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 MB
  • 2021-06-03 发布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 2020 年 6 月份高考模拟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传播宪法精神,构建宪法文化,《绿海副刊》记者分别采访了三位来自中国政法大学、 南开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法学家。 《绿海副刊》:“ 宪法文化”这一概念我们应如何界定? 王人博: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状况,宪法文化可能包括本文、仪式、过程这几个要素。 本文好理解,指的是宪法的文本,可能是书面的,也可能是非书面化的,如英国。所谓宪法 文化也就是围绕它而形成的。宪法作为一种“最高法”,它有自己特定的仪式,包括制宪的 仪式、运用中的仪式,如宪法宣誓制度、宪法日等。典仪化是宪法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宪 法过程”包含的内容最为广泛,包括宪法的适用过程,国家(权力)对待宪法的态度,以及由 此连带的公众宪法意识、期待等等。 侯欣一:文化的涵义很丰富,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所以广义上来讲,宪法文化也 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精神层面比如尊重宪法的意识,以宪法为原则的精神;物质方面比如 能体现宪法精神的文本等物质载体。 莫纪宏:宪法文化,是基于宪法价值和宪法制度而形成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人们 善用宪法思维以及宪法方式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绿海副刊》:宪法文化会给民众的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渗透? 王人博:一种健全的、发达的宪法文化的养成是整个中华民族艰巨而伟大的目标。它也 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为“伟大而现代的文明共同体”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准。如 果说,经济、科技、贸易、军事、教育是现代文明的“硬实力”,那么,“宪法教养”则是 文明国家真正的“软实力”。宪法文化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学着运用宪法,尊重 宪法,尊重民众,这是宪法文化影响、渗透整个社会的关键。 侯欣一:大家觉得宪法“不接地气”,但大家熟悉的刑法、民法等部门法,从立法上讲 都源自宪法精神,以宪法为母体,法理基础也都是在宪法层面上。从部门法的实施上讲,司 法机关如何设置,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也都是宪法作出明确规定的。 莫纪宏:宪法崇尚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强调公平、公正,遇事要找法讨个说法。家庭中 父母子女平等以待,政府机关给老百姓办事笑脸相迎,公民诚实地为国家献上自己劳动所得 - 2 - 应纳的税款,公共汽车和地铁站乘客有序乘车等等,这些小事,做好了,就是宪法文化。 《绿海副刊》:如何培育属于我们自己的宪法文化? 王人博:宪法离国民自身的权益越近,其意识就会越强;反之则会淡漠。其次,国家权 力对待宪法的态度。国家各级领导尊重宪法,国民不会视而不见,自然会上行下效。宪法能 为民所用是关键,宪法能为官所尊是根本。 我们自己的“宪法”传统,是“宪章文武,祖述尧舜”,强调的是领导者的修养和德性 以及“典范”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是这个伟大传统的一部分。 我们这个国度不乏单个典范,缺的是一个典范群体以及能跟上来的整个社会。 侯欣一:要培育我们自己的宪法文化,从制度层面上,比如设立国家宪法日,人大任免 官员要向宪法宣誓等制度设计,会逐渐吸引大家关注宪法。但我认为,除了这种“高大上” 的手段,我们还需要一些接地气的方式,符合当下年轻人文化品位的宣传方式,如设计宪法 T 恤、宪法杯子甚至宪法蛋糕等等,这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宣传宪法精神。 (选摘自《法学专家畅谈宪法文化培育:高大上与接地气结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人博认为,结合中国实际,所谓宪法文化就是围绕本文、仪式、过程这几个要素而形成 的。 B. 侯欣一认为,从广义讲,宪法文化应该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两方面理解,才符合文化的 丰富涵义。 C. 莫纪宏从民生小事入手谈论宪法文化及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因为宪法崇尚个人权利的重 要性。 D. 在培育宪法文化方面,法学专家们观点一致,认同“高大上”的手段,即国家领导要起到 典范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界定概念到谈论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最后论及培育宪法文化的方法,此访谈以问题为导 向,重点突出,层层深入。 B. 法学专家们对三个问题的回答,各有不同,但又互相补充连为一体,多方位地普及了“宪 法文化”的相关知识。 C. 王人博以现代文明的“硬实力”作对比,论证了“宪法教养”作为“软实力”,在一个文 明国家中的重要意义。 D. 为证明究法不是“不接地气”,侯欣一从立法和施法两个角度入手,让人们明白熟悉的部 - 3 - 门法背后都有宪法为母体这一事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众能用宪法思维和宪法方式来处理日常小事,对宪法有期待,这都属于“宪法过程”, 都属于宪法文化的范畴。 B. 养成宪法文化是如此重要,它是衡量中华民族能否成为“伟大而现代的文明共同体”的最 重要的一个标准。 C. 如果宪法能被国家各级领导尊重,能保护国民的权益,为民所用,那宪法文化就会越来越 健全,国家会越来越文明。 D. 设立每年 12 月 4 日为宪法日,推广电影《秋菊打官司》,到大学去进行宪法日宣传,这些 措施都有利于宪法文化的培育。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就是围绕本文、仪式、过程这几个要素而形成的”错误,原文“宪法文化可能包括本 文、仪式、过程这几个要素。本文好理解,指的是宪法的文本,可能是书面的,也可能是非 书面化的,如英国。所谓宪法文化也就是围绕它而形成的”,可见,所谓宪法文化是围绕“本 文”这一个要素而形成的。 C 项,“……因为宪法崇尚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强加因果关系。 D 项,“国家领导要起到典范作用”错误,候欣一的“高大上”手段,是从制度层而进行制度 设计。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 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 项,“作对比”错误,以现代文明的“硬实力”作类比。 故选 C。 - 4 -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 项,“养成宪法文化是如此重要”错误,原文“一种健全的、发达的宪法文化的养成是整个 中华民族艰巨而伟大的目标”,可见应该是养成健全发达的宪法文化是如此重要。 故选 B。 【点睛】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 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 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 文、杂文评论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视综艺频道《一堂好课》将邀请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主讲人,为北京理工大 学的学生以及观众带来一堂“美育课”。 “专门到理工科的学校讲一堂美育课, 这是不是有点给理工科的学生补课的意思?”面 对一位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好课班主任”康辉引用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李政道先生的一段话来解释,“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 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同时,康辉也认为,北京理 工大学的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中蕴涵了一种对道与术高度结合的追求,“当道与术 高度结合之后,就可以怀远博见有诸世人,从而达到一种人生之美的境界”。 范迪安认为,“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之心古已有之”。对于加强美的教育,他 又说:“一方面,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对美的理解上有盲点和误区;但是另外一方面,大 家对美的向往又是非常积极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美育的大课堂,或者说把美育带向 生活、带向社会,十分重要。”而遵循美育特点,做好美育工作,就必须重视家庭美育的基 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 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 注重家风。 (摘编自《<一堂好课>“美育课”开讲》,2019 年 12 月 06 日) - 5 - 材料二: 学术与教育所面对的,首先是人类的精神世界。“精神”不等于知识,教育也不等于智 育。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三个领域:知识、意志与情感,即纯粹 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或科学、伦理与审美。康德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代教育 和学科体系划分的基础。例如,正是由于受到康德的启发,蔡元培曾经提出了“以美育代宗 教”的观点,并力图将美育纳入现代教育学科体制之中。 随着现代学科体制藩篱的形成,在“审美无功利”和“艺术主体性”教条、“规范”的 支配下,艺术和审美日益沦为一个追求个人感受和形式技巧的领域。作为严谨深厚的学者, 鲁迅强调“文艺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而这就是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上,倡导审 美和艺术的作用,强调“文艺要为人生”,就是主张在审美领域中,必须反对那种割裂艺术 和思想与道德之间关系的肤浅、庸俗论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 活各方面。我们看到: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思想的偏差。他们往往以 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就上去了,甚至以为经济是“实的”,精神文明是“虚的”, 要出政绩,就要抓“实的”,甚至还有人主张精神文明建设要为经济发展“让路”,从而放 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泛滥,对社会风气的庸俗化不闻不问,乃至以为,精神文 明建设,只要给钱、撒钱,就一定能上得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 述,切实找到了我们工作中的短板,在教书育人中,不断与庸俗的、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做 斗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世界一流的教育。 (摘编自韩毓海《美育的力量》,《光明日报》2019 年 03 月 19 日) 材料三: - 6 - 材料四: 12 月 4 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与抖音联合举办的"DOU 艺计划短视频美术美育专场研讨会” 在京举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结合美术传播与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表达了他 对短视频激发青少年创造力,开启全民美育时代的期许。 张子康指出,随着信息网络科技和大数据的发展运用,许多传统模式正在被打破,创造 力不断进化,美术馆需要面向公众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从曾经板着严肃面孔呈现研 究观点或学术理论的教谕式、单向传输式转变成为互动、浸淫和探索式的教育方式,成为建 构式、体验型的各种新的文化价值的栖息地和建造场。 在这个“视觉先行”的时代,短视频似乎是“讲故事”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张子康认 为,“DOU 艺计划”以短视频的形式为美术馆公共教育提供新平台和动能,在输出内容的同时, 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创造力,并帮助培养审美能力,可谓是“全民美育”时代的新思路。中 央美术馆愿意与抖音继续合作,积极探索如何以短视频打破艺术传播时空限制,助力大众亲 近艺术,服务大众审美培育。 (摘编自《短视频为美育教育提供全新解决方案),光明网 2019 年 12 月 10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康辉也认为,科学和艺术不可分割,对道与术的追求,其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境界是 人生之美。 B. 只有不断与庸俗的、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做斗争,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C. 十年之间,在我国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美育师资队伍,还是艺术器材达标率,均得 - 7 - 到了极大的壮大和提升。 D. 艺术和审美在现代教育学科体制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但目前它们并没有在相关领域得到充 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基于生活中存在对美的理解有盲点和误区以及人们对美的热切向往,范迪安正面肯定了利 用好“美育课”去传播美的意义。 B. 美育的力量发挥得当,将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抑制社会风气的庸俗化,构建正确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 C. 材料二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既指出了当前教育工作中的短板,也指 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D. 传统美术馆模式正在重新建构,短视频与美术馆的牵手,拉近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开启 了全民美育新时代。 6. 蔡元培认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习近平总 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也指出要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对青 少年的美育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D 6. ①从社会来说,利用多种传播方式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创造力,进行各种艺术熏陶,帮助 青少年培养审美能力;②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 课”;⑧从家庭说,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 子道德修养的建立,审美观念、价值体系的形成。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 项,“只有不断与庸俗的、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做斗争,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 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构成条件关系,原文中“不断与庸俗的、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 做斗争”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是并列关系,共同构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育”的条件。 故选 B。 - 8 -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D 项,“开启了全民美育新时代”原文是“表达了他对短视频激发青少年创造力,开启全民美 育时代的期许”,把将要发生的说成是已然发生的。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推进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相关内容,关键句 主要有:“以短视频的形式为美术馆公共教育提供新平台和动能,在输出内容的同时,激发 青少年的兴趣和创造力,并帮助培养审美能力,可谓是“全民美育”时代的新思路”“央视 综艺频道《一堂好课》将邀请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主讲人,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 以及观众带来一堂‘美育课’”“我们美育的大课堂,或者说把美育带向生活、带向社会, 十分重要”“遵循美育特点,做好美育工作,就必须重视家庭美育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是 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 注重家风”。据此,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记(节选) 阿来 阿巴看了一眼老柏树。老柏树在地震来之前,在云中村被毁灭之前就已经死去了。 手表咔嚓一声,似乎就再没有了响动。那个写在书上的时间,那个在广播里电视上被重 复了很多次的时间,下午 2 时 28 分 04 秒,潜伏的巨兽咬断了岩层的牙齿,剧痛产生力量, - 9 - 闪电一般蹿过层层叠叠的岩层,在云中村东边几十公里,蹿出了地表。一股洪流把破碎的岩 石、入睡时间各不相同的岩石喷出了地表。那一刻,地震发生!大地因为自身的黑暗力量而 感到恐惧的快意,浑身颤抖,隆隆咆哮。应该就是此时,云中村人听到了大地轰轰作响。世 界停顿了一下。鸟没有惊叫,渠水没有翻腾,风停在麦田和果园中间,人仿佛陷入了梦魇。 世界,和推动世界的时间都在那一瞬间停了下来。 地震到来时,人们感受到的力量是不一样的。 幸存者总要频繁地回忆起那个瞬间。聚在一起时,他们当笑话一样说。独自回味时,心 中却充满恐惧与哀伤。 共同的回忆中,有一刻,那越来越大的,像是有无数辆拖拉机齐齐开进的轰隆声突然静 止了。世界静止。接着,大地猛然下沉,一下,又一下,好像要把自己变成地球上最深的沉 渊。而另一些人感到的不是下沉,而是上升。大地上蹿一下,又猛地上蹿一下,好像要把自 己变成比阿吾塔毗还高的雪山。 大地失控了!上下跳动,左右摇摆,轰隆作响,尘土弥漫! 大地在哭泣,为自己造成的一切破坏和毁灭。 大地控制不住自己,它在喊,逃呀!逃呀!可是,大地早就同意人就住在大地上,而不 是天空中,所以人们无处可逃。 大地喊:让开!让开!可是人哪里让得开。让到路边,路基塌陷!让到山前,所有坚硬 的东西都像水向下流淌,把一切淹没! 大地喊:躲起来!躲起来!人无处躲藏!躲在房子里,房子倾倒。躲在大树下,大树倾 倒。躲进岩洞里,岩洞崩塌! 那天,那一刻,阿巴正带着两匹马,走在山道上。 此时,阿巴却产生了一个幻觉,地震发生时,他不是在山道上,而是坐在自己家院子里, 正在研磨祭神的香料。大地开始抖动。他捧着香料的手变成了一个沙漏。世界上从来没有过 这么快的一个沙漏,一瞬间,他的手掌里就空空如也。这样快的流逝,使得时间也失去了意 义。只剩下空间本身猛烈地颠簸摇晃。他看见那些香料的粉末变成了一股烟尘。院子里的石 板地裂开,合拢,裂开,合拢,喷吐出来的也是大股的烟尘。院墙像是变软了,像一匹帆布 一样晃荡。背后的整座房子抽风一样扭曲了身子, 挣扎几下之后,像用光了力气一样,瘫坐 下来。先是屋顶塌向中央。然后,四周的墙壁也向塌陷下去的屋顶扑了过去。阿巴想站起身 来,但他站不起来。房子倒塌了,把他淹没在呛人的尘土里。这些尘土,把一座老房子所有 的气味都释放出来。燃烧了上百年的火塘的烟火,年年归来的雨燕的泥巢,停歇在房梁上猫 - 10 - 头鹰的梦境,存粮的香气,盐和茶,肉和菜,病人的痛苦,新婚的欢愉,怀念,梦想,石头, 粘连石头的泥巴,木头,连接木头的木头,原来都深藏在一座老房子的某个地方,现在都变 成了尘土,混合在一起,把坐在那里的阿巴淹没了。 当阿巴终于站起身来时,他浑身上下都是尘土。 四周平静下来,他摇摇晃晃地走出了只剩一个豁口的院门。村子正渐渐从浓重的尘土中 显现出来,几个人鬼影一般,无声地站在尘土中,或者像他一样失了魂魄般在尘土中行走。 每一个人身上,脸上都扑满了尘土。 寂静无声。 突然,尘烟中传来一声惊悸的尖叫。 然后,声音就起来了。撕心裂肺的哭叫声响成了一片。当尘土散开,哭叫声笼罩了整个 村庄。 真实的情形是,地震过去,大地停止摇晃,他从灌木丛中爬起身来,一身尘土,一身忍 冬花瓣。跌跌撞撞,哭喊着向着蒙难的村子奔跑。阿巴往村后山上望了一眼。现在,阿巴仿 佛看见自己惊惶的身影,连滚带爬,从山上下来。 “大地不用手,把所有尘土扬起, 大地不用手,把所有的石头砸下。 大地没有嘴,用众生的嘴巴哭喊, 大地没有眼睛,不想看见,不想看见!” 阿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脑子里轰响着云中村古老史诗中的唱段。 他睁开眼,云中村就是五年前地震刚过,人们刚刚清醒过来时看到的样子,房倒屋塌。 只不过,地没有摇晃,尘土没有弥漫,没有惊惧而绝望的哭喊。两匹那时不在这里的马正在 荒芜了的云中村田野里啃食青草。 注:《云中记》。是阿来于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动笔,献给“5.12”地震中的死难者、 消失的城镇与村庄的著作。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现状与回忆相交织,既能展示地震发生时的惨烈情状,又能利用时间沉淀记忆,拉开 距离平视那段记忆,使这篇灾难小说的情感浓烈外放。 B. 小说结尾,阿巴从回忆中睁开眼,地震五年后,云中村塌房依旧,尘埃落定,马匹在荒野 里啃食青草,平静克制的笔调里有刻骨的悲凉。 C. 地震发生时,作者写大地的恐惧快意,失控哭泣,写老房子里的泥巴石头、猫头鹰的梦境, - 11 - 让大自然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使小说独特脱俗。 D. 文章既有描写生动细致的长段,又有感情充沛的排比段,还有深具“留白”技巧的四字短 段,笔法灵活,使小说有摇曳多姿之美。 8.所谓叙述视角,是指小说创作者在创作中所选取的叙述角度和观察点。汶川大地震震惊中 外,请从叙述视角的角度欣赏作者描写地震的高超技巧。 9.作者阿来说:“写作这本书时,我心中总回响着莫扎特《安魂曲》的吟唱。”故而《云中 记》也深沉空灵,包含悲情的抒情。请结合选文内容,对此特色进行印证分析。 【答案】7. A 8. ①通过上帝视角,描绘了岩层断裂,岩石喷发,万物崩塌的场景。 ②通过幸存者们的共同回忆,描绘了地震时大地突然下沉或上窜的情景。 ③通过阿巴的幻觉,描绘了地震时房屋坍塌、村庄毁灭的情景。 ④)作者利用叙述视角的不同转换,既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描绘了地震时的状态,又使小说丰 富多姿,富于变化。 9. ①作者在描述大地震动失控时,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比喻等多种手法,使语言空灵 有表现力,同时,对大地,以及大地上的无处可逃的人们充满深沉的悲悯。 ②写老房了里蕴藏的动物的梦境,人的悲欢梦想等等,都使小说空灵有诗意,但一切都变成 尘土,又充满了灾难的沉痛。 ③阿巴脑子里轰响的古老史诗的唱段,有浓烈的抒情意味,同时又对地震中的大地众生展现 了深重的悲悯情怀。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 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 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 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 些硬伤。 A 项,“这篇灾难小说的情感浓烈外放”错误,这篇灾难小说的情感深沉而又克制。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怎样叙述故事,一般要求回答叙事的角度、叙事的线 - 12 - 索、故事的展开形式等。本题要求“从叙述视角的角度欣赏作者描写地震的高超技巧”,解 答时,首先找到描写地震的相关文字,再分析其叙述的角度,抓住角度的变换赏析其表达效 果。 “潜伏的巨兽咬断了岩层的牙齿,剧痛产生力量,闪电一般蹿过层层叠叠的岩层,在云中村 东边几十公里,蹿出了地表。一股洪流把破碎的岩石,入睡时间各不相同的岩石喷出了地表。 那一刻,地震发生!大地因为自身的黑暗力量而感到恐惧的快意,浑身颤抖,隆隆咆哮”是 从上帝的视角描绘;“共同的回忆中,有一刻,那越来越大的,像是有无数辆拖拉机齐齐开 进的轰隆声突然静止了。世界静止。接着,大地猛然下沉,一下,又一下,好像要把自己变 成地球上最深的沉渊。而另一些人感到的不是下沉,而是上升。大地上蹿一下,又猛地上蹿 一下,好像要把自己变成比阿吾塔毗还高的雪山”“大地失控了!上下跳动,左右摇摆。轰 隆作响,尘土弥漫”是从幸存者的回忆角度叙述;“阿巴却产生了一个幻觉,地震发生时, 他不是在山道上,而是坐在自己家院子里,正在研磨祭神的香料。大地开始抖动……原来都 深藏在一座老房子的某个地方,现在都变成了尘土,混合在一起,把坐在那里的阿巴淹没了” 通过写阿巴的幻觉的角度描绘。这些叙述视角的转换,使人们对地震的了解与感受更加真实、 具象,呈现震撼的力量。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小说艺术特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作答:一是 表达方式,二是表现手法,三是结构安排。解答时首先指出艺术特点,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从表现手法上,小说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地震时的状态:“潜伏的巨兽咬断了岩层的牙 齿”“像是有无数辆拖拉机齐齐开进的轰隆声突然静止了”运用了比喻手法;“入睡时间各 不相同的岩石”“大地因为自身的黑暗力量而感到恐惧的快意,浑身颤抖”“大地在哭泣” 运用了拟人手法;“逃呀!逃呀”“让开!让开”运用了反复手法;“躲在房子里,房子倾 倒。躲在大树下,大树倾倒。躲进岩洞里,岩洞崩塌”运用了排比手法。各种手法的综合运 用,展示地震发生时的惨烈情状,悲悯情感浓烈外放。 从艺术风格看,小说既描写的地震到来时,既写实,又穿插了一些虚写,如“燃烧了上百年 的火塘的烟火,年年归来的雨燕的泥巢,停歇在房梁上猫头鹰的梦境,存粮的香气,盐和茶, 肉和菜,病人的痛苦,新婚的欢愉,怀念,梦想,石头,粘连石头的泥巴,木头,连接木头 的木头,原来都深藏在一座老房子的某个地方,现在都变成了尘土,混合在一起,把坐在那 里的阿巴淹没了”,地震发生时,作者写大地的恐惧快意,失控哭泣,写老房子里的泥巴石 头、猫头鹰的梦境、人的悲欢梦想等,让大自然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使小说独特脱俗。 - 13 - 从抒情的角度看,“大地不用手,把所有尘土扬起……大地没有眼睛,不想看见,不想看见!”, 阿巴脑子里轰响着的云中村古老史诗中的唱段,使小说感情充沛,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展 现了作者对地震灾难中的人们深重的悲悯情怀。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 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 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 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 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 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 4 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 分的题答案有三点 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 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 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 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 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 不修细节。家贫,常为官 佣书以供养。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 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 谓其官属曰宁党广礼意薄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遂将吏士往奔虏营,斩其使 及从士三十余级。 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肃宗初即位,恐超单危,不能自立, 下诏征超。超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 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刭。超还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恐于 阗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 建初三年,超欲平诸国,乃上疏请兵,曰:“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 小欣欣,贡奉不绝,唯焉耆、龟兹独未服从。臣超区区,窃冀未便僵仆,目见西域平定,陛下 - 14 - 举万年之觞,荐勋祖庙。”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五年,遂以徐乾为假司马,将弛刑及 义从千人就超。永元三年,西域唯焉耆、危须、尉犁以前没都护,怀二心,其余悉定。六年 秋,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 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 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帝乃征超还。超在西域三十一岁。 论.曰: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汉世有争膏身于夷狄以要功名, 多矣。班超、梁懂奋西域之略,卒能成功立名,享受爵位,勒勋于后,亦一时之志士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礼意薄乎/此必有北 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B.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 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C.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 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D.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 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话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司马,次于军司马的文职。汉制,大将军营凡五部,每部设校尉、军司马各一人,又有 军假司马一人为副。 B. 大丧,古代可指天子、皇后、嫡长子的丧礼,也可指父母的丧礼。今一般取后者之义。 C. 太公,可以用来尊称自己或别人的父亲。此称称呼现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北方则少见。 本文指太公望吕尚. D. 论,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相当于“赞”“课”“述”诠”等词的功能。词名称不一,可 统称为“论赞”。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越身居低位,却立鸿鹄之志。他早年家境贫寒,常年受雇哲人抄书,但他认为大丈夫不 应该长久从事笔墨工作,而当封侯于万里之外。 B. 班超杀伐果断,深获异域之心。初到鄯善国,班超当机立断,直捣敌营。面对西域人民的 - 15 - 挽留,班超担心不能成功向东,心怀不忍而留下。 C. 班超拓地御边,建立卓著功勋。为快速平定西域诸国,班超主动出击,上疏请兵,历经多 年艰辛筹备,班超终使得汉王朝再次统一西域。 D. 班超半生绝域,终得叶落归根。远离家乡,奋战驻守绝塞三十余年,班超翘首以望自己的 家乡,在垂垂老矣之际,终于得以回归祖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年,遂以徐乾为假司马,将弛刑及义从千人就超。 (2)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汉世有争膏身于夷狄以要功名,多矣。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建初五年,朝廷就任命徐乾为假司马,率领废除枷锁的刑徒和自愿的随从一千人前 往班超驻地。 (2)擅长于军事谋略的人,便没有地方发挥他们的能力,所以汉代便出现许多到边远夷狄地 区争相献身来求取功名的人。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 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句子的翻译是:班超到了鄯善,鄯善国王广很恭敬而有礼貌地接待了他,后来忽然变得冷淡 了。班超对他的部属说:“你们可曾感到广的礼敬之意淡薄了吗?这一定是有匈奴使者到来, 他心怀犹豫不知所从的缘故。“曰”表对话,意思是“说”,其后要断开,排除 AC;“狐疑” 与“未知所从”同是解释原因,应在“狐疑”前断开,排除 B。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 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次于军司马的文职”错误,假司马管理军务,并非文职。 - 16 -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 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 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 B 项,“面对西域人民的挽留……心怀不忍而留下”错误,班超选择留在西域,并非仅为了百 姓的挽留,更想实现最初的万里封侯之志。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 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将,率领;弛刑,废除枷锁的刑徒;就,前往。 (2)奋,发挥;膏身,献身;于夷狄,状语后置;要,求取。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 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 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 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家中 贫困,常为官家雇用抄书,以其所得来供养母亲。曾停下手头的工作,扔笔感叹道:“ 大丈 夫没有其它志向才,还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于异域,以获得封侯,怎么能长久地在 笔砚间消磨时日呢 ?” 永平十六年(公元 74 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以班超作代理司马,让他率领 一支军队攻打伊吾,在蒲类海作战,斩了敌人许多首级回来。窦固认为班超很有才能,派他 与从事郭恂一道出使西域。班超到了鄯善,鄯善国王广很恭敬而有礼貌地接待了他,后来忽 然变得冷淡了。班超对他的部属说:“你们可曾感到广的礼敬之意淡薄了吗?这一定是有匈 奴使者到来,他心怀犹豫不知所从的缘故。班超便带领部属奔向匈奴使者的营房,杀死了匈 - 17 - 奴使者和随从士兵 30 多人,全都砍下了他们的脑袋。 十八年,皇帝驾崩。焉耆因中原有大丧,便攻陷了陈睦。肃宗刚刚登基,恐怕班超势孤 力单不能自我保护,就下诏召回班超。班超出发回国,疏勒全国上下都感到担心害怕,疏勒 都尉黎弁说道:“汉使抛弃我们,我们一定会再次被龟兹灭亡,我实在不忍心看着汉使离去。” 因而用刀自杀了。班超回到于阗,王侯以下的人全都悲号痛哭,相互抱住班超坐骑的腿,使 之无法前行。班超担心于阗国民终究不会听任他返回东部,又想完成自己的心愿,于是又回 到疏勒。 建初三年,班超想就从完全平定西域诸国,于是上奏章请求用兵,说:现在西域的各个 国家,从遥远的西方,没有不愿意归向教化的,无论大国小国都高高兴兴,进贡络绎不绝, 只有焉耆、龟兹尚未服从。臣下班超微不足道,私下希望尚未就死(之时),能够亲眼看到西 域平定、陛下举起预祝万寿无疆的酒杯,进献功劳于祖庙,向天下颁布特大喜讯。” 汉章帝 觉得这事情可以成功,商议要派兵。建初五年,章帝就封徐干为代理司马,率领解除徒刑的 人和自愿随行的一千人投向班超。永元三年,西域只有焉耆、危须、尉犁以前没有设置都护, 怀反叛之心,其余的都平定了。六年秋,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向汉朝送纳人质,表示臣服。 班超自己感到在偏僻遥远的西域往得太久了,年老思念故土。上书说:“臣听说太公(吕 尚)封于齐,从他开始直至五代,死后都返葬在周地。狐狸临死时,还尽力将脑袋向着丘窟; 代郡的马南来以后,仍旧依恋北风。周、齐两地同在中原千里之间,何况我处在极远的地区, 小臣怎能没有依恋北风、头向故土的思念呢?臣衰老多病,该死瞎说。恭敬地派我的儿子班 勇随着献礼的队伍进入边塞。趁臣还活着的时候,让班勇亲眼看看中原。”汉和帝于是调班 超回汉。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 评论说:社会安定太平那么文士就被重用,擅长于军事谋略的人,便没有地方发挥他们 的能力,所以汉代便出现许多到边远夷狄地区争相献身来求取功名的人。班超、梁懂在西域 发挥自己的谋略,最终能够成就功名,享受爵位,在后代刻立功勋,也是当时的有识之士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1] 王士祯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 18 - 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 蒲松龄 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 十年颇得黄州梦[2],冷雨寒灯夜话时。 注释: [1]蒲松龄早岁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为了谋生,到淄川西铺缙绅毕有际府中“坐馆”。 教书之余,搜奇索异,写成《聊斋志异》。当时文坛领袖王士祯为父母迁葬事回故乡新城,顺 道来毕家作客,得知此书,秉烛夜读,赞赏不已,在卷后题诗。蒲松龄读诗后,深感知音难 遇,便和诗酬答。[2]据《避暑录话》记载,苏轼在黄州时,常外出访客,与之交谈,有不能 谈者,则强之说鬼。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诗前两句说《聊斋志异》这部书是在瓜棚豆架之下谈狐说鬼,内容是“姑妄言之姑听之” 的荒诞离奇的故事。 B. 蒲诗通过“布袍”“冷雨”“寒灯”等意象描绘出一个景况凄凉、内心寂寞的自我形象, 暗示了诗人清苦的写作生涯。 C. 蒲诗“颇得”二字既带有一点自得的神气,又暗暗回应王诗的后两句,表现出有音理解相 鼓励的兴奋和快慰。 D. “爱听秋坟鬼唱时”化用李贺“秋坟鬼唱鲍家诗”一句,表面上讲秋坟鬼唱,实际上是借 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15.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写道此书为“孤愤之书”,而王士祯却说此书“姑妄言之”。 两者矛盾吗?请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不矛盾。①“十年颇得黄州梦,冷雨寒灯夜话时”巧妙地呼应王士祺 “姑妄言之姑听之”句,暗用苏轼被贬黄州强人谈鬼的典故,借用李贺故事来表达政治上的 苦闷。②“料应厌作人间语”,料想书的作者应该厌倦了现实社会的黑暗,才不作人声作鬼 声,借用李贺故事隐约点出《聊斋》是蒲松龄一生不遇的愤世之作。③蒲松龄 3 岁即有文名, 但屡试不第,仕途不畅,写作《聊斋》,成为“共笑”的对象,书中奇托了他对现灾公活的不 满。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査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 19 - 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实际上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分析不准确,“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 秋坟鬼唱时”,含义为“想必是你讨厌说人间世俗的话语,却喜欢听秋坟之鬼出来念诗”, 写的是作者借此来表达对蒲松龄的理解,从而表达蒲松龄内心的痛苦之情,并不是浇自己胸 中之块垒。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是考查学生探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观点要明确,体悟 要深人。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 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人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 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其次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 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还要注意点 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概括分析时要注 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 全的错误。本题属于比较性鉴赏,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写道 此书为“孤愤之书”,而王士祯却说此书“姑妄言之”。两者矛盾吗?请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 内容简要分析。答题时要明确观点为“不矛盾”,然后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内容分析。蒲松 龄在自序中写此书为“孤愤之书”,是因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便有超乎常人的文思, 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所以在作品《聊斋志异》一 书中,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 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而王士祯说此书“姑妄言之”,是说蒲松龄的《聊斋》的内容都 是谈狐说鬼、荒诞离奇的故事,他料想作者应该厌倦了现实社会的黑暗,才不作人声作鬼声, 同时在诗中借用李贺《秋来》诗“秋坟鬼唱鲍家诗”句意,表达对蒲松龄怀才不遇的苦闷心 情的理解。蒲松龄在下文的和诗酬答中,用“十年颇得黄州梦,冷雨寒灯夜话时”巧妙地呼 应 “姑妄言之姑听之”句,他借用“苏轼在黄州时,常外出访客,与之交谈,有不能谈者, 则强之说鬼”的典故,描绘出一个景况凄凉、内心寂寞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仕途坎坷 和内心的苦闷。所以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通。 - 20 -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 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 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 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 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 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了敌我之间“_______________”的形势才建议转入反攻, 而他建议谨慎追击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做法相似。 (3) 《赤壁赋》中客人听了苏轼一番话后,转悲为喜,继续痛饮,最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距文章开头“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答案】 (1). (1)彼竭我盈 (2). 惧有伏后 (3). (2)尔卜尔筮 (4). 体无咎 言 (5). (3)相与枕藉乎舟中 (6). 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 写法。如 “竭”“惧”“筮”“咎”“枕藉”“既”,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 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 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 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 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场 的疫情,让人们重温了很多概念,“公共卫生” 就是其一。公共卫生,是关 乎每个人的“第一闸门”。( )。 但是疫情过后,如何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避 - 21 - 免“病来重视,病去忽视”。值得深思。这需要从问题中出发、从短板处着手。不可否认, 这次疫情 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明显 短板。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需要 疫情防控机制、健全 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推动工作力量向一线下沉。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 的共同挑战, 公共卫生事业是全球都要强化的健康板块。随着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防疫合作的增强,未来 全球必定能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从容面对可能出现的共同威胁和挑战。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期而遇 暴露 完善 面对 B. 突如其来 暴露 完善 面 临 C. 突如其来 显示 完备 面临 D. 不期而遇 显示 完备 面 对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公共卫生工作的效果显著,在疫情发生后开展得如火如茶。 B. 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茶,疫情发生后,取得显著效果。 C. 疫情发生后,公共卫生工作效果显著,开展得如火如茶。 D. 疫情发生后,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茶,效果显著。 19. 文中画橫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防疫合作的加强,未来全球必定能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共同威胁和挑 战,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B. 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防疫合作得到加强,使得未来全球必定能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共同威 胁和挑战,保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C. 未来全球必定能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共同威胁和挑战。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得益于公 共卫生体系和国际防疫合作的加强。 D. 随着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防疫合作的加强,未来全球必定能从容成对可能出现的共同威胁 和挑战,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答案】17. B 18. D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 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 22 - 第一空,不期而遇:没有约定就意外地相遇。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疫情”本身并非人们 所期望遇见而要去预定的,故应选择“突如其来”。第二空,暴露:意为隐蔽的事物、矛盾、 缺陷、问题等显露出来。显示:明显地表现。此处主要是凸显问题,故而“暴露”更为合适。 第三空,完善:完备美好,无缺损,使趋于完美和增加在完成的基础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 用。完备:具备,不缺任何必要的东西。此处与机制搭配,只能是“完善”而非“完备”。 第四空,面对:指正视地看待问题。面临:是指面对(风险、形势、问题等)。从此处语境的 搭配来看,“面临……挑战”更好。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 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解答本题可使用排除法。此处主要是表达公共卫生工作所产生的作用,顺势再引出后文阐述 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所以落脚点应该是其效果,排除 AC。B、D 两项中,“疫 情”是背景,置于最前面更好,据此排除 B。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者 会在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 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难度不大。 A 项,“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防疫合作的加强,未来全球必定……”中途易辙。 B 项,“保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中“保护……安全”搭配不当。 C 项,“得益于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防疫合作的加强”逻辑错误,“得益于”一般是基于已经 发生的事实,而此处使用不合语境,导致逻辑错误。 故选 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 23 -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学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却过 16 个字。 当你吃着松软香甜的馒头时,是否想过,在馒头的制作过程中还发生着化学反应 呢?_________“老面”中含有酵母菌,它分泌出多种酶。发酵过程中,在酶的作用下可分解 成具有甜味的二糖、单糖等,从而使蒸出的馒头略带甜味。在发酵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有机 酸,若不处理,其味将令人难以下咽,__________________。 纯碱的量必须适当,若加入不 足,有机酸不能被全部中和,酸味不能除尽;若加入过量,则会呈现出不正常的黄色。在面 粉发酵过程中还在面团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在将面团做成馒头后,_____________, 从而使 蒸成的馒头多孔疏松。 【答案】 (1). 目前人们用“老面”来使面粉发酵; (2). 一般处理方法是向其中加 入食用纯碱; (3). 在蒸熟过程中二氧化碳膨胀。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 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段论述的是 馒头制作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第一处根据后文的“老面”以及“发酵过程中”可知,这 主要说明面粉发酵的方式,可以填写为“目前人们用‘老面’来使面粉发酵”;第二处根据 前文的“若不处理,其味将令人难以下咽”和后文的“纯碱的量必须适当”可知,此处要填 写处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的方法,可以填写为“一般处理方法是向其中加入食用纯 碱”;第三处根据“在面粉发酵过程中还在面团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以及“从而使蒸成的 馒头多孔疏松”,此处要写馒头多孔疏松的原因,可以填写为“在蒸熟过程中二氧化碳膨 胀”。 【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 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 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 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 文衔接连贯。 21.5 月 1 日,央视新闻联手国美零售,邀请主持人康辉、朱广权,撒贝宁、尼格买提与国美 零售总裁王俊洲一道为美好生活直播带货,一道为广大用户送去助力美好生活的高品质低价 - 24 - 格商品。本次节目共吸引了 2358 万人次观看,在某音直播实时热榜排名第一,通过直播带货 的新型消费模式创造了 3 小时 5.286 亿元的全网最高销售纪录,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追捧和热 议。 对于直播带货这一新型消费模式,人们褒贬不一。假没你是一名社评人士,请从两个不同的 角度评论直播带货这一新型消费模式。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不超过 80 字。 【答案】直播带货不仅能够激活消费,还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但只有提供优质产品、供应链、物流和服务的后端产业链支撑,方可进一步做好新型消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事件点评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要读懂所给事件。通过阅读,我们要了 解:①报道了什么事件;②事件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相关背景如何;③文段中指出的事件 发生过程中的突出细节是什么;④事件造成的后果是什么;⑤事件的本质是什么,透过事件 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了什么社会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把新闻的脉络理清楚。 其次还要选好点评的角度,切中要害,点到位。本题中要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评论直播带 货这一新型消费模式”,由材料“为广大用户送去助力美好生活的高品质低价格商品”可以 看出这次直播带货是以让消费者收益为目的的;通过材料“本次节目共吸引了 2358 万人次观 看,在某音直播实时热榜排名第一”可知,这次直播带货非常受欢迎;通过“通过直播带货 的新型消费模式创造了 3 小时 5.286 亿元的全网最高销售纪录”可知,直播带货不仅能够激 活消费,还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这些都是这种经济模式的积极 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一切都应是以提供优质产品、供应链、物流和服务为前提的,否则 也不会有更大的发展。们可从以上分析中提炼观点进行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点睛】点评要精当、独到,要鞭辟入里,以理服人。针对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我们要高屋 建瓴,从理和法的角度去看待。然后旗帜鲜明、是非分明地把我们或褒或贬的 态度表述出来, 那样评的导向也就十分明晰了:或引导人们向善,或劝戒人们警醒,或引起人们深思……切 不可凭空漫说,言不及义,无理取闹。新闻点评一般可以概括地表述为:某某事件怎么样, 折射出社会中的何种现象(或反映了社会中哪些方面存在的何种问题),对这类现象我们该怎 么做。这里要注意,点评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泛泛而谈,不能什么都想评。点评的篇幅要小, 目标要集中,要切中要害。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苏东坡) - 25 - “艺术乃德行的宝库。”(巴尔扎克) “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 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的之美、 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习近平) 以上三则材料,带给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让作品的格调趣味成为“明镜” 俗话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文化作品充斥着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我们应让 作品的格调趣味成为一面“明镜”,让其与作者的人品保持一致,——以“镜”为鉴,可知 作者之人品。 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应当与作者的人品保持一致,如此, 作者的精神思想、觉悟理念才能通过作品传递给人们,人们才更能理解作者的品行与内心。 你看那向往朴实平淡生活的五柳先生,他的作品中可不是充满着“爱自由”的人生理念?你 看那虽为贵族子弟却同情底层人民的大文豪泰戈尔,他的作品可不是散发着对受苦难的下层 人民的怜爱与同情的光芒?你看那坚强不息的海伦.凯勒她的作品中可不是充满着不服输、坚 毅顽强的品行?古往今来,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家们,用他的笔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折射他 们人品的“镜子”让我们在这些“镜片”中感受他们人品的魅力。 可是,元问好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的确,艺术家笔下的高雅 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作者的格调趣味有时会与作者的人品发生悖离。正如现在的一些“砖 家”,自己的专业素质尚未过关,就大肆出书,以没有质量的作品来牟取利润,最终害人害 己。能写出高雅作品的作家并非人品也是高雅的,但可以通过高雅脱俗的作品,慢慢培养出 高雅脱俗的人品。这就要求作家们要让文学作品的格调趣味成为一面“明镜”,实现作品格 调与作者的人品一致,实现自身的发展。 正如习主席所说,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 德、有温度的作品,书写人民的伟大实践,彰显信仰的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深刻 影响。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化创造者更应自觉,努力实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 人品一致,实现我国文化的繁荣、进步与洁净,进而带动自身品行的高雅脱俗,实现共同发 - 26 - 展。到那时,我们的文化更加繁荣,我们的品行更加高雅,我们的国家也会更加文明和进步。 让作品的格调趣味成为作者人品的“明镜”,折射出作者的品行,照亮我们的文化生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具体而言,这属于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时,一般要注意从 以下方面入手:捕捉关键语句,抓住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 要学会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 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 出喻意;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对材料的综合分析,得出最佳立意。本题包含三则材料,苏轼的话,可以理解为:评论一个 人的书法,同时还要评论这个人的生平;如果人品低劣,其字再好也不会被人看重。可以看 出作品与品德的关系。巴尔扎克的话简洁而形象,艺术是德行的宝库,艺术的珍贵是因为品 德的珍贵。可以看出,艺术与品德的密切关系。习总书记的话,强调作家艺术家要“成为时 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其作品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要能“弘扬 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人心,迈向未来。可以看出,新时代作家艺术家的作品要 有“以德树人”的力量。从上面三则材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道作文题目的立意比较简单, 三则材料的关联点就是“艺术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写作过程中可写艺术修养与人格修养之 间的关系,可谈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亦可以强调优秀的文艺作品对文化的传承、时代的发 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等。 参考立意: (1)书品、文品皆人品 (2)艺术家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 (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花开两朵,德艺双馨 素材: (1)正如医的医德,师有师德,世也要有艺德;高尚的道德品质,是艺术家完成优秀的艺术 作品的要根本;而优秀的艺术作品总能给人以道德的教育和灵魂的洗涤。“书品即人品”“画 品即人品”“文品即人品”。阅读一部好的作品,就是在与一位灵魂高尚的人对话,说的就 是这个道理。 (2)艺术家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其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 27 - 他们能站在更高的精神高地,以更广、更远的视野,先知,先觉,先行,并以自己的道德良 知,鼓与呼,担当时代责任,引领时代风气,他们在现世能擦亮道德星空,树立时代标杆, 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诗和远方。 (3)文章紧贴时代脉搏,为时代鼓与呼,开创、引领和推动时代新风尚,这样的文章是有生 命力的,也是接地气的。韩愈的《师说》,鲁迅的弃医从文,从《彷徨》到《呐喊》,巴金的 《忏悔录》,这些都是典型的事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也有许许多多可 歌可泣的人和事,展现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信心,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我们的艺术家们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比如屠呦呦、袁隆平的 先进事迹就编入了统编本高中一年级新教材中。 (4)优秀的文艺作品对文化的传承、时代的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孔子说过:“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一切的文字,都要有一定的思想、情感和道理。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通过“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名言来引出观点:以“镜”为鉴,可知作者之人 品;接着通过列举事例的方式来论证作品的格调趣味应当与作者的人品保持一致的观点;然 后加入反面论证“作者的格调趣味有时会与作者的人品发生悖离”,使文章更加严密;最后 联系现实,点明我国作家艺术家的社会职责,呼吁让作品的格调趣味成为作者人品的“明 镜”,升华主题。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 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 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 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 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 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