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MB
  • 2021-06-05 发布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讲题型突破3观点推断题__精准筛选规范流程课件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题型突破 3  观点推断题 —— 精准筛选, 规范流程 基础 · 知识回扣 (2018· 全国卷 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学情 · 准确诊断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 新子学 ” ,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 “ 照着讲 ” 和 “ 接着讲 ” 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 “ 照着讲 ” 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 “ 照着讲 ” 相关的是 “ 接着讲 ”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 接着讲 ” 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 “ 接着讲 ” 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 “ 接着讲 ” 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 的 “ 新子学 ”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 “ 新子学 ” 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 “ 无 ” 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 照着讲 ” 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 “ 照着讲 ” 是 “ 接着讲 ” 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 “ 照着讲 ” ,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 “ 照着讲 ” 之后,需要继之以 “ 接着讲 ” 。 “ 接着讲 ” 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总是相互渗入: “ 照着讲 ” 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 “ 接着讲 ” ; “ 接着讲 ” 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 “ 照着讲 ” 。 “ 新子学 ” 应追求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的统一。 ( 摘编自杨国荣 《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 ) [ 答题精准指导 ] 2 . 会文意,释观点 兴起于先秦的诸子之学,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 “ 新子学 ” 。诸子之学不仅贯穿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对 “ 新子学 ” 的理解可从 “ 照着讲 ” 和 “ 接着讲 ” 两方面进行,这两者是相互渗入,无法分离的关系。 3 . 理材料,定意图 “ 新子学 ” 是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二者具有同样的品格。作者认为理解 “ 新子学 ”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运用对比手法论证了二者的差别与关系,并以中西思想交融为前提,论证了 “ 接着讲 ”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真题精做 ]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 “ 照着讲 ” 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 “ 接着讲 ” 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 “ 新子学 ” 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A 项,是对第 1 段 “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 ”“ 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 的正确整合转述。 B 项,是对第 2 段 “ 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 ”“ 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 ” 的正确整合与转述。 C 项,是对 “‘ 接着讲 ’ 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 的正确提炼与概括。 D 项曲解文意, “‘ 新子学 ’ 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 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 3 段结尾处: “ 这一意义上的 ‘ 新子学 ’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 ‘ 新子学 ’ 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 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 于文无据。 答案  D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 “ 新子学 ” 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 “ 新子学 ” 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 “ 新子学 ”“ 接着讲 ” 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 “ 照着讲 ”“ 接着讲 ” 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A 项,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 以突出 ‘ 新子学 ’ 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 错误,本文论证的是如何发展诸子之学,使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得到承继、创造和突破。 B 项,是对文章第 2 段、第 4 段内容的概括,相关语句为 “ 新子学 ”“ 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 这可以从 ‘ 照着讲 ’ 和 ‘ 接着讲 ’ 两个方面来理解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二者无法分离 ” 等。 C 项,是对第 3 段内容的概括分析,相关语句为 “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 互动为背景 ”“ 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 新子学 ’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 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 等。 D 项,是对文章第 4 段内容及层次的分析,由 “ 从逻辑上说 ”“ 从现实的过程看 ” 可判定其正确。 答案  A ★ 3. ( 分析概括推断观点态度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 “ 新子学 ” 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 “ 照着讲 ” 内含 “ 接着讲 ” ,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 “ 新子学 ” 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 “ 照着讲 ” 逐渐过渡到 “ 接着讲 ” 。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A 项, “ 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 错误,不符合文意,相关语句为第 2 段的 “ 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 ”“ 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 ” ,并无历史上互相隔膜的内容。 B 项,是对第 3 段 “ 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 这一意义上的 ‘ 新子学 ’ …… ” 的整合概括,与文本内容相符。 C 项, “‘ 照 着讲 ’ …… 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 错误,相关语句为第 4 段的 “ …… 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 , “‘ 照着讲 ’ 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 ‘ 接着讲 ’” 。 D 项, “ 从 ‘ 照着讲 ’ 逐渐过渡到 ‘ 接着讲 ’” 中的 “ 逐渐过渡 ” 错误,由第 4 段 “‘ 新子学 ’ 应追求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的统一 ” 可知。 答案  B 一、思考角度 1 . 认识题型特征 在命题上,尤其在第 3 题,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断的能力。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 ( 前提 ) 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 ( 结论 ) 。其 “ 前提 ” 在原文中, “ 结论 ” 则在原文外。推断有理解性推断和概括性推断两种,与此相对应的 “ 想象 ” 有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性想象和拓展性想象两种。 [ 题型解题思路 ] 推断类型 理解性推断 概括性推断 想象类型 理解性想象 拓展性想象 推断标志 “ 如果 …… 就 ” “ 只有 …… 才 ”“ 为了 ” “ 可见 ”“ 由此 ”“ 说明 ” 考查能力 对文章显性观点进行推断,使隐性观点显性化的推理能力 对文章若干个观点信息进行综合,得出新观点信息的归纳能力 对无序信息进行重组加工,推衍出新信息、新发现的分析能力 设误特点 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 对部分信息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原文的结论 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等 2. 掌握答题关键:三方面推断 (1) 看依据的条件是否与原文一致,或原文中有没有 ( 无中生有 ) ,或曲解原意 ( 把片面说成是全面,把次要说成是主要 ) 。判断推断无据的主要方法是比对法,像做第 1 题那样进行切片比对。 (2) 看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和人类思维规律。具体来看,就是要看选项中的假设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是否成立,也就是说推断过程是否改变了原文及句间的逻辑关系。 推断形式 意义解说及关注特征 判断关注点 假设形式 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 “ 假设、如果、若 ” 等 一看假设的前提是否正确,二看假设的结果是否从中推出 因果形式 推理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关注选项句中的 “ 因 ” 与 “ 果 ” 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以及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 “ 之所以、是因为 ” 等 看有无因果颠倒;把多因一果推断为一因一果,故意漏掉其他原因;看有无强加因果 条件形式 充分条件: A 可以推导出 B , A 就是 B 的充分条件 看是否搞混了条件关系,如充分 ( 条件 ) 说成必要 ( 条件 ) 等 必要条件: B 可以推导出 A ,但是 A 不能推导出 B , A 就是 B 的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 A 可以推导出 B , B 也可以推导出 A , A 就是 B 的充要条件 注意原文到底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 “ 只要 …… 就 …… ,只有 …… 才 ……” 等 (3) 看推断的结果是否真实、合理。具体说来,要看其是否符合生活常理和社会主流价值,是否合乎文本观念。当生活常理与文本观念冲突时,要以文本观念衡量对错。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抓核心,论据与结论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第二步:依据选项特点定好方法 (1) 以复句形式呈现的选项 ( 常见的有因果、假设条件 )—— 从观点 ( 结果 ) 向论据 ( 条件 ) 逆向推断 (2) 以文本的观点为前提推导某种现象启示的选项 —— 看推导结论与原文的关系 第三步:依据原文判关系 无论是对原文某种关系的重新调整,还是由原文延伸推导,都必须以原文的信息为推断根据。因此,要根据选项相应的文本区间信息分析选项依据与结论间关系是否合乎逻辑。 (2019· 石家庄二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在中华文明中,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价值。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及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 对点规范训练 ]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为对人道的探索,而 “ 中 ” 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 “ 中 ” 即不偏不倚、适中、中庸。从 《 论语 · 尧曰 》 篇看,早在尧舜禹时代, “ 中 ” 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尧曰: “ 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 舜亦以命禹。 《 论语 · 尧曰 》 对尧、舜、禹传道过程的记述,已经充分表明儒家对 “ 中 ” 的重视,其提出 “ 中庸 ”“ 中和 ” 等观念绝非偶然。至于老子的 “ 守中 ” 、庄子的 “ 养中 ” 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 “ 中 ” 思想的继承与弘扬。还有,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 和 ” 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在先秦早期, “ 和 ” 的价值是在与 “ 同 ” 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 “ 和 ” 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 “ 同 ” 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 “ 和 ”“ 同 ” 引申为道德范畴: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所谓 “ 和 ” ,是指不同的事物、观念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所谓 “ 同 ” ,是指同一种事物或观念的相加,显得十分单调。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 《 周易 》 乾卦 《 彖 》 更是将 “ 和 ” 提升为宇宙法则,提出 “ 太和 ” 这个重要概念。 “ 和 ” 也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价值范畴。老子一方面以 “ 和 ” 为宇宙法则,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另一方面又以之为常道,即最高道德法则, “ 和曰常,知和曰明 ” 。 “ 六和 ” 观念,则体现了佛法的基本道德原则。 至迟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 “ 礼 ” 并称,因而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而音乐之 “ 乐 ” 与快乐之 “ 乐 ” 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 《 礼记 》 所说 “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 。 鉴于音乐之 “ 乐 ” 与快乐之 “ 乐 ” 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这从早期典籍中大量出现的 “ 乐 ” 字可以窥见端倪。以 《 诗经 》 为例,如 “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 等等。由此可见, “ 乐 ” 为中华最高艺术价值。 “ 乐 ” 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价值。见于 《 论语 》 的 “ 孔颜乐处 ” 一直为后儒所称颂, 《 庄子 · 至乐 》 中的 “ 至乐 ”“ 天乐 ” 则是一种与道冥合的超然之 “ 乐 ” ,更不用说佛教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了。 ( 摘编自光明网 郭沂 《 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和、乐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对于人的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 B .早在尧舜禹时代,儒家的 “ 中 ” 就被当做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 C . “ 和 ” 意味着和谐, “ 同 ” 意味着单调, “ 和而不同 ” 意味着和谐与单调应兼容并包。 D .音乐之 “ 乐 ” 和快乐之 “ 乐 ” 密不可分,所以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项,应是 “ 精神生命 ” ,而非 “ 生命 ” ,扩大了范围; B 项, “ 早在尧舜禹时代,儒家的 …… ” 理解偏差,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尧舜禹时代并没有儒家; C 项,对 “ 和而不同 ” 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故选 D 。 答案  D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进行论证,采用了 “ 先总后分 ” 的论证思路。 B .文章写先秦早期 “ 和 ”“ 同 ” 的比较以及孔子对二者的论述,旨在论证两者截然不同。 C .文章从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等三个角度,论证了 “ 和 ” 是中华文明的最高道德理念。 D .文章在论述 “ 中、和、乐 ” 是中华文明最高精神价值的体现时,都采用了引证的方法。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 项, “ 旨在论证 ” 错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论证的是 “‘ 和 ’ 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 ” 。故选 B 。 答案  B ★ 3. ( 分析概括推断观点态度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文章内容看,儒家的 “ 中庸 ”“ 中和 ” 思想,是对尧舜禹关于 “ 中 ” 的思想的继承发展。 B .若早期音乐未被赋予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早期的艺术精神就不会主要体现在音乐中。 C . “ 中 ” 侧重人道观, “ 和 ” 侧重道德理念, “ 乐 ” 侧重教化,由此可知三者功能各不相同。 D .由对 “ 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 的阐释可知,儒、道、佛三家的价值观有相同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整合、推断文本内容的能力。 C 项, “ 三者功能各不相同 ” 错误,三者有相同之处。原文说的是: “ 和 ” 也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价值范畴。 “ 乐 ” 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价值。这就说明有相同之处。故选 C 。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