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 -
第三模块: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十二 散文阅读专题
(测试时间:150 分钟)
(一) 语文天生浪漫(节选)
熊芳芳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
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
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
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
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
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
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
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
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
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仞、
精骛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
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面壁潜心,十年磨一剑。入
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
以致远。”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
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像片、一些黎明、
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 -
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1.文章开头列举了《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观全文,“语文”与“浪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简要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上文,你最欣赏的一点是什么?请围绕你最欣赏的一点简要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写陶潜、孟郊、王昌龄、李白等,是为了阐释语文来自于浪漫、悠闲、宁静
的心境。
B.作者写盘古、女娲、精卫、夸父等,是为了描绘出祖先大胆的想象和对自由与光
明的追求。
C.作者写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写雪莱、但丁等,生动地阐释了从浪漫心灵出发
的语文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D.全文围绕“语文天生浪漫”这一话题,信手拈来,既有诗句和神话传说,又有文学长廊
中的历史人物,材料丰富、很有感染力。
E.本文饱含激情,语言流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
内容层层展开,阅读本文,给人在浪漫的语文世界徐徐穿行之感。
(二)安 魂 之 境
李 吉力
人们常说坐化是生命的奇迹,高僧打坐,人随魂去,生命静静地转换,一如睡莲
悄然开放。在这转换的时刻,与其说生命终止了,不如说死亡消失了。死亡变成了一道美丽
的彩虹,向永恒的天空缓缓飞去……据说,《小浒》故事中的鲁智深就是这样坐化的。我相信
这样的传说,因为在《水浒》好汉中,唯有鲁智深是最具佛性的,鲁智深是个快乐的胖大和
尚,说他快乐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私仇,从来不报仇雪恨,既不为兄杀嫂,也不大义灭亲。鲁
智深仿佛是一个专门来到人间为受苦受难的人们打抱不平的菩萨似的,快快乐乐的普渡众生,
既救落渡落难者,又超度施恶者;他一生所为,不掺带丝毫个人恩怨。鲁智深是所有梁山好
汉中唯一的一个菩萨,这样的菩萨当然以坐化写完人生的最后一笔,所谓圆寂,指的也许就
是这样的圆满和寂静。
于是我想起嵇康,想起嵇康和他的《广陵散》。四百年来,人们一遍一又一遍地描绘着竹
林七贤的魏晋风度,一遍又一遍地为嵇康扼腕,为嵇康喝叹,以示感慨之意,以抒悲悼之情。
但人们从来没有品味过嵇康在人生终了时显示出来的生命境界,从来不曾体悟过那曲《广陵
散》作为绝响究竟绝在哪里响在何方。嵇康临刑之前,既不大碗喝酒,也不大块吃肉,而是
悠悠地弹奏了他那曲《广陵散》。刑场上响起了婉转的琴声,狰狞的死亡由此被击碎,如同一
片碎纸纷纷扬扬。我是说,稽康弹奏《广陵散》,弹着弹着,悄悄地随着琴声走掉了,在刽子
手杀死他之前,嵇康随着《广陵散》飞逝了。正因为这样的飞逝,《广陵散》才成了绝响。作
为一曲绝响,《广陵散》绝在生命随琴声而去,从而让生命的旋律回响在纯净的天空。印度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3 -
一位禅师说,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的一刹那变成了基督,从而使葡萄变成了美酒。葡萄是鲜
活的,但又是暂时的;美酒是酿成的,因而是永恒的。当生命修炼到一个点上时,葡萄就酿
成了美酒,暂时的变成了永恒的。当嵇康对着夕阳弹奏起他的《广陵散》时,嵇康就变成了
《广陵散》,一如葡萄变成了美酒,耶稣变成基督。所以正如鲁智深是个快乐的菩萨一样,嵇
康也是快乐的。他是一位快乐的名士。魏晋的名士风度在嵇康变成《广陵散》的时刻达到了
生命的极致。相形之下,阮籍是怯懦的,阮籍是自欺欺人的。阮籍喝酒佯醉,与其说骗了别
人,不如说骗了自己。葡萄在阮籍那里始终没有变成酒。阮籍只是喝酒,但他自己却变不了
酒。阮籍的生命没有像嵇康那样转由一种辉煌而宁静的极致境界而进入永恒。我为阮籍扼腕,
一如我为嵇康庆幸。阮籍的聪明使他的生命停留在了头脑的灵活上,从而无以深入生命的内
心世界。同样身为竹林七贤,生命在阮籍那里由于聪明而萎缩,生命在嵇康那里因绝响而开
花。生命从阮籍的醉酒向前跃进一步是《广陵散》,生命从嵇康的《广陵散》向后倒退一步则
是阮籍的醉酒。醉酒是吸毒,《广陵散》是入境;一个向下坠落,一个向上飞升。在阮籍醉啊
醉倒在地上的时候,嵇康飞哪飞到天上。一代风流就这样风云流散。
美丽的故事。不仅古老,而且风尘遮蔽。正如西方人逐渐忘记了耶稣成为基督的生命意
味,中国人始终不知道稽康变成《广陵散》的动人故事。正是这样的遗忘,使美国人在编排
电影《莫扎特》的时候曲解了莫扎特和他的《安魂曲》。那位美国导演既不知道莫扎特为何年
纪轻轻就撒手人寰,也不知道《安魂曲》对莫扎特来说意味着什么。尽管这部影响片荣获了
世俗透顶的奥斯卡奖,因为这部影片误读了莫扎特最后有关《安魂曲》的写作。编导从商业
文明的立场把莫扎特写作《安魂曲》的故事读解成巴尔扎克写作《人间喜剧》,使之在金钱的
压力和魔鬼的诱惑下辛苦劳作,力竭而死。在莫扎特和《安魂曲》面前,商业文明的愚昧一
如东方专制国家的庸众。商业的头脑没法领略一个艺术天才的灵魂及其生命的开花。因为正
如嵇康弹着《广陵散》走掉了一样,莫扎特写《安魂曲》写着写着写了进去,变成了《安魂
曲》,或者说其生命凭借这《安魂曲》远去了。这与其说是一种奇迹,不如说这奇迹之所以是
奇迹乃是因为后人在阅读这个故事时缺乏应有的内心准备。
1.作者认为在《水浒》好汉中,唯有鲁智深是最具佛性的。你怎样理解鲁智深“既救渡落难
者,又超度施恶者”?
答:
2.作者为什么为阮籍扼腕,替嵇康庆幸?
答:
3.在作者看来,鲁智深的坐化、嵇康的临刑弹奏《广陵散》、耶酥的受刑、莫扎特的创作《安
魂曲》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4 -
4.下面说法与本文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两项是:
A.本文的重点在写莫扎特创作《安魂曲》,这从文题是《安魂之境》可以看出。
B.本文在结构上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写鲁智深坐化、嵇康临刑和基督受刑,结构脉络清晰,
重点突出。
C.本文认为莫扎特创作《安魂曲》与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目的截然不同,前者是富
有艺术灵魂的天才作曲家的生命的开花,后者则是为了商业的目的、经济利益的驱
动。
D.在作者看来,奥斯卡奖也是世俗透顶的,因为它往往用商业文明的立场解读一切,包括
像莫扎特这样的艺术家的追求。
E.在写作手法上本文多次使用对比,有段落之间的对比,如鲁智深、嵇康、莫扎特的对比,
有段落内部的对比,如嵇康与耶稣,嵇康与阮籍,嵇康与莫扎特,莫扎特与巴尔扎
克等。
(三)攀登我的南山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
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
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
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
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
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
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
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
旷,一种虚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
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
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
惧”;李白“登高望远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
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
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
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
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
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
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
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5 -
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
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
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
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心中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
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节选自《散文》2004 年第 1 期)
1.从全文看,标题“攀登我的南山”中的“南山”指什么?请简述之。
2.作者为什么说“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
3.第三段运用了孔子等六个材料,请根据文章的思路,说说李白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例子能否
删去?为什么?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从人们在人群里生活和追求写起,结尾写攀登南山,接近天空,首尾呼应,思路洒脱。
B.“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至少包括那些视野狭窄、目的卑下、境界低俗的思想。
C.本文虽立意高远,气势恢弘,但字里行间隐约流露出的是一种消极出世的伤感情绪。
D.“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与前面孔子等哲人的叩问时空的精神追求,形成
崇高与卑琐的强烈对比。
E.文章用象征的手法谈今论古,全文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准确朴素,抒情色彩极其强烈。
(四)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1)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
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2)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
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
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
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3)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
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
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6 -
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4)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
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
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5)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
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
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
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
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6)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
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
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7)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
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8)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
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
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
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 10 倍。但
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
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9)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是人们
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10)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会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
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
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11)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
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12)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
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
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
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这位母亲“经常”打孩子,试分析她打孩子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①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7 -
②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
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3.本文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真诚的内心独白,读完全文,请你也站在孩子的角度,写一段对
母亲的内心独白。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 5 段中“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表明作者也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亲一样试
图用成人世界的一些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的孩子。
B.第 7 段中“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说明在作者看来父母责
打孩子永远都是天经地义的。
C.第 11 段中“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表明这位母亲即使因为不得已责打了孩子,
内心也是充满了痛楚之情的。
D.这篇情真义切的散文主要抒发了一位“经常”责打自己孩子的母亲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
的忏悔之情。
E.从写法上看,这篇散文巧妙的使用了第一、第二人称,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这样更易于
表达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
(五)诗意地栖居
张晓惠
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地发现,小城那古巷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
地。昔日那挤挤挨挨的老房子、古民居已成了碎砖瓦砾,还有数十处断墙颓垣。那几条有着
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地向着夏日的艳阳。(1)
曾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
幽静深邃若清谷。是清砖是黛瓦是粉墙,有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
古钱暗绿色的苔藓,还有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却仍在小院墙头上在四季
风雨中摇曳出一派袅娜的城市中已罕见的狗尾巴草。那曾经在小院内向外探出那满面明媚粉
红的老桃树呢?那曾经吸引着无数孩子目光到夏日就结满了橙黄橙黄果儿的大杏树呢?那排
列整齐、纹理清晰有如图书馆书列的小巷墙壁上那密密的小青砖呢?抚摸着他们曾经想,若
是这秦砖汉瓦有记忆的话,怕是会讲出若干鲜明诡谲的过往人事,随便抽出一册泛黄的线装
书,怕也写满了唐诗宋词吧!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呢。在有月亮或是没
有月亮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进了悠悠
的岁月。(2)
小时候,住在机关大院宿舍的我们是多么地钦羡住在这些小巷中的同学们啊,每家有院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8 -
子,院子里有天井有大树。我有一个女同学家中甚至是三进的院落,足够我们捉迷藏打游击
了。到了端午、七夕、中秋这些节日,小巷深院就更呈出现她的诱人风情:垂在门边上的是
绿绿的苦艾,飘在门楣上的是红红的带穗的喜迎,粽子的清香在风中送出老远,院子里的小
方桌上还有面捏的小白兔是红豆做的眼睛,还有炸得金黄黄的藕饼肥硕硕的老菱……(3)
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那显现或隐藏着小城历史的砖瓦墙壁尽
管破碎却带着两千年的记忆缄默不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那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拆下来的门
窗,那雕梁画栋的木片木条论斤处理。一旧句涌上心头:断碣残碑,只赢得,几杵疏钟,半
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可这儿连半点“渔火”也未曾留下,风乍起,这秋霜再也
找不到它多年的栖身之所了。还有秋雁春燕。(4 分)
诚然,时代在前进,日子是向前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问了几个人,都说是古巷这
块要进行旧城改造,造成何样不得而知。(5)
不得而知。海得格尔呼吁的“诗意地栖居”又顽固地盘桓在心头,想想这么一座始于西
汉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城,曾经走过范仲淹、行过施耐庵脚步的古巷,回荡着唐诗宋词吟
哦声的这块土地,都是清一色的钢筋水泥火柴盒了——小巷树影婆娑间的月色与阳台上那一
览无余的月光毕竟有着不一样的质感。没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意境,即
使都是三星、四星级的宾馆,活着也少了许多的韵味。(6)
现代华丽是美,古朴典雅也是美。改造与发展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然而,好
日子又不该仅仅是物质享受复制式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和文化在人类历史进步的长
河中更为重要。我是多么衷心地期望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的融合,期盼着历
史与人文有机地嬗递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
民居韵味的住宅,这方面不乏成功的范例。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
灯火交相辉映,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芳香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让生活在电脑
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淅沥嗅得冬雪的甘甜。
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
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7)
1.第二节中,作者为什么说“在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
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进了悠悠的岁月”?
答:
2.写出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蕴涵的情感。
不得而知:
复制:
3.“诗意地栖居”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以此为题目有何作用?
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9 -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与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对城市改造中,把古巷夷为平地的作法表现出了不满,无奈,对古巷充满了无限的
怀念;对清一色的钢筋水泥建筑持否定的态度。
B.“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意思是说,作者曾经在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现在“我
的眼前是一块空地”,再也见不到小巷了。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在第(3)节中作者回忆小时候的往事及情景,是为了表现自己对小巷的怀念和依恋,
以此来表达对小巷的纪念。
D.作者认为“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
宅”,现代人就能“诗意地栖居”。
E.这篇散文关注生活,针砭时弊,充满人文关怀。描写充满诗意,叙述要言不繁,结构紧
凑,语言多用长句,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六)
读 书 断 想
钟长江
书和太阳一样,能够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是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塞缪尔说
过,好书可以引为诤友。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
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一窗明月的夜晚,远离了纷繁喧嚣的尘世、是是非非的人群,一书在握,热茶一杯,静
心读了下去,渐渐便觉茶香满口书香满纸,尽可以刘伶醉酒,放浪形骸——开心处开怀大笑,
伤心处黯然神伤,激奋处拍案而起……仰观苍天,俯察大地,一种腋生双翼的感觉油然而生。
心骛八极,思接千载,神游古今,可以大荒无限,咫尺千里,豆芥巨观,缩龙成寸。自由自
在晶莹剔透的灵魂啊,分明已化作奔月的嫦娥。
很静很美的冬夜,就着火炉,温一壶酒,读那些又静又美的书:可以是《红楼梦》,可以
是《瓦尔登湖》、《追忆似水年华》,可以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蒲
松龄的《聊斋志异》,也可以是周作人的小品、唐弢的书话。当然,日本古代作家的随笔也可
以,美国作家包斯威尔的《约翰生传》也可以,《板桥杂记》《香艳丛书》也没什么不可以。
古人刘向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忧愁烦恼袭来时,不妨读唐诗,吟宋词,看艾芜的《南行记》。如此,春天的风秋天的雨,会
渐渐冷却你急躁的情绪;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可慢慢松弛你绷紧的神经。不知不觉中,
你悠悠南行,那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那岭南见客羞遮面的村姑,无一不使你怡然自得,超
然物外。此时烦恼何在!忧愁何存!
一个生活得丰富圆满的人,是不会没有寂寞的。对于每个人来说,他人永远是水,自身
永远是鱼。即或能在水里自由地游弋,也不能够溶解于水,更不能与水合一。固然有挚友的
安慰,情人的蜜语,但是所有的思想与情感,只能被理解,无法被分享。无论一人独处,还
是朋友聚会,那一丝半缕的寂寞之感,都会不召自来,涌上心头。忽然有那么一天,你突然
发现一本书,这本书好像专为你写的一样,你泪流满面,读了又读,身外的一切有如潮水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0 -
退去,袒露出一片宁静而安详的心灵的沙滩。世界尽管像大海一样在周围起伏汹涌,你却可
以仰观星空,俯察贝石,安之若素,处之泰然。这是一个孤独的境界,也是一个充实的境界。
读千赋则善赋。读的书多了,便有了写作的欲望。没有为文造情的浮华,没有少年强说
愁的伪善,一切顺其自然,有如小河小溪的水满了,就要向外溢。虽稚嫩但不失清纯,虽显
浅而不失率真。我想,这样“言为心声,发而为诗”的文字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生活是一本大书,生存是一种哲学,行万里路读万卷是智者所为。倘若能不囿于书,进
而举一反三,引发出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则是一种生存之上的大境界了。
1.联系第二段内容来看,“自由自在晶莹剔透的灵魂啊,分明已化作奔月的嫦娥”,表达的实
际意思是什么?(回答不超过 35 个字)
答:
2.从第四段内容来看,读书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回答不超过 20 个字)
答:
3.联系第五段内容来看,“这是一个孤独的境界,也是一个充实的境界”中“孤独的境界”
和“充实的境界”分别指什么?
答:(1)“孤独的境界”是指:
(2)“充实的境界” 是指: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书可以给人精神上的营养,好书可为诤友,好书可以相处一生。
B.静美的冬夜,火炉温酒,读静美的书,这就是读书的所有乐趣所在。
C.“他人永远是水,自身永远是鱼”,是说一个人不能离开他人,但又要有自己独有的思
想与情感。
D.作者认为读书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写出虽稚嫩但不失清纯,虽浅显而不失率真的文
字。
E.作者认为读书而不能囿于书,体会生活引发独到的思考和见解,才是人生的高境界、
大境界。
(七)跟霍贝玛回家
凌鹰
阿姆斯特丹与晓塘冲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这显然是个荒诞的疑问,因为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度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村庄。
阿姆斯特丹是十七世纪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故乡。
晓塘冲却是我的家园。
我明明知道这两个不同国度的村庄之间不存在一丝一毫的关系,可我还是在每次读到霍
贝玛的任何一幅风景画时都会鬼使神差地将阿姆斯特丹跟我的家乡晓塘冲联在一起。这样的
联想可以让我近距离地看着霍贝玛怎样用他的画笔去放牧阿姆斯特丹。一点没错,霍贝玛是
一位最伟大最出色的牧童。他一辈子都在放牧阿姆斯特丹。他用鲜艳明丽的釉彩为阿姆斯特
丹铺开了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原,然后,那些白桦树,那些水车,那些池塘,那些农舍,那些
麦田,所有这一切都被霍贝玛用画笔赶到了我的面前,我发现这些景色和物象都像一只只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1 -
满灵性的牛羊一样在霍贝玛构筑的艺术的草原上云集。我看到阿姆斯特丹所有的树木、村舍、
田园、池塘抑或阿姆斯特丹所有的景色与物象都如同一只只肥美的奶牛一样,在霍贝玛营构
的那片草原上兜着圈子,它们浑身散发出清醇浓烈的奶香。
可是,就在这时,我同时也看见了一根鞭子,透过十七世纪中叶的荷兰烟云正在朝着霍
贝玛精心喂养的这群奶牛劈头盖脑地抽打。霍贝玛不知道荷兰社会为什么要如此否定和排斥
他对这种写实主义艺术的精心放牧,他只能对着受伤的奶牛哭泣。
霍贝玛的画是在十八世纪以后才被荷兰画派接受的。其时,霍贝玛已经死了将近百年了。
后来的人们只知道霍贝玛的画根本不能帮助他维持正常的生活。如果他知道在他后面还有
凡·高这个降生在同一国度的天才也将同他一样穷愁潦倒,霍贝玛又是否会中断他的风景画
创作呢?
幸亏是中断,而不是放弃。
如果再次将霍贝玛对风景画的执著比做放牧的话,他这种中断就好比是将一群心爱的牛
羊从牧场上赶进了一间黑洞洞的屋子里,然后,他就一直同这群牛羊住在一起。黑屋里应该
会有一盏明亮的灯,它像太阳一样炽热像月亮一样明丽像星光一样温暖。不用说,这就是霍
贝玛的灵魂。霍贝玛的确是忧郁的,但他不愿在自己作画的釉彩里掺入一滴眼泪一声叹息,
他将生活中所有的凄苦都化做了一盏油灯和油灯里的油,并让它永久地燃烧,让燃烧的火焰
在那间黑屋里守候、陪伴他的牛羊和他的精神牧场。
即使在极端的贫穷中,霍贝玛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牧童角色,一个羸弱而苍老的牧童。
他依然每天行走在一片比荷兰甚至比整个欧洲都要辽远的巨大的牧场里。
霍贝玛要在行走中找到回家的路。尽管他基本上一直生活在阿姆斯特丹,可他总觉得阿
姆斯特丹既是他的出生地又是他的归宿。他从这里出发然后又要抵达这块领地。出生地和归
宿都在同一个村庄里,可他却用了一生的时光去行走。
行走的距离没有长短,就像天际与心灵的距离。
更多的时候,天际离我们更近,心灵离我们更远。
我们总想回家,却一生也无法走近家园,无法抵达家门。
所以我常常把我的家乡晓塘冲与霍贝玛的故乡阿姆斯特丹附丽在一起。
因为要跟随霍贝玛回家,我就只能跟在他后面,看沉静的霍贝玛怎样选择回家的路。
尾随着霍贝玛,忍不住非常愚蠢地问了霍贝玛一句:这就是你回家的路吗?霍贝玛没有
回答我,他只是用苍茫而又炽热的目光看了我一眼,示意我跟他走。那眼神分明告诉我:从
阿姆斯特丹同样可以抵达我的家乡晓塘冲。因为所有通往灵魂家园的路都是相通的。
1、文章第 5 段中为什么说“霍贝玛是一位最伟大最出色的牧童”?
2、第 6 段中“一根鞭子……劈头盖脑地抽打”指的是什么?霍贝玛是怎样对待这种境遇的?
(字数不超过 50 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2 -
3、(1)联系全文,说明文章标题“跟霍贝玛回家”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有过“跟 XXX(文学家、艺术家)回家”的经历吗?请扼要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说法中对原文意思的分析和推断有误的两项是( )
A、现实生活中的霍贝玛穷愁潦倒,但作品里始终有光明和温暖,说明他的灵魂世界是辽远
坚韧的,这也是打动作者使作者想要追随他的原因之一。
B、霍贝玛如果知道在他后面还有凡·高这个降生在同一国度的天才也将同他一样穷愁潦倒,
他一定不会中断他的风景画创作。
C、霍贝玛这种生前受到否定和排斥,死后较长时间才被接受的遭遇并非绝无仅有,这说明
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往往超越他所处的时代。
D、文章多用绚丽的比喻,比如用特征迥异的日、月、星来形容黑屋里的灯,进而比喻霍贝
玛的灵魂,既妥帖得体,又抒发了热烈的赞美之情。
E、文章以欣赏霍贝玛的作品为线索,细致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对霍贝玛作品的喜爱之情,并
由此联想到自己的故乡,说明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
(八)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
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
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
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像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
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
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
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 72 年由 4 万名战俘用 8 年
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
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 50 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 80 个出入
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 5.5 万观众。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从斗兽场建成
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和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
达 500 多年的“人兽斗”。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
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
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
岂止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3 -
一座了。
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
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
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
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
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
你昔日的辉煌。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
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
以及一条条被毁坏的不成形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
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中心,而且
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
古旧的美。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
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
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
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每天
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绝唱,一个不灭的辉
煌。
(选自《阅读与鉴赏》,选入时有改动)
1.第三段中“迷惑不解”的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 15 个字)
答:
2.“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从上文看,这“魅力”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
3.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了中国的阿房宫等内容,联系全文看,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是什么?
答: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一句,既
抒发了思古之幽情,又有现实的震撼力。
B.第二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把我们带进想像中繁华的罗马城,而实际中的罗马城并非
如此,作者的情绪随之“低落”下来,待看到更多的废墟后作者的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
C.文中“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一句,
暗合文眼,暗示了后文中废墟巨大的历史意义。
D.文章第三段介绍了古罗马斗兽场,作者目的是借斗兽场的废墟控诉万恶的奴隶制度,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4 -
判奴隶制度的野蛮和血腥,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E.文章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辩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又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增加了文章的
力度。
(九)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
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
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
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
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
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
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
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
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
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
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
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
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
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
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
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
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
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
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
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
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
而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
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
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
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5 -
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不超过 10 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伺“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
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
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
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
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
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十)湖 畔
李萦枝
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
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
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②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像的通道。
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③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蒙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
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
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④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疼痛的伤口和幸福的印
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经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一次别
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
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⑤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轮,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
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
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⑥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6 -
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惟其空着,才承纳
了一种博大和无限。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⑦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换的场景,
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嘀嗒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
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
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
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
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着墨。
⑧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
联。
⑨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
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
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山万
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
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惟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
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⑩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积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
了一行清晰的脚印。
1.在作者的想像中,“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⑴经历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等待着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中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请结合第⑦段内容,
简述你对这种“内在关联”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中作者提出等待“生命的极致”,请结合本段画线的句子,谈谈你对“生命的极致”
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而引起联想和想像,由实而虚,设想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形,从铁椅
前的过客写到汗青史册上的过客,并引发了对生命极致的不懈追求。
B.作者笔下的铁椅是“泊在时间的岸边”、有着博大胸怀的守望者。文章的主旨在于表现这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7 -
位“守望者”对人生和历史的审视,赞扬它守望不息的生命精神。
C.“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已成为与铁椅融为一体的见证者。它
既照应了开头铁椅的等候,又与“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互为补充。
D.第④段“透过积雪……幸福的印记”中把“斑驳的锈迹”喻为伤口、印记,暗示铁椅历
尽沧桑、目睹过发生在它身边的种种人事,以及作者由此产生的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E.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对生命极致到来的等待寄托到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
舟”——铁椅的守望上,启发人们不应永远“泊在时间的岸边”在怀想中沉湎过去。
(十一)野 性 的 林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
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横亘在眼前,
那情调是多么粗犷。当我们进入林中,瞧着那藤萝缠绕、蕨类从生,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
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子,又使人堕入了朦胧的神秘之感里。
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
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雪莱的名句说得多好:“万物由
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我却从森林里瞧出了大自然神笔的气势。它的铁画银钩倔
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
萌芽,然后便有力的茁壮和成长。你瞧那每一棵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悠游的逸致,
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
阳光。看得出来,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里,它们的生长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是十分艰苦
的,彼此间曾经出现过力的较量和搏斗。看那桢楠合抱着铁榈,高山榕的气根绞勒着另一株
大树,它们成长起来了。有的巨大得像擎天的柱石,几乎多人才能合抱;有的高达数十米,
仰着头还看不到它的尖顶;它们的根长成板状,一块一块的深深地陷入地里,仿佛是艘万吨
巨轮的舵,支撑着这巨蘖固如磐石。于是,我从这些勃勃的生机中好像听到了山林的心跳,
看到了最美妙的刻画力的珍品。
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
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
被称为活化石的几千年前繁茂滋生的树蕨和铁榈依然健在。仅仅二万余亩的林区便有千种以
上的乔木和草木,难道这还不够浑厚和丰满!绿楠干细似杖,乌柏蕨茎粗如椽,黄铜高可擎
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
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然而这千姿百态都富于原始的健美,每一颗树都闪灼着生
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春天的光,夏日的雨,秋季的风;隆冬的别言都为它们淡抹浓妆,
使守林人觉得春色新,促人振奋;夏色暖,教人舒坦;秋色金,令人欢欣;冬色凝,使人坚
定。他们也像森林里的树一样,爱上了这块土地,蒂固树深。
我们愈往里去,只觉得绿的色彩愈重,泥土的气息愈浓,遍地的野趣也愈迷人了。我们
可以从清脆的鸟声里听出画眉、白鹤、原鸡这些山野的精灵们对森林的热爱;从错什的蹄印
里看出鹿、豹、山猿、黄狼、马猴、野鸡,以至蟒蛇,这些丛林的壮士们依恋故土的深情。
待我们到达森林的中心,越过淙淙的流泉,树丛尖端的奇景便展现在我们的头顶。在那万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8 -
之巅,各种吊兰如盆景低垂,碎骨补似繁华四散,奇华异草在树尖儿争妍斗丽,组成了一个
奇异的空中花园。啊!高山盈盈,林木青青,异卉缤纷,我们竟可以从这儿追思到古森林那
千姿百态的风光,使我们的美感向着智慧的高度上升。
终于,我从力和美之中看到了希望。它们并不平庸,也毫不温驯;虽貌似粗鲁、莽撞,
但却充满活力。野性难道不就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吗?在这儿,随处都可以找
到这可贵品质的特性。瞧,所有的树木都坚信自己有立于众树之林的能力,它们从来也没有
片刻放弃对光和热执着的追求。那先锋树种乘风飞来,落地生根。不论岁月多么漫长,它们
凭借自己的力量使可以世代更新,绵绵不绝。
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虽然奔走竟日,
却只感到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1、在作者看来,这原始森林“富于野性”,其“野性”的含义有哪些?
答: 。
2、作者说“野性的林”是“美”的,根据文意,“美”表现在哪几方面?“美”的根本内涵
是什么?
①“美”表现在: 。
②“美”的内涵: (不超过 40 字)
3、文章的题目是“野性的林”,作者在第六段却不惜用大量笔墨来写鸟兽花草,这在表达上
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以充满激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原始森林的壮丽画卷,为全文礼赞“林”的
野性定下了昂扬的基调。
B.由于作者对山的厚爱和感悟,使得文章句句有情,句句含理,“情”“理”交融。
C.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野性的林”是“我”的品格的象征,“林”的形象其实就是“我”
的形象,达到了“物我同一”之境。
D.出于对“野性的林”的热爱和艺术表现的需要,作者多次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E.“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全文看,作者借“野性的林”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因
为这里只有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十二)周 庄
——世俗文化的启示
徐卓人
“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听见一些游过周庄的人这么说,似乎尽兴之后还带着一种遗
憾。我觉得,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不过我听到这样的感叹倒是欣慰,因为
我从受众者那里看到了世俗文化的力量。
周庄从来不是桃花源,“商业气息”是说对了,周庄从来是个商业繁华的集镇,可以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9 -
没有商业,就没有周庄,与今天许多享誉中外的名镇、名城一样。
雏形的周庄与村落相差无几,到了 1127 年金十二相公随宋高宗南渡,落泊到这里时,人
烟才逐渐稠密。后来来了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那还是在元朝中叶,
沈家因为经商逐渐发迹,带动了南北市河两岸的商业,形成了以南北市河为主的旧集镇,及
至明清时期,镇廓扩大,人气更旺,南北西河道两侧渐成列肆,江南大镇形成矣。
不能否认巨商沈万三的作用。沈万三看来是个有经济头脑又思想开放的商人,周庄天然
而原本封闭的水道在他的眼光里都变成了致富的途径,利用白岘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
浏河的优势,干起了出海贸易的大事来,他这一干,不仅使自己富甲天下,竟将周庄变成了
一个粮食、丝绸等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起来。
周庄的丝绸、刺绣、竹器、脚炉还有白酒原本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从此就这样沿着古河
道风风火火的出海去了。商事的频繁又呼唤出大量的旅社、客店、饭庄,周庄焉能不繁华?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山西平遥,这里有票号“日升昌”,作家余秋雨把它称作“中国
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后来这里终于成了山西财富的中心之地,从今日平遥这些苍
老而森严的高墙、精雅的屋宇走过,可以想见这里是如何人丁兴旺,繁荣红火,无数的商人
“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
流畅”。他们留下了什么?是代表着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的洋洋 120 万字的《山西票号史》,是
今天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
还记得明清时期与徽商、晋商、闽商、粤商并驾齐驱称雄中国商坛“东山帮”吗?今天你
踏上这块吴中福地感受到最多的是什么?庭园的美丽,建筑的恢宏,历代状元的华光,总括说,
是享用不完的文化。
如果再扯到苏州这座古城,这话题就更贴近也更丰富了,只消说一句:如果没有姑苏的
繁华史,就没有吴文化的辉煌。
我们无法否认商业在整体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发现这其实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也就是商业文化。周庄的前景不仅来自曾经有过的商业繁荣,我发现,今天乃至将来重要的
还仍然是商业文化,这是本色,也就是特色,个性。你不见,周庄所有的居民几乎与其他集
镇都不同?那一排排永远保持着整齐而油亮的饰板,那一扇扇永远干净而敞亮的街窗,意味着
什么?那些水巷,原本不是为了搭建在那里留给今天的旅游者看的,哪怕“船从家中过”的经
典之作也只是为了买卖的方便,可以说,周庄的民居,从来不为精庐怡老,也不为金屋藏娇。
这个热闹的地方,不是叫人清心寡欲,而是生的乐趣,人,好世俗之乐也!
今天走过周庄每一条街,发现真的还是户户经商,家家开店呀,与当年红火的景象相比,
只是换了一种形态。这于周庄,是多么妥贴!
这是一种世俗的文化,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人间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
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如果这样,又何必要把周庄生硬地认作桃花源呢?
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
1.第一段中的“桃花源”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0 -
2.本文在写周庄的同时还写到了平遥和苏州,这样写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一句有何深层含
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3、4 两段不惜篇幅写周庄的繁荣过程,是为了阐明这样的观点,即:周庄本来就是靠着
商业起家的,商业化当然是它的特色。
B.与周庄相比,山西平遥才算做是真正的商业文化的代表,有 120 万字的《山西票号史》
这样的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为证,而周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贡献上都无法与其相比。
C.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其实就是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D.同属吴中福地的周庄同苏州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苏州是历来被称作人间天堂的著名商业
繁华胜地,而周庄只不过明代才开始闻名于世,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没有苏州
的商业化程度高。
E.本文对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持赞成的态度,认为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的
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这个观点是针对有
人把周庄当作桃花源而言的。
(十三)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烛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
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
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
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
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
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
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②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
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
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
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
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
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
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
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
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
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1 -
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像,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
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
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
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
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
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
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
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
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
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
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
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
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
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
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
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
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1.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
答:
2.读下列问题,联系原文作答。
(1)第二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贫血”是什么意
思?为什么会“贫血”?
答:
(2)文末最后一段划线句“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一句的深刻含
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
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2 -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
路,语言凝炼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
生活的神往之情。
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
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
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
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
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
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
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
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
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
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
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的
斧头”等。
(十四)红 叶
江 河
①秋天的挂号信是故乡的一枚红叶托来的。那叶子虽然失去了夏日的翠绿与鲜活,但千丝
万缕如云如织的红晕,仍然显示着生命饱经沧桑而不衰竭的光泽。仔细阅读,总能品出满心
满目的沉重。
②坐在城市的秋天里,遥祭天边属于红叶的怀想,许多人许多事便在红得烂漫的季节踏
歌而来。一楼亮丽而亢奋的情愫,不因岁月的冷雨寒风,历史皱纹一般地印出那些曾经拥有
的风景。
③那一年,霜早早地落了,童心里飘漾的一湾亮绿,立时被腾起的深色写意所笼罩。伴
着满树乞求阳光感激阳光的叶子,我站在无言又无奈的母亲面前,我能说些和做些什么呢?
蜂飞蝶舞、扬鞭吆喝的温馨与雄浑,是与眼前的悲怆画面不相协调的。母亲喜欢红叶,常常
把红叶一生的辉煌与美丽归结为朴素的“好看”二字。这样的定义虽很肤浅,但原始的美是
能说明红叶作为一种生命过程所独有的轰轰烈烈的平凡与伟大。正如春风的笑,是为绿遍山
野;夏雨的狂,是为挥洒豪气;秋月的眼,是为收获鼓劲;冬雪的吻,是为大地铺上一层不
掩饰的晶莹一样,让一组神韵在特定的氛围内展示风情。这种风情有可能过程是短暂的,只
要留住搏击的顽强与执著,是能够找到属于生命的隽永的。
④然而起风了,灰蒙蒙的天空,一片苍凉。路边的树叶,已经失却了青春的娇艳,痛苦
地作着最后的告别;病床上的母亲,泪眼朦胧。看着刚刚绽芽的我,她真的不愿像那一片屈
于命运的红叶啊!但是,病魔吞噬生命是与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的。母亲仿佛很安详,
连最后的遗言,也是让我去拣几片红叶。我跑在童年的秋天里,为母亲拣回了一大把红叶。
母亲数着这些红叶,如同数着我可以用月计算的年龄,终于,她的笑永远地印在了那把红叶
之上。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3 -
⑤红叶度过了一个辉煌的时刻,而我的感觉也突然回归到被爱怜所簇拥的晨光里。那是
一个夜晚,在严寒即将为大地更换主题时,你踩着松软的泥土走了……而我则踩着落叶向你
扑去。
⑥我并不企盼一切都会永恒。红叶告别季节,这是自然的法则,就像再坚硬的岩石也注
定要风化为泥土一样。造物主在造出万物时,就给了它一个不可超越的毁灭命运。我仍在爱
着,就像叶子热恋土地一样,在狂风中不管旋得多高,最终还要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因为,
它从枝头走下来,已经有一个归宿在向它招手。我的归宿藏在母亲亲手为我设计的坐标里。
⑦让世界所有的叶子都飞舞吧,那是一颗颗袒露真诚的心哪!
⑧天上的红叶一片片/思念到天边/思念到永远……
⑨把思想从往事中拽回,虔诚地注视今天的红叶,红叶便是活着的历史,是的,一切都
未曾老去,也绝不会老去,只要大自然的秋风刮来,那飞溅的流苏,那童年的云雨星光,那
饱蘸生命之美的红叶,便突破时空的界限,染红我遥远而清晰的梦境。
1.这篇散文,开头“秋天的挂号信是故乡的一枚红叶托来的”一句。
(1)这句话主要用了 等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
(2)文章开头使用这句话的作用是
2.第三段拿“春风”、“夏雨”、“秋月”、“冬雪”作比,是为了说明
。
3.(1)这篇散文第六段“我的归宿藏在母亲亲手为我设计的坐标里”一句意思是说母亲的某
个方面深深地影响了我,这个方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红叶便是活着的历史”,“那飞溅的流苏,那童年的云
雨星光,那饱蘸生命之美的红叶,便突破时空的界限,染红我遥远而清晰的梦境”?
因为红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一切都未曾老去,也绝不会老去”除了表现了作者思乡的情愫是永恒的外,还有什
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坐在城市的秋天里,遥祭天边属于红叶的怀想,许多人许多事便在红得烂漫的季节踏歌
而来”一句,是指作者驰骋瑰丽的想象,向往那充满幻想的火热的生活。
B.本文成功地使用了象征手法,“红叶”作为作者的感情寄托对象,被描写得意象鲜明,饱
含了作者的美好感情。
C.“霜早早地落了,童心里飘漾的一湾亮绿,立时被腾起的深色写意所笼罩”一句,“深色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4 -
写意”指秋天的雄浑景象,但在一个孩子眼里却是满眼的肃杀景象。
D.本文用“红叶”象征母亲一生轰轰烈烈的平凡与伟大,文中引用诗句更增添了对母亲、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E.文中关于母亲赞美红叶、临终要求拣红叶、“她的笑永远地印在了那把红叶之上”等细节
描写,表现了母亲对红叶的偏爱,说明母亲不奢求生活的浪漫。
(十五)回 家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
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
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
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
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
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
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
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
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
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征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
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
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
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
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
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
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
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
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
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
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
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
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
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5 -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
断的感动。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
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
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
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
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1.文中反复说“回家是一种感觉”,“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我们还会
拾起那种感觉”,又说“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结合全文分析:
(1)反复说到的“那种感觉”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还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 10 字)
2.第七段中说“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是通过哪几层内容来表现回家“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的?试用简洁的文字分层
概括,并说说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不像一般写乡情的文章那样去回忆故乡的生活场景,而是着重抒写了自己羁留异乡
时,对故乡的一种刻骨铭心的复杂感情。
B.作者描绘了回家时所见的故乡景色,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写出了对故乡既熟悉又陌
生的感觉。
C.文章构思独特,虚实交融,反复抒写了对故乡矛盾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思,有回肠荡气之
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D.文章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们因追逐功利而迷失自己,变得冷漠
的现象的讥讽,深化了主题。
E.本文语言优美典雅,含蓄蕴藉,化用古诗词贴切自然,富有抒情笔调的语句使文章韵味
无穷。
典型错例反馈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6 -
题号 错误归因 金手指
专题三十二参考答案
(一)1.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古人的浪漫情怀;并为“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
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作铺垫,同时,与上文的“遥远”和标题中的“天生”一词相照
应。
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其作用,回答出一个角度且言之成理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②浪漫的语文呼唤着浪漫的情怀,唯有具备一些浪漫的情怀,才可能真正地理解语文,热
爱语文,欣赏语文。
只要围绕上述两个要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若与参考答
案不同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观点集中合理,分析有理有据,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给满分。
4.C D(A 王昌龄因浪漫引发了豪壮的情怀;B 是为了阐释“语文从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这一观点;E 未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
(二)1.(1)没有私仇,帮助需要帮助的弱者;拔刀相助,惩治恃强凌弱的歹人。
2.阮籍是小聪明,他本可以像嵇康一样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可它没有。嵇康是大智慧,他
在生命面临危险的时候艺术地提升了生命的价值。(意思对即可)
3.都是超凡脱俗的、纯粹的生命意义的艺术提升,是生命的升华而不是结束。(意思对即可)
4.A,B
(三)1.[文意理解]
指(远离世俗欲望的)精神家园,或(超越狭隘“单位”的)崇高精神空间。
2.[文意理解]
可归纳回答:人欲横流,令人窒息;人心低俗,令人沉闷。
可摘录原文回答: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置身人群的时候,……精神含量
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在人群里能挤兑出
聪明和狡猾”
3.[文意理解]
不能删。理由:前四个材料是中外伟大的思想家,李白和爱因斯坦分别是中外文学大
师和科学巨匠,有了后两个例子,材料更典型更全面,文章的观点才更有说服力。如果回
答“可删”并能陈述理由,也可酌情得分)
4.[分析鉴赏]
B.D (A 项不是首尾呼应。C 项,无“消极出世的伤感情绪”。E 项,“语言朴素”错。)
(四)1.深爱自己的孩子,并不想打孩子。(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
命擦伤。”);希望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有时又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孩子,我希望虚伪、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7 -
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
它们永远隔绝。”)(意思相近即可)
2.①殴打是母亲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的最后的手段。②对于不懂事犯了错误的孩子,责
罚可以让他永远记住自己的错误,而这种责罚别人是不能替代的。(意思相近即可)
3.略(应该包含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4.C E
(五)1.①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②小巷古建筑保存完好,有着深厚的
文化底蕴,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2.不得而知:不能够知道。表现了作者对旧城改造中把这一古巷变成“清一色的钢筋水泥火
柴盒子”的担忧、无奈和不满。
复制:与过去的生活(物质享受)一模一样。(或重复过去的物质生活)表现了作者对人类
进步中只重视物质享受的进步的不满,呼吁重视精神和文化的进步。
3.指的是:城市改造中,能把古典与新潮相融合,历史与人文有机的嬗递与链接。在享有现
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享有精神和文化生活,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
古典的优美。
作用:①概括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的呼吁或向往);②引用名言,简洁而又让人易产生联
想;③含蓄而有韵味。(答对其中的两点即可)
4.C、D
(六)1. 读书使人心灵摆脱束缚,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产生美好的联想与想象。
(此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这是一个含蕴丰富的句子,它是一个总结句,总结了这一段
的内容。因此要联系本段内容来理解回答。意思对即可)
2.可以排除愚昧,启发智慧,解除忧愁烦恼。
(此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综合,应概括本段的内容要点,做出回答)
3.(1)一个人独有的思想与情感
(2)读书使独有的思想与情感更加充实
(此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及词语的理解,应联系第五段内容来回答,这是原文段的总结句,
是对原文段意思的总结归纳)
4.B D
(七)1、将霍贝玛一辈子都在画阿姆斯特丹比作牧童放牧,将阿姆斯特丹的景色和物象比
作一只只充满灵性的牛羊。霍贝玛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是“最伟大最出色”。
2、 指十七世纪荷兰社会对霍贝玛写实主义画风的否定和排斥。面对此,霍贝玛深感悲伤忧
郁,但从不在作品中掺入一丝眼泪和叹息,虽有中断但从未放弃。
3、(1)“跟霍贝玛回家”是指通过欣赏霍贝玛的作品,了解他的精神追求,在心灵上产生共
鸣。所有通往灵魂家园的路都是相通的,在精神上追随霍贝玛,从而找到自己的灵魂
家园。
(2)第二问为开放式问题。鼓励深邃的精神追求与精神归宿,不能是单纯的作家作品鉴赏。
4、B E(B“一定不会中断”属过度肯定。 E 不是“以欣赏霍贝玛的作品为线索”。)
(八)1.作者的想像和现实形成反差。
2.(1)废墟是历史的化石。(2)废墟是文明的见证。(3)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
新的辉煌。
3.(1)运用对比手法,庆幸罗马废墟的保存,也为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废墟的被毁而痛惜。(2)
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单纯追求现代辉煌而随意破坏废墟的思考。(3)引起下文,为下文
议论罗马废墟保存的意义张本。
4.CE(A 项“又有现实的震撼力”错;B 项“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错;D 项不合文章主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8 -
(九)1. (1) 高大挺拔,枝繁叶茂 (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
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解析]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 2 自然段;对
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 7 自然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
2.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
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解析]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相同点①在“契
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相同点②见第 3、4 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
“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3. “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 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 应以正义必胜的
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解析]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三小题表
达的都是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意念。
4.CE [解析]A 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
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B 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
意思。D 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
(十)1.⑴许多不同年龄的过客,曾在它的身边演绎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生命故事。 ⑵等
待着这些生命的故事能够在身边不息地上演,展现生命的意义。
【提示】⑴主要是对第③④⑤段内容的概括。⑵注意第③⑥段这些语句的含义:“等待一个
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纵使时光老去,等待
不老。”“守望不息”。
2.历史上的人物,就其个体的微观角度来说,他们是转瞬即逝的,但又在历史中留有声名;
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渺小的,但同时又古往今来、生生不息、叱咤风云。
【提示】相关的语句在第⑦段:“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
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
3.生命的极致:思想感情的共鸣(或:思想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内心畅快地迸发;
人生的睿智的获得;理想的实现
22.AD
【提示】B 项:“对人生和历史的审视”并不是为了吟诵铁椅“守望不息的生命精神”,而是为
了引发后文所说的对生命极致的追求;文章的主旨在于对生命极致的追求。C 项:这句话的含
义有二:其一是就摄影作品的欣赏而言,指的是欣赏过程的终了;其二是就时间而言,我在
思索中过去了一段时间而成为“过客”。“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说的是有关铁椅的思索使
我的心灵受到启发,并不与之构成“互为补充”的关系。E 项:“不应永远‘泊在时间的岸边’
在怀想中沉湎过去”有误。根据原文,椅子像“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
并不是在怀想中沉湎过去。
(十一)1.野性是力的象征,是最纯真、最朴素的美,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2.①“美”表现在浑厚、丰满、斑斓三方面。
②“美”的内涵:这千姿百态的树都富于原始的健美(或“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
美”),每一棵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
3.这里采用了侧面烘托的笔法,用鸟对森林的“热爱”,兽对故土的“深情”,奇花异草的“争
妍斗丽”,去烘托山林的“野趣”,使其更突出,更迷人。
4.C、E
(十二)1.指超脱于商品经济社会之外的非商品经济(或自然经济)的所在。
2.(1)在结构上,分别衬托周庄:平遥是北方的名城,苏州是南方的名城,而周庄是南方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9 -
名镇。
(2)在立意上,证明周庄以商业文化闻名于世的合理性,因为平遥、苏州都以商业文化而
闻名于世。
3.有。第一段开头针对有人认为“周庄太商业化了”的观点,作者认为“这是把周庄理解错
了,当成了桃花源”.就是说有人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本文旨在以周庄因商业繁荣而闻名
于世为例,阐释了商业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最后这句话就是全文观点的概括。
4.B、D
(十三)1.①平凡而丰富②自由、单纯而天真③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2.(1)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
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
(2)说明《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民歌之作(,自始至终都反映着劳动人民自然、纯朴、真
实的生活和情感。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3.作用: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②层层深入,形散而神
聚,使主题得到强化;③增加诗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想像空间。
4.A D(B.“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的那条河,说法错误,“那条河流”在
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否定和厌恶”言之过重;
E.“如”字以下例举的那些语句有的并不晦涩。)
(十四)1.(1)比喻、拟人;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2)既点明了秋天的到来,又是文章的引子,引起深深的怀乡之思
2.说明红叶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同样有着搏击的顽强与执着,同样展现了自己轰轰
烈烈的平凡与伟大
3(1)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品格。
(2)“红叶”代表着美好的记忆
(3)短暂的生命散发的是永恒的精神。
4.B、D
(十五)1、(1)回家已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或心理上的需求、满足,心灵上的慰藉。)
(2)对故乡割舍不断的感动(或“看望家乡的亲人”)
2、因我们与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意思对即可)
3、分四层,(1)思念家乡-回到家乡-回家又巴望离开家乡-离开后又开始思念家乡。
(2)逐层深入,前后呼应。
4、BD
相关文档
-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1编专2021-06-0518页
- 高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10:扩展语段_2021-06-059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核心2021-06-054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5辨析2021-06-0524页
-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2021-06-0510页
- 高考语文作文复习专题:材料作文立意2021-06-054页
-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2021-06-058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语言文2021-06-056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1周)理解2021-06-056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12021-06-05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