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51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3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含解析)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 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 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 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 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 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 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 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 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 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 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 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 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 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 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 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 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 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 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 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 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 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 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 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 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 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 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 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 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 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 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 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 的特殊“美味”。 【解析】 本文的题目是“一种美味”,从表面看这里的“美味”是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 名师点睛 1.仔细品味,读透文本。具体做法是:(1)挖掘意蕴。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浓缩每段 内容),连点成线(串起各段内容),看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 等。文学作品的关键句有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主旨句,内涵深刻、意蕴丰富的议论句,内涵丰富、寓意 深刻的象征性语句等。(2)从细节及语言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观点倾向。(3)要善于以小见大,把握形 与神的关系。 2.把握格式,谨慎作答。答题模式是:文本材料(观点)+自己的观点。议论性、抒情性散文在记叙和描 写中总有一些议论或抒情的语句,而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善于借助这些句子。同时,文章的起承转合处往往有 一定的语言标志,借助这些就可以逐段概括内容大意,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对正确答题思路的形成有一定的 启发作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东坡肉 季 明 四十多岁的老楚,是炊事班的头儿。 这老楚,可不简单,曾见过大世面,曾是南京著名酒楼——品世阁的掌勺大厨。 鬼子攻南京,一发炮弹,品世阁就变成了瓦砾。同时,也有炮弹飞到老楚家中,妻儿老小连同家产, 一起消失在战火里。老楚逃了出来,手里掂着一把菜刀。这把菜刀,跟随他多年,切鱼剁肉,血腥味浓, 但那一刻,老楚迫切希望这刀能沾染上鬼子的血,然而,炮火连天,遍地都是逃难的人群、溃败的军队, 老楚不知道去哪里找小鬼子拼命。 于是,老楚投了 36 师。 老楚年纪大,又当过厨师,被分到炊事班。老楚也很乐意,他觉得,凭自己的手艺,让兵们吃饱吃好, 上战场跟鬼子拼命时,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也算是报仇。 等到了炊事班,老楚才明白,什么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们吃的,无非是稀饭馒头就咸菜,好 的时候,也只是青菜豆腐一锅烩,多加勺油而已。 只有在大战前夕,部队才买几头猪,杀倒,改善生活。兵们称之为——吃断头饭。 老楚做的菜,不仅好看,更好吃。兵们吃得狼吞虎咽,个个脑袋上腾起一层汗雾。兵们说,吃了老楚 做的菜,脑袋掉了,也值!兵们吃高兴了,就问:老楚,你最拿手的菜是啥? 老楚说,东坡肉。东坡肉,是老楚的招牌菜,地道而正宗,在品世阁时,客人们每席必点。兵们不解, 东坡肉?是啥东西?老楚说,一道名菜,苏东坡创制的。这道菜,也叫红烧肉,用猪肉炖制而成,最好是 五花肉,做好后,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诀窍就是:慢火,少水,多酒。 老楚见过大世面,兵们喜欢听他侃古。老楚说,据说啊,乾隆爷也好这一口,百吃不厌,因为爱吃这 道菜,他还收藏了一个宝贝,是块天然的奇石,酷似东坡肉,镶上黄金底座,摆在案头,随时欣赏和把玩 哩。兵们啧啧嘴,听得直流口水。乾隆爷,他们知道,连皇帝佬儿都爱吃的菜,肯定是人间极品美味。兵 们无限向往地说,啥时候做道东坡肉,让咱们也尝尝。 武汉会战,36 师奉命开到富金山,打阻击战。战况惨烈,八天之后,一万多人的 36 师,兵员已不足两 千,主阵地丢失。师长挑选了二百名士兵,组成敢死队,准备发动突袭。攻击定在夜间,离天黑还有大半 天时间,师长知道,这些兵上去,九死一生,于是,他决定为敢死队改善生活。 师长找到老楚,说,敢死队的兵,要求吃顿东坡肉,抓紧做。老楚苦着脸,手一摊,说,师长,啥都 没有,咋做?师长咬咬牙,说,不管怎样,一定要找到材料!师长牵过自己的战马,交给老楚,命他带上 几名骑兵,去七十里外的镇上采购食材,速去速回。但直到第二天上午,老楚才赶回来。好不容易办齐东 西,却碰上了鬼子,那几名骑兵阵亡,老楚绕了很远的道,才赶回驻地。 敢死队,早已在昨夜攻了上去。见到师长,老楚放声大哭,师长哇,我回来晚啦……师长说,不晚, 待敢死队撤下来,就用东坡肉犒劳他们。老楚赶紧回到炊事班,开做。 将猪肉刮洗干净,切成一寸见方的块,在沸水里煮去血水,然后,在一口大锅里,用竹箅子垫底,铺 上葱、姜,再将猪肉块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冰糖、酱油、黄酒等,盖上盖,密封,旺火烧开,之后,用 文火焖酥…… 几小时后,大功告成。当两百碗红润油亮的东坡肉摆上桌,老楚眼前一黑,摔倒在地。人们这才发现, 老楚身上有枪伤。老楚让人将他扶到一块巨石旁,背倚石壁,坐下,他睁大双眼,眺望富金山主峰阵地, 那里,枪声正烈,硝烟弥漫。恍惚间,老楚看见敢死队员们,蜂拥而至,端起东坡肉,狼吞虎咽…… 老楚咧开嘴,笑了。 时至黄昏,敢死队的兵,却一个也没能下来。 老楚已死去多时,笑意,僵在脸上,而双眼,依然圆睁,紧盯着富金山的方向。 残阳如血,映在那一碗碗东坡肉上,天地一片红光。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孙犁的风骨 江南鹤 那年,我到天津总医院探望孙犁先生。他躺在病床上,两只眼睛是白色的。我看到大吃一惊,站在旁 边的一位阿姨说,他的眼睛得了白内障。孙犁先生发现有人来,眨了眨眼,大声说:“去忙去吧,忙去吧。” 旁边那个阿姨又说:“你别往心里去,谁来了,孙先生都这么说。”我站在孙犁先生面前,背了他写的书 的书名,那些书是山东画报出版的,《陋巷集》《晚华集》《老荒集》《如云集》等。孙犁先生听了,点了点 头。我转身离开了病房。不久,我从《天津日报》上看到,作家铁凝来天津领奖,特意到总医院看望孙犁 先生。当听了铁凝的自我介绍之后,孙犁说了一句:“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了。”说罢,便流下眼泪。铁凝 也是泪眼汪汪。报纸上还特意配发了一张这两位作家见面时的照片——孙犁先生侧身躺在病床上,注视着 铁凝。又过了不久,孙犁先生便去世了。 我再次从书架上翻出孙犁先生的《如云集》《晚华集》《老荒集》等十本书。这十本书除个别篇章外, 大部分写于 1976 年至 1995 年。读完这十本书后,我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十本书里没有一句是废话,没 有一句是空话。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人,我从中受益良多。这些文字是孙犁先生饱经沧桑后血和泪的结晶, 从这近百万字的作品里我提炼出两个字:风骨! 孙犁先生的风骨! 风骨,我个人理解是文章的风格、做人的骨气。而作为文人,还要有一颗文心和一根文骨。孙犁先生 的文章,清纯雅致、朴素自然,似山溪汩汩流淌,像春风拂人衣袂。而在做人上,孙犁先生宁静淡泊,志 存高远。他的作品语言十分古朴,句中时有点睛之语。“凡能厚着脸皮批判别人的人,他在接受别人对他 的批评时,脸皮也很厚。”(见《风烛庵杂记》)“对我来说,人在青春,才能有爱情,中年以后,有的只 是情欲。”(见《陋巷集》之《太湖》) 作家贾平凹在其散文《孙犁论》里说:“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风 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时下的中国,尤其天津大码头上,真是不可思 议……孙犁虽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 作的能量多大……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 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 本身就是诸葛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 孙犁先生曾手书《秦少游论文》一帧,赠作家铁凝。后来,铁凝撰文回忆说:“我想,这是孙犁先生 欣赏的古人古文,是他坚守的为文为人的准则……孙犁先生对前人的借鉴沉着而又长久,他却在同时‘孤 傲’地发掘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他于平淡之中迸发的人生激情,他于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骨气,尽 在其中了。大师就是这样诞生的吧。” 孙犁先生曾说过:“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毫无例外的,他们是富于人情的,富 于理想的。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这种态度。把人道主义从文学中拉出去,那文学就没有 什么东西了。我们的作家,要忠诚于我们的时代,忠诚于我们的人民,这样求得作品的艺术性,反过来作 用于时代。”我想,孙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 作家金梅说:“但凡堪称‘读书人’者,多系不慕富贵,远离官场,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包括写作), 刚正不阿,清风亮节之士。孙犁当此称谓而无愧。” 让我们神闲气定地阅读孙犁先生的作品吧。 (有删改) 标题“孙犁的风骨”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1.①如血的残阳映照着东坡肉,“天地一片红光”,渲染出一种天地同悲的惨烈气氛;②敢死队队员们为 国捐躯,死前却没吃上老楚的东坡肉,老楚死而有憾,增加了悲剧意味;③残阳下的东坡肉,成了为国 牺牲的将士们最好的祭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牺牲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2.(1)指孙犁的文章有风骨:①清纯雅致,朴素自然;②语言古朴,多有点睛之笔;③于平淡之中迸发人生激 情,于精微之中昭示骨气。(2)指孙犁做人有骨气:①宁静淡泊,志存高远;②具有人道主义精神;③不慕 富贵,远离官场;④甘于寂寞,潜心学问;⑤刚正不阿,清风亮节。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 总 结 一 下 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