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 25 -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
B. 宋诗对唐诗的创新体现在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C. 宋代诗坛追求平淡为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瘦硬的风格。
D. 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材角度两方面进行论证。
B. 文章第三段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研,终于在诗歌领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 文章第四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 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创新。
B. 唐代诗人普遍不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会以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为抒情主人公。
C. 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 宋代诗人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项,“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中,用的“但”表示强调,不是代表“更多”。
C项,“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瘦硬的风格”错误,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中可以得出苏、黄两人的风格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
- 25 -
项,“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错误,过于绝对。原文第一段“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可以得出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并非完全模仿唐诗,而是有因有革。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是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主要表达“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观点,可见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为证明宋诗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中,可以得出应是“超越了雕润绚烂”,并非包含。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题方法: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3)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5 -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是学科体系,而“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侧重实践的教育形式非常受欢迎,很多年轻人选择“双元制”教育培训,而不是去上大学。“双元制”教学体制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培训后就业的能力,有利于为劳动市场输送大量合格的劳动力。
(摘编自网络,有删改)
材料二:
职业教育主要关注点分布
(摘自环球网《大数据透视两会教育热点─2019年全国两会教育热点问题分析报告》)
材料三:
最近,湖北潜江一所职业教育学院设立了“小龙虾专业”,该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销售一空”,薪酬也着实可观。细品“小龙虾学院”这道“菜”,不难咂摸出这样的“味道”:接地气、把握市场脉搏的职业教育其实有很广阔的前景。
一直以来,就业市场存在结构矛盾:一边是大学生面临就业难,一边是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荒。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错位”。这恰恰说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 25 -
近年来,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成为社会共识。能力是最好的学历,本事是最大的优势。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也需要在劳动观、价值观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消除偏见和误解的坚冰,让广大青年凭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拥有尊严与荣光,创新、创业、创造的无穷活力必然会竞相迸发。
(摘编自《“小龙虾学院”折射职业教育“大前景”》,有删改)
材料四:
3月15日,2019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人报考”“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等,这些重要举措迅速抬升了职业教育舆情热度,使之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教育主题。
两会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引发热议。《方案》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经过5~10年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方案》要求,要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职业教育改革组织实施和相关保障工作。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
(摘编自新华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一般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B. 职业教育学院设立“小龙虾专业”的事情说明,在经济社会中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把握市场脉搏的专业前景广阔。
C. 两会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引发热议,使职业教育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教育主题。
D. 今后,我国将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职业教育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做出贡献。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双元制”教学体制下的学生和企业有更多交流机会,具有更强的就业能力,较其他大学生更受企业欢迎。
B. 从材料二看,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舆论关注度最高,说明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前景广阔。
- 25 -
C. 随着人们劳动观、价值观的转变,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培训,而不是去上大学,市场将越来越重能力而轻学历。
D.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是解决我国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6.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我国为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答案】4. C 5. D
6. ①国家层面: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投入和质量督导评价,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②校企层面:促进产教融合,校企能实现“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扩大奖学金和学生补助覆盖面。③个人层面:转变观念,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了解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学习和职业规划。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C项,强加因果,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这些重要举措迅速抬升了职业教育舆情热度,使之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教育主题。”可知“使之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教育主题”的原因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举措,并非“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引发热议”,故本题选C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将“双元制”与“一般的大学教育”相比,选项中“其他大学生”包括除接受职业教育外的所有学生;
B项,强加因果。“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舆论关注度最高”重点在“最高”,意思是与职业教育有关的其他话题相比较而言,民众最关注招生制度,不能由此“说明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
C项,言过其实。“就业市场将越来越重能力而轻学历”言过其实,材料三是说“能力是最好的学历”,并不是“轻学历”。
- 25 -
故本题选D项。
【6题详解】
本题考察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此类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我国为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作答本题首先按国家、校企、个人等角度进行分析。国家层面,注意根据材料三中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人报考’‘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等,这些重要举措迅速抬升了职业教育舆情热度,使之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教育主题。”可知,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由“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方案》要求,要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职业教育改革组织实施和相关保障工作。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可知,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投入和质量督导评价,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校企注意“‘双元制’教学体制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培训后就业的能力,有利于为劳动市场输送大量合格的劳动力。”、“接地气、把握市场脉搏的职业教育其实有很广阔的前景”可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能实现“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扩大奖学金和学生补助覆盖面。个人“消除偏见和误解的坚冰,让广大青年凭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拥有尊严与荣光”改成个人的方式即可。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 桥
蒋 寒
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天各一方,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只能靠树杆、木梯、竹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郭家坨地势高,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郭支书听了村民的反映,吧嗒着旱烟,思忖着,不急。乡亲们急啊,挤了他家满满一屋子,支书娘子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 25 -
山寨丙成代表大伙说:“就那样断着,不是个事啊!大人进进出出好办,娃娃们上学呢?你不是常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吧嗒着,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桥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以便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了,近期还将有持续暴雨,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汛警报。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这会儿,马主任正带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上面要不拨款,我们各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说:“钱,我来想办法,力,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第二天一早,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几天后回村,他就给望眼欲穿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修桥款弄到了,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接着就送来,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趁着阳光天气,两台吊车就轰轰隆隆开进断桥现场,洪水也下降了许多,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了,大伙说说笑笑,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马主任抹了抹烟嘴,递给郭支书,白烟就从郭支书的鼻孔里冒出来,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50万。”
郭支书笑:“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
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连接着山寨与外面的世界。
可是随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少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大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钱,又有话说了,不仗着他老爹是个支书,他能开公司吗?再说,50万啊,没有好处的事情,傻子才干!
马主任听了,哭笑不得。
- 25 -
坐在断桥的残垣上,凝视着旁边雄伟的新桥,郭支书缓缓地吐着烟,对身旁的马主任喃喃道:“汛期过后,我就辞职了,但愿这座桥能管一百年,一万年!”
倏地,山洪从马主任的眼眶奔涌而出。
(摘编自《金山》)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古桥被毁,洪水泛滥,村民过河极其不便,不仅巧妙点题,也为下文写郭支书带领村民设法修桥作铺垫。
B. 古桥冲垮后,作者将郭支书“不急”和乡亲们“急啊”进行对比,充分体现出人物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心情。
C. 郭支书在汛前关注古桥,在汛期中早作安排,整个修桥计划周密规划,体现了郭支书深谋远虑的人物特点。
D. 山寨部分村民对郭支书的猜疑,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8. 请分析小说中的马主任有哪些作用?
9. 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交待情节的作用。通过马主任与郭支书的交谈,读者得知修桥费用的来源。②塑造人物的作用。借助次要人物马主任,读者可以更加感知到主要人物郭支书的正直无私的特点。③表现主旨的作用。作为干部一员的马主任,有助于读者理解为民修桥、干群关系的主题。
9. :①效果上,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③人物上,面对断桥,众人不同的表现塑造了书记、主任和村民的不同形象。④主旨上,赋予断桥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河上断桥易修,心中断桥难修。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题干要求: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然后结合选项到文章中圈定答题区间。本题B项,“体现出人物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心情”错误,从后文郭支书的做法来看,郭支书和乡亲们的立场和心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故本题选B项。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出现人物作用的把握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应明确题干:请分析小说中的马主任有哪些作用。然后回到文章中去圈定这一情节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文章情节作用一般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答题结构为:某某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答题时应注意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情节上。关注“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50万。”交代了修桥费用的来源。人物上“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突出性格特点。主旨上,“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体现干群关系。也说明现实桥好修,心中桥难修。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作用的把握能力。作答本类题型,要注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及所用手法效果、对主旨、塑造人物的作用。从文中来看,“断桥”应包含双层含义,表面含义是指被山洪冲毁的古桥,深层含义是指人们心中的断桥;从情节上来看,小说开头写山洪冲毁古桥,即出现断桥,接着写郭支书动员儿子出钱修好断桥,接着写人们对郭支书的猜疑,写人心中的断桥,由此可见,“断桥”是文章的线索,小说围绕“断桥”谋篇布局;从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小说围绕修治断桥塑造了郭支书、马主任以及村民的形象,表现出郭支书的宽宏大量、正直无私以及深谋远虑;从主旨的角度来看,小说明面上写“断桥”的修治,实际上是要说明人心中断桥的修治,生活中的断桥可以修好,人心中的断桥难以修治。学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 25 -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B.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C.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此计/
D.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 “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 “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 “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 25 -
B. 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 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 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
(2)(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群臣”做“莫敢言”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群臣”前断句,排除选项AB,“迪”做“奏”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迪”前断句,排除选项D,故选C。
句子翻译: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选项“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最低一级是“院试”。故选A。
- 25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C选项“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错误。由原文“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可知,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何以:以何,用什么办法。济:渡过难关。佐:辅助。(2)语:告诉。向:先前。殆:大概。过:过错。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毫,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 25 -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渐渐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引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
- 25 -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 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行人少,四周一片寥落。
D.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15. 后两联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悲喜之情?请分析。
【答案】14. C 15. 诗歌的后两联抒发诗人漂泊在外,既悲又喜的思归之情。悲情有:望月思归而难归,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欢喜有: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含希望之乐,想象将能倚靠庭园旧树,有欣然满足之乐。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都有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可以从题目入手;可以从用典入手。本诗后四句,句句含悲情,有望月思归不得归之悲,有无法乘舟而归之悲,有归时已白头之悲,有归时故园池台物是人非之悲。另外,诗歌的后四句用语俏皮,诗人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院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诗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
- 25 -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情感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在《逍遥游》中,庄周引用《齐谐》中描写大鹏凭借六月息腾飞而起的阔大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舟遥遥以轻飏 (2). 风飘飘而吹衣 (3). 潦水尽而寒潭清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5).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 去以六月息者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轻飏、潦、凝、抟扶摇。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 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
- 25 -
。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 ……( ):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沙漫天 妥善 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
B. 黄沙漫天 妥当 以卵击石 如日中天
C. 过眼云烟 妥善 杀鸡取卵 如日中天
D. 过眼云烟 妥当 以卵击石 如火如荼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B. 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C. 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 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热爱自然的情怀,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B. 对自然的热爱,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C. 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D. 对自然的热爱,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前文有“生态衰”,用来形容“楼兰古城”,此次应选“黄沙漫天”。排除CD两项。
第二空:妥善:妥当完善。妥当:稳妥适当。语境中与“利用”搭配,应选“妥善”。排除B项。
第三空:杀鸡取卵: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与“竭泽而渔”相对应的应是“杀鸡取卵”。
- 25 -
第四空: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如日中天: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此次用来形容公益活动热烈开展。应选“如火如荼”。
分析可知,A项词语全都正确。
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句子成分和结构等相关语法知识的基础上,熟知病句的各种类型及不同类型语病出现时候的语言标志,如并列短语(可能出现并列不当、不完全搭配的语病),谓语动词“变成、成为、是”(可能出现主宾搭配不得当的语病)、关联词(关联词本身搭配不得当、关联词的位置问题及分句间关系颠倒的语序问题)等等。
“疮痍”与“创伤”重复,排除A;
句序不当,句意突出“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应后置,排除AB;
“制造”和“财富”搭配不当,排除C。
分析可知,D项修改的最恰当。
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要清楚空缺处所处的位置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者拓展句。再结合空格处的上下文,拟写或选择空缺处的句子;同时,如果有与空缺处相对应的句子,要考虑句式结构的照应及关联词的正确使用。
利用句式的一致性,排除BD;
“凝聚”比“凝结”更合乎语境,排除AD。
分析可知,C项补写的最恰当。
故选C。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 25 -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 50 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教书”改为“从教”; (2). ②“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3). ③“惠赠”改为“奉上”“奉送” 或“敬赠”; (4). ④“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5). ⑤“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命题者设计了一封信的主要内容,有意在其中用错部分词语,然后在题干中指出“有五处不得体”,答题时一要注意找出不得体之处,二要注意符合“五处”的要求。题目切合生活实际,难度不大。“教书”属于口语,同前面的书面色彩较浓的“获悉”不对口径,应改为书面语色彩较浓的“从教”或“执教”;“光临”是敬词,用在表述对对方的尊重,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参加”;“惠赠”也是敬词,不能用于己方,应改为表示尊敬的“敬赠”或“奉上”;“先睹为快”只能用在表示自己希望能尽先之意,不能用于对方,可改为使用敬词“斧正”或“指正”;“快来了”口语色彩较浓,宜改为同全文书面语体一致的“将至”或“将临”。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弄懂语言场合。题干指出这是一封信,就已经在暗示应使用书面语体,加之信一开头使用的“获悉”一词,更明确交代所用语体。又由“隆重庆贺先生”一语可知这是一封写给尊长的信,更明确信中应对对方使用敬词,对己方使用谦辞。根据这个标准,在信中不难找出答案。
- 25 -
21.下面是“需求侧三驾马车与供给侧四大要素”图示,请写出与标题有关的主要信息,并概括经济增长的途径。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经济增长的途径不超过60字。
【答案】(1)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2)通过需求侧直接刺激经济增速;通过需求侧刺激推动供给侧改革,拉动经济潜在增速,最终实现经济增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所给图的类型,然后明确题干的要求,最后按照要求进行解答。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框架示意图转换。解答此题首先要求读懂框架,本图是“需求侧三驾马车与供给侧四大要素”图示,本图由需求侧和供给侧两部分组成,需求侧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部分组成,需求侧刺激经济增长;供给侧由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四大要素构成,供给侧改革导致经济潜在增速,经济的潜在增速则刺激经济增速。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经济增长的途径为通过需求侧直接刺激经济增速;通过需求侧刺激推动供给侧改革,拉动经济潜在增速,最终实现经济增速。需要注意的是,写出“需求侧三驾马车与供给侧四大要素”的主要信息时,因字数限制,不可直接照搬图上所标示的所有信息,只需要摘取重要信息即可。概括经济增长途径时,要注意箭头指向,表述时注意动词的选择。
【点睛】框架示意图转换思路
一、整体把握图片,结合题干要求确定叙述对象及叙述中心。
二、读懂框架关系,理解每层点的具体内容。特别注意箭头横线或框线,它们提示着发展的趋势、走向或范围;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
- 25 -
三、确定叙述顺序,注意箭头横线的箭头或框线以及横线上的词语。
四、适当增补字词,组织语言叙述。框里词语属于关键概念,不能被遗漏。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平出于公,公出于道。———《吕氏春秋》
②生活是公平的,哪怕吃了很多苦,只要你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即使最后失败了,你也获得了别人不具备的经历。———马云
③如果不喜欢被别人不公平的对待,那么我只有使自己更好,到公平为止。或者在它再来的时候,说声“去你的!”埋怨绝对无济于事。———金莎
以上三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们分享。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与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命运是公平
《吕氏春秋》说: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马云也说,生活是公平的。可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平。
把自己的不快乐归罪于命运,摆明了是在给自己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怯弱。命运,其实很公平。只要我们用心地走好生命的每一步。有时命运坎坷,只不过是走错了一步,但回头就难了。上帝给了我们同样的沙漏,以及同样质地的沙子。这些沙子以同样的速度流动,发出同样的声响。命运,对我们一视同仁。
人活着,总能为自己的欲望找到借口。我们不断地追求,追逐一些很遥远的东西,哪怕是遥不可及,追寻着一些根本不属于自己却想为自己拥有的东西。而这样的追求,本身是件痛苦的事。于是,我们开始无奈,无助,直到无能为力。接着便是抱怨,抱怨上天的不公,连一点机会也不给;抱怨命运的不公,让我们的梦想像美丽的泡沫,一次又一次地破灭。生活中,哪能事事如意?如果现在的生活不令我们满意,那也并不是命运不公正,而是我们又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不得以的时候,我们必须放弃那些自己想要守护一世的东西。不要奢望你的每个幻想都能实现,也不要指望自己完美的没有一点缺陷。如果真能这样,命运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 25 -
你多了一份美貌,就会少了一份智慧;多了份智慧,就会多经历磨难;多了一份财富,就可能让你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命运,是公平的。它不会让每个人都得到相同的事物。那样,生命没什么意义。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在你的眼中,他们踩着的是地平线,那么,在他们眼中,你踩着的同样是地平线。命运不会特别偏袒谁,因为,那没有必要。你可以不屈服于生命,你也可以不甘愿认输,但你不能说命运不公平。它赐于人的生命都有着酸甜苦辣,只是看你怎么面对。人生是一串念珠,苦乐各一半,我们该学会怎样笑着数完它。
命运其实很公平,生活的过程,就是得与失的过程。人生就是得与失之间的平衡。命运在赋予你一些东西的同时也会夺走一些东西。给了你才华,就拿走了你与普通人平视的机会;给了你自尊,又拿走你用以示人的自信与风采;给了你自由,就拿走了你期望已久的关爱。在我们拥有不同的生活理念,去追求不同的目标的同时,生活也很公平的给了我们应该得到的。虽然说有些事情看起来很不好,那只是别人有能力罢了。跟命运无关。我们要学会不患得患失,学会感谢,越拥有,越要感谢。
正如马云所说,“生活是公平的,哪怕吃了很多苦,只要你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即使最后失败了,你也获得了别人不具备的经历。”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希望能听到你说,“命运是公平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多材料作文。三则材料,共同指向了同一个话题“公平”。第一则材料指出公平的由来;第二则材料说生活是公平的;第三则材料说怎样做,才能让自己被别人公平对待。所以,材料的倾向是“公平”,“努力使自己更好,到公平为止”。考生在写文章时,应该注意自己文章的情感倾向,不要抱怨生活,认识到生活的公平性。“公平”这个话题,对于生活在校园中的青年学生,不是特别难以理解,但是若能深刻表达出来,还需学识认知和表达能力。
立意:
1.生活是公平的,我们要适应它;
2.请公平地对待一切
3.公平是一切美好的前提
4.公平自在人心
素材:
1.
- 25 -
法国政府两位部长曾被发现在一条乡间公路上超速行驶。这两位部长分别是交通部长德罗比恩和负责管理交通执法的内政部长萨尔科奇,他们所乘的轿车分别以98公里和103公里的时速在一条最高限速每小时70公里的路上飞速行驶。据悉,他们都是赶去参加法国第一部自动路边雷达测速装置的启用仪式。这一装置能够将超速行驶的司机记录在案。交通部长办公室发言人称,德罗比恩没有否认这一事实。他还补充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交通部长也不例外,赶去参加活动不是借口。”
2.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竞争,而竞争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指出:世贸组织的所有原则归纳到一点,就是要确保市场经济竞争的公平性。这次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做出了一个重要承诺:从此以后,我们再也没有经济贸易法律法规上的特殊性了。要执行的就必须公布,不公布就不能执行。这是对以往我们制定法律法规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改变,它体现了世贸组织的透明度原则。
3. 赵惠文王的弟弟赵胜,号平原君,任赵国丞相,家有食客数千,颇有权势。他的家臣家丁因此倚势不遵守国法。有一年,赵国田部吏赵奢铁面无私,按法将平原君家9个不纳税的管事家臣全部处以死刑,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赵奢说:“我秉公执法,原是为国家考虑。如果你的家臣不奉公守法,又何以叫国人守法呢?国人不守法,恐怕赵国也不巩固,你的荣华富贵也不存在了。”一席话,说得平原君哑口无言。平原君认为他是贤才,向赵王推荐。赵奢被任命管理国家的赋税,他办事公平合理,使得赵国国库充实,人民富裕。
4. 曹操有个堂弟,名字叫曹洪。曹洪跟随曹操带兵打仗,立过许多战功,曹操对他十分信任与宽容。
有一天,曹操的侍卫报告:“丞相,曹洪有急事求见。”曹操说:“让他进来。”曹洪气喘吁吁地走进来。曹操问:“有什么紧急的事吗?”曹洪向曹操行过礼,说:“有。您快管管满宠吧,他要杀我的人了。这不是故意让我出丑吗?”
- 25 -
原来,曹洪的手下有一个人,这个人依仗曹洪的势力,常常干违犯法律的事,还满不在乎。最近,他又犯了法,被人告到地方官满宠那里。满宠立即抓来那个人,经过审问,根据法令,判处那个人死刑。曹洪听说以后,连忙写信给满宠。信中说:“……请大人能够看在我的面子上,饶了这个人吧。这个人是我的亲信,您千万不可杀他。如果饶了他,您有什么要求,我一定尽力为您效劳……”满宠收到信,心中十分不高兴,他说:“曹洪身为大将,怎能为自己犯罪的亲信辩护?实在不应该!”满宠对曹洪的说情理也不理,仍然坚持原则。曹洪没有办法,只好来求曹操出面讲情。曹操想了想,说:“待我问个明白。”曹操传令,召见满宠。过了好久,满宠才来见曹操。曹操刚想开口询问,满宠倒先讲话了。满宠不慌不忙地说:“我想,您是要为曹洪将军的一位犯法的亲信说情吧?我刚才已经把他杀了!”曹操听了,大吃一惊,说:“怎么?你怎么能这样做呢?”满宠说:“丞相请您千万不要生气。我听说曹洪将军找您告我的状,我料想您找我来,就是为了曹洪将军的那个亲信的事。那个人罪大恶极,是不能饶恕的。我怕您命令我放掉他,所以,就干脆先按判决杀了他才来见您。”满宠说完,望着曹操,等候发落。曹操听罢,想了想说:“当然,我很为曹洪伤心,但是,满宠你做得是对的,你大概还怕我治你的罪吧?”满宠说:“不。我没有罪,所以我不怕。”曹操哈哈笑了起来,竖起大拇指,赞扬说:“满宠做得对!做官就应该像满宠这样。不然,我定下的法律,谁还愿意执行?不管是谁,犯了法,就要按法律处置!”
结构层次:
本文题目是《命运是公平》,要求写成发言稿,其实质是一篇议论文。本文首先引用材料中《吕氏春秋》和马云的话,指出生活的公平性。作者针对现实中很多人抱怨生活的不公平,进行了分析,批判。文章以潺潺流水式的说理方式,从“把自己的不快乐归罪于命运”“人活着,总能为自己的欲望找到借口”两个方面进行了批判,然后指出“人生是一串念珠,苦乐各一半,我们该学会怎样笑着数完它”,生活的公平在于我们自己怎样看待。最后,再次引用马云的话,作为结束,收束全文。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说理,字字珠玑,闪着睿智的光芒。
- 25 -
- 25 -
相关文档
-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2019-2020学年2021-06-0526页
-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26页
-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25页
-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2021-06-0517页
- 【语文】陕西省宝鸡市陕西石油中学2021-06-0516页
-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养正中学2019-2022021-06-0525页
- 【语文】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1-06-0521页
- 语文卷·2019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2021-06-057页
-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26页
- 湖北省武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2021-06-05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