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00 KB
  • 2021-06-05 发布

天津市河东区2020届高三学生居家学习自我综合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天津市河东区高三学生居家学习自我综合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中国诗歌中的意象,如果让我们只选取一个最典型的,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我们的古人,对头顶的那轮明月,有着无穷追问,(  )无限情怀。从人与月的最初相遇,一直到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的发问,直到明月照耀我们的今天……‎ 中国人之所以对月亮( ),也许是因为月亮那种特殊的质感、独到的美丽。它是柔和的,它是清激的,它是圆润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不断变化的。在初一,我们几乎看不见月亮;初二以后,细细的一点点月痕露出它的芽,然后逐渐丰满圆润;直到十五,它如同冰轮,如同瑶台的镜子,变得那么丰满,那么圆润。月亮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从初一,经过十五,再到月末,完成一个循环。‎ 月亮的这种阴晴圆缺,折射到世界万物和人生百态上,就是老子说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有的东西残缺了,实际上它获得了另外一种“圆满”——月亮只有一弯月牙的时候,是一种“损”,一种缺失,但它已经蓄满了生命,正在迈向圆满,这就是“损之而益”。有的东西圆满了,完成了,实际上却逐渐走向残缺——圆月当空,流光( )地,是一种璀璨,一种“益”,但它的力量已经达到巅峰,无力再更圆一些更亮一些,只能慢慢消瘦下去,这就是“益之而损”了。用一种辨证与变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这样的目光移到世间,我们就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最圆满的日子——十五的月園,就成了中国人心灵的寄托。‎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25 -‎ A. 寄托 趋之若鹜 泄 B. 承载 情有独钟 泄 C. 寄托 情有独钟 泻 D. 承载 趋之若鹜 泻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正是这样的满而损、损而满,盼望了很久之后 B. 正是因为这样的满而损、损而满,盼望了很久之后 C. 正是因为这样的损而满、满而损,盼望了很久之后 D. 因为正是这样的损而满、满而损,盼望了很久之后 ‎3. 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余光中先生说李白:“酒人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确,李白钟爱月光,《静夜思》《月下独酌四首•其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玉阶怨》等诗都是最好的证明。‎ B.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该词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C.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前律宛转悠扬,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D. 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叫“朔”。‎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承载,承受或担负重量,担当或蒙受。语境中是说我们把感情放在头顶的那轮明月上,主语是“我们”,应选“寄托”。‎ 趋之若鹜,意思是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带有贬义。情有独钟,意思是是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语境说的是中国人钟情于月亮,应选“情有独钟”。‎ 泄,液体或气体排出。泻,液体很快地流。语境中是形容“流光”,这是一种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流水,因此应选“泻”。‎ - 25 -‎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横线前面讲的是中国人从月亮的阴晴圆缺里感悟到了人生的哲理,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而横线上是由此得到的结果,为了与上句衔接,应表达成“正是因为这样……”,而不是“因为正是这样……”,排除AD项;横线后面是“十五的月亮”,是一种“满”,因此横线后面一句应当是“损而满”,这样也能与横线最后一句的“盼望了很久”呼应,排除C项。‎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把农历每月初一叫‘晦’……月末一天叫‘朔’”错误。应当是把每月初一叫“朔”,月末一天叫“晦”。‎ 故选D。‎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因2019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2019年12月期间,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当时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2020年1月12日,该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 25 -‎ 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材料二:‎ 在密切接触者里传播冠状病毒并不难。首先是喷嚏,你会喷出10000个以上的飞沫,最远传到8米之外。然后是咳嗽,1000-2000粒飞沫,最远6米。最后,即使是平静的说话每分钟也会产生大概500粒飞沫。‎ 口罩的多层结构可以有效的阻隔大颗粒,而那些纳米级的微粒又会因为静电效应被吸附在内部纤维上。最难过滤的其实是直径0.3微米左右的颗粒。口罩把0.3微米的氯化钠过滤能力作为测试指标,能在测试中过滤95%以上的就是N95口罩。‎ 那么飞沫核的尺寸到底有多大呢?一份2007年的论文资料显示,咳嗽产生的飞沫核尺寸82%都集中在0.74-2.12微米。这么看来,N95口罩对飞沫核的过滤效果最好,但普通医用口罩也可阻隔绝大多数飞沫核,用它防护已经够了。‎ 做好自我保护包括:保持基本的手部和呼吸道卫生,坚持安全饮食习惯,并尽可能避免与任何表现出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咳嗽和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 材料三:‎ 病毒是如何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找到中间宿主,因为是中间宿主为病毒提供了变异进化和接触人类的机会。‎ 中国国家卫健委2月29日发布的《中国一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蝙蝠似乎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但中间宿主尚未查明。‎ 世卫组织2月28日曾在日内瓦表示,穿山甲有可能是中间宿主,但仍有待更多研究。美国艾奥瓦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斯坦利·珀尔曼认为,作为新冠病毒中间宿主的动物有可能来自中国以外,例如走私的穿山甲等动物。‎ 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管轶与广西医科大学胡艳玲教授2月18日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称,在反走私行动中缴获的马来亚穿山甲中分离出了与新冠病毒相似度在85.5%至92.4%的冠状病毒,提出应考虑将穿山甲视作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材料四:‎ - 25 -‎ 钟南山说,世界卫生组织将对新冠疫情的特征定义提升至“大流行”,即要求各国都要采取措施防控疫情。若各个国家能响应世卫组织的呼吁,采取国家层面的干预,各国都能动员起来,“这样的话,我还是期待6月底结束全球疫情有可能实现。”但这是基于各国采取积极措施的情况下做出的评估。‎ ‎(获取以上材料的时间为2020年3月)‎ ‎4. 根据原文内容,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9新型冠状病毒”是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一种侵袭人类肺部的病毒。‎ B. “2019新型冠状病毒”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过,它的自然宿主是蝙蝠。‎ C. “2019新型冠状病毒”到目前为止尚无特异治疗方法,只能减轻症状。‎ D. “2019新型冠状病毒”可由人类之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目前的预防方法只有阻隔,消毒。‎ ‎5. 下列表述符合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 A. 动物源性病毒进入人类社会,经历了从自然宿主到中间宿主的传递并变异进化和接触人类的过程。‎ B. 美国、香港和我国的几位医学专家从穿山甲中分离出与新冠病毒有85.5%至92.4%相似度的冠状病毒。他们认为,穿山甲是新冠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C. 飞沫是新冠病毒在人类之间传播的媒介,它的尺寸80%都集中在0.74-2.12微米。‎ D. 因为0.3微米的颗粒远小于0.74-2.12微米的数值,所以绝大多数非N95的普通医用口罩已经够用了。‎ ‎6. 对材料相关内容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持基本的手部和呼吸道卫生,坚持安全饮食习惯,并尽可能避免与任何表现出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咳嗽和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目的是要切断病毒的感染渠道。‎ B. 世界各国能同心协力找到病毒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渠道,是遏制病毒的关键之一。‎ C. 世界卫生组织从为新冠病毒命名到对疫情特征定义为“大流行”,意在唤起全世界的警惕及积极地面对。‎ D. 钟南山估计,只要世界各国都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新冠病毒疫情就能在6月底结束。‎ ‎【答案】4. B 5. A 6. D ‎【解析】‎ ‎【4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具体考核的要点;然后将选项内容信息带入原文,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并进行比对理解,并联系上下文体会;最后根据要求选出正确答案。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B项,“它的自然宿主是蝙蝠”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蝙蝠似乎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但中间宿主尚未查明”,选项将不确定的内容说成确定内容。‎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下列表述符合材料文意的一项”。‎ B项,“美国、香港和我国的几位医学专家”说法有误。原文中说“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管轶与广西医科大学胡艳玲教授2月18日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称,在反走私行动中缴获的马来亚穿山甲中分离出了与新冠病毒相似度在85.5%至92.4%的冠状病毒”,不包括美国专家。 ‎ C项,“飞沫……它的尺寸80%都集中在0.74-2.12微米”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咳嗽产生的飞沫核尺寸82%都集中在0.74-2.12微米”,选项混淆对象。‎ D项,“所以绝大多数非N95普通医用口罩已经够用了”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最难过滤的其实是直径0.3微米左右的颗粒。口罩把0.3微米的氯化钠过滤能力作为测试指标,能在测试中过滤95%以上的就是N95口罩”,所以,过滤0.3微米颗粒的应该是N95口罩,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然后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注意推断要以文本为依据。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D项,“新冠病毒疫情就能在6月底结束”推断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这样的话,我还是期待6月底结束全球疫情有可能实现”。‎ 故选D。‎ ‎【点睛】‎ - 25 -‎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延嗣传(石介)‎ 今三司嗣相、工部郎中刘公随尝称:赵邻几①舍人死,遗三孤女、一老乳母而已。内无兄弟以御其侮,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女稚弱,衣服饮食须人,何怙何恃?不以冻馁死,则为强梁暴之矣。有赵延嗣者,仆于会人,顾是诸孤,义不可去,竭力庇养之。‎ 舍人死,无一区宅,一廛②田,延嗣为营衣食之资,身为负担,沾体涂足,不避寒署,如是凡数十年如一日,未尝少有懈倦之色,事三孤女,如舍人生。三孤女自幼至长,使其女与同处。女之院,延嗣未尝至其门。女皆适人,延嗣终不识其面。‎ 初寓于宋,三女俱长,延嗣晨起白堂前,将西走京师。赵氏始不知,谓舍去,皆哭。延嗣以女长未婚,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至京师,见宋翰林白、杨侍郎徽之,因发声哭。哭止,具道赵氏之孤,且言长将嫁。二公惊媿,谢曰“吾不及汝!吾被服儒衣冠,读诵六经,学慕古人,况与舍人友,舍人之孤,吾等不能恤,汝能养之,吾不及汝远矣!”二公因为迎入京师,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长配枢密直学士戚公纶独子职方郎中维之子太庙斋郎舜卿;次并适屯田员外郎张君文鼎之子乡贡进士季伦。三女皆归,延嗣始去赵氏门。延嗣可以谓之贤仆夫矣。‎ 石介曰:若然,则延嗣有古君子之行,古烈士之操,古仁人之心,岂特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昔在汉,有为翟公之客者,翟公免,客皆去。延嗣独不去,复为养其孤,虽去千载,客视延嗣,亦当羞于地下矣。鲁有颜叔子者,尝独居一室,中夜暴风雨,邻家女投叔子宿,叔子使执烛以达晓,以免其嫌,后人称其廉。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唐韩吏部凡嫁内外及朋友孤子仅十人,天下服其义,延嗣嫁赵氏三女,无少吏部者。噫!翟公之客,皆当时士大夫,视延嗣远不及也。叔子,鲁贤者;吏部,唐大儒。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③韩并,延嗣可谓仆名而儒行者矣。‎ 吁!仆名儒行,见之延嗣。夫儒名而仆行者,或有其人焉,得不愧于延嗣哉?延嗣所为如此,有可以厉天下,因传之云。延嗣以令终。‎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 ‎[注]①赵邻几(921-979),北宋文臣。②一廛(chán):古时一夫所居之地。③侔:相等。‎ ‎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遗三孤女 遗:留下 - 25 -‎ B. 顾是诸孤,义不可去 顾:视,看 C. 延嗣为营衣食之资 营:经营,料理 D. 岂特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 特:徒然,白白地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以冻馁死/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仆于舍人/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 二公因为迎入京师/不如因而厚遇之 D. 夫儒名而仆行者,或有其人焉/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B. 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C. 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D. 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10.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体现赵延嗣高尚节操的一组是( )‎ ‎①顾是诸孤,义不可去,竭力庇养之 ‎②延嗣为营衣食之资,身为负担,沾体涂足,不避寒暑:‎ ‎③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 ‎④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 ‎⑤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 ‎⑥女之院,延嗣未尝至其门 A. ①②⑥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11.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赵延嗣因为自己身份低下,所以从始至终都没有见过他收养的舍人的三个女儿。‎ B. 赵延嗣为舍人之三女都能有良好归宿,决定求访舍人的老朋友们,寻求嫁女的办法。‎ C. 舍人的长女嫁给了戚舜卿,二女儿、三女儿一并嫁给了屯田员外郎张文鼎之子张季伦。‎ D. 作者认为,赵延嗣所做之事,有能够激励天下百姓向善兴义的作用,于是为他作传。‎ ‎12.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三孤女,如舍人生。‎ ‎(2)三女皆归,延嗣始去赵氏门。‎ ‎(3)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 - 25 -‎ ‎13. 文章倒数第二节中采用正反的手法,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试举两个例子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 ‎【答案】7. D 8. A 9. C 10. A 11. A ‎ ‎12. (1)侍奉三个遗孤,就像赵邻几舍人活着时一样。‎ ‎(2)三女都嫁人之后,赵延嗣才离开赵家。‎ ‎(3)赵延嗣(仅仅)是地位低下的仆人,(但是)他的志行品德令人敬佩,他的品行道义高直杰出,和颜叔子、韩愈等量齐观。 ‎ ‎13. (1)汉代时,当翟公丢了官那些离开的门客们和赵延嗣形成对比。(2)颜叔子是鲁国的高尚的人,韩愈是唐代大儒,而赵延嗣(仅仅)是地位低下的仆人,前两者的地位和赵延嗣形成对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遗三孤女”翻译为:只留下三个女儿。遗:留下。 ‎ B项,“顾是诸孤,义不可去”翻译为:看到这几个遗孤,仗义不愿离开。顾:视,看。 ‎ C项,“延嗣为营衣食之资”翻译为:赵延嗣为(她们)经营吃穿的费用。营:经营,料理。 ‎ D项,“岂特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 翻译为:难道仅仅是仆夫中的贤德之人。特:仅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不以冻馁死”翻译为:不是因为冻饿而死。以:介词,因为。“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翻译为:因为这个缘故,这之后命名它为褒禅山。以:介词,因为。‎ B项,“仆于舍人”翻译为:在赵邻几舍人家做仆人。于:介词,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翻译为: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于:介词,比。‎ C项,“二公因为迎入京师”翻译为:那二人于是为赵延嗣(将几女)迎接进京城。因:连词,于是。“不如因而厚遇之”翻译为: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因,介词,趁机。‎ - 25 -‎ D项,“夫儒名而仆行者,或有其人焉”翻译为:那些打着大儒旗号却做出卑躬屈膝之事的人,也许会有这样的人吧。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翻译为:把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孤女”为名词,做“养”的宾语,在“女”后断开,所以排除A和B;“识”的宾语为“其面”,在“面”后断开,所以排除D。整句话的翻译为:赵延嗣亲力抚养三个孤女,(将她们)抚养大并且嫁出去,最终连面都不见,赵延嗣的节操难道在颜叔子之下吗?‎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题,如本题“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体现赵延嗣高尚节操的一组”,注意题干中的“直接体现”“高尚节操”等字眼,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辨析。‎ ‎③“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的主语为宋白翰林、杨徽之侍郎,所以并不是直接体现赵延嗣的高尚节操。‎ ‎④“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是赵延嗣将去拜访赵邻几的旧友,寻求几女出嫁的方法。‎ 并不能体现赵延嗣的高尚节操。‎ ‎⑤“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是作者对赵延嗣的评价,并不是直接表现。‎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赵延嗣因为自己身份低下”是错误的。赵延嗣从始至终都没有见过他收养的舍人的三个女儿,是因为他品行道义高直杰出。‎ 故选A。‎ - 25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事”,侍奉;“生”,活着。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归”,嫁人;“始”,才;“去”,离开。第三句话的得分点为:“延嗣为贱仆夫”,为判断句,赵延嗣(仅仅)是地位低下的仆人;“凛”,高直杰出;“并”,等量齐观。‎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题,如本题 “文章倒数第二节中采用正反的手法,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试举两个例子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然后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 题目让找到对比的两个例子,来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我们可以筛选出作者都举了哪些人的事例,如除了写到赵延嗣,还写到汉代翟公的门客、颜叔子、韩愈。举汉代翟公的门客,是将这些门客的所作所为和赵延嗣形成对比,来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而举颜叔子、韩愈的事例,是将这两个人的地位和赵延嗣形成对比,来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当今三司嗣相、工部郎中刘公随曾经说过:赵邻几舍人去世后,只留下三个女儿,一个老乳母罢了。(三个女孩)家里没有兄弟来(帮她们)抵御外辱,在外(指宗族内)没有比蛟亲近的亲戚。三女幼小嫩弱,吃穿用度需要仰仗他人,可是又能依靠谁呢,不是因为冻饿而死,就是被凶狠的人欺压凌辱。有个叫赵廷嗣的,是赵邻几舍人的仆人,看到这几个遗孤,仗义不愿离开(按照道义不肯离开),竭尽全力庇佑抚养她们。‎ - 25 -‎ 赵邻几舍人去世,没有(留下)一间小屋,一点田地,赵延嗣为(她们)经营吃穿的费用,亲自为(她们)承担(一切),身体被沾湿,足被沾上了泥土(形容耕作的劳苦)。不管天气冷还是热,像这群几十年如一日,未曾有一点松懈倦怠的样子。侍奉三个遗孤,就像赵邻几舍人活着时一样。这三个女孩子从小到大,(赵延嗣)都是让自已的女儿和她们在一起,几个女孩子的院子,赵延嗣从来不曾到那里。(直到)几个女孩子都嫁做人妇,赵延嗣都最终没有见过她们的面。‎ 最初在宋寄居,(后来)三女都长大了,(有一天)赵延嗣早晨起来,在堂前禀告,将要向西去往京城。赵家人开始不明其意,认为(他)舍弃几人离开,都痛哭,赵延嗣因为赵家女子年龄已大(自己)却没法(将她们)嫁出去,要求去访赵邻几舍人的老朋友们,寻求几女出嫁的方法。(他)到了京城,见到宋白翰林、杨徽之侍郎,于是放声痛哭,哭完之后,详细地讲清赵家遗孤(的情况),并且说赵几女已经长大到了出嫁年龄。那二人又吃惊又惭愧,道歉说:“我们比不上你,我们穿戴读书人的衣冠,读着圣贤的经书,(自以为)学习倾慕先贤,(是道德学养高尚的人)更何况还与赵邻几舍人为友,赵邻几舍人的遗孤,我们没能抚恤照顾,你却能抚养她们,我们不如你太多了。”那二人于是为赵延嗣(将几女)迎接进京城,给她们房屋居住,慢慢为她们找好的读书人做丈夫。老大嫁给枢密直学士戚公纶独子、职方郎中维之子、太庙斋郎舜卿为妻;老二老三一起嫁给屯田员外郎张君文鼎之子、乡贡进士季伦。三女都嫁人之后,赵延嗣才离开赵家。赵延嗣,可以称他为“贤仆夫”了。‎ 石介(我)说:真像(上述)这样,那么赵延嗣就是有上古君子的品行,上古壮士的节操,上古仁人的善心,难道仅仅是仆夫中的贤德之人,(简直)就是天下人的楷模啊。过去在汉时,有给翟公作门客的人,当翟公丢了官,门客们都离开了。(今天面临赵家这样的情况)赵延嗣却没有离开,还为死去的赵舍人抚养他的遗孤,虽然相距上千年,那些门客(如果)面对赵延嗣,(我想)他们在地下也该羞愧万分吧。鲁国有个颜叔子,曾经自己住在一间屋子里,(有一天)夜里刮大风下大雨。邻居家女子到他家投宿,颜叔子让她手拿蜡烛照亮一直到天明,来避嫌,后人赞颂颜叔子正直。赵延嗣亲力抚养三个孤女,(将她们)抚养大并且嫁出去,最终连面都不见,赵延嗣的节操难道在颜叔子之下吗?唐代韩愈总共帮助家族内外以及朋友的遗孤出嫁仅仅十人,天下都叹服他的高义。赵延嗣帮赵氏三女嫁人,比起韩愈丝毫不差。唉!翟公的门客们,都是名满一时的士大夫,比起赵延嗣却远远不如。颜叔子是鲁国的高尚的人,韩愈是唐代大儒,赵延嗣(仅仅)是地位低下的仆人,(但是)他的志行品德令人敬佩,他的品行道义高直杰出,和颜叔子、韩愈等量齐观(也差不多),赵延嗣可以说是名为仆人却有大儒之行的人啊。‎ 吁!名为仆人却能行大儒之事,(这)在赵延嗣身上得到体现。那些打着大儒旗号却做出卑躬屈膝之事的人,也许会有这样的人吧,(他们)难道不会愧对赵延嗣吗?赵延嗣做出像上述之事,有能够激励天下(向善兴义)的作用,于是为他作传。赵延嗣凭借美名留世。‎ 本试卷共12小题,共117分。‎ - 25 -‎ 四、(2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峤屿①春潮 ‎[明]高棅 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 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 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 ‎[注]①峤:山岭;屿,有山的小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海水本来无色,诗人却说“见海色”,由此推测出潮水将至,与苏轼的“海上涛头一线来”、朱继芳的“潮来江水黑”有异曲同工之妙。‎ B. 这首诗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描绘了“峤屿春潮”之势、之声、之力,富于变化,有立体感。‎ C. 本诗中间用“春声在孤屿”应题,结尾又借“桃花”二字再次点明所写之景为春潮。‎ D. 此诗与历来诗人观潮之作的雄放诗风有所不同,高棅笔下的“春潮”可谓声容多变,仪态万方。‎ ‎15. 诗人对“潮”的描写与唐代诗人笔下的“惊涛来似雪”(孟浩然)、“潮来天地青”(王维)有何异同?请举例说明。‎ ‎16. 请对“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一句进行赏析。‎ ‎【答案】14. B 15. 相同点:都是从颜色来描写潮水;‎ 不同点:唐代诗人笔下“潮”的颜色是单调的、威严的。而这首诗诗人把镜头对准晨光下的潮头,如“初日照寒涛”,阳关照在潮头上,光线经过水的折射而呈现出瑰丽的七彩,缤纷耀眼。 ‎ ‎16. 诗人说他在仙山瀛洲,忽见远处海水变了颜色。“潮来如风雨”紧承“见海色”。从潮来之前一瞬间着笔,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春潮之迅猛,目的是为后文正面写海潮蓄势。‎ ‎【解析】‎ ‎【14题详解】‎ - 25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描绘了“峤屿春潮”之势、之声、之力”表述不全面,还描绘了“峤屿春潮”之色,从“初日照寒涛”一句可知。‎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本诗中写“潮”的诗句是“初日照寒涛”,由此可以想象出阳光照在潮头上,光线经过水的折射而呈现出瑰丽的七彩,缤纷耀眼。“惊涛来似雪”写出“潮”的颜色是“白色”;“潮来天地青”写出“潮”之“碧”。由此可以知道,共同点都是从颜色的角度来描写的,但是具体的颜色不一样。‎ ‎【16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首句写潮起时远方海色有变,第二句再写潮来之时如风雨骤至。视、听结合写春潮之势;如风雨骤至,天地变色。“潮来如风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潮水的迅猛;从结构上看,“潮来如风雨”是对“海色”的具体描写,下文“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具体写“海潮”。因此,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 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 25 -‎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4)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在今年的全民战“疫”中,义无反顾援汉的医务工作者被称为“最美逆行者”。他(她)们都有个美好的愿望:疫情结束后我要去登黄鹤楼!假如他们登上黄鹤楼,会想起哪位古人登上黄鹤楼兴发的诗句呢?古人曾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猿猱欲度愁攀援(2)丛菊两开他日泪(3)一蓑烟雨任平生(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或“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猿猱、度、丛菊、蓑、参省、己、辞、扬州。‎ 五、(2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 张亚宁 蒲公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位俊女子。它的全部属于黄土高原。‎ 这位能歌善舞的俊女子,头顶毛茸茸的花环,总能把黄土高原点亮,她苗条的身材晶莹剔透,与千姿百态的花草依偎,细长繁多的根系紧紧与大地拥抱,相处融洽。走近它们,谁都能轻而易举地感到热情、友好。‎ 蒲公英三季迎着烈日怒放,点缀数种草木,染绿黄土高原。数片青绿色的叶子覆盖在大地,几根红褐色的枝干伸向天空,毛茸茸的头饰像棉花球,这时的蒲公英最漂亮。一场或大或小的风,轻而易举地唤醒黄士高原,蒲公英也有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梦想。别看它的腰肢细长,中间空虚,它坚强地挺立在黄土高原,活泼可爱一个春天,婀娜多姿一个夏天,直到瑟瑟秋风刮起,它雪白的线球在蔚蓝的天空飘得自然而亲切,漫向远方……‎ 一场春雨,一场暖风。春日的土壤无私地放开囚禁的笼子,蒲公英兴高采烈地走出土壤,在广阔的田地成长。用不了多长时间,满地的蒲公英幸福了酥软的土地,捧红了身边的其它草木。在某一个早晨或者黄昏,昂然矗立在你的面前,嫩嫩的,绿绿的,嫩嫩的芽儿喜笑颜开地奔跳,在高原上硕大的篱笆园里嬉笑,可爱至极。‎ - 25 -‎ 多形状的叶子慢慢铺开,与大地相依,没几日,一根喜气盈盈的枝千慢慢张开,渐渐向上伸直,遥望悠悠白云,聆听风儿歌唱。‎ 凉风丝丝的清晨,微风将晶莹剔透的露珠吹落,草木精气神十足。蒲公英像一个活泼的孩子,将整个高原当作最美的乐园,一个劲儿地欢跳。瞧,一株株优雅而干净的蒲公英在高原上任性,把最美的舞姿献给黄土高原。虚空的枝干由青绿变成灰褐色渐渐地打起花蕾慢慢放开,由含蓄到试探,由碎小到欣欣向荣。这时很多人忽略了蒲公英枝干和满地的叶子,专注它头顶的美貌,黄色的花尤为耀眼,自然而然激起无数生长在同一片土地花草的羡慕它们与蒲公英一起奔跑在山山洼洼,沟沟峁峁……沉寂的大地容光焕发。‎ 野花中我最崇拜蒲公英。年少的我们行走在草丛中,杂花丛草抹在脚面,一直在悄悄寻找,只为万草丛中的一株蒲公英。蒲公英真是一个大家族,草木繁盛的地方少不了它,草木稀疏的地方依然有;在耕熟了的土地上能生存,在贫瘠的土地上照样活着;在荒凉的山丘默默无闻地成长,小河边定有它们的身影。淘气的孩子结伴提上竹篮子,拿着小袋子,扛起小镢头,或砍,或摘,或拔。然而次年春天,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仍然盛情地成长,似乎少不了一棵,总是那么自信而自然地生活在人们的身边,为对它好和坏的人绽放着从未改变的笑脸。‎ 蒲公英是美丽的花儿,实用的野菜,可贵的药材,似乎这是蒲公英来到美丽的大自然秉承的使命。青春的蒲公英成为人们的美食,生吃和凉拌都是美味佳肴;深深藏在土壤中的根是非常珍贵的药材,人们会挖出来带到集市变卖,填补家用。偶尔有人用蒲公英的叶子和枝干及绒球泡茶喝,小孩子从不敢尝试,吃的最多的就是枝干。成熟的蒲公英被风吹走外,还有年少的我们,刻意吹乱吹跑毛茸茸的“降落伞”,望着飘飞的蒲公英种子,似乎陶醉在蒲公英的另外一个世界,暗暗地猜想:哦,下个春天来临,又会长出多少株蒲公英呢?想到这里,兴奋地跳了起来。啊!至美的蒲公英。‎ 蒲公英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生活在乡下的孩子从没离开过蒲公英。每次看到蒲公英,就有了向上的动力。谁都不刻意去给蒲公英浇水、施肥、拉枝、修剪,它们自始至终悄无声息地发芽成长。在长满蒲公英的山丘,细心打量脚下的野花野草,似乎寻找不到别的让自己心动的花儿,总感觉蒲公英是最美的,真心想把所有汗水留给自己奋斗的田地,就像蒲公英拥有梦想一样,一直朝前行走。你瞧,阳光洒满山野,遍地的蒲公英争奇斗艳地成长,闪耀着炽烈的光芒。‎ - 25 -‎ 疯狂的风从天边蜂拥而至,在黄土高原上肆意撒野,蒲公英弱小的身躯被风搅乱,观望者的心也跟着蒲公英在风中摇摆。秋风把蒲公英的花儿送走,带着它们在黄土高原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谁都会坚信,蒲公英只是做了一次休整而已,明年春天它还会来到黄土高原,在人们的身边尽情地开放。也许它根本没有远行,只是幽默地变了一次隐身术,藏在另一片草丛中,与辽阔的大地一同呼吸。‎ ‎(选自《散文百家》2019年6期,有删减)‎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在作者的眼中蒲公英时而是俊俏的女子,能歌善舞、热情友好;时而又像一个活泼的孩子,任性地欢跳、奔跑。‎ B. 蒲公英一年四季绽放,生活在乡下的孩子从没离开过它,它可以把黄土高原点亮,让沉寂的大地容光焕发。‎ C. 在描写蒲公英时,作者使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蒲公英鲜活的形象。‎ D. 蒲公英浑身是宝,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这是作者喜爱、崇拜它的原因。‎ E. 这篇散文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明快质朴的文风令读者倍感亲切。‎ ‎19.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0. 在作者的笔下蒲公英有哪些性格特点?‎ ‎21. 在文中两次写到蒲公英拥有至高无上的梦想,这个梦想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深意?‎ ‎22. 请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意蕴。‎ ‎【答案】18. BD 19.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把贫瘠的黄土高原比作“囚禁的笼子”,春日的土壤“无私地放开”,然后描写“蒲公英兴高采烈地走出土壤”“蒲公英幸福了酥软的土地”“捧红了身边的其它草木”,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蒲公英活泼、可爰、坚强的性格。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蒲公英率先蓬勃生长:作者还使用了叠词“嫩嫩的”“绿绿的”从触觉与色彩描写蒲公英柔嫩的芽,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 ‎20. ①活泼可爱,热情友好;②朝气蓬勃、艳光四射;③生命力顽强、随遇而安;④宽容、善良;⑤甘于奉献,拥有梦想、有追求。 ‎ ‎21. 蒲公英有自己的梦想,想要在贫瘠的土地上拼搏、奋斗,还要一直向前走,走向远方;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歌颂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心怀梦想,自强不息,不断拼搏、奋斗的可贵精神。 ‎ ‎22. ①对蒲公英顽强的生命力和美好心灵的赞美与热爱。②对像蒲公美一样在黄土高原上拼搏奋斗的人们的讴歌。③对怀着至高无上的梦想、不忘初心、勤于追求之人的崇敬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 25 -‎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项,“蒲公英一年四季绽放”错误。从“蒲公英三季迎着烈日怒放,点缀数种草木,染绿黄土高原”可见应该是春夏秋三季绽放。‎ D项,“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这是作者喜爱、崇拜它的原因”错误,蒲公英的顽强的生命力才是作者崇拜的主要原因。‎ 故选B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句子的内容及表达效果,理解含义要学会灵活应变。作答本类题型,可以按照“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的套路来。‎ 修辞手法上用拟人,如“兴高采烈”“幸福了”“捧红了”等词,赋予蒲公英人的情态,写出蒲公英给大地带来的生机;用词特点上有叠词,如“嫩嫩的,绿绿的,嫩嫩的芽儿”,强化了蒲公英刚发芽时的柔嫩鲜绿,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分析文本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一般的答题思路: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主题作用+艺术手法作用等。‎ 从“蒲公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位俊女子”“走近它们,谁都能轻而易举地感到热情、友好”“幸福了酥软的土地,捧红了身边的其它草木”“在高原上硕大的篱笆园里嬉笑,可爱至极”可见,它美丽、活泼可爱、热情友好;“蒲公英一起奔跑在山山洼洼,沟沟峁峁……沉寂的大地容光焕发”“遍地的蒲公英争奇斗艳地成长,闪耀着炽烈的光芒”可见,它容光四射,朝气蓬勃;“谁都不刻意去给蒲公英浇水、施肥、拉枝、修剪,它们自始至终悄无声息地发芽成长”“秋风把蒲公英的花儿送走,带着它们在黄土高原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可见,它生命力顽强,能随遇而安;从“淘气的孩子结伴提上竹篮子,拿着小袋子,扛起小镢头,或砍,或摘,或拔。然而次年春天,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仍然盛情地成长,似乎少不了一棵,总是那么自信而自然地生活在人们的身边,为对它好和坏的人绽放着从未改变的笑脸”“蒲公英是美丽的花儿,实用的野菜,可贵的药材,似乎这是蒲公英来到美丽的大自然秉承的使命”可见她的善良、宽容以及对人们的无私奉献;从“蒲公英也有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梦想”“真心想把所有汗水留给自己奋斗的田地,就像蒲公英拥有梦想一样,一直朝前行走”可见,它也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2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第三段“蒲公英也有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梦想。别看它的腰肢细长,中间空虚,它坚强地挺立在黄土高原,活泼可爱一个春天,婀娜多姿一个夏天,直到瑟瑟秋风刮起,它雪白的绒球在蔚蓝的天空飘得自然而亲切,漫向远方”;第八段“真心想把所有汗水留给自己奋斗的田地,就像蒲公英拥有梦想一样,一直朝前行走”写出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想要在贫瘠的土地上拼搏、奋斗们还要一直向前走,走向远方。文章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像蒲公美一样在黄土高原上拼搏奋斗的人们的讴歌,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的人的崇敬之情。‎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作品情感态度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对文中人物或事物的态度,然后进行概括分析。‎ 从蒲公英生长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仍旧那么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热情友好,可见作者对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私为人们贡献它的一切的美好品质充满赞美之情;“蒲公英只是做了一次休整而已,明年春天它还会来到黄土高原,在人们的身边尽情地开放”可见,蒲公英始终伴随着黄土高原上生活着的人们,其实也是人们勤劳朴实的象征;从“蒲公英也有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梦想。别看它的腰枝细长,中间空虚,它坚强地挺立在黄土高原,活泼可爱一个春天,婀娜多姿一个夏天,直到瑟瑟秋风刮起,它雪白的绒球在蔚蓝的天空飘得自然而亲切,漫向远方”“真心想把所有汗水留给自己奋斗的田地,就像蒲公英拥有梦想一样,一直朝前行走”可见,也表达了作者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的人的崇敬之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 - 25 -‎ 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六、语言知识运用(11分)‎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表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尊重生命等。如果人们缺少生态意识的支撑,生态文明观念淡漠,①____________。可以说,人们缺乏生态意识、特别是缺乏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生态问题的一个深层次根源。生态责任意识要求人们具有履行生态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②____________,才能明确对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担当。要让生态责任意识成为全体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③____________,使正确的生态正义感、生态荣辱感、生态亲和感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遵循。此外,还要在全社会倡导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守护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促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 ‎【答案】 (1). ①现代生态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或:生态恶化的趋势就不能得到遏制) (2). ②人只有树立生态责任意识 (3). ③需要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意识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要清楚空缺处所处的位置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者拓展句。再结合空格处的上下文,尽可能用上下文中的关键词拟写空缺处的句子;同时,如果有与空缺处相对应的句子,要考虑句式结构的照应及关联词的正确使用。本段文字主要是围绕生态意识与现代生态问题的关系展开的,文中强调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及生态道德意识在现代生态问题中的重要性。从①处前的“如果”可推断,①处的内容与之构成假设句,应采用“……就……”的句式,另外,①处后面的句子明确指出“人们缺乏生态意识、特别是缺乏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生态问题的一个深层次根源”,由此可判定①处可填“现代生态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类似的内容;由②处横线处的句子 “才能明确对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担当”,可推知,②处应用“只有……”的句式,又通过“让生态责任意识成为全体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句话可填“人只有树立生态责任意识”;根据“要让生态责任意识成为全体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句话可知,后面要强调的是“生态道德意识”,因此可填“需要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意识”,与后面内容连成一个整体。‎ ‎2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25 -‎ 颜渊喟然叹曰:“(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这段文字内容主要是颜渊夸赞孔子(即文中的“夫子”)之道,其中也涉及不少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你能从中领悟几点?‎ ‎(2)结合这段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 ‎【答案】(1)要努力钻研,这样收获就会更多;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丰富自己;要加强自我约束等等。‎ ‎(2)本题没有固定答案,言之成理皆可。比如学习要肯钻研,要有追赶对象,还要加强自我约束等等,这样学习才能出好成绩。‎ ‎【解析】‎ ‎【详解】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他说到“钻之弥坚”,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启发我们学习要多钻研,这样就会研究得越透彻,收获越多。颜渊在这里夸赞孔子对他们的引导与启发,启发我们也要在学生中有一个追赶的对象,要努力向他学习,这样也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写的是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启发我们学习也要广博地涉猎知识,要懂得约束自己的欲望,这样就能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小题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要根据原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解答本题,注意审清题意,围绕“对学习的理解”来作分析。首先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即文中关于“学习”的态度,再联系现实生活分析即可。学习中我们也要追求一种钻研精神,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越钻研就会越有兴趣学习。要在学习中确立一个追赶的对象,这样能激发我们学习的斗志。要有自我约束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抛却杂念。‎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 25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 七、作文(60分)‎ ‎25.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公告,明确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这主要出于“健康第一”和“公平第一”的考虑。‎ 材料二:习近平主席2020新年贺词中提到:“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来。”‎ 材料三: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的消息如一粒石子,在高三学子的心中荡起阵阵涟漪。‎ 有人说早晨倒计时是68天,中午乘坐史无前例的“时光机”又变成了98天,百日誓师的时光似乎倒流回来了……‎ ‎ 以上的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示例:‎ 正视延期,磨砺人生 ‎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病毒,给很多人带来重大影响。病毒爆发,我们的开学时间一次次的延迟,但相信大家根据教育部要求“停课不停学”,宅在家中进行线上学习。‎ 高考时间也推迟了一个月,相信听到这个消息时,大家的内心定会泛起阵阵波澜。有在为多了一个月复习时间而欣喜不已,有充足的时间去多备考。也有部分同学感慨:“反正迟早是要考的,推迟与否又有什么意义呢?”更有同学担心,延迟了一个月的考期,学校会不会进行填鸭考学?‎ 林林总总的想法,每个同学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话说回来,延期的考期,是否重要呢?答案是肯定的。既然无法改变延期,就去正视它,借以更好地成就人生。‎ - 25 -‎ 延迟的考期,是给学生的一次“增压”。家中学习的效率不高,少了学校那种氛围,导致大多数学生回校测试时分数往往不尽人意,相信在座的各位感同身受。为了恢复和提高大家的“功力”,学校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复习,可能是会进行“填鸭式”教育,大家的复习压力再次提升。‎ 延迟的考期,是对考生心灵的磨练。原来考期本是7月,是为了给学生们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不至于在炎热进行考试,产生心燥气烦的表现,导致考试失利,而提前到六月。而现将考期推迟至七月,天气也到了较为炎热的时候。但这正是帮助了我们磨练意志的时候,今后进入大学时,可以骄傲地和学长们说:“你们有在七月的时候进行高考吗?我有过!和你们考进同一所高校!”同时也能让我们真正理解古人“夏练三伏”这句话的含义,又未尝不是件好事呢?‎ 延迟的考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们必须正视当下,好好把握。认真复习知识点,积极备考。我们将这多出的时间不仅用于复习和巩固,还要用于调整心态。心态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仅对自己的考试,同时对自己将来的发展都是好的。我们还要注重劳逸结合,身体是一切行动的基础,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相应的体育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学习多忙,都要学会放下手中事,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健康才是第一位。‎ 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只不过是考验,高考的胜利也终将属于我们。延期的高考,只是推迟的日子,但我们要做的则是用我们的行动,为将来的高考画上圆满的句号。‎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本作文题目结合材料提示语“教育部发布公告,明确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的消息如一粒石子,在高三学子的心中荡起阵阵涟漪……”分析,是一则思考如何正确面对“高考延期”的作文题目。对全国考生而言,无可改变无可逃避的高考,总会到来。考生必须明辨是非,端正态度,不能延误复习迎考。考生要抓住材料的中心话题“高考延期”,结合自己对“高考延期”的具体理解谈对其的看法,避免抽象的描写和空泛议论。‎ 参考立意:‎ ‎1.正视延期,磨砺人生 ‎2.战胜焦虑,砥砺前行 ‎3.是危机,也是转机 ‎4.调整心态,“弯道超车”‎ ‎5.综合素质,青春飞扬 - 25 -‎ 可用素材:‎ ‎1.疫情之下的高考,已经从一场考试延伸到了生活,对于高考生的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心理状态等全方面提出了挑战,取胜的关键就在于“应变”。高考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更是一个学校、一个家庭的较量。“以往的高考,比的是大家各科目的总分,现在除了这个总分,还要比大家谁能在变化发生时更好地去应对。”‎ ‎2.“大家都说我们是最难的一届高考生,但我觉得我们也是最有希望的一届。”一位考生说,这段居家备考时间里的线上测试,一些同学的分数排名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他认为,在这个特殊时期,学习自主能力强、心态好的同学,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3.当高考倒计时上的68天,突然变成了98天,很多考生笑称,仿佛“百日誓师”大会就在前天。这“白挣”的一个月,除了有更多复习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弥补高中生涯“意难平”的一段宝贵时光。“今天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做出的所有反应,做的所有计划,不管结果是好是坏,我们都注定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4.不仅高考生难,考生的老师也很难。连续多年带高考生的育才中学老师张老师称,以前老师只需要备课,现在还需要备教学方法。学校里老师备多少内容基本讲多少,但是网课的内容不得不缩量,并且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还要增加授课的趣味性。虽然每节网课的教学强度比不上在学校里,但是工作的时间却明显增加了。光是看图批卷的时间,就是以前批卷的两三倍,学生们在课后微信中请教问题,老师也要及时在线解答。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定时统计学生的健康状况,还要随时关注他们的精神压力问题。‎ ‎5.虽然焦虑成为高三生居家备考不得不提的关键词,但他们也在学校老师的远程指导下努力摸索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为疫情避免出门后,很多学生把所有原定休息时间改成了学习时间,和同学用微信相互监督打卡学习,通过交流缓解焦虑情绪。他们通过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搭配适当运动和阅读,让自己保持一个愉快的学习状态。另外,还有一些同学给自己报了线上课外补习班。‎ ‎6.“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中对大家的鼓励、没错,身为炎黄子孙,身为中国的未来,我们需要做的事,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因为我们背负着更重的便命和责任。延期并不是学习的阻碍者,更像是一次人生考验。如果能够全力以赴,我们定能在未来的天空中展翅高飞。‎ ‎7.为高三者,定要拼一寸光阴,博一份未来。高考延期,想必有很多同学欢呼雀跃。没错,延期增加了学习时间,但让你的对手拥有更多的时间。它既是一次机会,又是一次考验。作为高三学生来说,我们应当珍惜眼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坚守最后漫长的三个月。‎ - 25 -‎ ‎8.荣获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通过夜以继日的训练,才重回世界巅峰水平;华为创始入任正非花费了30的光阴,才让5G轰动世界;全体中国人民坚持了整整几个月的时间,才赢得这场疫情的胜利。成功并非偶然,坚持就是胜利。我们应让理想化为力量,让笔尖作为翅膀,让时间输送梦想,在这战场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行文思路:‎ 本文的文题“正视延期,磨砺人生”旗帜鲜明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首段结合材料和事件,引入叙述的主题。在阐述过程中,以三处“延迟的考期”来引领文段,对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借以提出观点,号召学生要正视延期,去面对高考可。文末点题,升华主旨。‎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