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50 KB
  • 2021-06-06 发布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2020届高三模拟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语文 ‎2020.06‎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 “大河无水小河干”‎ C.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 “治大国若烹小鲜”‎ ‎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D ‎ ‎4.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 ‎5.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项,“‘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分析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只是“国”,选项缩小了范围。‎ C 项,“‘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分析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太过绝对。‎ D项,“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三“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说法错误。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三的观点。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 是对文本的论述思路的梳理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另外,作答本题,还要注意连接词的使用。本题题干是“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分析可知,本文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并且引用“《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和举宋代大儒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例子加以分析论证;结合“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析可知,文章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作答本题,首先通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结合“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结合“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执着者 张丽 ‎①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 ‎②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 ‎③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笔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下的新四军第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的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 ‎④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的毛笔。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⑤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5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有20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 ‎⑥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汽车相遇。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我把车停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的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 ‎⑦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远山如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城里读书,有福啊!”我越发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我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 ‎⑧“你可真行!”我由衷地插了一句。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学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废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教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我把举报信递过去。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地说:“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怕处分?”“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记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 ‎⑨王新的话让我无语。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就有14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 ‎⑩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里的老年学校》《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空校,不空心》《执着者》……‎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境分别是“兴奋、激动”和“沉重、疑虑”。‎ B. “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这既昭示了社会的大爱精神,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C. 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改建成祠堂,而是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 D. “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者的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③段中写“我”第一次到笔架村时所看到的环境,笔法细腻,形象生动地突显了笔架村的贫穷、闭塞。‎ B. “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像悬挂的毛笔”,此处使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再现了王新上课的具体情景。‎ C. 小说第⑦⑧段主要写人物语言,通过人物对话侧面交待了与王新有关的背后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和小说的情节。‎ D. 小说以“我为使用哪个新闻标题而大费周折”结尾,能引起读者对王新人生故事深入的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8. 小说中“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 ‎9.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 ‎8. ①执着,有信念;②有担当,不怕苦;③善良,有爱心;④善权变,为留住学校不惜造假。 ‎ ‎9. ‎ ‎①“我”作为小说的叙述人,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②“我”要去调查王新被举报的原因,由此生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我”作为记者进行的前后两次采访,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易于感染读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错误。不是“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应为“也说明了我那篇文章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逐一审查选项,看手法、情节特点等判断对否,表达效果、结构思路等方面有无曲解文意或者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扩大或缩小范围、程度有违文本故意拔高等。‎ C项,“通过人物对话侧面交待了……”错误,根据文本内容,正面写王新的语言,是直接写相关内容,并非侧面交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关注塑造人物的描写手段: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从中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另外还要抓取作者议论抒情的文字,或者段首段尾的中心句等信息。题干为: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 ‎①从“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地说:“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怕处分?”“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中可见执着,有信念;‎ ‎②有担当,不怕苦;③从“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就有14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中可见善良,有爱心;‎ ‎④从“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我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中可见善权变,为留住学校不惜造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第一人称“我”在小说中的作用。第一人称的妙处:1.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2.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通过“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3.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题干为:“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题思路:内容主旨上,通过“我”写了什么表现了何种情感或者思想;结构思路上,是否具有情节和线索方面的作用;表达效果上对情感或者人物塑造有哪些作用。‎ ‎①本文通过“我”的目见耳闻写有关王新的事情,“我”作为小说的叙述人,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相关情节,丰富文本内容;交待要去调查王新被举报的原因,由此生发所思所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②结构上,“我”是线索人物,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③表达效果上,“我”作为记者进行前后两次采访,对话间给人现场感受,让人身临其境,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易于感染读者。‎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闯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悅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日:“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日:“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玉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右何如?”对日:“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鸣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 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 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 B.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 D.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一个或者多个年号,如唐玄宗年号有天宝、开元等。‎ B.‎ ‎ “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C. “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D. “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坚持变法。‎ B. 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C. 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是宋氏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 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而丙文用克林威尔做类比来评价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14. 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0. D 11. C 12. B ‎ ‎13. (1)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2)最终导致众多好邪小人相继为虐(继续做暴虐的事情),贻害社会(灾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 ‎ ‎14. ①朱熹肯定王安石文章、品行,才干,而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②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③我赞同朱熹的观点,客观公正,因为王安石变法多用自己门生,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或:我赞同梁启超的观点,王安石心存经国济世之志,不畏人言。勇于变法,是著名的改革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 ‎“先务”的意思是首要的事务,“引用凶邪”属于动宾短语,所以应在“务”和“引”之间断开,排除AC;‎ ‎“使天下之人”,意思是致使天下的人,属于动宾短语,所以应在“使”前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错误,“权”是指暂时代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错误,原文“久之,以旱引去”,可知旱灾时,王安石是自己引退。‎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俄”,不久;“以”,因为;“母忧”,母亲去世; “起”,就职。‎ ‎(2)“卒”,最终;“嗣”,相继,继续;“流毒”,贻害,灾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明确朱熹和梁启超评价王安石的具体观点,再结合王安石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结合原文“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可知朱熹赞赏王安石的是文章品行,但批评他在政治上“财利兵革”的措施及其危害。结合原文“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可知梁启超赞赏王安石为国家的伟人。考生若赞同朱熹,可从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问题来佐证,如“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即多用门人、用人不当等。若赞同梁启超,可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目的上来佐证,如“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即王安石为志向坚定不移、勇于改革等。‎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甲)‎ 王安石宇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租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其八年。‎ ‎(乙)‎ 史作者评论: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已任。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本来,社会或许可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贻害社会(毒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这种观点是社会共识。当时宋神宗打算任命宰相时,问过韩琦:“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安石当翰林学士则才学有余,而担任宰相身处辅弼的地位则不可。”神宗没有听取这个意见,还是用王安石为相。悲哀啊!这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本人的不幸呀。‎ ‎(丙)‎ 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完美的人,差不多只有王安石能够担当这个盛名。悠悠千年,偶尔产生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光,国内百姓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或者给他铸像来祭祀他。距离王安石死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样看待你,我每次读宋史,都要放下书悲痛万分。凭借世间少有的杰出才能,却蒙受世人的诉骂,时代变迁,罪名却没有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国有王荆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②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③。‎ 射工④巧伺游人影,飓母⑤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 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因谗言被贬赴柳州途中。②黄茆:黄茅草。③蛟涎:蛟龙的口液,这里指水蛭。④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入影以杀人。⑤飓母:南方秋夏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瘴气弥漫的江水蜿蜒南去隐入云烟,想象遍地黄茅的尽头是大海。‎ B. 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 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含蓄反映了作者被贬的复杂心情,为尾联抒情蓄势。‎ D. 本诗将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语言冷峻奇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 ‎16. 本诗意蕴深婉,没有直接抒发迁谪之意而迁谪满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1)首联写隐人云烟、充满瘴气的江水,极目远眺,想象长满黄茅的大地尽头应该就是大海了。暗指贬谪之地偏僻荒凉。(2)中间两联用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事物,曲折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含蓄表达了诗人贬谪南来充满忧惧的复杂心情。(3)尾联写虽因谗言被贬忧虑之事很多,但诗人不想虚度光阴,想在被贬谪之后有所建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语言冷峻奇诡”错误,尾联的语言浅显直白,通俗易懂,而非冷峻奇诡。‎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围绕“迁谪”,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 首联寓情于景,通过“瘴江、黄茆”来暗示所处环境的荒凉艰难,以此来说明迁谪之地的环境恶劣;颔联通过“象迹、蛟涎”来暗示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颈联通过“射工、飓母” 以此象征来暗示自己迁谪心情的担忧恐惧;尾联“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一句的意思是: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从思想感情上看,体现了作者虽然再遭贬官,但他仍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的豁达。‎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在总结十思之后,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用人处事标准,只有这样,被任用的人才能竭忠尽智,竞相用力。‎ ‎(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警醒自己。‎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答案】 (1). 简能而任之 (2). 择善而从之 (3). 忧劳可以兴国 (4). 逸豫可以亡身 (5). 三顾频烦天下计 (6). 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简”“逸豫”“频烦”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奇迹,靠劳动书写。在中国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凝结了劳动者的智慧,浸透了耕耘者的汗水。经济学家科斯曾感叹( ) 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正是这样的勒奋,创造了____________的巨变,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成就。“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的美好未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的实践,绿色中国、制造强国的愿景,都要靠的是劳动的双手来托举。‎ 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时下,有人把“躺着挣钱”( ) “天上掉馅饼”当作人生愿望。殊不知,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更没有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有人说,幸福不是_______的,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有劳动的汗水,才能浇灌出幸福的硕果。‎ 当然,号召辛勤劳动,不等于容忍无休止的加班:鼓励奋斗拼搏,不容许________地侵犯休息、健康权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国,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_____、更有尊严,劳动者的创造力才会充分涌流。‎ ‎《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胼手胝足为国奉献的动人场景。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标点符号,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沧海桑田 信手拈来 肆无忌惮 保障 B. 沧海桑田 唾手可得 随心所欲 保证 C. 天翻地覆 唾手可得 肆无忌惮 保障 D. 天翻地覆 信手拈来 随心所欲 保证 ‎20.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都靠的是劳动的双手唯有以劳动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B. 都要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唯有以劳动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C. 都要靠的是劳动的双手来创造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D. 都要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答案】18. B 19. C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第一处应用顿号,“站起来”“富起来”为并列短语,二者作“从”的宾语。‎ 第二处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 第三处前后两句并列,并且分句中已用了逗号,故此处应用分号,‎ 第四处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空,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又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从修饰的对象“巨变”看,应选“天翻地覆”。‎ 第二空,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根据语境“有人说,幸福不是”,应选“唾手可得”。‎ 第三空,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贬义词。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中性词。语境强调没有顾忌,不怕法律制裁,故应选“肆无忌惮”。‎ 第四空,保证:担保,担保做到;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作为担保的事物。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起保障作用的事物。根据语境“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此处用“保障”更合适。 ‎ 故选C。‎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第一个句子,“要靠……来托举”与“靠的是……”两种句式杂糅在了一起。第二个句子,“唱响”与“篇章”搭配不当。‎ A 项,第一句修改正确,第二句搭配不当并未修改;‎ B 项,第一句修改正确,第二句搭配不当并未修改;‎ C 项,第一句句式杂糅并未修改,第二句修改正确。‎ 故选D。‎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1.下面文段是对一则公告的转述,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严密、连贯。‎ 市场监管总局25日发布公告,①要求加强口罩、消毒杀菌用品、抗病毒药品及相关医疗器械等防疫用品的市场价格,②保护正常的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秩序。③捏造、散布涨价信息,④大量囤积紧张的市场供应防疫用品,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⑥串通涨价以及其他违反价格法律法规的行为,⑦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都要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⑧对典型案例要及时予以曝光。‎ ‎【答案】‎ ‎①在“价格”后加“监管”;②“保护”改为“维护”;③在“捏造”前加“对”(或:对于);④将“紧张的”放在“市场供应”后;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改为“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以及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把握病句的几种类型,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表意不明、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然后压缩句子,看主干是否残缺或搭配,再看修饰的成分顺序当不当,修饰词与中心词之间是否搭配。至于得体准确,考生需要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台、使用的对象来分析是否得体。‎ 第①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价格”后加“监管”;‎ 第②句,搭配不当,“保护”和“秩序”搭配不当,“保护”改为“维护”;‎ 第③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捏造”前加“对”(或:对于);‎ 第④句,定语语序不当,将“紧张的”放在“市场供应”后;‎ 第⑤句,宾语中心语位置不当,把“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改为“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 ‎22.请对下面文字进行压缩,概括“方舱医院”有哪些特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方舱医院,是由活动的“房子”建成,在野战条件下,以医疗方舱、技术保障方舱、病房单元、生活保障单元及运力等为主要组成。方舱医院可以根据要求迅速分区、分模块展开,在短时间内达到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要求,隔离传染源并通过调配的专业救治力量积极救治患者,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我国方舱医院先后参加了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在参演和执行各种应急保障任务中经受住了全面考验。建固定的新医院受很多条件的限制,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也很高,而方舱医院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 ‎【答案】(1)模块化(单元)组合,机动灵活;(2)开展救治迅速积极,治愈率提高;(2)多次经受考验,受条件限制少,成本相对较低。‎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结合“方舱医院可以根据要求迅速分区、分模块展开”分析,概括为模块化(单元)组合,机动灵活;‎ 结合“在短时间内达到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要求,隔离传染源并通过调配专业救治力量积极救治患者,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分析,概括为开展救治迅速积极,治愈率提高;‎ 结合“我国方舱医院先后参加了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在参演和执行各种应急保障任务中经受住了全面考验。建固定的新医院受很多条件的限制,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也很高,而方舱医院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分析,概括为多次经受考验,受条件限制少,成本相对较低。‎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贏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脱贫必先立志。俗话说:“人穷最怕志短”“人穷穷一时,志短穷一世”。但是,仍有个别贫困户等着政府和社会的救济和赞助。这种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摆脱贫困需要智慧,要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单纯的物质资金支持转变到重视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掌握脱贫技能的重要性,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材料二 振华中学某班召开辩论会,主持人公布正方观点是“扶志比扶智更重要”;反方观点是“扶智比扶志更重要”。同学们分成两大阵营,各抒已见,好不热闹。‎ 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任选一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 发言稿参加辩论,体现你对辩题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扶志比扶智更重要 主持人、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方观点是“扶志比扶智更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外部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要从“输血式”扶贫转变到“造血式”扶贫。‎ 精准扶贫重在“扶志”。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原因。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先“扶志”。‎ 精准扶贫重在“扶志”。贫困县,原本是一个并不光彩的词汇,但是却因为由中央财政的巨额财政资金扶持和教育、科技、招商引资、甚至行政编制等方面的巨大政策优惠而成为众多所谓的“贫困县”争相追求的“香饽饽”,达到脱贫条件的贫困县则出于利益的考虑不愿“摘帽”。这些现象表明,某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不是不能致富,而是缺乏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气神,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扶贫必先“扶志”,要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思想,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精准扶贫重在“扶志”。单纯地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给钱给物,虽然可以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时之困,但没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没有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没有“造血功能”,贫困地区就不能够从根本上断掉穷根,就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途径,要从根本上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必须要贫困地区立志自己要有“造血功能”。要改变过去“输血式”扶贫的模式,转向“造血式”扶贫,从单纯的物质资金支持转变到重视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掌握脱贫技能的重要性,让群众自己想脱贫,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通过创业就业、产业发展来增强脱贫致富的技能。‎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观点“扶志比扶智更重要”。‎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 ‎【审题】材料的核心概念是“扶志”和“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主持人公布正方观点是“扶志比扶智更重要”;反方观点是“扶智比扶志更重要”。正方反方的关键字是“更”,两个概念“扶志”和“扶智”不是非此即彼,不要把它们割裂开来。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针对“扶志”和“扶智”开展辩论会,任选一方发表看法,注意写成发言稿的格式。‎ ‎【立意】扶志比扶智更重要;扶智比扶志更重要。‎ ‎【结构】观点明确《扶志比扶智更重要》,第一段分析原因“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第二段分析为什么先“扶志”,“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先‘扶志’”;第三段分析怎么扶志,“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第四段强调“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掌握脱贫技能的重要性,让群众自己想脱贫”。最后一段重申观点,“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观点‘扶志比扶智更重要’”。‎ ‎【素材】1.“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条件差异巨大,各地致贫原因也不尽相同,所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唯有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脱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等、靠、要”观念,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才能增强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2.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有无脱贫致富的意识和决心。不难发现,有些贫困村、贫困户扶不起,穷依旧,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勤劳实干的行动。东源村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的凝聚力增强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对脱贫充满信心。在此过程中,脱贫对象与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是一个非常严肃认真考验硬功的工作,必须下一番“绣花”功夫。总之,对贫困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既能帮助他们增长科学文化知识,又能提高劳动技能,还兼带起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 ‎3.筑牢脱贫致富根基,首先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东源村在脱贫攻坚中不仅配齐配强村“两委”、村小组长、村民理事会队伍,加强村“两委”后备干部人才库建设,而且还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开通了村党员组织生活微信群,有效提升了村支部引领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凝聚力。“党建+脱贫攻坚”让东源村发展更有底气。‎ ‎【点睛】辩论是双方互相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去说明一定的事情和问题,以图战胜对方,有时还要揭露对方的矛盾,驳斥对方的错误,力求最后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或共同的意见。格式为:主持人、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方的辩题(我方观点)是……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观点……写好辩论词要有例证、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逻辑,经得起推敲,如果一辩稿中逻辑漏洞太大就容易被对方攻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