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1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3 课 解题锦囊
【解题锦囊】
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是对词语意义的把握,而对虚词的考查则主要是对表达作用及语法意义的把握。
虚词考查的题型无外乎三种:选词填空、判断正误、修改。
一、考查考生关联词的搭配能力,看考生是否理解了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例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
语言的形式, ① 能是美的, ② 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
音乐所具备的, ③ 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
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 ④ 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⑤ 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
事, ⑥ 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答案】①之所以 ②因为 ③所以 ④也 ⑤尽管 ⑥但是
二、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从全句的角度看前后句是否顺畅。
例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中韩围棋再度交锋,韩国队实力不可小觑,中国队的水平 高超,行家估计中国队胜率
较大。
【答案】更加
【解析】本句的横线处应填“更加”,还是“越发”?这两个副词都表示程度加深,但“越发”多用于同
一对象之间的比较,用于两个或更多的分句前后呼应的场合,往往与时间因素有关;而“更加”则没有这
方面的限制,它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者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用于相同或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
因此,本句应填“更加”。
三、有时考查学生对副词、介词使用习惯的感悟能力。
例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拳王阿里就患有 病。”
【答案】该
正确使用虚词,除了要留心易用错的虚词特别是易用错的近义副词(如如“对、对于、关于”,“往
往”与“常常”等)之外,重点是要正确运用六种虚词的其中四种:
一、正确使用副词
(一)副词的意义和种类
(1)意义: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2)种类:
a.表示程度:很、非常、极、十分、最、顶、太、更、挺、极其、格外、分外……
b.表示范围:也、都、全、总、总共、共、统统、又、仅仅、只、光、净、一概……
c.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早已、刚刚、正、正在、就、就要、将、将要、曾、刚、才、在……
d.表示肯定、否定:不、非、没、没有、不用(甭)、必、必须、必定、准、的确、未、别……
e.表示情态、方式:忽然、猛然、公然、特意、亲自、大肆、肆意……
F. 表示语气:难道、决、岂、反正、也许、大约、大概、果然、居然、竟然、究竟……
(二)副词的语法特征
(1)副词都能作状语。程度副词“很、极”还可以作补语。“很”作补语,前头要加“得”如“糟糕
得很”。“极”作补语时后头要加“了”,如“伤心极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句子里,有一些副词既可以用来修饰谓词,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用来修饰
名词主语的副词不多,有“就、仅、仅仅、只、光、单”等等,表示限制人或事物的范围。例如:“只这
几个牌子过硬,你看要哪个?”(表示限制品牌的范围);“今天就我倒霉”(表示限制人的范围);“光
轿车就有十几辆”(表示限制轿车的范围);“仅这一点理由就充分了”(表示限制理由的范围,只一点
就可以了)。“才、就、好、仅、大概、已经、不过、将近、恰好”等词可以修饰数量短语,这些带有数
量义的结构可以做多种句法成分,例如:“做了恰好三十天;一家伙来了好几十个;近 40 人困在井下;用
了才八个小时;结婚已经六年了;没找到工作的就四个人”。这种副词用来表明说话人对数量的一种看法,
这种句子所叙述的事情都是已经成为事实的。
(2)副词一般不能单说,附着性较强,只有“不、别、没有、马上、也许、大概、一点儿”等在省略
句中可以单说
(3)部分副词能兼有关联作用。有单用的,有成对使用的,例如:
1)单用:说了又说、打不赢就走、说清楚再走、不去也可以、这样更没有道理
2)合用:又白又胖、不偏不倚、越忙越乱、既聋又哑、也好也不好、非去不可
3)和连词配合使用:
不但……还、只有……才、既然……就、除非……才、如果……就、即使……也、虽然……却、不论……
都
“白”、“直”等都是同音同形。这些词修饰名词时是形容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时是副词。
形容词 副词
白鞋(表性质) 白忙了一阵(白等于空,表方式)
直线(表性质) 痛得直哭(等于一直,表时间)
面子很光(表性质) 光吃不做(等于只,表范围)
有些形容词和副词意思很接近,都可以做状语,但副词只能做状语,形容词还可以做定语、补语、谓语:
凡是能作谓语、谓语中心,又能作定语或补语的是形容词,否则是副词,
例如:
“偶然/突然的发现”、“这件事情很偶然/突然”、“偶然/突然听到”。所以,“突然”、“偶然”
是形容词。
只有“忽然/偶尔听到”。没有“忽然/偶尔的发现”、“这件事情很忽然/偶尔”。所以,“忽然”、
“偶尔”是副词。
没有”(没)是副词又是动词,是兼类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的辨析
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都能作状语,都表示时间概念。二者的区别在于:
(4)时间名词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时间副词只能作状语。
例如:
昨天我已经检查了三遍啦。(时间名词作状语)
他刚刚从美国回来。(时间副词作状语)
老师将要到香港讲学。(时间副词作状语)
(5)时间名词可以前加介词“在”,时间副词前不能加“在”。
例如:
刚才—在刚才 昨天—在昨天 将来—在将来 目前—在目前
将要—在将要 正在—在正在 忽然—在忽然 偶尔—在偶尔
(三)副词误用
①不明词义,改用甲副词而用了乙副词,例如:
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职工。(“更”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两个经理既然“一样”,
就不能用“更”,应改为“很”。
刚刚厂里开会,你参加了吗?(混用了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应改为“刚才”)
②错把副词当形容词用,例如:
行军途中,碰到了一件很猛然的事情,首长及时调整了作战方略。(“猛然”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
“突然”)。
元朝政府曾一度把一些秘密结社改变为公然的组织,使他们的活动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公然”
改为“公开”)
③多重否定运用错误。运用多重否定时,如果不小心,就会把话说反。例如:
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就是“大家都承认”,应去掉后一个“不”)
难道能否认雷锋精神在现代社会过时了吗?(三重否定:“否认”是一次否定,“过时”也是一次否
定,反问语气又是一次否定,想强调“雷锋精神在现代不过时”,但说反了,应在“过时”前加一个“不”,
或把“否认”改为“承认”。
④注意时态,正确选用表示已然、未然的副词。
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
了一阵。(“再”改为“又”,“了”表示已然语气。)
二、正确使用介词
(一)介词的语法特征
(1)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例如:
从明天(开始)(表示时间) 在家(自修)(表示处所)
按原则(办事)(表示方式))把作业(做完)(表示对象)
(2)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例如:
“从车上下来”“比他高”。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
桌子上的书”。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睡在床上”。介宾结构不能做谓语。
(3)“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
个动词。例如:
“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取决于你的考试成绩”“勇于实践”“走到了目的地”“献给
人民”“来自纽约”。
(二)介词的分类
(1)表示时间,处所:从自 自从 于 打 到 往 在 当 朝 向 顺着 沿着 随着
(2)表示方式:按 照 按照 依 依照 本着 经过 通过 根据 以 凭
(3)表示目的:为 为了 为着
(4)表示原因:因 由于 因为
(5)表示对象,范围:对 对于 把 向 跟 与 同 给 关于
(6)表示排除:除 除了 除去 除非
(7)表示被动:被 叫 让 给
(8)表示比较:比 和 同
上述介词中的“着,了,过”是语素,不是动态助词。
(三)介词与动词的区别
现代汉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有些词还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如“在,为,
比,到,给,朝,经过,通过”等。例如:
他为谁 为大家。(动词)
我们为人民服务。(介词
学校的大门朝南。(动词)
学校的大门朝南开着。(介词)
今天我们比技巧。(动词)
你比他强。(介词)
计划通过了。(动词)
通过学习,我们提高了认识。(介词)
二者的区别在于:
(1)动词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介词不能。例如:
他在不在宿舍 (动词)
他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在”为介词,不能改为“在不在”)
(2)“X+宾”的前后是否有别的动词,若有别的动词,“X”是介词;若没有别的动词,“X”是动词。
例如:
火车到站了。(动词)
火车到十一点钟才进站。(介词)
他在宿舍。(动词)
他在宿舍住。(介词)
他住在宿舍。(介词)
(3)大部分动词能带动态助词“了”,介词不能。
汽车经过了八一桥。(动词)
经过认真的考虑,他决定到新疆去。(介词)
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四)介词误用
(1)不可滥用介词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
但会使表达罗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例如:
①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
②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在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无不闪耀着立党为公的光辉。
④当我累得睁不开眼的时候,一想起班主任老师的鼓励,精神就振作起来了。
⑤对于我们学校,由于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出现了新气象。
①中的“在”是多余的,应删去;②中的“从”、③中的“在”、④中的“当”、⑤中的“对于”都使
句子缺少主语,均应删去。
(2)不可漏用介词
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例如:
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前要加上
“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动物”之后加上介词“在”)
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句
首加上“从”)
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著作。(“就是”
之后加上“关于”)
(3)不可误用介词
①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
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给”)
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从”应改为“在”)
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
如果国家能够多生产一些这类配件,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我国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把”
应改为“用”)
②介词宾语不完整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后边必须有完整的介词宾语,例如:
新秧歌剧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参加斗争都有一定贡献。(“斗争”的后边应加上“等方面”)
这与鲁迅当时认为文学是改变国民精神的有力武器基本一致。(“武器”的后边应加上“的观点”)
这部电影在塑造周总理的形象所提供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形象”的后边应加上“方面”)
③介词同后进的介词宾语不搭配,例如: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尽早搬出。(错用“将”,使前后文不搭配。应改为“从
占用的校舍里搬出来”)
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根据”不能同“大熊猫”搭配,应改为“根
据大熊猫的习性”)
当地球穿过彗星轨道,我们就能看到流星雨。(”轨道”的后边加上“的时候”)
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揭露敌人本质与表现我军力量上起了重大作用。(介词“对”的后边不能用“……
上”,应把“上”删去)
三、正确使用连词
(一)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
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它用来
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
并列关系连词:和、跟、与、既、同、及、而、况、况且、何况、乃至等。
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于是、然后、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着
等。
转折关系连词: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因果关系连词: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选择关系连词:或、或者、还是、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
比较关系连词: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
让步关系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递进关系连词:不但、不仅、而且、何况、并、且等。
条件关系连词:不管、只要、除非等。
目的关系连词:以、以便、以免、为了等。
(二)关联词语误用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部分。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
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
常见的搭配如:
表并列关系的“也……也”“又……又”“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有的……”
等;
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也……”
“尚且(也)……何况”等;
表选择关系的“不是……就是”“要么……要么”“宁愿……不愿”“宁可……不”“与其……不如”
“或者……或者”等;
表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尽管……却”等;
表假设关系的“如果……就(那么)”“倘若(倘使、若)……便(就、那么)”“要是(要不是)……
那么”“即使(纵然、就算、哪怕)……也”等;
表条件关系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还(都)……”“不论(不管)……
总(不)”等;
表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 “既然……那么”等
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
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 滥用关联词语
例(1):有一些电视剧我们不能看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不适合我们,只能迎合少教人的口味。(应去
掉”因为”)
②错用关联词语
例(2):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斗鸡,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
改为“因为”)
例(3):尽管学习怎样紧张,他还坚持天天锻炼身体。
“尽管”和“不管”是不尽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
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③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4)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得之不易。(“只有”与“才”搭配,
去掉“就”)
④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
面。
例(5):尽管他行车已 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
之前)
例(6):由于国棉布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
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⑤关联词语的几个难点
A 转折关联词。注意“轻转”与“弱转”所用关联词的不同。
重转:成套的转折关联词,如“虽然……但是”
轻转:单用,如“但、但是、可、可是、却、然而)”
弱转:“只是、不过、倒”
B 递进关联词
一般递进:成套时,递进意味更强
单用的递进关联词有:而且、并且、从而、甚至、何况、况且、更、还等
衬托递进:尚且……何况(况且、还、更不用说)
别说(慢说、不要说)……就是(连)
C 选择关联词
疑问选择式:一般用 是……还是……
陈述选择式:一般用 或者……或者……
非彼即此式: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先舍后取式:与其……不如(宁)
先取后舍式:宁可……也(不),如“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四、正确使用助词
助词在汉语中,通常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种。白话文中常见的助词包括:的、了、
着、吧、啊等等;文言文中则有:之、乎、者、也、矣等。
(一)助词分类
(1)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语气词)通常位于在句中或者句末,表示描述(说话)时的语气或者状态。在表示复杂语
气的时候,可以使用多种语气词来表示,如“啊,你真聪明呀!”。相同的语气词有时根据前后文、语境
的不同,也有各种不同的意思,如“你真厉害啊!”(赞扬),“你真是厉害啊!”(批评,反语)。所
以,语气词没有实义,也不能单独使用。
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肯定语气和停顿语气。
疑问语气:“吗(么)、吧、呢”或文言中的“也、者、乎、哉、与、欤、邪(耶)、为”等等。某
些情况下,当“啊”读升调时,也表疑问语气。不同的疑问语气词,表示的疑问程度也不尽相同,“呢”
和“吧”疑问程序较“吗”来的要小,通常表示(推测出答案)征求意见。
祈使语气:“吧、罢、呀、啊、啦”或文言中的“矣、焉、哉”等等,表示命令、请求、劝告、督促
等语气,例如:“不要在这里吸烟好吧”。
感叹语气:“啊、呀、哇、哪”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哉、与、欤、已”,表示输出主观的
感情色彩。注意,感叹语气词和叹词不同,叹词通常用于句首,而感叹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且不能独立使
用。
肯定语气:“的、了、嘛、呢、啦、罢了、而已”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然、焉、耳、而已、云、
尔”。有些肯定语气词,如“罢了”、“而已”,有时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注意,肯定语气词与结构助
词不同,结构助词若去掉便会影响句子的结构,而语气词去掉则无伤大雅。
停顿语气:“啊、吧、呢、么”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兮”,一般用于句中,有停顿、强调
突出前方词语的功能。
(2)时态助词
时态助词也称动态助词,通常接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动作或变化的状态,可与时间副词连用。白话
文中常见的时态助词有“著、了、过”,文言文中有“矣”。但“矣”字通常兼有语气助词的功用。
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附着在词、词组的前面或后面,用以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常见的结构助词有前缀的“所”,
以及后附的“的、地、得、似的”等等。而文言中则有“之、者、所、然、夫、所以、乎、焉、等、且”
等等。
(二)正确使用助词
(1)正确使用结构助词“的”“所”“似的”,注意其固定结构和习惯位置。
例如:这次我是受人所迫害,的的确确是冤枉的。(应改“这次我是被人所害”)
(2)正确使用动态助词“着、了、过”。
例如:你有没有过这种当飞行员的想法呢?(改:“这种当飞行员的想法,你有过没有?”)
(3)正确使用语气助词,恰当地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例如:这儿的空气是多么的新鲜,多么的清洁嘛!(改“嘛”为“啊”)
(三)虚词运用的常见错误归纳及防范方法
(1)错位
所谓错位,是指句子中需要某一个虚词,只是这个虚词的位置不当,而应当放在另一个位置上错误。
例如:
①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有做最后决定。
②校运动会上我受了伤,同学们不但关心我,连班主任也给我包扎伤口。
③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天空。
④第二天,三个人又商量了一个主意:把他们科学试验的意义和已经取得的进展情况,向上海市委领
导写一封信。
以上①句“至于”、“不但”、“不管”“的”都是句子所需要的,只是它们的位置都不恰当,“至
于”应在“哪所”之前,因为它是表示“他转”的连词,而句子到第二句才有“他转”的意思,所以应在
第二句句首。“不但”应在“同学们”之前,因为递进关系的复句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前一分句的关联
词语应在主语之前;而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应在主语之后。②句前一分句主语是“同
学们”,后一分句主语是“班主任”,陈述对象不同,所以“不但”应在“同学们”之前。③句中“不管”
应在句首,因为整个复句陈述的对象是“鸟”而不是“鸟的翅膀”,所以“不管”应在句首才能正确地表
意。因而这三例都犯了“错位”的毛病。④句的“的”位置不当,应将其移至“进展”后。因此,我们要
明辨虚词的位置。任何虚词在句中都有其“专座”,如副词一般在形容词或动词前,介词一般用在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连词虽然不和任何句子成分发生关系,但由于表意的需要,其位置有时在主语之
前,有时却在主语之后,不能随意挪动,不然就会犯“错位”的毛病,从而影响文意的表达。
(2)多余或残缺
多余是指文句中根本不需要某一虚词时却用了某一虚词的错误。例如:
①如果延误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在新能源一旦成熟之后,埋在我国西部国土下的这笔巨资,又会
再值多少钱呢?
②麦吉尔大学有象牙塔之称,在全国大学评比中曾连续名列第一,吸引了来自于 100 多个国家的留学
生。
③和靠文字传递信息的报刊杂志相比,电视无疑是一种更现代化的传播媒体。
④桂林山水不仅以它的秀丽多姿吸引了无数游客,以它的奇特风貌把人们带入梦幻的仙境。
以上①句中有了“又会”,意思已经明确,再用“再”字给人以累赘的感觉。②句中“自”和“于”
都是“从”之意,“来自”即“从……来”的意思,“于”字就多余了。③句中“更”字表示递进关系,
可句子前后并无递进关系,因为“靠文字传递信息的报刊杂志”这种“媒体”不具备“现代化”的特征,
所以“电视”与之相比,只具备“现代化”的特征而无所谓“更现代化”的特征,于是“更”这一副词就
显得多余了。④句中“不仅”之后应有“而且”与之搭配。
虚词运用既要不多余,又不能残缺,特别是关联词语,我们要注意哪些词经常搭配使用,哪些词既可
搭配使用又可单用。根据句子表意的需要,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用,不要强求。
(3)误用
误用是指句子中需要用某一个虚词而运用时却用了另一个虚词的错误。例如:
①他们深为党中央对海南人民的关怀而感动,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搞活经济要靠改革、靠发展生产,不
能靠歪门邪道。
②这次他是有惊无险,但是有一点皮外伤而已。
③今年要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①句中用“而”处确实需要用一个虚词,只是不当用“而”,应当用“所”,因为这是一个用“为……
所”结构表示的被动句。②句中“但是”处也需要用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虚词,不过应用“只是”。③句
中“以”字处也当有一虚词,只是不应用“以”,而应用“把”。
为了避免误用虚词,我们必须明辨关系。一是指能明辨复句的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就连词以及具
有关联作用的副词而言的。不明辨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导致虚词的误用;二是指要明确分辨虚词和
其他词语的搭配关系,否则,也会导致虚词的误用,。
(4)矛盾
①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教育着我们的李老师。
②对古代文学遗产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它,剔除其封建的糟粕,批判地吸收了对我们有
用的东西。
1 句中“曾经”与“着”矛盾;②句中“应该”与“了”矛盾。
(5)防范方法
要想做到正确使用虚词,主要靠语感,靠在日常阅读语言规范的文章时形成的语感。但是在阅读文章
时,遇到造句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虚词时,也可以想一想,换成另一个可不可以,换了一个如果觉得语感不
畅,就该想一想为什么了。
①凭借正确的语感。语感是在长期接触规范的语言材料时形成的一种判断语言表达是否规范的能力。比
如,平时经常听到或读到“一推就倒”,“一听就懂”“一说就明白”,你一旦听到或读到“一拉才过来”
就立刻会感到别扭,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了。在阅读时遇到语感不顺的句子,就应当停下来,对感到不顺
的地方检查一下,看一看是否虚词用错了。比如,当你读到“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理解原作的精髓,仅凭
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这样的句子时,你就可能产生一种
不顺畅的感觉,而且很快就会发现“反而……”读起来有些别扭。因为你平时读到的、听到的都是“不但
不……反而……”,而在这些地方,“反而”前后都会有相对比的内容。这时你就会发现原句的“反而”
前面缺少带有对比性的内容,比如“不但没有益处”、“不但对增强作品的思想性没帮助”之类的说法。
②对造句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虚词,适当作些比较。有些虚词在功能上相同,但是在适用范围上又有些差
别,使用时应当注意。比如“但”与“但是”,“但”的文言色彩浓些,“但是”就没有什么文言色彩。
又比如“但是”与“可是”,“但是”的书面色彩浓些,“可是”的书面色彩就淡一些。还有些虚词,功
能相近,就更应当注意它们在使用范围上的区别了。比如“关于”与“对于”“关于”主要用于表示与动
作相关的范围,“对于”主要用于与动作相关的对象,比如:“关于电脑方面的问题,你去问他。”这里
“问”的问题,指与电脑相关的问题。而“对于电脑,我真是一窍不通。”这里的“一窍不通”的对象是
“电脑”。如果日常学习、阅读时遇到这样的情况,及时作些比较,对正确使用虚词肯定会有帮助的。
③在一段话中,做到正确使用虚词,还要瞻前顾后,考虑表达内容的需要。例如“即使我们对他的评
价有分歧,也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困难给以帮助”和“虽然我们对他的评价有分歧,也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困
难给以帮助”这两句话,我们不能说哪句话的虚词用得不对。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放到一个具体语言环
境中,就会有用得正误之别了。请看下面这个具体语境:“有的同学认为张杰在学习上肯帮助别人,优点
还是比较明显的,有的同学认为张杰不大守纪律,使本班没有评上优秀班集体,现在他生病在家,我认
为……”要把这句话续下去只有用“虽然”句,如果用“即使”句,那就错了。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例如:
①语境分析法(词义、句意)
②语法分析法(词性、句子结构、复句关系、搭配关系等)
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的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的”字应
删去)
2 表意分析法(歧义、是否完整、是否准确、是否矛盾)
3 位置分析法(位置是否恰当、是否颠倒)
4 余漏分析法(是否赘余、滥用、遗漏等)
关联词语歌诀: “不但”“而且”表递进,“虽然”“但是”表转折;“只有”和“才”表条件,“如
果”和“就”表假设;“因为”“所以”表因果,“不是”“就是”表选择;“首先”“然后”表承接,
相关相反为并列。
【真题演示】
一、(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①境内有一座超级
火山喷发,②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③ 会导致整个国
家被深达 6~20 米的火山覆盖,随后④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⑤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在
何时喷发,⑥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A 一旦 则 / 也 即使 然而
B 倘若 那么 进而 / 由于 所以
C 假如 则 甚至 更 / 那么
D 只要 / 而且 还 虽然 但
【答案】D
“只要”表示充分条件,表示如果发生了超级火山喷发就会有后面的结果,符合语意关系的需求;后面接
连多种结果中,②处所引导的句子紧跟着前面的条件句,表示超级火山喷发当时人与物俱毁的巨大危害,
此处可以不用关联性的词而采用意合法,③④分别引导超级火山喷发之后带来的危害,这两个结果句之间
还有时间的先后,与火山喷发当时形成一条时间链:当时、后来、再后来,从语意上看,这里表达的超级
火山喷发造成的后果不会随着时间的相对推移而消弭,反而是后患无穷,所以几个后果应该是递进的,“而
且”“还”都能表示递进关系,“而且”是一般性的表示意思更进一层,“还”进一步表示火山喷发后果
的范围会扩大。⑤⑥可以放到一起理解,⑤引导的“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是
个事实,⑥引导的“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是让开不知何时喷发,专说了解杀
伤力的作用或目的,这两句用“虽然”“但”来关联既能有效揭示两句的转折关系,又能使语句流畅地收
住。其他三项都不如 D 项。A 项用“一旦”引出条件句尚可,用“则”统领几个结果句也可,但③处用“/”
无法表现出递进关系,④处的“也”更适合表达并列关系,也不太适合表达进一层的意思,此外,⑤⑥的
“即使……然而”虽然也表示转折,但却是让步性的,而前面并没有谈到喷发时间问题,所以让步缺少语
境支持,显得有些突兀;B 项的“倘若……那么”用来表示条件与结果是可以的,③处用“进而”、④处用
意合法,都能显示出递进的语意关系,问题是⑤⑥的“由于”和“所以”,文段的最后两句并非因果关系,
用“所以”来关联就不当了;C 项的“假如……则”也能显示假设的条件与结果关系,③处用“甚至”来表
现递进尚可,但④处用“更”欠妥,虽然“更”也表示递进,但“随后”的后面往往不用“更”,此外,
⑥处的“那么”有推论的意思,而文段末两句的推论意味并不明显。
二、(2012 年高考北京卷)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________的脂肪酸,还有油酸。籽油能______胆固醇在
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对______心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必须 抑止 防治
B. 必须 抑制 防止
C. 必需 抑止 防治
D.必需 抑制 防止
【答案】D
相关文档
-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小说的2021-06-0615页
-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2021-06-0613页
-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2021-06-064页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三部2021-06-0661页
-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2021-06-066页
-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2021-06-0616页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第57练2021-06-065页
- 浙江省百校2021届高三语文12月联考2021-06-0521页
-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2020届高三语文模2021-06-0515页
-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0届高三语文适2021-06-05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