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51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 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 16: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理 解 与 现 代
汉 语不 同的 句
式能力层级:B
级(识记)
(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与用
法,是指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与辨别。“句
式”属于语法范畴.(2)“不同的用法”指词类
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古
代汉语的语法构造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
在一定的差别。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相异的部分。
(1)“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
动句、宾语前置 、成分省略。
(2)“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
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
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考试大纲》明确需要掌握的不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
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理解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与辨别。
“句式”属于语法范畴,“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
比,古代汉语的语法构造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所谓“与现代汉语不
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相异的部分。
【考点透析】
(一)文言文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
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
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也。”
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
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
记》)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
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
断。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
亦、即、诚、皆、则”等。对否定判断,同学们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难点探析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如:
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晋鄙嚄唶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人也,骂曰畜产,辱孰甚焉?(《后汉书•刘宽传》)
例中判断很难辨认。在翻译时要注意判断这类句子属于判断句,并译成判断句格式,
加上判断词“是”。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3.用“是”表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
来。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但是,注意下一个句子: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
划线的这个句子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
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
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
这个“是”,是代词而不是判断词,因为句子中没有“者”“也”之类,而且主谓间
没有逗号,可见掌握判断句。理解的关键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
施事者。
1、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表被动。如: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4、用“为”,“为……所……”表被动。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5、用“被”表被动。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6、动词本身表被动。
戍卒叫,函谷举.。(《过秦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难点探析
被动句分两类,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
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被动句的难点在于“见”。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2004 年高考上海卷)
上述例句中,“见”表被动。但很多情况下被理解为动词。又如: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
例中“见”都相当于副词,有指代意义,指动作偏指一方。如“见恕”意为“饶恕
我”。以上几例“见”均为指代“我”。这是一个难点,注意掌握。
(2)意念被动主要通过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推断,找出动词的施动对象进行判断。
如:
洎牧以谗诛。(苏洵《六国论》)
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例中“诛”“婴”都是动词本身表被动。如果不译成被动,就会是“到了李牧因谗言
诛杀”“可是祖母刘氏多年缠绕疾病”,这样说不通,不合原意。意念被动要求我们能理
解文段,这样才能推敲。
☆倒装句式
文言文的倒装句是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句子成分的
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式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
作状语后置等形式:
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
以上两句的顺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子之治东阿,甚善矣!”“几家能彀称心
快意!”。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形: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
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
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
是代词作宾语。如:
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未之.有也。(《孟子》)
正常语序应该是“恐年岁之不与吾”、“未有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无乃尔.是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
是(之为)……”的格式。如:
惟弈秋..之为听。(《弈秋》)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例句意思是“项王、项伯面向东边坐,亚父面向南边坐。”
(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难点探析
比较下列句子: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①前一个是肯定句,“汝”作为代词不前置,但后一句是否定句,“我”要前置。
例②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王”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
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形式有:
(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陈涉世家》)
例中“客有吹洞箫者”即“有吹洞箫之客”,“邠人偷嗜暴恶者”即“偷嗜暴恶之邠
人”。余例类推。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
语后置。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
“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
语+者”的格式。例如: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作定语的后置。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难点探析
辨识“之”作助词的定语后置要注意三点:
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
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之”前表领属)
二是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如:
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村中少年好事者 (定语后置)
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三是特别注意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
区别的办法是:
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后是动词(谓语);定语后
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词),但“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或能充
当定语的词或词组。二者结构如下:
宾语前置句:句读..(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解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名词,中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
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
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文采不表于.后世。(《报任安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
具告以.事。(《鸿门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
事具告(之)。”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
成分。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
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译作状语。
(3)“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在文言文中更普遍。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有呼应下文省、对话省。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
“其”不能作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
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
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
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
(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朋友)搔首踟蹰。(《静女》)
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
而省略的。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除臣(为)洗马。(《陈情表》)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
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公命)(《段太尉逸事
状》)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理解时要补充出
来。
4.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如:
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黔之驴》)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鸿门宴》)
赐之(以)彘肩。(《鸿门宴》)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省略的。
读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
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出师表》)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出师表》)
难点探析
倒装的杂糅
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我们往往辨析不全。如: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话。“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
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句子结构分析如下:
安 在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宾语 谓语 主语
这是一个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
看,这个句子首先应该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
翻译为:
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所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
遇到倒装杂糅,要分清结构,抽茧剥丝,层层剖析。
☆常见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
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陈述语气 有以、无以、有所、无所、比
及、为……所、以为、以……为
有……用来、没有……用来、有……的、没
有……的、等到……的时候、把……当作
疑问语气 奈何、何如、如(奈)……何、
得无……乎、孰与、孰若
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大概……吧
(恐怕……吧)、跟……相比……
感叹语气 何其、一何、何……之 多么、何等、多么、怎么……这样啊
反问语气 无乃……乎、不亦……乎、得
无……乎、何……为
恐怕、只怕、不是……吗、难道……吗、、为
什么……呢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到的固定结构。
1、“以为”、“以……为”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
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1)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
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
做……”或“把……当作……”。如: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2)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
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
(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2、“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
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
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
来表示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
师表》)
(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
“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如……何”、“奈……何”、“若……何”
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
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
么样”或“为什么”等。如: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鸿门宴》)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
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
(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
用,译为“怎么样”。如:
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4、“何以……为”、“奚以……为”
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
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
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5、“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
么……的呢”。如: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
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
都可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不亦……乎”、“岂(其)……哉(乎)”、“盍……乎”
范氏富,盍.已乎.?(2004 年高考福建卷)
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2004 年高考江苏卷)
译: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
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
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7、“无(毋)乃……乎(与、欤)”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
“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
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只
怕、大概)……吧”。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 年高考天津卷)
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注意:“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
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8、“得无(微、非)……乎(耶)”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
吗”。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莫
非、只怕、恐怕)(是)……吧”。如:
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9、“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可译为“哪”或“哪
个”。如:
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
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
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
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
如……”。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与其……孰若(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
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
上……” 。如: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有时,“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如: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11、“……有(无)……以……”
“……有(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
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没有)用来(拿
来)”、“来”等。如: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 年高考湖北卷)
译: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用来....取代薛季昶的人。
“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能够拿
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12、“……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
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
动词“有”或“无”之后,可译为“……有(没有)什么……”。如: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13、“……之谓也”、“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
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它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
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种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二)明确词类活用的理解方法
☆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
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
(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②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上述几例中,“舍”后带了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
舍定居”;“寿”活用为动词“祝寿”。
(2)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如: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②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③藉.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王”即分别
活用为动词“称王”。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刑、藉、
瓮、绳”都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登记造册、用破
瓮作、用草绳系”的意思。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
①置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与妻书》)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例中,“罾、志、虏”本来都是名词,意思是“鱼网”、“志向”、“俘虏”,与
“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捕捉”、“立志”、“虏
获”。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①汝幸而偶.我。(《与妻书》)
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上述几例中,名词“偶、蹄、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
“嫁给、用脚踢、命名”。
(5)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②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上述几例中,名词“毒、果、前”均活用作动词,译为“憎恨、实现、走上前”。
2.名词用作状语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
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游褒禅山记》(从旁边)
②使不上.漏。(《项脊轩志》)(从上边)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
②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依法)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①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象蛇一样)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过秦论》)(如客人)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
难点探析
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①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加点部分如果是主谓结构,译为“蛇爬行”“小儿啼哭”显然不对。
②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
一是弄清动词的主语,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
“嫂蛇行”“老人儿啼”,“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
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
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
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
了。如:
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
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
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
语。
(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1)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有时用连词“而”或“以”连接谓语。这是现代汉语里
所没有的。
①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在早晨、在傍晚)②早夜..以思,,去其不
如舜者,就其如舜者。(《原毁》)(时时)
(2)文言文中“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
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每天)
②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每年)
③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一天比一天地)
(3)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
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①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
之。《核舟记》(在右边、在左边)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在外边)
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向上)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
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复活、使……长肉)
②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李元济雪夜入蔡州》)(使……下来)
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使……灭族)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把……当作宾客)
②吾从而师.之。(《师说》)(以……为师)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以……为鉴)
☆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
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忠良诚实的人)
③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①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有很多、缺少)
②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痛恨、因……而痛苦)
③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与……交好)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
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使……遭受痛苦、使……贫困)
②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使……灰暗)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与妻书》)(以……为
快乐)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以……为耻)
☆动词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
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①吾射.不亦精乎? (《卖油翁》)(射箭的技术)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列论战》)(伏兵)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④追亡.逐北。(《过秦论》)(逃跑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
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
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使……挨饿)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使……愤怒)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使……受惊、使……鸣叫)
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使……起舞、使……哭泣)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使……喝)
难点探析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
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使……活下
来)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使……学习)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使……跟从)
④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使……吃)
3.动词作状语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跑着)
忽啼.求之。(《伤仲永》)(哭着)
☆数词的活用
数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但比较少见。
①“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梁
惠王上》)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
以上几例中的“一”、“二三”均为数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 “统一”、“数次
改变”。
难点探析
“使动”和“意动”的辨析
“使动”和“意动”都是词的活用,二者结构相似,但有区别,表现在以下两点上:
(1)表示的意义不同。用如“使动”的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变为什
么”的意义;而用如“意动”的词,对宾语含有“认为(感到)它怎样”,或者“把它当
成(看作)什么”的意义。如: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例中“利其然”是“认为这样做有利”的意思,“利”,形容词用作“意动”;例“活
之”是“使之(他)活”的意思,“活”用作“使动”。
(2)表现的主客观不同。“使用”必须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发生了变化,这是一
种客观的变化,“意动”的主语没有让宾语表示的人或事发生变化,只是主语的一种主观
认识,因而“使动”的主语可以是人或物,而“意动”的主语一般只能指人。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句中主语“春风”是指物,“春风”使江南岸发生了变化(绿),因而“绿”用作
“使动”。再如前例中“父”指人,主语(父)主观上认为“其然”有利,因而“利其然
也”的“利”是意动用法。
【粤题精讲】
1.2009 年广东高考题
2. (2008 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A 项为动词,到任; B 项“之”代他,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C 项代词宾语。D 项为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考句式判
断,此题为本套试题变化之三。答案:B。
3.(2006 年广东)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我们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要看题干,例句是一个什么句式,再仔细分析选肢中的每一个句子。题
干中的句子是一个介词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
语要前置。再看选项中,A 项是介词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B 项的“何”(为
什么)作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是正常语序;C 项的“何”(什么)作定语,置于中心词
之前,是正常语序,“何厌之有”为动词宾语前置,即“有何陋”;D 项的“何”的用法
与意义同 C 项。
此题的选项全部出自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
坐》《烛之武退秦师》《屈原列传》。因此,我们要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各种句式,并善于
区别那些貌似相同,实则不同的句子。也可以借助语法分析,看词语充当的句子成分来分
辨。
答案:A。
【粤考趋势】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的考查,近几年的高考常考的有:
类别 例句 出处
判
断
句
1. 力不足,死焉,职也。
2.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3. 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4.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5. 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008 上海
2008 浙江
2007 年全国 1
2006 年福建
2006 年江苏
6. 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7.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8.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006 山东
2006 全国Ⅱ
2005 天津
倒
装
句
主谓倒装 未考
宾语前置
1.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2.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3. 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4. 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5.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208 天津
2004 福建
2004 广东
2004 全国Ⅰ
2005 天津
定语后置
1. 竹床一,垒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2. 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3. 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2006 江西
2006 江西
2003 安徽春
状语后置
1.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2.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3.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4. 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5.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008 江苏
2006 重庆
2006 安徽
2004 浙江
2004 湖南
被
动
句
1.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3. 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4. 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5.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6.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2008 江苏
2008 浙江
2008 安徽
2006 浙江
2005 福建
2005 广东
省
略
句
1. 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章君的)志(办好义塾)为事,毋丰己
以自私。
2. 郭异之,持(之)以白王。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维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B.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4. 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常”后省略“于”)
5.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而”前省略“事君
者”)
6.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号原文的一项是
A.(但)无乐有上矣。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7. 主簿大惊,遽以白就。(“以”后省略“之”)
8.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乃”前省略“李超”,“僧”
后省略“名”,“告”后省略“之”)
2008 湖北
2007 广东
2006 浙江
2006 湖南
2006 福建
2006 北京
2005 广东
2005 湖北
固
定
结
构
1.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2. 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3. 比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4. 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5. 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6. 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8 安徽
2006 天津
2005 浙江
2006 浙江
2006 浙江
2002 全国
从上表可以看出,考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 2005 年纳入考试范围
后,各省市试题都有出现。考查形式,有的单独命题,多放在文言文翻译中综合考查。
2010 年的考试,极有可能在客观题中命题,或在翻译题中考查。
近几年各地高考词类活用的考查情况如下:
例句 考查方式 出处 说明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
友,以女妻侃子瞻。
翻译题 2008 广东 妻,作动词,嫁
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翻译题 2008 湖南 苦,以……为苦
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
救此患莫若屯田。
翻译题 2008 全 国
1
日,作状语,每天
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翻译题 2008 全 国
1
君、兄,以……君、兄
郭异之,持以白王。 翻译题 2007 广东 “异”:意动用法,“以……为异”
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实词题 2007 全 国
1
“祠”:作动词,祭祀
拜住袖其疏人谏 实词题 2006 重庆 “袖”,作动词“藏在袖里”
士类益以此多之 同上 2006 全 国
I
“多”意动用法,即“赞扬”
抉而去之 同上 2006 福建 “去”,使动用法,即“使……离
开”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同上 2006 广东 “食”,作动词“给……吃”
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翻译题 2006 浙江 “先”与“后”,意动用法
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同上 2006 四川 “富”与 “贫”,使动用法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 同上 2006 四川 “怒”使动用法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 同上 2006 重庆 “目”,,活用为动词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同上 2002 上海 “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同上 2005 重庆 “晨”,作状语, “在早晨”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同上 2005 福建 “王”为名词作动词,译为“称王”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
夫礼葬之
同上 2005 全 国
Ⅱ
“丧”为动用法,“为……治丧”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同上 2004 广东 “穷”,使动用法, “使……穷困”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同上 2004 湖南 “名”,作动词,“闻名”
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
对常若不足者
同上 2004 天津 “西”,作状语,“往西”
掌握高考的命题特征。词类活用在 2005 年纳入考试范围后,有多个省市以两种题型考
查:一是单独设题考查;一是放在文言文翻译中综合考查。近三年则不同,没有任何一套
试卷单独设题考查,考查的方式有所变化。广东高考不会单独出题,会在实词和翻译中考
查。
应考方法盘点
1.借助典范例句例词,分类辨识
这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不是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结合课文中
的典范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
式。在阅读训练或考试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
率。
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
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主语省略与今天基本相同,再如
“……为……所……”“……于……”表被动,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
点,轻松确定其句式。也有一些特殊句式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的成
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
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而大多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
别,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
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不同的用法也可如此比照,得出结果。
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
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
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更要
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握。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句放到具体的语境
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制订语意,并进行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
句式特点。
4.掌握句式特点和用法特点,准确翻译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往往要以把握常见文言句式为其基础。因此,掌握判断句、
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及其成分省略等基本知识,显得至为重要。其次要注
意考察具体语境准确翻译句子。如果不注意从句式的角度作总体观照,只注意从一个一个
词作局部的断章取义,往往会偏离原文大意,将整个句子的意思弄错。
牢记各种特殊句式的特点,并同现代汉语句式进行比较,明了特殊。
不同句式和用法的辨识,首先要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规
律。例如倒装句式,它的特点是句子的某些成分不在它应有的位置上,为明确句意,翻译
时要按现代汉语的句子排列顺序,将这些成分复位。其次要分类记忆,举一反三,平时记
一些典型的例句,需用某种句式时,以此为例,这样比死记硬背效果要好。
备考简料清点
(一)原书 136
(二)137 页
(三)常见文言复句
1.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并列)
2. 沛公起如厕,因召樊哙出(承接)
3.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递进)
4.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选择)
5.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
6.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
7.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假设)
8. 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假设)
9.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条件)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目的)
考点对应直练
一、课内复习
(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
1. 匪女之为美( )
2. 俟我于城隅( )
3. 秋以为期( )
4. 恐年岁之不吾与( )
5. 肇锡余以嘉名( )
6.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
7. 为仲卿母所遣( )
8. 但闻悲鸟号古木( )
9.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10.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11.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12.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13. 秦人不暇自哀( )
14. 戍卒叫,函谷举( )
15. 击空明兮溯流光( )
16.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17. 则又何羡乎( )
18. 客有吹洞箫者( )
19. 语未毕,余泣( )
20. 令人长号不自禁( )
21. 其制稍异于前( )
22.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
23. 所以敢先汝而死( )
24.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
25.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
26. 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
27. 而控于地而已矣( )
28. 之二虫又何知( )
29. 而彼且奚适也?( )
30. 彼且恶乎待哉!( )
31.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32.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33. 是社稷之臣也( )
34. 无乃尔是过与( )
35. 冉由、季路见于孔子曰( )
36. 何以伐为( )
37. 非我也,岁也( )
38. 未之有也( )
39. 树之以桑( )
40. 可以无饥矣 ( )
4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42. 輮以为轮( )
4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44.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45.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46.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47. 陈利兵而谁何( )
48.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49.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50.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51.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52. 不拘于时( )
5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54.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55.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56.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57.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
58. 岂取其之易而守之难乎( )
59.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
60.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
61.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62.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63. 沛公欲王关中( )
64. 赐之彘肩( )
65. 其告以事( )
66.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67. 籍何以至此( )
68. 客何为者( )
69. 何辞为( )
70. 今日之事何如( )
71. 大王来何操( )
72. 沛公安在( )
73. 吾属今为之虏矣( )
7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75.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
76. 为之奈何( )
77. 今臣亡国贱俘( )
78. 实为狼狈( )
79. 而刘夙婴疾病( )
80. 告诉不许( )
81.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82. 具以表闻( )
83. 欲谁归罪( )
84.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
85.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86.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87.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
88. 姜氏何厌之有( )
89. 敢问何谓也( )
90. 君何患焉( )
91. 其是之谓乎( )
92. 佗邑唯命( )
93. 君将若之何( )
94. 文采不表于后世( )
95.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96. 重为乡党所笑( )
97.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
98.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99.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
100.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
参考答案
1.判断句(否定)
2.介词短语后置句
3.宾语前置
4.宾语前置
5.介词短语后置句
6.判断句
7.被动句
8.省略句,“号”后省“于”
9.宾语前置
10. 倒装句
11. 判断句
12. 省略句“于”
13. 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自”前置
14. 被动句,举,被攻占
15. 省略句,省略主语“桨”和“船”
16. 宾语前置句
17. 宾语前置句
18. 定语后置句
19. 省略句,“语”前省略定语“其”
20. 宾语前置句
21. 介词短语后置句
22. 主谓倒装句
23. 固定结构,所以,……的原因
24. 固定结构,与使……无宁……,与其……不如……
25. 固定结构,奈……何,对……怎么办;怎么办
26. 固定结构,无所,没有……的
27. 介词短语后置句
28. 宾语前置句
29. 宾语前置句
30. 宾语前置句
31. 固定结构,奚以……为,表反问
32. 固定结构,不亦……乎,表委婉反问
33. 判断句
34. 宾语前置句,固定结构,无乃……与,表推测
35. 被动句
36. 固定结构, 何……为
37. 判断句
38. 宾语前置句
39. 介词短语后置句
40. 省略句,“以”后省宾语“之”
41. 判断句
42. 省略句,省介词宾语“之”
43. 定语后置句
44. 判断句
45. 被动句
46. 被动句
47. 宾语前置句
48. 介词短语后置句
49. 介词短语后置句
50. 判断句
51. 判断句
52. 被动句
53. 宾语前置句
54. 介宾短语后置句
55. 省略句,省主语“士大夫之族”
56. 省略句,省宾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固定结构, 其……欤,表反问
57. 主谓倒装句
58. 固定结构,岂……乎,表反问
59. 判断句,判断兼提示原因
60. 判断句
61. 判断句
62. 固定结构,何……为,“为”语气词,呢,
63. 省略句,省介词“于”
64. 省略句,省介词“以”
65. 省略句,省宾语“之”
66. 省略句,省宾语“之”
67. 宾语前置句
68. 宾语前置句
69. 宾语前置句,固定结构,何……为
70. 宾语前置句
71. 宾语前置句
72. 宾语前置句
73. 被动句
74. 被动句
75. 固定结构,无所
76. 固定结构,怎么办
77. 判断句
78. 判断句
79. 被动句
80. 被动句
81. 省略句,省宾语、主语。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82. 省略句,省宾语“之”
83. 宾语前置句
84. 定语后置句
85. 判断句
86. 介词短语后置句
87. 省略句,省宾语“之”
88.
89. 宾语前置句
90. 宾语前置句
91. 宾语前置句
92. 宾语前置句
93. 省略句,省助词和谓语“是从”
94. 固定格式,若……何
95. 介词短语后置句
96. 被动句,于,被
97.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98. 被动句,拘,被拘 动词本身表被动
99. 被动句,放逐,被放逐
100. 被动句,膑,被膑
101.被动句,囚,被囚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102.夙.兴夜.寐( )
103.士贰.其行( )
104.三岁食贫.( )
105.名.余曰正则兮( )
106.字.余曰灵均( )
107.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
108.孔雀东南..飞( )
109.足以荣.汝身( )
110.逆以煎.我怀( )
111.夏雨.雪,天地合( )
112.艰难..苦恨繁.霜鬓( )
113.六王毕,四海一.( )
114.未云.何龙.未霁何虹.( )
11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116.可怜焦土..( )
117.朝歌夜弦....( )
118.楚人一炬.( )
119.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12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121.不知东方之既白.( )
122.顺流而东.也( )
123.下.江陵( )
124.侣.鱼虾而友.麋鹿( )
12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126.击空明..兮溯流光( )
127.乳.二世( )
128.垣墙..周庭( )
129.汝幸而偶.我( )
130.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
131.卒不忍独善.其身( )
13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133.水.击三千里( )
134.既来.之,则安.之( )
135.然而不王.者( )
136.谨.庠序之教( )
137.却.匈奴七百余里( )
138.约从离.衡( )
139.外连横而斗.诸侯( )
14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141.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142.以愚.黔首( )
143.君反以罪.臣( )
144.君.人者( )
145.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
146.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
147.人君当神器之重.( )
148.不念居安.思危.( )
149.纵情以傲.物( )
150.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
15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152.何必劳.神苦.思( )
153.亏.无为之大道哉( )
154.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155.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
15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157.道.芷阳间.行( )
158.沛公军.霸上( )
159.沛公欲王.关中( )
16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
161.沛公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162.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163.历职.郎署( )
164.臣少多疾病..( )
165.则刘病日.笃( )
16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167.凡在故老..……( )
168.夙遭闵凶..( )
169.猥以微贱..( )
170.谨拜表以闻.( )
17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
172.手.注善药( )
173.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
174.晞一营大噪,尽甲.( )
175.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 )
176.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
177.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
178.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
179.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 )
18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18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182.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
1. 则或咎.其欲出者( )
2.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3.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4. 今京不度.,非制也( )
5.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
6. 多行不义.必自毙( )
7. 庄公寤生,惊.姜氏( )
8. 爱共叔段,欲立.之( )
9. 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
参考答案
1.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2.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
3.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4.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5.字:名词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6.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德
7.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8.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9.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煎熬
10. 雨:名词作动词,降落,降下
11. 艰难:形容词作名词,时世和身世艰难;繁:形容词作动词,增多
12.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13. 云、龙、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出现彩虹
14. 鼎、玉、金、珠:名词作动词,把鼎、玉、金、珠看作
15. 焦土:名词作动词,化为焦土
16. 名词作状语,朝、夜:在早晨、在晚上;歌、弦:名词作动词,唱歌、弹奏
17. 炬:名词作动词,放火、焚烧
18.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指储藏收集的金玉珠宝等
19.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20. 白:名词作动词,发白、天亮
21. 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22. 下:名词作动词,攻占
23.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24. 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5. 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26. 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27. 垣墙:名词作动词,砌墙
28. 偶:名词作动词,嫁
29. 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毕
30. 善:形容词作动词,完好、完善
31. 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疼爱
32. 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33. 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34. 王:为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百姓归顺
35.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36. 却: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37. 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38.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39.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0.争:动词作状语,争着
41.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
42.罪:名词作动词,治罪
43.君:名词作动词,作君王、统治
44.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45.刑:名词作动词,施刑
46.重: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权力
47.安、危:形容词作名词,平安、危难的时候
48.傲:形容词作动词,傲视
49.崇:形容词作动词,高
50.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稳固
51.劳、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苦痛
52.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亏,损害
53.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54.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
55.夜:名词用作状语,连夜、在夜间
56.道:名词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抄小道
57.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58.王:名词作动词,称霸,称王
59.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
60.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61.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62.职:名词作动词,任职,做官
63.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病
64.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65.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狗马一样
66.故老:形容词作名词,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67.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68.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9.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70.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71.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72.旦夕:名词作状语,早晚
73.甲:名词作动词,披上铠甲
74.衣:名词作动词,包扎
75.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76.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败、败坏
77.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打坏
78.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79.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80.极:名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81.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82.咎:形容词作动词,指责
83.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作动词,到尽头
84.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85.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86.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87.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88.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
89.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
90.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
专题突破通练
【专题纵练】
(一)句式
1.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2.从句式看,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④梁,吾仇也 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⑥其势弱于秦
⑦痛哉斯言 ⑧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A. ①⑦/②⑥/③⑤/④/⑧
B. 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C. 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下面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而齐人勿附于秦
4.下列句子有:A 判断句,B 被动句,C 宾语前置,D 介词结构后置,E 句子成分的省略
(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式
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时人莫之许也 B.时不我待
C.客有吹洞箫者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王后将相,宁有种乎?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7.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 ( )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君何以知燕王
C.纤歌凝而白云遏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8.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
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
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①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译文:
②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译文:
③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译文:
(2)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
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①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译文:
②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译文:
(3)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
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译文:
(4)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
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
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
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①盍去诸?
译文:
②是非若所知也。
译文:
③不病于无鸡乎?
译文:
④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译文:
(5)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
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
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①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
②是好苦我。
译文:
③泰然谓美莫己若。
译文:
参考答案
1. D(宾语前置句,“何后之有”即“有何后”。A、B、C 均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2. A(①⑦句为主谓倒装句;②⑥句为介词短语后置句;③⑤句为被动句,其中③句为
动词本身表被动;④句为判断句;⑧句为宾语前置句。)
3.( A、 C 同为被动句;B、 D 同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4.①(A 判断句);②(C 宾语前置);③(B 被动句,D 介词结构后置);④(D 介词
结构后置);⑤[E 句子成分的省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
③[(E 句子成分的省略,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
5.( C 句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为宾语前置句。)
6. B(①与②同为判断句,③与④同为反问句。)
7. C(“纤歌凝”即“纤歌被凝”,属于动词本身表被动的被动句,例句“拘于时”为
被动句;
A.为宾语前置句;B.为宾语前置句;D.为陈述句。)
8.(1)①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送到齐国。
②如果侥幸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反被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
③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价功劳(按劳行
赏),我用什么来报达你呢?
(2) ①楚国有个学划船的人,刚开始,调头、转弯、快划、慢划,一切都听船师的。
②就辞去了船师,擂鼓径直往前划行。多次碰上急流险滩,便慌张四顾,失魂落魄,坠
落了船桨,丢掉了船舵。
(3)自己通达而能使别人通达的人,想处境艰难也是不可能的。
(4)①为什么不扔掉(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盍”、“诸”两个兼词)
②这不是你所了解的(采分点判断句式和“是非”、“若”)
③我不担心没有鸡吗(采分点“病”是活用)
④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罢了,距离饥寒还很远,像这样,为什么要扔掉(赶走)这只猫
呢,(采分点“则己耳”的语气,“去”、“犹”和“若”、“之”、“何”)
(5)①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②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
③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
了)。
(二)用法
1.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找出来,然后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
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吾师道也( )②吾从而师之( )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而耻学于师( )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2.下列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①函.梁君臣之首 ②一夫夜.呼,乱者
四应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④沛公军.霸上 ⑤火.尚足以明也 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⑨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⑩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②④⑥⑧B.①③④⑥⑩C.②④⑤⑥⑧D.⑤⑥⑧⑨⑩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动词使动用法的是(),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③既来.之,则安.之
④外连衡而斗.诸侯 ⑤渔人甚异.之 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⑦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4.下列各句按其活用加以分类,全出现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①大石倒立千尺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③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⑤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⑥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
⑦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⑧郦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⑨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⑩天下云集响应
A.①③⑤⑦⑨ B.②③⑤⑧⑩C.①②④⑤⑩ D.②④⑥⑨⑩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彼童子之师.不耻相师.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吾从而师.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6.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几句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明.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8.以下句子中不含意动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⑥驼业.种树 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⑧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⑨君将哀而生.之乎⑩春风又绿.江南岸
A.①③⑤⑥⑧⑩ B.①②④⑦⑨⑩
C.②③④⑦⑧⑩ D.②④⑤⑦⑨⑩
10.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安居乐业( )
(2)不毛之地( )
(3)华而不实( )
(4)百废待兴( )
(5)蚕食鲸吞( )
(6)好高骛远( )
(7)抱残守缺( )
(8)藏垢纳污( )
(9)海底捞针( )
(10)抱头鼠窜( )
(11)草菅人命( )
(12)天高地厚( )
(13)标新立异( )
(14)车载斗量( )
(15)扶老携幼( )
(16)拨乱反正( )
(17)川流不息( )
(18)风驰电掣( )
(19)不胫而走( )
(20)打草惊蛇( )
(21)风餐露宿( )
(22)不翼而飞( )
(23)道听途说( )
(24)狼奔豕突( )
(25)祸国殃民( )
(26)身体力行( )
(27)扶危济困( )
(28)惊天动地( )
(29)口是心非( )
(30)雷厉风行( )
(31)耳提面命( )
(32)旁征博引( )
(33)起死回生( )
(34)气象万千( )
(35)取长补短( )
(36)荣宗耀祖( )
参考答案
1.①(A.名词作动词)②(B.意动用法)③(C.形容词用作名词)④(B.意动用法)⑤
(B.意动用法)
2. B
3. 属于动词使动用法的是(③④⑦ ),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 ②③ )
4. B
5. A(名词;名词作动词。B.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C.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
D.均为形容词作名词。)
6. B(名词作动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
7.A(形容词作动词,其余为形容词作名词。)
8. D(“王”是使动用法。)
9. B(③为意动用法⑤为意动用法⑥为意动用法⑧为名词作动词 )
10.
(1)安、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2)毛:名词作动词,长草
(3)华、实:名词作动词,开花、结果
(4)废:形容词作名词,荒废的事物
(5)蚕、鲸:名词作状语,像蚕虫、鲸鱼一样
(6)高、远:形容词作名词,高处、远处
(7)残、缺:形容词作名词,残破的东西
(8)垢、污:形容词作名词,肮脏的东西
(9)海底:名词作状语,到海底
(10)鼠:名词作状语,像老鼠一样
(11)草:名词作状语,像割草一样
(12)高、厚:形容词作动词,是高的、是厚的
(13)新、异:形容词作名词,新的东西、奇异的东西
(14)车、斗:名词作状语,用车装、用斗量
(15)老、幼: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幼小的人
(16)乱、正:形容词作名词,杂乱的东西、正确的道路
(17)川:名词作状语,像河水一样
(18)风、电:名词作状语,像风、电一样
(19)胫:名词作动词,长腿
(20)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1)风、露:名词作状语,在风中、在露水下,餐:名词作动词,用餐
(22)翼:名词作动词,长翅膀
(23)道、途:名词作状语,在道上、在途中
(24)狼、豕:名词作状语,像狼、猪一样
(25)祸、殃:名词作动词,危害、殃及
(26)身、力:名词作状语,亲身、用力
(27)危、困:形容词作名词,危险的、困难的人(事情)
(28)惊、动、地:使动用法,使……受惊、使……震动
(29)口、心:名词作状语,在嘴上、在心里
(30)雷、风:名词作状语,像雷、风一样
(31)耳、面:名词作状语,在耳边、当面
(32)旁、博:名词作状语,从侧面、广博地
(33)死、生:动词作名词,死人、活的状态
(34)万千:数词作动词,呈现各种姿态
(35)长、短:形容词作名词,长处、短处
(36)荣、耀:使动用法,使……光荣、使……荣耀
【模拟新练】
1.(2009 年佛山市一模)下列句子中,与“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有相同省略特
点的一项是
A.削籍编管通州 B.召为大宗正丞
C.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 D.处之如平常
答案:A【题干句省介词“于”,A 项省介词“于”,省主语; B.省主语和宾语
C.省主语和宾语 D.省主语】
2.(中山一中第二次)下列各句都有实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 B.往而不反,卒至土崩
C.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 D.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
答案:B(“土”,名词做状语。A 项的“异”,C 项的“善”,D 项的“洁”,都是
意动用法。)
3.(湛江二中 2009 届高三第一次)下列对省略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于吴) B.越欲先吴未发(兵)往伐之
C.(越)败之(于)夫椒 D.(王)勿许(之)也
答案:C(应该是“(吴)败之(于)夫椒”,这里“败”是“打败”之意,“之”
指代的是越国。)
相关文档
-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学2021-06-057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9语言2021-06-0511页
- 2013届高考语文精品素材:文言虚词的2021-06-0523页
-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第四章2021-06-055页
- 全国版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021-06-056页
- 2020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一2021-06-052页
- (江苏卷)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1-06-058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2021-06-056页
- 2020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阅读突2021-06-055页
-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教案:字2021-06-0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