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0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 2020 届高三学年六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学校、姓名和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与宇宙处于平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也可以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
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
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
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
微小的生灵。当曹操“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至
于南朝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隋唐以来出现了王维、孟
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
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
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就正好说
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
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
界。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
腻而见长,他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孟
浩然的特点是淡。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
然的诗”。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
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
界。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
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
- 2 -
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
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其中有的诗句足以永远暖人心房,诸如“我
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但他的诗集里很少有两
首以上同赠一人的。杜甫有十一首诗赠他或怀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调侃诗给杜甫。他比杜甫
年长十一岁,杜甫近乎他的后辈,这也许有点关系,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那洒脱的气质。
对于一个自视可与宇宙等量的人,这情形并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
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李白既然
可与宇宙等量,当然也就可与帝王齐观,而视权贵如草芥了。李白虽欲跻身于庙堂,但并不
肯为此而折腰。他虽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但总的看来
他是坚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李白目无权贵,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且
看《宿五松山下媪家》,“……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李白
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而这与笑傲王侯的那个人正是同一个李白!李白的伟大与可爱于此
可见,这首诗的境界看似平凡,其实是极其宏伟的。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襟,怎能写出这
样的诗歌?这首诗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李白的不凡境界。
(选自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贺知章称呼李白为“谪仙人”后,李白才感觉到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
B. 与前代诗人相比,只有李白的诗歌作品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宇宙境界。
C. 李白将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是因为他热烈的情感难以保持长久。
D. 李白先是视自己与宇宙等量,接着又与帝王齐观,最后才蔑视权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了李白具有的宇宙境界及这种境界具有的三个特点。
B. 文章在论证李白形成的宇宙境界时,将李白与屈原、曹操、“二谢”等人进行了对比。
C. 文章作者认为李白的宇宙境界能从大处把握,比之于杜甫、孟浩然,他更加推崇李白。
D. 文章举李白的《宿五松山下媪家》为例,为了论述目无权贵的李白对百姓却是亲切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具有宇宙境界与他拥有宏观视角、洒脱气质和独立人格密不可分。
B. 李白的赠友诗中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因为他以宇宙眼光看待人事。
C. 李白的独立人格使他从来不曾为某种现实目的而取媚于人或者改变自己。
- 3 -
D. 李白既笑傲王侯又体贴民众,这在他的诗歌中表现为既宏伟又平凡的境界。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
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 项,“李白才感觉到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错,原文第一段是说“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可见再
贺知章称呼之前就已有这种感觉,而不是等贺知章称呼后“才感觉到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
C 项,“是因为他热烈的情感难以保持长久”错,原文第四段说“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
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
了”,选项以偏概全;
D 项,“先是……,接着……,最后……”错,三者不是顺承关系,而是同时存在的。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比之于杜甫、孟浩然,他更加推崇李白”错,原文第三段说“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
可见作者并未打算将他们分出高低上下,文章也只谈李白诗歌境界与他们的不同,也就无从
谈起作者更推崇李白。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
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C 项,“从来不曾”错,原文最后一段说“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
谒之作”,可见“从来不曾”过于绝对。
故选 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
- 4 -
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
章的中心。
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样比较有针对性,
目标明确。
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
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
4.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基本、大致、最等。
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
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3 月 8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
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就“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习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
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 2017 年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扭住乡村振兴这个
“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能为不合理
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梦写下惊叹号。
“先立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
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
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
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体系。束纲张目,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
(摘编自何言《在中原沃野上耕耘希望》,《河南日报》2019 年 3 月 9 日)
材料二:
2010-2018 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
- 5 -
(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
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
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
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
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
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
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
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
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
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
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
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
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
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
- 6 -
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
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摘编自朱启臻《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人民网,2016 年 6 月 25 日)
材料四:
家住安徽省铜陵县犁桥村的钟根生一直在城市打工,他曾经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城市买房
落户。如今,他已经实现了买房的梦想,可他笑言,那只是给孩子上学的一个住处,农村的
房子才是家。
走进钟根生家住的犁桥村,青石板铺设的道路干净、整洁,村头的池塘倒映着白墙黛瓦
的徽派房屋和屋墙外淡雅的水墨画……令人仿佛走在梦里水乡,感觉置身画中。
犁桥村党总支书记钟应斌告诉记者,犁桥村脱胎换骨的变化,得益于铜陵县近年来加大
美好乡村建设的力度,不仅通过“村村通”等项目建设实现村级公路、污水管网、垃圾处理、
体育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而且在提升硬件的同时,还特别注重融合传统和现代
文明元素,开展孝道礼仪宣传教育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让农民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
同时,也能传承乡村田园风俗。
安徽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孔令刚认为,小城镇、农村地区的发展一定要有产业支撑,还要
注重乡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整体推进,力求在物质、精神两方面让农民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杨玉华《新乡村文明——留住乡愁的现代之路》)
4. 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面小康社会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质量取决于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
B. 抓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可以有效打破
城乡的二元结构。
C. 乡村生活可以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
活状态。
D. “美丽乡村”的建设,一定要在尊重城乡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
在乡村复制城市。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引用“先立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是讲乡村振兴要把总目标、总方针、
总要求明确在各项具体工作开展之前。
B. 材料二数据显示,2010 年至 2018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逐年递增,有效缩小
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 7 -
C. 材料四选取梨桥村脱胎换骨的事例说明,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力度要将硬实力提升和软实
力增强相结合。
D. 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均论述了乡村振兴的相关问题。材料一侧重理论策略,材料三、
四则侧重对现实的关照。
6. 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具体落实,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4. C 5. B
6. ①经济方面: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发展支柱产业,留住乡村建设的
主体。②生态方面: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对乡村生态加强保护,使乡村更为宜居。③软件方面: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让农民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传承乡村田园风俗。④硬件
方面:加强乡村硬件配套建设,使农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
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
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
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C 项,“乡村生活可以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错,原文材料三第一自然段是说
“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
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
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
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B 项,“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错,根据材料二提供的数据可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额是越来越大的。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
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
- 8 -
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从材料二的“2010-2018 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图
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很大。而材料四“安
徽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孔令刚认为,小城镇、农村地区的发展一定要有产业支撑”,由此可见,
推进乡村振兴计划从经济方面来看,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发展支柱
产业,留住乡村建设的主体。从材料三“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跳出依附视角
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
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
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可知,
从生态方面来看,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对乡村生态加强保护,使乡村更为宜居;从材料三的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
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
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
财富……”材料四“还特别注重融合传统和现代文明元素,开展孝道礼仪宣传教育和“十星
级文明户”评选,让农民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传承乡村田园风俗”可知,从软
件方面来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让农民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传承乡村田园
风俗;从材料四“犁桥村党总支书记钟应斌告诉记者,犁桥村脱胎换骨的变化,得益于铜陵
县近年来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力度,不仅通过“村村通”等项目建设实现村级公路、污水管
网、垃圾处理、体育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可知,从硬件方面来看,要加强乡村
硬件配套建设,使农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 9 -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
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①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
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走得很慢,他从积满
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②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
“你!”
③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
布鞋,知道父亲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④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这是你爹,成天说
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⑤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
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
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
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
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
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
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⑥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
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⑦“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⑧“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⑨“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
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⑩“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
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 10 -
⑪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
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⑫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
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
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
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
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
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
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
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⑬“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
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⑭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
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
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
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
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⑮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1946 年,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描写“他走得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
的边缘”,表现出水生对家的思念、对家人的担心。
B. 第五段写到孩子“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丢鞋甩袜抱养大的”,这主要表现
了水生嫂对水生的极度不满。
C. 本文多采用人物对话的叙述方式,在人物对话中,读者可以了解水生抗日八年和女人在家
的生活情况,同时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D. 文中描写了冰床在水淀上飞行和太阳光冲开浓雾的场景,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赋有象
征意蕴。
8. 夫妻二人短暂相见又匆匆别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水生嫂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 11 -
9. 小说结尾两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初见水生:水生跟随部队八年未归,水生嫂思念丈夫,丈夫突然至家
内心喜极的高兴之情。但随后水生嫂便喜极而泣,她想起这些年一路艰辛,(丈夫长年在外自
己的不容易)心中不免有委屈、埋怨,百感交集。②看到孩子熟睡:水生嫂心中既涌起养育
孩子的不易又满怀幸福和欣慰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之情。③与水生别离:当听到水声
说第二天早晨还要参加战斗时水生嫂先是惊讶,但还是用她的行动表现了对水生回到部队继
续参加战斗的理解与支持。
9. ①照应标题“嘱咐”:水生嫂用爹活着时反复嘱咐的语言鼓励水生坚定战斗的决心;嘱咐
水生“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表达了对丈夫的
支持和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
②丰富人物形象:结尾两段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了支持丈夫参战的
深明大义的水生嫂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③突出小说主题:小说结尾写水生嫂撑冰床子送丈夫上路的情节,既写了真实的场景,又抒
写了夫妻两人的家国情怀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
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
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
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 项,文本中第五段写到孩子“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丢鞋甩袜抱养大的”,这并
没有表现水生嫂对水生的极度不满,从“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
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可见,是她太久未见水生而水生突然回来,内心感到一种不真
实的幸福感,连养孩子的艰辛也恍如隔世一般,用艰辛的回忆来反衬眼前这种快乐幸福。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心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有的还要
结合上下文以及全文内容,看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反应等。根
据这些揣摩出人物的情感有哪些方面,最后用通顺的语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即可。
从“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中可见,八年未曾
- 12 -
见到水生,此刻为重逢而喜悦;“抽抽搭搭地哭了”则是为自己这么多年的不容易而委屈哭
泣,可以说内心是百感交集,十分复杂;
从“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
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
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
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中可见,她为水生
的回来幸福得如同在梦中一般,连生孩子的不易也恍如隔梦,而且对未来可能过上美好幸福
的生活充满期待,满心欢喜;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
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然而水生只是回来一晚,第二
天仍要去参加战斗,她听了之后“呆了”,可见,对于水生回来却立即又要走这个结果是有
些惊讶与失望的,但她立即就说“送你”,又反映出她希望水生能尽早打走日本鬼子的愿望,
对水生满是支持与理解。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结尾的意蕴。这类题目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答此
类题目,应该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人生)等角度谈出“自我看法”。本题探究的是小说
文本结尾的艺术效果的分析。先要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对情节的安排、
人物塑造、主题的表达作用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来回答。
最后两段,水生嫂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
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
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这些话,通过叙述父亲的遗愿,来
表达了自己坚定支持水生打仗抗日的决心,这是对水生的“嘱咐”,照应标题,她嘱咐水生
好好打仗,并说“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可见她对战斗胜利
充满信心与希望。
这两段话主要是水生嫂的话,是对她的语言描写,此外还采用了“呆呆站在冰床上”“女人
忍住泪,笑着说”等神态、动作描写,塑造出水生嫂这样一个深明大义,坚韧顽强的女性形
象,她舍小家为大家,把自己对水生的依恋、自己独身带孩子的艰难困苦都能放在一旁,坚
决支持水生抗日,这样写让她的形象更为丰满立体;
这一幕场景是水生嫂送水生前去打仗的场景,既是小说中情节发展的自然环境,又通过水生
嫂这一典型形象,反映出抗战区人民对抗日战争的支持;既是他们夫妻话别的小场景,也体
- 13 -
现出家国情怀的大环境,从而突出文章主题,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点睛】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
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
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
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
用考虑结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
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
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
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
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
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
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
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
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玠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
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
利州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
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
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
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B.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 14 -
C.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
人遂引去
D.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户口,住户和人口总称,计家为户,计人为口。秦国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
B. 营田,官田的一种,开辟这种田地的目的主要是安置流民、发展生产、以丰国库。
C. 路,唐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 节制,文中指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宋代其军政财权逐步被削弱。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浩勇猛善战。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被流箭射中,
仍奋力作战。之前他曾率兵抗击夏人,并以少敌多。
B. 郭浩见微知著。皇上询问西边事务时,他提出,在任时听到了警报,很担心夏人会乘机侵
占边地,因而建议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了泾原路等处。
C. 郭浩立有战功。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盗取梁、洋,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郭浩
与吴玠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数以万计,因此,调任利州知州。
D. 郭浩治理有方。他初到金州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
嘉勉,并给与他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
能用。
(2)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州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
金州。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兵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
就可发动攻击(或“就可攻打他们”)。”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的计策没有
被采纳。
(2)吴玠查究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与敌人勾结,而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从此吴玠
与郭浩开始不和,朝廷就调任郭浩任金州知州。
【解析】
- 15 -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意为“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他率领的士兵只有二百人,捉到金兵不杀,让他们
返回,说:‘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一死战。’金军于是退
去。”
“夜半”是状语,“至郡”是谓宾,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D;
“金人”作“得”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 C。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路,唐宋元时行政区域名”错误,路,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郭浩与吴玠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数以万计,因此,调任利州知州”错误,原文“浩
与吴玠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可见,此次应为“徙知兴元府”,调
任管理兴元府。调任利州是后来的事——“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1)中,暴露,(长期)在外;间道,名作状,从小路;时,趁……的时候;度,通“渡”,
- 16 -
渡过;不能用,被动句,(郭浩的计策)没有被采纳。
(2)中,按,查究;阴,暗地;鞫,审讯;不协,不合;徙,调任;知,主持,任……知州。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来到灵州城下,夏国以一千名
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骑兵,提着首级返回。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茸平寨,敌
军占据并堵塞水源,来断绝宋军的饮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它.敌人攻打石尖
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呼,活捉到贼人才停止;
各军跟着前进。敌军逃走,郭浩从此知名。积功升任忠州刺史。钦宗即位,因种师道推荐,
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兵从小路驰往滑台,
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的计策没有被
采纳。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
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路,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绍
圣年间开拓之地,又全部失去。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军攻取长安,泾州守将夏大节
弃城逃跑,郡人也投降了金军。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他率领的士兵只有二百人,捉
到金兵不杀,让他们返回,说:“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一
死战。”金军于是退去。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盗取梁、洋,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
郭浩与吴玠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数以万计。升任邠州观察使,调任知兴元府。饥民在米
仓山聚结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调任知利州。金步兵骑兵十多万攻破和尚原,进而窥
视川口,到达杀金平,郭浩与吴玠大败金军。吴玠查究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与敌人勾结,
而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从此吴玠与郭浩开始不和,朝廷就调任郭浩任金州知州。金州
残损破坏得特别严重,户籍在册的人家也没有几家,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田,朝
- 17 -
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其他军队因为军需困乏需要朝廷补给,而只有郭浩把积馀的十万
贯钱资助给户部,朝廷嘉奖他,以后凡有奏请,都能得以直达朝廷。九年,改任金、洋、房
三州节度使。十四年,得到皇上召见,授检校少保。十五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过荻塘
沈与求①
野航春入荻芽塘,远意相传接渺茫。
落日一篙桃叶浪,熏风②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难容碧草芳。
村北村南歌自答,悬知③岁事到金穰④。
【注】①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政和五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
部尚书参知政事,著有《龟溪集》。诗人外出归来,船经荻塘,有感春景,而作此诗。②熏风:
和暖的南风,多指夏风。③悬知:料知,推想而知。④金穰:指丰收之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巧妙地将各种丰富的意象缀合在一起,诗中写山水,却语含感
慨,意逸象外,将一首深情绵邈的诗作传于世人。
B. 首句“野航春入荻芽塘”在叙述中穿插描写,交代事情发端的同时又生动地描摹眼前景
物。一个“芽”字将满塘春色移到读者眼前,笔墨简淡却意境鲜明。
C. “河回遽失青山曲”一句别有情趣,“河回”本因“山曲”造成,这里却说是“河回”才
使山骤然失去婀娜的身姿,虽不“合理”,但却“生情”。
D. 诗的最后两句构成了一幅民间风情画,村民率真自然,用歌声来表达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这一情景感染了诗人,便在字里行间寄寓了归隐之意。
15. 这是一首写春景的诗,而颔联中的“熏风”“藕花”却都是夏景,对此,你作何理解?
请结合诗歌的意境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14. D 15. ①落日余晖映照在粼粼碧波之上,这是眼前实景,作者由此展开想象:
春去夏来,南风轻吹,那时的塘上将荷花盛开,香飘远方。②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将时令由春推进到夏,将空间由眼前拓展到远方(十里之外)。③这样写,突破了时空的拘限,
让此地与彼地、眼前与将来不同时空的胜景联翩而至,给人以异乎寻常的美的享受。
【解析】
- 18 -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
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
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
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 项,“便在字里行间寄寓了归隐之意”错。尾联赞美农人淳朴,期盼丰收景象,向往农家一
边劳作一边唱歌的悠闲自得的生活,但无归隐之意。
故选 D。
【15 题详解】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回答时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用优美流
畅的语言生动描绘画面并概括出画面的特点。第二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结合诗句
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
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读懂全诗,精读颔联,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本题,“野航春入荻芽塘”中的“春”字表明这首诗描写的是春景,而颔联“落日一篙桃叶
浪,熏风十里藕花香”中的“熏风”“藕花”都是夏景,这显然是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落日一篙桃叶浪”描写的是落日余晖映照在粼粼碧波之上,这是眼前实景,作者由此展开,
想象到“熏风十里藕花香”:春去夏来,南风轻吹,那时的塘上将荷花盛开,香飘远方。诗
人由景天的景色想象到夏天的景色,将时令由春推进到夏,将空间由眼前拓展到十里之外的
远方。这样虚实结合的手法,突破了时空的拘限,把不同时空的胜景相组合,给人以异乎寻
常的美的享受,表达了诗人的对景色的热爱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
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
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
确认,得出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个善于反思的人通常会不断超越和完善自己。因此,《论语》中指出看见没有德行的
人,要____;《劝学》中也强调____,才能成为一个智慧明达,日趋完善的人。
- 19 -
(2)中华民族向来尊师重道,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作用是____;宋濂堪称尊师重道
的典范,《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他在陪侍老师请教问题时,总是保持____的姿态。
(3)猿是我国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声之高急,似哭似号,传达出一种哀怨愁苦之意,
如《琵琶行》中的____一句,《三峡》中也写到猿的叫声____,悲哀婉转,在空旷的山谷中回
响,很久才消失。
【答案】 (1).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 俯身倾耳以请 (5). (3)杜鹃啼血猿哀鸣 (6). 属引
凄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
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
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
以下字词书写:“贤”“博”“受”“俯”“猿”“凄”。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
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何在?
不忘本来——表明了中华民族秉持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意识。中华民族有着从未断裂的几
千年文明史,(甲)我们理应从历史纵向上充满自信地“各美其美”,学习继承好先辈为我们
创造的丰富文艺遗产。这也正是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之一。且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他的小说名篇《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的创作成就,(乙)与他“不忘本来”地研究
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和《唐宋传奇》等汲取的创作营养密切相关。我们要按照历史唯物主
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中去其糟粕,扬弃继承,
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吸收外来——彰显了中华民族放眼世界、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胸怀与气度。
- 20 -
(丙)我们尊重人类文艺的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深信,中国人民的文艺情怀与各国人民息息相通,交流促
进繁荣,互鉴推动发展,共存才百花齐放。(丁)鲁迅在文学、美术领域里创作的显著实绩,
也与他力倡“美人之美”、介绍域外小说、研究世界版画并从中汲取创作营养密切相关。
巴金的小说名著《家》、曹禺的成名话剧《雷雨》,都有他们成功借鉴外国文艺的烙印。
( ),提倡“拿来主义”,辩证取舍,为我所用。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
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古为今用。
B. 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
中取其精华,扬弃继承,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C. 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
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古为今用。
D. 我们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
中取其精华,扬弃继承,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既要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也要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
B. 我们首先要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其次要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
C. 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固然重要,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也不可忽视
D. 防止“以洋为尊”的倾向固然重要,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也不可忽视
【答案】17. C 18. C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对于标点符号,考生要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标
点符号的用法进行辨析。
C 项,“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并列语句,句中没有逗号,因此它们用逗号即
可,把分号改为逗号。
故选 C。
- 21 -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
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
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
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画线句语病有二,一为搭配不当,“按照”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搭配不当,
排除 AD;
二为语序不当,“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取其精华,古为今用”语序不当,应为“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古为今用”,排除 B。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选项都具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要注意前后贯通勾连分析。
根据前文的叙述顺序,应该先说“防止闭关锁国的排外倾向”,再谈“防止以洋为尊”的倾
向。两句话的内容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故关联词应使用“既要……也要”,B 选项“首先……
其次”是由主到次,排除;CD 选项“固然……也”表示让步后转折关系,且都使得后文缺少
主语,都不正确。
故选 A。
【点睛】解答语病题,首先要明确语病的类别,主要是考纲中规定的六种类型。其次要掌握
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①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
②体会语意。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
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
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③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佩戴 3M 口罩可以起到预防
的作用,不过,3M 口罩有多种不同的类型。______,因此,在佩戴的时候一定要正确选择。
医用口罩是 3M 口罩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病毒和细菌;______,属于颗
- 22 -
粒物防护口罩,它对于 0.3 微米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果达到了 95%以上,存在于飞沫当中的新
型冠状病毒总体直径超过了 0.3 微米,所以说,N95 口罩可以有效地过滤新型冠状病毒。此外,
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_____。因此,室内环境要常开窗通风。
【答案】 (1). 并不是所有的 3M 口罩都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2). N95 口罩也是 3M
口罩较为常见的类型; (3). 病毒很难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
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此段文字论述口罩对病毒传染的防护。
①处,上文说“我们可以通过佩戴口罩来预防”,然后说“不过”表示转折,下文介绍了口
罩的使用方法,不同的口罩有不同的作用,此处应填“不是所有口罩都能预防新冠病毒”;
②处,下文说“属于颗粒物防护口罩”,所以该处填某种口罩;根据下文“所以说,N95 口罩
可以有效地过滤新型冠状病毒”,可见,该处应填“N95 口罩也是 3M 口罩较为常见的类型”;
③处,下文说“因此,室内环境要常开窗通风”,以此推断,通风可以有效防止病毒存活,
即病毒不能在流通的空气中长期存活,所以填“病毒很难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
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①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②推导——
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③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21.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1)苏州沧浪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请根据下面的意境写出下联。
近观水面,绿水荡漾,波光闪烁,心旷情闲;远望青山,峰峦起伏,峻岭绵延,情思邈
远。
上联:清风明月本无价
下联:______________
(2)黄鹤楼中有一副集句对联,化用了崔灏和李白的诗意,请结合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将这副
对联的下联补充完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
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灏《黄鹤楼》)
- 23 -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上联: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
下联:但见____飞去,更谁吹___ ,落_____。
【答案】 (1). 近水远山皆有情 (2). 白云 (3). 玉笛 (4). 江城五月梅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撰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
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
合掌即上下联意思重复。
(1)上联提到“清风明月”,这是写景,所以应找出下联中的景色,下联中的景色通过“近
观水面”“远望青山”可概括出“近山远水”,上联提到“本无价”,根据下联“心旷情闲”
和“情思邈远”,可以得知山水都是有情的,所以可对“皆有情”,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
(2)上联提到“黄鹤”,应在诗歌中选择对应的景物,根据“白云千载空悠悠”可以得知,
“白云”可对“黄鹤”,根据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第二处可填“玉笛”。第三处根据
“江城五月落梅花”填写,注意仄起平收。“洲渚”对“江城”,“千年芳草”对“五月梅
花”。
【点睛】对联的基本要求:
1.上下联字数相等;
2.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能重复;
3.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种类相当;
4.结构(格式)一致;
5.围绕同一主题;
6.仄起平收。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教师告诉我,他发现上课积极提问的学生比认真听讲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有更强的适
应能力。人生的许多境界,不在于跟随,而在于自我探求。
一位山民告诉我,艳丽好看的蘑菇往往有毒,苦涩的野菜常常败火。人生的许多智慧,
不在于观察,而在于分辨。
一位羊倌告诉我,虚,不在于人的孤独,而在于心的寂寞”。立意的的核心是“心的寂
- 24 -
寞”,因为心灵寂寞,所以人才感觉空虚。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示例:
体悟生活之道,提升人生境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能揭
示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是因为他做了进一步的探究。上课积极
提问的学生比认真听讲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艳丽好看的蘑菇往往有毒,
苦涩的野菜常常败火。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我们不能只是听从,也不能只止步于观察,还需要
去思考,去探究,去分辨,去体悟。体悟生活之道,可以提升人生境界。
所有的莲花都能结出莲子吗?非也,红莲花结莲子,白莲花凋谢后是要结莲藕的。没有
观察和对比,就不能掌握“红花莲子白花藕”这一常识。生活亦是吾师,用心才能悟道。
为什么有的笛子吹起来声音杂乱,绵软无力;有的笛子吹起来音乐纯正,音色优美?因
为前者是用一年生竹做的,后者是用多年生竹做的。多年生竹经历了寒冬,质地紧密结实;
而一年生的竹子只是徒有其外形,内里竹质疏松,制成的笛子只能是次品,吹奏不出来悦耳
的声音。
只要长有一双眼睛,谁都可以看到水面的荷花,要想看到水中的游鱼,却需要有一颗洞
察世事的心。生活是吾师,如果止步于观察,而没有认真的分辨和体悟,就难明白其中奥妙。
多用心去探究,才能不被假象迷惑。探究得越深,悟得的道理才能越精。
彭端淑在《为学》中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困难事真是一做
就变容易了吗?未必,生活中有些事是越做越感觉其困难,做得越深入面临的困难就越大。
正如道教中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后,道行每提升一尺,干扰他修行
的魔障就会提升一丈,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这远不是一句“为之,则难者亦易矣”所能概
括的,及早认识这些,我们才能正确而理性地面对生活。
物欲横流,光怪陆离,花花世界,迷离了我们的双眼。人们如果被生活中虚假的繁荣、
浮躁的繁华迷惑,失却了自己的思考与分辨,只一味地遵循僵死的平淡生活,日子便没了朝
气,人生便没有了明天。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盲从,有辨别,细体悟,多用心。
体悟生活之道,可以提升人生境界。唯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蓝天,才
- 25 -
能活出人生的境界。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三则材料结构相同,都强调善思,都是“生活+体会”,
并且每段都有一个独立的深刻含义,关键句是“人生”句。第一则材料的人物是教师,他在
教学实践中发现“积极提问的学生比认真听讲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人生
体会是“人生的许多境界,不在于跟随,而在于自我探求”。立意时需要在“跟随”与“探
求”对比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探求”。第二则材料的人物是山民,他在采蘑菇的生活实
践中得知,“艳丽好看的蘑菇往往有毒,苦涩的野菜常常败火”,人生体会是“人生的的许
多智慧,不在于观察,而在于分辨”。立意时需要在区分“观察”与“分辨”的基础上,抓
住关键词“分辨”。第三则材料的人物是羊倌,他在放牧生活中,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
感觉到“很快活,因为他可以与野花攀谈,与林鸟对话,随白云飘荡,傍草原起舞”,人生
体会是“人生的许多空虚,不在于人的孤独,而在于心的寂寞”。立意的的核心是“心的寂
寞”,因为心灵寂寞,所以人才感觉空虚。三则材料都是谈人生感悟,人生得有探索追求,
对现实生活得有区分辨别,要热爱生活。综合归纳:做一个爱生活、有思想的追求者。考生
立意时从每则材料的“人生”句中提炼观点即可,单独从一则材料中提炼可以,综合两则、
三则提炼更好,选择哪个思路立意写作都符合题意。
参考立意:
1.不盲从,多探索,做真我
2.要学会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见
3.人生贵在有自己的思想
4.辨别社会的真伪,勿被假象迷惑
5.快乐源于心境,充实来自心灵
6.生活有真理,智者多睿思
7.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可用素材:
1.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句名言:“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多么富有诗意,风中的芦苇,
随风摇曳,憧憬着金秋的浪漫。人的高贵在于他会在思考中生活,有理智的思维。
2.“思之思之,鬼神通之。”不断地进行思考,使智商有所提高,然后重新思考问题,对解
决问题有所帮助。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良性循环,幸福指数怎不攀升?
3.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而正确的理论解释则由爱因斯坦提出。爱因斯坦依桌
- 26 -
嚼笔思忖:光的能量并非均匀分布,而是负载于离散的光量子,而光子的能量和其所组成的
光的频率有关。在智慧者探索与思辨的催生下,灵感悄然降临,一个突破性的理论推动了量
子力学的诞生。1921 年他成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4.疟疾,使患者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1969 年,39 岁的卫生部
中医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屠呦呦,接到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的秘密任务。经过无数次实验,无
数次思考,幸福最终来敲门,屠呦呦终于在中医古籍的启发下获得高效的青蒿提取物。2011
年荣获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2015 年荣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2016 年荣获国家科技最高奖。
成功的背后,是全身心投入抗疟中草药的研发过程,是思想者凝神思考的必然结果。
5.物欲横流,光怪陆离,花花世界,迷离了我们的双眼。人们如果被生活中虚假的繁荣、浮
躁的繁华迷惑,失却了自己的思考与分辨,只一味地遵循僵死的平淡生活,日子便没了朝气,
人生便没有了明天。
6.作为学生的我们,有时也深陷生活和学习的迷惑,完不成的作业,烦人的标准答案,家长
过高的期望值,完全没有个人的自由空间,没有思考的余地,何去何从?但如果丧失自我,
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又何谈修身报国?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学会思考,睿智地
坚守,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体悟生活之道,可以提升人生境界。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
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 27 -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06-069页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2021-06-066页
- 【语文】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2021-06-0616页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2021-06-0615页
- 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52021-06-0614页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614页
-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2021-06-0628页
- 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第七中学20192021-06-0617页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0届2021-06-0621页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1-06-06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