私 茶阑出②为利,番马不时至。一清严为禁,尽笼茶利于官,以服致诸番,番马大集。劾罢贪 庸总兵武安侯郑宏,裁镇守中官冗费,军纪肃然。 武宗初立,寇数万骑抵固原,总兵曹雄军隔绝不相闻。一清帅轻骑自平凉昼夜行,抵 雄军为之节度,多张疑兵胁寇,寇移犯隆德。一清夜发火,响应山谷间。寇疑大兵至,遁 出塞。一清以延绥、宁夏、甘肃有警不相援,患无所统摄,请遣大臣兼领之。即命一清总 制三镇军务。而刘瑾憾一清不附己,诬一清冒破边费,逮下锦衣狱。大学士李东阳、王鏊 力救得解。仍致仕归。 安化王寘鐇反。诏起一清总制军务,中官张永监其军。未至,一清故部将仇钺已捕执 之。一清驰至镇,宣布德意。张永旋亦至,一清与结纳,相得甚欢。知永与瑾有隙,乘间 扼腕言曰:“赖公力定反侧。然此易除也,如国家内患何。”永曰:“何谓也?”一清遂 促席画掌作“瑾”字。永难之曰:“是家晨夕上前,枝附根据,耳目广矣。”一清慷慨 曰:“公亦上信臣,讨贼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 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腹。上英武,必听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 天下心。”永曰:“脱不济,奈何?”一清曰:“言出于公必济。万一不信,公顿首据地 泣,请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为公动。苟得请,即行事,毋须臾缓。”于是永勃然 起曰:“嗟乎,老奴何惜余年不以报主哉!”竟如一清策诛瑾。 一清性阔大。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凡为瑾所构陷者,率见甄录。朝有所知,夕 即登荐,门生遍天下。馈谢有所入,缘手即散之。因引疾乞归,帝慰留之。 (节选自《明史·杨一清传》,有删改) 注:①权变: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②阑出:擅出,不得许可而出。 (1)赖公力定反侧。然此易除也,如国家内患何。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亦上信臣,讨贼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顿首据地泣,请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为公动。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时,要格外关注句中 的实词和句式。对于第(1)小题“如国家内患何”是固定句式,可译为“对……该怎么办 呢”。对于第(2)小题“公亦上信臣”是判断句式;付,托付;意,用意。对于第(3)小题 “请死上前”是省略句;妄,胡言乱语;“上必为公动”是被动句。 答案:(1)是靠你的力量平定了反叛。然而这种事情容易解决,对国家的内患有什么办 法呢? (2)您也是皇上信任的内臣,征讨叛贼的事不托付他人而托付给您,(皇帝的)用意可 知。 (3)您可叩首伏地哭泣,请求死在皇上面前,剖开心腹以表明没有乱说,皇上一定会被 您打动。 【参考译文】 杨一清,字应宁。少年时就能写文章,凭借奇童的身份被举荐为翰林秀才。十四岁 参加乡试,考中成化八年进士。杨一清善于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尤其熟知边地的事 务。弘治十五年,(杨一清被)提拔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察管理陕西的马政。西番以前 多马,但依赖中原茶叶来除去疾病。太祖颁布命令,用蜀地茶叶交换西番的战马,以供军 用。时间久了逐渐松弛,奸人常带私茶擅自出关牟利,西番的马匹不能按时送到。杨一清 严格禁止,把茶利完全集中到官府手中,使西番人服从前来(贸易),于是番马大都集聚过 来。弹劾罢免了贪庸无能的总兵武安侯郑宏,裁减了镇守中官多余的费用,军纪肃然。 武宗刚即位,敌寇数万骑兵进攻抵达固原,总兵曹雄的军队被隔绝不通音讯。杨一 清率领轻骑兵从平凉昼夜兼行,抵达曹雄军中,为他调度指挥,多设置疑兵逼迫敌寇,敌 寇转移进犯隆德。杨一清夜里发射火炮,声音响彻山谷间。敌寇怀疑大兵到了,逃出塞 外。杨一清以延绥、宁夏、甘肃有警报不能相互援助,没有人统管指挥为由,请求派遣大 臣统领三镇,(皇帝)就任命杨一清统管三镇军务。但刘瑾恨杨一清不归附自己,诬陷杨一 清冒领边防费用,逮捕杨一清并关到锦衣卫监狱。大学士李东阳、王鏊极力救助才得解 脱。不过仍然退休回家。 安化王朱寘 反叛。(皇帝)下诏起用杨一清统管军务,中官张永监督杨一清的部队。 还没有到,杨一清以前的部将仇铖已经捕获了朱寘 。杨一清到了镇上,宣布(皇帝)恩惠 意旨。张永不久也到了,杨一清与他结交,相处非常愉快。杨一清知道张永与刘瑾有矛 盾,趁机握住张永的手腕说:“是靠你的力量平定了反叛。然而这种事情容易解决,对国 家的内患有什么办法呢。”张永说:“说的是谁?”杨一清于是移近张永座位在他手掌上 写了一个“瑾”字。张永对此为难地说:“这个人从早到晚都在皇帝跟前,枝叶连附根节 盘踞,耳目众多呀。”杨一清慷慨激昂地说:“您也是皇上信任的内臣,征讨叛贼的事不 托付他人而托付给您,(皇帝的)用意可知。如今(平叛)成功报捷,请求趁此机会讨论军 事,趁机揭发刘瑾奸情,极力陈述国内的忧愁怨恨,以及害怕变乱起于心腹之人等情况。 皇上英明神武,一定会听从您诛杀刘瑾。刘瑾被诛杀,您会掌握更大的权力,完全可以矫 正以前的弊端,收拢天下人心。”张永说:“如果不成功,怎么办?”杨一清说:“话从 您口中说出一定行。万一(皇帝)不相信,您可叩首伏地哭泣,请求死在皇上面前,剖开心 腹以表明没有乱说,皇上一定会被您打动。如果请求被获准,立即行事,不要拖延片 刻。”于是张永突然站起来说:“唉,老奴为何吝惜余生不借此报答皇上呢!”最终按照 杨一清的计策杀了刘瑾。 杨一清心胸开阔。喜欢贤士大夫,并与他们共享功名。凡是被刘瑾陷害的人,都被甄 别录用。早上有所了解,晚上就举荐,门生遍于天下。收到馈赠答谢的东西,随手就施散 出去。(杨一清)称病请求告老还乡,皇帝安慰挽留他。 三、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魏司空林之六世孙也。祖悦,仕石季龙,位司徒右长 史。父潜,仕慕容,为黄门侍郎。并以才学称。 宏少有俊才,号曰冀州神童。苻融之牧冀州,虚心礼敬。拜阳平公侍郎、领冀州从 事。出总庶事,入为宾友,众务修理,处断无滞。苻坚闻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 不就。左迁著作佐郎。太原郝轩名知人,称宏有王佐之材,近代所未有也。坚亡,避难齐 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郝轩叹曰:“斯人也,遇斯时,不因扶摇之势,而 与雀飞沈,岂不惜哉!” 仕慕容垂,为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所历著称。立身雅正,虽在兵乱,犹厉 志笃学,不以资产为意,妻子不免饥寒。 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及至,以为黄门侍郎, 与张兗对总机要,草创制度。时晋使来聘,帝将报之,诏有司议国号。宏议曰:“三皇、 五帝之立号也,或因所生之土,或以封国之名。故虞、夏、商、周始皆诸侯,及圣德既 隆,万国宗戴,称号随本,不复更立。唯商人屡徙,改号曰殷。然犹兼行,不废始基之 号。故《诗》云‘殷商之旅’,此其义也。国家虽统北方广漠之土,逮于陛下,应运龙 飞。虽曰旧邦,受命惟新。以是登国之初改代曰魏。慕容永亦奉进魏土。夫魏者大名,神 州之上国,斯乃革命之征验,利见之玄符也。臣愚以为宜号为魏。”道武从之,于是称 魏。 道武崩,明元未即位,清河王绍因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宏独不受绍财, 长孙嵩以下咸愧焉。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 帝称其平当。又诏宏与长孙嵩等朝堂决刑狱。 (选自《北史·列传第九》,有删改) (1)坚亡,避难齐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在兵乱,犹厉志笃学,不以资产为意,妻子不免饥寒。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帝称其平当。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时应注意重点的实词、虚 词和句式。对于第(1)小题,考生应注意:亡,死亡;“避难齐鲁间”是省略句,“为…… 所谓”是被动句。对于第(2)小题,考生应注意:“以……为留”,把……放在心上;妻 子,古今异义。对于第(3)小题“纠察守宰不如法者”是定语后置句;案:审察、纠察;平 当,公平得当。 答案:(1)苻坚死后,(崔宏)到齐鲁一带避难,被丁零人翟钊和晋国叛变的将领张愿收 留。 (2)虽然在兵乱年间,仍然磨砺志向坚持学习,不把财产放在心上,妻子儿女不免饥饿 寒冷。 (3)诏令派遣使者巡视郡国,纠察不依法办事的郡守县令,命令崔宏和宜都公穆观等人 纠察,皇帝称赞他们公平得当。 【参考译文】 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魏司空崔林的六代孙。祖父崔悦,在石季龙手下做 官,任司徒右长史。父亲崔潜,在慕容手下做官,任黄门侍郎。祖父和父亲都因为才学闻 名。 崔宏少年时才智卓越,被称为冀州神童。苻融做冀州牧,虚心礼敬他。任命他为阳 平公侍郎、任冀州从事。出则总领各项事务,入则成为宾客朋友,处理各项事务有条理, 从不拖延不决。苻坚听说后,征召他为太子舍人。他以母亲生病推辞,不就职。(被)降职 为著作佐郎。太原人郝轩有善于识别人才的名声,他称赞崔宏有辅佐帝王的才能,是近代 所没有的人才。苻坚死后,(崔宏)到齐鲁一带避难,被丁零人翟钊和晋国叛变的将领张愿 收留。郝轩叹息说:“这样的人才,遭遇这样的时代,不能扶摇直上,却与雀沉落,难道 不可惜吗!” (崔宏)在慕容垂手下做官,担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所担任的职务都很闻 名。(他)立身正派,虽然在兵乱年间,仍然磨砺志向坚持学习,不把财产放在心上,妻子 儿女不免饥饿寒冷。 道武帝征讨慕容宝,驻扎在常山。(崔宏)放弃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向来听说他的 名声,派人找他。崔宏到了之后,道武帝任命他担任黄门侍郎,和张兗合掌机要事务,创 立各种制度。当时晋国使者前来通和修好,皇帝将要回访,下诏有关官员商议国号。崔宏 建议说:“三皇、五帝建立国号,有的根据所出生的土地,有的根据所封的国名。因此 虞、夏、商、周都是从诸侯开始,到圣德已经隆圣,万国拥戴,国号仍然沿用原来的国 号,不再重新订立。只有商朝屡次变更,改国号为殷。但是还是商、殷并称,没有废除开 始时的国号。所以《诗经》说‘殷商之旅’,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国家虽然统领北方广袤 的领土,但直到陛下,才开始称帝。虽然说是旧邦国,(但)接受天命成为新国家。因此登 国初年改代国为魏国。慕容永也奉献魏地。魏是大名号,是神州的上等区域,这是改朝换 代的征兆验证,奉天承运的玄妙符命。臣下认为应称为魏。”道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 是称魏国。 道武帝死后,明元帝没有即位,清河王拓跋绍趁人心不稳,拿出大量财物布帛,赏 赐朝廷官员。只有崔宏没有接受拓跋绍的财物,长孙嵩以下的人都(因接受财物而)感到惭 愧。诏令派遣使者巡视郡国,纠察不依法办事的郡守县令,命令崔宏和宜都公穆观等人纠 察,皇帝称赞他们公平得当。又下诏崔宏和长孙嵩等在朝堂判决刑事案件。 四、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以天下之政, 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 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 哉。 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答案:担任此官的人,应当牢牢记住那些大事情,舍弃那些小事;要先进谏那些急迫 的问题,而后进谏那些不很急迫的问题;要专为国家谋利,而不为自己打算。(得分点: “志”“大”“细”“急”“缓”“专利”) 【参考译文】 古时候没有专门设置谏诤(这一)官职,从公卿大夫到一般工商之民没有不能进谏的。 汉朝建立以来,开始设置谏官。将天下的政事,四海五湖的民众,治理国家的得失利弊, 都集中于一个谏官身上,让他一一提出意见,那么他的责任也可以算够重的了。担任此官 的人,应当牢牢记住那些大事情,舍弃那些小事;要先进谏那些急迫的问题,而后进谏那 些不很急迫的问题;要专为国家谋利,而不为自己打算。那些热衷于追求声名的人,其实 与热衷于追求私利之徒一样,这两种人与谏官的职责相距多远啊! 五、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 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 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财宝不可 胜言。 (1)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财宝不可胜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答案:(1)裴子野只要有饥寒不能自救的远亲故旧,都收养下来。(得分点: “疏”“故”“自济”,句意。) (2) 后 来 犯 事 被 处 死 , 记 录 没 收 他 的 家 产 , 财 宝 多 得 说 不 完 。 ( 得 分 点 : “坐”“籍”,句意。) 【参考译文】 裴子野只要有饥寒不能自救的远亲故旧,都收养下来。家里一向清贫,有时遇上水灾 旱灾,用二石米煮成稀粥,勉强让大家都吃上,自己也亲自和大家一起吃,从没有厌恶的 神色。京城邺下有个大将军,贪欲积聚得实在够狠,家仆已有八百人,还发誓凑满一千。 早晚每人的饭菜,以十五文钱为标准,遇到客人来,也不增加一些。后来犯事被处死,记 录没收他的家产,财宝多得说不完。 六、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父祖皆至郡守。茂,元帝时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习 《诗》、《礼》及历算,究极师法,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 同,而皆爱慕欣欣焉。 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 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①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 “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 好争如此。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 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②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 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 “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 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③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 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④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 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 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 “苟如此,律何故禁之?” 茂笑曰: “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⑤其手 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注: ①嘿(mò):通“默”,闭口不说话。②辟:通“避”,避开。③敝人:指 不懂事理的人。④馈:赠送。⑤措:安放。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 耳。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果此马不是您丢的马,希望您把它送到丞相府还给我。(2)亭长是向你索 取呢,还是由于你有事嘱托他办而接受的呢,或者是你平常感到他对你有恩而送他的?(3) 我听说贤明之君能使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也不取人财物。我如今害怕官吏,才送他东西, 亭长已经接受了,我才来说呢。 【参考译文】 卓茂字子康,南阳郡宛县人。父亲祖父都官至郡守。卓茂,元帝时在长安读书。师事 博士江翁,学习《诗》、《礼》及历算,穷尽老师学术,被称为通儒。性情宽厚仁慈博 爱。乡里旧友,尽管行为才能与卓茂不同,对他都极爱慕,高兴地与他交往。 开始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在孔光手下办事,孔光称他为长者。曾出行,有人相认他 的马。卓茂问道:“你的马丢了多久?”那人答道:“丢了一个多月了。”卓茂的马跟他 已有数年,明知他认错了,却坦然解马给他,自己挽车而去,回头对那人说:“如果此马 不是您丢的马,希望你把它送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马主寻到了自己丢失的马,就把 卓茂的马送到丞相府归还他,叩头表示道歉。卓茂与人无争就是如此。 后来因通儒术被推举为侍郎,供职黄门,升迁密县县令。劳心尽职谆谆恳切,爱民 如子,举善政来教人,口无恶言,官吏民众亲爱而不忍心欺他。有人曾对卓茂说,下面的 亭长曾接受他的米和肉的赠送。卓茂避开手下问他道:“亭长是向你索取呢,还是由于你 有事嘱托他办而接受的呢,或者是你平常感到他对你有恩而送他的?”那人说:“是我自 己前往送他。”卓茂说:“你送他他接受了,为何又说出来呢?”那人说:“我听说贤明 之君能使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也不取人财物。我如今害怕官吏,才送他东西,亭长已经接 受了,我才来说呢。”卓茂说:“你是一个不懂事理的人啊。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是由 于有仁爱,知道互相尊敬往来。如今邻里长老尚且相互赠送食物,这是人道之所以相亲, 何况是官吏与民众呢?官吏只是不应当以自己的威势向百姓强行索取罢了。人生在世,群 居杂处,所以有经纪礼义以互相交接往来。你独不想修好人际关系,难道还能远走高飞, 不在人间生活吗?亭长向来是个好官,一年送点东西,合礼。”那人说:“既这样,法律 上为何要禁止呢?”卓茂笑道:“法律设置的是大法,礼顺的是人情。如今我以礼来教 你,你必无怨恶,如果用法律来惩治你,你也会不知怎么办才好啊。一门之内,说小,可 以议论;说大,可以杀头哩。你回去想想吧!”因此百姓接受他的教诲,官吏们缅怀他的 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