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00 KB
  • 2021-06-05 发布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2020 级高三、下 6 月 语文测试题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据文 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 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 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 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 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看,则是先有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 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 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诚情感。孔子以仁为礼的基础,没有仁,礼就会 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他 同时强调以礼为仁的前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如此说来,孔子 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因此,在孔子 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同时,他又认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仁 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 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礼乐文明的 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 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 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 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 - 2 - 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 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 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 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 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代的礼乐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礼仪,据文献记载,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由周公建构 完成。 B. 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C. 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表现为礼丧失仁的基础,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丧失化民成俗 的功用。 D. 中华天下体系形成于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近代以来儒家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为现实前提,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 B.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 第三段重点论述的是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认识:互为前提,互摄和相互成就。 D. 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了礼乐文明与儒家学说,各种外来文化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了孔子,礼乐文明的精神才大白于天下,所以,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 的精神特质。 B. 文化之间的“和谐”变成“战争”,与涵融它们的礼乐文明体系这一母体被解构、被打破 有关。 C. 因为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所以儒学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 越远。 D. 新时代,如果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 系,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 3 -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 项,“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错,由原文“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 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可知,周代的礼乐制度直到西周中叶才正式完成,此时 已不是“周公”,所以不是由周公建构完成。 B 项,“儒家学派……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错 误,由原文“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 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可知,是“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 理论上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儒家学派”。 D 项,“形成于”错,“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 项,“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论证话题错误,本文论证的是“重建礼乐文明需要 什么样的儒学”,作者的逻辑是礼乐文明内蕴于儒学,所以前面用来较多的篇幅二者的关系, 并对孔子“仁”“礼”关系做了分析,因而,要重建复礼乐文明,须从儒学入手,而儒学从 近代以来又遭遇两方面的变化,故而作者最后期待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 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作者对标题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 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 项,结论绝对化。 - 4 - C 项,原文是因果推导,选项的开头变成了并列关系。 D 项,原文只是说“关键所在”,不能推导出这一绝对化的观点。 故选 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⑴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 5 - ⑵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⑶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 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 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 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 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 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⑷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 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⑸王淡人的家很好认。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 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术绍岐黄”、 “杏林春暖”、“妙手回春”、…… 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匾都有年头了,只有一块很新,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关系 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⑹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 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 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 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⑺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 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 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 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 圈慢慢地磨研。 ⑻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王淡 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这些小病症,是 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 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有的送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礼物:扇子、月 饼、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 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 白送了。 ⑼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 6 - ⑽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 ⑾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大街上成 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 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 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 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 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 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 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⑿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⒀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的朋友。这人原先很 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就这样,他还抽 鸦片!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⒁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⒂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 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 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⒃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 他会死的呀。” ⒄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 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 ⒅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第⑶段详写王淡人钓鱼工具、钓鱼方式的独特之处,主要是为了表现他钓鱼技术的高 超。 B. 小说第⑸段中提到“急公好义”这块匾的独特,第 12 段中交代了这块匾的来历,这是一 组伏笔和照应,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 C. 小说第⑻段中写有些找王淡人看病的人不付现钱且送来的东西“华而不实”,暗含作者对 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弱点的讽刺。 - 7 - D. 小说中写王淡人给汪炳治“搭背”,不但不收钱还供他吃住,是因为汪炳是他儿时的玩伴, 这一情节体现了王淡人念旧情、重情义的品质。 5. 汪曾祺的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些看似与主要内容关系不大的“闲笔”,但这些“闲笔”其实 是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分别结合文中两处划线的地方加以分析。 6. 汪曾祺曾谈到自己所追求的语言风格是“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淡而有味” 的理解。 【答案】4. B 5. ⑴第一处划线的地方交代王淡人名字的来历,并提到古人“人淡如菊” 的名句,看似闲笔,其实可以暗示王淡人淡泊名利的性格特征。⑵第二处划线的地方写王淡 人专门从外地找来瓢菜种子来和扁豆配对,以应郑板桥对联的意境,看似闲笔,其实可以体 现王淡人情趣高雅的性格特征。 6. ⑴“淡”是指语言平实,多用口语,不事雕琢,不堆砌华丽辞藻。比如第 2 段写钓鱼,第 6 段写种花,第 11 段写救人等情节,都是以平实自然的语言为主。⑵“有味”是指在善作景 物的点染,情景交融,形成古典诗词般的意境。比如第 3 段中“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 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一句,生动传神,以景写情,可见此处氛围之宁静祥和,从而映衬 了王淡人的恬淡闲适。又如结尾“一庭春雨,满架秋风”,寥寥八字,以景作结,既可以体 现王淡人的淡泊高尚,又形成了余韵无穷的艺术效果。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思想内容是文章的主旨,就是 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就是作者主要要反映的内容,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艺术特色一般来 说,赏析它的结构,独特的修辞,这类题型都要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答题时 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 A 项,“主要是为了表现他 钓鱼技术的高超”理解有误,描绘王淡人钓鱼的目的不是突显其技术精湛,而是表现其自得 其乐、闲适洒脱的性格,而且这一段也算不上“详写”;C 项,“暗含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 宜的人性弱点的讽刺”理解有误,作者没有讽刺之意,这种付酬方式是当地的习俗,而且可 以体现王淡人与患者之间关系的融洽;D 项,“是因为汪炳是他儿时的玩伴,这一情节体现了 王淡人念旧情、重情义的品质”理解有误,王淡人给汪炳治病不全是因为“汪炳是他儿时的 玩伴”,根据文中“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一句可以看出,这一情节主要是要表现王淡 人的医者仁心。故选 B。 【5 题详解】 - 8 -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要鉴赏文中的重点句子,首先要认真把握句子在文 中的位置,然后结合对文本的把握,认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第一处划线的地方交代王 淡人名字的来历——“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并提到古人“人淡如菊” 的名句,“造就了一个好名字”。看似闲笔,其实暗示了王淡人淡泊名利的性格特征。第二 处划线的地方写“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以应和郑板桥对联“一 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的意境,看似闲笔,其实体现了王淡人情趣高雅的性格特 征。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表现手法的知识。本题要求“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淡而有味’的理解”,解答 此类题目,首先明确小说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小说内容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 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我们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可以通过梳理相关情 节,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使用的表现手法和所起作用。首先,分析汪曾祺所追求的语言风格“淡 而有味”。其中“淡”是指语言平实质朴,比如第 2 段写钓鱼,第 6 段写种花,第 11 段写救 人等情节,语言平实质朴;而“有味”是指情景交融,有散文诗般的意境。比如第 3 段中“不 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一句,以景写情,用环境氛围的宁静祥和, 映衬了王淡人的恬淡闲适。又如结尾“一庭春雨,满架秋风”,以景作结,既体现了王淡人 的淡泊高雅,又让人回味无穷。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公益慈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于它能够弘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 精神。公益慈善组织通过宣传教育,激发人的爱心;同时,通过实施公益慈善项目或活动,为 人们搭建奉献爱心的平台,将爱心转化为善行。实践证明,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是培育公民意识、 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提供 平台;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社会协同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管理新格局的 形成。 公益慈善可发挥扶贫济困、救助弱势群体的功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公益慈善作为基 本社会保障的补充。公益慈善组织具有贴近基层、灵活性、创新性的优势,能够及时发现社会的 新需求或未被满足的需求,并能够用创新的方式快速回应社会需求,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 (摘编自邓国胜《公益慈善概论》) - 9 - 材料二: 互联网平台首先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解决公益市场中供应方与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问 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连接平台,将政府、企业、NGO、公众之间的诉求资源与供给资源一一对接, 降低了跨界合作成本。 材料三: 互联网新经济公益是互联网公益的新兴力量,它把核心竞争力,包括信息、网络、技术、人 才等,运用于推进社会改革、增进社会福祉的公益事业。它以弱势群体为目标对象,但不把弱势 群体视作单纯的受助者、受捐赠者,而是将其作为潜在的创业伙伴。它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在 确定目标之后,不但投入资金,还投入时间、技术、人力、创造力等促进深入参与,同时主动向 政府、公益慈善机构、媒体、科研机构、受助对象等寻求合作,形成一个广泛协同的网络。 (摘编自徐会坛、朱健刚《2018 年中国慈善事业综述》) 材料四: H 村是国家级贫困村,贫困率 78.14%。除收入性的贫困,H 村还普遍存在健康贫困、教育贫 困等多元贫困。村民受教育水平低,普遍无特殊劳动技能,贫困户的住房简陋,农业收入存量 不足。以健康贫困为例,在随机调研走访的 34 户贫困家庭中,就有 41 人存在健康贫困。 H 村农业生产需要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农业经济落后。恶劣的地理环境严重限制了区域 交通的发展,非农经济陷入资金匮乏、技术落后,无法吸引外来经济力量的困境,非农收入低, 且无法吸纳本村劳动力。通过政府扶贫的金融借贷,村民开展养殖脱贫实践,但普遍因不能及 时把握市场需求动态等问题,销路不畅,收益受损,无法及时偿还第一批借贷资金,进而不 能续借第二批资金,最终陷入资金链断裂的贫困境地。 - 10 - (摘编自李卉、沈茜等人的文章) 7.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公益跨界合作,不但为公益慈善组织提供了有效的募捐渠道,也提高了 公众对公益慈善的关注度。 B. 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由政府授权,平台根据救助需求制定公益项目并筹集资金,再交由具 备资质的公益慈善机构运作。 C. 企业通过参与互联网平台公益跨界合作捐出资金,并借助这一有效的宣传渠道,更好地树 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 D. 互联网跨界公益实践既有公众、企业、公益慈善组织等的互动,也有网络平台内部的分工、 公益慈善组织间的合作。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益慈善组织与时俱进,创新性地开展活动,依托互联网平台汇聚社会力量,这正成为公 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B. 公益慈善可以通过具体项目弘扬仁爱精神,培育公民的社会协同意识,在社会生活和精神 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C. 互联网新经济公益以平等的观念,综合利用多方资源,提升受助对象创业能力,其首要目 的是保障双方的经济利益。 D. 作为公益慈善的生力军,互联网新经济公益在网络使用和经济手段方面都有别于之前的互 联网公益,作用也不尽相同。 9. 请结合材料,就如何开展 H 村的公益慈善扶贫项目提出建议,并谈谈项目开展的意义。 【答案】7. B 8. C 9. 建议: ①引入互联网公益模式,联合多家公益慈善组织就该村的多元贫困现状进行分析,并制定健 康、教育等方面的扶贫公益项目; ②通过互联网公益平台进行公开募捐,引起公众、企业等对该村贫困现状的关注; ③引入互联网新经济公益模式,开展产业扶持,由具备相应能力的公益慈善机构投入人力、 资金等,培训技术人才,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④通过互联网新经济公益平台打通销售渠道,开展持续而长效的扶贫。 意义: ①公益慈善组织通过参与该村扶贫,化爱心为行动,弘扬社会正能量; - 11 - ②发挥公益慈善组织在政府扶贫中的补充作用,扶贫济困,救助弱势群体。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 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 项,“由政府授权”说法有误,依据图示,应该是由政府为互联网平台制定政策法规。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 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 一进行比对。 C 项,“其首要目的是保障双方的经济利益”说法有误,依据材料三的信息,“互联网新经济 公益是互联网公益的新兴力量,它把核心竞争力,包括信息、网络、技术、人才等,运用于 推进社会改革、增进社会福祉的公益事业”,可见,互联网新经济公益不是以保障经济利益 为首要目的,它的首要目的是推进社会改革、增进社会福祉,它本质上是公益事业。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 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提出建议需要根据该村存在的问题和前面几则材料的信息来分析:H 村普遍存在健康贫困、教 育贫困等多元贫困,且交通落后,非农经济陷入资金匮乏、技术落后,无法吸引外来经济力 量,针对这样的现状,根据材料二,可以利用互联网公益平台,寻求 NGO 的关注和资金支持, 吸纳外来资金,制定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扶贫公益项目;H 村村民受教育水平低,普遍无特殊 劳动技能,根据材料三,可以引入互联网新经济公益模式,开展产业扶持,培训技术人才, 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村民开展养殖脱贫实践,但普遍因不能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动态等问题, 销路不畅,收益受损,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互联网新经济公益平台打通销售渠道,开展持 续而长效的扶贫。而项目开展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根据材料一,“公益慈善最重要的功 能之一,在于它能够弘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精神。”“公益慈善可 - 12 - 发挥扶贫济困、救助弱势群体的功用”,这说明公益慈善组织通过参与该村扶贫,化爱心为 行动,有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而材料四中提到了“通过政府扶贫的金融借贷”该村依然存 在多元贫困问题,而利用互联网公益平台则可以发挥公益慈善组织在政府扶贫中的补充作用。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 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 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 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 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 “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 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 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 答案,尽量来源于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 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 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 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 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诏百官 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 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 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 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 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 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 - 13 - 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 肱之寄,要在忠力。”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 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 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B. 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C. 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D. 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 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贞观”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 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C. 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主要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 赠,又叫“追赠”指我国古代专门对已故官吏或现任官吏的先人追封官职称呼,一般所追 封的官职比死者生前的官职要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周早年命途多舛。幼年丧父,家庭贫穷拮据;补任州助教时,多次受到刺史责备;客居 汴州时,遭到县令羞辱。 B. 马周才华出众。曾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 让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所陈奏章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在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 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人听之忘却疲倦。 D. 马周深得皇帝宠信。马周患病期间皇帝亲自探望,寻找地方为他修建宅第,让御厨为他备 饭,让御医前去看护,还亲自为他调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 14 - (2)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 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 (2)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并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 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 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 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也可以根据用于句首、 句尾的常用虚词判断。 句意为: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 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 “此非臣所能”,这是一个判断句,完整而独立, “能”后断开,排除 A 项、B 项;“间未 至”承前省略主语“马周”“间未至”作谓语,独立分句,“至”后断开;“遣使者四辈敦 趣”,“使者”既作“遣”的宾语,又作 “四辈敦趣”的主语,这是兼语短语做谓语的句子, 完整而独立,“遣”前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 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 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 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理 解有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用以褒贬善恶。 年号,是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 纪年的一种名号。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 故选 B。 【12 题详解】 - 15 -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有误,依据原文“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可知三百匹丝帛 是赏赐给常何的,而非赐给马周。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明确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 内容,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 词等虚词要删掉,省略的内容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文言句式要翻译到位,这样才能做到 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训练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舍”,住宿;“不之顾”,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顾之”,意为“不照顾 他”;“异”,使动用法,让……感到奇怪。 (2)中,“甚”,加重;“悉”,全部、都;“暴”,显露、揭示。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 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 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 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 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 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 中郎将常何家中。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 问,马周为他列举了 20 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 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 - 16 - 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 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 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 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 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 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 官做了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 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 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 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马周患消渴病多年, 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 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并 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 世,年仅 48 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丰乐亭小饮 欧阳修 造化无情不择物,春色亦到深山中。 山桃溪杏少意思,自趁时节开春风。 看花游女不知丑,古妆野态争花红。 人生行乐在勉强,有酒莫负琉璃钟。 主人勿笑花与女,嗟尔自是花前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到丰乐亭游玩,感叹自然的公平无欺,在深山之中也有烂漫春光。 B. 虽然山桃溪杏比不上洛阳牡丹的称艳,但它们也能在春风中自得其乐。 C. 五六句描绘的正是花开时节,京都少女无忧无虑出行赏花游乐的情趣。 D. 这首记游诗写景兼抒情,立意新颖,表达平易流畅,情感真挚而深厚。 - 17 -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山头溪畔,桃花和杏花正在开放,还有穿着朴素 的乡村少女们,无忧无虑地在花下嬉戏打闹,主人(作者自己)你也不必取笑她们,你也只是 一个正在赏花的白发老翁。这两句作者有自嘲的意思。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的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 C 项,“京都少女无忧无虑出行赏花游乐的情趣”错误,不是“京都少女”而是“乡村少女”。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 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回答诗歌含意的题目一般要回答上 手法,一般答题模式是用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主人公请不要哂笑山花和村女, 可叹你已是花前老翁年迈衰残。其实暗含着作者的自伤,在对丰乐亭春景的描绘中,在主人 公故作旷达的语气中,我们不难领会到诗人被贬来山城内心深处那拂之不去的愁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品德而得出的论断是: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运用夸张手法,写宫人们泼掉的脂粉水使得“_____”宫人打扮得 娇媚极了,“_______”盼望受到皇帝宠爱。 (3)白居易《琵琶行》不仅善于描摹声音,也善于刻画人物。如“______”写出琵琶女面对 陌生人时的娇羞;如“________”,出琵琶女午夜梦回,失声痛哭,伤心欲绝的情态。 【答案】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 渭流涨腻 (4). 缦立远视 (5). 犹抱琵琶半遮面 (6). 梦啼妆泪红阑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 18 -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另 外注意根据题目所给的情境提示,确定填写的语句。本题要注意第一空和第二空的前后顺序 以及如下字词:腻、缦、妆、阑干。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诗是一门古老的口头艺术,( )。《格萨尔》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至今仍活跃在民 间,首先应归功于史诗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在漫长的历史 岁月中,这些说唱艺人云游四方,孜孜不倦地吟诵歌唱,成就了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篇幅 最长的史诗。有人称他们为史诗传承的“活载体”,对他们而言,吟唱史诗是赖以维持生计 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己一生的精神追求。《格萨尔》说唱艺人,在藏语中称“仲巴”或“仲肯”, 意思是“唱故事的人”。 在千余年的历史中,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高原之巅广为 传播,艺人们的说唱技艺也在这个过程中随之得到升华。史诗说唱艺人所继承和传播的史诗 《格萨尔》是藏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世代说唱艺人智慧与才能的集中体现。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凭借口头吟唱的游吟诗人世世代代传承至今 B. 凭借世世代代游吟诗人的口头吟唱传承至今 C. 传承至今靠的是世世代代口头吟唱的游吟诗人 D. 传承至今靠的是世世代代游吟诗人的口头吟唱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的 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这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B.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C. 坚强,纯洁,律己之严,客观公正——这些美德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的身上。 D. 微软“小冰”的诗集令人震惊——其中的一些诗几乎无人意识到是人工智能的作品。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之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们的说 唱技艺随着在这个过程中升华。 B. 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使艺人们的说唱 - 19 - 技艺也随着在这个过程中升华。 C. 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使艺人们的说唱 技艺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D. 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之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们的说 唱技艺也在这个过程中升华。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瞻前 顾后,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 综合考虑。 前面语句“史诗是一门古老的口头艺术”,突出强调“口头艺术”,所填句子应与“口头艺 术”相衔接。C、D 两项的主语是“传承至今靠的”,与前面内容衔接不当,首先排除。A 项 中“凭借口头吟唱的游吟诗人”,强调的是传播者“游吟诗人”,与前文衔接也不得当,排 除 A 项。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这里主要考查破折号的用法。解答此题,首先要审 清题干要求,要熟记破折号的使用规则,再结合具体语境仔细判断。破折号常见用法包括:1. 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语音的延长;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4.表示插说;5.加强 重点;6.分行举例;7.用在副标题前;8.标明作者;9.补充说明;10.引出下文;11.表示意 思的递进;12.表示总结上文;13.表示话未说完。 文中句子“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的破折号,作用是表示解 释说明。 A 项,“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是对前面“杨利伟”的注释说明,所以这里的破折号表注释说明。 B 项,破折号前后是写作者由联想回到现实,所以这里的破折号表前后话题的转换。 C 项,破折号前列举美德,破折号后总结说明,所以此处破折号起总结上文的作用。 D 项,破折号后的内容是对前面“令人震惊”的进一步说明,所以此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递进。 故选 A。 【19 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 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 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进行比较、辨析。 A 项,“艺人们的说唱技艺随着在这个过程中升华”句式杂糅,可以表达为“艺人们的说唱技 艺随着这个过程升华”或“艺人们的说唱技艺在这个过程中升华”。 B 项,承前省略主语造成主语缺失,“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主语应是《格萨尔》;“使艺人 们的说唱技艺……升华”的主语是“说唱艺人的旅行”。此外“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语序 不当,应为“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们的说唱技艺随着在这个过程中升华”句式杂 糅 C 项,承前省略主语造成主语缺失,“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主语应是《格萨尔》;“使艺人 们的说唱技艺……升华”的主语是“说唱艺人的旅行”。“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语序不当。 故选 D。 20.疫情期间有一副对联。其中一联的语序、结构已被打乱,请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对此联进 行正确调整,确定上下联。 未打乱一联:赤胆耀神州,担高义,施良策,送瘟驱疫立奇功。 已打乱一联:持妙术、临险境、白衣、悬壶济世、怀仁心、显大爱。 上联: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 【答案】 (1). 上联:白衣临险境,怀仁心,持妙术,悬壶济世显大爱。 (2). 下联: 赤胆耀神州,担高义,施良策,送瘟驱疫立奇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运用题中对联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读题干的要求, 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要对所考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本题侧重考查对联,也就是对偶, 答题时,考生应当明确构成对联的基本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另外还应注意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给出的一联中“赤胆耀神州”是一个主谓宾结构,所以 下一联应该用一个主谓宾的结构“白衣临险境”与之对应;给出的一联中接着是“担高义, 施良策”,这两句都为动宾结构且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因为“担高义”才能“施良策”, 据此可以选出对用的下一联为“怀仁心,持妙术”;剩余一句可以从剩余的句子中组合得出。 根据这些即可将下一联的内容确定为“白衣临险境,怀仁心,持妙术,悬壶济世显大爱”。 然后,根据对联的仄起平收特点确定上下联。“白衣临险境,怀仁心,持妙术,悬壶济世显 - 21 - 大爱”中尾字“爱”读音为“ài”,属于仄声,为上联;“赤胆耀神州,担高义,施良策, 送瘟驱疫立奇功”中尾字“功”读音为“gōng”,属于平声,为下联。所以上联为:白衣临 险境,怀仁心,持妙术,悬壶济世显大爱。下联为:赤胆耀神州,担高义,施良策,送瘟驱 疫立奇功。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都必然在词汇和词义中打上自己的印记。这主 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_____、词语的替换、词义的演变。新事物的出现是新词产生的一 个主要原因。例如:“导弹”“集装箱”“支付宝”等都是语言中新出现的词语。②________。 例如:“顶戴”杠房”黄包车”等词语都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不用了。词语的替换也是词汇 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比如封建社会官吏的“俸禄”就被“薪水”所替换,而“薪水”后 来又被“工资”所替换。词义的演变是指③______。同样是一个“坐”字,我国古代人的 “坐”的姿态和现在就完全不一样。因而“坐”这个词的意义也随之改变。 【答案】 (1). ①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2). ②旧事物的消失是旧词消亡的一个 主要原因。 (3). ③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整体阅读语段,抓住语段 的中心;其次,理清语段的思路,找出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所在;最后,观察一下语段当中有 没有表现为关联词语性质的标志性词语;另外,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特别注意字数的限制。 对于本题,考生首先阅读文段可知,该语段主要讲述词的发展形式的,然后文段思路也非常 清晰,文段就是按照词的三种发展来逐一阐述的。第一空,根据后文“新出现的词语”“词 语都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不用了”可推知,该空应填“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第二空, 有“新事物的出现是新词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并结合该空后面的内容可以推知该空应填 “旧事物的消失是旧词消亡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三空,根据该空后面内容:“同样是一个 ‘坐’字”可推知“词的形式不变”;再根据“因而‘坐’这个词的意义也随之改变”可推 知“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整合为“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点睛】作答语言表达连贯类题目可以从以下三点切入: (1)抓中心。一个句群,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 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分析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 材料句等)的性质和作用,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 - 22 - (2)抓思路。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或相 属(总分)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 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的句子,找到“句链”。 (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的呼应,如表并列、转折、条件、假设、递进、因 果等逻辑关系的词语的使用。比如“换句话说”“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等, 表示相反或相对关系;“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先 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的先后;“总之”“综上所 述”“由此看来”,表示得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 如”表示举例等。 四、写作(60 分) 22.作文。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上述四句话,展现了云与山的关系;也能引发我们对自己与其他人、事、物关系的思考。请 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答案】范文 山拥云,云润山 云来,则山雾飘渺,仙境似幻,云去,则豪华落尽,青山常青。山影晦明,云同高下间, 是山云的羁绊,更是人与世界万物的联系。 可以说,我们自身便如这山一般,生命中相逢的人便是这云。人之一生,来往无数客, 有人塑他梁骨,有人改他江河,有人使日月生辉,有人使星辰无色。不可否认地,每一个人, 每一件事都在无时无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想法。万物可为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因人自身 视角的狭隘,与他人的相交能提供我们更多看待事物的新视角,或是知识的分享,前人的忠 告,可使日月增辉。同时,亦有云来夹杂着恶意的暴雨,使他星辰无色,但须知,山屹立于 世间不倒,自有其脊梁与思考。除却无意义的中伤,应思考背后可取的意见,风雨过后,山 如洗而更青。 而云去之后,山色如画,包含着云的洗礼,更有山自身的常青如画。立足于世,我们不 能总期盼着依靠他人的推力前行,有时历经必须独行的路,是历练如画景色的机会。只因我 们生来是独立于世的山,而非枝蔓相交的藤草。聚作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山无云时有其傲 世筋骨,云无山时亦有绵亘万里之胜景。山与云,相交时晦明相投,试问,谁能知山未曾对 云有所影响呢?只需换位来看,在他人生命中,我们亦为一朵流云,风吹过后的擦肩,相互 - 23 - 添彩却又彼此独立。 然而,我们却又不完全是这山。山屹立巍然不动,我们的一生却都在行走。奔跑在世间 的我们与万物相遇、相知、向别,挥手自兹去的同时,难免喟叹一句此生或许再不相见。山 常青,而我们终有一天会老去,死亡。逐渐停下脚步,葬身于脚下不知何处的疆土,再不复 见世间流云飘然而动,不见晦明苍穹,不见日月朝夕。这是千古之悲叹,不可扭转的结局。 但,山也好,云也罢,归结到底,人是人,是随历史奔走千万年的人。纵有离别之痛, 亦有天涯若比邻的胸襟,纵有沧海一粟的渺小,生命摇摇欲坠的脆弱,也有酾酒临江,精神、 灵魂与天地万古长存的壮志。非但与人相遇如此,与物,与事皆如此。 所以,去做山罢,去做云罢,不动于一处也好,游荡世间也罢,数十载年岁所逢的多彩, 足以在弥留之时感怀良久。且踏上脚下的征程,以青云之姿接受浮云的停留,以浮云之态拥 抱满山苍翠。山云交汇,亦梦亦幻,山云别离,洗去如新。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分析、整合、写作的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套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做到准确,并力求深刻、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为 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 材料中出现诗歌,往往让同学们在审题时产生畏难感,但实际作文材料中的诗歌往往相对简 明易懂。 前两句“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讲的是云的到来让山色显得更美,云飘走之后,山色晴 明,美如图画。后两句“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讲的是高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 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 这四句描写出云和山的动态关系:忽明忽暗,忽隐忽现,忽高忽低,忽上忽下,两者互为衬 托,互相增色,简明地把云山相映、云山变幻的情状写全了。 另外材料中还给予了我们相关的要求和提示:“能引发我们自己与其他人、事、物关系的思 考”,这意味着我们在审题中要将云与山的关系与我们与外物之间的关系对应起来。其中, 山是主体,对应的是我们,云充满变化倏来倏往,对应的是我们周围多变的外物。 此时我们就可以将刚才对诗句的理解再次代入这样的关系中进行对应。云的到来让山色更美, 意味着外在的事物能够使我们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云离开,山色依旧美如画,也意味着, 如果我们自身足够美好,那么即使离开外物,我们依旧是我们,不需要依赖任何外物,我们 - 24 - 本身就是美好而有价值的存在,这是我们在接下来的立意中一个重要切入点。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自身不具备山一般“如画”的美,那么再多外在的“云”也无法为我们真 正增色。 高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从诗句本身的角度中,描绘的是云与 山之间相互映衬下的美好画面。对应我们与其他人、事、物,可以理解为其他人、事、物的 来去变化能够使得我们自身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自身所具备的特质也影响着外物的变化。这 里就需要同学们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与外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怎样的了。 立意: 可以切入的角度:外物能够给我们带来影响,增光添彩,但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自身要具备足 够的价值;无论外物对我们有何影响,我们都要有自己的坚守。 我们自身同样也能够影响外物,使得外物能够围绕我们彰显出价值;我们与外物相互影响, 能够共同创造价值,创造美。 素材: 1、莫泊桑的《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她在年轻时的虚荣心让她觉得一定需要昂贵的宝石项链 的衬托才能让她在舞会上显出光彩,项链丢失之后却只能用半生的操劳来偿还。过去的她正 是因为过分依赖外在事物而忽视了自身本身的价值,从而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2、战国时期,商鞅本是一没落的贵族,年轻时就被称为是可以治理国家之才,公叔痤病重时 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担任国相,然而魏惠王并没有接纳。后来他来到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他 借此契机,提出变法,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诸侯亲附,秦国 得以强盛。商鞅本身具备具备足够的能力,在有了合适的外部环境后,这些能力就达到了更 好的彰显。 3、钱钟书夫妇被关牛棚时人人喊打,他们没有一句抱怨,《管锥编》与《唐吉诃德》译本面 世后人人追捧,也未见他们一惊一乍,而是从容地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学问。“任尔东西 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可见随云流转虽是一种风景,但真正巍峨的高山更愿以艰苦卓绝 的努力成就有独立意志的自己,从容面对流云来去。 4、“稻草定律”可以这样解释: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卖白 菜的人用它捆绑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掴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 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 然而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不管在什么 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具有的。稻草不应通过攀附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价 - 25 - 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体,而它孕育的稻米的价值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这 里的“稻草”对应的是作文中的自身,它的价值或许可以因为外物增加,但最重要的还是它 本身所具备的属性带来的价值。 参考结构: 首先,开篇援引材料,将诗歌中“云”与“山”的关系,和“我们”与“其他人、事、物” 的关系对应起来。 其次,论述“我们自身便如这山一般,生命中相逢的人便是这云”,我们因为自身视角的狭 隘,需要与他人的相交能提供我们更多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对于他人的或忠告或中伤,都要 思考背后可取的意见,体现出思辨。 再次,用一种变化的眼光看待山和云,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论述我们也要保持自我的独 立,而且相对于他人,我们也是“一朵云”,提出了山和云相互添彩又彼此独立的关系。 接着,用一个更高的角度俯视生命的意义。以“然而”引起文意的转折,“我们却又不完全 是这山”,山的常青与永恒,而人的奔走与生命的短促,阐发千古悲叹之感。 最后,在千古悲叹中表达“精神、灵魂与天地万古长存的壮志”,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独特认 识,立意升华,境界高远。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