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50 KB
  • 2021-06-06 发布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度上期高中2018级期末联考语文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史上的田园作品,往往给人以安逸闲适的印象。实际上,农业耕作是一种艰苦的活动。起早贪黑不说,单是风吹日晒,很多人都受不了。苏轼在黄州躬耕期间,尝尽了个中滋味。“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于是释来而叹,并写下《东坡入首》组诗,“自悠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不久,白面书生就变成皮肤黝黑的农夫。他在《次韵孔毅甫久早已而甚雨三首》其二中写道:“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刘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我在东坡下,躬耕三亩园”(苏轼《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洛州》),虽有苦辛,然亦自得其乐。‎ 作为士人的苏轼,为何要躬耕?除了众所周知的为生计所迫的原因外,还别有因缘。‎ 首先谈其处境艰难。苏轼多次在诗文中言及自己初到黄州时的贫困,乃至于不得不“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简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其生活之艰难拮据,于此可见。困境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庭成员众多。苏轼到黄州后不久,一家老小在苏辙的护送下也来到黄州。其家庭人口数量,虽比不过富家巨室,然有二十余口。这么多的人丁,收入全依仗苏轼那,点贬官俸禄,短期生活尚可,长时间自然难以为继。在此种境况之下,他不得不为整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及衣食保障考量规划。当有地可耕时,他很自然地要利用这种资源。‎ - 28 -‎ 其次看其长期心愿。其实,苏轼内心一直存在着归隐躬耕的夙愿,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早在熙宁年间,他就曾经萌生过此种念头。《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中有“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五亩宅”即孟子笔下的“五亩之宅",是古代农耕的一种理想模式。在次韵友人游径山所作诗时,他再次道出“便欲此山前,筑室安迟幕”的想法。这表明他归隐躬耕的愿望早就存在,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苏轼的处境变得艰难后,他试图借助陶渊明来宽慰自己,经常口诵手抄渊明诗文。不过,陶渊明虽然归隐之后生活也较为艰难,但毕竟有自己的田产,而苏轼仅是迁客一员。因此,他对陶渊明就只能是羡慕了。好友马梦得深知他处境的艰难及内心的夙愿,出手相助,给他谋得一大片荒地。苏轼苦盼的机会终于来临。‎ 最后论其文化机缘。苏轼所得之地,在离黄州府治东边不远的东坡。“东坡”这个名称,注定在苏轼的思想深处要撞击出悠远的历史回音,因为苏轼的偶像白居易被贬忠州后,曾在东坡经营,且有文化美名。“在古代士人中,苏轼极为仰幕陶渊明和白居易。若言志向及经历,苏轼更接近白居易,而非陶渊明。白居易本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因政治而遭贬。在被贬忠州前,他已是声名远扬;被贬之后,能够随遇而安,抱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此而言,白居易非常契合苏轼。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学陶渊明难,学白乐天易。因为陶渊明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而白居易要容易学得多,毕竟他更有人间烟火味。苏轼正是将白居易作为小目标、将陶渊明作为大目标来对待的。苏公在黄,正与白公在忠州相似。忠州东坡与黄州东坡,虽地隔千里,但文化机缘一线牵。苏轼追慕白居易,向往其东坡生活,爱屋及鸟,黄州的东坡,也就成为他理想的栖居之所。文化机缘虽非苏轼躬耕东坡的决定性因素,倘若换成南坝西沟北陂之要,处境艰难且长期有躬耕心愿的苏轼也会前往耕种,但是否能像在东坡躬耕这样干劲十足、意兴盎然,还真得打个问号。因此,文化机缘给苏轼欣然前往东坡耕种,应该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加持。‎ ‎(摘编自王兆鹏、陈朝鲜《论苏轼躬耕东坡的原因和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在黄州躬耕期间尝尽了耕种的艰辛,白面书生变成了皮肤黝黑的农夫,他因此倍感艰难痛苦。‎ B. 解决生活之艰难拮据和保障整个家庭二十余口人的衣食,是苏轼躬耕的重要原因。‎ C. 孟子“五亩之宅”古代农耕的理想模式和陶渊明的归隐追求是苏轼躬耕的最主要原因。‎ D. 好友马梦得由于对苏轼生计艰难的理解,而帮他谋得东坡的一大片荒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别引用《东坡八首》和《次韵孔毅甫久早已而甚雨三首》中的诗句来表明苏轼躬耕生活的艰辛。‎ B.‎ - 28 -‎ ‎ 文章借用《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诗可意在表明苏轼产生了归隐躬耕的愿望。‎ C. 本文借白居易与苏轼在志向、经历及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方面的高度契合,来表明白居易的文化机缘是苏轼躬耕东坡的精神加持。‎ D. 本文从苏轼的处境、长期心愿、文化机缘等三方面阐述了他躬耕的缘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苏轼被贬黄州后处境艰难,但他随遇而安,耕读生活也让他获得了精神力量,变得积极乐观。‎ B. 在经世济民的追求与遭贬经历上,苏轼与白居易更接近,与陶渊明的距离稍远。‎ C. 苏轼将陶渊明作为大目标,将白居易作为小目标,说明在苏轼心中,陶渊明比白居易地位更高。‎ D. 苏轼躬耕的地方叫“东坡”,和白居易曾经经营的地方同名,这种文化机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安心躬耕。‎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他因此倍感艰难痛苦”错误,文中“‘我在东坡下,躬耕三亩园’(苏轼《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洛州》),虽有苦辛,然亦自得其乐”,可知东坡觉得有苦却也怡然自乐。‎ C项,“最主要原因”表述不准确,文中“作为士人的苏轼,为何要躬耕?除了众所周知的为生计所迫的原因外,还别有因缘”“其次看其长期心愿。其实,苏轼内心一直存在着归隐躬耕的夙愿,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早在熙宁年间,他就曾经萌生过此种念头。《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中有‘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 苏轼的处境变得艰难后,他试图借助陶渊明来宽慰自己,经常口诵手抄渊明诗文”,可知“孟子‘五亩之宅’的古代农耕的理想模式和陶渊明的归隐追求”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最主要原因”。‎ D项,“好友马梦得由于对苏轼生计艰难的理解”以偏概全,文中“好友马梦得深知他处境的艰难及内心的夙愿,出手相助,给他谋得一大片荒地”,可知好友帮助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故选B。‎ ‎【2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表明苏轼产生了归隐躬耕的愿望”错,文中“其实,苏轼内心一直存在着归隐躬耕的夙愿,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早在熙宁年间,他就曾经萌生过此种念头。《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中有‘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可知是想表现这种归隐躬耕的愿望是一直都有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C项,“说明在苏轼心中,陶渊明比白居易地位更高”错,无中生有,文中“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学陶渊明难,学白乐天易。因为陶渊明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而白居易要容易学得多,毕竟他更有人间烟火味。苏轼正是将白居易作为小目标、将陶渊明作为大目标来对待的”,可知“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学陶渊明难,学白乐天易”,但并未将二人进行比较。‎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博纳影业推出了一系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中国式大片”。其中,《中国机长》在国庆档取得26亿元票房,令人瞩目。《中国机长》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再现了当时千钧一发的空中劫难,展现了中国英雄机组的风采。‎ - 28 -‎ 为了拍摄电影,我们走近民航英雄,深深地被他们感动。刘传健机长说,首先要敬畏生命,第二要敬畏职责,第三是敬畏规章。这体现的是职业化训练和严谨的作风。‎ 谈到这部片子的拍摄,我们首先做到了真实还原。我们努力去还原故事,还原人物的情感和日常生活。演员根据人物原型去摸索自己的表演方式,越真实越好,包括每一句台词。电影以影像的方式对故事进行真实再现,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让人们长久地铭记普通人身上不平凡的闪光点。其次是精良的制作。中国没有一个专供拍摄电影的模拟机舱,剧组通过各方面协调,终于在3个月的时间里造了一架模拟机。这架模拟飞机可以模拟各种飞行动作,可以被拆分成几个部分。当然,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层面制作的精良,还在于在情感上让观众产生共鸣。‎ 摘编自《光明日报·让“中国式大片”扛起中国电影市场》,2019年10月18日)‎ 材料二:‎ ‎5月14日清晨,川航3U8633在重庆飞往拉萨途中,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千钧一发之际,机组人员操作得当,飞机紧急备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机上人员除几位轻伤外,均平安落地。有人称赞机组成员心理素质强大,有人佩服机长“史诗级”生死迫降的超强本领,有人致敬机长在极端环境中保持清醒、准确操作的坚强意志。所有这些,在笔者看来,最核心的是机长及全体机组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的结合。一名优秀的飞行员,需要具备过硬的技术以保证飞行安全,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即使面对死亡也能临危不乱、精确处置。刘传健在常人无法想象的极端环境中,完全凭手动和目视,靠毅力掌握方向杆,完成迫降。这就是他的专业素养在危急时刻的生动体现。‎ 作为飞行员,这条航线他已经飞了100多次。当飞机在高空中发生故障,他倾尽全力做到了一个机长应该做也能做到的一切-而这个“能做到”,则完全取决于他长期历练出来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一个行业被社会尊重、一个人让他人敬佩的重要内核。‎ 虽然并非所有行业都如飞行员一样,需要面对极端危险,但是每个行业、每个岗位都有特定的职责使命。每个人都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保持良好的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人们缘何为“川航机长”点赞》,2018年5月16日)‎ 材料三:‎ ‎2018年7月10日,国航CA106香港至大连的航班在广州空域发生氧气面罩脱落事件。2018年7月13日,民航局公布因副驾驶在驾驶舱内吸电子烟,为防止烟雾烟味弥漫到客舱,错误地关闭了相邻空调组件,导致客舱氧气不足。‎ - 28 -‎ ‎2018年7月28日,B-1533号飞机执行DZ6286南通一郑州一兰州、DZ6206兰州北京航班,东海航空一名飞行员在飞行途中3次允许一名女乘客进入驾驶舱,而且该乘客在后两个航段并未购票。‎ ‎2019年11月3日,网友爆料,一位着非航空制服、未带任何证件的年轻女性在与民用客机驾驶舱高度疑似的环境中,十分开心地摆出“V”型手势自拍,面前的小桌板上还有3个喝茶用的茶具,原微博中还配有“超级感谢机长,实在是太开心了”的文字。经核实,该事件发生于2019年1月4日桂林航空GT1011桂林一扬州航班。‎ 近几年民航领域的“么蛾子”事件已出现多次,其背后所暴露的问题,恐怕很难说仅仅只是偶然。‎ 一方面,中国民航市场规模近些年迅速增长,民航驾驶员队伍也相应壮大,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民航驾驶员有效执照总数为50504本,增幅为10.9%。‎ 那么,航空市场壮大,航空飞行员增多,航空公司的安全管理能力是否同步跟进了?从频繁发生的失范事件看,对此不能不有足够的警醒。‎ 另一方面,在相对较长的安全周期下,航空领域是否出现了安全方面的思想麻痹和管理放松,同样值得警惕。对安全问题的感性认识匮乏,受教于安全时期下的经验教导,缺乏对安全事件的重视和理性客观的态度。接连几次类似问题,应该为此敲响警钟。“海恩法则”强调,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起事故隐患。依照这样的推定,航空安全实在容不得任何侥幸,任何的一次事故隐患都应该被严肃对待。中国的民航市场早已进入大众化时代,但对安全和规则的敬畏,不应该有丝毫放松。‎ ‎(摘编自《光明网·机长带人进驾驶舱被终身禁飞,能否激活对安全的敬1》,2019年11月4日)‎ ‎4. 下列对《中国机长》获26亿票房佳绩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电影努力去还原故事,还原人物的情感和日常生活,再现了当时千钧一发的空中劫难,展现了中国英雄机组的风采,因真实而打动观众。‎ B. 电影以影像的方式对故事进行真实再现,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们长久地铭记普通人身上不平凡的闪光点,感染力较强 C. 电影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拥有精良的制作,还能在情感上让观众产生共鸣。‎ D. 电影充分体现了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的理念,这一理念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8 -‎ ‎ 在笔者看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危急关头能成功备降,最主要的原因是机长及全体机组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 B. 一个行业或个人只要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就会被社会尊重,让他人敬佩。‎ C. 虽然大多数行业不需要像飞行员一样面对极端危险,但我们还是应该向英雄机组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保持良好的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 D. 国航CA106、东海航空、桂林航空的事例说明航空公司的管理还存在问题,部分航空人不仅缺乏安全意识,更缺少对生命、职责、规章的敬畏。‎ ‎6. 请结合材料三,为航空公司的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4. D 5. B ‎ ‎6. ①警惕安全方面的思想麻痹,强化对安全问题的感性认识,用理性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安全问题。②针对不断壮大的民航队伍应同步跟进管理体系,消除管理放松带来的漏洞,加强航空公司的安全管理能力,完善管理制度。③严肃对待每一次事故隐患,以敬畏之心来对待安全、规则和生命。‎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电影充分体现了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的理念,这一理念获得了观众的认同”错,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文中“刘传健机长说,首先要敬畏生命,第二要敬畏职责,第三是敬畏规章。这体现的是职业化训练和严谨的作风”,可知这是刘传健机长本人所说,文中也没有提到“这一理念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 28 -‎ B项,“一个行业或个人只要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就会被社会尊重,让他人敬佩”说法太绝对,文中“虽然并非所有行业都如飞行员一样,需要面对极端危险,但是每个行业、每个岗位都有特定的职责使命。每个人都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保持良好的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可知作者只是强调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到。‎ 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 文中“一方面,中国民航市场规模近些年迅速增长,民航驾驶员队伍也相应壮大,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民航驾驶员有效执照总数为50504本,增幅为10.9%”可概括出:针对不断壮大的民航队伍应同步跟进管理体系,消除管理放松带来的漏洞,加强航空公司的安全管理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在相对较长的安全周期下,航空领域是否出现了安全方面的思想麻痹和管理放松,同样值得警惕”可概括出:警惕安全方面的思想麻痹,强化对安全问题的感性认识,用理性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安全问题。“接连几次类似问题,应该为此敲响警钟。‘海恩法则’强调,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起事故隐患。依照这样的推定,航空安全实在容不得任何侥幸,任何的一次事故隐患都应该被严肃对待。中国的民航市场早已进入大众化时代,但对安全和规则的敬畏,不应该有丝毫放松”可概括出:严肃对待每一次事故隐患,以敬畏之心来对待安全、规则和生命。‎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来 莫泊桑 - 28 -‎ 大海用它短促而单调的海涛拍打着海岸。坐落在这条向海边倾斜的小山沟的村子在太阳下面晒得暖烘烘的。马丹·莱韦斯克家正好在村口,孤零零地立在大路旁边。这是一所渔夫住的小屋,墙是黏土做的,屋顶是茅草盖的。男的出海捕鱼去了,女的在屋前修补一张棕色大渔网的网眼。园子门口,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背靠着栅栏,正在缝补那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衣服。另一个小姑娘,比她小一岁,摇摇晃晃地哄着怀里抱着的一个婴儿。‎ 在园子门口补衣服的那个小姑娘突然喊道:‎ ‎“妈妈!”‎ 妈妈答道:‎ ‎“什么事啊?”‎ ‎“他又来了。”‎ 从早晨起来她们就非常不安,因为有个男人在他们家四周转来转去。她们送父亲上船的时候就看到这个人坐在门对面的沟边上,当她们从海滨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坐在那里,直瞪瞪地望着房子。‎ 他好像有病,样子很穷困。母亲和两个女儿都怕起来。特别是母亲最担心,因为她天生就是一个胆小的人,加上她的男人莱韦斯克要到天黑才能从海上回来。‎ 她丈夫名叫莱韦斯克,她自己名叫马丹,人们就喊他们“马丹·菜韦斯克”。原因是这样的: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是个名叫马丹的水手,他每年夏天都要到纽芬兰岛上去捕鳄鱼。结婚后两年中,她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当载着她丈夫的那艘大海船失踪时,她已经又怀着六个月的身孕了。‎ 马丹大婶等了她男人十年。后来当地的一个名叫菜韦斯克的渔民,有着一个男孩的螺夫,向她求婚,她嫁给了他;三年中间,她又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他们勤勤恳恳地过着艰辛的日子。面包很贵,家里几乎没有见过肉。在冬季刮大风的那几个月里,他们弄的不巧,还要欠面包店的账。‎ 天黑后莱韦斯克回来了。她们告诉他这件事。他肯定地说:‎ ‎“要么是个爱管闲事的人,要么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家伙。”‎ 他毫无挂虑,放心地睡了。而他的妻子却一直在想着这个徘徊不去的人,他看她的眼神是这么的古怪。‎ 九点光景,去买面包的马丹大婶的大女儿气急败坏地跑回来,神色紧张地叫道:‎ ‎“妈妈,那个人又来了!”‎ 母亲顿时激动不安起来,脸色紧张得发白,对她的男人说:‎ - 28 -‎ ‎“你去对他讲,莱韦斯克,叫他不要再像这样窥视我们了,我被他搞得神魂不安。”莱韦斯克是个身材高大的水手,他不慌不忙走出去,来到这个流浪汉身边。他们交谈起来。突然,那个陌生人起身和莱韦斯克一同向房子走来。马丹大婶吓得直往后退。她的男人对她说:‎ ‎“拿点面包给他,再倒一杯苹果酒。他已两天没吃东西了。”‎ 他们俩走进屋里,马丹大婶和孩子们跟在后面。这个流浪汉坐下,在众人的眼光下低着头吃起来。‎ 莱韦斯克已经拉了一把椅子坐下来,问他道:‎ ‎“您在这里有熟人吗?”‎ ‎“很可能有。”‎ 他们都不再讲话了。他尽管很饿了,但吃得很慢,每吃一口面包后就喝上一口苹果酒。他的脸很憔悴,干瘪瘦削,满是皱纹,看上去是个饱经苦难的人。‎ 莱韦斯克突然问他:‎ ‎“您叫什么名字?”‎ 他低着头回答说:‎ ‎“我叫马丹。”‎ 他终于抬起了头。女人的眼睛和他的眼睛相遇后,两个人的眼睛都一下子停住不动了。他们的目光混合在一起,好像被摄住了似的。‎ 她突然开口了,声音却变了样子,低低的,她颤抖地说:‎ ‎“是你吗,当家的?”‎ 他缓慢却清楚地回答说:‎ ‎“不错,是我。”‎ 第二个丈夫问道:‎ ‎“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个丈夫谈开了:‎ ‎“从非洲海岸来的。我们的船触礁沉没了,我们被野人捉住,将我们一扣就是十二年。一个英国游客路过那里将我救出来,带到赛特,然后我就回来了。”‎ 马丹大婶用围裙捂住脸哭起来。‎ 莱韦斯克说道:‎ ‎“现在我们怎么办呢?”‎ 他们互相看看,都没有吭声。‎ - 28 -‎ 这时马丹仔细打量了她周围的这几个孩子,朝这两个小姑娘点了点头,示意说:‎ ‎“她们两个是我的吧?”‎ 莱韦斯克答道:‎ ‎“这两个是你的。”‎ 他既没有站起来,也没有抱吻她们,只是说了一句:‎ ‎“我的老天,长得这么大了!”‎ 莱韦斯克又重复了一句:‎ ‎“我们怎么办呢?”‎ 马丹也很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他下了决心:‎ ‎“由你决定,我照你的意见办。我不想和你过不去,麻烦的是这所房子。我有两个孩子,你有三个,各人的孩子归各人的。至于孩子他妈,归你还是归我,随便怎么办我都同意。不过房子是我的,这是我的父亲留给我的,我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证明存在公证人那里。”‎ 马丹大婶一直用蓝布围裙蒙着脸,在低声抽抽喳喳地哭泣着。两个大女儿走到母亲身边来,不安地望着她们的父亲。他吃完了。这一下他也发问了:‎ ‎“我们怎么办呢?”‎ 莱韦斯克想出一个主意:‎ ‎“到神甫那里去吧,他会帮我们做出决定的。”‎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着重从阳光、渔村小屋和孩子三个点对马丹·莱韦斯克家进行描写,表现了作为一个普通渔户,他们家生活贫困而又不失温暖的状况。‎ B. 小说写马丹归来他的妻子却认不出来,说明马丹大婶在丈夫失踪后再婚,生活的艰辛已使她忘记了马丹,意在表现他们原先的夫妻感情淡薄。‎ C. 小说写“那个陌生人起身和莱韦斯克一同向房子走来”,与前面马丹大婶母女对陌生人多次出现所引起的强烈反应形成反差,使情节波澜起伏。‎ D. 得知眼前的这个人是马丹后,小说多次写马丹大婶用围裙捂住脸哭泣,表现了她经历惊怕之后的悲喜交加、无所适从,内心充满矛盾的痛苦。‎ ‎8. 小说中马丹和莱韦斯克在性格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开头写陌生男人出现在马丹大婶门口引起马丹大婶母女的害怕和担心,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28 -‎ ‎【答案】7. B 8. ①本分、正直。莱韦斯克与马丹大婶结婚后,生活虽然艰辛,但毫无怨言地养育马丹的孩子;马丹归来后只是想要回属于他的房子,而且主动提出抚养自己的两个孩子。②善良、淳朴。莱韦斯克看到马丹两天没吃东西了,立刻要家人拿来面包和苹果酒;马丹归来后只是温和地等待,并没有贸然闯入他妻子一家的生活。 ‎ ‎9. 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小说直接写马丹的出现后马丹大婶母女的反应,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心,产生阅读欲望。②凸显矛盾冲突的焦点。小说写马丹的“归来”,直接把矛盾冲突的焦点摊在三个主要人物的面前,通过他们的反应来塑造人物形象。③为下文情节发展铺垫。为后文莱韦斯克把马丹带回家等情节做铺垫。‎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意在表现他们原先的夫妻感情淡薄”错,文中“马丹大婶等了她男人十年”“她突然开口了,声音却变了样子,低低的,她颤抖地说:‘是你吗,当家的?’”“马丹大婶用围裙捂住脸哭起来”“马丹大婶一直用蓝布围裙蒙着脸,在低声抽抽喳喳地哭泣着”之处的“颤抖”“哭”,可看出马丹大婶有看见第一个丈夫后的激动、喜悦与无奈等情感,以及苦苦等待了十年时间,由此可知二人之前感情应该是挺好的。‎ 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性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的主题,人物的多种描写方法,如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等,在抓住题干要求的前提下进行解答。‎ - 28 -‎ 本题要求“小说中马丹和莱韦斯克在性格上有哪些共同之处”,文中“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是个名叫马丹的水手,他每年夏天都要到纽芬兰岛上去捕鳄鱼。结婚后两年中,她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当载着她丈夫的那艘大海船失踪时,她已经又怀着六个月的身孕了。马丹大婶等了她男人十年。后来当地的一个名叫菜韦斯克的渔民,有着一个男孩的螺夫,向她求婚,她嫁给了他;三年中间,她又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他们勤勤恳恳地过着艰辛的日子”这些可以看出莱韦斯克很勤劳、正直、本分,不嫌弃前夫留下的两个孩子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尽管生活艰辛到“面包很贵,家里几乎没有见过肉。在冬季刮大风的那几个月里,他们弄的不巧,还要欠面包店的账”,由“由你决定,我照你的意见办。我不想和你过不去,麻烦的是这所房子。我有两个孩子,你有三个,各人的孩子归各人的。至于孩子他妈,归你还是归我,随便怎么办我都同意。不过房子是我的,这是我的父亲留给我的,我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证明存在公证人那里”可看出马丹也是一个本分正直的人,他没有耍无赖,强势地要走自己的妻子房子孩子,而是用一种商量的语气,并且“由你决定,我照你的意见办”,他看出他们生活的艰辛,主动要回俩孩子也是替这个家做出分担,房子本来也是他的,由此可知二人性格上都是本分正直的。本来家里都穷到欠债的情况下,莱韦斯克还对马丹大婶说“拿点面包给他,再倒一杯苹果酒。他已两天没吃东西了”,当知道这个人是马丹后并没有将他赶出去,而是问他怎么办,最后他的解决办法是“到神甫那里去吧,他会帮我们做出决定的”,可见莱韦斯克的善良与淳朴;“有个男人在他们家四周转来转去”,马丹没有直接闯进这个家庭,而是在外徘徊很久,“由你决定,我照你的意见办”,站在了替别人着想的角度,而不是自己想怎样就怎样,可看出马丹也是一个善良淳朴之人。‎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故事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把握指定情节的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 本题中,“小说开头写陌生男人出现在马丹大婶门口引起马丹大婶母女的害怕和担心”,目的在于一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害怕和担心”与后文得知这个男人原来是马丹大婶母女的亲人的反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马丹此时此刻不再是“害怕和担心”,而是激动喜悦等;正因为有了母女的“害怕和担心”,才有了后面的把这个男人请回家,知道了他是谁,“归来”后两位丈夫的对话和处理方法。三是突出小说主题,凸显矛盾冲突,三位主人翁都要面对“归来”后的选择,这个选择痛苦艰难,因为每个人的善良淳朴,正直本分,使小说主题更深刻。‎ - 28 -‎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他日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于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后也。”‎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楼缓对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虞卿曰:“王慎勿予!"楼缓对日:“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曰:“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日“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 ‎(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媾):讲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B. 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C. 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 28 -‎ D. 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游说,是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B. 三晋,指战国时赵、韩、魏三国。因赵、魏、韩三氏分晋各立为国,故称。‎ C. 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时的敬辞,与之类似的还有阁下、陛下等 D. 楼缓,是战国中后期著名的纵横家,先后事赵、秦两国,曾官至秦国的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卿认为单凭实力,秦不足以夺取赵之六县,而赵却把土地亲手奉上,等于帮助秦国攻打自己,故反对割地求和。‎ B. 赵郝认为割让六县的土地,是为了平衡赵国与秦、魏、韩的关系,否则秦国第二年就会联合其他两国来攻打赵国。‎ C. 楼缓支持赵国割地予秦,认为这样做既可以讨秦国欢心,又可以向诸候暗示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从而保护赵国。‎ D. 虞卿建议赵王与齐国结盟来对付秦国,迫使秦国主动与赵国讲和,而韩魏两国也会跟随秦国向赵国纳贡讲和 ‎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2)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 ‎【答案】10. B 11. C 12. B ‎ ‎13. (1)果真知道秦国兵力今年不能进攻了,这块弹丸之地不给(它),如果秦国明年再来进攻大王,那时大王恐怕要割让腹地给它来求和了吧?(2)大王把齐、赵两国结盟的事声张出去,(我们的)军队不必到边境侦察,我就会看到秦国的贵重财礼送到赵国来而反过来向大王讲和了。‎ ‎【解析】‎ ‎【10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司,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句意为:如果秦国、赵国结为怨仇造成祸乱,天下诸侯都会高兴,为什么呢?他们说:‘我将要依靠强大的秦国而欺凌弱小的赵国。’如今赵兵被秦国所困,天下祝贺战胜的人,必定都在秦国一方了。所以大王不如赶快割地求和,以此使天下诸侯心生疑虑,安慰秦王的心。 “天下皆说”是主谓结构,“说”通“悦”,作谓语,“何也”独立成句,应在“天下皆说”后停顿。排除A项。“因强”与“乘弱”是并列结构,“乘弱”不应断开,应在语气词“矣”后停顿。排除D项。动词“困”作谓语,“于秦”指出对象,句子结构已完整;“天下”作“贺战胜者”的主语,应在“于秦”后停顿。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与之类似的还有阁下、陛下等”说法有误。“阁下”是指对人的敬称,与“足下”意思相近。而“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故选C。‎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28 -‎ B项,“赵郝认为割让六县的土地,是为了平衡赵国与秦、魏、韩的关系”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语句“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齐交韩、魏”可知,赵郝认为秦国对韩、魏两国亲善而进攻赵国,是赵王事奉秦国的心意不如韩、魏两国,如果割让六县的土地,与秦国的交好程度同韩、魏两国一样,秦国就不会进攻赵国了。‎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1)诚,果真;弗予,不给;令,如果、假使;得无,表推测,常与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得无……乎,恐怕……吧;内,里面,这里指腹地。‎ ‎(2)发声,透露风声;窥,暗中查看、侦察;窥于境,状语后置,调整为“于境窥”;赂,名词,赠送的财物;媾于王,状语后置,调整为“于王媾”。‎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虞卿,是个善于游说的有才之士。秦国解除了邯郸的包围之后,而赵王却准备到秦国拜访秦王,就派赵郝到秦国去订约结交,割出六个县而讲和。虞卿说:“秦国用它的全部力量进攻它所不能夺取的土地,结果打得疲顿而回,可是大王又把秦国兵力所不能夺取的土地白白送给秦国,这等于帮助秦国进攻自己啊。”赵郝说:“虞卿真能摸清秦国兵力的底细吗?果真知道秦国兵力今年不能进攻了,这块弹丸之地不给(它),如果秦国明年再来进攻大王,那时大王恐怕要割让腹地给它来求和了吧?过去韩、赵、魏三国与秦国交往,互相亲善。现在秦国对韩、魏两国亲善而进攻大王,看来是大王事奉秦国的心意不如韩、魏两国的原因。现在我替您解除因背弃与秦国亲善关系而招致的进攻,与秦国的交好程度同韩、魏两国一样,若到了明年大王独自招来秦国的进攻,这一定是大王事奉秦国的心意又落在韩、魏两国后面的原因。” ‎ - 28 -‎ 赵王的想法还没确定下来,楼缓从秦国回到赵国,赵王与楼缓商议这个问题,说:“给秦国土地与不给,哪种作法好?”楼缓说:“如今臣下刚从秦国来,如果我说不割城给秦国,那不是好计谋;如果说割城给秦国,那么恐怕大王认为臣下是为秦国说话。假如让臣下为大王谋划此事,不如给它。” 虞卿说:“大王千万不要给!”楼缓回答说:“如果秦国、赵国结为怨仇造成祸乱,天下诸侯都会高兴,为什么呢?他们说:‘我将要依靠强大的秦国而欺凌弱小的赵国。’如今赵兵被秦国所困,天下祝贺战胜的人,必定都在秦国一方了。所以大王不如赶快割地求和,以此使天下诸侯心生疑虑,安慰秦王的心。不这样做,天下诸侯将借着秦国的愤怒,趁着赵国的破败而将它瓜分。赵国将要灭亡了,还图谋什么秦国?”虞卿说:“齐国、秦国是有深仇大恨的国家,齐国得到大王六座城邑,就会与我们合力向西进攻秦国,齐国听从大王的旨意,用不着等到把话说完。这就是大王虽在齐国有所失,却在秦国取得了补偿。并且齐国、赵国的深仇大恨都可以报了,又向天下诸侯显示大王您是有作为的。大王把齐、赵两国结盟的事声场出去,我们的军队不必到边境侦察,我就会看到秦国的贵重财礼送到赵国来而反过来向大王求和了。一旦跟秦王讲和,韩、魏两国听到消息,必定尽力敬重大王;既要敬重大王,就必定拿出珍贵的宝物争先向大王致意。这样大王的一个举动可以与韩、魏、齐三国结交亲善,从而与秦国改换了处事的位置。”赵王听后说:“好极了。”就派虞卿向东去拜见齐王,与齐王商议攻打秦国的问题。‎ 虞卿还没返回齐国,秦国的使臣已经在赵国了。楼缓得知这个消息,立即逃跑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感怀寄席大光 陈与义①‎ 管宁白帽②且翩跹,孤鹤归期难计年。‎ 倚杖东南观北变,伤心云雾隔三川③‎ 江湖气动春还冷,鸿雁声回人不眠。‎ 苦忆西州老太守,何时相伴一灯前。‎ ‎【注】①陈与义:洛阳人,两宋交替间的杰出诗人。②管宁:东汉末年隐士,学问渊博,品德高尚,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为表清白高雅的节操,常常戴高大的白帽。③三川:指洛阳,此处代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以管宁及孤鹤自比,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透露出孤高自许的品格。‎ B. “倚杖东南”表明诗人身处东南,年老拄杖,“观北变”说明诗人时刻都在关心着时局。‎ C. “三川”被云雾阻隔,暗示收复中原失地并不容易,道阻且长。‎ D. ‎ - 28 -‎ 尾联运用想象的手法,转换时空,展现了一幅与朋友相聚的温暖画面,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情感上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相同。‎ ‎15. 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对时局的担忧。诗人身处东南却“观北变”,也因恢复中原大业“云雾隔”而伤心失望。②对北归的渴望(希望收复失地)。诗人滞留南方,因归期无计而伤感,因鸿雁声回而夜不能眠。③对朋友的思念。尾联上句用“苦忆”直抒胸臆,下句用想象与友相聚的画面来表达诗人对老友的思念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情感上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相同”错,陈诗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尾联上句用“苦忆”直抒胸臆,下句用想象与友相聚的画面来表达诗人对老友的思念之情;而李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诗句意思是“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手法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是一首感怀诗。首联上句运用管宁戴白帽的典故表现自己清白高雅的节操,下句以“狐鹤”作比表达渴望回到中原的情思。颔联上句承接第二句,“倚杖”言自己年老,“观百变”言自己等待时机,收复失地;下句表达悲伤失望之情,中原被云雾阻隔,什么时候能收复呢?颈联紧扣“春夜感怀”,“江湖气动”“鸿雁声回”写春天到来,“春还冷”“人不眠”写感受。春天来了,感觉不到多少温暖;鸿雁北归了,人却滞留南方,令人神伤。尾联表达期望,政事令人失望悲伤,希望与朋友相聚,以抵有家难回的不幸。‎ - 28 -‎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中用"____,_______”两句诗表现思忆青春梦已醒,只是当时不甚分明。‎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则从反面告诫: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答案】 (1). 此情可待成追忆 (2). 只是当时已惘然 (3). (故)不积跬步 (4). 无以至千里 (5). 位卑则足羞 (6). 官盛则近谀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忆、惘、跬、至、羞、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株小草造福世界,中国之蒿举世瞩目。在屠呦呦手中,青蒿素这一抗疟药物,成功治愈了无数疟疾患者。但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意味人类对付疟疾可以______。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屠呦呦不无担忧地说,疟原虫一旦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抗疟道路上最大的技术挑战。如果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速度,跟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人类就可能在疾病面前_____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深知,躺在功劳簿上止步不前,意味着科学技术的_________;只有不断扩大已知世界的疆域,(        )。所以,在中国基本消灭疟疾的情况下,获得诺奖的屠呦呦带领团队继续攻关,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新突破,提出了______“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另外,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于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 28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蹴而就     不知所措    停滞        针对 B. 一劳永逸     束手无策    停滞        应对 C. 一蹴而就     束手无策    停止        针对 D. 一劳永逸     不知所措    停止        应对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屠呦呦不无担忧地说,一旦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 B. 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上,屠呦呦不无担忧地说,一旦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 C. 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新闻发布会上,屠呦呦不无担忧地说,疟原虫一旦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 D. 屠呦呦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上,不无担忧地说,疟原虫一旦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未知世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险系数才能降低 B. 未知世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险系数就能降低 C. 才能降低未知世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险系数 D. 就能降低未知世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险系数 ‎【答案】17. B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 28 -‎ 本题中,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语境想表达的是青蒿素虽然成功治愈了无数疟疾者,但并不是以后就不再费事了,疟原虫产生抗药性后还得多次寻找方法,所以应选“一劳永逸”。‎ 束手无策:就像手被捆住一样,没有一点办法,形容处于一筹莫展的困境,遇到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束手无策”比“不知所措”更能体现已到绝境毫无办法的情境,选“束手无策”契合语境。‎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停止:不再进行。结合语境,应选“停滞”。‎ 针对:对准。应对:答对;采取措施、对策以应付出现的情况。语境中强调的是为了应付这一问题而提出解决方案,所以应选“应对”。‎ 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划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应改为“在……新闻发布会上”,据此可排除A;二是语序不当,“一旦”应放在“疟原虫”前面,据此排除CD。‎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根据括号前的句子“只有不断扩大已知世界的疆域”一句可知,所要补出的句子应包括关联词“才”故排除BD;‎ 根据上句“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深知”可知此处主语应是“中国科学家们”,故排除A。‎ 故选C。‎ ‎20.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压缩成一句话。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50个字。‎ ‎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 28 -‎ ‎20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70华诞。在阅兵方阵中,女兵方阵格外引人注目。以往阅兵,女兵方阵的领队是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女兵,而这次阅兵,女兵方阵则由两位女将军带领走过天安门,她们是程晓健少将和唐冰少将。据悉,这是新中国国庆阅兵史上首次出现女将军。‎ ‎【答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首次出现女将军带领女兵方阵受阅的情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闻类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压缩成一句话后,这句话一定要有具体事件,且要突出其最主要的信息(即新闻最想告诉读者的信息),在字数限制严格的情况下,从材料中提取事件及事件的结果意义等。注意字数不能超限。‎ ‎“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在阅兵方阵中,女兵方阵格外引人注目”交代了新闻对象和事件主体,“这是新中国国庆阅兵史上首次出现女将军”交代了事件的意义,在注意字数限制的情况下,可压缩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首次出现女将军带领女兵方阵受阅的情况。‎ ‎【点睛】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21.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一书中给拉斯蒂涅安排了“人生三课”。至此拉斯蒂涅便由一个“有热情有才气的青年”堕落为一个卑鄙无耻无情无义的“利己主义者”,成了被资本主义社会彻底腐蚀的贵族青年的典型。请以此为依据,仿照例句,续写后两课内容。‎ 例句:‎ 第一课:鲍赛昂夫人用她的行为和语言向拉斯蒂涅证明了情人之间奉行的是利己拜金的原则,她使拉斯蒂涅的金钱概念开始觉醒,并认识到了金钱的威力。‎ 第二课:____________‎ 第三课:____________‎ ‎【答案】 (1). 第二课:伏脱冷用他的行为和赤裸裸的语言向拉斯蒂涅证明了普通人之间奉行的利己拜金原则。他教会了拉斯蒂涅残酷的攫取金钱的手段。 (2). 第三课:高老头用他的遭遇和惨死,向拉斯蒂涅证明了至亲骨肉之间奉行的是利已拜金原则。他使拉斯蒂涅埋葬了他的最后一滴眼泪。‎ - 28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和仿写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本题依据题干“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一书中给拉斯蒂涅安排了‘人生三课’”,首先要知道这“人生三课”是什么,例句将第一课指出,第二课是伏脱教会了拉斯蒂涅残酷的攫取金钱的手段,第三课时高老头的遭遇和惨死让拉斯蒂涅知道了至亲骨肉之间奉行的是利已拜金原则。接下来分析例句的句式,谁用什么证明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仿写时就要按照这个样式来写。所以可以仿写为:第二课,伏脱冷用他的行为和赤裸裸的语言向拉斯蒂涅证明了普通人之间奉行的利己拜金原则。他教会了拉斯蒂涅残酷的攫取金钱的手段;第三课,高老头用他的遭遇和惨死,向拉斯蒂涅证明了至亲骨肉之间奉行的是利已拜金原则。他使拉斯蒂涅埋葬了他的最后一滴眼泪。‎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佛系青年”是一个网络流行词,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是指那些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的青年人。“佛系青年”大多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90后",面对突然大增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他们选择退回到自我的小天地,享受内心的平静,不与别人争短长。‎ 全国人大代表、奥运冠军叶诗文说:“我肯定不是‘佛系青年’,因为只要有比赛就一定要有欲望,要有拿金牌的欲望,不然是不可能成功的。”‎ 对此你怎么看?请以“我看佛系青年”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勿做佛系青年 ‎——我看佛系青年 - 28 -‎ 最近,互联网上“佛风”劲吹,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乘客、佛系学生、佛系购物、佛系恋爱……一大波“佛系”概念汹涌而来。佛教并非新鲜事物,也很少与时尚流行结缘,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却汹涌而来。佛系简而言之就是:无可无不可,随遇而安,随便都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 佛系生活方式,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超然物外,超凡脱俗的“出世”味道?然而,我们要明白,佛家的出世,是在经历过俗世生活后的大彻大悟,从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觉悟后,祛除贪欲、执着,心灵净化和智慧解脱。心灵净化偏重于对贪欲的净化,强调戒与定。智慧解脱重于觉悟、明理,强调观照、智慧。破除贪欲和执着,实现心灵的解脱。也就是说在出世之前定是经历过一番入世的深刻体味后的人生选择。‎ 王尔德说:“你拥有青春的时候,就要感受它。不要虚掷你的黄金时代,不要去倾听枯燥乏味的东西,不要设法挽留无望的失败,不要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速。这些都是我们时代病态的目标,虚假的理想。活着,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什么都别错过。”而我们的青年,美好的人生刚开始,就已经在叫嚣要入佛系的“坑”,我们要知道,不经历一番拼搏抗争,哪知人世百态,焉知人生取舍?出世的前提是入世,否则浑然无知为出世而出世,为随大流而随大流,显得跟风幼稚。‎ 我们青年的佛系从根源来说可能就是因为——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无奈而懒得改变,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我们允许有偶尔的小确丧,但偶尔暂时的低迷后,我们需要重新整装,趁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你以为佛系就能让你快乐?真实的情况是,你就像一只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企图逃避现实。‎ ‎ 我们有最值得骄傲的青春资本,所以,继续生猛下去,什么也吓唬不了你,怕什么前路漫漫,怕什么前路坎坷,将瘦削的双肩听的笔直,形成一种无法打倒的姿势。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无可奈何,所有的一切,就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去为之战斗。我们无法遇见生活中细小的美好会在哪里出现,所以,努力工作,拥有更丰满的羽翼;努力研习,遇见更好的自己;努力赚钱,走的更远看的更多。我们的每一种努力,都会让我们看到更好的风景,增强我们抵御风雨的力量。‎ ‎ 不要在可以努力的年纪选择安逸,不要在本该斗志昂扬的时刻选择颓丧。珍爱生命,不要做佛系青年。‎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悟进行作文。这就要求考生要先理解材料的内涵,抓住“佛系青年”和叶诗文的话,把握材料的重心所在,再联系自己的感悟或经历立意作文。‎ ‎【审题】应围绕“对此你怎么看?请以‘我看佛系青年’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的任务,针对争议表明态度,或围绕“佛系表现”表达自己独到的看法。联系现实,挖出实质,指出利弊,谈出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如可以谈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并不是放弃生活,也不是毫无作为;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纷扰,调适心灵,保持心理健康;为理想要努力奋斗,以实现人生价值等皆可。审题可对材料中的不同观点作辩证分析,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注意副标题的要求。‎ ‎【立意】①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并不是放弃生活,也不是毫无作为。‎ ‎②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③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纷扰,调适心灵,保持心理健康。‎ ‎④为理想要努力奋斗,以实现人生价值。‎ ‎【结构】题目:勿做佛系青年——我看佛系青年(题干要求有副标题)。‎ 第一段:引材料,简言之什么是佛系。‎ 第二段:论说佛系其实“就是说在出世之前定是经历过一番入世的深刻体味后的人生选择”。‎ 第三段:引用王尔德的话,意在论证“勿做佛系青年”。‎ 第四段:论证允许有偶尔的小确丧,但不能做佛系青年,因为佛系不能让你真正快乐。‎ 第五段:论述正确的做法,积极面对生活,努力拼搏。‎ 第六段:呼吁珍爱生命,不要做佛系青年。‎ ‎【素材】1.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一看这文章,心里激灵一下。哪怕扭过头,扒拉两口饭又改文案去了,活不成这样,但也想给它点个赞,转发一下。‎ ‎2.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 28 -‎ ‎3.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是呀,如果你追寻的是美好,你就会发现美好;如果你总是看见黑暗,那么黑暗就会将你包围。‎ ‎4. 米卢在执教中国足球队时曾说过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是的,我们做任何事情,对待事情的态度是成败的关键。客观困难的确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是直面困难,心平气和地分析问题中的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想办法解决困难,还是在困难面前垂头丧气、选择不快乐,这便是一个态度问题。‎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 28 -‎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