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50 KB
  • 2021-06-06 发布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长庆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 语文试卷 ‎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有效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民族优越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标榜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天然的优越感,主观盲目地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确的,并觉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优于其他民族客观存在。民族优越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思维定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评价别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否定反应。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个人价值因素。价值观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由于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意识中,其社会关系更强调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互帮助与协调关系,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等显然不同。但交际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都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是生活习俗和语言行为的差异,也包括个体思想观念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宜遵循文化交际原则,努力寻求一种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路径。‎ 加强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培养和引导作用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选择、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功能。提高社会交际的水平是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西方社交礼仪既有一些共同之处,也有许多差异。交际双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了解对方的民族特点、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等相关知识,并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对方的生活与语言习惯,求同存异,实现有效沟通的目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平等与等级观念、时间概念、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等,以获得对方的满意和认可。‎ ‎(选自《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有删节)‎ ‎1. 下面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跨文化交际包括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语言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B. 加深对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法。‎ C. 跨文化交际要遵循宽容与尊重的原则,打破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摒弃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D. 交际行为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了文化认同的含义及其作用,跨文化交际的含义,以及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因素。‎ B. 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指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不良行为的矫治策略。‎ C. 文章解读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出寻求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贶的跨文化交际路径的观点。‎ D. 文章指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如培养、引导文化认同,加强教育,提高社会交际的水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认同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可以融合本民族人们的各种认同,阻止不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 B. 持有民族优越感的人盲目标榜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 C.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相互帮助和协调,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目标、利益,不利于跨文化交际。‎ D. 客观对待对方的生活和语言习惯,求同存异,关注时间概念、语境文化,反对等级观念,都有助于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到原文找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文字,进行慎重的比较。题干问的是“下面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打破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无中生有。原文中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有: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有效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加大此类试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D,文中“培养、引导文化认同”“加强教育”并非并列关系,原文是“加强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培养和引导作用”。‎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归纳、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重在审题,其次是认真研读文本,仔细辨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异。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偷换概念,原文是“民族优越主义者”,并非“持有民族优越感的人”。并且,原文中有前提条件。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选项C,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并无高下之分。选项D,“反对等级观念”错误。原文是“关注等级观念”。‎ 故选A。‎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临近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公众的心。‎ 截至‎1月20日18时,境内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24例,其中确诊病例217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公众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疫情发布在提速,防控措施也在加强。当下正值春运期间,外出探亲旅游人员增加,每个感染者都是传播疾病的源头,须实现精准防控,避免让病毒随着流动的人群向各地扩散。国家卫健委已向全国医疗机构下发新型冠状病毒诊疗防控指南,医院接诊发热病人时,须询问2周内是否有武汉旅游史。一系列措施,就是要掐灭疫情传播的“火种”,让疫情防控落到实处。‎ ‎(摘自《尽快掐灭疫情传播的“火种”》,人民日报‎2020年1月20日)‎ 材料二:‎ ‎“‎‎1月23日 ‎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市连夜发出公告,传递明确信号:武汉正在采取更细致、更深入、更扎实的防控举措,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只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相信很快就可以解决物资、人员短缺等难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把长期培育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制度优越性充分释放出来。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危机面前尤其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大家增强必胜的信心,打赢这场硬仗!‎ ‎(摘自《越是艰难险阻,愈益众志成城》,人民网‎2020年1月23日)‎ 材料三:‎ 众志成城,勠力同心,中国人民正在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进行严肃的斗争。中国快速形成一体联动、联防联控的局面,彰显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和充沛能力。国际舆论纷纷指出,中国采取了“公共卫生史上最具勇气、最为重大的举措”,这种“上下一心的凝聚力令人肃然起敬”,“只有中国才能够实现如此高效有力的应对”。国际观察人士看到,团结奋斗的中国气势,坚不可摧的中国意志,迎难而上的中国奇迹,正是中国制度优势所带来的。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价代表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看法——“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摘自《生命至上,大国担当》,人民日报‎2020年2月1日)‎ 材料四:‎ 从2月初开始,全国数亿人第一次全面尝试“在线办公”,许多企业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远程协作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办公协作在线化和数字化普及推进,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管理触达率和效率,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企业当前管理模式,包括层层递进管理汇报方式与在线化协作模式之间存在的巨大沟壑。为适应全流程在线化,企业将不得不对组织本身结构和管理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使其与数字化协作方式相匹配。而此前,企业能想到的数字化往往只是在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搭建数字化的配套设施。‎ 新数字化场景将孕育并完善供应链神经网络。疫情信息不断占据人们的注意力,大量的线下资源,包括生产力、运力都被集中投入到与疫情的对抗中,导致线下履约难度倍增。在此背景下,由数字化带来的新场景不断涌现。数字化对现代社会的渗透本质上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一是新场景构建,比如说直播对商业的渗透;二是对现有场景的改造,比如在疫情期间广泛开展的智能问诊、智能外呼、视频庭审等新技术的应用。虽然这些场景存在多年,但是数字化让它们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灵活,能够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务,提供更优体验或更高效率。数字化创建或改造的起点是消费场景,但数字化深入的方向是通过智能化的供应链,借助数据、算法、产品、技术和经验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换言之,全新数字化的供应链网络不仅仅是“物流”,它将向前伸入到终端需求方,向后融入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实现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准确预测需求、提升各环节确定性,让供应链形成各节点近乎实时互相感知的一张神经网络。如何融入这张网,是疫情过后每一家企业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摘自《防疫抗疫,数字化还能做什么》,光明日报‎2020年2月19日)‎ ‎4. 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工作内容要更具体细致,国家卫健委指示全国的医院接诊发热病人时,必须询问就诊者是否有武汉旅游史。‎ B. 为了解决武汉自身的疫情问题,武汉市采取了城市公交、地铁、轮渡等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等一系列措施。‎ C. 面对疫情,只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防控工作中的物资、人员短缺等问题很快就可以解决。‎ D. 在疫情防控中,中国制度优势所展现出的速度、规模、效率等世所罕见,有关经验值得借鉴,由此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6.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曾提到,“中国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4. D 5. C ‎ ‎6. (1)党的坚强领导,给疫情防控指明的方向;(2)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使得疫情防控更加快速、高效;(3)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众志成城的强大凝聚力给此次抗疫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4)本次疫情倒逼数字化发展,同时数字化应用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保障抗疫期间各行业的基本推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简单排列的前后顺承关系错误,在材料四第二段中提到“全新数字化的供应链网络”时表述是“它将向前伸入到终端需求方,向后融入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这里的“向前”“向后”说得是它的涵盖范围,而非选项中的简单排列的前后顺承关系。‎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必须询问就诊者是否有武汉旅游史”错误,应是询问“2周内是否有武汉旅游史”。‎ B项,“为了解决武汉自身的疫情问题”错误,武汉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并非仅仅是“为了解决武汉自身的疫情问题”。‎ D项,“由此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和好评”错误,原文是“国际社会普遍看法”,而非“一致肯定和好评”。‎ 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即党的坚强领导,给疫情防控指明的方向;“只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相信很快就可以解决物资、人员短缺等难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把长期培育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制度优越性充分释放出来”,即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使得疫情防控更加快速、高效;“众志成城,勠力同心,中国人民正在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进行严肃的斗争。中国快速形成一体联动、联防联控的局面,彰显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和充沛能力”,即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众志成城的强大凝聚力给此次抗疫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新数字化场景将孕育并完善供应链神经网络。疫情信息不断占据人们的注意力,大量的线下资源,包括生产力、运力都被集中投入到与疫情的对抗中,导致线下履约难度倍增。在此背景下,由数字化带来的新场景不断涌现。数字化对现代社会的渗透本质上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一是新场景构建,比如说直播对商业的渗透;二是对现有场景的改造”,即本次疫情倒逼数字化发展,同时数字化应用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保障抗疫期间各行业的基本推进。‎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要求。‎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 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快点跑!”‎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文本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人公约纳是一个勤劳善良、生活窘迫、孤苦伶仃,悲怆伤痛、无人同情的俄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写照。‎ B. 马车夫约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这个低得不能再低的愿望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这和鲁迅《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 C. 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体为素材,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作主角,反映的却是重大社会问题,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D. 《苦恼》就是在讲诉一个悲伤的故事。悲伤的谈话意味着,不但所谓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不能沟通,即使同为下层社会,沟通同样是不可能的。‎ ‎8. 有人说《苦恼》这篇小说是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 小说的结尾,作者给约纳安排了一个倾诉苦恼的对象,于是“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这样的结尾安排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7. B 8. ①冷静的笔调;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写作,运用现实客观的写作方法;去展现马车夫有苦无处诉的遭遇,笔调客观冷静,引人深思。②表现主题深刻。作者通过表现马车夫姚纳不断想向人倾诉丧子之痛,却屡屡受挫。来表现底层人民的无声悲哀和社会环境的冷酷无情。 ‎ ‎9. ①与之前的遭遇进行对比。他尝试对军人,三个乘客,大车店的青年人进行倾诉,却没有人愿意为他停留,只有陪伴他的老马似乎可以让他倾吐苦恼。凸显了人的麻木冷漠,人与人沟通的不可能。②深化主题,平平淡淡却意味深长。写出主人公的多重苦恼,生活艰辛之苦恼,孩子去世之苦恼,以及无人倾听开解之苦恼。③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通过这场只有倾听却没有回复的倾诉让人读来更感心酸伤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关系、环境特征等,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内容,选出恰当的答案。‎ B项,“这和鲁迅《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错误,《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周围人一开始看起来热心,“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当做好奇的故事,但时间长了人们就冷漠麻木,不愿再听了。故本文和《祝福》中祥林嫂的遭遇不一致。‎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叙事特色和情感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注意平时积累叙事技巧和的相关内容,然后依据文章的内容情节、结构脉络、行文顺序和风格基调等,准确鉴赏叙事特色和主题主旨,准确答题。‎ 题干中“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可分两部分来理解。一是“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考生要分析小说写约纳时除了一部分心理描写,大部分是“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这样的第三人称叙事,冷静客观地展现他的遭际。‎ 二是“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这一主题,考生可从“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等句子里,分析出约纳作为小人物,连个诉苦的人都找不到,这就显出环境的冷漠和主人公命运的苦楚悲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要积累段落的常见作用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题干的内容要求,多思考该段在文中的位置,该段与其他段落的内容关联性,进而思考呼应铺垫、对比总结等结构作用。‎ 约纳一直找不到诉苦的人,在最后却以马为倾诉苦恼的对象,这就与之前碰到的几个人,比如“赶你的车吧……”“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的军官、比如“大家都要死的……”“得了,你赶车吧!”的驼背年轻人、比如“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的大车店青年,构成鲜明对比,说明人还不如马温情,说明周围人的冷漠麻木。‎ 约纳一遇到可诉苦的对象,“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表现了约纳的苦闷之深之浓,联系到“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等句子,可看出约纳经济困顿、孩子死去、无人诉苦等苦闷,深化了人物悲剧命运,既突出主题,又意味深长,引发读者的思考感叹。‎ ‎【点睛】小说结尾段的分类类型:①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③补叙式。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式。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伤式。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式。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扁鹊者,勃海郡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 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扁鹊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问中庶子曰:“太子何病?”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呜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出见扁鹊于中阙,曰:“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言未卒,悲不能自止。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 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遂死。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成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删改)‎ ‎10.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间与语曰 间:悄悄 B. 特以诊脉为名耳 特:只是 C. 其后扁鹊过虢 过:拜访 D. 闻贵妇人 贵:尊重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B.‎ ‎ 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C. 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D. 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扁鹊得遇奇人,领悟中医精髓。他恭敬地对待客人长桑君,获得秘藏医方,精通望闻问切,到处行医治病。‎ B. 扁鹊辨证施治,太子起死回生。扁鹊听说虢国太子去世,就去了解死因,并积极采用中医方法救活了太子。‎ C. 扁鹊洞见病症,桓侯讳疾忌医。扁鹊发现齐桓侯身患重病,就及时忠告,岂料桓侯一再狐疑,耽误救治而亡。‎ D. 扁鹊随俗为变,名声传扬天下。他游医四方,不为王侯贵族看病,只为黎民苍生着想,留下诊脉法沿用至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①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 ‎ ‎②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答案】10. C 11. C 12. D ‎ ‎13. ①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到客馆来,只有扁鹊认为他与众不同,时常恭敬地对待他。‎ ‎②我不是能使死人复活啊,这是他应该活下去,我能做的只是促使他恢复健康罢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C项,“其后扁鹊过虢”的译文:后来扁鹊路经虢国。“过”,动词,译为“经过,路过”。‎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根据句意断句。“即为带下医”与“即为耳目痹医”“即为小儿医”句式对称,应该“医”后断句,排除A、D项。还应该在“即”前断开,排除B项。译文:到了邯郸,听说赵国人尊重妇女,就做起了妇科医生;到了洛阳,听说周王朝的人敬爱老人,就做起了老年病医生;到了咸阳,听说秦国人爱护小儿,就做起了小儿科医生:总之是随着风俗的不同而变换行医的重点。‎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项,“不为王侯贵族看病”于文无据。据原文“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随俗为变”可知,其实,扁鹊看病问诊不管身份地位,一心治病救人。他既使虢国太子起死回生,又为妇女儿童和老人治病,真正做到了“医者仁心”。‎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①句关键点:“过”,到(客馆)来;“奇”,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遇”,对待。译文: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到客馆来,只有扁鹊认为他与众不同,时常恭敬地对待他。第②句关键点:“生”,使……复活;“当生”,应该活下去;“越人”是扁鹊的自称;“起”,指恢复健康。译文:我不是能使死人复活啊,这是他应该活下去,我能做的只是促使他恢复健康罢了。‎ ‎【点睛】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 ‎ ‎ 扁鹊是渤海郡人,姓秦,叫越人。年轻时做人家客馆的主管。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到客馆来,只有扁鹊认为他与众不同,时常恭敬地对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普通人。他来来去去有十多年了,一天叫扁鹊和自己坐在一起,悄悄和扁鹊说:“我有秘藏的医方,我年老了,想留传给你,你不要泄漏出去。”扁鹊说:“好吧,遵命。”他这才拿出全部秘方都给了扁鹊。扁鹊用它诊视别人的疾病时,能看五脏内所有的病症,只是表面上是在为病人切脉。扁鹊有时在齐国行医,有时在赵国行医。在赵国时取名叫扁鹊。后来扁鹊路经虢国。正碰上虢太子死去,扁鹊问中庶子:“太子得的什么病?”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阴阳交错而不能疏泄,因此阳脉弛缓阴脉急迫,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鹊又问:“他死了多长时间?”中庶子回答:“从鸡鸣到现在。”又问:“收殓了吗?”回答说:“还没有,他死还不到半天呢。”“请禀告虢君说,我是渤海郡的秦越人,听说太子死了,我能使他复活。”中庶子说:“先生该不是胡说吧?怎么说太子可以复活呢!”过了好久,扁鹊仰望天空叹息说:“你如果认为我说的不真实可靠,你试着进去诊视太子,应会听到他耳有鸣响,看到鼻翼搧动,顺着两腿摸到阴部,那里应该还是温热的。”中庶子这才把扁鹊的话告诉虢君。虢君走出内廷在宫廷的中门接见扁鹊,说:“先生您路经我们小国,希望您能救助我们,我这个偏远国家的君王真是太幸运了。有先生在就能教活我的儿子,没有先生在他就会抛尸野外而填塞沟壑。”话没说完,他就悲哀不能自我克制。扁鹊就叫学生子阳磨砺针石,取穴百会下针。过了一会儿。太子苏醒了。又进一步调和阴阳,仅仅吃了二十天汤剂身体就恢复得和从前一样了。因此天下的人都认为扁鹊能使死人复活。扁鹊却说:“我不是能使死人复活啊,这是他应该活下去,我能做的只是促使他恢复健康罢了。”扁鹊到了齐国,齐桓侯把他当客人招待。他到朝廷拜见桓候,说:“您有小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不治疗将会深入体内。”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出宫门后,桓侯对身边的人说:“医生喜爱功利,想把没病的人说成是自己治疗的功绩。”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您的病已在肠胃间,不治疗病情将加深。”桓候不肯答话。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远远看见桓侯就向后退跑走了。桓侯派人问他跑的缘故。扁鹊说:“疾病在皮肉之间,汤剂、药熨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疾病在血脉中,靠针刺和砭石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疾病在肠胃中,药酒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疾病进入骨髓,就是掌管生命的神也无可奈何。现在桓侯的疾病已深入骨髓,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过了五天后,桓侯就病死了。扁鹊名声传扬天下。他到邯郸时,听说当地人尊重妇女,就做治疗妇科病的医生;到洛阳,听说周人敬爱老人,就做专治耳聋眼花四肢痹痛的医生;到了成阳,听说秦人喜爱孩子,就做治疗小孩疾病的医生:他随着各地的习俗来变化自己的医治范围。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法的人,都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 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 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 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15. 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 相同点:①都流露了诗人留滞他乡、思念亲人的羁旅之愁。②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③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不同点:①诗歌体裁不同:周诗是七言律诗,李诗是七言绝句。②思念对象不同:周诗思念的是弟弟,李诗思念的是妻子;③表达技巧不同:周诗用典抒情(“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或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李诗虚实相生,想象与家人团聚,秉烛夜话的温馨场景(或“将相思之情转化为对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想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回望家山渐行渐远”错误,“数点家山”是作者想象之景,因为思念才觉得“时时浮现在眼前”,不是实写,是虚写。‎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是北宋诗人周必大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当诗人离开家乡顺江而下前往吴地时,漫长的水路,沿江的风物,无处无事不触动他的乡思,于是写了这首七律,以兄弟之忆,表故乡之思。首联记事,写诗人在征途上不知道走了多久、多远,“几回系缆几回行”,运用细节描写,两个“几回”,见水路行程的单调与乏味;颔联写景,天寒风浪,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突出了旅途上的艰辛;颈联“常在眼”“正关情”,抒发无时不在的思乡之情;尾联通过《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借景抒情,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雨”两个生活细节描写,则表明此时思归之情切,“何当”即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根据以上内容,从同与异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点睛】‎ 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 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劝学》中“________ ,______ ”两句,阐述了只有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才能智慧通达的道理。‎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两句.借个人的潦倒困苦、借酒浇愁,表达 诗人因国难家愁而产生的悲愤之情。‎ ‎(3)民族复兴离不开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艰苦奋斗,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 “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 ‎【答案】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潦倒新停浊酒怀 (5). 人生自古谁无死 (6). 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1)依据“阐述了只有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才能智慧通达的道理”,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借个人的潦倒困苦、借酒浇愁,表达诗人因国难家愁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博、知、繁、鬓、浊、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据科学家研究,散煤污染是东北、华北冬季遭遇大面积雾霾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理散煤污染已是当务之急,但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B. 不管是限行、限购也好,还是收费也罢,都是属于末端治理。如果不从拥堵的源头抓起,对症用药、标本兼治,终究将事倍功半。‎ C. 面对群众质疑和专家批评,当地有关部门却振振有词,解释说具有国家统招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人才能申请公租房是对特定人才的激励政策。‎ D.‎ ‎ 制作精良,尊重史实和追求艺术高品质的《天涯浴血》,不仅吸引了一批中老年观众,也让很多年轻观众走进了琼崖纵队的那段蹉跎岁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D项,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语境中“琼崖纵队”所经历的时光应该是积极昂扬的,此处用“蹉跎岁月”不当,应用“峥嵘岁月”。‎ 故选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可以想见,孩子们与书法亲近不仅仅是学习一撇一捺,更是学习如何做人,甚至是学习先贤的曼妙哲学、绮丽文字。‎ B. 对于驾校教练借口以学员即将三年期满为名义收取的所谓交警部门的“指标费”、“公关费”的行为,广大学员切勿上当受骗。‎ C. 通过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加强政策引导,做好疏、堵结合,才会将负面影响变成澄清事实、推动工作的正面力量。‎ D. 小事问责制度对遏制“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消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无疑起到了巨大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A项,语序不当,“学习如何做人”与“学习先贤的曼妙哲学、绮丽文字”的位置要互换。‎ B项,句式杂糅,“借口……”或“以……名义”,删掉其一。‎ C项,缺少主语,把“通过”放在“政府”后面,或将“政府”放在“加强”前面。‎ 故选D。‎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小,家父一入秋总是要买几盆菊花回来, , 。 , , , 。 ,又不知蜜蜂是怎么知道这里有菊花的消息的,各种蜜蜂都来了。那种热闹是秋季最后的热闹,菊花一谢,蜜蜂也就不见了。‎ ‎①花农种出来的千头菊 ‎②特别是那种开花很多的千头菊 ‎ ‎③一米多大的花冠上全是小朵小朵开或尚未开的菊花 ‎ ‎④让人有说不出的好感 ‎⑤这样的一盆菊花放在院子里,不知消息如何传出 ‎⑥花冠极其平整 A. ②③④①⑥⑤ B. ②④①⑥③⑤‎ C. ④③①②⑥⑤ D. ④⑥⑤①③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本题第一空根据前面“买几盆菊花回来”可知后面要介绍这些菊花的情况,因此要填②;②中“特别”二字是为了突出“千头菊”,故第二空要填感受,为④;第三空后面都是围绕“千头菊”来写,先讲花农种的千头菊情况,所以第三空填①;接①可知,第四空填⑥;再由⑥中的“平整”信息,对应③中的“全是小朵小朵开或尚未开的菊花”,因此第五空填③;最后由“又不知”的信息,推知第六空填⑤,故答案为②④①⑥③⑤。此题可用排除法,直接由最后一空后面的“又不知”,推出第六空填⑤,从而先排除D项;然后再排除其它项,选取正确答案。‎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 弱视与近视不是同一种病。近视多发于学龄期人群,是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因素等造成的“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眼病。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 ①______ 。而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常伴有斜视、高度屈光不正、看远看近视力都不好等症状。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 ②_________ ,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孩子在幼年阶段自制力不足,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③_____ ”。‎ ‎【答案】 (1). ①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 (2). ②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 (3). 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本题中,第一空,结合上下文“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而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推断①处可以填入“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 “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推断②处应该填入“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文“孩子在幼年阶段自制力不足,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推断③处应该填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之类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1.2020年初,一场空前 ‎“新冠肺炎”灾难席卷了中国大地,四方朋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日本舞鹤市政府曾驰援我国大连一批物资。在捐赠物资的包装箱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诗句(出自我国唐代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此诗前两句是“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非常时期,非常驰援,请用100字短文探讨一下日本朋友选用这两句唐诗有何深意?‎ ‎【答案】“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探究、赏析诗句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诗人用豁达的比喻,冲淡了浓浓的离愁——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青山一道同云雨”语意肯定,“明月何曾是两乡”巧用反诘,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四、作文;60分 ‎22.下面是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某选手所抽题图 阅读上面的图画材料后,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要求:综合两幅图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近日,董卿在央视主持人大赛节目中的点评语“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跨过重重疫情,登上了热搜榜首。一语中的,引全民深思。‎ 因果有循,在相处中存敬畏。‎ 自然界的永恒法则无外乎因果和平衡。《生命的法则》一书中的“塞伦盖蒂法则”:草原上有多少只大象,有多少只狮子,有多少只羚羊,有多少树,有多少草,这个数量没有谁来安排调节,都是自然而然老天的配置。但是这个法则中间有个非常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人。董卿在点评中说道:“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毁灭自己,即便你占尽了优势,也是不可能为所欲为的。”人类看似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而本次席卷全球的冠状病毒却让千万人寸步难行。经专家研究本次疫情起源很可能是人类大肆捕杀并食用野生动物造成的。百因必有果,以前人把动物关在笼子里,现在动物把千万人关在了“笼子里”。‎ 冠状病毒确诊病例100、1000、10000、20000……雪崩之后,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无论是售卖野生动物的商家,还是拿起猎枪的猎者,又或是食用野生动物的饕客。这个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无辜的,都在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 身处杠杆,在敬畏中求平衡。‎ 没想到2020迎接的不只是新年,还有太多的触目惊心,太多的生死离别:澳大利亚山火持续4个月,5亿多动物丧生;美国爆发40年来最大规模的乙型流感,已致6600人死亡;非洲经历25年最严重蝗灾,约3600亿只蝗虫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土耳其发生6.8级地震、古巴7.7级地震、日本5.2级地震、四川5.1级地震……将这些以生命为代价的伤痛关联在一起,才会意识到这是饱经摧残的世界给人类的警告,催使我们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平衡。‎ 万物都处于杠杆中,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健康在于平衡,发展在于一种平衡,对抗有时候也是一种平衡。不仅仅是人和动物的关系,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失去这种平衡,那么,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蔑视敬畏,曾经破坏过的自然生态最后都变成利刃面向我们,成为一刀刀人类无法阻挡的伤害。‎ 众志成城,在平衡中谋发展。‎ 灾难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同时也像一个放大镜,我们不只沉湎于“众志成城”的感动,更应有“警钟长鸣”的深刻反思。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人类寻求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寻求幸福的根本。牢记血的教训,修复伤痕累累的环境,在人与自然的平衡中谋长远发展,杠杆两头的你与我义不容辞。‎ 让我们谨记: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图画材料的理解要结合整体,联系现实,把握画面的内涵。‎ 审题:图一是在广袤的草地上蓝天的映衬下,一只凶猛的熊虎视眈眈地看着朝它举起枪的猎人;图二是这只凶猛的熊和举着枪的猎人同时处在跷跷板的两端。很显然,这张图是表达人类与动物的统一对立的关系。如今新冠病毒的扩散,恰是我们人类极需反思的问题,杀死动物吃掉它们,我们不但征服不了自然,反而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自然法则告诉我们人类和动物应当和谐共处。这幅图片是借图呼吁人类唤醒内心的良知。伤害与被伤害,有时候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即便你占尽了优势,也不可能是为所欲为的。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健康在于平衡,发展在于平衡,对抗有时候也是一种平衡,不仅仅人和熊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大自然生物圈的变化时刻提醒着人类需要克制自己的无限欲望,万物的发展都是处在平衡状态。所以,请人类放下手中的猎枪,收起那不该有的欲望,人类和自然的平衡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维持。推而广之,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的平衡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维持。‎ 参考立意:(1)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2)人类与自然,在平衡中谋发展;(3)打破平衡,意味着毁灭自己。‎ 参考素材:‎ ‎(1)终于,宽容的大地开始为自然的遭遇抱不平,她不间断地用各种方式给人类以警告。‎ 我们的心还在跳动吗?如果在,就让我们恢复良知。我们总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自然对我们的恩情已远远甚于滴水。如果我们不能立即还天空以蔚蓝,如果我们不能立刻还大地以绿色,如果我们不能现在就让自然回到鸟语花香,那么我们人类将遭到自认无情的惩罚。‎ ‎(2)无数的书籍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本是一家,两者理应和谐共存、互惠互利。如果我们人类能觉悟、能悔改、能尽自己的举手之劳,那么自然就能回到最初、恢复她从前的花容月貌。让我们在品味书香的同时,感悟自然的沧桑,引领更多人理解:人与自然的和睦,人类定会受益,自然也必将成为人类永恒的奇葩。‎ ‎(3)从古至今,人与自然的相处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只要人与自然失去了平衡,那么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从这次爆发的疫情我们便可以深深地体会出来,正是因为人们破坏生态系统,去捕食野生动物,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使得人类自己遭受到了大自然的反噬。近来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便是因为人类的贪婪,没有底线而去食用野生动物所造成的。人类与自然中的一切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人不能控制自然,也不能脱离大自然的束缚。然而只要人类对大自然进行破坏,大自然便会对人类做出相应的惩罚。‎ ‎(4)我认为这次疫情的发生就是因为人们破坏了大自然结构,大自然对人类的小惩。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且立即行动起来。因为大自然就是我们耐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如果我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我们便无家可归,只能静待灭亡。放眼观望世界,非洲蝗灾,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爱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南极冰川渐渐融化,全球气候变暖等等一些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灾难,都是因为我们对地球无止境的搜刮。‎ ‎(5)人类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利用自然中的能源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要科学开发,慎重考虑,在保护大自然的基础上来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利共赢。从小我们就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个道理。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这个的却有多少人呢?因为自己的一点虚荣心,便去购买这些价格不菲的野生动物。我们在敬畏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中一切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的生命。‎ 结构示例:《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议论文文体。开篇以董卿在央视主持人大赛节目中的点评语“枪响之后,没有赢家”直入话题,亮明观点。正文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设置三个分论点:因果有循,在相处中存敬畏;身处杠杆,在敬畏中求平衡;众志成城,在平衡中谋发展。层层深入,剖析精辟。结尾再次扣题收束。‎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