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01 KB
  • 2021-06-05 发布

2017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穿透卷专题30综合模拟卷(含解析)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30 综合模拟卷(六)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唐诗的建筑美 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 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 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 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 建筑所用的材料,如砖、瓦、木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 间、走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 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 融合汇通在一起。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 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例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 意,落日故人情”。“雨中黄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 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 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好象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 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 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 摹拟具体的物象。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 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里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 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 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凤 去、台空、江自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 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 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唐诗的建筑美那以具体的物象的描绘来打动我们 的感染力,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建筑善于以小见大,在极小的空间中展示出广阔的人生。唐诗在结构上,也具有建筑的这 种特点,在短短的绝句或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例如王维的《息夫人》,短短二十个 字,不仅写了历史,而且写了现实。在写历史和现实的时候,更重要的,它描写了深厚的令人 难以言说的内心的悲哀与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在绝句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我们说,绝 句的结构,有如中国亭子的四根柱子。就是这么四根柱子,它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形 象,自成一个天地,另一方面却又吞吐着整个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选自《唐诗十二讲》,有改动) 1.下列关于“唐诗的建筑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诗的建筑美是指唐诗在结构方面体现出来的美,它是一种让人在诗歌中体会到的具有 空间立体感的美。 B.唐诗的建筑美是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使得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具有 空间的立体美感。 C.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是唐诗的建筑美 的表现形式之一。 D.短短的绝句和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展示出广阔的人生,使唐诗的建筑美得到 了最充分的表现。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往往通过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 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B.建筑通过门窗等结构,使之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而唐诗则通过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 合表达某种深永的感情。 C.唐诗的建筑美体现在把时间艺术转化为空间立体感上,更体现在把空间并列关系转化成 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上。 D.建筑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宇宙浓缩到房屋之中,唐诗则通过这种手法,用简短的诗 展示出广阔的生活内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既然唐诗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那么我们可以对唐诗进行多角度、 多层面的品味和解读。 B.只要诗人并列地把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罗列在一起,不须分析说明,读者就可以 领会其中的深永的感情。 C.唐诗之所以美,与汉字的结构形式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许多唐诗一旦翻译成别的语言, 它的美就会被削弱。 D.唐诗绝句中每一句都好比中国亭子的一根柱子,因而诗的内容犹如亭子的空间,诗的思 想情感犹如广阔的宇宙空间。 【答案】 1.D 2.C 3.B 【解析】 种深永的感情。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从状元到实业家 张謇,1853 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家中世代务农。张謇自幼读书,颇有造诣,但家中 突生变故,他只有放弃科举,到淮军将领吴长庆手下做了一名幕僚。 朝鲜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入朝平乱。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鲜时,年近而立,当幕僚已有 八九年,视野日渐开阔,思想日渐成熟。张謇在朝鲜期间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 《善后六策》,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读了以后很赞赏。但是张謇的身份只是秀才, 翁同龢爱莫能助,唯寄希望于张謇科举考试成功,获得进士头衔,取得通向官场的通行证。 1885 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获第二名。然而,接下来的四次会试他都没能考中。他背 负着巨大的压力参加了第五次会试,终于顺利通过并获得参加殿试的机会。殿试考河渠、经籍、 选举、盐铁等题,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张謇的强项,他引经据典,论述透彻,文字古朴 练达,主考官经过集体讨论,将张謇列为状元。 考中状元以后,张謇照例被授六品翰林院修撰。在翰林院供职轻松又有前途,过几年往外一放, 就是学政或是知府、道台。再过几年升一升,就是今天的省部级高官。但对张謇来说,他的理 想是济世救国,在做官与做实业之间,他宁可选择后者。 1895 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清王朝割地赔款。消息传来,举国震惊。这使张 謇彻底断绝了继续为官的念头。 张謇与两江总督张之洞相识后,两人在兴办实业方面非常投机,张之洞委派张謇主持南通 州商务局,让他兴办纱厂和丝厂。有张之洞支持,张謇心里很高兴,可是兴办纱厂所需的巨额 资金成了一大难题。 张謇百般奔走,但筹措资金相当困难。为筹措资金,哪怕有人拿十元八元钱入股,张謇也 都感激地收下。一位老太太只有六元钱,张謇也给她鞠一躬,把钱收下。张謇费尽周折,受尽 刁难,终于筹到 15 万两银子。 纱厂开工以后,连收棉花的钱都没有。张謇孤注一掷,一边卖纱一边收棉。苍天不负有心人, 大生纱厂开工以后,恰逢棉纱价格上涨。第二年,纱厂还清亏空,第三年获利达 10 万两白银。 到 1908 年,获利累计 190 万两白银。 纱厂走上平稳发展道路之后,张謇想起通州、海门交界处荒废的沿海滩涂是一个良好的商 机,他倡导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公司建立之初,张謇亲自在芦苇荒草中跋涉考察,带领工人 修拦海堤坝,张謇共建 21 个垦牧公司,每年生产棉花 20 万担,可以有效地保障大生纱厂的棉 花供应。 1904 年,张謇在崇明外沙建大生二厂。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纱 厂利润节节上升。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出的棉籽榨油;建大隆皂厂,利用广生 油厂的下脚料生产肥皂;建复新面粉厂,建资生冶厂、铁厂、建港口、船运公司,修铁路,建 懋生房地产公司,还有盐业公司、渔业公司、染织公司、电话公司、火柴厂、玻璃厂及旅馆、 俱乐部等企业 69 家,总资产达 3400 万银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轻工业体系。 张謇利用企业利润,在南通疏浚河道、修筑公路,建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 建起包括图书馆、公园、气象台、公共体育场、养老院、公墓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服务机构,提 倡人们像西方人那样文明游苑、文明看戏。张謇从轻工业开始,带动南通文化、教育、社会风 貌全面发展,使南通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成为“中国 近代第一城”。 (选自《中外书摘》,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朝鲜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入朝平乱。张謇因家中突生变故放弃科举,到淮军将领吴长 庆手下做了一名幕僚,得到了磨炼,这让他在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 B.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读了张謇在朝鲜期间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 略》《善后六策》以后很赞赏,于是,翁同龢鼎力相助鼓励张謇考进士。 C.创业的成功让张謇的财源滚滚而来,张謇利用企业利润,热心于南通的民生工程和社会 公益事业,使南通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 D.张謇在实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不畏艰难困苦,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有丰富的阅历,有精准的商业眼光,善于抓住机遇。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平乱,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等数篇针砭时弊的文章,得到了朝 中重臣的赞赏,但因尚无功名,仍然无法进入官场。 B.张謇放弃为官,投身实业,是因为对清政府丧权辱国行为的不满,加之身为翰林院修撰 只是熬资历,没有办法实现济世救国之志。 C.为了建立纱厂,张謇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文中用他向只能拿出六元钱的老太太鞠躬这 一细节,说明他当时备受刁难的窘迫境况。 D.纱厂建起后,捉襟见肘,张謇置之死地而后生,边收原料边卖成品,恰逢棉纱价格走高, 可以说纱厂的成功既有他胆识的原因,也有运气的成分。 E.张謇以纱厂起家,拓展到轻工业的许多领域,又用实业经营所得的利润,促进文化、教 育的发展,倡导西方文明,加速了当地的近代化进程 6.张謇科举上的坎坷经历对他做实业有什么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 分) 答: 【答案】 4.B 5.DE(选 D 得 3 分,选 E 得 2 分,选 B 得 1 分) 6.①开阔了眼界,历练了思想,中断举业去做幕僚,丰富了阅历,他在经营实业的过程中更有 长远之见。②锻造了百折不挠的品格.四次会试不中,磨炼了他的意志品质,使他在做实业的 过程中遇到挫折不退缩。(每点 2 分) 【解析】 不低头,不退缩的精神特点。正是这样的一种失败,让他有机会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 历。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丑琴操 邓跃东 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 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 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 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 口地吸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 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 但不是当场锯掉的。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那时祖父被 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祖父就给二叔做工 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祖父发了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 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 可能会用上。”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当然,心里最憋 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 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 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 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 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 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 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 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 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 “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 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 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 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 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 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大冬天里她 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 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 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惜日,不动声 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 2015 年第 9 期《读者》,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 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B.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忍气吞声 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 C.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 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D.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的 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 8.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5 分) 答: 9.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 分析。(6 分) 答: 【答案】 7.B 8.①丑琴是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二叔的人生经历;②丑琴象征着二叔人生的起起落落;③推动 了小说情节的展开和发展;④丑琴虽丑,但琴音却能给人带来美妙柔和;⑤暗示二叔勇于面对 逆完成自我救赎的主题。(每点 1 分,全对 5 分)。 9.①由琴头被砍、遭遇不公正待遇时的偏执、倔强变化为正声清音,心怀光亮;②这种变化是 生活智慧的体现,展示了面对逆境永不退缩的精神,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③二叔遭遇不公, 用极端方式发泄心中不满,沉溺于苦难现实让自己痛苦不堪;祖父教导二叔心中有追求有向往 就应积极向上,心怀光亮;心有体悟的二叔能平静、勇敢面对逆境,在生活找到了积极的意义, 也因此感染了很多人。(每点 2 分) 【解析】 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 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胡广,字广大,吉水人。父子祺,字寿昌,以字行。陈友谅陷吉安,太祖遣兵复之,将杀 胁从者千余人。子祺走谒帅,力言不可,得免。洪武三年,以文学选为御史,上书请都关中。 帝称善,遣太子巡视陕西。后以太子薨,不果。子祺出为广西按察佥事,改知彭州。所至平冤 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迁延平知府,卒于任。广,其次子也。建文二年,廷试。时 方讨燕,广对策有“亲籓陆梁,人心摇动”语,帝亲擢广第一,赐名靖,授翰林修撰。成祖即 位,广偕解缙迎附。擢侍讲,改侍读,复名广。迁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进翰林学士,兼 左春坊大学士。帝北征,与杨荣、金幼孜从。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过山川厄塞,立马议论, 行或稍后,辄遣骑四出求索。尝失道,脱衣乘骣马渡河,水没马及腰以上,帝顾劳良苦。广善 书,每勒石,皆命书之。十二年再北征,皇长孙从,命广与荣、幼孜军中讲经史。十四年进文 渊阁大学士,兼职如故。帝征乌思藏僧作法会,为高帝、高后荐福,言见诸祥异。广乃献《圣 孝瑞应颂》,帝缀为佛曲,令宫中歌舞之。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广言其不可,遂不许。广性缜 密。帝前所言及所治职务,出未尝告人。时人以方汉胡广。然颇能持大体。奔母丧还朝,帝问 百姓安否。对曰:“安,但郡县穷治建文时奸党,株及支亲,为民厉。”帝纳其言。十六年五月 卒,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文臣得谥,自广始。丧还,过南京,太子为致祭。仁宗 立,加赠广少师。 (节选自《明史·胡广传》) 10.下列对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子祺走谒帅 谒:阻止。 B.后以太子薨,不果 果:有结果。 C.十二年再北征 再:第二次。 D.广言其不可,遂不许 许:允许。 11.下列对文中加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人名字的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有尊重之意,文中的“以字行”是指称 呼某人时,以字代名。 B.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天子死叫“崩”诸侯王死叫“薨”, 士大夫死叫“卒”。 C.“对策”,又叫“策试”,明代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考试形式,应考的人在会试中对答 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D.“文穆”是谥号,表达了朝廷对胡广一生作为的肯定,而“少师”是一种官职,这是朝 廷在胡广死后对其的追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胡广多有进谏,深受器重。他与杨荣、金幼孜追随皇帝北征,多次与皇帝商讨议论,有 时他走的稍后,皇上常遣骑兵四出寻找。 B.胡广擅长书法,精通经史。每有刻碑的事,皇上都命他书写,皇长孙追随皇帝北征时, 胡广在军中给皇长孙讲解经史。 C.胡广为人谨慎,做事周密。他在皇上面前所说的话以及他所处理的朝廷事务,出宫后从 不告诉他人,被比作汉代的胡广。 D.胡广关心百姓,坚持原则。做地方官时,断平冤案,修水利;奔完丧后,面对皇帝的询 问,他如实回答地方官的作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所至平冤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迁延平知府,卒于任。 译文: (2)对曰:“安,但郡县穷治建文时奸党,株及支亲,为民厉。” 译文: 【答案】 10.A 11.C 12.D 13.(1)他所到之处平反冤狱,推毁歪门邪道的祠庙,修复毁坏的堤坝,百姓很感激他。后来 他升任延平府知府,死于任上。(2)胡广回答说:“安定,只是郡县衙门追究建文时期的奸党, 株连到旁支的亲属,成为百姓的祸害。 【解析】 治”“株”“厉”的含义,语句通顺。 参考译文: 胡广,字光大,吉水人。父亲胡子祺,名寿昌,以字行于世。陈友谅攻陷吉安时,太祖派 兵将其收复,打算杀死追随陈友谅的士兵一千余人。胡子祺前往拜见主帅,极力劝说不能这样 做,这些人得以免死。洪武三年,胡子祺因为辞章修养被选为御史,上书请求定都关中。皇上 赞赏说好,派太子巡视陕西,后因太子去世,此事没有结果。胡子祺出任广西按察佥事,后改 任彭州知州。他所到之处平反冤狱,推毁歪门邪道的祠庙,修复毁坏的堤坝,百姓很感激他。 后来他升任延平府知府,死于任上。胡广是他的次子,建文二年廷试时,当时正讨伐燕王,胡 广在对策中有“亲近这个像陆地上的强梁一样的藩王,会使人心摇动”一语,皇上亲自提他为 第一名,赐名靖,授予他为翰林修撰。成祖即位,胡广偕同解缙去迎接并归附,被升为侍讲, 又改为侍读,恢复原名广,升为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进升为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 皇上北征时,他与杨荣、金幼孜从征。他多次被召到帐殿中回答问题,有时直到深夜。经过山 川险塞时,与皇上立马议论,有时他走得稍后,皇上常遣骑兵四出寻找。有一次他迷了路,他 脱掉衣服骑着没如鞍的马渡过河流,水淹没了马身以及胡广的腰部以上,皇上十分关切地慰劳 他。胡广擅长书法,每有刻碑,皇上都命他书写。永乐十二年,皇上再度北征,皇长孙也从征, 命胡广和杨荣、金幼孜在军中给皇长孙讲解经史。永乐十四年,胡广进升文渊阁大学士,仍兼 前职。皇上征召鸟思藏僧人做法会,为高帝和高后求福,说见到他们所显现的各种福佑和灵异。 胡广于是献上《圣孝瑞应颂》。皇上给它谱上佛曲,令宫中歌唱和编舞。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 胡广说不可,皇上便没有批准。胡广性情谨慎周密,他在皇上面前所说的话以及他所处理的事 务,出宫后从不告诉他人。当时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胡广。不过他颇能坚持原则。奔母丧回朝 后,皇上问他百姓生活是否安定。胡广回答说:“安定,但郡县衙门追究建文时期的奸党,株连 到旁支的亲属,成为百姓的祸害。”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十六年五月胡广去世,终年四十九岁。 朝廷赠予他礼部尚书,谥号文穆。文臣获得谥号从胡广开始。遗体运回时,经过南京,太子为 他致祭。仁宗即位后,加赠胡广为少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较难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 14~15 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 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 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 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 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 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 但见其婉约之风。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 然”二字展开。 15.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 分) 答: 【答案】 14.AC(答对一项给 2 分,答对两项给 5 分) 15.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 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2 分)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2 分)诗人 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2 分) 【解析】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较难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在《逍遥游》 中的“ , ”。 ( 2 ) 刘 禹 锡 《 陋 室 铭 》 中 写 居 室 主 人 摆 脱 繁 杂 公 务 并 暗 寓 欣 喜 之 情 的 一 句 是 “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 那经历了无数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的句子是“ , 。 16.【答案】(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无案牍之劳形 (3)舞榭 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第(1)题比较难写的字是“誉”“沮”;第(2)题比较难写的字是“牍”;第(3)题 比较难写的字是“榭”。要写清楚字的笔画。 【题型】默写 【难度】一般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7.下列各句加横线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学生的考场作文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读来酣畅淋漓、满口余香; 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B.我们的时代不乏热门作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好作品、精品力作是微不 足道的,是少得可怜的。 C.陈邦彦书法洒落劲健,如兔起鹘落,气贯长虹,字里行间奔突着一股清刚俊逸又不失法 度的气息。 D.近段时间来有关李嘉诚旗下产业撤资、罢工等诸多话题甚嚣尘上,但大多数人都持观望 态度,静待新的确切消息。 E.郑渊洁说:我不知道国外的军人爱不爱唱歌,反正我服兵役的年代,中国军人特爱唱歌, 唱的当然都是趾高气扬、荡气回肠的歌曲。 17.【答案】CD 【解析】A 项,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正确。B 项,微不足道:指意 义、价值等小的不值一提。不正确。C 项,兔起鹘落:常用来比喻写字、作画或写文章下笔迅 速,中无停顿。正确。D 项,甚嚣尘上:形容消息广为流传,议论纷纷,也指传闻或某种言论 十分嚣张。正确。E 项,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傲视别人,得意忘形的样子。不正确。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是通过语音短信、 视频、图片和文字对自己想表达的意愿进行网络快速发送。 B.最近,各种保健品公司推出的所谓保健产品花样繁多,价格极高。在购买者中,老年人 的需求往往是最容易受骗、最容易受伤的人群。 C.在许多人的固有印象中,中国运动员总是实力超群,但四平八稳、老气横秋,相比之下, 不按套路出牌的傅园慧显得格外立体,难怪有人调侃她是游泳界的泥石流。 D,调查表明,我们无论怎样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雾霾天气的治理 都将是长期的工作,不可一暴十寒。 18.【答案】C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19.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西宫春怨》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3 分)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朦胧树色隐昭阳。 A.桃叶眉长易觉愁 B.斜抱云和深见月 C.月中清露点朝衣 D.碧天如水夜云轻 19.【答案】B 【解析】《西宫春怨》是王昌龄描写失宠妃子的一首诗,判断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志是上一句“欲 卷珠帘春恨长”中动词“卷”,由此推断出出带有动词“抱”的 B 句是恰当的。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善美境界, ① :“强学力行”的敬 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走出个人的“兴除利害”的爱国为民精神。除此 之 外, ② 古代的工匠们由于特殊的工作、学习方式,养成了他们“尊 师”的美德。人们赞美工匠,总离不开一个“巧”字。那些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不只是因 为他们技艺的熟练, ③ 。鲁班就因为发明不少木工工具器械而被奉 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 20.【答案】①工匠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②还体现在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上 ③更在于他们 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写出一句 1 分,两句 3 分,三句 5 分) 【解析】首先,认真审题,明确试题要求,然后,依据试题要求读懂文段的内容,尤其是要正 确理解需要补写处的语境意,着眼补写处上下句的内容进行补写,并且符合试题对补写内容、 语言表达、补写字数的三项要求。 【题型】语言表达 【难度】较难 21.请根据下图,介绍山西体育中心“红灯笼”体育馆所在的位置。不超过 60 字。(6 分) 21.【答案】示例:北临长风商务区,南靠健康南路与晋祠公园遥望,隔环湖东路西望晋阳湖, 东临滨河西路与汾河相接。(每点 1 分,表达准确 2 分,共 6 分) 【题型】语言表达 【难度】较难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呼,应 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 典的样子很动人。 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 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材料主旨:一方面是孩子熟练地背诵《弟子规》,内容是孝敬父 母;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任性刁蛮。由此可联想到言行不一,学不能致用,盲目跟风,忽视内在 修行,只注重理论与表面。因此,可根据这些现象给我们的启示,从行胜于言,表里如一,学 以致用,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一言以蔽之,知行合一是主要立意方向。 【题型】作文 【难度】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