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8.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重庆璧山中学高2020级高三月考试卷(2020.3)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效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日趋深入的讨论。
杜维明从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的角度讨论了建立共同体的可能性。在他看来, 共同体”这个词的理想含义在于,“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分享一种共同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公民道德,并通过致力于实现公善而联合为一体。然而,这样一种统一体允许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只要这种多样性和差异不致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对于儒家而言,道徳是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先展现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杜维明称其为“信赖社群”。对于一个“信赖社群”而言,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基于秩序的建构,更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对于儒家生态哲学而言,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人与人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共同体中。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在此关系内人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自由的。早期人类文明普遍有着对人的道德关怀大于动植物的特征。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皆是人用以维持生计的生产材料。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宫廷亦曾以大量牺牲献祭。《论语》也记载,孔子退朝后听说马厩着火,问人的伤亡情况而不问马。但是,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儒家虽然承认人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优先性,但同时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在同一场域中的存在物,将自身的权力欲望转化为一种平等和友爱的精神。在儒家看来,人类与自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人能够通过道德实践参与到天地的运作之中,影响自然万物的生长;另一方面,自然也影响、转化着人的生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天道”的尊重和遵循。可见,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也是彼此“信赖”、观照的,我们将这样一种共同体结构视为“信赖社群”的扩大化。
这样一种道德共同体有着显著的现实效应,可以为21世纪人类发展提供生存论层面上的启发。尽管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还只是一种构想,但是从人类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构想是适合于当前需要的。
- 34 -
(摘编自单虹泽《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依据儒家文化提出的以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B. 杜维明对共同体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基础之上的,具有当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C. 儒家生态哲学不仅关注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
D. 传统西方文化将自然作为纯粹的工具,不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
2.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述突出了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B. 文章从儒家道德共同体与儒家生态哲学人手,分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C. 文章将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作对比,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价值。
D. 文章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是按从现实到历史再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应对世界前所末有之大变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B. 儒家有关人类要对自然平等友爱的观点为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提供启示和支持。
C. 对于儒家道德共同体的认识较之于儒家生态哲学的认识前者更为深入和完善。
D.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要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理念,还需作出长久的努力。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
A项,“依据儒家文化”于文无据。原文说“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儒家生态哲学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可见“儒家”是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 34 -
C项,“儒家生态哲学”“是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错误,原文为“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选项张冠李戴。
D项,“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错误,从原文第三段“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看,西方文化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不一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C项,“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价值”有误,此处原文不是谈对人的道德关怀,而是对自然的关怀,见原文第三段“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C项,“前者更为深入和完善”错误,文中并未比较对两者的认识程度,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 3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典中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北京市人民医院。从四月五号开始,陆续有222人感染,包括93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门诊大楼北侧的急诊科是当时疫情最重的地方。我不明白这家医院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二十九个盖白布的病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
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我去看了留观室改成的SARS病房。我只看到几间普通的病房,迟疑地问他:“你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这儿画一根线。”我不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怎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
我问:“你们靠什么防护?”
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
一直到四月二十二日我们来拍摄时,病人才开始转运到有隔离条件的医院。当时病人连输液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输。他带着我去看,所有的椅子还在,输液瓶挂在树杈上,或者开车过来,挂在车的后视镜上,椅子不够了还有小板凳。一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里感染,回家传给了妻子儿子,想尽办法只能找到一个医院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了进去。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着坐在小板凳上输液。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世。这是二〇〇三年,春夏之交。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我“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当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过隐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我没有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记——然后我就忘掉了。
我做的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着时任《财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摘编自新闻记者柴静传记集《看见》)
材料二:
- 34 -
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在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建国之初就形成的。当时中国面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道的单一。
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X证据的暧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从管理学上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观的内容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流言乘虚而入,反而容易引起恐慌。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
(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学术论文《“非典”事件对新闻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3条规定,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
事实也的确如此。“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这句俚语,可以非常形象地形容2003年3月和4月中上旬中国社会的特殊状态。在医学界,北京的洪涛院士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而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却坚持认为是冠状病毒。双方对SARS病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从当时SARS迅速蔓延的紧迫形势看,人民群众急切地想要知道非典的病原信息。对此,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不是什么力量控制媒体不准报道,而是所有人,包括媒体和卫生部,都必须等待专家们的最终判断。由此可见,由于SARS复杂病因引发的医学争论,才是造成所谓当时“媒体集体失语”的真正原因。
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SARS的病原体。洪涛院士随即也改变了原有的观点。至此,争论结束。4月20日,国家卫生部门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非典”疫情。接着,新闻媒体也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急切盼望信息的广大受众。
- 34 -
(摘编自尹韵公研讨会主题发言稿《对非典时期新闻传播的再反思》)
4.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记者柴静对“媒体失语”的反思与材料三的立场有根本上的差异,柴静更强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记者面向社会民众的主体责任。
B. 柴静调查发现,人民医院严重的院内感染很可能与该院防疫设施不完善有关。而该期节目的顺利播出,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典后新闻传播的改变。
C. 材料三认为政府和媒体在“集体失语与缺位”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由SARS复杂病因所引起的医学界异乎寻常的争执与矛盾。
D. 世卫组织佐证了钟南山的观点,有力推动了政府的部署安排。但材料三为政府和媒体所作的申辩,其实并没有全面解答柴静在采访中暗示的所有问题。
6.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促进安定团结。”
B. “在那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C. “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公众危机的信息。”
D. “通过制度化可以赋予媒体相应的自由并规定其合法活动的范围,改善政府不确定、难持续、不对称的社会控制。”
7. 面对近期依旧严峻的新冠肺炎防治形势,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非典事件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34 -
【答案】4. C 5. C 6. D
7. ①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②提升记者面向社会的责任担当;③新闻主管部门应占据社会舆论主导地位,加强方向调控;④记者应依法报道。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在把握每段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旨的基础上,逐项去原文找对应句或对应段;对比选项时既要扣住准确的词意,尤其注意限定词和关联词,又要注意把握整体的语意;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合理分析。
A 项,采访朱继红的节目是在九年前播放的。
B项,第一个框图内应为“消极消息”。
C项,原文有“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一句,因而说“必然导致受到限”是正确的。
D项,群众对疫情产生的强烈信息渴望与“媒体集体失语”之间没有关系。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说法错误,在世卫组织明确病原之后,政府与媒体迅速行动起来,化被动为主动。“异乎寻常”与原文中“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不符。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 34 -
明确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政府新闻管理部门应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形势,调整管理方式,从内容控制向方向调控转变”。材料二并不反对政府对新闻媒体的调控,也不单纯只强调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排除选项B;也不单单强调政府对新闻媒体内容管控的社会责任,排除选项A;材料二主要针对的主体是政府,而选项C讨论的是公众在公共危机中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与材料二中强调的政府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无关,所以排除选项C。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结合“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过隐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分析,需要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结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等分析,提升记者面向社会的责任担当。结合“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x证据的暖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等分析,新闻主管部门应占据社会舆论主导地位,加强方向调控。结合“‘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等分析,记者应依法报道。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语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和简洁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题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材料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黎明中升起
许实
- 34 -
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新鲜而明媚。这是敦煌的飞天女,衣袂飘逸,花朵一样的笑容,她刚刚从夜里走来,反弹琵琶的声音,使漆黑的夜里翻腾咆哮的沙漠,此刻像天空一样宁静。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夜雨早停了,屋檐上,灌木上,电线上,树上湿漉漉的,麻雀叫着,抖掉身上黑夜,蹲在树上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此时,我也像麻雀一样抖掉黑夜,游荡在敦煌的大街上。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可是在阳关,干裂的阳光晒得脸皮疼,滚烫的风吹干了身体里的水。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故事,九色鹿舍己救人,丑公主变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还在脑海里浮动,还想伸出手摸一下,惊讶地张大的嘴还没有合拢,让脑仁疼的喇叭声就钻进了耳朵。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还有鸟雀的栖息,这些繁盛的树木只想着在太阳出来之前吸足水分。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①家的墨池。张芝、张昶兄弟俩每天清晨就开始练习书法,他们在临河的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还有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滚烫、蒸熟生硬的果实。
河岸上传来牛的哞叫声,几条狗在撕咬、打架,岸上是一排排土坯房子,有烟囱冒出了烟,是出租车司机刘家的,昨晚回家迟,几个来自远方的年轻游客租车去了雅丹。这是古丝绸路南道北干线,由此向西沿白龙堆沙漠穿越罗布泊直到楼兰,再从楼兰到若羌转入丝路南道,这条道为沙漠路。他们正值青春,对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天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个天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
- 34 -
年轻的斯文·赫定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走进沙漠后,目之所及,全是荒芜贫瘠的黄色沙丘,茫茫沙海铺在眼前。干得能当火种的沙,掀起了干热的风,疯狂吸食身体里不多的水分,皮肤干成了牛皮纸。干渴让他的队伍分崩离析。在见不到一丝绿色和动物的痕迹、只有冷峻的星光划破死寂的夜里,斯文·赫定抽出沙里的身子,听着自己在沙上发出的沙沙声,趁着凉爽的黑夜前行。当他靠吃野草、树叶、芦苇芽、苦水里的小蝌蚪走出沙海,把最后一盏点亮的灯放在沙丘上时,多么希望失散的人员、骆驼、狗儿能跟来,沿着他留下的足迹,找到于阗河……就这样,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他留下的足迹、灯盏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莲立于沙浪上。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我听见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在墙上蹦跳。天空万里无云,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丰沛、连绵、密集的阳光赋予敦煌灿烂无比的早晨。
光焰四射的晨阳,漫过党河岸,洒向熙攘的城市、丰饶的村庄。在燃烧的阳光里,棉花裂开坚硬的外壳,纷披的李广杏子星星似的闪烁在绿叶里,大片大片杏林就是深邃的夜空。
敦煌已经醒来,而且喧嚣起来,我听见有人诵读:
“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
黎明中起身的敦煌——”
鸣沙山就在前面,太阳这个大火球,早把那点湿气舔干净了,沙子开始发烫,远处沙丘脊线上腾起火焰。这片沙漠背对海洋,这里的人们多么希望面朝大海啊。人们还记得大海的、海草的味;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水花溅在脸上热辣而冰凉,激起尖利的惊叫声。来自海边的人们在鸣沙山上逍遥,胀鼓鼓的风扫过一尘不染、炫目的沙丘,裹着花色披肩的年轻人吹着口哨,光屁股的孩子们在沙上厮打,从山脊上滚下来再爬上去。有马厩的气味飘来,有清脆的铃铛声传来,浩浩荡荡的驼队从更远的沙脊上走来,训练有素的骆驼,驮着欢乐的、唱着歌、尖叫的、互相拥抱的、汗津津的人们,穿越喷着火的沙丘。
整个白天,鸣沙山持续不断的喧嚣、欢乐、呐喊,让平日里心情沉郁的人,此时容光焕发,心里不禁产生一种明媚的期望。
黄昏降临,血色的太阳蔓延到身边。月亮升起,天边上星星亮起来。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张芝,东汉时敦煌酒泉(今甘肃瓜州东)人,曾在敦煌苦练书法。
8.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从清晨的阳光写起,阳光“新鲜而明媚”的特点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愉悦、轻快的情感基调。
B. 文章写张芝家的庭院中到处挂满布,上面写着黑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表现了张芝对敦煌的影响。
C. 文中通过人们诵读的“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既解释了敦煌的字面之意,又突出了其气势雄伟浩大。
- 34 -
D. 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环境的不满。
9. 文中写斯文·赫定之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 试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表达效果。
【答案】8. D 9. ①斯文·赫定之事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敦煌之地的文化内涵。②描述人们对敦煌神秘之地的寻找与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敦煌的仰慕之情。③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神秘性,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0. ①与开头所体现的“清晨”照应,由“清晨”到傍晚,按时间先后顺序,形成圆合结构,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②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微波”比喻成“音乐”,“轻轻踩过梦境”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丰富了敦煌的形象。③句子优美,对夜色的描绘十分真切,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意蕴,使结尾富有诗意美,含蓄隽永,令人回味。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项,“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两者没有形成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环境的不满”分析无中生有。故选D。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9题详解】
- 34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散文中写某一件事的作用一般有:①丰增强文章传奇性、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加深文章内涵;②表达了作者情感;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答题时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文章写的是敦煌,插入与敦煌有关事情的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敦煌的传奇色彩。文章写斯文赫定的事情是在第四、五两段,第四段“他们正值青春,对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引出“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天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个天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可见斯文赫定尽敦煌沙漠,是被敦煌沙漠的神秘所吸引,对沙漠充满梦想,勇敢踏进荒芜人烟的沙漠进行探寻。第五段叙述了斯文赫本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经过,描述了斯文赫定对敦煌沙漠神秘之地的具体探寻,进而指出“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他留下的足迹、灯盖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莲立于沙浪上”,这是通过斯文赫定的故事来描述人们对敦煌神秘之地的寻找与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敦煌的仰慕之情。此外,斯文赫定是欧洲著名的探险家,文章写他对敦煌沙漠的探险经过,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性和传奇性,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及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表达效果能力。段落表达效果,可以从段落作用,手法技巧、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根据文段与主旨关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具体作答时,可先指出文段内容,在结构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从两个角度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仔细阅读最后一段,最后一段是景物描写,主要描写了鸣沙丘从傍晚到夜晚,特别是夜晚的景色,对鸣沙丘夜晚景色的描写非常真切,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增加了文章意蕴。文章的开头写“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是从一天之中的清晨写起,而文章的最后一段说“黄昏降……肝起,天边上星星亮超来”,文章由“清晨”写到“黄昏降临”,再到“月亮升起”,按时间先后顺序,形成圆合结构,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所以说文章尾段的时间正好与开头在时间上相互照应。“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主要运用了通过的修辞手法,用听觉来写视觉,风吹沙丘泛起的微波属于视觉效果,而细细的音乐属于听觉,这是用听觉来描绘视觉。答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34 -
赵昌言,字仲谟,汾州孝义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文思甚敏,有声于场屋,为贡部首荐。廷试日,太宗见其辞气俊辩,擢置甲科。昌言知天雄军,大河贯府境,豪民峙刍茭①图利,诱奸人潜穴堤防,岁仍决溢。昌言知之。一日,堤吏告急,命径取豪家廥②积以给用,自是无敢为奸利者。属澶州河决,流入御河,涨溢浸府城,昌言籍府兵负土增堤,数不及千,乃索禁卒佐役,皆偃蹇不进。昌言怒曰:“府城将垫,人民且溺,汝辈食厚禄,欲坐观耶?敢不从命者斩。”众股慄赴役,不浃旬城完。太宗手诏褒谕之,召拜给事中、参知政事,俾乘疾置以入,即赴中书。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未几,王小波、李顺构乱于蜀,议遣大臣抚慰。昌言独请发兵,无使滋蔓,廷论未决。会嘉、眉连陷,始命王继恩等分路进讨。昌言摄祭太庙,宿斋中,因召对滋福殿,复赞兵计,遂遣使督继恩战。真宗即位,迁兵部侍郎、知陕州。咸平三年,以本官兼御史中丞、知审官院。有言门资官不宜任亲民,昌言手疏,以才不才在人,岂以寒隽世家为限,遂罢其议。先时,多遣台吏巡察群臣逾越法式者,昌言建议请准故事,令左右巡使分领之。会知审刑院赵安仁、判大理寺韩国华断狱失中解职,昌言因上言:“详断官宜加慎择,自今有议刑不当,严示惩罚,授以远官,若有罪被问不即引伏者,许令追摄。又天下大辟断讫.,皆录款闻奏,付刑部详覆,用刑乖.理者皆行按劾。”从之。会孟州民常德方讼临津尉任懿以贿登第,事下御史,乃知举王钦若受之,昌言以闻。钦若自诉,诏刑昺覆按,坐昌言故入,夺官。
(节选自《宋史·赵昌言》,有删改)
注:①刍茭:牲口吃的草。②廥:储存饲牲畜干草的房屋。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B. 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C. 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D. 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12. 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皆偃蹇不进 偃蹇:行走艰难 B. 俾乘疾置以入 俾:使,让
C. 又天下大辟断讫 讫:完毕 D. 用刑乖理者皆行按劾 乖:违背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疾置是古代为供紧急传递公文者中途换马或停宿的驿站,亦指驿站所备的车马。
- 34 -
B. 太庙是帝王祭祖的宗庙。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前,后三昭,再后三穆。
C. 大理寺掌管刑狱案件审理。宋朝的大理寺分左右寺,右寺审理京师百官的刑狱。
D. 故入,指官吏故意将无罪断为有罪、或将轻罪断为重罪,是古代的一种罪名。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昌言文思敏捷,科场颇有声誉。他考取进士时,获得主持贡举部门的首荐;太宗也因为他的文章言辞雄辩,提拔他录在甲科。
B. 赵昌言临事果断,喜用严刑峻法。面对豪民毁堤自利,他命令取走豪民家贮藏的干草以供使用;面对佐役禁卒不肯听命担土固堤,他以斩首威逼,驱使他们服役。
C. 赵昌言重视真才,要求详断官权责相连。针对门资官不宜担任地方官的说法,他上奏提出是否有才取决于人;向真宗提出详断官议刑不当要严示惩罚,授任远地做官。
D. 赵昌言主张平乱,坚决而有远见。王小波、李顺在蜀地叛乱,他反对派大臣安抚,主张发兵控制;他认为不发兵平乱,叛乱将蔓延,事情果如其料,嘉州、眉州接连失陷。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时,多遣台吏巡察群臣逾越法式者,昌言建议请准故事。
【答案】11. C 12. A 13. B 14. D
15. 从前,朝廷常派台吏巡察超越法度的郡臣,昌言建议请按照旧例。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曰”是断句的一个标志,前一句的“马不可阙”结构完整,所以“昌言”放后一句,作“曰”的主语,可排除BD。比较AC两句,主要是“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这句断句有区别。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请” 是“请求”的意思,后面要接宾语句子结构才完整,但中间的“或”是“有的人”的意思是,应该作后一句的主语,这样句子结构才合理,所以最后应断句为“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
故选C
【12题详解】
- 34 -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A项,“皆偃蹇不进”意思是“皆站在高处畏缩不前”,所以“偃蹇”是“畏缩不前”。解释错误。
B项,“俾乘疾置以入”的意思是“让他乘马快速入京”,所以“俾”是“使,让”,正确。
C项,“又天下大辟断讫”“再就是大辟等重刑审理结束,要如实记录上奏”,所以“讫”是“完毕”,正确。
D项,“用刑乖理者皆行按劾”意思是“用刑不当者要受到弹劾”,所以“乖”是“违背”,正确。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太祖庙居前,后三昭,再后三穆”错,应该是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事情果如其料”错。根据原文“昌言独请发兵,无使滋蔓,廷论未决。会嘉、眉连陷,始命王继恩等分路进讨”,“事情果如其料”于文无据,表述错误。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句得分点:“遣”派遣;“群臣逾越法式者”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逾越法式群臣”超越法度的郡臣;“故事”古今异义,此处指“旧例”。
- 34 -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的第四题,D项中“事情果如其料”于文无据,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
- 34 -
赵昌言字仲谟,汾州孝义人。太平兴国三年,考中了进士,他的文思很敏捷,在考场上有名声,是贡部举荐之首。廷试那天,太宗看到昌言文辞出众论辩有力,把昌言提拔到甲科。昌言又掌管天雄军。大河贯穿府治全境,有个强横的人储备牧草图利,利诱坏人暗中在河堤上打洞,一年河堤就决口了,河水泛滥。昌言了解了这件事的原委。一天,管理河堤的小吏告急,昌言就下令直接取这家储存的饲草以供给使用,从此再没有敢作奸谋利者。属治澶州河决堤,河水流入御河,涨水漫溢浸泡府城,昌言登记府兵让他们背土加高堤防,人数还不足一千,就又找来役卒,可他们都止步不前。昌言发怒说:“府城将成为河底,百姓就要被淹,你们吃着优厚的俸禄,想要端坐闲观吗?敢不服从命令的就杀头。”众人大腿颤抖着(恐惧害怕)前去服役,不到十天城池筑修完好。太宗亲手发诏褒奖昌言,召入朝授任给事中、参知政事,让他乘马快速入京,立即到中书省。当时京城接连下雨,昌言建议把厩马分给外郡养牧。有人认为秋天防敌,不可缺马。昌言说:“边塞积有大水,敌人一定不来。”太宗听从了。不久,王小波、李顺在四川作乱,朝廷打算派遣大臣前去抚慰。昌言却请求发兵讨伐,不使叛乱滋延,朝廷议论未决。正好嘉州、眉州接连失陷,才命令王继恩等人分路进讨。昌言主持祭祀太庙,住在太庙中,皇帝趁机在滋福殿召见他,又谋划用兵之计,于是派使者督促继恩作战。真宗即位。昌言升迁做了兵部侍郎、管理陕州。咸平三年,昌言以原本官职兼任御史中丞,管理审官院。有人认为门资官不宜任地方官,昌言上疏,认为有无才能在于人,岂能因为出身寒微或世家作为限制,于是停止这个议论。从前,朝廷常派台吏巡察不按照法律办事的郡臣,昌言建议请按照旧例,令左右巡使分别兼任此事,正好管理审刑院的赵安仁监管大理寺。韩国华判案不公被解除职务,昌言于是上言:“审刑官应当慎重选择,从今以后,有判刑不当者,应严加惩罚,授任远地做官职,如果有罪被审不立即认罪伏法的,允许追捕。再者天下大辟罪审判完,都分款录写上报,交付刑部详细审核,用刑违背理法者都应弹劾。朝廷采纳这一意见。正好孟州百姓常德方告临津尉凭着行贿被录取,事情交付御史审讯,才得知是掌管科举考试的王钦若受贿,昌言禀告皇上。钦若上诉为自己辩解,诏令邢籨复审,昌言因故意歪曲事实,被夺去官职。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谴疟鬼
韩愈
屑屑①水帝魂,谢谢②无馀辉。
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
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
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
岂不忝厥祖,靦③然不知归。
湛湛江水清,归居安汝妃。
降集随九歌,饮芳而食菲。
赠汝以好辞,咄汝去莫违。
【注】①屑屑:不安;②谢谢:辞别;③靦(miǎn):面红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气盛言宜,把疟疾比作疟鬼,斥其辱没家门,表达誓要斩草除根的决心。
B. 疟鬼是水帝不肖之子,喜欢耀武扬威,趁秋季到来,为害人间,被百姓咒骂。
C. 写疟鬼恬不知耻,病人呕吐物中求食,不避污秽,侧面描写疟疾病症之重。
D. 诗人劝疟鬼回家陪伴家人,在想象神明之境的时候借鉴了楚辞中的丰富意象。
17. 请从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标题。
【答案】16. A 17. ①直接点名诗歌内容,开门见山,概括性强;②直抒胸臆,表达对病疾的强烈情感;③“谴”字一语双关,既包含对疟鬼的严厉谴责,又有要将其遣送回家的意思,含蓄蕴藉。
【解析】
【16题详解】
- 34 -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表达誓要斩草除根的决心”错,韩愈并没有表达将疟鬼消灭殆尽的意图,只是将其遣送归家,让其过上正常的神的生活,不要来祸害人间,表达了人神和谐共处的意愿。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从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标题”,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谴疟鬼”,韩愈这首谴责疟鬼的诗作,无疑是古代疫鬼思想的真实反映。直接点名诗歌内容,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古人对于疟鬼作祟的说法,大都深信不疑。韩愈把疟疾流行归咎于疟鬼,并苦口婆心地对疟鬼展开批评教育,在当时是满满的正能量。“谴”字,可以是谴责的意思,也有遣送的意思,一语双关,含蓄蕴藉。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人罗大经指出杜甫《登高》一诗中,“____,____”两句,含有八层意思,寓指八层悲伤,层层推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_____,_____”两句,表明浔阳城当地虽有乡土音乐但难以入耳。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两句明确表明了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道德准绳,把苟合取悦他人奉为法度。
(4)《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指法灵活和乐曲内容丰富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 (1)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 34 -
(2)岂无山歌与村笛 (4). 呕哑嘲哳难为听 (5). (3)背绳墨以追曲兮 (6). 竞周容以为度 (7). (4)轻拢慢捻抹复挑 (8). 初为《霓裳》后《六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作”“呕哑嘲哳”“竞”“捻”“霓”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插曲,甚至是一截枝蔓。其中开诗学诗艺课的林黛玉,讲的是老一套,没有 的惊人之语。
脂砚斋评析说,这一段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香菱的根基、容貌都不俗,不能不入大观园,而又没有她入局的机会,便闹出个她要学诗来。此说不无道理,但因此就写出半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来,那就成了以意强为文了,那可是写小说的大忌。
香菱是 的甄士隐的女儿,她的基因高尚,而曹雪芹是重视门第的,看看他对赵姨娘的描写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红楼梦》中出现这样一个命途多舛的人物,对于警告读者不要对人生抱太多的天真玫瑰梦十分必要。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把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这说明曹公写作中也有 、笔不逮意的情形。
《红楼梦》是小说但是频频出诗谈诗赛诗,写得生动活泼。昔日中国,诗与文章是雅的,够得着高大上的;而小说是 之流的低俗段子,离高大上远了去了。曹雪芹替那么多小说角色吟诗论诗,可能还有显示自己也够得着诗作的用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所以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B. 但整个说来,其他几个“钗”,都远比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写得更加动人。
C. 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D. 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被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香菱被人贩子拐卖,留下了呆气,还有雅气,更留下了正气。
B. 人贩子拐卖香菱,让她有了呆气,但夺不去她的雅气与正气。
C. 香菱被人贩子拐卖,虽仍保持着雅气与正气,但留下了呆气。
- 34 -
D. 香菱被人贩子拐卖,留下了呆气,同时仍保持着雅气与正气。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特立独行 心灰意冷 力不从心 引车卖浆 B. 独树一帜 心灰意冷 眼高手低 稗官野史
C. 独树一帜 大彻大悟 力不从心 引车卖浆 D. 特立独行 大彻大悟 眼高手低 稗官野史
【答案】19. D 20. B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所以”不合逻辑,根据上下文语意,这里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B项,主次倒置,从语意上看,重心应该是香菱,所以主语是“钗”就不恰当。同时,语序不当,“曹雪芹笔下”应该放在“其他”前面。
C项, 不合逻辑“香菱”被“钗”写,这样说显然不合逻辑。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
A项,主语是“人贩子”,与上下文不够连贯;
C项,根据上下文,强调的应该是是正面的因素,歌点不应该是“呆气”,所以不恰当;
D项,“呆气”与“雅气”应该是对立的,“正”与“雅气”不存在递进关系,所以不恰当。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第一处,特立独行:形容人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独树一帜:单独竖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修饰的是“惊人之语”,应该用“独树一帜”。
- 34 -
第二处,心灰意冷:形容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结合文段意思和《红楼梦》有关内容来看。应该用“大彻大悟”。
第三处,志大才疏:志向虽然远大,可是能力不够。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能力够不上。这里与“志向”无关,应该用“力不从心”。
第四处,引车卖浆:指平民百姓。稗官野史:指小说之类记载逸闻琐事的文字。这里指的是人,应该用“引车卖浆”。
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创造更步步需要谨严的价值意识。在作品酝酿中,许多意象纷呈,许多情致泉涌,当兴高采烈时,它们好像八宝楼台,件件 ,可是实际上它们不尽经得起推敲,艺术家必能知道割爱,知 道剪裁洗练,才可 。这是第一步。已选定的材料需要分配安排, , 这是第二步。选择安排可以完全是 ,要把它描绘出来,传达给别人看,必借特殊媒介,如图画用形色,文学用语言。一个意思常有几种说法,都可以说得大致不差,但是只有一种说法,可以说得最恰当 妥贴。艺术家对于所用媒介必有特殊敏感,觉得大致不差的说法实在是 ,并且在没有碰着 最恰当的说法以前,心里就安顿不下去,他必肯呕出心肝去推敲。这是第三步。在实际创造时,这三个步骤虽不必分得如此清楚,可是都不可少,而且每步都必有价值意识在鉴别审 核。每个大艺术家必同时是他自己的严厉的批评者。( )艺术上的良心就是谨严的价值意识。
22.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触目惊心 去伪存真 目无全牛 毫厘千里
B. 触目惊心 披沙拣金 胸有成竹 云泥之别
C. 惊心夺目 去伪存真 目无全牛 云泥之别
D. 惊心夺目 披沙拣金 胸有成竹 毫厘千里
23. 依次填入第二段文字虚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4 -
①每部分的分量也有讲究②必有浓淡虚实,必有着重点与陪衬点③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④各部分的先后位置有讲究⑤艺术作品的意思安排也是如此⑥凡是艺术作品必有头尾和身材
A. ⑤③④①⑥② B. ④①⑥②③⑤ C. ①②④⑥③⑤ D. ④①⑤⑥②③
2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人在艺术方面需要良心,在道德方面尤其需要良心。艺术家因为良心不苟且敷衍,不甘落下乘。
B. 一个人在道德方面需要良心,在艺术方面尤其需要良心。良心使艺术家不苟且敷衍,不甘落下乘。
C. 良心使艺术家不苟且敷衍,不甘落下乘。故而艺术家强调艺术方面的良心,当然道德方面的良心尤为重要。
D. 艺术家因有良心而不甘落下乘,不苟且敷衍。艺术家强调道德方面需要良心,更强调艺术方面需要良心。
【答案】22. D 23. D 24. D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词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词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
触目惊心:意思是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
惊心夺目:指内心震动很大,引起非常注意。
去伪存真:意思是辨别假事物,保留下真正的东西。
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胸有成竹:用以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
毫厘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云泥之别:相差像天空的云和地下的泥,比喻高低差别悬殊。
第一空语境强调艺术作品在酝酿中,件件都对人的内心震动很大,故选:惊心夺目
第二空语境强调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知道剪裁洗练,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故选:披沙拣金。
- 34 -
第三空语境强调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安排中,心中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故选:胸有成竹。
第四空语境强调开始时虽然觉得相差很微小,如果不仔细推敲的话,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故选:毫厘千里。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通读语段,然后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以及所给分句间关系进行排序解答。
本题中根据前一句,可确定陈述对象是“已选定的材料需要分配安排”,根据句间关系和语言环境可知句④承接话题“已选定的材料分的配安排”,强调各部分的先后位置有讲究,可作为第一句;排除AC,而句①是说每部分的分量也有讲究,是每部分的进一步说明,可承接在句④之后;句⑤是说艺术作品的意思安排也是如此,可承接在句①之后;而⑥②是进一步强调艺术作品的安排特点,可以紧承句⑤之后;句③是举例说明艺术作品的安排,放在最后。故语句的排列顺序为:④①⑤⑥②③。
故选D。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
根据上句“每个大艺术家必同时是他自己的严厉的批评者”可确定,下句的主语应该是“艺术家”,排除AB,根据最后一句“艺术上的良心就是谨严的价值意识”可确定,最后一个分句得强调“艺术方面需要良心”,排除C。
故选D。
【点睛】解答语句排序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
- 34 -
.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1)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4)检查调整确定。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四、写作(60 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仰望天空
陈衍强(云南)
为防止武汉的疫情蔓延
我在云南彝良
不仅以驻村扶贫的理由
阻止了一个地上的湖北佬
来我家过年的想法
还像伊朗担心无人机一样
随时仰望天空
看是否有九头鸟飞过
2020.01.22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日本某学校给学生家长发去这样的校园通知:
- 34 -
“随着信息在新闻和网络上不断扩散,大家不要对中国以及在武汉生活的人产生言论上的不平等对待,请各位家长和孩子说起这事时要从培养孩子的正确人权意识出发,注意言行!”
材料三:
右图是璧山中学刘蕾老师前几天创作的图画。
写作任务(三选一):
(1)诗作《仰望天空》发表后在网络上引起巨大争议,有人认为这不是一首诗,有人批评作者带有明显的地域歧视性和侮辱性,甚至还挑战了“中国人的底线”,还有人认为诗人有创作的自由,而作者自己则辩称只是想用一种反讽的手法,提醒人们减少走动,防止疫情扩散。对这首诗,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一,写一篇800字的文学评论(包含思想评论和艺术评论,或二者选一),阐述你的观点,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生于非典、考于肺炎的你在这个全民防疫、宅居在家的特殊春节,一定与家人有不少温情故事。请给材料二中日本学校的学生写一封信,让他们了解你近期在中国的生活与学习,讲述你的春节故事,落款为“来自中国的一名考生”。要求以记叙为主,不要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综合材料一、二、三的内容和含意,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任务一范文
文殇
—— 评陈衍强《仰望星空》
2020
- 34 -
开年的新冠病毒本已肆虐了整个中国,一首不起眼的短诗又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诗人有自己的创作自由,有人在为其“反讽”做出辩言……而我认为,这首诗在艺术上是失败的。而在其失败的背后,作者文学创作态度的轻浮与不成熟值得人们深思。
首先,它从外在形式上来看是失败的。并不是任何文字被分成了小节、抹去了标点,再作出长短不一、错落有致之态,便是能被称作“诗”的。阅读本诗给人的感受,更像是在阅读被生硬拆散了的一句话,品的不是诗句,而是句子中被剥离的成分。文学评论家刘春说:“诗人不是母鸡”。母鸡下的蛋被称作鸡蛋,可有些被称为诗人写的“诗”却不一定能被称作“诗”。当诗人的作品想要以量取胜、失去精心孕育的过程而没了质量,它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仰望天空》的创作,更像是“为了下蛋而下蛋”、为了造诗而造诗。白开水一样随意的文字表达,体现出作者对于创作的漫不经心与轻浮之感。
其次,它从技法上来看是失败的。倘若《仰望天空》确如作者所言,仅仅是想以反讽手法劝人们减少走动以控制疫情,那它在技法上的缺陷所引起的文不达意的现象更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本诗作者在诗中将湖北人比做噬人灵魂的九头妖鸟,还是长江日报评论员把武 汉误喻成奥斯维辛集中营,这种文不达意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感受,甚至干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在作品中缺乏背景与暗示的所谓“反讽”都是无力的、不负责任的、难以接受的,都像是急于堵住评论者嘴巴的搪塞之辞。作品的语言如何能够准确地晓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当逐步成熟起来的地方。
最后,它从内在主旨上来看也是失败的。诗人,应该是有诗心的,应该是为世界喊疼的人,而不是歧视伤口的人。反观《仰望星空》,其中不讲究词句的地域歧视与语言暴力令人侧目。试想,德国纳粹种族决定生死的歧视,造成反人类的暴行,千夫所指;西方媒体居心叵测地将新冠病毒印上“中国制造”的标签,让人义愤填膺。而《仰望星空》将全体湖北人视作瘟神,与之又有何异? “诗以言志”,诗人有表达的情感的自由,但诗人更应该拥有“开阔的灵魂”,更应具有深层的生命的共情。《仰望天空》内容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情商残疾,这种“无情”的“诗情”,必然伤害阅读者的情感,甚至黑化疫区的受害者,消解“共克时艰”的民族凝聚的力量。“狭隘”与“歧视”不是诗者之心!没有诗心,何谈为诗?
王尔德曾言,“艺术创作是非凡气质的非凡产物”。诗歌作为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理应给人带来超凡脱俗的美感与深刻自然的领悟,与读者建立起思绪的碰撞与交流,而不是引人疑惑于心、愤怒于形。《仰望天空》无疑已成肺炎疫情中的诗家之殇,希望这场文殇能够给一些作者以警示与劝诫吧。
任务二范文
疫情之下,人间有爱
- 34 -
亲爱的日本朋友:
你好!
很高兴认识你们,也很高兴能和你们分享我近期在中国的生活与学习情况,讲述我的春节故事给你们听。
2020年春节原本应该是阖家欢乐,亲朋好友走亲访友的时节。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然袭击,导致了有的人离开了人世,有的人在医院里接受治疗,其他人待在家里,尽量避免与外人接触。一时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自湖北武汉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所 有人都十分担心害怕,人心惶惶。中央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封锁武汉,将病人隔离,并及时展开 研究,制造疫苗。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出征,连夜赶到武汉,勘察疫情。为了使病毒不再传播,中央政府立刻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将这些方法传播出去。
仅仅过了几天的时间,整个中国仿佛“空空如也”,偶尔见到几个 人,也都是面无表情,默不作声,戴着专用的防护口罩,各行其事。
过年了,自然也会有很多从外地赶回来吃团圆饭的人。为了不使病毒扩散,政府在各个高速路口 设置防疫岗,各村镇、小区也纷纷行动起来,对来往的人员检测体温、登记造册,全国人民也都积极配合,完成检查。
过完了年,按照惯例,大家都要相互来往,访亲问友,走街串巷,街道上摆上各种各样热闹红火的小摊儿。 可是,今年大家都谨听医生的话,少出门,勤洗手,带口罩。于是这街面上也就变得冷冷清清,毫无生气。
各地的知名人士也在这关键时刻纷纷献出帮助,捐赠物资,其 他国家、海外华侨也献出援手,支持中国。无数爱心被送往一线,全国人民都在竭尽所能帮助疫区,永远在那些心地善良的白衣天使身后,支持他们,相信他们。
全世界人们为了对抗这种病毒绞尽脑汁、献计献策。八十四岁的钟南山教授放弃年假,亲临武汉,坐镇指挥,虽然目前没有找到治疗的最佳办法,但是仍然日日夜夜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还有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自己身患绝症,妻子被病毒感染,他却连续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30余天。一些工厂日夜加班,生产急需的医疗用品。海外华侨、国内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驰援武汉。不仅如此,还有许许多多志愿者们为了送口罩、消毒液、蔬菜等急需用品,开车去往武汉疫区,还有一些外卖小哥,为了大家的吃饭问题,冒着被传染的风险来回奔波着。这样的人真是数不胜数啊!
在这场防疫战中,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敌”。
- 34 -
我相信,无论这场战争多么困难,多么艰苦,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我们彼此信任,始终坚定着心中的希望,相信中国一定会创造奇迹的。
加油,中国!加油,武汉!
来自中国的一名考生
任务三范文
江城,别来无恙
一首短诗,激起亿万激愤;一则通告,唤醒千百羞惭。在诗人的笔下,那些曾经生活在九省通衢的江湖儿女,已然沦为世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人间幽灵。而同样面对疫情,日本这所学校的通告,却轻声温柔地提醒着每一个局中人:同胞有难,你若不能出一份力量,也请留一份善良。
“诗者,天地之心也。”诚然,面对愈演愈烈的新冠疫情,诗人着力刻画一个出于对乡民生命安全的顾虑,严守要道的扶贫干部形象,这原本无可厚非。然而无论反讽与否,诗作中“九头鸟”、“湖北佬”等欠思量的意象,逞功利吝啬之私心有目共睹。对深陷苦难的同胞使用如此歧视与讥讽至极的言辞,既不合时宜,又令人汗颜惊心!诸如此类,岂独陈衍强?当我们将国人“要死自己死”、“丧尸围城”的疯人谵语与日本这则通告相对照的时候,怎会不顿感羞惭?
“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面对苦难,当自我保护的意识冲出理性的藩篱,《仰望天空》中失度的言语攻击便成了最刻毒的歧视与偏见。日本学校用他宽和不乏理智,公正不失风度的姿态赢得国人巨擘挺起的同时,也教会了它的学生、那个驻村干部和看到这则通告的国人:武汉人不是病毒,只是倒霉版的你我;武汉不是寂静岭,只是一座受了苦难的城市。小家与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于那个兢兢业业的云南驻村干部而言,也许,只有当他真正认识到——就如同他永远无法把一个与之血肉相连的地方从地图上抹去一样,他永远无法改变人类命运的共生性——他才能真正为他守护的村野建构一片诗意栖居的田园。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面对疫情,共情能力的高低既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气度,又体现着一辈人的价值抉择。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命运共同体中。在同一片碧落之下,没人能独善其身,别人的悲喜也是自己的悲喜。当生命 得不到保障时,我们不能歌咏它;当哀乐响起时,我们总该敛起往日的嬉笑;当疫情蔓延时,我们必将冰释冷漠,为之心系!道德,岂限于繁文缛节?心怀仁爱才谓道德!高贵,岂赖于身世血统?不失同情才谓高贵!
- 34 -
还有一个月,珞珈山的樱花就要开了。这好像是一种预示,预示阴霾即将散开,苦难即将过去。云南的那个村落会不再忧心天上的鸟儿,日本的学生会重新步入学堂。世界仍在温柔等待:江城,别来无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分列了三个不同的任务供同学们选择。不管选择哪一个任务,对于刚刚接触新课程的考生来说,题目都具有不小的挑战性。我们下面分别来进行解析。
一、任务一
新课标学习任务群 5 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和体验情感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任务一正是着眼于此,设置了两个难点。 其一是“文学评论”这种特殊体裁的文体写作。虽然使用新教材的地区考生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详见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 69 页)已经对文学短评的写作有所涉及,但根据实际的成文效果来看,考生中依然存在将读后感与文学评论混同的现象,在行文中也经常出现“我觉得”、“在我看来”等过分偏重个人阅读体验的表述,忽视了文学评论写作的专业性与开放性;还有的考生将文学评论理解成新闻评论,在评述的过程中,将评论对象泛化;亦或者将文学评论的艺术性湮灭在对文本“肢解”般的“分点答题”过程中,都是不可取的。文学批评本身也是一种文学创作。
其二是材料一文本丰富的阐释空间。考生若将诗人与抒情主人公混同,评论便会停留在较浅层次的道德谴责层面上。题目预留了丰富的写作线索。比如:什么是诗?诗需不需要讲道德?文学的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的回应是否可信?若反讽手法指向的是诗中“我”言行的荒唐可笑,那么这与诗人的辩解是否有矛盾之处?考生只需有效回答上述问题,便可建构起文本的评析框架。手冢治虫在《漫画的作法》中曾提及:“无论是多么 痛烈、重大的问题,想以漫画的形式来控诉,这都没有问题;但唯独基本的人权,是创作者无论如何都不能拿来揶揄的。”同理可证,我们不妨就把中心论点确定在对这篇诗作艺术性的全面溃败的定性上,然后从诗歌的审美性、诗人的道德感和读者的期待视野三个层面逐次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建构成文。当然,如果考生能从文人心理与世俗文化的不兼容性的角度论证,或者结合《乡土中国》来加以剖析,那么这样定会给文章增色不少。
参考立意:
- 34 -
(1)文学审美应该允许多元化;(2)写诗要注意尺度;(3)诗人是时代的先锋;(4)当代诗歌的深度创作;(5)当代诗歌如何拒绝平庸;(6)作家应“心怀悲悯,满怀善意”。
结构示例:
本题要求写一篇文学评论,一般说来文学评论遵循:总——分——总的格式。第一段总起,下面三个部分各一段或两段,一般遵循:分——总的模式。最后一段总括全文,可升华,可总结。通常第一段具体概括文章内容,并定下文章写作的中心,中心突出,有一定的理论支撑。(理论支撑需要事前稍微准备并背诵一些内容,但并不是必须。)下面三个部分尽量是同一思路的延展,避免三个触点出发,最后归不到一个点上。尽量辐射式,避免平行论述。最后一段总括全文内容,可以是对文章思路的一个梳理总结,也可以是论点思想的升华。切记:一定要连贯通畅。具体的写作过程,可以围绕:是什么?(选定的主题)为什么?(构建主题的过程)怎么样?(主题构建的效果)这样一个思路。
二、任务二
细究题目,考生需结合这个春节的“特殊”性,写出与家人有关的充满“温情”的春节故事。在保证信的正确书写格式的前提下,考生要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贴合材料给出的具体情境,注意写信对象的特点。选材需能够传递出“此岸虽然发生疫情,但人间的真情却与彼岸别无二致”之意。“平等”和“共情”之意旨应该蕴藏在写人记事当中。考生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采用“看似闲笔的对照之法”,彰显这个春节的特殊性。追求一种味淡而情深的艺术品格,也不失为一种尚佳的写作策略。
参考立意:
(1)人性的美好;(2)有国才有家;(3)国难当头,共克时艰;(4)美丽的逆行者;(5)致敬白衣天使。
结构示例:
任务二的写作要求是“给材料二中日本学校的学生写一封信,让他们了解你近期在中国的生活,讲述你的春节故事”,要求落款为“来自中国的一名考生”,以记叙为主。首先要符合书信格式,其次要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可记叙疫情期间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如大家都响应国家号召,在家隔离不出门;武汉医护人员坚持一线勇抗疫情;全国各地志愿者主动请缨参加抗击疫情。本题可以采取画面组合式,列举几个与疫情相关的温暖的、感人的场面,融入自己的感受。要有场景和细节描写,结尾部分可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起到点睛的作用。
三、任务三
- 34 -
任务三要求“综合材料一、二、三的内容和含意,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所以任务三的写作需要紧贴材料所给内容,不能脱离材料,堆砌政治口号,蜻蜓点水地围绕“疫情”而作泛泛之谈。 面对这样一道多材料组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首先需要着力分析的是三则材料的辩证关系。其实,不管考生把材料一的这首诗理解成是刻意的反讽还是单纯的言辞不当,考生都能在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不同的情感倾向之间,挖掘出在疫情面前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对立与统一。因此,考生可以从诸如平等、尊重生命、拒绝言语暴力或共情等角度,切入写作,紧扣材料,展开论述。
参考立意:
(1)莫使唇枪战疫情;(2)众志成城抗疫情;(3)隔离病毒绝不是隔离爱;(3)疫情当前,责任在肩;(4)疫情前方吃紧,莫让后方紧吃;(5)战疫情而不是变无情。
结构示例:
任务三要求“综合材料一、二、三的内容和含意,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当下,异国他乡一则通告正无声警醒着你,请收起你的唇枪舌剑,莫再无端猜忌、无度焦虑,莫再用它刺伤你的手足兄弟”;然后采用层进式的方式进行论述,全文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行文脉络清晰展开,摆明利害,分析原因,对比论证,指出解决之法是要“换位思考、懂得共情”;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就整体设计思路而言,任务一、任务二与任务三分别呈现出了三种不同体裁的写作任务——带有一定理论性的文学批评写作、记叙文写作和议论文写作。这些写作要求强化文体意识,注重理论写作的逻辑严谨之美。
素材积累:
1、春晚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节目是《爱是桥梁》,尽管这个节目的准备时间很仓促,都没有赶上正规的彩排。正因为时间的紧迫,才更展现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心。在镜头里,当我们看见记者采访一位女护士时,她说,虽然自己也会担心和惶恐,但是穿上白大褂,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啊,当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着年夜饭,并看着春晚时,一群白衣天使放弃与家人的团聚,除夕夜晚赶到武汉,他们走近病患身边,与新型冠状病毒作着顽强的斗争。
- 34 -
2、为了防控疫情,全民皆休。他曾建议说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84岁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他就是钟南山教授。为了遏止病情的蔓延,钟南山院士总是忙忙碌碌。当提到武汉时,他坚定的说,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这让我为之震撼。在疫情面前,不只终南山教授,还有更多人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有公安,有军队与医护人员,他们不分白天黑夜来保护我们的安全与健康。是他们的无私奉献,默默付出,让我们感到灾难并没有那么可怕。同时,各行各业也行动起来了,有的加班加点,有的捐款捐物,有的站岗执勤,有的运输物资。在我们为这些英雄点赞的同时,我们也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勤洗手,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注意饮食。我相信,我们可以打赢这场战斗。
3、怜天下,悯众生——这是医者的心;守国土,护众人——这是解放军的心;相其心,信祖国——这是我们的心。小家,大国——百姓用自己的行为与疫情作战,捐款送物资,好好待在家;政府用国家的行动与疫情抗争,健康宣教派兵守护,合力研究疫苗;医护人员用医者的心态与死神争抢生命,他们还来不及过上一个好年就匆匆奔赴战场。
4、责任、担当是有分量的,也是有能量的,这种能量就是疫情发生时像钟南山院士、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的,他们彰显的是何为家国情怀,何为英雄本色,何为国家脊梁。疫情考验本色,在疫情面前,他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往直前,他们同样有青春的面庞,有牵挂的家人,但防控疫情就是使命,崇高的信仰使他们选择了逆行。和平年代,他们就是真正伟大的英雄。有人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当我们平静地走过近乎平淡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人坚守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岗位上,他们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坚守,成为了国家的中流抵住。感谢您们,向您们致敬。
【点睛】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
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 34 -
- 34 -
- 34 -
相关文档
-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2021-06-0522页
- 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2021-06-0516页
- 海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2021-06-0423页
-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下2021-06-0312页
- 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补2021-06-0312页
- 语文卷·2017届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2021-06-038页
- 河北省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2021-06-0314页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2021-06-0325页
- 【语文】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2021-06-0316页
-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2021-06-0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